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综合收益研究综述

其他综合收益研究综述

研究背景

2009年6月,我国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其中

第七条对利润表的列报内容与方式做出了重要调整,首次在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要求在利润表中“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损益的金额等相关信息,这基本上实现了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趋同。在利润表中报告综合收益,有利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是该解释对其他综合收益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未作出明确规定,给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我国企业和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报告带来了一定困难。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是我国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综合收益的特点是除尽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这个所说的后者就是其他综合收益。在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基本计入资本公积,并在相关资产终止确认时将被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相关于企业利润或亏损的“蓄水池”,因此在有大额其他综合收益的企业中,其他综合收益一旦被释放出来,将对净利润产生巨大影响,在此意义上,今后的全部以确认利得和损失或综合收益信息比原先的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利润表报告其他综合收益及综合收益,不仅与国际会计准则收益报 告接轨,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净利润后面披露其他综合收益,既保证了传统利润表的完整性,又反映了企业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情况。净收益反映的主要是本期实现的净资产变动,而其他综合收益反映的主要是本期确认的未实现净资产变动,两者相结合提供了企业全面的已实现及未实现损益信息。利润表全面引入综合收益概念,有助于及时、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有效限制了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也有助于企业所有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全面分析企业的收益情况以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同时,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一致性,进一步强化了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勾稽及衔接关系,实现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趋同。

理论基础

(1)报告其他综合收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整反映一个会计期间,除了与所有者之间的全部交易、事项和情况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于利润表确认的是实现的损益及权益变动,对于未实现的、非正常的权益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将来都要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盈利,为了向投资者、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反映这一部分影响未来期间损益的信息,完整反映一个会计期间非业务交易、事项及情况产生的所有净资产变动,所以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近几年都在进行其他综合收益报告的改革,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损益满计观(又称“全部收益观”)认为,收益是一定时期内除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外,全部交易的所有者权益Modern Accounting海外视窗的总变化。所有当期已确认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不管是否为当期经营成果,无论是否实现,都要包括在利润表中,利润表中既包括已实现的净利润,也包括未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和净利润,以构成全面收益,即“综合收益”。

(3)传统收益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来计算收益,即通过收入实现、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历史成本等原则来计量收益。“资产负债观“是通过用企业期初、期末资产、负债的变动来计算收益的方法。第一步先计算设定期间两个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确定其净资产价值;然后将期末资产价值与期初资产价值相比较来求得该期的损益。“资产负债观”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将资产、负债要素看得比收益表要素更重要。资产和负债是两个主要的要素,而损益表要素则是由其派生出来的。第二是计量属性上,不采用单一计量属性而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它特别重视净资产的计价。第三是通过资产、负债变动所计算出来的收益包括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净利润,也包括其他综合收益。“资产负债观”确定的收益,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需要。

研究文献

(一)国外文献

从 1960 年开始,国外学者们开始从信息增量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虽然依然存在各种分歧,但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Ball和Brown(1968),Beave(1968)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方法和关联研究方法,从信息观出发,得出公司的盈余能够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这一结论,从而证明了会计收益具有信息含量。

Ohlson(1995)、Ohlson和Feltham(1995)通过模型将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市场价值与现在、未来的会计盈余、权益的账面价值及股利等要素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基于干净盈余的公司价值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收益反应的干净盈余比传统净利润能更好地反映权益价值。

在1997年FASB正式发布了第130号《报告企业综合收益》的准则公告后,Hirst和Hopkins(1998)研究发现报告全面收益可以帮助分析师更好地识别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做出高效、正确的决策。

Dhaliwa(1999)在对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对股票回报和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中指出,相对于传统净利润的列报方式,FASB130提出的综合收益列报既没有与市场收益有更强的相关性,也没有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及收益。Hanlon和Pope(1999)、Cahan(2000)等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Maines和McDanie(2000)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证明了对于非机构投资者来说在做投资决策时对全面收益具有依赖性,全面收益的披露有信息增量,具有决策有用性。

Biddle和Choi(2006)的研究证明,综合收益项目具有信息含量,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与股票价格及其市场收益是相关的。

DennisChamber(2006)针对SFAS130实施后的执行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将其他全面收益作为暂时收益考虑,并且相较于收益表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对决策者来说更有决策相关性。然而,很多学者对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出了质疑。

Chambers等(2007)研究发现,大多数实证研究数据采用的是FAS130发布之前的数据,因此不具有说服力。

Kanagaretnam等(2009)根据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在2005年发布的金融工具及综合收益项目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有关规定,利用加拿大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披露的数据,得出综合收益总额和其他综合收益比净利润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但是由于其暂时性的特征,综合收益没有更好地预测未来收益。

除了上述学者的研究外,IASB 和 FASB 的部分成员也建议,财务报告使用者已过度 依赖于传统收益信息(Foster and Hall,1996),但是如果综合收益的构成项尤其是其他综合收益在报表中能够详细列报的话,使用者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很可能会加强对其他综合收益部

分的重视,以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运营状况。

(二)国内文献

葛家澍(1991)是中国最早对综合收益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在文章中详细而系统的介绍了英国ASB、美国FASB以及IASC有关综合收益报告的准则,从多方面证明了关于企业财务业绩报表改革的总思路则是一致的。

陈晓等(1999)通过检验交易量和意外盈余两种方法,证明了中国股票市场中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

党红(2003)从经济学收益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对全面收益理想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传统会计收益的经济学改造的产物是综合收益。

张鹏(2004)通过对2001至2003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增加了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全面收益信息比传统净利润对公司报酬率有更强的结实度,但不同项目的情况差异较大。

陈炳辉和黄文峰(2005)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之间具有非线性的、互动的、结构性的关系,从不同视角验证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郭绪琴(2009)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两个方面对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他综合收益就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利得和损失。并结合案例分析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项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里不应该包含所有者权益变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何召滨(2010)依据国内外会计准则详细的分析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构成的异同,认为其他综合收益是一项暂记待期后调整业务,其确认和计量都应该遵循审慎性原则。

赵自强等(2009)利用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对比新准则实施前后综合收益项目与股价收益率的价值相关性,发现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汤小娟和王蕾(2009)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综合收益与净利润的信息含量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指出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传统的净利润指标。欧阳爱平和刘仑(2010)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每股综合收益和每股净利润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综合收益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度较低,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对净利润的关注程度要高于综合收益。

然而,胡燕和卢宇琴(2011)对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每股综合收益指标比每股收益指标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

毛志宏、冉丹和季丰(2012)通过以沪深两市 2009-2011 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披露的效果。结果发现:三年以来,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报的金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年都存在着报表间数据勾稽关系错误、漏填或错报综合收益总额项目的金额、没有在附注中充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内容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同时,混淆权益性交易事项和其他综合收益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从国内外众多关于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综合收益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而也有学者认为综合收益信息价值相关性不强,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他综合收益的含义 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金额。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目前,根据财务报表列报的特点,利得与损失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在利润表项目列报并最终形成净利润进而影响所有者权益,例如固定资产清理损失、罚款及滞纳金支出、债务重组收益等各项利润表上的营业外收

入、营业外支出项目;另一种则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为其他综合收益,此类事项不通过利润表列报,直接通过报表上的“资本公积”项目列报反映。因此,判断其他综合收益时,应首先判断是否属于“综合收益”,如果是,则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已经在净利润确认,如果已经作为净利润确认,则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如果没有作为净利润确认,则应作为其他综合收益确认。

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基本相同,都体现出三重含义:第一,其他综合收益是会计准则规定不能在损益中确认的项目;第二,该项目属于利得或损失;第三,该项目金额应扣除所得税的影响。在计算合并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时,除了扣除所得税影响以外,还需要分别计算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其他综合收益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其他综合收益。这三重含义只是概括了其他综合收益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没有让准则使用者摆脱理解及运用其他综合收益时的困惑。

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况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及处置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或减少。也包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部分。以及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对于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进行摊销或于处置时转出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减少。

二、确认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或减少,这里需区分两种情况:

(1)对合营联营企业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确认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不是资本交易,是持有利得。因此,不论是在投资单位的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均应归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2)对子公司投资,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只有因子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而在合并报表中按权益法确认的其他资本公积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动才是其他综合收益,子公司因权益性交易导致的资本公积不是其他综合收益。

三、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现金流量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以及其后续的转出;

四、境外经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增加或减少;

五、与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针对不确认为当期损益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所得税影响。

其他,如:

(1)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及处置时的转出。

(2)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中有效套期的部分,以及其后续的转出。

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

1、股份支付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企业根据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职工或其他方的权益工具,应按确定的金额计入“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行权日,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将其从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 “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等科目。

2、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企业发行可 转换公司债券,先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进行分拆,前者被计入 “应付债券” 科目,后者被计入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科目。行权日,原记入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

公积”科目的金额会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 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4、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除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导致投资单位相应确认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

5、“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问题。“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主要核算应计入以前年度损益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不属于“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虽然也属于影响所有者权益的非业主交易变化,但不应列入“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研究综述

研究背景

2009年6月,我国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其中

第七条对利润表的列报内容与方式做出了重要调整,首次在财务报表中引入“综合收益”,要求在利润表中“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当期转入损益的金额等相关信息,这基本上实现了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趋同。在利润表中报告综合收益,有利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但是该解释对其他综合收益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未作出明确规定,给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我国企业和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报告带来了一定困难。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是我国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综合收益的特点是除尽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这个所说的后者就是其他综合收益。在我国,其他综合收益基本计入资本公积,并在相关资产终止确认时将被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相关于企业利润或亏损的“蓄水池”,因此在有大额其他综合收益的企业中,其他综合收益一旦被释放出来,将对净利润产生巨大影响,在此意义上,今后的全部以确认利得和损失或综合收益信息比原先的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利润表报告其他综合收益及综合收益,不仅与国际会计准则收益报 告接轨,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净利润后面披露其他综合收益,既保证了传统利润表的完整性,又反映了企业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情况。净收益反映的主要是本期实现的净资产变动,而其他综合收益反映的主要是本期确认的未实现净资产变动,两者相结合提供了企业全面的已实现及未实现损益信息。利润表全面引入综合收益概念,有助于及时、准确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有效限制了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也有助于企业所有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全面分析企业的收益情况以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同时,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的一致性,进一步强化了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勾稽及衔接关系,实现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趋同。

理论基础

(1)报告其他综合收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整反映一个会计期间,除了与所有者之间的全部交易、事项和情况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由于利润表确认的是实现的损益及权益变动,对于未实现的、非正常的权益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将来都要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盈利,为了向投资者、银行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反映这一部分影响未来期间损益的信息,完整反映一个会计期间非业务交易、事项及情况产生的所有净资产变动,所以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及我国会计准则,近几年都在进行其他综合收益报告的改革,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损益满计观(又称“全部收益观”)认为,收益是一定时期内除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外,全部交易的所有者权益Modern Accounting海外视窗的总变化。所有当期已确认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不管是否为当期经营成果,无论是否实现,都要包括在利润表中,利润表中既包括已实现的净利润,也包括未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和净利润,以构成全面收益,即“综合收益”。

(3)传统收益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来计算收益,即通过收入实现、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历史成本等原则来计量收益。“资产负债观“是通过用企业期初、期末资产、负债的变动来计算收益的方法。第一步先计算设定期间两个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确定其净资产价值;然后将期末资产价值与期初资产价值相比较来求得该期的损益。“资产负债观”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将资产、负债要素看得比收益表要素更重要。资产和负债是两个主要的要素,而损益表要素则是由其派生出来的。第二是计量属性上,不采用单一计量属性而采用多重计量属性,它特别重视净资产的计价。第三是通过资产、负债变动所计算出来的收益包括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净利润,也包括其他综合收益。“资产负债观”确定的收益,能满足决策有用观的需要。

研究文献

(一)国外文献

从 1960 年开始,国外学者们开始从信息增量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虽然依然存在各种分歧,但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Ball和Brown(1968),Beave(1968)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方法和关联研究方法,从信息观出发,得出公司的盈余能够影响公司股票价格这一结论,从而证明了会计收益具有信息含量。

Ohlson(1995)、Ohlson和Feltham(1995)通过模型将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市场价值与现在、未来的会计盈余、权益的账面价值及股利等要素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基于干净盈余的公司价值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收益反应的干净盈余比传统净利润能更好地反映权益价值。

在1997年FASB正式发布了第130号《报告企业综合收益》的准则公告后,Hirst和Hopkins(1998)研究发现报告全面收益可以帮助分析师更好地识别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做出高效、正确的决策。

Dhaliwa(1999)在对综合收益、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对股票回报和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中指出,相对于传统净利润的列报方式,FASB130提出的综合收益列报既没有与市场收益有更强的相关性,也没有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及收益。Hanlon和Pope(1999)、Cahan(2000)等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Maines和McDanie(2000)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证明了对于非机构投资者来说在做投资决策时对全面收益具有依赖性,全面收益的披露有信息增量,具有决策有用性。

Biddle和Choi(2006)的研究证明,综合收益项目具有信息含量,综合收益信息的披露与股票价格及其市场收益是相关的。

DennisChamber(2006)针对SFAS130实施后的执行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将其他全面收益作为暂时收益考虑,并且相较于收益表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其他全面收益对决策者来说更有决策相关性。然而,很多学者对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出了质疑。

Chambers等(2007)研究发现,大多数实证研究数据采用的是FAS130发布之前的数据,因此不具有说服力。

Kanagaretnam等(2009)根据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在2005年发布的金融工具及综合收益项目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有关规定,利用加拿大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披露的数据,得出综合收益总额和其他综合收益比净利润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但是由于其暂时性的特征,综合收益没有更好地预测未来收益。

除了上述学者的研究外,IASB 和 FASB 的部分成员也建议,财务报告使用者已过度 依赖于传统收益信息(Foster and Hall,1996),但是如果综合收益的构成项尤其是其他综合收益在报表中能够详细列报的话,使用者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很可能会加强对其他综合收益部

分的重视,以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运营状况。

(二)国内文献

葛家澍(1991)是中国最早对综合收益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在文章中详细而系统的介绍了英国ASB、美国FASB以及IASC有关综合收益报告的准则,从多方面证明了关于企业财务业绩报表改革的总思路则是一致的。

陈晓等(1999)通过检验交易量和意外盈余两种方法,证明了中国股票市场中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

党红(2003)从经济学收益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对全面收益理想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传统会计收益的经济学改造的产物是综合收益。

张鹏(2004)通过对2001至2003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增加了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全面收益信息比传统净利润对公司报酬率有更强的结实度,但不同项目的情况差异较大。

陈炳辉和黄文峰(2005)研究发现股票价格与会计盈余之间具有非线性的、互动的、结构性的关系,从不同视角验证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郭绪琴(2009)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两个方面对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他综合收益就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利得和损失。并结合案例分析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项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里不应该包含所有者权益变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何召滨(2010)依据国内外会计准则详细的分析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构成的异同,认为其他综合收益是一项暂记待期后调整业务,其确认和计量都应该遵循审慎性原则。

赵自强等(2009)利用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对比新准则实施前后综合收益项目与股价收益率的价值相关性,发现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汤小娟和王蕾(2009)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综合收益与净利润的信息含量差异性进行了研究,指出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传统的净利润指标。欧阳爱平和刘仑(2010)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每股综合收益和每股净利润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综合收益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度较低,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对净利润的关注程度要高于综合收益。

然而,胡燕和卢宇琴(2011)对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每股综合收益指标比每股收益指标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

毛志宏、冉丹和季丰(2012)通过以沪深两市 2009-2011 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与披露的效果。结果发现:三年以来,上市公司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报的金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年都存在着报表间数据勾稽关系错误、漏填或错报综合收益总额项目的金额、没有在附注中充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具体项目内容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同时,混淆权益性交易事项和其他综合收益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从国内外众多关于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综合收益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而也有学者认为综合收益信息价值相关性不强,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他综合收益的含义 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金额。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目前,根据财务报表列报的特点,利得与损失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在利润表项目列报并最终形成净利润进而影响所有者权益,例如固定资产清理损失、罚款及滞纳金支出、债务重组收益等各项利润表上的营业外收

入、营业外支出项目;另一种则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为其他综合收益,此类事项不通过利润表列报,直接通过报表上的“资本公积”项目列报反映。因此,判断其他综合收益时,应首先判断是否属于“综合收益”,如果是,则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已经在净利润确认,如果已经作为净利润确认,则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如果没有作为净利润确认,则应作为其他综合收益确认。

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定义基本相同,都体现出三重含义:第一,其他综合收益是会计准则规定不能在损益中确认的项目;第二,该项目属于利得或损失;第三,该项目金额应扣除所得税的影响。在计算合并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时,除了扣除所得税影响以外,还需要分别计算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其他综合收益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其他综合收益。这三重含义只是概括了其他综合收益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没有让准则使用者摆脱理解及运用其他综合收益时的困惑。

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况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及处置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或减少。也包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重分类日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部分。以及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对于原记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进行摊销或于处置时转出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减少。

二、确认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或减少,这里需区分两种情况:

(1)对合营联营企业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确认的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不是资本交易,是持有利得。因此,不论是在投资单位的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均应归属于其他综合收益。

(2)对子公司投资,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只有因子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而在合并报表中按权益法确认的其他资本公积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动才是其他综合收益,子公司因权益性交易导致的资本公积不是其他综合收益。

三、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现金流量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以及其后续的转出;

四、境外经营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的增加或减少;

五、与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相关的所得税影响。针对不确认为当期损益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所得税影响。

其他,如:

(1)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导致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加,及处置时的转出。

(2)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中有效套期的部分,以及其后续的转出。

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的内容

1、股份支付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企业根据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职工或其他方的权益工具,应按确定的金额计入“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行权日,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将其从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 “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等科目。

2、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所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列报。企业发行可 转换公司债券,先将其中的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进行分拆,前者被计入 “应付债券” 科目,后者被计入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科目。行权日,原记入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

公积”科目的金额会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 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

4、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除净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导致投资单位相应确认的“其他资本公积”的增减变动。

5、“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问题。“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主要核算应计入以前年度损益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不属于“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虽然也属于影响所有者权益的非业主交易变化,但不应列入“其他综合收益”。


相关内容

  •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 摘 要: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 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自从熊彼特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 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目前,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 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 ...

  • 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文献综述
  • 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文献综述 [提要] 财务风险在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财务预警就是借助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模型来判别企业财务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本文对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财务预警:模型:综 ...

  •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国内大多数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评估,这种情况造成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不完整.同时,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也及其有限.本文对现存一些主流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做出了总结. 1 知识管理评估的意义 虽然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 ...

  •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 ...

  • 影响投资决定因素的文献综述
  • 影响投资决定因素的文献综述 摘要:投资作为一项基本的经济项目在经济学中一直被人们讨论,在凯恩斯经济学中最为经典的IS-LM模型中,投资作为一个被分析的内生变量,研究它本身是如何决定的也成了研究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必要的前提. 关键词:企业投资 实际利率 预期利润 投资者情绪 引言: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 ...

  •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有关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业界存在着两种截 然相反观点.一种被称为市场调节观点,以Fama为代表.他认为由于现实中存在充分发达的经理人市场,这个充分发达的经理人市场可以有效地约束经理人,并解决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激励问题与效率问题,因此公司的股权结构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 ...

  • 主观业绩评价综述
  • [摘 要]近年来,企业主观业绩评价理论的研究和进展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委托代理激励理论.本文主要对主观业绩评价的概念和研究的基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同时通过对GE的案例分析介绍主观业绩评价的应用:最后对主观业绩评价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主观业绩评价:研究理论:案例分析 一.引言 随着企业环境以及 ...

  • 最新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 企业财务分析报 来自:会计网财会资讯 | 时间:5月13日 12:57 导读: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运作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最新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教您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财 务分析报告. 1. 主要会计数据摘要 2. 基本财务情况分析 3. 预算完成情况及分析 4. 重要问题综述及 ...

  • 肖临骏: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单个模块的效能:另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整体效能.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后者.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但其效用通过各个模块的相互匹配整体显现出来,局部合理和局部有效并不能说明整体有效.企业人力资源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