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儿时发糕的味道

回忆儿时发糕的味道;上回书说到,发糕于我而言,曾经是种很神圣的点心。其实,在我内心深处,更神圣的,非松糕莫属。

如此深刻的记忆,仅仅源自童年一次似是而非的记忆。记忆中的画面是这样的:寒风瑟缩的冬天的一个清晨,老家一个避风的巷口,一个身穿棉衣、头戴棉帽的老伯,身边是一架陈旧的手推车。一群孩童(其中或许有童年的我),或围观,或等待,总之,双眼都在盯着老伯忙碌的双手。

老伯不时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取出一个个小小的竹罐子,直径估计是6厘米左右。竹罐盖子一揭开,松糕的甜香味儿就在我们这群孩童面前袅袅升起。 更神奇的是,竹罐的底是活动的。老伯的身边,有一个带小圆座的杆子,老伯将开了盖的竹罐从上往下,在这个圆座上一敲,竹罐的底部便被敲到罐顶,随之升起的,自然就是一块松香软糯的松糕了。

记忆中,老家人管这种小吃叫“建子糕”,估计是因为在武宁话中,“蒸笼”被称为“笼建”的原因吧。 直到现在,我弄不明白,也无从追究,印象中的那幅画面,是真实的记忆,还是虚幻的经历。因为,我记得的,只是那样一幅画面,而对“建子糕”味道的记忆,却是荡然无存。

如果我真的吃过,自小便有吃货潜质的我,味蕾上不可能没留下一丝记忆。如果没吃过,那画面却是如此的清晰。似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画面,其实是父亲描述给我的,属于他的童年的记忆。 庄生晓梦迷蝴蝶,亦真亦幻。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那带着缕缕竹香的“建子糕”,是我追寻到现在仍未可得的神圣美味。

一个人的午餐,总是想集简单、美味于营养一身,荤素都得有,还得一锅端。看起来很复杂,但好在量少,做起来倒也并不麻烦。再说,咱啥都怕,就是不怕麻烦。

今天的午餐,想了半天都没想好,连绵的阴雨,弄得人也没什么食欲。在厨房、客厅转悠了三圈,也没想好吃什么。在阳台看雨的时候,突然看到地上躺着几个芋头,主意来了:做顿家乡的拳头粑吃,正好CQ爸也提出想吃一顿来着,那就做呗。

这种点心,似乎只有老家武宁,还只有外婆家的乡下——一个名字就叫“山背”的小村落的人才会做。那里似乎也并不盛产芋头,也不知为什么,逢年过节,待人接客,家家户户都是做这种拳头粑。

做拳头粑,第一道关是要耐得住烫。因为要保证它的柔韧性,是不放一滴水的,完全靠芋头里的水分与

红薯粉进行揉合,这就必须得在芋头滚烫的时候开始揉面。

好在多年冲泡功夫茶的经验,练就了一双铁砂掌。刚蒸熟的芋头,直接就上手剥皮、捣碎,再倒入红薯粉揉之。十分钟左右,揉成“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面团,就差不多了。

整形也挺费手劲的。先用手握住一小团面剂子,然后一张一合地不停重复握拳的动作,拳头粑因此而得名。利用手指间的自然间隙,面剂子变成了长条形,凸凹有继地间隔着,这样吃起来特有弹性。

好在只做两人份的,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都相当有限。

煮的工夫就很简单了。煮好先过一遍凉水,让拳头粑更加爽滑,再重新烧水煮,汤会更加清澈可口。再准备点青菜、煎个鸡蛋,一碗喷香、爽滑又不失糯口的拳头粑就出锅了。

今天想吃点清淡的东西,要往日,放一勺红油、淋点香醋,酸辣味的也相当的享受。

淡淡的米香,悠悠的蛋香,一口松软的蛋糕咬入口中,享受的便是小小的、确切的幸福。跟普通低粉的戚风蛋糕比起来,米粉戚风的组织更有弹性,口感更绵密,个人感觉用来做奶油蛋糕的底,再好不过。

一直想尝试用粘米粉代替面粉,来做一次戚风蛋

糕,苦于基础戚风做得一直不算完美,加上没有购置妃娟老师原方需要用的17CM烟囱模,便迟迟没有动手。

想得美美的几件事情一再受到阻滞,心情抑抑的,有点不畅。闷闷地回到家,下意识搬出蛋糕工具,想捣腾点啥。想到昨天存在购物车里的两个17CM烟囱模,如果我用8寸模做成功了,岂不是可以小省一笔? 拿出妃娟老师的原方比较,再动用计算器换算,结合自己家人喜欢的口感,最后,就总结出了这个8寸活底模的配方。美中不足的是,我家的烤箱脾气真的有点太火爆,140度的温度,居然也能烤出个开口笑。 嗯,笑就笑吧,多笑笑总归是好的。

配方及做法如下:

蛋黄糊:蛋黄5个,牛奶45克(喜欢酒味的,可以换上5克的郎姆酒,牛奶改为40克),色拉油30克,粘米粉100克,细砂糖20克。

蛋白糊:蛋白5个,细砂糖60克,柠檬汁2.5ML

作 法:同普通8寸戚风蛋糕,不多啰嗦了 温 度:140度30分钟,150度20分钟

(貌似温度还有点高,下次准备再各调低10度)

小技巧:一般大家喜欢用大力摔蛋糕模的方式去除大气泡,咱好歹是淑女嘛,不喜欢用这种粗鲁的方式。便准备了一根长竹签,在倒好蛋糕糊之后,用竹签先从左到右上下划,再从上到下左右划(绝对不能转圈,以免消泡)。来回划拉回次之后,不但能去除大小气泡,还能让蛋糕糊变得非常地平整。这个小技巧,用来做蛋糕卷再妙不过,省却了用刮板刮平的步骤。 不多说了,上图吧。

歪脑袋看看,裂纹像不像一个人在踢足球?可别是中国队的啊!

本来蛋糕面是很平整的,后来随手把竹签上沾的蛋糕糊摔进去,就添足了

组织很漂亮吧

蛋糕终究逃不过合久必分的宿命

小确幸,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咬了一半,发现蛋糕的内部组织真的值得欣赏,便顾不上被咬了一口,放大拍了张照——残缺美嘛

这是从蛋糕模上刮下来的末末,原来都是直接泡水洗掉了,后来才发现,这点末末竟是精华所在,非常的美味——焦香入脾嘛,还有保健作用,呵呵。深圳神州小吃写作

回忆儿时发糕的味道;上回书说到,发糕于我而言,曾经是种很神圣的点心。其实,在我内心深处,更神圣的,非松糕莫属。

如此深刻的记忆,仅仅源自童年一次似是而非的记忆。记忆中的画面是这样的:寒风瑟缩的冬天的一个清晨,老家一个避风的巷口,一个身穿棉衣、头戴棉帽的老伯,身边是一架陈旧的手推车。一群孩童(其中或许有童年的我),或围观,或等待,总之,双眼都在盯着老伯忙碌的双手。

老伯不时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取出一个个小小的竹罐子,直径估计是6厘米左右。竹罐盖子一揭开,松糕的甜香味儿就在我们这群孩童面前袅袅升起。 更神奇的是,竹罐的底是活动的。老伯的身边,有一个带小圆座的杆子,老伯将开了盖的竹罐从上往下,在这个圆座上一敲,竹罐的底部便被敲到罐顶,随之升起的,自然就是一块松香软糯的松糕了。

记忆中,老家人管这种小吃叫“建子糕”,估计是因为在武宁话中,“蒸笼”被称为“笼建”的原因吧。 直到现在,我弄不明白,也无从追究,印象中的那幅画面,是真实的记忆,还是虚幻的经历。因为,我记得的,只是那样一幅画面,而对“建子糕”味道的记忆,却是荡然无存。

如果我真的吃过,自小便有吃货潜质的我,味蕾上不可能没留下一丝记忆。如果没吃过,那画面却是如此的清晰。似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画面,其实是父亲描述给我的,属于他的童年的记忆。 庄生晓梦迷蝴蝶,亦真亦幻。

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那带着缕缕竹香的“建子糕”,是我追寻到现在仍未可得的神圣美味。

一个人的午餐,总是想集简单、美味于营养一身,荤素都得有,还得一锅端。看起来很复杂,但好在量少,做起来倒也并不麻烦。再说,咱啥都怕,就是不怕麻烦。

今天的午餐,想了半天都没想好,连绵的阴雨,弄得人也没什么食欲。在厨房、客厅转悠了三圈,也没想好吃什么。在阳台看雨的时候,突然看到地上躺着几个芋头,主意来了:做顿家乡的拳头粑吃,正好CQ爸也提出想吃一顿来着,那就做呗。

这种点心,似乎只有老家武宁,还只有外婆家的乡下——一个名字就叫“山背”的小村落的人才会做。那里似乎也并不盛产芋头,也不知为什么,逢年过节,待人接客,家家户户都是做这种拳头粑。

做拳头粑,第一道关是要耐得住烫。因为要保证它的柔韧性,是不放一滴水的,完全靠芋头里的水分与

红薯粉进行揉合,这就必须得在芋头滚烫的时候开始揉面。

好在多年冲泡功夫茶的经验,练就了一双铁砂掌。刚蒸熟的芋头,直接就上手剥皮、捣碎,再倒入红薯粉揉之。十分钟左右,揉成“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面团,就差不多了。

整形也挺费手劲的。先用手握住一小团面剂子,然后一张一合地不停重复握拳的动作,拳头粑因此而得名。利用手指间的自然间隙,面剂子变成了长条形,凸凹有继地间隔着,这样吃起来特有弹性。

好在只做两人份的,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都相当有限。

煮的工夫就很简单了。煮好先过一遍凉水,让拳头粑更加爽滑,再重新烧水煮,汤会更加清澈可口。再准备点青菜、煎个鸡蛋,一碗喷香、爽滑又不失糯口的拳头粑就出锅了。

今天想吃点清淡的东西,要往日,放一勺红油、淋点香醋,酸辣味的也相当的享受。

淡淡的米香,悠悠的蛋香,一口松软的蛋糕咬入口中,享受的便是小小的、确切的幸福。跟普通低粉的戚风蛋糕比起来,米粉戚风的组织更有弹性,口感更绵密,个人感觉用来做奶油蛋糕的底,再好不过。

一直想尝试用粘米粉代替面粉,来做一次戚风蛋

糕,苦于基础戚风做得一直不算完美,加上没有购置妃娟老师原方需要用的17CM烟囱模,便迟迟没有动手。

想得美美的几件事情一再受到阻滞,心情抑抑的,有点不畅。闷闷地回到家,下意识搬出蛋糕工具,想捣腾点啥。想到昨天存在购物车里的两个17CM烟囱模,如果我用8寸模做成功了,岂不是可以小省一笔? 拿出妃娟老师的原方比较,再动用计算器换算,结合自己家人喜欢的口感,最后,就总结出了这个8寸活底模的配方。美中不足的是,我家的烤箱脾气真的有点太火爆,140度的温度,居然也能烤出个开口笑。 嗯,笑就笑吧,多笑笑总归是好的。

配方及做法如下:

蛋黄糊:蛋黄5个,牛奶45克(喜欢酒味的,可以换上5克的郎姆酒,牛奶改为40克),色拉油30克,粘米粉100克,细砂糖20克。

蛋白糊:蛋白5个,细砂糖60克,柠檬汁2.5ML

作 法:同普通8寸戚风蛋糕,不多啰嗦了 温 度:140度30分钟,150度20分钟

(貌似温度还有点高,下次准备再各调低10度)

小技巧:一般大家喜欢用大力摔蛋糕模的方式去除大气泡,咱好歹是淑女嘛,不喜欢用这种粗鲁的方式。便准备了一根长竹签,在倒好蛋糕糊之后,用竹签先从左到右上下划,再从上到下左右划(绝对不能转圈,以免消泡)。来回划拉回次之后,不但能去除大小气泡,还能让蛋糕糊变得非常地平整。这个小技巧,用来做蛋糕卷再妙不过,省却了用刮板刮平的步骤。 不多说了,上图吧。

歪脑袋看看,裂纹像不像一个人在踢足球?可别是中国队的啊!

本来蛋糕面是很平整的,后来随手把竹签上沾的蛋糕糊摔进去,就添足了

组织很漂亮吧

蛋糕终究逃不过合久必分的宿命

小确幸,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咬了一半,发现蛋糕的内部组织真的值得欣赏,便顾不上被咬了一口,放大拍了张照——残缺美嘛

这是从蛋糕模上刮下来的末末,原来都是直接泡水洗掉了,后来才发现,这点末末竟是精华所在,非常的美味——焦香入脾嘛,还有保健作用,呵呵。深圳神州小吃写作


相关内容

  • 春节,我感受到了它的味道
  • 每当过新年,都会从四面八方传来鞭炮声,人们都忙着过年,贴对联,吃汤圆,吃发糕等等--   正月初一,我早早地起了床,穿上新衣服,从厨房飘来一阵香味,我不知不觉地跟着香味来到了厨房.我看见妈妈正在煎着什么,我轻身慢步地走了过去,呀,原来妈妈在煎发糕,我嗅了嗅,口水都流出来了.妈妈大叫:"哎呀 ...

  • 颜值爆表的双色芒果奶冻,舍不得吃怎么破~?
  • 在广西,没有芒果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天气渐热,还有什么比吃上一口冰凉浓郁的芒果奶冻更舒服的呢?尤其是像这样颜值与味道都好到爆表的芒果奶冻,错过感觉损失一个亿啊! 双色芒果奶冻 食材准备 2个芒果.30克细砂糖.450克酸牛奶 50克淡奶油.10克吉利丁片 芒果去皮去核,切粒备用.▽ 吉利丁片是食用凝固 ...

  • 心灵的敬畏
  • 摘 要:60后的写作一般很难被人接受,因为我们脱离那种生活环境已经很久了,但是读了高晖的一系列作品后,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中,体会那个年代的一些事情--童年.苦难.生命.纯真等等. 关键词:敬畏.康家村.高晖 高晖的创作,从小说<康家村纪事>到他的一系列散文,这些创作都展现高晖老师写作上的 ...

  •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文章的艺术特色
  •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 11届汉语言文学2班 李思盈 45号 摘要:平和冲淡是周作人的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而在<故乡的野菜> 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普通的野菜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似淡非淡的 故乡情.正是他这种闲适地对待生活的艺术态度,读者才有机会静静的体会 ...

  • [原创]冬天的味道
  • 冬天的味道 文/大明逸轩 记忆中,冬天的味道,是雪的味道.无雪的冬天,似乎总是缺少了什么. --题记 小时候,家乡的冬天煞是寒冷.最深刻的记忆,是那皑皑的白雪,会在一夜之间,隐匿世间所有的污秽,洁白一片,单纯了我的童年时光. 在儿时的记忆里,冬天最易识别的符号是,田间里齐膝的积雪,屋檐下倒挂的冰凌, ...

  • 丰子恺散文[忆儿时]
  • 丰子恺散文<忆儿时> 一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 ...

  • 忆儿时(节选)
  •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 ----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 ...

  • 怎样做豆浆才香
  • 怎样做豆浆才香?用的是豆浆机,还没有外面卖的稀豆浆香,还有生豆味,是否用豆浆机的都这样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9-1-4 07:29 是不是做之前要把豆子加工加工才行,最主要的是把豆子的味道充分发挥出来 提问者: giggs505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最佳答案 只能怎么说,外面的一般都 ...

  • 旧梦依稀,往事迷离
  • 君者皆自厓而返,君自此远矣. 01 那一天在梦里,我又回到了姥爷曾经的老房子,那是一排排低矮的平房,隐藏在这座城市钢铁厂的背后,周围是农田和铁路环绕,不远处就有一座煤厂,整日机器轰隆.烟囱从屋顶上直直地耸起,光线灰暗,每户人家的门都是紧闭,大雨停歇,空气里有好闻的泥土味道,台阶缝隙里的杂草和路边的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