两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开题:献策"一带一路",繁荣民族艺术

原标题:献策“一带一路”,繁荣民族艺术,增强国家认同

编者按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是受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由文化部管理的3个单列学科之一,也是现阶段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之一,主要资助我国文化艺术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以及对艺术科学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日前,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和“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前者聚焦民族艺术如何作用于国家认同以及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后者则围绕解决当前好的戏曲剧本荒的问题,摸清现状、找准问题、寻求对策。两个课题均针对当下文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动员民间社会力量,激发民族艺术活力,能够加强丝绸之路文化交往,成为对抗极端主义的有力武器。

“文化认同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艺术则是文化认同重要的感知手段、表达媒介和工具。新疆民族艺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这样一个新的角度进行探讨,能够推进新疆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贡献更为完善的文化拼图。”“‘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表示。

日前,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在京开题。项目力求在以往认同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这样一个新的角度,通过新疆田野调查所得的个案研究,探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将民族艺术与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引入相关讨论,形成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上的一些新认识,对目前在国际学术界仍然争论不休的认同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性见解,探讨民族艺术在维护新疆长治久安、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繁荣民族艺术,增强国家认同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中国加强了与中亚、西亚、中东国家之间的联系,奠定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新能源三大高新技术领域为突破口的格局。“然而,在社会文化领域,仍有待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真正实现与沿线国家长期、深度、全面的合作。”王建民告诉记者,为此,必须充分关注社会文化因素,高度重视中国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充分意识到文化是推动“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提供多方主动参与、长久、可持续建设和后续动力的重要资源。

“如何看待文化艺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各民族艺术在新疆长治久安中可能发挥的效能,是本课题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民族志研究要回应的。”王建民表示,课题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价值和作用,特别是新疆民族艺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新疆长治久安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在新疆民族关系复杂场景中辨析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新疆自古以来就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互动,与聚居在丝绸之路沿线众多民族的文化形态有交流和碰撞,如新疆地区的木卡姆、麦西来普、传统乐器、音乐演奏等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演唱、戏曲、曲艺等众多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新疆与周邻诸国跨界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关联性也很强,在民间社会音乐表演和日常音乐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和蒙古等国的音乐。王建民说,本课题将关注新疆民族艺术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从联系和差异中发现未来彰显新疆各民族艺术、开展深层次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契机,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保持、延续和重塑新疆各民族艺术特色与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如何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等的关系,成为迫切需要认真辨析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原教旨主义思潮和极端主义思想蔓延,为实现其反人类目的,抹杀民族与国家文化传统,禁止保持和弘扬民族艺术,以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主,民族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国家认同的建立和巩固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艺术,动员民间社会力量,激发民族艺术活力,使民族艺术成为加强丝绸之路文化交往的良好媒介和对抗极端主义的有力武器,成为各族民众乐于从事和参与的行之有效的社会行动,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遏制极端主义对于基层社会的渗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王建民告诉记者,课题将把新疆民族艺术对长治久安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课题力求将重要概念辨析与现实场景中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处理实践联系在一起,注意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与民族艺术研究之间的联系,重视艺术实践活动,重新认识理解概念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相互之间的关系。”王建民表示,研究将聚焦新疆各民族艺术,包括新疆各地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音乐、舞蹈、民间美术、细密画、农民画、曲艺、建筑艺术等方面,问卷先行、访谈与实地观察为后续,用有差异的、分布较为广泛的、能够反映新疆民族艺术生存与发展整体状况的个案构成对于整体的关照,将民族艺术研究与国家认同理论问题联系起来。“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研究策略,一方面考虑到采用大规模、大样本量的量化研究在新疆开展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单纯问卷调查的问题遮掩和诱导性回答导致的错误判断,避免仅凭量化研究难以发现的文化实践者感知和体会到的深层次原因。再深入系统地了解当前新疆民族艺术面对的挑战和威胁后,提出全方位且差异化的有效对策。”他告诉记者。

据悉,项目组将在访谈调查开展之前,先熟悉所调查村落街道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注意发现适合进行深度访谈的对象,随后以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访谈,使问卷中呈现的问题能够有其背后的过程、原因、影响因素、个人选择、场景因素等更为丰富的解释。

“我们将在新疆选择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极端主义影响程度不同的田野调查点,了解当地对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基本认知、参与程度、政策期待、发展需求等基本情况,并从对于族群和国家相关因素的自我认定、面对不同问题和在不同场景下的归属感、对族群和国家的态度、日常生活事项的情感卷入以及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和参与5个方面,获得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测量数据;再与接受教育程度、语言文字掌握和使用情况、外出务工和族群交往状况等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文字和多种形式的图表,说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可能产生影响的基本因素,初步呈现民族艺术与认同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更加细致的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进一步获取能够呈现当下实际状况的第一手田野民族志资料。”王建民表示。

项目计划分设16个个案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维吾尔民间艺人身份认同游移与身体记忆”等8个采取问卷与访谈、参与观察结合等田野调查课题,包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舞蹈创作与认同意象的表达”等8个专题性实地观察与访谈课题。王建民告诉记者,希望以此次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的田野民族志材料作为学术对话和新的学术观点产生的基础,同时通过对原创性资料加以整理、编目、归类和刊发,使其有望构成未来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

围绕上述思路,项目组根据参与研究的学术队伍情况及项目研究的重点问题,将课题分为“新疆民族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当代新疆乐舞发展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新疆民族艺术专业化及学院化与认同构建”“新疆民族艺术生存和认同个案研究”4个子课题开展研究,分别由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地木拉提·奥迈尔、大连艺术学院教授张欢、新疆艺术学院教授王泳舸、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崔斌负责。子课题将紧密围绕项目主题,结合学术团队参与者各自的学术特长与前提研究重点展开。子课题成员在各自田野调查点调查时将兼顾其他课题的相关研究任务,避免出现重复调查、重叠研究现象。“除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之外,还有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喀什大学、新疆艺术研究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等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参与。此外,在新疆开展田野调查、深入基层,特别是在那些民族关系敏感的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难度很大,因此项目将更多依靠当地学者、在当地工作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校研究生及部分家在调查地的本科生开展田野工作;许多田野点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中,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阅读必不可少,因此在研究人员中吸纳了本民族研究人员和能够顺畅进行语言交流的其他民族研究人员参与。”王建民告诉记者。

为“一带一路”提供政策参考

王建民告诉记者,项目最终将以研究性专著和调查报告呈现。其中包括25万字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研究性专著,还有以田野调查报告的形式,由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实地考察完成的每篇2万字左右的调查报告集,并且希望能够以田野民族志个案为基础,编纂“新疆民族艺术研究丛书”并出版,此外,通过开放性的研讨会及相关学术讨论宣传和推介课题成果,并在相关期刊组织专栏,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在应用层面,项目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民族政策和文化艺术政策的制定调整,要求项目组成员在研究中将各自发现的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现象及时编写成内部政策咨询报告,提交有关方面以供借鉴。

开题会上,来自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听取了报告并作出评价意见。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认为,该项目选题新颖,文献综述详实丰富,有针对性地对国家目前急需的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建议,高度重视研究所得的新疆地区一手资料,继续优化调查问卷和采访提纲,借鉴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关注数字时代的民族艺术发展状况,以及包括地域性流行音乐、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等问题,关注新疆艺术家的调查报告,同时不回避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聚焦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过程中的内参要报非常重要,建议尽快形成谏言献策的报告,提高研究成果的资政能力,推进新疆民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贡献更为完善的文化拼图。”李松表示。

原标题:献策“一带一路”,繁荣民族艺术,增强国家认同

编者按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是受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由文化部管理的3个单列学科之一,也是现阶段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之一,主要资助我国文化艺术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以及对艺术科学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日前,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和“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开题。前者聚焦民族艺术如何作用于国家认同以及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推动“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后者则围绕解决当前好的戏曲剧本荒的问题,摸清现状、找准问题、寻求对策。两个课题均针对当下文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动员民间社会力量,激发民族艺术活力,能够加强丝绸之路文化交往,成为对抗极端主义的有力武器。

“文化认同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艺术则是文化认同重要的感知手段、表达媒介和工具。新疆民族艺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这样一个新的角度进行探讨,能够推进新疆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贡献更为完善的文化拼图。”“‘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表示。

日前,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在京开题。项目力求在以往认同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这样一个新的角度,通过新疆田野调查所得的个案研究,探讨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将民族艺术与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引入相关讨论,形成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上的一些新认识,对目前在国际学术界仍然争论不休的认同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性见解,探讨民族艺术在维护新疆长治久安、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繁荣民族艺术,增强国家认同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中国加强了与中亚、西亚、中东国家之间的联系,奠定了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新能源三大高新技术领域为突破口的格局。“然而,在社会文化领域,仍有待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真正实现与沿线国家长期、深度、全面的合作。”王建民告诉记者,为此,必须充分关注社会文化因素,高度重视中国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充分意识到文化是推动“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平台建设,提供多方主动参与、长久、可持续建设和后续动力的重要资源。

“如何看待文化艺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各民族艺术在新疆长治久安中可能发挥的效能,是本课题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民族志研究要回应的。”王建民表示,课题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价值和作用,特别是新疆民族艺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新疆长治久安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在新疆民族关系复杂场景中辨析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新疆自古以来就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互动,与聚居在丝绸之路沿线众多民族的文化形态有交流和碰撞,如新疆地区的木卡姆、麦西来普、传统乐器、音乐演奏等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演唱、戏曲、曲艺等众多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新疆与周邻诸国跨界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关联性也很强,在民间社会音乐表演和日常音乐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和蒙古等国的音乐。王建民说,本课题将关注新疆民族艺术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从联系和差异中发现未来彰显新疆各民族艺术、开展深层次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契机,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保持、延续和重塑新疆各民族艺术特色与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如何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的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等的关系,成为迫切需要认真辨析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原教旨主义思潮和极端主义思想蔓延,为实现其反人类目的,抹杀民族与国家文化传统,禁止保持和弘扬民族艺术,以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主,民族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国家认同的建立和巩固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艺术,动员民间社会力量,激发民族艺术活力,使民族艺术成为加强丝绸之路文化交往的良好媒介和对抗极端主义的有力武器,成为各族民众乐于从事和参与的行之有效的社会行动,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遏制极端主义对于基层社会的渗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王建民告诉记者,课题将把新疆民族艺术对长治久安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课题力求将重要概念辨析与现实场景中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处理实践联系在一起,注意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与民族艺术研究之间的联系,重视艺术实践活动,重新认识理解概念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相互之间的关系。”王建民表示,研究将聚焦新疆各民族艺术,包括新疆各地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的音乐、舞蹈、民间美术、细密画、农民画、曲艺、建筑艺术等方面,问卷先行、访谈与实地观察为后续,用有差异的、分布较为广泛的、能够反映新疆民族艺术生存与发展整体状况的个案构成对于整体的关照,将民族艺术研究与国家认同理论问题联系起来。“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研究策略,一方面考虑到采用大规模、大样本量的量化研究在新疆开展的现实困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单纯问卷调查的问题遮掩和诱导性回答导致的错误判断,避免仅凭量化研究难以发现的文化实践者感知和体会到的深层次原因。再深入系统地了解当前新疆民族艺术面对的挑战和威胁后,提出全方位且差异化的有效对策。”他告诉记者。

据悉,项目组将在访谈调查开展之前,先熟悉所调查村落街道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注意发现适合进行深度访谈的对象,随后以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访谈,使问卷中呈现的问题能够有其背后的过程、原因、影响因素、个人选择、场景因素等更为丰富的解释。

“我们将在新疆选择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极端主义影响程度不同的田野调查点,了解当地对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基本认知、参与程度、政策期待、发展需求等基本情况,并从对于族群和国家相关因素的自我认定、面对不同问题和在不同场景下的归属感、对族群和国家的态度、日常生活事项的情感卷入以及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和参与5个方面,获得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本测量数据;再与接受教育程度、语言文字掌握和使用情况、外出务工和族群交往状况等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以文字和多种形式的图表,说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可能产生影响的基本因素,初步呈现民族艺术与认同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更加细致的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进一步获取能够呈现当下实际状况的第一手田野民族志资料。”王建民表示。

项目计划分设16个个案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维吾尔民间艺人身份认同游移与身体记忆”等8个采取问卷与访谈、参与观察结合等田野调查课题,包括“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舞蹈创作与认同意象的表达”等8个专题性实地观察与访谈课题。王建民告诉记者,希望以此次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的田野民族志材料作为学术对话和新的学术观点产生的基础,同时通过对原创性资料加以整理、编目、归类和刊发,使其有望构成未来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

围绕上述思路,项目组根据参与研究的学术队伍情况及项目研究的重点问题,将课题分为“新疆民族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当代新疆乐舞发展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新疆民族艺术专业化及学院化与认同构建”“新疆民族艺术生存和认同个案研究”4个子课题开展研究,分别由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地木拉提·奥迈尔、大连艺术学院教授张欢、新疆艺术学院教授王泳舸、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崔斌负责。子课题将紧密围绕项目主题,结合学术团队参与者各自的学术特长与前提研究重点展开。子课题成员在各自田野调查点调查时将兼顾其他课题的相关研究任务,避免出现重复调查、重叠研究现象。“除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之外,还有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喀什大学、新疆艺术研究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等的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参与。此外,在新疆开展田野调查、深入基层,特别是在那些民族关系敏感的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难度很大,因此项目将更多依靠当地学者、在当地工作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校研究生及部分家在调查地的本科生开展田野工作;许多田野点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中,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阅读必不可少,因此在研究人员中吸纳了本民族研究人员和能够顺畅进行语言交流的其他民族研究人员参与。”王建民告诉记者。

为“一带一路”提供政策参考

王建民告诉记者,项目最终将以研究性专著和调查报告呈现。其中包括25万字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新疆民族艺术与国家认同研究》研究性专著,还有以田野调查报告的形式,由项目组成员根据各自实地考察完成的每篇2万字左右的调查报告集,并且希望能够以田野民族志个案为基础,编纂“新疆民族艺术研究丛书”并出版,此外,通过开放性的研讨会及相关学术讨论宣传和推介课题成果,并在相关期刊组织专栏,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在应用层面,项目研究成果将直接服务于民族政策和文化艺术政策的制定调整,要求项目组成员在研究中将各自发现的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现象及时编写成内部政策咨询报告,提交有关方面以供借鉴。

开题会上,来自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听取了报告并作出评价意见。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认为,该项目选题新颖,文献综述详实丰富,有针对性地对国家目前急需的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建议,高度重视研究所得的新疆地区一手资料,继续优化调查问卷和采访提纲,借鉴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关注数字时代的民族艺术发展状况,以及包括地域性流行音乐、日常生活中的艺术等问题,关注新疆艺术家的调查报告,同时不回避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聚焦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过程中的内参要报非常重要,建议尽快形成谏言献策的报告,提高研究成果的资政能力,推进新疆民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贡献更为完善的文化拼图。”李松表示。


相关内容

  •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摘要] 构建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存在挑战,为此我国需要发挥国际精神,帮助沿线国家发展文化产业:要转变大国话 ...

  • 一带一路与丝绸文化
  • "一带一路"下的 文化传承与创新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 ...

  • 一带一路中的喀什机遇
  • 年月日 星期三摄影 严子健专题一带一路 中的喀什机遇- 上海喀什合作论坛 -- -- -沪喀合作推动东西双向开放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战 喀什与上海分别是 一带 与 一 路 东西最前沿的门户窗口与枢纽城 市 喀什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 五口 通八国 一路连欧亚 交通重镇和商埠 重镇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下 ...

  • 一带一路,让马六甲看到复兴曙光(一带一路·历史记忆)
  • v 马六甲海峡旁,一块长石碑上刻着用英文.马来文.中文和阿拉伯文四种语言书写的"世界上最长暨最繁忙之海峡". 本报记者 俞懿春摄 核心阅读 历史上,马来西亚西部城市马六甲的命运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而起伏.唐朝推行的市舶司制度重视对外开放和南方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后因东南亚 ...

  • 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
  • 人民日报上海11月15日电 (记者 曹玲娟)历时35天的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5日晚在沪落下帷幕.艺术节期间,来自64个国家和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3万名艺术工作者相约申城, 各类活动共惠及400多万人次. "一带一路"主题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于本届艺术节的 ...

  • 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中阿战略合作
  • 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中阿战略 合作 在中阿开启外交关系60周年之际,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将于5月12日在卡塔尔举行.这是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对中东进行历史性访问后举行的中阿首次高级别集体对话,对落实习主席访问成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 ...

  • 时政热点:"一带一路"专项练习
  • "一带一路"专项练习 一.[背景材料] 2015年3月28日,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

  • 1.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 ...

  • "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
  • "一带一路"构想的战略意义 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曾是维系中国与欧亚各国的重要贸易通道.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是德国地貌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在其所著的<中国>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