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人士,请不要和我谈金融

让传统金融从业者烦透了的“颠覆”论

前几日,曾写过一篇文章《银行业互联网化转型:越努力、越悲伤》,文章在知乎专栏发表后,看到一位银行从业者留言,

“每次看到一些互联网金融的……,都忍不住想说一句:搞互金的人,请不要和我说金融,先去学校学习上课去。”

刚看到这句话,我是很镇定的(内心也是有点狂喜的),想要看看这个人是何来头(发现也是银行从业者,但知乎用户资料中看不到更多的信息),和他好好谈谈什么是金融。毕竟,当时这篇稿子发出去之后,几家银行总行负责互金业务的同行,也辗转找到我交流想法,对文章的观点,大家是认可的。

况且就我本人而言,也算是科班出身,毕业后进入中国银行总行,在公司金融部和中小企业部先后工作了6年,之后进入苏宁金融工作。在七年多的职业生涯中,做过业务,做过条线管理,做过研究,也做过战略和规划,所以,自信关于金融的皮毛总是懂点的吧,内心真的很想和这位兄台好好聊聊。

不过,很快就失望了,因为这个评论针对的是另外一条评论,这条评论是这么讲的,

“看到楼上某些银行守旧的银行从业者,呵呵,互联网金融的血雨腥风已经来了,说实话银行变革也改变不了鲸吞的命运”。

这个评论,的确外行了,太小瞧银行了,也太高看互联网金融了,这个按下不提。

说实话,这几年兴起来的颠覆论,让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从业者不胜其扰,明明知道这个结论很扯,但偏偏似乎人人都信,还有人不停拿这个问题问你,作为传统金融从业者,“元芳,你怎么看?”

关键是,如果对方不是金融从业者,你一时半会多半还解释不清楚。你越解释,在提问者看来,便是越无力,都是辩解。最后提问者实在可怜你,便点头说,哦,我懂了。其实在他心里,更加坚定了颠覆论的看法,因为连你这个从业者都解释不清楚嘛。最后怎么办,你只能无奈地来一句“搞互金的人(笔者理解成吹捧互金的人),请不要和我说金融,先去学校学习上课去”。

至于颠覆轮为何不靠谱,这里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订阅号:洪言微语)交流

在这个问题上,用户为何选择“装睡”

在我看来,你之所以说服不了对方,固然是因为对方没学过金融或者缺乏金融从业经验,但更为根本的,可能在于对方打心底希望“颠覆论”是对的,因为在不少方面,他们对传统金融机构是失望的,久了之后便成了愤怒,在互联网崛起之后,这种失望或愤怒的情绪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看到你倒霉,他们便开心”。这个意义上,不是你说服不了大家,而是你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春节前写过一篇文章《从5.62元年终奖看跌落凡尘的银行业》,不出所料,评论区不少人都在叫好,还有不少人在愤慨,说自己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年终奖竟然还有几十万(呃,这是有多怨……)。作为曾经的银行从业者,看到这些是心痛的,究其原因,除了前些年“银行躺着赚钱”的确拉仇恨外,最根本的,可能还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客户服务(尤其是面向非贵宾客户的普惠金融方面)环节的脱节,产生的积怨已深,不少人开始粉转黑、路转黑,为互金的“胜利”和“勇敢”喝彩叫好。

讲到与银行的积怨,普通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线上理财产品的高门槛(5万起),一个是线下网点服务的低效率。

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面对攀升的通货膨胀和低的可怜的存款利息,高收入人士普遍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资产保值,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凑不齐半年或一年之内不用的5万元现金,心里便只剩下遗憾。

其实,这事不怪银行,对理财产品设置金额门槛,是符合监管机构投资人分层的精神的。毕竟,在监管的设定下,银行理财是不保本的,既然不保本,肯定不能对缺乏投资经验(以可投资资产金额为判断标准)投资者开放,否则是害了他们。但问题在于,在长期的刚兑环境下,银行理财在事实上是保本保息的,够不到门槛的老百姓自然会把这种准入门槛视作一种用户歧视。再想想线下网点贵宾用户可以不用排队、私人银行用户有一对一的理财顾问服务等,大概可以理解普通人由这种客群“歧视”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了。

再来说说线下网点的体验。这个其实不用多讲,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验,那便是无论何时,到银行网点办业务总是要排队的,而且明明前面就3个号,排上个把小时总是正常的。而且在此过程中,没有人负责安抚用户的焦躁情绪,也没人去关心用户的时间有多宝贵,更没有人去和用户解释一些看上去很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为何排队的人那么多,但窗口只开了两个”、“前面的人在办啥业务?怎么这么久?开户?这么简单的业务为何要半小时,银行效率不能再高些吗?”焦躁情绪下产生的自然是怨念,而非好感。

所以,对于这些小白用户选择“装睡”的行为,和普罗大众看似无来由的不满,背后是有原因的。

金融知识的普及,仍然任重道远

当然,把情绪暂且抛在一边,我们更要看到,整个社会在大众金融基础知识普及上仍然是脱节的。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性,只能感性。感性的东西又不靠谱,就开始埋怨用户不懂金融,甚至说出气话“没学过金融的人,请不要和我说金融”。这不是一个人的错,但总需要有人出来做点什么。

e租宝火的时候风光无两,倒下的时候连累很多人。认识一个在某知名第三方网贷平台担任编辑工作的女孩被套其中,这应该算相对专业的人士了;事后我发现,老家的不少亲戚也都被套其中,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都是一个介绍另一个进去的,最后发展成一串,现在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这些人互相之间也已视同死敌,认为对方连累了自己。

比特币火的时候,好多朋友来我这里咨询投资各种虚拟货币的可行性,我都一一劝阻过,但不知听进去的有几个。之后某一天,有个足疗小哥问我说,你投资过某某币吗?我说没有啊,你也不要碰那东西。他的回答是,他投入过2000元,日息30%,但15天之内不许体现,恰恰在第16天,平台崩塌了。他说“崩塌”这个词时,我甚至觉得好专业,只是可惜了他的辛苦钱。

线下金融时代,用户不懂金融也没关系,反正做金融业务的就是银行、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监管严格的持牌机构,既便有坑,也是营销坑,极少欺诈坑。线上金融时代,做金融的越来越多,鱼目混珠,新概念一个接一个,大家对这些新概念一知半解,自然容易被唬住,错把李鬼作李逵,听说高大上的人都在玩比特币,便认为自己玩玩某某币也是安全的,上当受骗,防不胜防。

最后,金融其实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希望更多的人有更多的耐心去了解它,从一些基本概念着手,对这个行业有个基本的了解。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抽点时间,更多地做一些金融知识普及的工作,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扯得远了,就到这里吧。大家周末愉快!

让传统金融从业者烦透了的“颠覆”论

前几日,曾写过一篇文章《银行业互联网化转型:越努力、越悲伤》,文章在知乎专栏发表后,看到一位银行从业者留言,

“每次看到一些互联网金融的……,都忍不住想说一句:搞互金的人,请不要和我说金融,先去学校学习上课去。”

刚看到这句话,我是很镇定的(内心也是有点狂喜的),想要看看这个人是何来头(发现也是银行从业者,但知乎用户资料中看不到更多的信息),和他好好谈谈什么是金融。毕竟,当时这篇稿子发出去之后,几家银行总行负责互金业务的同行,也辗转找到我交流想法,对文章的观点,大家是认可的。

况且就我本人而言,也算是科班出身,毕业后进入中国银行总行,在公司金融部和中小企业部先后工作了6年,之后进入苏宁金融工作。在七年多的职业生涯中,做过业务,做过条线管理,做过研究,也做过战略和规划,所以,自信关于金融的皮毛总是懂点的吧,内心真的很想和这位兄台好好聊聊。

不过,很快就失望了,因为这个评论针对的是另外一条评论,这条评论是这么讲的,

“看到楼上某些银行守旧的银行从业者,呵呵,互联网金融的血雨腥风已经来了,说实话银行变革也改变不了鲸吞的命运”。

这个评论,的确外行了,太小瞧银行了,也太高看互联网金融了,这个按下不提。

说实话,这几年兴起来的颠覆论,让很多传统金融机构从业者不胜其扰,明明知道这个结论很扯,但偏偏似乎人人都信,还有人不停拿这个问题问你,作为传统金融从业者,“元芳,你怎么看?”

关键是,如果对方不是金融从业者,你一时半会多半还解释不清楚。你越解释,在提问者看来,便是越无力,都是辩解。最后提问者实在可怜你,便点头说,哦,我懂了。其实在他心里,更加坚定了颠覆论的看法,因为连你这个从业者都解释不清楚嘛。最后怎么办,你只能无奈地来一句“搞互金的人(笔者理解成吹捧互金的人),请不要和我说金融,先去学校学习上课去”。

至于颠覆轮为何不靠谱,这里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订阅号:洪言微语)交流

在这个问题上,用户为何选择“装睡”

在我看来,你之所以说服不了对方,固然是因为对方没学过金融或者缺乏金融从业经验,但更为根本的,可能在于对方打心底希望“颠覆论”是对的,因为在不少方面,他们对传统金融机构是失望的,久了之后便成了愤怒,在互联网崛起之后,这种失望或愤怒的情绪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看到你倒霉,他们便开心”。这个意义上,不是你说服不了大家,而是你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春节前写过一篇文章《从5.62元年终奖看跌落凡尘的银行业》,不出所料,评论区不少人都在叫好,还有不少人在愤慨,说自己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年终奖竟然还有几十万(呃,这是有多怨……)。作为曾经的银行从业者,看到这些是心痛的,究其原因,除了前些年“银行躺着赚钱”的确拉仇恨外,最根本的,可能还是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客户服务(尤其是面向非贵宾客户的普惠金融方面)环节的脱节,产生的积怨已深,不少人开始粉转黑、路转黑,为互金的“胜利”和“勇敢”喝彩叫好。

讲到与银行的积怨,普通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线上理财产品的高门槛(5万起),一个是线下网点服务的低效率。

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面对攀升的通货膨胀和低的可怜的存款利息,高收入人士普遍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资产保值,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凑不齐半年或一年之内不用的5万元现金,心里便只剩下遗憾。

其实,这事不怪银行,对理财产品设置金额门槛,是符合监管机构投资人分层的精神的。毕竟,在监管的设定下,银行理财是不保本的,既然不保本,肯定不能对缺乏投资经验(以可投资资产金额为判断标准)投资者开放,否则是害了他们。但问题在于,在长期的刚兑环境下,银行理财在事实上是保本保息的,够不到门槛的老百姓自然会把这种准入门槛视作一种用户歧视。再想想线下网点贵宾用户可以不用排队、私人银行用户有一对一的理财顾问服务等,大概可以理解普通人由这种客群“歧视”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了。

再来说说线下网点的体验。这个其实不用多讲,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验,那便是无论何时,到银行网点办业务总是要排队的,而且明明前面就3个号,排上个把小时总是正常的。而且在此过程中,没有人负责安抚用户的焦躁情绪,也没人去关心用户的时间有多宝贵,更没有人去和用户解释一些看上去很不能理解的事情,比如,“为何排队的人那么多,但窗口只开了两个”、“前面的人在办啥业务?怎么这么久?开户?这么简单的业务为何要半小时,银行效率不能再高些吗?”焦躁情绪下产生的自然是怨念,而非好感。

所以,对于这些小白用户选择“装睡”的行为,和普罗大众看似无来由的不满,背后是有原因的。

金融知识的普及,仍然任重道远

当然,把情绪暂且抛在一边,我们更要看到,整个社会在大众金融基础知识普及上仍然是脱节的。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性,只能感性。感性的东西又不靠谱,就开始埋怨用户不懂金融,甚至说出气话“没学过金融的人,请不要和我说金融”。这不是一个人的错,但总需要有人出来做点什么。

e租宝火的时候风光无两,倒下的时候连累很多人。认识一个在某知名第三方网贷平台担任编辑工作的女孩被套其中,这应该算相对专业的人士了;事后我发现,老家的不少亲戚也都被套其中,几万到几十万不等,都是一个介绍另一个进去的,最后发展成一串,现在已经不抱任何希望,这些人互相之间也已视同死敌,认为对方连累了自己。

比特币火的时候,好多朋友来我这里咨询投资各种虚拟货币的可行性,我都一一劝阻过,但不知听进去的有几个。之后某一天,有个足疗小哥问我说,你投资过某某币吗?我说没有啊,你也不要碰那东西。他的回答是,他投入过2000元,日息30%,但15天之内不许体现,恰恰在第16天,平台崩塌了。他说“崩塌”这个词时,我甚至觉得好专业,只是可惜了他的辛苦钱。

线下金融时代,用户不懂金融也没关系,反正做金融业务的就是银行、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监管严格的持牌机构,既便有坑,也是营销坑,极少欺诈坑。线上金融时代,做金融的越来越多,鱼目混珠,新概念一个接一个,大家对这些新概念一知半解,自然容易被唬住,错把李鬼作李逵,听说高大上的人都在玩比特币,便认为自己玩玩某某币也是安全的,上当受骗,防不胜防。

最后,金融其实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希望更多的人有更多的耐心去了解它,从一些基本概念着手,对这个行业有个基本的了解。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抽点时间,更多地做一些金融知识普及的工作,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扯得远了,就到这里吧。大家周末愉快!


相关内容

  • 百姓理财要看懂国家经济转型大方向
  • 两天来,银行业"资金紧张"的大戏让投资市场频频上演悲喜剧.一边有人手机里不断接到理财产品收益率蹿升的短信,让人心痒:另一边是股市大落大起,"抄底"者蠢蠢欲动,被套者欲哭无泪. 一夜间,妇孺老幼都对"隔夜拆借利率"这种专业金融名词有所耳闻.而 ...

  • 怎么选择第三方支付公司及注意事项
  • 支付知识 如何选择第三方支付公司?这个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和商户想知道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简单说明一下这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电子商务中连接买卖双方的桥梁!选一个让人放心的支付平台,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至关重要!本人认为,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 如何把钱安全地借给陌生人
  • 无论具体操作方法有何不同,金融理财化繁为简其实就是把钱借给陌生人.这件事靠谱吗?文艺腔的说法是:不要考验人性.专业人士说:风险判断的门槛很高,特别是在市场环境差.信用基础不完善和经济下行的现状里.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骗子的互联网+ "华融普银案"7月6日在北京朝阳法院一审开 ...

  • 开局首季问大势
  •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一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较好开局,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本报记者近日再次独家采访了权威人士, ...

  • 如果明白P2P理财竟如此安全,我相信你一定不会再拒绝!
  • 富贵树微金融 导读2006年,P2P首次面世,一部分人信了,一部分人持观望态度:这些年,一小部分伪P2P平台携款跑路了,绝大部分正规P2P平台却为他们背了黑锅:投资正规P2P的人财富已经翻番了,坚信P2P是骗子的人依然在如何理财中困扰:在股市一赔十万二十万叹一句自己运气不好,又在犹豫中浪费了宝贵的时 ...

  • 富人这边,穷人那边
  • 关于理财,我们发现 中国人的理财产品和投资习惯 我们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渠道: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 事实上,我国金融业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分业经营,金融机构割据并立,每一行业的理财产品都有很强的行业特征,理财产品单一,缺乏特点和个性. 大部分人持有基金:不超过三年. 基金投资应该作为 ...

  • 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影响
  •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日前已经公布,一系列国企改革的相关政策正处于推进之中.据悉,其中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或将影响国有企业高层.中层等多个级别员工的收入. 有可能逐级递减 从年初起一直推进的国企高管限薪政策,已经进入到实施阶段."十一"长假前,浙江杭州已经 ...

  • "央行自贸区30条"逐条解读
  • "央行自贸区30条"逐条解读 一系列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小会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下称"央行30条"),千呼万唤始出来.当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12月2日上午10时许,这份主讲"原 ...

  • 决策层三天两提 "非法集资" 整治行动即将来临?
  • 以往更多强调宏观和方向的这两个会议中,今年都提到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情,就是要遏制.打击非法集资,这在以前的类似会议中并不多见. 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这种重要的会议决策,相关研究员和媒体一向是通宵熬夜等待政策发布.咬文嚼字地去分析里面蛛丝马迹的信号. 按照惯例看下来,大家发现以往更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