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张衡墓导游词

  现在我们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张衡。

  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6年之久。在这26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他这一发明,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面有8个蟾蜍,口向上张。哪个方面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人就可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推测出震源的距离。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师洛阳连续三次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面的机械发动,铜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们没有感到地震,有人则认为地震仪不灵了。但没过几天,释使报告说,那一天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这真奇迹!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又名相风铜鸟。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00年,可谓世界之冠。

  张衡是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科学家。他还发明了指南车。车上装着一个木头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动,但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他又发明了记里鼓车。车上放着一个鼓,鼓的两端各坐一个手持棒槌的木人,车轮转动149周,便为一里,木人出手击鼓报告。这些都是用机械原理制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制作出这样的机械,实在是一个创举。

  在数学方面,张衡有专著《算罔论》,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300年;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

  张衡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性格刚强,行政有方,经常受到宦官和方士的攻击。汉顺帝永和三年(136年),他被排挤出了京师,调任河间相。永和三年(138年),他深感事实不平,犹如霾雾迷瘴,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回天无力,报效无门,遂上书皇上,告老还乡。顺帝不但没有准奏,反而升迁为尚书,协助处理政务,皇帝速诏张衡回京都洛阳任职。他在回洛阳的路上,百感交集,为了不使浑天仪涡没后世,抓紧时间赶写《浑天仪图注》,此书对浑天仪作了详尽的说明。他第三次去到洛阳后,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也是他生前最后的一部大作。由于他极端劳累,回京师任职不到一年就病故了。死后就埋葬在故土南阳石桥镇。他的好友崔青特地赶到洛阳,含泪挥笔在碑文中写到:“道德漫流,文章浮动,数术穷天地、制作造化。”对张衡作了极高的评价。

  张衡多才多艺,全面发展。他不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张衡以作赋见长,主要有《温泉赋》、《二京赋》、《南阳赋》、《思玄赋》、《骷髅赋》、《归田赋》、《冢赋》、《羽猎赋》等。其中《二京赋》从形式上模仿了班固的《两都赋》,但思想和艺术性都超过了前者。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赋家,它的赋作对后世抒情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张衡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有四言诗《怨篇》,五言诗《同声歌》,七言《四愁诗》。其中《四愁诗》的价值最高,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自己伤时伤世之情,对后来七言诗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此外,张衡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之一。

  张衡不愧为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座。公元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先后发行了关于张衡和地动仪的纪念邮票。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国际上把他同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齐名并提。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可见,张衡因其历史功绩和伟大创造,也深受世界人民的祟敬。张衡永远是南阳人民的骄傲。

  现在我们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张衡。

  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周围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

  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张衡天资聪明,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

  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浓厚,文化教育空前繁荣。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

  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帮助下,开始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辞赋,初步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荐,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次年改为太史令。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6年之久。在这26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任太史令的时间最长。他担任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认真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巧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在《灵宪》中详细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他在灵台观察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当时在洛阳观察到的星体,与现代观察的星体数基本相同。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张衡根据浑天学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准确地观察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他这一发明,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研究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

朱仙镇导游词 ·中岳庙导游词 ·岳飞庙导游词 ·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

  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无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研究,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54岁的张衡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地动仪用青铜制成,圆径8尺,状如酒樽;中有立柱,连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有8个龙头,口衔铜丸;下面有8个蟾蜍,口向上张。哪个方面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口就吐出铜丸;落在蟾蜍口内,发出清脆的声音,看守人就可知道发生地震的方向,并推测出震源的距离。公元133年、135年、137年,京师洛阳连续三次发生地震,“地动仪”均有显示。可是到了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西面的机械发动,铜丸落入蛤蟆口中,而人们没有感到地震,有人则认为地震仪不灵了。但没过几天,释使报告说,那一天陇西郡发生了地震。地动仪可以测到千里之外的地震,这真奇迹!据英国李约瑟研究说,直到公元1880年,欧洲才制造出第一台地震仪,这已晚于张衡地动仪1700余年了。张衡发明地动仪在世界地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因此,张衡被公认为是世界地震学的鼻祖。

  张衡又是一位气象学家,他发明了测定风向的仪器,叫候风仪,又名相风铜鸟。铜鸟衔花,安放在五丈高的木干顶端,风来则转向,便可知风向,这一发明,比欧洲的候风鸟早1000年,可谓世界之冠。

  张衡是一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科学家。他还发明了指南车。车上装着一个木头人,不管车子怎么转动,但木头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他又发明了记里鼓车。车上放着一个鼓,鼓的两端各坐一个手持棒槌的木人,车轮转动149周,便为一里,木人出手击鼓报告。这些都是用机械原理制成的,在1800多年前能成功的制作出这样的机械,实在是一个创举。

  在数学方面,张衡有专著《算罔论》,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300年;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

  张衡为人正直,清正廉洁,性格刚强,行政有方,经常受到宦官和方士的攻击。汉顺帝永和三年(136年),他被排挤出了京师,调任河间相。永和三年(138年),他深感事实不平,犹如霾雾迷瘴,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回天无力,报效无门,遂上书皇上,告老还乡。顺帝不但没有准奏,反而升迁为尚书,协助处理政务,皇帝速诏张衡回京都洛阳任职。他在回洛阳的路上,百感交集,为了不使浑天仪涡没后世,抓紧时间赶写《浑天仪图注》,此书对浑天仪作了详尽的说明。他第三次去到洛阳后,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也是他生前最后的一部大作。由于他极端劳累,回京师任职不到一年就病故了。死后就埋葬在故土南阳石桥镇。他的好友崔青特地赶到洛阳,含泪挥笔在碑文中写到:“道德漫流,文章浮动,数术穷天地、制作造化。”对张衡作了极高的评价。

  张衡多才多艺,全面发展。他不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张衡以作赋见长,主要有《温泉赋》、《二京赋》、《南阳赋》、《思玄赋》、《骷髅赋》、《归田赋》、《冢赋》、《羽猎赋》等。其中《二京赋》从形式上模仿了班固的《两都赋》,但思想和艺术性都超过了前者。张衡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赋家,它的赋作对后世抒情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张衡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有四言诗《怨篇》,五言诗《同声歌》,七言《四愁诗》。其中《四愁诗》的价值最高,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了自己伤时伤世之情,对后来七言诗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此外,张衡在绘画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之一。

  张衡不愧为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座。公元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先后发行了关于张衡和地动仪的纪念邮票。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国际上把他同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齐名并提。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月球上的环形山为张衡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颗编号为180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可见,张衡因其历史功绩和伟大创造,也深受世界人民的祟敬。张衡永远是南阳人民的骄傲。


相关内容

  • 中国历史(七上)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单元检测题
  • 初一年级 中国历史(七上) 古代科技思想文化单元检测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河南安阳的小亮同学骄傲地说,他家乡的一项重要考古发现为人们从文字记录方面认识商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他说的考古发现是[ ] ...

  • 南阳土地项目推介手册2011
  • 在今年的张仲景医药节期间,南阳将于本月22日首次推出地产项目招商推介会.他们准备了54个优质地产项目,市委书记李文慧邀请商会组团赴宛,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南阳市地产项目招商推介暨房产项目展示 南阳市情.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两省交界,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 ...

  • 汉赋四大家之一张衡简介有一颗星星叫张衡星
  • 汉赋四大家之一张衡简介有一颗星星叫张衡星 张衡简介张衡,字平子,后人尊称木圣.生于公元78年,卒于公元139年.张衡乃河南南阳人士,与诸葛亮,张仲景,范蠡,姜子牙并称为南阳五圣.因为文采出众,妙笔生花,善写赋文,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有<周官训诂>,<灵宪>.<玄图> ...

  • [张衡传]的教案
  • <张衡传>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 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 ...

  • 汉赋四大家之一张衡简介 有一颗星星叫张衡星
  • 张衡简介 张衡,字平子,后人尊称木圣.生于公元78年,卒于公元139年. 张衡乃河南南阳人士,与诸葛亮,张仲景,范蠡,姜子牙并称为南阳五圣.因为文采出众,妙笔生花,善写赋文,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有<周官训诂>,<灵宪>.<玄图>,<二京赋>,<归田 ...

  • 南阳文学历史
  • 南阳文学历史 南阳古今文化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掩秦岭而通关陕,北依伏牛而控汝洛,东接淮泗而连瓯越,南蔽江汉而握荆襄,自古为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使其在数千年间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昌明隆盛之邦.悠久而丰厚的南阳文化哺育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并在不同的 ...

  • 张衡文学的艺术精神与其人格之关系
  • 作者:陈于全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4期 张衡时代,文学尚处于由自发而自觉的演变中,对于文学本体及其艺术精神的认识也尚不甚分明.张衡文学在本体意义上的进步是缓慢的,但是就其文学的艺术精神来看,他的作品相当深刻地融汇了其人的人格特征.这里所谓人格特征,包括艺术审美心理.精神状态.性格特 ...

  • 我尊敬的中国古代科学家.doc
  • 我尊敬的中国古代科学家 --------张衡 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不断思考,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问题并努力的探索,寻求奥秘,从而发现了真理.是科学家让人类文明得到了进步,让社会向更高的层次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我国就有很多 ...

  • 张衡和地动仪
  • 科学家档案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历任郎中.尚书侍郎.太史令.河间相等职.天资聪颖,但幼时家境贫寒,这更加激励他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后来,张衡入了仕途.但在宦宫当道的东汉,他经常遭受排挤.不久后,张衡被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相.当时的河间王刘开骄横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