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51页九年级下册中华书局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前言:1887年12月,一名俄国青年因参加反对沙皇政府的学生运动被捕了。警察问他:“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不是向一堵石墙上撞吗?”青年回答:“是的,但这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的。”这名青年就是( ),后来,他接受并发展了( ),领导了俄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

一、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原因:(1)俄国是一个落后的( )。

(2)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 )。①广大人民的( )和( )情绪不断高涨。

2、时间:( )年( )月,俄国爆发了( ),沙皇政府被推翻。

3、性质:俄国爆发了( )阶级( )革命。

4、主体:( )和( )。

5、任务:推翻( )。

6、结果:( )被推翻。出现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②一个是( )代表( );③另一个是( )阶级的( )政府,他掌握了( )

课文填空:1、俄国是一个( )发展较为落后的( )国家。第( )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战争激化了( ),广大人民的( )和( )不断高涨。( )年( )月,俄国爆发了( ),沙皇政府被推翻。因为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二月,故称“( )”。

2、“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 )代表( ),它得到了广大( )和普通( )的支持,另一个是( )的临时政府,他掌握了实际( )。

3、由于参加革命的阶级成分比较复杂,加之( )党的大多数领袖都在监狱或流放地,( )和( )取得了各地工兵代表( )的领导权他们认为俄国目前进行的是( )革命,只能建立( )共和国,因此与( )妥协,把政权让给( )。

二、列宁在关键时刻的领导:

1、( )年( )月,( )党的领袖( )从国外回到俄国首都( )。他指出,政权已从( )阶级转到( )手里,资产阶级( )的任务已经完成。他号召( )党和广大劳动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在策略上,他提出了“( )”的口号,力争实现向( )革命的和平过渡。

2、(2页中间)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遭到了党内外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攻击列宁是在( )。

说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列宁则认为,( )是( )的最高阶段,是( )的,( )的,垂死的( )主义,是( )前夜。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社会主义能够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上首先取得胜利。而俄国正是这样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只要( )及其政党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利用群众的反战情绪,就有可能成功地实现( )。

3、临时政府承袭了( )的反动政策,继续进行罪恶的( )战争,对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 )和( )问题则无动于衷。从( )年( )月考试,( )接连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临时政府的统治陷于危机之中。

4、( )月1日,临时政府向( )发出照会,声称要把( )进行到底。

三、十月革命

1、原因:(1)原因:俄国是一个落后的( );

(2)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 )。广大人民的( )和( )情绪不断高涨。

(3)①临时政府决定用( )镇压革命群众。②(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

2、对内政策:临时政府决定用( )镇压革命群众。

对外政策:继续进行( )。

3、指挥部:( )。时间( )年( )月。

▲课文内容:7月,临时政府决定用( )镇压革命群众。。它从前线调回军队,向( )人群开枪射击,强行解散( ),下令逮捕( )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资产阶级实行( )统治,革命已无( )发展的可能。面对新的革命形势,( )党根据( )的指示,决定举行( ),推翻资产阶级( )。

4、主要参加者( )万( )。

5、胜利标志:赤卫队终于占领了( )。( )武装起义成功,( )取得了胜利。

6、性质:十月革命是( )专政的( )革命。

7、任务:十月革命推翻了( )

8、结果: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第一个( )国家诞生。

9、特征:以( )为中心的( )政权

10、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 )专政的( )国家诞生了。

(1)④全俄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 )的( )召开。

(2)颁布三个法令:⑤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 )起草的【( )】,庄严宣告全部政权归( )代表( );⑥大会还通过了( )起草的( )

和⑦( )。(3)⑧成立了第( )届苏维埃政府,( )列宁当选为主席。 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的内容:( )呼吁各交战国立即缔结不( )、不( )的和约。( )规定无偿没收( ),一切土地归( )所有并分给( )使用。

1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 )次获得胜利的( )革命,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推动了( )运动的发展,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

12、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事件

(1)俄国( ),俄国废除( )。(2)俄国( )革命。

【书后题】:俄国十月革命于( )时间发生在( )地点。

A 、1917年3月;B 、1917年11月;C 、莫斯科;D 、彼得格勒。

辨析“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师总结:

1、经济政策:( )政策,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是( )年到( )。

2、提出者:( )。( )年( )月,俄国共产党( )第( )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 )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 )政策的决议。

3、( )年( )月,各苏维埃共和国根据( )的建议,在( )的基础上成立了( )。简称( )。

4、俄国在不同时期的称呼:1917年之前( );1917—1922年( );1922—1991年( )。

5、( )年( )逝世后,苏联人民在( )的领导下继续进行( )。

6、( )年,经济上①苏联制定了( )化的方针,优先发展( )。②经过( )的实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 ),世界( ),成为仅次于( )国的第二大工业国。③农业( )化运动基本结束。

7、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 )的形成。这种体制又被称为(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十月革命后,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和苏俄境内的叛乱分子勾结,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渡过难关,苏俄政府曾实行了( )政策。三年国内

战争时期( )年到( )年。

2、( )政策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的( )、( )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对哥们的威胁的消失,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不再拥护这项政策。列宁意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处理好( )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于是提出了( )政策。

3、( )年( )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通过了从( )政策过渡到( )政策的决议,提出者是( )。

4、新经济政策内容:①农民以( )的形式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税额一般低于( )时期的一半左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 )。②在工业方面,决定把( )退还给原来的业主,允许( )和( )的发展。③在商业方面,将国家对( )改为( ),实行( ),同时废除( )。

5、新经济政策后,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 )的水平。

6、俄国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后一些民族独立地建立了( )。

二、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 )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 )的领导下继续进行( )。( )年,苏联制定了( )的方针,优先发展( )。从1928—1937年,经过两个( )的实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 ),世界( ),成为仅次于( )国的世界第( )大工业国。

2、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年,( )运动基本结束。农业集体化运动消灭了( )的剥削制度,为( )的开展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相当数量的( )。

三、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弊端

1、工业化和农业( )的实施,改变了苏联的( )和(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一变化,( )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 )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又被称为( ),它对苏联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 )及中央的( ),领导干部由( )委派,易于滋生( )和( )现象。

3、经济上,经济结构( ),片面发展( ),( )业和( )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落后于( ),( )低下,缺乏( )的动力。

【书后题】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多种探索。

请按先后顺序在下面划线处写上它们的正确名称。

——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前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响礼炮在( )上空鸣响之后,法国总理( )、英国首相( )、美国总统( )各怀心事,迫不及待地相会于( ),共同导演了战后的一场分赃会。

1、凡尔赛和约

(1)( )年( )月( )日,协约国在( )召开和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共有( )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的主导权操纵在( )、( )、( )三国手中。

2、尽管巴黎和会标榜“为了( )”,“为了( )”,但会议的实际目的,是要按照战后( )重新瓜分( )及( ),扼杀新生的( ),镇压正在蓬勃发展的( )。以便尽快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奴役世界的“( )”。 3、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 )举行了和约签字仪式。和约的主要内容有:①( )国及盟国承担( )的责任;②重新划分( )国疆界,将( )—( )归还法国,( )西岸的( )国领土有协约国占领( )年,东岸( )千米范围内为( );③德国承认并尊重( )独立;④原属( )国的殖民地由( )、( )、( )等国以“( )”形式瓜分;⑤废除( )国( );⑥( )国必须向战胜国支付( ),其数额由 ( )决定。

4、继《凡尔赛和约》后, 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一些国家签订和约. 这些和约同( )一起构成了一个互为联系的( ), 史称“( )”。其中,一些国家包括:战败的( )、( )、( )和( )。

5、影响: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 )在( )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和( )的统治秩序。

6、凡尔赛体系并没有解决( )之间的矛盾,相反却播下了新的( )和( )的种子。

7、凡尔赛体系包括( )、协约国同战败的( )、( )、( )和( )签订的和约。

8、对中国的影响: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竟然决定把原( )国在中国( )的一切特权和( )租借地让给( )。此举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抗议,爱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 )。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9、根据巴黎和会通过的(《 》),1920年1月成立了( )。

10、巴黎和会性质: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的( )。

二、华盛顿会议体系

1、背景:《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 ( )、( )两国在远东地区的矛盾尖锐起来。为了确立战后远东及( )地区的( ),( )年( )月召开了由( )、( )、( )、( )、( )、( )、( )、( )、( )等九国代表参加的( )会议。( )、( )、( )三国操纵了会议。经过长达( )个月的讨价还价,各国之间最终达成妥协。

2、《四国条约》指的是( )、( )、( )、( )四国签订( ),废除( )同盟,将四国在( )地区内占领岛屿的现状固定了下来。

3、《五国条约》:( )、( )、( )、( )、( )五国签订(《 》),规定5国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 )。

4、《九国公约》:( )年( )月,与会九国共同签署了 ( )。

①内容:公约声称( )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在中国( )和( )原则。 ②意义:《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 )对中国的独占,为( )进一步( )和争夺( )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③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慑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压力,提出了取消( )中关于( )的条款,要( )放弃二十一条。美国为打破独占中国的局面,扩大( )国在中国的势力,因此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要求,( )年( )月,中日签订( )及( )。

③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恢复对( )的主权,( )军撤出( ),归还( ),但中国要以( )偿还日本。日本在形式上放弃了( )。

5、华盛顿体系内容:

①( );②( );③( );④( )

6、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 )的继续,它确立了( )在远东(即: )和( )地区的新秩序,史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 ),对( )世纪( )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7、主要任务:华盛顿会议的主要任务即中心议题是对( )问题,最大受害国是( ),最大受益国是( )。

三、一战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一战后,国际新秩序)是( )。

华盛顿会议实质: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 )共同支配的局面。

【书后题】15页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

(1)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

(2)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3)帝国主义国家按自己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4)确定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A (1)(2)(3)B (1)(2)(4)C (1)(3)(4)D (2)(3)(4)

第四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前言:(17页书上)一位目击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 )交易所股票抛售现场的新闻记者写道:“灾难笼罩着交易市场。每个人都想要在价格更下跌之前把股票抛售出去。但是没有人想买,这就使价格更下跌。他们狂吼乱叫,狂奔猛推,为的是要卖出他们的股票。越来越多的警察冲进市场维持秩序。3个小时内,股票损失的价值达110亿美元。这时,一些银行家拿出钱来开始买进,跌风停止下来。有些人以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其实它正方兴未艾。”这一天以( )之名被载入史册。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背景:一战后,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 )的发展时期,并一度出现了繁荣景象。然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2、原因:(1)根本原因:( )制度的基本矛盾,由于( )与( )之间的矛盾,社会( )差距增大,从而大大限制了( )。工业部门( ),造成大批( )。(2)直接原因:对( )和( )的投机狂热,增加了( )的不稳定性。

3、开始时间:( )年秋。始自( )国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 )、( ),并蔓延到整个( )。这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 )、最( )、( )最长的危机。

4、表现:危急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下降,( )锐减,( )暴跌,( )和( )纷纷倒闭,( )激增。

5、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波及整个( ),持续( ),从( )年开始到( )年还未完全结束,( )特别大,还引起了各国( )。

6、表现:经济危机中( )深受其害,( )为了维持价值,宁愿( ),体现了( )腐朽,反映了( )的残忍。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

( ),引发了各国严重的( )。7、(18页)附加:面对经济危机: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国际市场狭小、封建势力或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 )、( )、( )三国,面对深刻的危机,建立了( ),强化了( )。( )、( )、( )等国家则通过( )对经济的全面( )和( ),缓和了( )挽救了( )。

二、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意义

1、背景:①( )年到( )年的经济危机给( )国沉重的打击。

②经济危机引发了( )危机,( )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

2、( )年,罗斯福任总统。

3、罗斯福新政:①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调整,试图通过加强国家对( )的干预和( ),消除( )。

②内容(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其他措施:A ( );B ( );C ( )。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句话是美国总统( )1933年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体现了他( )。

③罗斯福新政核心:( )年,国会颁布( ),根据这个法案,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运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 )、( )、( ),以防止出现( )引起的( ),从而加强了政府对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4、新政作用:①新政取得( ),( )缓慢恢复过来,( )得到改善;②( )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 )对经济的宏观( )与( )得到加强。④( )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 )和( )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增加了( ),保护了( ),治理了( )。

5、新政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 )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的经济危机。

6、结果:新政取得了( ),使( )国渡过了( )。

7、新政“新”在哪里?。

8、罗斯福新政启示:

①制定经济建设要符合( );②要重视( );

③( )应对经济进行必要( )和( );

④推动( ),注重( )和( );

⑤建立( ),促进( ),提高( ),扩大( )。

9、罗斯福新政的性质:在维护( )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

【书上内容】:1、( )是这次经济大危机的发源地,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成千上万的工厂停工,( )大量增加,( )大幅下降。财政金融陷于崩溃,几乎所有的( )都关了门。危机还迅速影响了( )和( ) ,( )堆积如山,( )大规模缩减。

2、美国社会各阶层对( )政府普遍不满,统治阶级更是急于寻求新的出路以摆脱危机。在( )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人( )击败( ),就任总统,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 ),试图通过加强( )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 )。

3、罗斯福新政在维护( )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 )的干预,局部调整了( ),美国( )得以缓慢恢复起来,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缓和了( )。新政遏制了美国的( ),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 )。然而,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 )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的经济危机。

【书后题】:1、以下对罗斯福新政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些( ):

A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缓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 、维护了美国龙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C 、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

D 、消灭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第5课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前言: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 )已经成为“凶恶”与“残暴”的同义词。一提到它,人们经常要联想到( )、( )、( )法西斯给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浩劫。正是它们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四起。二战中,德国纳粹对( )人进行的种族灭绝式屠杀更是令人发指。( )、( )、( )法西斯专政建立后,他们对内实行( ),对外进行( )的行径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法西斯专政实质是对内( ),对外进行( )。

▲、德、日、意法西斯上台

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 )年( )月,( )率领法西斯党徒向( )进军。

2、现代的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利用统治阶级惧怕( )的心理,为实现自己的( ),组织了( )战斗团。( )年( )月,以( )为领袖的意大利( )党在( )正式成立。( )年( )月,法西斯党徒开始向( )进军,在( )的支持下,( )被任命为总理。

3、一战及战后赔款使( )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政府面对危机无能为力,( ),( )和( )此起彼伏,( )矛盾空前激化。纳粹党首( )抓住这一时机,大肆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纳粹党在德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4、1932年,纳粹党成为一会第一大党。德国法西斯成立的标志:( )年( )月( )日,( )被任命为总理,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为了实行纳粹党的独裁统治,( )解散了其他所有政党。( )年( )月,( )总统去世,( )成为德国国家元首兼总理,集( )、( )、( )大权于一身。至此,( )的法西斯独裁政体在德国正式成立。

二、经济危机的影响:

1、意:( )年( )月,( )。

德:( )年( )月,( )被任命为总理。

( )年( )月,他成为国家元首,集( )、( )、( )大权于一身,标志着( )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 )策源地的形成。

日:( )年( )月( ),( )内阁上台,标志着(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 )策源地的形成。

2、在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中,( )势力发挥着主导作用。( )年( )月( )日,一批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了( ),袭击日本政府机关和首相官邸,企图以( )手段夺取政权。兵变虽然失败,但军部势力进一步加强。不久( )内阁上台,标志着以( )为核心的( )制法西斯体制基本形成。

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

1、国会纵火案:( )年( )月,纳粹党徒纵火焚烧( )。纳粹政府立即宣布罪犯是( ),并以此为借口在全国范围内搜捕( )和( )。著名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保加利亚共产党人( ),德国共产党中央主席( )先后被捕入狱。德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2、反犹暴行:希特勒在血腥镇压( )的同时,还疯狂地迫害( )人,他通过立法禁止在犹太人任( )、( )和( ),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 )年,公然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 ),取消了( )的德国国籍,禁止犹太人同( )人通婚。( )年,纳粹政府开始使用( )逼迫犹太人移居国外。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侵略战争的扩大,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变本加厉,大肆屠杀犹太人,在纳粹暴政期间,约有( )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的实质

1、( )、( )、( )三国在侵略扩张中逐步勾结。( )年( )月,( )、( )、( )正式结成“( )、( )、( )”的侵略轴心。伺候( )、( )、( )三国更无所顾忌地进行侵略扩张,局部战争烽烟四起。

2、( )年春,( )国吞并( )。接着,希特勒陈兵( )、( )边境,要求( )割让( )区,遭到( )的拒绝。这时的( )、( ),对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强迫( )满足德国的侵略要求。

3、慕尼黑会议:时间:( )年( )月,( )、( )、( )、( )四国首脑在( )举行会议,并签订了( )。该协定规定(内容):将( )区以及( )南部与( )接壤的地区割让给( )国,( )必须在( )日内交出上述地区。该协定附件规定,( )、( )将保证( )的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略。

4、绥靖政策影响:①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的( )政策推到了顶峰。英法的绥靖政策实质内容:是想用牺牲( )一些中小国家来满足( )的侵略野心,以求与( )达成妥协,从而将( )的侵略矛头最终引向( ),打到削弱和灭亡( )的目的。②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 )国的气焰,助长了他进一步发动( )的野心,从而加速了( )的爆发。慕尼黑会议以后不到半年,德国便侵吞了整个( )。

二、二战全面爆发:全面爆发时间( )年( )月( )日,标志:( )军突然袭击( ),英法所迫对( )宣战。

1、德国进攻波兰和大战爆发。

德国吞并( )后,将矛头指向( )。( )年( )月( )日,德军集中强大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 )发动了突然袭击。( )、( )被迫对德宣战,第( )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在波兰战争期间,( )、( )宣而不战,( )只得孤军奋战。波兰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力对抗装备精良的德军。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9月末,( )覆亡。

3、德国在战争初期先后侵占了( )、( )、( )( )、( )、( )等14个欧洲国家。法国投降后,( )国面临着( )入侵的严重威胁。( )提出与英国和谈,遭到( )政府拒绝。德国遂于( )年秋对( )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 )。

4、在空战中,( )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但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最终粉碎了

希特勒的入侵图谋。

5、为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年( )月,( )、( )、( )三国在柏林签订( ),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此后,( )、( )和( )相继加入三国同盟成为法西斯集团的帮凶。

【术后题】1、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

A 、德国入侵波兰;B 、德国空袭英国;C 、德国占领丹麦、挪威;D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前言:“俄国虽大,但已没有地方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苏军316师指导员( )曾用这句话激励战士们保卫莫斯科。

一、德军突袭苏联——二战的扩大

1、时间标志:( )年( )月( )日,( )突袭苏联,( )战争爆发。

2、( )年( )月( )日凌晨,的歌单方面撕毁( ),对( )不宣而战,在北起( ),南至( )的18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 )、( )、( )3路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德军首先对苏联西部的一些重要城市、( )和( )进行狂轰滥炸,随后以( )和( )为先导,全面突进。

3、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1939年8月与苏联签订了( )。而希特勒并没有放弃侵略野心。1940年7月,希特勒命令其参谋部制定对苏作战方案。同年12月,希特勒批准了代号为( )的侵苏计划,要求以( )的方式击败苏联。

4、由于对希特勒的突然袭击缺乏足够的准备,在德军的闪电袭击下,苏联大片国土沦陷,损失惨重。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苏联成立了以( )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面领导战时工作。

5、莫斯科保卫战:( )年( )月( )日,( )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发出“( ),( )”的紧急动员令,号召( ),全力( )。

6、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攻势受阻,被迫缩小攻击面。9月中旬,( )决定使用最精锐的部队攻打( ),妄图一举攻占苏联首都,迅速结束战争。苏联军民誓死保卫( )。冬季高寒的气候和泥泞的道路也成为德军行动的巨大障碍。苏军抓住时机转入反攻,取得了( )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德军法西斯军队在二战中的第( )次惨败。 ※7、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 )”的神话,坚定了( )人民和( )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的信心,促进了( )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

1、日本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占领整个( ),进而侵占( )

和( )的广大地区,以建立所谓的(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决定占领( )和( )诸国,以夺取那里丰富的战略资源,并控制主要( )。

2、当时,( )国是日本南进建立( )的最大障碍。为了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 )年( )月( )日,日本偷袭美国在( )最大的海军基地( ),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第二天,( )国对( )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3、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素有( )之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在联合舰队司令( )的指挥下,分两批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第二天,美国总统( )宣布对日作战。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背景:二战初期,( )、( )、( )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采取姑息纵容政策,导致德国( )频频得手,众多欧洲国家被占领。英美等国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战争和( )战争的爆发,终于使被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结成( )联盟。

2、( )年( )月( )日,( )、( )、( )、( )等26个国家在( )签署( )。

3、《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保证使用自己的( )和( ),共同反对( )、( )、( )等法西斯国家,不单独同敌人缔结( )或( )。

4、意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标志着( )的形成。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 ),协同( ),壮大了( )的力量,反法西斯国家战斗力大大增强,扭转了( ),加速了( )。

6、【书后题】填表

第8课 第二次大战的结束

前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以( )、( )、( )、( )为首的世界各国,在( )的共同目标下,集中所有的( )、( )、( ),投入到了波澜壮阔的( )战争中。

一、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1、莫斯科会战后,德军集中兵力加强对苏联南方的进攻。德军试图占领( ),然后南下夺取( )油田,北上包围( )。

( )年( )月,德军向( )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由此拉开了( )的序幕。

2、苏联最高统帅部建立了( )方面军,在( )千米长的( )防线上,严阵以待。参加( )保卫战的苏联军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 )军队。

3、( )年( )月,被围德军全部被歼,还俘获了( )名德军将领,其中包括一名元帅,从而取得了( )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沉重打击和削弱了( )阵营的力量,使国际( )战争开始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4、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 )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战役中,( )的精锐部队基本上消耗殆尽。德国法西斯被迫由( )转为( )和( ),苏联军队开始取得了战争的( )。

二、诺曼底登陆

1、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就向( )国和( )国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主要由于英美希望( )而采取( )态度,第二战场迟迟未能开辟。苏联在战争中不断取胜和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使三国最终达成一致。在( )将军的统帅下,( )盟军于( )年( )月在法国( )海岸登陆。( )的成功在现代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诺曼底登陆对( )战场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相对于( )战场,它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对德军形成( )之势,从而加速了( )的崩溃。

三、雅塔尔会议

1、第二战场开辟后,( )军队大举东进,进入( )国境内。( )红军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年( )月,( )、( )、( )三国在苏联( )半岛的( )召开会议。

2、雅塔尔会议内容:①讨论了关于击败( ),分区占领( )和( );

②( )对日作战以及战后( )等问题;③决定成立( );④会议签到了( )。

3、雅塔尔会议的主要国家元首,三巨头是( )、( )、( )。

4、雅塔尔会议作用(影响):雅塔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他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 )、( )法西斯的( ),对( )的建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签订了一些有损( )的条款。

5、( )年4—6月,( )会议在旧金山召开,讨论并通过了( )。( )月( )日,( )生效。这标志着( )正式成立。

6、联合国的宗旨:维持国际( )与( ),发展国家间( )。

四、法西斯的覆灭

1、( )年( )月( )日,苏军发动了对( )国首都( )的总攻。( )月( )日,苏军占领( )国国会大厦,( )自杀身亡。( )月( )日,德国代表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在( )结束。

2、日本投降原因:欧洲的战争结束后,盟军将转移到亚洲( )战场上。( )年( )月( )日和( )日,美国在日本( )和( )各投下一枚( )。( )月( )日,苏联百万大军进入( )东北,对( )军展开全线进攻。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向( )侵略军发动了全线大反攻。

3、( )月( )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广播投降文告。( )月( )日,在( )的美军( )号战舰上,日本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国家的溃败而结束。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 ),( )人失去了生命,( )被毁,二战也彻底改变了( ),影响了( )发展进程。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 ),( )集团和国际( )。

6、启示:①反对( ),热爱( );

②警惕( )对人类( )的威慑;

③加强( ),防止( );

④努力发展( ),提高( );

⑤促进( )共同发展,促进( )。

【书后题】填表

43页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9课 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前言:1947年3月12日,( )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的话冠冕堂皇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美国( )的企图,( )主义作为美国冷战的宣言,拉开了东西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局面。

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背景:二战后,( )等国的实力大大削弱,而(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从( )转到( )手中。

2、公开信号:( )年( )月,在( )的陪同下,( )在美国穆苏里州的( )发表( )演说。

3、实质:遏制( )干涉别国内政,( )世界。

( )年( )月,美国总统( )在国会发表演讲,公开声明美国负有( ),维护( ),( )的责任。他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 )和( ),以防止苏联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渗透,同时派遣军事人员前往( )、( )两国增援。

这项政策声明被称为( )。( )的出台标志着美国( )苏联的( )开始。

4、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 )主义出台,( )年( )月。

①杜鲁门主义内容:遏制( ),干涉( ),加进控制其他国家( )和( )。

②意义:杜鲁门主义出台:( )破裂,美国遏制( )的冷战开始。 ▲经济上:( )复兴计划。( )计划的实施,( )年( )月。 目的:①帮助( )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 )爆发。

②通过( )援助,打开( )门户,控制( )。 ▲军事上:( )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年

操纵国:( )国,( )个成员国。

性质影响。

5、( )年( )月( )日,美国国务卿( )在( )大学发表演说。

6、( )年( )月,( )计划开始执行。到了( )年底援助结束时,美国共投入了130多亿美元,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 )的复兴和法则,。美国也从中获得了( )、( )和( )等多方面的好处。

二、北大西洋公约与华沙条约组织

1、( )年( )月,在( )的操纵下,( )、( )、( )等12国签署了( )。据此成立了( ),简称( )。北约是以( )为首的军事联盟,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 )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 )组建了一个遏制( )的包围圈。

2、性质:北约是以( )为首的( )。

3、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 )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 )组建了一个( )的包围圈。

4、( )年( )月,以( )为首的8个( ),在波兰首都( )缔结了( ),成立了( )组织,简称( )。( )和( )建立后,在( )形成了两大军( )集团长期对峙的局面。

5、两极格局形成标志:( )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苏争霸。

1、定义:冷战是第(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 )国家推行的除( )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简历,( )局面正式形成。

2、美苏争霸的原因:为了( )。实质:美苏两国在( )的基础上,对( )

3、( )世纪( )年代后期,开始了长达( )年的美苏争霸。①代表:( ),②( )年,( )为了制止公民自由外流,在( )支持下修筑( )。

①( )——( )年代的冷战中,( )国拥有战略优势。

②( )世纪( )年代到( )年代中期,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 )增长缓慢,( )战争收到严重挫折。相反,( )经济、军事实力持续增长。美国总统( ),苏联( )。

4、美苏争霸事件:( )。①( )年,苏联入侵( ),标志着( )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②( )国入侵( )遭受严重挫折。③开始对( )采取强硬态度。

5、( )年,( )出任美国总体以后,开始对( )采取强硬态度,遏制( )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年,苏联领导人 ( )上台后,( )进行全面收缩。( )年苏联从( )撤军。此后,( )美苏争霸基本结束。

6、美苏争霸的影响:霉素的长期争霸,使人类面临( )战争的威胁,并造成世界局势的( )和( )。

【书后题】1、填表

2、简述导致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两战后,( )国凭借( ),企图( ),( )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之间( )、( )、( )冲突,导致( )局面形成。51页码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前言:1887年12月,一名俄国青年因参加反对沙皇政府的学生运动被捕了。警察问他:“小伙子,造反有什么好处?你不是向一堵石墙上撞吗?”青年回答:“是的,但这是一堵朽墙,一撞就倒的。”这名青年就是( ),后来,他接受并发展了( ),领导了俄国(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

一、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原因:(1)俄国是一个落后的( )。

(2)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 )。①广大人民的( )和( )情绪不断高涨。

2、时间:( )年( )月,俄国爆发了( ),沙皇政府被推翻。

3、性质:俄国爆发了( )阶级( )革命。

4、主体:( )和( )。

5、任务:推翻( )。

6、结果:( )被推翻。出现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②一个是( )代表( );③另一个是( )阶级的( )政府,他掌握了( )

课文填空:1、俄国是一个( )发展较为落后的( )国家。第( )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战争激化了( ),广大人民的( )和( )不断高涨。( )年( )月,俄国爆发了( ),沙皇政府被推翻。因为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二月,故称“( )”。

2、“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 )代表( ),它得到了广大( )和普通( )的支持,另一个是( )的临时政府,他掌握了实际( )。

3、由于参加革命的阶级成分比较复杂,加之( )党的大多数领袖都在监狱或流放地,( )和( )取得了各地工兵代表( )的领导权他们认为俄国目前进行的是( )革命,只能建立( )共和国,因此与( )妥协,把政权让给( )。

二、列宁在关键时刻的领导:

1、( )年( )月,( )党的领袖( )从国外回到俄国首都( )。他指出,政权已从( )阶级转到( )手里,资产阶级( )的任务已经完成。他号召( )党和广大劳动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在策略上,他提出了“( )”的口号,力争实现向( )革命的和平过渡。

2、(2页中间)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遭到了党内外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攻击列宁是在( )。

说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列宁则认为,( )是( )的最高阶段,是( )的,( )的,垂死的( )主义,是( )前夜。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使得社会主义能够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上首先取得胜利。而俄国正是这样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只要( )及其政党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利用群众的反战情绪,就有可能成功地实现( )。

3、临时政府承袭了( )的反动政策,继续进行罪恶的( )战争,对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 )和( )问题则无动于衷。从( )年( )月考试,( )接连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临时政府的统治陷于危机之中。

4、( )月1日,临时政府向( )发出照会,声称要把( )进行到底。

三、十月革命

1、原因:(1)原因:俄国是一个落后的( );

(2)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 )。广大人民的( )和( )情绪不断高涨。

(3)①临时政府决定用( )镇压革命群众。②(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

2、对内政策:临时政府决定用( )镇压革命群众。

对外政策:继续进行( )。

3、指挥部:( )。时间( )年( )月。

▲课文内容:7月,临时政府决定用( )镇压革命群众。。它从前线调回军队,向( )人群开枪射击,强行解散( ),下令逮捕( )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 )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资产阶级实行( )统治,革命已无( )发展的可能。面对新的革命形势,( )党根据( )的指示,决定举行( ),推翻资产阶级( )。

4、主要参加者( )万( )。

5、胜利标志:赤卫队终于占领了( )。( )武装起义成功,( )取得了胜利。

6、性质:十月革命是( )专政的( )革命。

7、任务:十月革命推翻了( )

8、结果: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第一个( )国家诞生。

9、特征:以( )为中心的( )政权

10、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 )专政的( )国家诞生了。

(1)④全俄第二次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 )的( )召开。

(2)颁布三个法令:⑤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 )起草的【( )】,庄严宣告全部政权归( )代表( );⑥大会还通过了( )起草的( )

和⑦( )。(3)⑧成立了第( )届苏维埃政府,( )列宁当选为主席。 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的内容:( )呼吁各交战国立即缔结不( )、不( )的和约。( )规定无偿没收( ),一切土地归( )所有并分给( )使用。

11、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 )次获得胜利的( )革命,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 )的统治,推动了( )运动的发展,鼓舞了( )人民的解放斗争。

12、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事件

(1)俄国( ),俄国废除( )。(2)俄国( )革命。

【书后题】:俄国十月革命于( )时间发生在( )地点。

A 、1917年3月;B 、1917年11月;C 、莫斯科;D 、彼得格勒。

辨析“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师总结:

1、经济政策:( )政策,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是( )年到( )。

2、提出者:( )。( )年( )月,俄国共产党( )第( )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从( )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 )政策的决议。

3、( )年( )月,各苏维埃共和国根据( )的建议,在( )的基础上成立了( )。简称( )。

4、俄国在不同时期的称呼:1917年之前( );1917—1922年( );1922—1991年( )。

5、( )年( )逝世后,苏联人民在( )的领导下继续进行( )。

6、( )年,经济上①苏联制定了( )化的方针,优先发展( )。②经过( )的实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 ),世界( ),成为仅次于( )国的第二大工业国。③农业( )化运动基本结束。

7、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 )的形成。这种体制又被称为( )。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十月革命后,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和苏俄境内的叛乱分子勾结,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猖狂的进攻,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渡过难关,苏俄政府曾实行了( )政策。三年国内

战争时期( )年到( )年。

2、( )政策为苏维埃政府集中全国的( )、( )战胜敌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对哥们的威胁的消失,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不再拥护这项政策。列宁意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处理好( )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于是提出了( )政策。

3、( )年( )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通过了从( )政策过渡到( )政策的决议,提出者是( )。

4、新经济政策内容:①农民以( )的形式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税额一般低于( )时期的一半左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饲料,农民可以( )。②在工业方面,决定把( )退还给原来的业主,允许( )和( )的发展。③在商业方面,将国家对( )改为( ),实行( ),同时废除( )。

5、新经济政策后,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 )的水平。

6、俄国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后一些民族独立地建立了( )。

二、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 )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 )的领导下继续进行( )。( )年,苏联制定了( )的方针,优先发展( )。从1928—1937年,经过两个( )的实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 ),世界( ),成为仅次于( )国的世界第( )大工业国。

2、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到( )年,( )运动基本结束。农业集体化运动消灭了( )的剥削制度,为( )的开展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相当数量的( )。

三、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弊端

1、工业化和农业( )的实施,改变了苏联的( )和(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一变化,( )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 )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又被称为( ),它对苏联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 )及中央的( ),领导干部由( )委派,易于滋生( )和( )现象。

3、经济上,经济结构( ),片面发展( ),( )业和( )业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落后于( ),( )低下,缺乏( )的动力。

【书后题】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多种探索。

请按先后顺序在下面划线处写上它们的正确名称。

——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前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响礼炮在( )上空鸣响之后,法国总理( )、英国首相( )、美国总统( )各怀心事,迫不及待地相会于( ),共同导演了战后的一场分赃会。

1、凡尔赛和约

(1)( )年( )月( )日,协约国在( )召开和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共有( )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的主导权操纵在( )、( )、( )三国手中。

2、尽管巴黎和会标榜“为了( )”,“为了( )”,但会议的实际目的,是要按照战后( )重新瓜分( )及( ),扼杀新生的( ),镇压正在蓬勃发展的( )。以便尽快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奴役世界的“( )”。 3、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 )举行了和约签字仪式。和约的主要内容有:①( )国及盟国承担( )的责任;②重新划分( )国疆界,将( )—( )归还法国,( )西岸的( )国领土有协约国占领( )年,东岸( )千米范围内为( );③德国承认并尊重( )独立;④原属( )国的殖民地由( )、( )、( )等国以“( )”形式瓜分;⑤废除( )国( );⑥( )国必须向战胜国支付( ),其数额由 ( )决定。

4、继《凡尔赛和约》后, 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一些国家签订和约. 这些和约同( )一起构成了一个互为联系的( ), 史称“( )”。其中,一些国家包括:战败的( )、( )、( )和( )。

5、影响: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 )在( )的关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和( )的统治秩序。

6、凡尔赛体系并没有解决( )之间的矛盾,相反却播下了新的( )和( )的种子。

7、凡尔赛体系包括( )、协约国同战败的( )、( )、( )和( )签订的和约。

8、对中国的影响:和约不顾中国是战胜国,竟然决定把原( )国在中国( )的一切特权和( )租借地让给( )。此举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抗议,爱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 )。中国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9、根据巴黎和会通过的(《 》),1920年1月成立了( )。

10、巴黎和会性质: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的( )。

二、华盛顿会议体系

1、背景:《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 ( )、( )两国在远东地区的矛盾尖锐起来。为了确立战后远东及( )地区的( ),( )年( )月召开了由( )、( )、( )、( )、( )、( )、( )、( )、( )等九国代表参加的( )会议。( )、( )、( )三国操纵了会议。经过长达( )个月的讨价还价,各国之间最终达成妥协。

2、《四国条约》指的是( )、( )、( )、( )四国签订( ),废除( )同盟,将四国在( )地区内占领岛屿的现状固定了下来。

3、《五国条约》:( )、( )、( )、( )、( )五国签订(《 》),规定5国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 )。

4、《九国公约》:( )年( )月,与会九国共同签署了 ( )。

①内容:公约声称( )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在中国( )和( )原则。 ②意义:《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 )对中国的独占,为( )进一步( )和争夺( )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③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慑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压力,提出了取消( )中关于( )的条款,要( )放弃二十一条。美国为打破独占中国的局面,扩大( )国在中国的势力,因此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要求,( )年( )月,中日签订( )及( )。

③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恢复对( )的主权,( )军撤出( ),归还( ),但中国要以( )偿还日本。日本在形式上放弃了( )。

5、华盛顿体系内容:

①( );②( );③( );④( )

6、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 )的继续,它确立了( )在远东(即: )和( )地区的新秩序,史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 ),对( )世纪( )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7、主要任务:华盛顿会议的主要任务即中心议题是对( )问题,最大受害国是( ),最大受益国是( )。

三、一战后形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一战后,国际新秩序)是( )。

华盛顿会议实质: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 )共同支配的局面。

【书后题】15页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

(1)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

(2)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3)帝国主义国家按自己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4)确定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A (1)(2)(3)B (1)(2)(4)C (1)(3)(4)D (2)(3)(4)

第四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前言:(17页书上)一位目击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 )交易所股票抛售现场的新闻记者写道:“灾难笼罩着交易市场。每个人都想要在价格更下跌之前把股票抛售出去。但是没有人想买,这就使价格更下跌。他们狂吼乱叫,狂奔猛推,为的是要卖出他们的股票。越来越多的警察冲进市场维持秩序。3个小时内,股票损失的价值达110亿美元。这时,一些银行家拿出钱来开始买进,跌风停止下来。有些人以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其实它正方兴未艾。”这一天以( )之名被载入史册。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背景:一战后,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 )的发展时期,并一度出现了繁荣景象。然而,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2、原因:(1)根本原因:( )制度的基本矛盾,由于( )与( )之间的矛盾,社会( )差距增大,从而大大限制了( )。工业部门( ),造成大批( )。(2)直接原因:对( )和( )的投机狂热,增加了( )的不稳定性。

3、开始时间:( )年秋。始自( )国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 )、( ),并蔓延到整个( )。这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 )、最( )、( )最长的危机。

4、表现:危急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 )下降,( )锐减,( )暴跌,( )和( )纷纷倒闭,( )激增。

5、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波及整个( ),持续( ),从( )年开始到( )年还未完全结束,( )特别大,还引起了各国( )。

6、表现:经济危机中( )深受其害,( )为了维持价值,宁愿( ),体现了( )腐朽,反映了( )的残忍。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

( ),引发了各国严重的( )。7、(18页)附加:面对经济危机: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国际市场狭小、封建势力或军国主义势力强大的( )、( )、( )三国,面对深刻的危机,建立了( ),强化了( )。( )、( )、( )等国家则通过( )对经济的全面( )和( ),缓和了( )挽救了( )。

二、罗斯福新政及其历史意义

1、背景:①( )年到( )年的经济危机给( )国沉重的打击。

②经济危机引发了( )危机,( )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

2、( )年,罗斯福任总统。

3、罗斯福新政:①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调整,试图通过加强国家对( )的干预和( ),消除( )。

②内容(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其他措施:A ( );B ( );C ( )。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句话是美国总统( )1933年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体现了他( )。

③罗斯福新政核心:( )年,国会颁布( ),根据这个法案,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运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 )、( )、( ),以防止出现( )引起的( ),从而加强了政府对生产的调节和控制。

4、新政作用:①新政取得( ),( )缓慢恢复过来,( )得到改善;②( )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③( )对经济的宏观( )与( )得到加强。④( )权力明显增强;⑤新政在( )和( )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增加了( ),保护了( ),治理了( )。

5、新政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 )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的经济危机。

6、结果:新政取得了( ),使( )国渡过了( )。

7、新政“新”在哪里?。

8、罗斯福新政启示:

①制定经济建设要符合( );②要重视( );

③( )应对经济进行必要( )和( );

④推动( ),注重( )和( );

⑤建立( ),促进( ),提高( ),扩大( )。

9、罗斯福新政的性质:在维护( )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 )。

【书上内容】:1、( )是这次经济大危机的发源地,遭受的打击特别严重。成千上万的工厂停工,( )大量增加,( )大幅下降。财政金融陷于崩溃,几乎所有的( )都关了门。危机还迅速影响了( )和( ) ,( )堆积如山,( )大规模缩减。

2、美国社会各阶层对( )政府普遍不满,统治阶级更是急于寻求新的出路以摆脱危机。在( )年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人( )击败( ),就任总统,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 ),试图通过加强( )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 )。

3、罗斯福新政在维护( )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 )的干预,局部调整了( ),美国( )得以缓慢恢复起来,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缓和了( )。新政遏制了美国的( ),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 )。然而,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改变( )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的经济危机。

【书后题】:1、以下对罗斯福新政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些( ):

A 、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缓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 、维护了美国龙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C 、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

D 、消灭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第5课德、意、日法西斯专政

前言: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 )已经成为“凶恶”与“残暴”的同义词。一提到它,人们经常要联想到( )、( )、( )法西斯给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浩劫。正是它们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烟四起。二战中,德国纳粹对( )人进行的种族灭绝式屠杀更是令人发指。( )、( )、( )法西斯专政建立后,他们对内实行( ),对外进行( )的行径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法西斯专政实质是对内( ),对外进行( )。

▲、德、日、意法西斯上台

一、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 )年( )月,( )率领法西斯党徒向( )进军。

2、现代的法西斯专政最早出现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利用统治阶级惧怕( )的心理,为实现自己的( ),组织了( )战斗团。( )年( )月,以( )为领袖的意大利( )党在( )正式成立。( )年( )月,法西斯党徒开始向( )进军,在( )的支持下,( )被任命为总理。

3、一战及战后赔款使( )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政府面对危机无能为力,( ),( )和( )此起彼伏,( )矛盾空前激化。纳粹党首( )抓住这一时机,大肆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纳粹党在德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4、1932年,纳粹党成为一会第一大党。德国法西斯成立的标志:( )年( )月( )日,( )被任命为总理,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为了实行纳粹党的独裁统治,( )解散了其他所有政党。( )年( )月,( )总统去世,( )成为德国国家元首兼总理,集( )、( )、( )大权于一身。至此,( )的法西斯独裁政体在德国正式成立。

二、经济危机的影响:

1、意:( )年( )月,( )。

德:( )年( )月,( )被任命为总理。

( )年( )月,他成为国家元首,集( )、( )、( )大权于一身,标志着( )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 )策源地的形成。

日:( )年( )月( ),( )内阁上台,标志着(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大战( )策源地的形成。

2、在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中,( )势力发挥着主导作用。( )年( )月( )日,一批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了( ),袭击日本政府机关和首相官邸,企图以( )手段夺取政权。兵变虽然失败,但军部势力进一步加强。不久( )内阁上台,标志着以( )为核心的( )制法西斯体制基本形成。

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

1、国会纵火案:( )年( )月,纳粹党徒纵火焚烧( )。纳粹政府立即宣布罪犯是( ),并以此为借口在全国范围内搜捕( )和( )。著名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保加利亚共产党人( ),德国共产党中央主席( )先后被捕入狱。德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2、反犹暴行:希特勒在血腥镇压( )的同时,还疯狂地迫害( )人,他通过立法禁止在犹太人任( )、( )和( ),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 )年,公然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 ),取消了( )的德国国籍,禁止犹太人同( )人通婚。( )年,纳粹政府开始使用( )逼迫犹太人移居国外。二战爆发后,随着德国侵略战争的扩大,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变本加厉,大肆屠杀犹太人,在纳粹暴政期间,约有( )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的实质

1、( )、( )、( )三国在侵略扩张中逐步勾结。( )年( )月,( )、( )、( )正式结成“( )、( )、( )”的侵略轴心。伺候( )、( )、( )三国更无所顾忌地进行侵略扩张,局部战争烽烟四起。

2、( )年春,( )国吞并( )。接着,希特勒陈兵( )、( )边境,要求( )割让( )区,遭到( )的拒绝。这时的( )、( ),对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强迫( )满足德国的侵略要求。

3、慕尼黑会议:时间:( )年( )月,( )、( )、( )、( )四国首脑在( )举行会议,并签订了( )。该协定规定(内容):将( )区以及( )南部与( )接壤的地区割让给( )国,( )必须在( )日内交出上述地区。该协定附件规定,( )、( )将保证( )的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略。

4、绥靖政策影响:①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的( )政策推到了顶峰。英法的绥靖政策实质内容:是想用牺牲( )一些中小国家来满足( )的侵略野心,以求与( )达成妥协,从而将( )的侵略矛头最终引向( ),打到削弱和灭亡( )的目的。②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 )国的气焰,助长了他进一步发动( )的野心,从而加速了( )的爆发。慕尼黑会议以后不到半年,德国便侵吞了整个( )。

二、二战全面爆发:全面爆发时间( )年( )月( )日,标志:( )军突然袭击( ),英法所迫对( )宣战。

1、德国进攻波兰和大战爆发。

德国吞并( )后,将矛头指向( )。( )年( )月( )日,德军集中强大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 )发动了突然袭击。( )、( )被迫对德宣战,第( )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在波兰战争期间,( )、( )宣而不战,( )只得孤军奋战。波兰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力对抗装备精良的德军。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9月末,( )覆亡。

3、德国在战争初期先后侵占了( )、( )、( )( )、( )、( )等14个欧洲国家。法国投降后,( )国面临着( )入侵的严重威胁。( )提出与英国和谈,遭到( )政府拒绝。德国遂于( )年秋对( )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 )。

4、在空战中,( )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但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最终粉碎了

希特勒的入侵图谋。

5、为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年( )月,( )、( )、( )三国在柏林签订( ),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此后,( )、( )和( )相继加入三国同盟成为法西斯集团的帮凶。

【术后题】1、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

A 、德国入侵波兰;B 、德国空袭英国;C 、德国占领丹麦、挪威;D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前言:“俄国虽大,但已没有地方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苏军316师指导员( )曾用这句话激励战士们保卫莫斯科。

一、德军突袭苏联——二战的扩大

1、时间标志:( )年( )月( )日,( )突袭苏联,( )战争爆发。

2、( )年( )月( )日凌晨,的歌单方面撕毁( ),对( )不宣而战,在北起( ),南至( )的18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 )、( )、( )3路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德军首先对苏联西部的一些重要城市、( )和( )进行狂轰滥炸,随后以( )和( )为先导,全面突进。

3、德国为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1939年8月与苏联签订了( )。而希特勒并没有放弃侵略野心。1940年7月,希特勒命令其参谋部制定对苏作战方案。同年12月,希特勒批准了代号为( )的侵苏计划,要求以( )的方式击败苏联。

4、由于对希特勒的突然袭击缺乏足够的准备,在德军的闪电袭击下,苏联大片国土沦陷,损失惨重。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苏联成立了以( )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面领导战时工作。

5、莫斯科保卫战:( )年( )月( )日,( )向全国发表广播演说,发出“( ),( )”的紧急动员令,号召( ),全力( )。

6、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德军攻势受阻,被迫缩小攻击面。9月中旬,( )决定使用最精锐的部队攻打( ),妄图一举攻占苏联首都,迅速结束战争。苏联军民誓死保卫( )。冬季高寒的气候和泥泞的道路也成为德军行动的巨大障碍。苏军抓住时机转入反攻,取得了( )保卫战的胜利。这是德军法西斯军队在二战中的第( )次惨败。 ※7、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 )”的神话,坚定了( )人民和( )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的信心,促进了( )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

1、日本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占领整个( ),进而侵占( )

和( )的广大地区,以建立所谓的(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决定占领( )和( )诸国,以夺取那里丰富的战略资源,并控制主要( )。

2、当时,( )国是日本南进建立( )的最大障碍。为了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 )年( )月( )日,日本偷袭美国在( )最大的海军基地( ),使美军遭受重大损失。第二天,( )国对( )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3、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素有( )之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飞机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在联合舰队司令( )的指挥下,分两批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第二天,美国总统( )宣布对日作战。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背景:二战初期,( )、( )、( )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采取姑息纵容政策,导致德国( )频频得手,众多欧洲国家被占领。英美等国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战争和( )战争的爆发,终于使被侵略的国家联合起来,结成( )联盟。

2、( )年( )月( )日,( )、( )、( )、( )等26个国家在( )签署( )。

3、《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保证使用自己的( )和( ),共同反对( )、( )、( )等法西斯国家,不单独同敌人缔结( )或( )。

4、意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标志着( )的形成。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 ),协同( ),壮大了( )的力量,反法西斯国家战斗力大大增强,扭转了( ),加速了( )。

6、【书后题】填表

第8课 第二次大战的结束

前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以( )、( )、( )、( )为首的世界各国,在( )的共同目标下,集中所有的( )、( )、( ),投入到了波澜壮阔的( )战争中。

一、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1、莫斯科会战后,德军集中兵力加强对苏联南方的进攻。德军试图占领( ),然后南下夺取( )油田,北上包围( )。

( )年( )月,德军向( )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由此拉开了( )的序幕。

2、苏联最高统帅部建立了( )方面军,在( )千米长的( )防线上,严阵以待。参加( )保卫战的苏联军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沉重打击了( )军队。

3、( )年( )月,被围德军全部被歼,还俘获了( )名德军将领,其中包括一名元帅,从而取得了( )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沉重打击和削弱了( )阵营的力量,使国际( )战争开始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4、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用:( )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战役中,( )的精锐部队基本上消耗殆尽。德国法西斯被迫由( )转为( )和( ),苏联军队开始取得了战争的( )。

二、诺曼底登陆

1、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就向( )国和( )国提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主要由于英美希望( )而采取( )态度,第二战场迟迟未能开辟。苏联在战争中不断取胜和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使三国最终达成一致。在( )将军的统帅下,( )盟军于( )年( )月在法国( )海岸登陆。( )的成功在现代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诺曼底登陆对( )战场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影响。相对于( )战场,它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对德军形成( )之势,从而加速了( )的崩溃。

三、雅塔尔会议

1、第二战场开辟后,( )军队大举东进,进入( )国境内。( )红军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年( )月,( )、( )、( )三国在苏联( )半岛的( )召开会议。

2、雅塔尔会议内容:①讨论了关于击败( ),分区占领( )和( );

②( )对日作战以及战后( )等问题;③决定成立( );④会议签到了( )。

3、雅塔尔会议的主要国家元首,三巨头是( )、( )、( )。

4、雅塔尔会议作用(影响):雅塔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他协调了盟国最后战胜( )、( )法西斯的( ),对( )的建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签订了一些有损( )的条款。

5、( )年4—6月,( )会议在旧金山召开,讨论并通过了( )。( )月( )日,( )生效。这标志着( )正式成立。

6、联合国的宗旨:维持国际( )与( ),发展国家间( )。

四、法西斯的覆灭

1、( )年( )月( )日,苏军发动了对( )国首都( )的总攻。( )月( )日,苏军占领( )国国会大厦,( )自杀身亡。( )月( )日,德国代表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在( )结束。

2、日本投降原因:欧洲的战争结束后,盟军将转移到亚洲( )战场上。( )年( )月( )日和( )日,美国在日本( )和( )各投下一枚( )。( )月( )日,苏联百万大军进入( )东北,对( )军展开全线进攻。与此同时,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向( )侵略军发动了全线大反攻。

3、( )月( )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广播投降文告。( )月( )日,在( )的美军( )号战舰上,日本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国家的溃败而结束。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 ),( )人失去了生命,( )被毁,二战也彻底改变了( ),影响了( )发展进程。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 ),( )集团和国际( )。

6、启示:①反对( ),热爱( );

②警惕( )对人类( )的威慑;

③加强( ),防止( );

④努力发展( ),提高( );

⑤促进( )共同发展,促进( )。

【书后题】填表

43页 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9课 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前言:1947年3月12日,( )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的话冠冕堂皇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美国( )的企图,( )主义作为美国冷战的宣言,拉开了东西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局面。

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背景:二战后,( )等国的实力大大削弱,而(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从( )转到( )手中。

2、公开信号:( )年( )月,在( )的陪同下,( )在美国穆苏里州的( )发表( )演说。

3、实质:遏制( )干涉别国内政,( )世界。

( )年( )月,美国总统( )在国会发表演讲,公开声明美国负有( ),维护( ),( )的责任。他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援助( )和( ),以防止苏联对这两个国家进行渗透,同时派遣军事人员前往( )、( )两国增援。

这项政策声明被称为( )。( )的出台标志着美国( )苏联的( )开始。

4、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 )主义出台,( )年( )月。

①杜鲁门主义内容:遏制( ),干涉( ),加进控制其他国家( )和( )。

②意义:杜鲁门主义出台:( )破裂,美国遏制( )的冷战开始。 ▲经济上:( )复兴计划。( )计划的实施,( )年( )月。 目的:①帮助( )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 )爆发。

②通过( )援助,打开( )门户,控制( )。 ▲军事上:( )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年

操纵国:( )国,( )个成员国。

性质影响。

5、( )年( )月( )日,美国国务卿( )在( )大学发表演说。

6、( )年( )月,( )计划开始执行。到了( )年底援助结束时,美国共投入了130多亿美元,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 )的复兴和法则,。美国也从中获得了( )、( )和( )等多方面的好处。

二、北大西洋公约与华沙条约组织

1、( )年( )月,在( )的操纵下,( )、( )、( )等12国签署了( )。据此成立了( ),简称( )。北约是以( )为首的军事联盟,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 )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 )组建了一个遏制( )的包围圈。

2、性质:北约是以( )为首的( )。

3、美国通过它加强了对( )的政治和军事控制,并在( )组建了一个( )的包围圈。

4、( )年( )月,以( )为首的8个( ),在波兰首都( )缔结了( ),成立了( )组织,简称( )。( )和( )建立后,在( )形成了两大军( )集团长期对峙的局面。

5、两极格局形成标志:( )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苏争霸。

1、定义:冷战是第( )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 )国家推行的除( )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简历,( )局面正式形成。

2、美苏争霸的原因:为了( )。实质:美苏两国在( )的基础上,对( )

3、( )世纪( )年代后期,开始了长达( )年的美苏争霸。①代表:( ),②( )年,( )为了制止公民自由外流,在( )支持下修筑( )。

①( )——( )年代的冷战中,( )国拥有战略优势。

②( )世纪( )年代到( )年代中期,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 )增长缓慢,( )战争收到严重挫折。相反,( )经济、军事实力持续增长。美国总统( ),苏联( )。

4、美苏争霸事件:( )。①( )年,苏联入侵( ),标志着( )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②( )国入侵( )遭受严重挫折。③开始对( )采取强硬态度。

5、( )年,( )出任美国总体以后,开始对( )采取强硬态度,遏制( )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年,苏联领导人 ( )上台后,( )进行全面收缩。( )年苏联从( )撤军。此后,( )美苏争霸基本结束。

6、美苏争霸的影响:霉素的长期争霸,使人类面临( )战争的威胁,并造成世界局势的( )和( )。

【书后题】1、填表

2、简述导致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两战后,( )国凭借( ),企图( ),( )政治军事力量增强,( )之间( )、( )、( )冲突,导致( )局面形成。51页码


相关内容

  • 七年级下册历史问答题
  • 七年级历史下册问答题 1. 隋文帝在哪一年建立了哪一朝代?都城在哪?他又在哪一年灭掉了哪一朝 代,从而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P3 2. 隋朝为什么能统一南北?统一南北后社会经济呈现了怎样的景象?请举例 说明.P3 3. 大运河是哪一年谁下令开凿的?运河全长多少千米?它的中心在哪?最北 最南到哪里?分 ...

  • 2016年岳麓版新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修改内容
  • 2016年岳麓版新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修改内容 1. 小字中加入了"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2. 讲解科举制前,在小字中交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3. 加入了隋朝大运河的现实作用和消极作用. 4. 加入了"隋的暴政"以及隋唐易代旳史实. ...

  •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月考
  • 九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50个,共50分) 1.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被掠夺焚烧的圆明园, 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 ...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简答题问答题
  • 八下简答题(一) 1.决定采用公元纪年的会议: 2.<共同纲领>起到什么作用: 14.新中国成立初,原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的原因: 15.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 3.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的代国歌是: 16.一五计划的成就: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4.新中国 ...

  • 八年级历史下册精编选择题训练一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精编选择题训练一 1.以下对应关系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A.新中国成立--一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 C.抗美援朝-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D.土地改革完成-我国农村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2.图2和图3蕴含着中国共产党 ...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检测(附答案)
  • 中国现代史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班别 姓名 (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 A.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一国两制"的构想 D. 科学发 ...

  • 八年级历史下册精编选择题训练二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精编选择题训练二 1 A.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D.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A.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3.我国"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在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 ...

  • 201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序号填入下表对应的题号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指挥200名军乐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雄浑激昂的代国歌 A .<黄河大合 ...

  •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六单元检测试题__
  • 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0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103~104页) 1.(2013无锡)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