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完整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同门的师兄弟。   (6)乐: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怨恨,心里不满。   (9)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3)不:表判断。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翻译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与思关系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本段理解: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它。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人: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一起。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之:改变。 第八则:修身做人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重点字词解释: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第九则:修身做人翻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留、删、补、调、换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删  :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补  :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调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换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乐”的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同门的师兄弟。   (6)乐: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怨恨,心里不满。   (9)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3)不:表判断。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翻译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与思关系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本段理解: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它。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人: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一起。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之:改变。 第八则:修身做人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重点字词解释: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第九则:修身做人翻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留、删、补、调、换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删  :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补  :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调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换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乐”的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相关内容

  • 论语八则注释及翻译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 重点字词解释: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 ...

  • _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
  • 2006年6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une, 2006 第2期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achers C ollege No. 2 y 文章编号:1009- 7740(2006) 02-0051-04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 论语 翻译研究 韦汇余, 张 新 1 2 ( ...

  • [论语]十二章教案
  • 10.<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 ...

  • 从顺应论看林语堂编译_论语_
  • 第26卷第2期Vol.26No.2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年4月 Apr.2010 从顺应论看林语堂编译<论语> 李昕燕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 ...

  • 古书的翻译
  • 古书的翻译 •古文今译就是在正确理解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地译成通顺规范的现代文. •古文今译的目的 •一是训练和检验文言文学习的成果,以进一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二是使没有学过古文的人也能由此了解和掌握古文的内容. 一.古文今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总结外文翻译经验时指出:&quo ...

  • [论语]七则2
  • <〈论语〉七则>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论语>七则 课型:新授 执笔:周霞 审核: 时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诗><书><礼><易>< ...

  • 学习于丹讲论语心得之心得
  • 学习<〈论语〉心得>之心得 语文组 韩霜 自从听了<于丹讲论语>之后,我才觉得我以前对<论语>的理解和掌握是多么的零碎.肤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很惭愧,也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这样一次深入.透彻的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学习<于丹 ...

  • 怎样辨析和翻译词类活用
  • 怎样辨析和翻译词类活用(上)--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而划分的类别.比如"目"的的意思是"眼睛",这是它的词汇意义."目"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 ...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英译问题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英译问题 作者:顾钧 来源:<读书>2013年第02期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论语>译本(Confucian Analects)自一八六一年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汉学的经典之作.理雅各无疑是十九世纪儒学造诣最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