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消逝中1

语言文化漫谈课程考查

院系:农学院 班别:农资1091班 姓名:黄少梅 学号:[1**********]1

行走在消逝中

羁旅游子,蓦然回首

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海边潮起潮落。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昏黄的夕阳缓缓坠下,一天的时光就如此地匆匆移过。有时候,会兀自怀疑日子是否真的来过,昨日亦真亦幻,忽隐忽现,像一缕夕阳底下的袅袅轻烟,欲握还逃。可是,我们去过的地方,说过的话语,做过的事情,却堆砌成了牢固的记忆楼房,屹立在脑海里。每一天,我们都有意无意地走在消逝之中,走在时间的长流里,走在青春的逝水里,走在文化的消逝里。

不知不觉地,自己已经成为了小时候企盼的游子了,沿着时间的长流,越走越远,发现路边的风景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也变得越发单调:学习,考试,工作,偶尔会随朋友野外踏青,平平淡淡的。

前天与同学去湖光岩采集植物标本的材料,途遇一种很熟悉的蕨类植物,绞尽脑汁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叶如羽状,两边伸展自如,是做标本的好材料。于是,把它带回学校。闲余之际,拿出来细看,突然脑筋被擢了一下,想起某些事情,翻翻日历,原来半个月后就是端午节了。这种蕨类就是做种子水的一种材料,家乡人称它为“菰茶”(这是采用家乡的语言发音的同音字,并非真有这种名称下文提到的一些乡土话也是一样,请见谅)

故乡端午,长幼共欢

故乡是肇庆市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名为广宁县,与广西湖南毗邻,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天高温多雨,每年的五、六月份,潮湿兼燥热天气比较常见。又因为山地的地貌,白天和夜间的温差相当大。广宁盛产竹林,是广东省闻名的“竹子之乡”,人民的生活与竹子有很大的牵连。从一根牙签到晾衣服的竹竿,从一张纸屑到一只漂浮的竹排,竹是家乡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节日的喜庆当然也少不了它的活跃参与。

说到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

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在我们家乡端午节一直被称为五月节,后来农民工潮兴起后,端午节是返乡工人和学子带回来的名称。五月节在一年的节日里,地位比较重要,但是,与全国各地的端午节有点差别。

一、节前准备

每年,离五月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候,乡亲们都会上山采集做粽子水的草木。孩提时的我经常跟着奶奶上山砍柴,收釉子之类的,却从未允许跟着去采粽子水材料。儿童对长辈的约束从来都是特别敏感的。有一次,我偷偷跟着奶奶上山,但是,孩子的心思又如何能逃过大人们的法眼,上帝仿佛特赐给他们一种读心术。我的秘密跟踪,不到几分钟就变成了跟随。奶奶对这片山峦了如指掌,就连哪个地方的哪一棵植物的叶子的长势都和清楚。要找的材料是很常见的植物的枝叶,按乡音说法:鸭桌木枝叶、菰茶、黄苗(菖蒲)、禾木叶等有祛湿热的草木枝叶。但是它们似乎天生都是对方的眼中钉一样,往往不会在半山里同住,有时候还要翻山才能找到。不到半个小时我就寸步难行了,喊着要回去,奶奶背起我继续走着,她细心的查看枝条的纹理,叶子的完好,每一处虫损处都逃不过她的眼睛,认为合格之后才能摘下,并挂在树上,保持原来的姿态,不带走。忙了一个早上,终于,找齐了。当我们却是空手而归,我带着问号回家,因为太累,问不上话。

大概七八天后,是一个阴天,奶奶又上山去了,我还是是悄悄地跟上,她沿途把上次采摘的树枝收集起来,放到一块空地,点着焚烧,由于几天的暴晒,很快有团团熊火冒出。我们静静的等待它完全熄灭,然后冷却。把灰烬装进水杯大的玻璃瓶里,带回家存放,这一瓶灰烬,足够五六户人做粽子的了,但是由于,人们追求味道的多样化,每一户都会自己亲自采摘材料,或者,用同一种灰烬,用不同的水层都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到了节日的前两天,灰烬溶在水里,根据个人爱好,挑选不一样的水层浸糯米。记得奶奶和妈妈曾经为此事而吵嘴,奶奶喜欢色浓一点的,妈妈却要做色淡一点的。最后,决定做两种味道,我觉得这个结果最好不过了,这两种味道各有千秋。糯米浸了一夜之后,颜色已经变成粽子水的颜色青褐色和青绿色。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粽子叶是芒花的叶,叶脉平行,有纤毛,叶缘锋利,容易割伤手指,但把它煮熟以后,就会变得柔韧。还有绑绳是煮过的竹丝,粽子包好后,呈圆

桶形,很苗细,与其他地方的三角粽子不一样。煮粽子,要用浸米的同一灰烬水层,一般要煮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

除了做粽子,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男性不分年龄,都要把头发剪短,女性也要把长发清洗干净,过节那一天不能洗头发的。这是习俗禁忌。

二、节日庆贺

早晨,长辈们早早起床,准备好三根粽子,一碗白米,一块半生不熟的猪肉,放在用竹子编成的篮子里,去供奉祖先,奶奶在那里用低低的语声向祖先唠叨着生活琐事,小孩在旁边默默的听着,就算平常最调皮,不安分的孩子也要在这个时候变得安静起来,表示对祖先的敬畏之情。当奶奶提到要祖先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生活大吉大利等等祝愿时候,就会让年长一点的男孩点燃鞭炮,噼啪噼啪的炮声顿时增厚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祭祀完后,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早点——粽子,俗称黄芒粽。这虽然是一条直径约为三厘米,长度为十七八厘米的粽子,有很多种吃法,因为粽子是没有味道的,白糖,蜂蜜,酱油等等料味都可以添加,有人喜欢原味,那是一种自然的微甜味。我们通常会到别家去尝不同的味道。边享受一边攀谈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一边享受着劳动结果的美味,节日的庆祝的确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村里的长辈们暂时卸下繁忙的农活,静静地体会闲适的生活。

与其他的端午习俗一样,外嫁的女儿要带上小孩回娘家探亲,节日的礼物就是粽子糖果之类的,端午节的礼节很简单,不像中秋春节一样,需要大包小包的礼物派分给亲友。每年的上午,我坐在母亲身后,聆听着脚踏车的歌声,望着缓缓逝去的山色和清幽的田野,感觉自己在不快不慢地飞翔,跟着妈妈向远处飞翔,没有丝毫坐车的恐慌。遇到童年玩伴时,大家还在追逐,素日严肃安静的母亲们,此时回到了活泼好胜的童年,相互争先恐后的逐嬉,那爽朗的笑声欢快的传唱着,待到大家都累了,就减缓速度,或者索性拉着自行车行走,每当路过一处风景,都能唤起她们之间美好的充满色彩的回忆,陶醉迷恋的神情总能激起我们这群小捣蛋的寻根究底。母亲的回忆也为我的童年抹上一笔绚丽的彩纹。到了外公外婆家需要矜持安静,因为老一辈的人都喜欢这样的孩子,一切听从长辈所言,因此这一段木偶戏没有什么印在脑海里,记得离开的时候,他们都会给一个红包,意思是大吉大利,算是回程时的平安符。

下午从四点多就开始磨刀嚯嚯向鸡鸭,带着用开水烫过的完整的鸡去奉神(即祭拜众神),路径与祭祀差不多,先从厨房的灶神开始,接着是客厅的房神,然后到空地里的祖先,最后,再回锅中煮熟。午餐是在外婆家吃的,晚餐就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在节日的熏陶之下共享天伦之乐。

家乡的端午节与其他地方的相比较,似乎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集体活动。龙舟赛和对河抛食物的习惯也没有,主要是因为家乡的水系很窄,小溪宽约十米,容不下舟船的竞赛,而且水脉绕山脚蜿蜒曲折,也不宜行舟。那也未必代表没有这样的习俗。听奶奶说,城里的河床较宽,有时候当天举行竹排比赛,场面激烈,竹排争先恐后,扣人心弦。但是,从小到大,这种场景总是与我擦肩而过,未能亲身目睹。

三、节后习惯

俗话说:未吃黄芒粽,寒衣不可送;吃了黄芒粽,还要冻三冻。这就点明了,五月节是人们欢喜地迎接夏天的到来。节日过后,长辈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去把棉被,冬天保暖的衣服全部清洗一遍,在太阳底下烘烤之后,细心叠好放在衣柜里,与寒冷作一次正式告别,孩童们可以换上短袖与短裤,最让他们兴奋的是,来自父母的大半年长的禁水令——禁止下小溪玩水,也在端午那天解除了,于是,小孩子们成群结伴地下河玩耍,但是,话虽如此,在这个时期,通常是河水盈涨的鼎盛时期,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这个禁令恐怕要到七月七即七夕节才能完全解除掉。端阳,只是放松了一条绷紧的绳索。这也是童年的一种耐味的趣事,因为在那个年代,孩子的好奇心和反叛心是很强烈的,偷偷溜到河里打闹嬉戏的人数不胜数。这谚语的后一句说的是过完了五月节,再过上三个炎热的月份,天气就会开始逐渐的变冷。依稀记得小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就在八月底,将要开学的时候,夜间就会很凉,母亲就叮嘱我穿衣、盖被之类的言语。

逝水长流,延绵不断

然而,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端午节了,世事沧桑,气候的变换,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端午节的习俗变得越来越简单化,尤其是最近的七八年,我们这一群孩子,有的去城里念书,有的就出外城打工。不料,在端午节,城里的学校与工厂都没有假期,因此,在家里过节日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幼儿,一家人没有团圆,节日也随随便便的点到为止。虽然粽子还会准备,但也只有年迈的老人会有这种心思,年轻一代忙碌地为生计奔波劳碌。而且,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改建了楼房,冰冷坚实的钢筋水泥把屋里紧紧的裹起来,把屋外毅然拒之于门外。只有电视的声音和DVD的音乐透过门缝流出来,幢幢黑影在月光底下慢慢蠕动……野外的一片蛙声,似乎已经没有人去注意了。

前两年,国家规定端午节为节假日,这才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想起了家乡的节日,但是,有时候,当你有精力有时间去做一些事情时,已经太晚了。人到最后的,总要归根于大地。就像奶奶一样,还没来得及教会年轻一代的某些生活经验,就化成了黄泥,连同那一套做粽子的技法,我永远也没有再尝到褐色黄芒粽的味道了。

节日的习俗虽然没有很特殊的宏大场面,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有责任去继承传统的文化习俗,可以删去一些内容,也可以增添部分新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看着它渐渐的消逝,而袖手旁观。即使是细水,也要让它流长。

行走在消逝中,有许多的无奈与失落,但昔日的点点滴滴,有谁能够不留痕迹地抹去呢?

语言文化漫谈课程考查

院系:农学院 班别:农资1091班 姓名:黄少梅 学号:[1**********]1

行走在消逝中

羁旅游子,蓦然回首

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海边潮起潮落。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昏黄的夕阳缓缓坠下,一天的时光就如此地匆匆移过。有时候,会兀自怀疑日子是否真的来过,昨日亦真亦幻,忽隐忽现,像一缕夕阳底下的袅袅轻烟,欲握还逃。可是,我们去过的地方,说过的话语,做过的事情,却堆砌成了牢固的记忆楼房,屹立在脑海里。每一天,我们都有意无意地走在消逝之中,走在时间的长流里,走在青春的逝水里,走在文化的消逝里。

不知不觉地,自己已经成为了小时候企盼的游子了,沿着时间的长流,越走越远,发现路边的风景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也变得越发单调:学习,考试,工作,偶尔会随朋友野外踏青,平平淡淡的。

前天与同学去湖光岩采集植物标本的材料,途遇一种很熟悉的蕨类植物,绞尽脑汁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叶如羽状,两边伸展自如,是做标本的好材料。于是,把它带回学校。闲余之际,拿出来细看,突然脑筋被擢了一下,想起某些事情,翻翻日历,原来半个月后就是端午节了。这种蕨类就是做种子水的一种材料,家乡人称它为“菰茶”(这是采用家乡的语言发音的同音字,并非真有这种名称下文提到的一些乡土话也是一样,请见谅)

故乡端午,长幼共欢

故乡是肇庆市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名为广宁县,与广西湖南毗邻,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天高温多雨,每年的五、六月份,潮湿兼燥热天气比较常见。又因为山地的地貌,白天和夜间的温差相当大。广宁盛产竹林,是广东省闻名的“竹子之乡”,人民的生活与竹子有很大的牵连。从一根牙签到晾衣服的竹竿,从一张纸屑到一只漂浮的竹排,竹是家乡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节日的喜庆当然也少不了它的活跃参与。

说到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

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在我们家乡端午节一直被称为五月节,后来农民工潮兴起后,端午节是返乡工人和学子带回来的名称。五月节在一年的节日里,地位比较重要,但是,与全国各地的端午节有点差别。

一、节前准备

每年,离五月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候,乡亲们都会上山采集做粽子水的草木。孩提时的我经常跟着奶奶上山砍柴,收釉子之类的,却从未允许跟着去采粽子水材料。儿童对长辈的约束从来都是特别敏感的。有一次,我偷偷跟着奶奶上山,但是,孩子的心思又如何能逃过大人们的法眼,上帝仿佛特赐给他们一种读心术。我的秘密跟踪,不到几分钟就变成了跟随。奶奶对这片山峦了如指掌,就连哪个地方的哪一棵植物的叶子的长势都和清楚。要找的材料是很常见的植物的枝叶,按乡音说法:鸭桌木枝叶、菰茶、黄苗(菖蒲)、禾木叶等有祛湿热的草木枝叶。但是它们似乎天生都是对方的眼中钉一样,往往不会在半山里同住,有时候还要翻山才能找到。不到半个小时我就寸步难行了,喊着要回去,奶奶背起我继续走着,她细心的查看枝条的纹理,叶子的完好,每一处虫损处都逃不过她的眼睛,认为合格之后才能摘下,并挂在树上,保持原来的姿态,不带走。忙了一个早上,终于,找齐了。当我们却是空手而归,我带着问号回家,因为太累,问不上话。

大概七八天后,是一个阴天,奶奶又上山去了,我还是是悄悄地跟上,她沿途把上次采摘的树枝收集起来,放到一块空地,点着焚烧,由于几天的暴晒,很快有团团熊火冒出。我们静静的等待它完全熄灭,然后冷却。把灰烬装进水杯大的玻璃瓶里,带回家存放,这一瓶灰烬,足够五六户人做粽子的了,但是由于,人们追求味道的多样化,每一户都会自己亲自采摘材料,或者,用同一种灰烬,用不同的水层都能做出不一样的味道。到了节日的前两天,灰烬溶在水里,根据个人爱好,挑选不一样的水层浸糯米。记得奶奶和妈妈曾经为此事而吵嘴,奶奶喜欢色浓一点的,妈妈却要做色淡一点的。最后,决定做两种味道,我觉得这个结果最好不过了,这两种味道各有千秋。糯米浸了一夜之后,颜色已经变成粽子水的颜色青褐色和青绿色。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粽子叶是芒花的叶,叶脉平行,有纤毛,叶缘锋利,容易割伤手指,但把它煮熟以后,就会变得柔韧。还有绑绳是煮过的竹丝,粽子包好后,呈圆

桶形,很苗细,与其他地方的三角粽子不一样。煮粽子,要用浸米的同一灰烬水层,一般要煮两三个小时就可以了。

除了做粽子,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男性不分年龄,都要把头发剪短,女性也要把长发清洗干净,过节那一天不能洗头发的。这是习俗禁忌。

二、节日庆贺

早晨,长辈们早早起床,准备好三根粽子,一碗白米,一块半生不熟的猪肉,放在用竹子编成的篮子里,去供奉祖先,奶奶在那里用低低的语声向祖先唠叨着生活琐事,小孩在旁边默默的听着,就算平常最调皮,不安分的孩子也要在这个时候变得安静起来,表示对祖先的敬畏之情。当奶奶提到要祖先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生活大吉大利等等祝愿时候,就会让年长一点的男孩点燃鞭炮,噼啪噼啪的炮声顿时增厚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祭祀完后,一家老少聚在一起吃早点——粽子,俗称黄芒粽。这虽然是一条直径约为三厘米,长度为十七八厘米的粽子,有很多种吃法,因为粽子是没有味道的,白糖,蜂蜜,酱油等等料味都可以添加,有人喜欢原味,那是一种自然的微甜味。我们通常会到别家去尝不同的味道。边享受一边攀谈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一边享受着劳动结果的美味,节日的庆祝的确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村里的长辈们暂时卸下繁忙的农活,静静地体会闲适的生活。

与其他的端午习俗一样,外嫁的女儿要带上小孩回娘家探亲,节日的礼物就是粽子糖果之类的,端午节的礼节很简单,不像中秋春节一样,需要大包小包的礼物派分给亲友。每年的上午,我坐在母亲身后,聆听着脚踏车的歌声,望着缓缓逝去的山色和清幽的田野,感觉自己在不快不慢地飞翔,跟着妈妈向远处飞翔,没有丝毫坐车的恐慌。遇到童年玩伴时,大家还在追逐,素日严肃安静的母亲们,此时回到了活泼好胜的童年,相互争先恐后的逐嬉,那爽朗的笑声欢快的传唱着,待到大家都累了,就减缓速度,或者索性拉着自行车行走,每当路过一处风景,都能唤起她们之间美好的充满色彩的回忆,陶醉迷恋的神情总能激起我们这群小捣蛋的寻根究底。母亲的回忆也为我的童年抹上一笔绚丽的彩纹。到了外公外婆家需要矜持安静,因为老一辈的人都喜欢这样的孩子,一切听从长辈所言,因此这一段木偶戏没有什么印在脑海里,记得离开的时候,他们都会给一个红包,意思是大吉大利,算是回程时的平安符。

下午从四点多就开始磨刀嚯嚯向鸡鸭,带着用开水烫过的完整的鸡去奉神(即祭拜众神),路径与祭祀差不多,先从厨房的灶神开始,接着是客厅的房神,然后到空地里的祖先,最后,再回锅中煮熟。午餐是在外婆家吃的,晚餐就是一家人的团圆饭,在节日的熏陶之下共享天伦之乐。

家乡的端午节与其他地方的相比较,似乎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集体活动。龙舟赛和对河抛食物的习惯也没有,主要是因为家乡的水系很窄,小溪宽约十米,容不下舟船的竞赛,而且水脉绕山脚蜿蜒曲折,也不宜行舟。那也未必代表没有这样的习俗。听奶奶说,城里的河床较宽,有时候当天举行竹排比赛,场面激烈,竹排争先恐后,扣人心弦。但是,从小到大,这种场景总是与我擦肩而过,未能亲身目睹。

三、节后习惯

俗话说:未吃黄芒粽,寒衣不可送;吃了黄芒粽,还要冻三冻。这就点明了,五月节是人们欢喜地迎接夏天的到来。节日过后,长辈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去把棉被,冬天保暖的衣服全部清洗一遍,在太阳底下烘烤之后,细心叠好放在衣柜里,与寒冷作一次正式告别,孩童们可以换上短袖与短裤,最让他们兴奋的是,来自父母的大半年长的禁水令——禁止下小溪玩水,也在端午那天解除了,于是,小孩子们成群结伴地下河玩耍,但是,话虽如此,在这个时期,通常是河水盈涨的鼎盛时期,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这个禁令恐怕要到七月七即七夕节才能完全解除掉。端阳,只是放松了一条绷紧的绳索。这也是童年的一种耐味的趣事,因为在那个年代,孩子的好奇心和反叛心是很强烈的,偷偷溜到河里打闹嬉戏的人数不胜数。这谚语的后一句说的是过完了五月节,再过上三个炎热的月份,天气就会开始逐渐的变冷。依稀记得小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就在八月底,将要开学的时候,夜间就会很凉,母亲就叮嘱我穿衣、盖被之类的言语。

逝水长流,延绵不断

然而,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端午节了,世事沧桑,气候的变换,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端午节的习俗变得越来越简单化,尤其是最近的七八年,我们这一群孩子,有的去城里念书,有的就出外城打工。不料,在端午节,城里的学校与工厂都没有假期,因此,在家里过节日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幼儿,一家人没有团圆,节日也随随便便的点到为止。虽然粽子还会准备,但也只有年迈的老人会有这种心思,年轻一代忙碌地为生计奔波劳碌。而且,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改建了楼房,冰冷坚实的钢筋水泥把屋里紧紧的裹起来,把屋外毅然拒之于门外。只有电视的声音和DVD的音乐透过门缝流出来,幢幢黑影在月光底下慢慢蠕动……野外的一片蛙声,似乎已经没有人去注意了。

前两年,国家规定端午节为节假日,这才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想起了家乡的节日,但是,有时候,当你有精力有时间去做一些事情时,已经太晚了。人到最后的,总要归根于大地。就像奶奶一样,还没来得及教会年轻一代的某些生活经验,就化成了黄泥,连同那一套做粽子的技法,我永远也没有再尝到褐色黄芒粽的味道了。

节日的习俗虽然没有很特殊的宏大场面,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有责任去继承传统的文化习俗,可以删去一些内容,也可以增添部分新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看着它渐渐的消逝,而袖手旁观。即使是细水,也要让它流长。

行走在消逝中,有许多的无奈与失落,但昔日的点点滴滴,有谁能够不留痕迹地抹去呢?


相关内容

  • 消逝的和永存的
  • 消逝的和永存的 <消逝的和永存的>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分一秒默默地走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光阴的行走,是单向的,一去不复返. 鱼的记忆只有短短的七秒,所以鱼儿们没有回忆:而人类在不断地前行中,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苍莽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灭了:丝绸之路上, ...

  • 关于套话作文
  • 关于套话作文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 名人:第二,文章结构 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 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 ...

  • [在时光消逝中行走]
  • 在时光消逝中行走 佛陀说:"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看着舞步,生命时光就像空中闪电,就像急流冲下山脊,匆匆滑逝." 人的一生总是短暂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便匆匆消逝而过.自从呱呱坠地,再到摸爬滚打地学步前行,我们始终在与时光赛跑,在时光的消逝中不断前 ...

  • 在行走中消逝
  • 中学时,我不懂那位同学为何绕路走小路回家. 如今我才渐渐明白,也发现它正渐渐消逝. 压力使我喘不过气,在放假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骑车来到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小憩在那小路边上,回想受过的气,顿时泪流满面,突然在脚下的石缝间传来悦耳的蛙鸣,已是夏末,为何那支歌响起?难道它懂我得我内心的苦楚与悲伤:突然 ...

  • 作文一:行走在消逝中
  • 行走在消逝中 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年夜饭,不到十人.亲朋好友们忙着工作,忙着应酬,忙着忙着,坐在一起的时间便少了.其实算算远亲也不少,但是随着长辈去世都不怎么走动了,渐渐地就越来越疏远了.于是,今年吃年夜饭只叫了同在余姚的一家,有点冷清. 今年的鞭炮声不知怎的少了许多.可喜可悲,毕竟人们保护 ...

  • [优秀作文]消逝在行走中
  • 消逝在行走中 对于我来说,文字像是流动在身体里的水,静静滑过,没有声音. 青春像是一张无水流动的画,我站在画的外面凝视,不见潺潺的流水,但闻轻轻的声响. 我想习惯了黑夜,再想强撑着到黎明,是一件被迫的事.走路的话,以本身为控制,这绝不同于骑车,更不同开车,哪怕是豪华奢靡的法拉利保时捷迈巴赫.所谓世界 ...

  • 绝处逢生议论文
  • 名师指导高考满分作文 写出文采绝处逢生 作文单题七十分,占语文成绩半壁江山,任何人都马虎不得.考场上如何把握全局,扬 长避短,使出看家本领,沉着应战,力戒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或者预设情景.生搬硬套, 把利益最大化,让风险蒸发掉? 厦门外国语学校的欧阳钦波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和阅卷者的身份提醒考生:注重 ...

  • 老百姓评说2007高考作文题
  • 全国ⅰ高考作文题为:看图作文(陕西.广西.河南) 场景: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出事了".文体自拟,自命标题,800字以上. [点评] 题目所指向的主题不很明确,可写的范围太窄,限定了学生的发挥.写作的弹性似乎大,但和学 ...

  • 学生的美文欣赏
  • 学生的美文欣赏 书信情怀 张宁 流连于水墨渲染的信笺,情怀系在烟雨里,那笔端的一声声呢喃,是我永恒不变的牵挂. 不曾生活在哪信纸飘飘.泼墨挥毫的年代,却莫名地对书信怀着别样的情愫.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意踌躇,那"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