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概念词语和年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论语·子路》:“着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婴儿刚开始学说话。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孩提,二、三岁之间,再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孟子·尽心上》:“孩提子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7、8岁

龀、童龀[chèn]、齿龀、龆龀[tiáo chèn]、始龀、龆年、髫年:指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渎垂手侍立。”(《林黛玉进贾府》)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十三:为十三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笄[jī]、及笄、加笄: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以示成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志学之年: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16岁 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冠、加冠:男子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结发:男子二十岁。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注:举行了冠礼、笄礼后,因为男要戴帽,女要插笄,故头发须盘起来,叫“结发”。结了发,有了字,别人就将他们当大人看待了,但此时毕竟未强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又称“弱冠”,女子将到加笄的年龄称“及笄”。加冠加算后,可以婚嫁,所以有“结发夫妻”、“待字闺中”等词语。如:“予弱冠粤行,汝赏悲恸。”(袁牧《祭妹文》)“年方及算,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姐》)“结发为枕席”(《孔雀东南飞》)。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三岁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三十岁,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命、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六十岁了。《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知弄珠。”

还历之年:指六十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耆[qí]、耆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61岁  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轮,六十一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七十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稀之年:七十岁。古代人活到七十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77岁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七十七岁。

8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耄耋: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中寿:指八十岁以上。

伞寿:八十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八十八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冻梨:九十。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故借指九十九岁。

100岁 期颐[jī yí] 、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108岁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岁。

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岁)

时间概念词语

一刹那,霎时间,弹指一挥,逝者如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昙花一现;

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一昼夜有八万六千四百秒,那么,一“须臾”等于二千八百八十秒;一“弹指”等于七点二秒;一“瞬间”等于零点三六秒;一“刹那”却只有零点零一八秒。

期年  朔  望  晦  夜阑  翌日  薄莫  未几  曩昔  旋  俄  已而  逾午 斯须  尔来  少顷 寻

旦日 侵晨  无何 须臾  兼旬

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上元 中元 下元:三元节是道教的三个节日,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道教有天、地、水三官载录世人善恶之说。并以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无主孤魂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一些地区在这一天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胜会。下元节为中国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另说十月初十),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传当天禹会下凡人间为民解厄之日,这天人们会准备香烛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而其中三界爷(三官大帝)分别是: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而其生日分别是:上元节(元宵)、中元节、下元节。

凌晨:0时到6时的一段时间.

黎明:天刚亮时。

拂晓:天快亮时。

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早晨: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上午:清晨到正午12点的一段时间。

中午:白天12点前后的一段时间

下午:从正午12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时间

这是一些中国传统的关于时间的说法: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形容时间短的词语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一、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转头转腰转眄转睫转瞬转盼

转盻转目转首转顾走马坐看

月日暂时瞻瞬旋踵一下旋背

移刻朝霜朝露朝露少寝失眠

声爆倏尔瞬睒瞬目下子快班

磕搭刻顷欬唾局足昏旦过隙

顿刻咄唶尘露崇朝叱嗟瞥映

拈指俛仰咫尺如寄日浅屈指

顷息浅短翘足立谈来不及瞥眼间

露头妻没多少赤紧的不终朝短局促无捻指

羊胛熟载驳船阵头风

二、表示时间短的成语:

成语解释

喘息之间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咄嗟便办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咄嗟立办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人生如朝露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

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桑荫不徙亦作“桑荫未移”。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朝种暮获①比喻收益迅速。②比喻时间短促。

间不容瞬 〖解释〗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流光瞬息形容时间极短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光阴似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形容时间极短。

流光易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流年似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年深日久形容时间久远。

骐骥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似水流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跳丸日月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一刻千金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光阴如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间不容砺谓磨治的时间也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

间不容瞚谓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

千金一刻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日不移影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三头两日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少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亡不旋踵谓迅速灭亡。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

扬眉瞬目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窗间过马 〖解释〗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间不容瞬 〖解释〗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日长似岁 〖解释〗一天像一年一样长。形容时间过得太慢。

形容时间长的词语

天长地久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年累月

解释: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出处:巴金《短简·给一个孩子》:“一件重大的事情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够有成就。”

经年累月

解释:经:经历。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为衣服》:“幸有章子前去,可以无虞,教俺不须记挂,但虽则如此,千山万水,经年累月,好是悬悬。”

三年五载

解释: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遥遥无期

解释: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

示例:这件事我不能~地等下去,希望能尽快给以解决。

旷日持久

解释: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千秋万代

解释: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出处:《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万古千秋

解释: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僧问:'如何是五老峰前句?’师曰:'万古千秋。’”

地老天荒

解释: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永生永世

解释:永远 永恒 跟随时间永远存在。

百岁千秋

解释: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

出处:《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度日如年

解释: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

出处:1.宋·柳永《戚氏》:“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猴年马月

解释:猴、马:十二生肖之一。

出处:你这样下去,~才能完成

日日夜夜

解释: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出处:洪深《青龙潭》第二幕:“这里,刘秀三日日夜夜的车水,车的晕倒在水车上。”

穷年累月

解释:穷年:年初到年底;累月:持续几个月。形容接连不断,历时久远。

出处:《荀子·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世世代代

解释:[世代] 年代 [重复] 着重,强调年代多。

出处:[汉] 班固 《汉书 项籍传》 殷通说:“听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看来,其实只有靠你了。”

惜时古诗词精选

1、《潮》【唐】白居易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2、《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杂诗》【晋】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5、《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今日歌》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始。

7、《明日歌》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流东,

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8、题旅店 王九龄

晓觉茅檐片月低,依稀乡国梦中迷.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9、蒋捷《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0、劝 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杜牧 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2)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杂诗》

(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5)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清)王九龄《题旅店》

(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无名氏《金缕衣》

(7)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

(9)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唐)杜牧《送隐者一绝》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农历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  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

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魏书·乐志》:“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 《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D、太簇: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zhào] :1.开始,初始:~始。~生。~端。~基

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指夏历二月。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C、大壮:《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 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E、竹秋: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故称农历二月为“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二月为竹秋。”

3、农历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B、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C、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春末,农历三月。《逸周书·文傅》:“ 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 南朝·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鸎乱飞。”《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

D、杪春:miǎo chūn 暮春。 唐 李端 《送友人游江东》诗:“ 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

E、姑洗: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第五为姑洗。

4、农历四月:乏月、槐月、梅月、初夏、孟夏、夏首、麦序、

A、乏月:农历四月的别称。其时青黄不接,故名。《太平御览》卷二二引《四时纂要》:“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

B、初夏:夏季的第一月,即农历四月。又称孟夏。 唐 孙逖 《奉和四月三日上阳水窗赐宴应制得春字》诗:“今日逢初夏,欢游续旧旬。”《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时值初夏,真人一日会集诸弟子,同登 天柱峯 绝顶。”

C、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D、梅月:.指农历四月。亦泛指梅雨季节。 前蜀 贯休 《寄王涤》诗:“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南唐 李廷珪 《藏墨诀》诗:“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5、农历五月:仲夏、端阳月、榴月、蒲月、皋月、恶月、蕤宾、鸣蜩、芒种、吹喜月

A、仲夏:古语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阴历五月份。《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还至并 , 显祖令景业筮,遇《乾》之《鼎》。 景业 曰:'《乾》为君,天也。《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禅。’”

B、皋月:皋,同高。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

C、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

D、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E、恶月 (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

F、郁蒸: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

G、蕤宾: 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合称律吕。蕤宾属阳律。  《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 晋·陶渊明《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H、.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水浒传·第十三回》:“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

I、鸣蜩:诗经·豳风》中《七月》里写得可真是准:“五月鸣蜩”。字库里还真有这个字:蜩(tiao条)。鸣蜩:蝉鸣叫。蜩:蝉。有意思。

K、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6、农历六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溽暑、

A、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B、溽(rù)暑:犹言暑湿之气,指盛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7、农历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七夕月、巧月、初商、孟商、女郎花月、文月、夷则、兰秋、兰月、

A、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B、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C、兰月: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

D、夷则: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律”,偶数各律称为“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正律”,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8、农历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清秋、正秋、桂月、桂秋、获月、壮月、秋风月、仲商、雁来月、月见月、叶月、红染月、爽月、

A、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B、商吕:在民间,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商吕。

C、壮月:指农历八月。《尔雅·释天》:“八月为壮。” 郝懿行 义疏:“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金石萃编·唐阿史那忠碑》:“我壮月以控弦,候朔风以鸣鏑。”

9、农历九月:菊月、授衣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残秋、凉秋、素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霜序、青女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

A、青女月:《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 唐 杜审言 《重九日宴江阴》诗:“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B、朽月,中国古代对农历九月的一种别称。 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C、玄月:夏历九月的别称。《国语·越语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 韦昭注:“《尔雅》曰:'九月为玄。’” 晋·郭璞 《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 《纂要》曰:“九月季秋……亦曰玄月。”

D、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E、授衣月:.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10、农历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神无月、拾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

A、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B、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C、 小阳春: 中国在较长时间里, 使用的“夏历”, 是把十一月作为一年之开始,叫“阳”, 习惯上,把十一月叫“小阳春”。  我国有些地方把这时节的气候叫做“十月小阳春”的习惯,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D 、应钟是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应钟与十月相应。

E吉月:指正月。《后汉书·马融传》:“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於疏鏤之金路。” 李贤 注:“阳朔,十月朔也。”按, 汉 初以十月为岁首。。《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 何晏 集解引 孔曰:“吉月,月朔也。” 邢昺 疏:“'吉月,月朔也’者,以《诗》云'二月初吉’,《周礼》云:'正月之吉’,皆谓朔日,故知此吉月谓朔日也。”

11、农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

A、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B、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12、农历十二月:腊月、除月、涂月、严月、殷正、清祀、星回节、嘉平月、冰月、地正月、二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大吕

A、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家喻户晓了。

B、除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C、涂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 俞樾 《群经平议·尔雅二》:“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岁至此将除去故旧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谓之故,十二月谓之除也。”

D、严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岁时·冬》:“《山堂肆考》:严月,季冬之月也。”

E、冰月:冬季。《晏子春秋·谏下四》:“ 景公 令兵摶治,当臈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晏子春秋·谏下十三》:“古圣人製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F、殷正:.殷历正月。相当于农历十二月。亦为殷历的代称。

G、清祀: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始于 殷 ,后代因循未改。

H、星回节:“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日期:

朔日——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而在这个时候,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因此称为朔日。在朔月那天的太阳称为朔日。 《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郑玄 笺:“ 周 之十月, 夏 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会。”

二日月——阴历每月初二的月。也称为既朔。形如细眉。

三日月、眉月、若月、初月、虚月、蛾眉、织月、月之剑——阴历每月初三的月。细如镰刀,锐利得犹如寄宿着灵力。

七日月、上弦之月、弓张月、恒月、半月、破镜——从新月到满月之间的半月。月亮落下的时候就像向上张起的弓弦,因而得名。又称为玉钩。

十日夜、十日月——阴历每月十日左右的月。阴历10月10日夜晚有收获祭。

十三夜月、十三日月——阴历每月十三的月、尤指阴历9月13日的月。其美丽仅次于十五夜,吉祥的月。

小望月、待宵月、十四日月——望月前日,称为小望月。尤其中秋前夜称为待宵。

十五夜月、十五日月、望月、満月、三五月、名月、天満月——阴历每月十五的月,尤指8月15日的月。指待十五夜的词有三五、也叫三五之月。“中秋”来自7月初秋、8月仲秋、9月晩秋的说法。

十六夜、十六日月、既望、不知夜月——阴历十六的月。比十五夜的月晚出现,即月亮踌躇着升起的意思。

立待月、十七日月——阴历十七的月。日落后,站着等待月升起的意思。

居待月、十八日月——阴历十八的月。意为在屋内坐着等待,比十七日月出来得更晚。 )

寝待月、十九日月——阴历十九的月。比满月出来的时间迟了4小时左右,唯有躺着等待月的意思。

更待月、二十日月——阴历二十的月。到了打更的时候,月总算出来了的意思。于亥之正刻(午后10时)左右升起,因此又称亥中之月。

二十三日月、下弦之月——从满月到新月之间的半月、月亮落下时就如朝下的弓弦,因而得名。传说在阴历二十三日夜半过后等待月的出现,可以实现愿望。(二十三夜待)

二十六夜、二十六日月——阴历二十六的月。有夜半时等待月的出现、拜月的说法。

晦日月、三十日月——由“月隐”变化而来的。“晦”,即月亮隐居起来的意思,指毎月的最后一天。

【四季异名表】

春:阳春、青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青春、苍灵、三春、九春

夏:朱明、朱夏、炎序、炎节、炎夏、清夏、朱律、长嬴、三夏、九夏

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节、商节、萧长、凄辰、三秋、九秋

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严节、寒辰、岁余、安宁、三冬、九冬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论语·子路》:“着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婴儿刚开始学说话。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孩提,二、三岁之间,再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孟子·尽心上》:“孩提子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7、8岁

龀、童龀[chèn]、齿龀、龆龀[tiáo chèn]、始龀、龆年、髫年:指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渎垂手侍立。”(《林黛玉进贾府》)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十三:为十三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笄[jī]、及笄、加笄: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以示成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志学之年: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16岁 二八:为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  冠、加冠:男子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弱冠:即年满二十岁的男子。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结发:男子二十岁。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注:举行了冠礼、笄礼后,因为男要戴帽,女要插笄,故头发须盘起来,叫“结发”。结了发,有了字,别人就将他们当大人看待了,但此时毕竟未强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又称“弱冠”,女子将到加笄的年龄称“及笄”。加冠加算后,可以婚嫁,所以有“结发夫妻”、“待字闺中”等词语。如:“予弱冠粤行,汝赏悲恸。”(袁牧《祭妹文》)“年方及算,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姐》)“结发为枕席”(《孔雀东南飞》)。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三岁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三十岁,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命、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平头甲子:六十岁。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六十岁了。《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知弄珠。”

还历之年:指六十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耆[qí]、耆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61岁  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轮,六十一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七十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稀之年:七十岁。古代人活到七十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77岁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七十七岁。

8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日耄。”

耄耋:耄,《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岁,泛指老年。

中寿:指八十岁以上。

伞寿:八十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八十八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冻梨:九十。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故借指九十九岁。

100岁 期颐[jī yí] 、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

108岁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岁。

140岁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岁)

时间概念词语

一刹那,霎时间,弹指一挥,逝者如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昙花一现;

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可推算出,一昼夜有八万六千四百秒,那么,一“须臾”等于二千八百八十秒;一“弹指”等于七点二秒;一“瞬间”等于零点三六秒;一“刹那”却只有零点零一八秒。

期年  朔  望  晦  夜阑  翌日  薄莫  未几  曩昔  旋  俄  已而  逾午 斯须  尔来  少顷 寻

旦日 侵晨  无何 须臾  兼旬

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几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上元 中元 下元:三元节是道教的三个节日,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道教有天、地、水三官载录世人善恶之说。并以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日;中元节为地官赦罪之日;下元节为水官解厄之日。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无主孤魂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度孤魂,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一些地区在这一天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胜会。下元节为中国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另说十月初十),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传当天禹会下凡人间为民解厄之日,这天人们会准备香烛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而其中三界爷(三官大帝)分别是: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而其生日分别是:上元节(元宵)、中元节、下元节。

凌晨:0时到6时的一段时间.

黎明:天刚亮时。

拂晓:天快亮时。

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早晨: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上午:清晨到正午12点的一段时间。

中午:白天12点前后的一段时间

下午:从正午12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时间

这是一些中国传统的关于时间的说法: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形容时间短的词语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一、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转头转腰转眄转睫转瞬转盼

转盻转目转首转顾走马坐看

月日暂时瞻瞬旋踵一下旋背

移刻朝霜朝露朝露少寝失眠

声爆倏尔瞬睒瞬目下子快班

磕搭刻顷欬唾局足昏旦过隙

顿刻咄唶尘露崇朝叱嗟瞥映

拈指俛仰咫尺如寄日浅屈指

顷息浅短翘足立谈来不及瞥眼间

露头妻没多少赤紧的不终朝短局促无捻指

羊胛熟载驳船阵头风

二、表示时间短的成语:

成语解释

喘息之间喘一口气的功夫。比喻时间短。

咄嗟便办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咄嗟立办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人生如朝露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比喻人生短促。

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桑荫不徙亦作“桑荫未移”。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朝种暮获①比喻收益迅速。②比喻时间短促。

间不容瞬 〖解释〗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流光瞬息形容时间极短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光阴似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形容时间极短。

流光易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流年似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年深日久形容时间久远。

骐骥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似水流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跳丸日月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偷安旦夕偷安:苟且求安;旦夕:早晚,形容时间短。只图眼前的一时安逸。

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一刻千金一刻时光,价值千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光阴如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间不容砺谓磨治的时间也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

间不容瞚谓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的短促。

千金一刻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日不移影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三头两日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少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亡不旋踵谓迅速灭亡。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形容时间极短。

扬眉瞬目①犹横眉怒目。②一举眉,一转眼。形容时间极短。③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窗间过马 〖解释〗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间不容瞬 〖解释〗指眨眼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日长似岁 〖解释〗一天像一年一样长。形容时间过得太慢。

形容时间长的词语

天长地久

解释: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年累月

解释: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出处:巴金《短简·给一个孩子》:“一件重大的事情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够有成就。”

经年累月

解释:经:经历。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为衣服》:“幸有章子前去,可以无虞,教俺不须记挂,但虽则如此,千山万水,经年累月,好是悬悬。”

三年五载

解释: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遥遥无期

解释: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

示例:这件事我不能~地等下去,希望能尽快给以解决。

旷日持久

解释: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千秋万代

解释: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出处:《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万古千秋

解释: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僧问:'如何是五老峰前句?’师曰:'万古千秋。’”

地老天荒

解释: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永生永世

解释:永远 永恒 跟随时间永远存在。

百岁千秋

解释: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很久。

出处:《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度日如年

解释:日子非常好过,每天象过年一样

出处:1.宋·柳永《戚氏》:“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猴年马月

解释:猴、马:十二生肖之一。

出处:你这样下去,~才能完成

日日夜夜

解释: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出处:洪深《青龙潭》第二幕:“这里,刘秀三日日夜夜的车水,车的晕倒在水车上。”

穷年累月

解释:穷年:年初到年底;累月:持续几个月。形容接连不断,历时久远。

出处:《荀子·荣辱》:“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世世代代

解释:[世代] 年代 [重复] 着重,强调年代多。

出处:[汉] 班固 《汉书 项籍传》 殷通说:“听说你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将军,看来,其实只有靠你了。”

惜时古诗词精选

1、《潮》【唐】白居易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2、《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杂诗》【晋】陶渊明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5、《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今日歌》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

努力请从今日始。

7、《明日歌》 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流东,

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8、题旅店 王九龄

晓觉茅檐片月低,依稀乡国梦中迷.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9、蒋捷《一剪梅》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0、劝 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杜牧 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2)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杂诗》

(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5)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清)王九龄《题旅店》

(6)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无名氏《金缕衣》

(7)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和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

(9)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唐)杜牧《送隐者一绝》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农历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  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

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魏书·乐志》:“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 《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D、太簇: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zhào] :1.开始,初始:~始。~生。~端。~基

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指夏历二月。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C、大壮:《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 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E、竹秋: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故称农历二月为“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二月为竹秋。”

3、农历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B、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C、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春末,农历三月。《逸周书·文傅》:“ 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 南朝·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羣鸎乱飞。”《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

D、杪春:miǎo chūn 暮春。 唐 李端 《送友人游江东》诗:“ 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

E、姑洗: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第五为姑洗。

4、农历四月:乏月、槐月、梅月、初夏、孟夏、夏首、麦序、

A、乏月:农历四月的别称。其时青黄不接,故名。《太平御览》卷二二引《四时纂要》:“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

B、初夏:夏季的第一月,即农历四月。又称孟夏。 唐 孙逖 《奉和四月三日上阳水窗赐宴应制得春字》诗:“今日逢初夏,欢游续旧旬。”《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升》:“时值初夏,真人一日会集诸弟子,同登 天柱峯 绝顶。”

C、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D、梅月:.指农历四月。亦泛指梅雨季节。 前蜀 贯休 《寄王涤》诗:“梅月多开户,衣裳润欲滴。” 南唐 李廷珪 《藏墨诀》诗:“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5、农历五月:仲夏、端阳月、榴月、蒲月、皋月、恶月、蕤宾、鸣蜩、芒种、吹喜月

A、仲夏:古语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阴历五月份。《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北齐书·方伎传·宋景业》:“还至并 , 显祖令景业筮,遇《乾》之《鼎》。 景业 曰:'《乾》为君,天也。《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禅。’”

B、皋月:皋,同高。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

C、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

D、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E、恶月 (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

F、郁蒸:气压低,湿度大,气温高

G、蕤宾: 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曰六吕。合称律吕。蕤宾属阳律。  《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农历五月。 晋·陶渊明《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H、.指代农历五月端午节。《水浒传·第十三回》:“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

I、鸣蜩:诗经·豳风》中《七月》里写得可真是准:“五月鸣蜩”。字库里还真有这个字:蜩(tiao条)。鸣蜩:蝉鸣叫。蜩:蝉。有意思。

K、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6、农历六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溽暑、

A、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

B、溽(rù)暑:犹言暑湿之气,指盛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7、农历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七夕月、巧月、初商、孟商、女郎花月、文月、夷则、兰秋、兰月、

A、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B、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C、兰月:七月兰花清香溢,又称兰月。指农历的七月,因许多品种的兰花在七月吐芳,馨香无比故得名

D、夷则: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夷则为其一也。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律”,偶数各律称为“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正律”,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8、农历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清秋、正秋、桂月、桂秋、获月、壮月、秋风月、仲商、雁来月、月见月、叶月、红染月、爽月、

A、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B、商吕:在民间,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商吕。

C、壮月:指农历八月。《尔雅·释天》:“八月为壮。” 郝懿行 义疏:“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金石萃编·唐阿史那忠碑》:“我壮月以控弦,候朔风以鸣鏑。”

9、农历九月:菊月、授衣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残秋、凉秋、素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霜序、青女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

A、青女月:《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 唐 杜审言 《重九日宴江阴》诗:“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B、朽月,中国古代对农历九月的一种别称。 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C、玄月:夏历九月的别称。《国语·越语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 韦昭注:“《尔雅》曰:'九月为玄。’” 晋·郭璞 《江赋》:“阳鸟爰翔,于以玄月。” 《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 《纂要》曰:“九月季秋……亦曰玄月。”

D、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E、授衣月:.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10、农历十月:阳月、阴月、小阳春、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神无月、拾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

A、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B、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C、 小阳春: 中国在较长时间里, 使用的“夏历”, 是把十一月作为一年之开始,叫“阳”, 习惯上,把十一月叫“小阳春”。  我国有些地方把这时节的气候叫做“十月小阳春”的习惯,指的是立冬至小雪节令这段时间,一些果树会开二次花,呈现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气。

D 、应钟是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应之。应钟与十月相应。

E吉月:指正月。《后汉书·马融传》:“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於疏鏤之金路。” 李贤 注:“阳朔,十月朔也。”按, 汉 初以十月为岁首。。《论语·乡党》:“吉月,必朝服而朝。” 何晏 集解引 孔曰:“吉月,月朔也。” 邢昺 疏:“'吉月,月朔也’者,以《诗》云'二月初吉’,《周礼》云:'正月之吉’,皆谓朔日,故知此吉月谓朔日也。”

11、农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

A、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B、畅月:《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12、农历十二月:腊月、除月、涂月、严月、殷正、清祀、星回节、嘉平月、冰月、地正月、二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大吕

A、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家喻户晓了。

B、除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C、涂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 俞樾 《群经平议·尔雅二》:“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岁至此将除去故旧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谓之故,十二月谓之除也。”

D、严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岁时·冬》:“《山堂肆考》:严月,季冬之月也。”

E、冰月:冬季。《晏子春秋·谏下四》:“ 景公 令兵摶治,当臈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晏子春秋·谏下十三》:“古圣人製衣服也,冬轻而暖,夏轻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F、殷正:.殷历正月。相当于农历十二月。亦为殷历的代称。

G、清祀: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始于 殷 ,后代因循未改。

H、星回节:“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日期:

朔日——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而在这个时候,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因此称为朔日。在朔月那天的太阳称为朔日。 《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郑玄 笺:“ 周 之十月, 夏 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会。”

二日月——阴历每月初二的月。也称为既朔。形如细眉。

三日月、眉月、若月、初月、虚月、蛾眉、织月、月之剑——阴历每月初三的月。细如镰刀,锐利得犹如寄宿着灵力。

七日月、上弦之月、弓张月、恒月、半月、破镜——从新月到满月之间的半月。月亮落下的时候就像向上张起的弓弦,因而得名。又称为玉钩。

十日夜、十日月——阴历每月十日左右的月。阴历10月10日夜晚有收获祭。

十三夜月、十三日月——阴历每月十三的月、尤指阴历9月13日的月。其美丽仅次于十五夜,吉祥的月。

小望月、待宵月、十四日月——望月前日,称为小望月。尤其中秋前夜称为待宵。

十五夜月、十五日月、望月、満月、三五月、名月、天満月——阴历每月十五的月,尤指8月15日的月。指待十五夜的词有三五、也叫三五之月。“中秋”来自7月初秋、8月仲秋、9月晩秋的说法。

十六夜、十六日月、既望、不知夜月——阴历十六的月。比十五夜的月晚出现,即月亮踌躇着升起的意思。

立待月、十七日月——阴历十七的月。日落后,站着等待月升起的意思。

居待月、十八日月——阴历十八的月。意为在屋内坐着等待,比十七日月出来得更晚。 )

寝待月、十九日月——阴历十九的月。比满月出来的时间迟了4小时左右,唯有躺着等待月的意思。

更待月、二十日月——阴历二十的月。到了打更的时候,月总算出来了的意思。于亥之正刻(午后10时)左右升起,因此又称亥中之月。

二十三日月、下弦之月——从满月到新月之间的半月、月亮落下时就如朝下的弓弦,因而得名。传说在阴历二十三日夜半过后等待月的出现,可以实现愿望。(二十三夜待)

二十六夜、二十六日月——阴历二十六的月。有夜半时等待月的出现、拜月的说法。

晦日月、三十日月——由“月隐”变化而来的。“晦”,即月亮隐居起来的意思,指毎月的最后一天。

【四季异名表】

春:阳春、青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青春、苍灵、三春、九春

夏:朱明、朱夏、炎序、炎节、炎夏、清夏、朱律、长嬴、三夏、九夏

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节、商节、萧长、凄辰、三秋、九秋

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严节、寒辰、岁余、安宁、三冬、九冬


相关内容

  • 年龄的别称
  • 年龄的别称 中国的语言文字中,有着绚丽多彩的语言之花,年龄的别称是其中一奇葩,堪称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丽精品. 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口在进行自身再生 ...

  • 关于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的一些看法
  • 第20卷第4期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Vol.20 №4 JOURNALOFYAANVOCATIONALCOLLEGE December2006 关于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的一些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 晨 一.缩略词语的定义 关于缩略词语的定义,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 ...

  •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教案
  •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辨析语言情感差异.语体差异和形象差异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敲语言色彩 教法学法:点拨引导.讲练结合 学习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本 ...

  • 古文特殊词翻译
  •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 ...

  • 如何写好英文合同
  • 如何写好英文合同(中英文对照) Before You Write the First Word 第一部分:在动笔之前 1. Ask your client to list the deal points. This can be in the form of a list, outline or n ...

  • 山高绝顶人为峰的常识集萃
  • 别称--房屋建筑部 别称--房屋建筑部房屋的别称.室:房屋或内室.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宇:屋檐,后泛指房屋.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如:岳阳楼.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 ...

  • 中华文化常识之称谓文化
  • 第四编 称谓文化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些人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指哪些人呢?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 ...

  • 不同年龄的别称
  • 不同年龄的别称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朝 襁褓--不满周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 龆龀--指7-8岁儿童 教数之年--指9岁儿童 外傅之年--指10岁儿童 总角--指童年 垂髫--指童年 舞夕之年--指13岁少年 束发--指青少年,15岁左右 及笄--指女子15岁 破瓜之年--指16岁女子 待年-- ...

  • 古代年龄别称总结
  • 古代年龄别称总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7岁髫(tiáo)年(女) 8岁龆(tiáo)年(男)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男) 1520岁舞象之年(男),束发(男) 12岁金钗之年(女) 13岁豆蔻年华(女) 15岁及笄之年(女),志学 16岁碧玉年华(女),破瓜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