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和应用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和应用分析

摘 要:交通安全一直是交通运输研究领域内的一个主要内容,从微观层面来说,交通安全涉及人、车、道路环境3个要素,其安全对策应包括针对这些要素所采取的事故前的预防对策、事故中的降低损伤对策和事故后的挽救对策,实施手段有法律法规、工程技术、宣传教育等;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行质量的一个测度指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文章重点从人、车、路三个方面研究了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人、车、路、环境、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其分析应用做出了概述。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安全分析;评价指标;模糊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Road 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raffic safety has been one of main content in the fields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t involves people, vehicles, and expressway. Its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before the accident, the measures used to reduce the loss in the accident, and the remedial measures after the accident. All of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3E.On the macroscopic aspects, traffic safe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traffic efficiency, a significant cont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people, vehicles, and expressway, then constructs the 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the basis of people, vehicles, roads,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At last it made an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Key words: road traffic safety; safety analysis; evaluation index;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1 研究背景

1.1交通事故概况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于201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2年8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8亿辆。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提前进入了“汽车社会”。在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双双走高的同时,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十多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球首位,平均每天就有200-300人丧生车祸,由于车祸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几乎等于每年发生一次“5.12”震灾。2012年8月,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321起,造成5379人死亡、2305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高达0.8亿元。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 道路交通事故基本逐年增加,呈现恶化趋势,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和万车死亡率高。(二) 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三) 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而引起的。因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据较大比例。

表1 2010年全国交通事故统计表

2道路交通安全分析

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有人、车辆、道路、环境。虽然人是交通事故中主要的因素,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隧道交通事故而言,发生的原因不仅是由一个单独的因素导致的,而往往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因素引发的。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是交通管理部门、路政管理部门及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必须进行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分析,各自找到相关的事故诱发原因,从而管理和指挥好交通、养护好道路、管理好运输部门提供有力依据。

2.1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人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对道路交通安全起主导控制作用。这里的人就是指道路交通的参与者,通常包括行人和驾驶员。驾驶员控制着车辆的运行,在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行人而言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车辆驾 驶员与交通安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通常认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观察、判断、操作等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车速过快,车与车之间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等,二是驾驶人员的身体、生理、精神和情绪等状态以及年龄、经验等内在原因。比如抽烟、喝酒、疲劳、药物作用等都会导致驾驶员工作能力的下降。另外,从需求的角度讲,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的节省体力、时间和油耗。出于这个动机,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而翻越交通护栏;遇到排队或阻车时,驾驶员常驶入非机动车道;在瓶颈路段,驾驶员争道行驶,互不相让等等,这些违章现象常常造成人为的诱发交通事故。

人与道路的关系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道路对人的反应特性、视觉特性和心理特性的影响[1]。

2.2车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车辆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事 故统计中,因为车辆而直接导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但如果能进一步改善车辆的结构和性 能,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从某种角度讲是可以防止驾驶员 失误的,至少也可能减轻事故的损失。为了安全快速行驶,汽车配备有前照灯、制动灯、 挡风玻璃,安全带及后视镜等。如果某一设施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汽车的 使用性能相对于交通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性越好,制动性越可靠,同时拥有良好的 操作稳定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随着汽车使用时间的延长,各部件磨损程度加大, 导致使用性能下降,技术状况变坏,如果不及时检查和调整,很容易出现制动跑偏、轮胎 爆裂、喇叭不响、汽车摆头等异常现象,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汽车的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中受到各种干扰后,尚能自行尽快恢复原行驶状态而不至 于失去控制的能力。汽车的稳定性主要包括: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侧滑、轮胎侧偏 特性及转向轮的振动对稳定的影响。汽车的操纵性指汽车能正确地按驾驶员的要求,维持 或改变原行驶方向的能力。

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有:

1、汽车本身结构参数,如汽车的轴距、轮距、重心位置、轮胎的特性,前后悬架的形式,前轮定位角及转向参数。

2、使用因素,如驾驶员的反应、技术、动作、体力、情绪等。

3、路面的不平整、坡度、车轮与地面的附着情况、气候、周围环境、交通状况等。

汽车的安全性主要指汽车在正常行驶状态下不会失去控制、着火、掉(炸)胎、零部损坏以及在发生碰撞时能给司机及乘客提供应有的保护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会越来越好。汽车灯光照明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很明显。随着道路条件提高,车速相应提高了,在不良气侯条件下或夜间,驾驶员的视力受到限制,高速度行车情况下给予驾驶员的反应及 操作时间大大减少,在灯光照明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

2.3道路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在进行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时,人们往往把事故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驾驶员的粗心大意。将直接原因确定为道路条件的事故更是微乎其微。只有那些很明显与道路及道路构造物失修、路面光滑、缺少护栏、路肩状况不良等有联系的事故,才用道路条件来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道路条件认识不足,责任者过多地强调了人的原因及车辆原因所致。 道路因素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是由道路的缺陷导致的,按缺陷识别的难易程度划分,道路缺陷可分为显性缺陷与隐性缺陷。道路显性缺陷,如道路两侧缺少护栏、护栏不全、路肩状况不良、道路及道路构造物损坏后失修、路面光滑等能够明显的观察出来,而道路的隐性缺陷,如长直线道路,不良的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等则不能很直观的观察出来,而且往往是隐性缺陷间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交通事故的发生。从道路设计来看,许多道路的线形、视距车道宽度、转弯半径、超高、加宽等都不符合规定,而且存在路基松软,坡度过大,视线不良等状况。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交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低等级公路无中央分隔带,对撞性交通事故是高等级有分隔带公路的4倍;二、三级公路交叉口事故较多,与横向交通流的干扰有直接关系;雨天或潮湿状态下,事故率偏多,主要是路面摩擦系数不足;下坡或拐弯时事故偏多,主要由于坡度过大或横向视距不足等。在道路条件差的地区,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道路条件好的地区。

法国国家保险公司在详细研究了1064个道路交通事故实例后认为,一些通常被视为因驾驶员的失误与错误操作导致的交通事故背后隐含着相当比率的道路因素:在认定的因驾驶员的不良生理状态(如疲倦、生病、酗酒等)为原因引起的事故中,由于不利的道路条件促使事故发生的占40%;在认定的因驾驶员的操作失误(如不正确的超车等)为原因引起的事故中,由于[2]

不利的道路条件促使事故发生的占41%;在认定的因驾驶员的判断失误(如过高的车速、制动距离判断不正确等)为原因引起的事故中,由于不利的道路条件促使事故发生的占34%。 3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3.1

表2道路交通设施水平 图1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2评价指标的标准建议值

表3道路交通流状态

表4交通环境水平 表5道路交通事故

表6交通安全管理与保障水平 表7 一类、二类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建议值

4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及模型应用

4.1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特点

当前,学者研究城市交通安全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时空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由于城市空间在不断加大,人口不断增多,导致城市交通安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因而使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评价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此点,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的过程中,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定量与定性信息衔接不和谐、评价信息处理过程复杂、评价模型的建立较为困难等问题,这些影响和制约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步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广泛应用。根据上述特点,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准则:

(1)不同城市类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有较大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应设立不同的分级标准来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

(2)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在咨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交通管

理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规范中的指标划分标准,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标准值界定为五级:优秀(一级)、良好(二级)、中等(三级)、一般(四级)、较差(五级)。其中,一级>--级>三级>四级>五级,并给出每个等级相应的标准区间和测试范围。

(3)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值时,应尽量采用规定标准值,如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值,或参考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值。参考或类比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交通安全现状值,同时借鉴国内外权威或通用的一些研究成果。而对于统计数据不完整却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应采用专家咨询确定。

4.2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基于上面所建立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灰色理论评价方法或者可拓学模型等方法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

4.2.1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的应用特点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由美国运筹学专家T.L. Satyr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使用的决策方法,其基本过程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成递阶层次结构,然后将下一层次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举着的计算,进行层次但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并通过排序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1421。这种方法具有需求的信息量很少,决策过程花费的时间短等特点。

模糊综合评价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对某事物做出综合评价。由于交通安全状况的优劣是相对于标准值而言的,安全与否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很难对道路交通系统是安全的或不安全的做出明确的结论ⅢJ。因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与否可以作为一个模糊问题来处理,采用模糊数学建立城市道路安全水平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4.2.2灰色理论评价方法的应用特点

灰色理论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交通安全评价的要求,因为交通安全评价总是要以大量准确的原始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的,可是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开发的公安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是面向交通事故处理人员,主要用于交通事故的处理,兼有一定的事故分析功能,提供了输入、查询、统率报表、统计直方图、数据维护等功能。但是,该系统主要是用于事故数据统计及存储,对事故数据的分类比较粗略,不具备详细分析事故成因以及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的功能,如果把它用于道路安全评价及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在数据采集、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数据的维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确认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方面,有时没必要,甚至不可能知晓全部指标统计信息后,再进行评价。否则会使工作很繁杂,乃至无法评价。因此,可通过掌握的部分信息,对道路交通安全整体水平进行评价。经对少量已知信息的筛选、加工、延伸和扩展等,运用灰色理论的“非唯一性”原理,定性、定量相结合,将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确定在某一灰域内,以达到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目的。

4.2.3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可拓学模型

利用多元数据量化决策的多指标可拓学方法,来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指标特征值、评价等级以及评价结果等等作为物元。通过对评价级别和实测数据归一化后,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从而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可拓学模型。根据可拓理论,首先要通过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所涉及的内容分析各影响因素,依据国家标准、国内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相应的统计数据,给出各因素 的量值,然后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可拓学模型。最后,以定量的方式表示评价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明朗,刘平义,朱立红,段天宏著.道路交通事故人一车-道路环境系统分析(M).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第25卷第3期,2003.9.

[2]张来科著.夜间行车事故隐患分析(M).汽车驾驶员,2001.7

[3]任彦铭.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预测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4.

[4]孙伟.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07,6.

[5]窦亚春.我国城镇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6.

[6]张巍.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6,5.

[7]张鹏.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1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和应用分析

摘 要:交通安全一直是交通运输研究领域内的一个主要内容,从微观层面来说,交通安全涉及人、车、道路环境3个要素,其安全对策应包括针对这些要素所采取的事故前的预防对策、事故中的降低损伤对策和事故后的挽救对策,实施手段有法律法规、工程技术、宣传教育等;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行质量的一个测度指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文章重点从人、车、路三个方面研究了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人、车、路、环境、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其分析应用做出了概述。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安全分析;评价指标;模糊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Road 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Abstract: Traffic safety has been one of main content in the fields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t involves people, vehicles, and expressway. Its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before the accident, the measures used to reduce the loss in the accident, and the remedial measures after the accident. All of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3E.On the macroscopic aspects, traffic safety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traffic efficiency, a significant cont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people, vehicles, and expressway, then constructs the 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the basis of people, vehicles, roads,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At last it made an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Key words: road traffic safety; safety analysis; evaluation index;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1 研究背景

1.1交通事故概况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于2012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2年8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8亿辆。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提前进入了“汽车社会”。在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双双走高的同时,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十多年来,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球首位,平均每天就有200-300人丧生车祸,由于车祸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几乎等于每年发生一次“5.12”震灾。2012年8月,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321起,造成5379人死亡、2305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高达0.8亿元。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一) 道路交通事故基本逐年增加,呈现恶化趋势,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和万车死亡率高。(二) 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三) 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而引起的。因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据较大比例。

表1 2010年全国交通事故统计表

2道路交通安全分析

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有人、车辆、道路、环境。虽然人是交通事故中主要的因素,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隧道交通事故而言,发生的原因不仅是由一个单独的因素导致的,而往往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因素引发的。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是交通管理部门、路政管理部门及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必须进行的一项主要工作,通过分析,各自找到相关的事故诱发原因,从而管理和指挥好交通、养护好道路、管理好运输部门提供有力依据。

2.1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人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对道路交通安全起主导控制作用。这里的人就是指道路交通的参与者,通常包括行人和驾驶员。驾驶员控制着车辆的运行,在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行人而言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更大,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车辆驾 驶员与交通安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通常认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观察、判断、操作等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车速过快,车与车之间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等,二是驾驶人员的身体、生理、精神和情绪等状态以及年龄、经验等内在原因。比如抽烟、喝酒、疲劳、药物作用等都会导致驾驶员工作能力的下降。另外,从需求的角度讲,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的节省体力、时间和油耗。出于这个动机,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而翻越交通护栏;遇到排队或阻车时,驾驶员常驶入非机动车道;在瓶颈路段,驾驶员争道行驶,互不相让等等,这些违章现象常常造成人为的诱发交通事故。

人与道路的关系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的主要原因在于道路对人的反应特性、视觉特性和心理特性的影响[1]。

2.2车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车辆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事 故统计中,因为车辆而直接导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但如果能进一步改善车辆的结构和性 能,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从某种角度讲是可以防止驾驶员 失误的,至少也可能减轻事故的损失。为了安全快速行驶,汽车配备有前照灯、制动灯、 挡风玻璃,安全带及后视镜等。如果某一设施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汽车的 使用性能相对于交通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性越好,制动性越可靠,同时拥有良好的 操作稳定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随着汽车使用时间的延长,各部件磨损程度加大, 导致使用性能下降,技术状况变坏,如果不及时检查和调整,很容易出现制动跑偏、轮胎 爆裂、喇叭不响、汽车摆头等异常现象,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汽车的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中受到各种干扰后,尚能自行尽快恢复原行驶状态而不至 于失去控制的能力。汽车的稳定性主要包括:纵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侧滑、轮胎侧偏 特性及转向轮的振动对稳定的影响。汽车的操纵性指汽车能正确地按驾驶员的要求,维持 或改变原行驶方向的能力。

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因素有:

1、汽车本身结构参数,如汽车的轴距、轮距、重心位置、轮胎的特性,前后悬架的形式,前轮定位角及转向参数。

2、使用因素,如驾驶员的反应、技术、动作、体力、情绪等。

3、路面的不平整、坡度、车轮与地面的附着情况、气候、周围环境、交通状况等。

汽车的安全性主要指汽车在正常行驶状态下不会失去控制、着火、掉(炸)胎、零部损坏以及在发生碰撞时能给司机及乘客提供应有的保护等。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会越来越好。汽车灯光照明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很明显。随着道路条件提高,车速相应提高了,在不良气侯条件下或夜间,驾驶员的视力受到限制,高速度行车情况下给予驾驶员的反应及 操作时间大大减少,在灯光照明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

2.3道路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在进行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时,人们往往把事故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驾驶员的粗心大意。将直接原因确定为道路条件的事故更是微乎其微。只有那些很明显与道路及道路构造物失修、路面光滑、缺少护栏、路肩状况不良等有联系的事故,才用道路条件来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道路条件认识不足,责任者过多地强调了人的原因及车辆原因所致。 道路因素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是由道路的缺陷导致的,按缺陷识别的难易程度划分,道路缺陷可分为显性缺陷与隐性缺陷。道路显性缺陷,如道路两侧缺少护栏、护栏不全、路肩状况不良、道路及道路构造物损坏后失修、路面光滑等能够明显的观察出来,而道路的隐性缺陷,如长直线道路,不良的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等则不能很直观的观察出来,而且往往是隐性缺陷间接导致了很大一部分交通事故的发生。从道路设计来看,许多道路的线形、视距车道宽度、转弯半径、超高、加宽等都不符合规定,而且存在路基松软,坡度过大,视线不良等状况。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交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低等级公路无中央分隔带,对撞性交通事故是高等级有分隔带公路的4倍;二、三级公路交叉口事故较多,与横向交通流的干扰有直接关系;雨天或潮湿状态下,事故率偏多,主要是路面摩擦系数不足;下坡或拐弯时事故偏多,主要由于坡度过大或横向视距不足等。在道路条件差的地区,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道路条件好的地区。

法国国家保险公司在详细研究了1064个道路交通事故实例后认为,一些通常被视为因驾驶员的失误与错误操作导致的交通事故背后隐含着相当比率的道路因素:在认定的因驾驶员的不良生理状态(如疲倦、生病、酗酒等)为原因引起的事故中,由于不利的道路条件促使事故发生的占40%;在认定的因驾驶员的操作失误(如不正确的超车等)为原因引起的事故中,由于[2]

不利的道路条件促使事故发生的占41%;在认定的因驾驶员的判断失误(如过高的车速、制动距离判断不正确等)为原因引起的事故中,由于不利的道路条件促使事故发生的占34%。 3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3.1

表2道路交通设施水平 图1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2评价指标的标准建议值

表3道路交通流状态

表4交通环境水平 表5道路交通事故

表6交通安全管理与保障水平 表7 一类、二类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建议值

4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及模型应用

4.1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特点

当前,学者研究城市交通安全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其认识和研究的时空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由于城市空间在不断加大,人口不断增多,导致城市交通安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因而使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评价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基于此点,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的过程中,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定量与定性信息衔接不和谐、评价信息处理过程复杂、评价模型的建立较为困难等问题,这些影响和制约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步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广泛应用。根据上述特点,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准则:

(1)不同城市类型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值有较大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应设立不同的分级标准来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

(2)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调查和研究,在咨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参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交通管

理评价指标体系》等相关规范中的指标划分标准,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标准值界定为五级:优秀(一级)、良好(二级)、中等(三级)、一般(四级)、较差(五级)。其中,一级>--级>三级>四级>五级,并给出每个等级相应的标准区间和测试范围。

(3)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值时,应尽量采用规定标准值,如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值,或参考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指标值。参考或类比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交通安全现状值,同时借鉴国内外权威或通用的一些研究成果。而对于统计数据不完整却很重要的评价指标,应采用专家咨询确定。

4.2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基于上面所建立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灰色理论评价方法或者可拓学模型等方法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

4.2.1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方法的应用特点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由美国运筹学专家T.L. Satyr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使用的决策方法,其基本过程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成递阶层次结构,然后将下一层次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构造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举着的计算,进行层次但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到各因素的组合权重,并通过排序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1421。这种方法具有需求的信息量很少,决策过程花费的时间短等特点。

模糊综合评价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对某事物做出综合评价。由于交通安全状况的优劣是相对于标准值而言的,安全与否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很难对道路交通系统是安全的或不安全的做出明确的结论ⅢJ。因此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与否可以作为一个模糊问题来处理,采用模糊数学建立城市道路安全水平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4.2.2灰色理论评价方法的应用特点

灰色理论的特点正好满足了交通安全评价的要求,因为交通安全评价总是要以大量准确的原始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的,可是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开发的公安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是面向交通事故处理人员,主要用于交通事故的处理,兼有一定的事故分析功能,提供了输入、查询、统率报表、统计直方图、数据维护等功能。但是,该系统主要是用于事故数据统计及存储,对事故数据的分类比较粗略,不具备详细分析事故成因以及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的功能,如果把它用于道路安全评价及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在数据采集、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数据的维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确认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方面,有时没必要,甚至不可能知晓全部指标统计信息后,再进行评价。否则会使工作很繁杂,乃至无法评价。因此,可通过掌握的部分信息,对道路交通安全整体水平进行评价。经对少量已知信息的筛选、加工、延伸和扩展等,运用灰色理论的“非唯一性”原理,定性、定量相结合,将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确定在某一灰域内,以达到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目的。

4.2.3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可拓学模型

利用多元数据量化决策的多指标可拓学方法,来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指标特征值、评价等级以及评价结果等等作为物元。通过对评价级别和实测数据归一化后,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从而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可拓学模型。根据可拓理论,首先要通过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所涉及的内容分析各影响因素,依据国家标准、国内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相应的统计数据,给出各因素 的量值,然后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可拓学模型。最后,以定量的方式表示评价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明朗,刘平义,朱立红,段天宏著.道路交通事故人一车-道路环境系统分析(M).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第25卷第3期,2003.9.

[2]张来科著.夜间行车事故隐患分析(M).汽车驾驶员,2001.7

[3]任彦铭.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预测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4.

[4]孙伟.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07,6.

[5]窦亚春.我国城镇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6.

[6]张巍.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6,5.

[7]张鹏.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12.


相关内容

  • 北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1卷第增1期2011年6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JournalofTransportationSystemsEngineering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Vol111 Sup.1 June 2011 文章编号:100926744(2011)Sup.120104205 ...

  •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专家视点<电信网技术>2011年10月第10期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李贤毅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邓晓宇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摘 要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 ...

  • 5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国家标准<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根据交通运输部文件<关于下达2010年交通运输标准化补充计划的通知>(交科技发 [2010]783号)的要求,国家标准<营运货车安全技术条件>制定工作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担,计划编号为GB ...

  •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评价
  • 囝iN灌!N11)mi燹溷i翼l 斓憾漆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城市轨道 交通车站安全评价* 潘丽莎1 陈 龙1 刘 兰1 陈波2 秦勇2 (1.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510380,广州: 2.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100044,北京∥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 摘要为预防城市 ...

  •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作者: 作者单位: 金菊良, 魏一鸣, 丁晶 金菊良(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魏一鸣(中国科学院,科技 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丁 ...

  • 城市公共安全评价分析与研究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城市公共安全评价分析与研究 EvaluationAnalysisandResearchonCityPublicSecurity 刘承水 LIUCheng-shui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对我国的城市公共安 ...

  • 信息检索大作业
  • 课题大作业 课题名称:山区公路汽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1 课题分析 1.1 概念分析 [主概念面]:山区公路,汽车驾驶行为研究,安全性评价 [相关概念]:山区公路线性,山区公路隐患,山区公路黑点: 驾驶员个体特性研究,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驾驶熟练程度研究: 驾驶行为安全性,车辆主动安全性 ...

  • 中外城市增长边界研究进展_王颖
  • 文章编号:1673-9493(2014)04-0001-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中外城市增长边界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 Growth Boundary at Home and Abroad 王颖 顾朝林 李晓江 Wang Ying, Gu ...

  • 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研究进展
  •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第1期 资源与环境 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研究进展 李晶 周浩 王凤鹭 * 黑龙江哈尔滨150056)(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趋增加,水环境污染也随之加重,我国的水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水环境质量 监测是水环境管理的基础,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