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形势与政策

.1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

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人类既创造了日益雄厚、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文化不仅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而且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就拥有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思想文化。同时,由于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性,性质和形态各异的思想文化也会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并存共处,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状态。

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今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和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其他思想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那么,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呢?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也是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是只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奢侈品,而是来自于人民、发展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的思想文化。着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内蕴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绝不抛弃以往时代的成就,而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造、推陈出新,熔铸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

大精神支柱。

2.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要川流不息,奔腾向前,既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曾独步一时。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同时,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这种糟粕成分,集中表现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迷信活动等。在当今社会,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必须坚决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进行分析,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食古不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头。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立足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大胆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不平等现象。在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媒体资讯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存储中,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借助经济、科技和传播上的优势迅速扩张。作为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重要形式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思想文化? 西方思想文化来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产生了几何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成为近代科学的起源。近代的天体运行论、万有引力定律、进化论,现代的量子论、相对论等学说都形成并发展于西方,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主张个体自由,形成了权利本位观念,派生出西方的人权观念、民主观念等等。应当承认,西方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是在长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在人类以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进步的理论和观念,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同时,也应当看到,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和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服务于资本增殖和资本统治,隐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文化危机。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有其消极或腐朽的一面,存在着错误、落后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集中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拜金主义看来,金钱是万能的,追求金钱是人生最高目的,为了获取金钱可以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拜金主义的盛行,会导致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失去社会的精神支柱、精神家园。享乐主义关注的是物质享受和感性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有西方学者直言不讳地说,“在文化上证明资本主义正当的是享乐主义”,而这种享乐是一种“世界末日来临般的享乐”。享乐主义的泛滥,会导致个体精神空虚、政治腐败黑暗、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极端个人主义把追求个人利益当做唯一目的,把他人当做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极端个人主义是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每个人都必然力图抓紧良机进行买卖,每个人都必然会成为投机家,就是说,都企图不劳而获,损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机发财。”极端个人主义的蔓延,势必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对立,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方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文化体系,其中既有精华,又含糟粕。那种主张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皆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对其应照单全收的观点;那种认为西方思想文化皆为腐朽,对其应根本拒斥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吸收借鉴西方思想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进行科学辨析。要分清哪些是体现人类社会进步本质要求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哪些是仅仅与资本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腐朽落后的东西。即使是某些有益的、合理的成分,也要看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有些思想文化在西方是适合的,但简单照搬到中国就不一定合适。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只有不模仿其他民族而从其自己的精髓和一般的需要出来的东西是于国民有益的。因为对于在某种时代阶段的国民可作滋养的东西对别的国民或许是毒物。”因此,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辨析。吸收西方有益文化成果,必须经过消化、转化、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既要摆脱封闭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择善而从,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要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予以坚决抵制和严密防范。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乘机涌入,并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相互胶着,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有句古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它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决

定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纭激荡。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在践行、示范上下功夫,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以科学的理论指引航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种灵魂作用在于,马克思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与创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唱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必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努力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以崇高的精神鼓舞斗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十分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同时,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汲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以优秀的道德培育社会风尚。“风俗,天下之大事。”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坚持“八荣八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迎着新中国的曙光,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了新纪元。“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等一系列方针原则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重大成果,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当

家作主、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就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展开,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企业活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琳琅满目,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化“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我国正迎来一个文化发展“黄金时期”。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可以说,通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探索,我们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大力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台海关系

一、对当前台海形势的分析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

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回顾近30年来大陆对台政策,我们在对台问题上,思想及方略已经趋于成熟。从1982年,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首先提出 “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容许主权和领土分割。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致力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江泽民时代是以著名的“江八点”为主导,希望“三通”促进交流来逐步争取和平统一。这个时候两岸的主导权掌握在了台湾当局的手里,玩弄台湾主体意识的族群对立、扮演“悲情英雄”成为“台独”势力政客惯用的手段而且屡试不爽。大陆方面要么是缺乏力度的国台办的声明,要么是过于强势的军事演习,这样的“文恫武吓”恰恰中了岛内“台独”势力的下怀。而现在胡锦涛对台政策发生了渐变,首先是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我们在反“台独”方面走入了正轨,这个轨就是法律的轨道做到了“有理”也给我们做出任何的反“台独”反应奠定了法律基础。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实施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政策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2008年12月15日,在台湾基隆港举行两岸海运直航首航仪式。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三通”梦想基本实现,两岸关系“更上一层楼”,将迎来一个崭新局面。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在这六点意见的指导下,两岸关系取得了新的全面发展:两岸沟通平台多样化,双方互信逐渐增强;两岸交流全面化,和平发展酝酿新突破;海峡两岸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同时,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总体上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且,两岸同胞感情在进一步融洽,心灵上的距离在拉近。大多数台湾同胞支持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乐见台海局势稳定,支持马英九当局实施积极的大陆政策,不认同民进党采行对抗性的大陆政策。在新形势下,两岸同胞对改善两岸发展、促进交流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新形势下,党中央,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台海关系的形式与发展。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总结起来当前对台政策为以下两点:一是要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要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三、台海形势与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上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不统”是其战略目标,“不独”是策略手段,“不战”是牵制中国,“不和”是维持现状。美国对台海 两岸,既怕统也怕独,统则使美国失去一张制衡中国大陆的“王牌”,“独”则有可能 使美国被“拖下水”。最好是使两岸保持“和而不统,分而不离”的状态。美国希望台 海不要以公开的“台独”来刺激和挑衅大陆,也要求中国大陆不要以“武力”来威胁和 恫吓台湾,此即所谓“台湾不独,大陆不武”。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 持着貌似中间而实际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 不会根本改变。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 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 将取得最后胜利。 四、对台海关系发展前景的看法与展望

目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不过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长。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摸索的途中仍然是曲折崎岖。在两岸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趋势、岛内民意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等有利形势下,我们应该理性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一系列变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预示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迎来了崭新的局面,是60多年来最好的时机。海峡两岸应把握目前出现的难得历史机遇, 积极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展望未来,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充满憧憬与信心。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一定会把台海关系处理好,发展好

目前两岸关系较之于以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 首先,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岸贸易和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大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两岸经贸关系正在出现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大陆市场正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岸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并就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措施,及加强两岸工商、航运和金融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同胞渴望三十年的通航、通邮已变为现实,“大三通”时代的到来把人们带入“一日生活圈””,这些举措,都更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经贸交流.其次,两岸人员交流不断增多。一是两岸人员互访不断增加;二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选择到大陆寻找就业机会;三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特别是白领阶层,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四是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到大陆就学;五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收看大陆的文艺节目和旅游风光节目。这些情况有助于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同时,台湾已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旅游,两岸人民间感情逐步加深.再次,政治上交流增多。国共两党建立了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的商讨及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交流.从连战大陆之行开始,国民党高层陆续登上大陆,开展两党的高层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更加务实,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共创双赢”。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双方取得共识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政治智慧,寻求解决办法,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决当前急需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得到 台湾方面的认同。马英九先生也提出,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在“宪法”的框架,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下,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民众共同的期望.

而当前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仍采取五个“坚持”:一,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二,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三,继续坚持扩大以经贸、文化为主的两岸各项民间交流;四,继续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五,继续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反对外国干涉,同时做好国际社会的工作。一个中国是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不作退让.“和平统一”则是要长期坚持的方针,绝不是权宜之计,不会因为一时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这一方针。“一国两制”是我们提出的主张,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我们可以和广大台湾同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出了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胡六点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对台政策,向台湾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于台海关系的发展,和平统一是大势,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统一祖国可能仍遥远,两岸关系依然复杂。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在意识形态、反“台独”、经贸交流以及台湾政治产生的影响中,有积极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是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依然是复杂和多变的。首先,台湾岛内政治现状极其复杂,乱象丛生.

岛内实行的是民主制度,但却发展畸形.街头暴力,选举黑幕俨然已经发展成其独特的文化.岛内的政策走向要受到民意影响,而民众又受当局政策影响.当前的泛蓝,泛绿阵营依然互相攻击,大打出手也是家常便饭. 泛绿阵营坚持台独的党纲,逢中必反,不断地制造事端使两岸关系趋于紧张.而民众从小受到反共教育,对祖国的感情也在不断淡化,在本土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很少,对大陆也没有多少好感.因此,当前的马英九当局采取"不独,不武"的方针,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回避政治议题,妄图无限期拖延统一议题.两岸统一道路依然漫长.

现阶段两岸关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台湾民意要决定当局的两岸关系的走向;其次,国民党领导人的个人理念影响着以后的两岸关系;另外,民进党在台湾政坛上的作用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走向。民进党虽成为“在野党”,但其在野地位仍会对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影响。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与制约两岸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是美国。现在美国仍秉持其“维持现状”的台海政策主调,美国的台海政策的目的并不希望中国的统一,中国维持分裂的现状使得美国可以利用台湾来牵制中国的崛起,实施其“以台制华”的战略,从而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美国既要避免两岸走向统一,也力图避免两岸走向对抗和战争,这样的基本立足点不会改变。国民党当前的大陆政策是以“反台独”,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双赢为核心,注重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双方增加互信,处于一种“经强政弱”的状态。中美、美台、两岸之间是互动关系,从而决定了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有赖于三方力量的博弈与较量。

两岸的统一是必然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我们不会放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过去十年中,尽管两岸关系出现了“台独”势力上升和两岸政治关系倒退的情况,但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走向统一。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中国的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今后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在加强对“台独”势力震慑能力的同时,集中精力把大陆内部的事情办好,为和平统一的最后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大陆方面综合国力一再攀升,国际政治逐渐强大,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商机无限。此一诱因及磁吸效应所带来的“大陆热”,会使台湾愈加紧密跟随大陆的步伐。

针对台湾执政党依据台湾民意及国际政治需要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发展两岸经贸交流的政策,中国大陆要完成两岸统一大业必然要经历两岸“反独促统”的历史阶段。两岸“反独促统”从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长期性来说,应当成为中国大陆主管部门的必然事业。中国两岸“反独促统”的实质就是使台湾社会及民意由“保持现状”转变为“维护统一”。因此,海峡两岸共同倡导“反独促统”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不可缺少的支柱和基础,更是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更准确地说,没有“反独促统”事业的成功,就不可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大陆要采取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有利、有益、有力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无论台湾内部发生怎样不利于两岸统一的突发事件,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要以影响,甚至牺牲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为代价。中国大陆对台湾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时间长短。要保障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两岸和平统一本质上取决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中国大陆在与台湾社会各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及交往的过程中,让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及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使台湾社会始终保持现有管制和生活方式、方法不变,就必然能赢得台湾社会及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在台湾社会及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遇到内外困难、问题和风险时,两岸应视为“反独促统”的机会,要不分蓝绿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台湾政府和相关责任人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和信任,

让台湾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深入交流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台湾社会各界关心的民生困难、军事威胁和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中国大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我们本着和平统一的原则,却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会毫不犹豫使用武力实现两岸的统一.这样就要有详细的作战策略,做到有备无患.两岸同属一家,因此我们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代价实现两岸的统一.可以采取各种破坏性、惩罚性或者致命性的军事行动,如计算机网络攻击和针对台湾地区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设施的有限运动攻击,诱发台湾地区方面的恐惧心理并且削弱台湾地区民众对台湾地区领导层的信心。同样地,解放军特种部队渗透到台湾地区,对基础设施或台湾地区领导人实施攻击。一开始按常例进行:大批导弹攻击敌军机场、雷达、导弹基地、军火库、兵营,一定要起到震慑作用,但通讯设施暂时保留。与此同时,飞机起飞夺取制空权。那时对方在天空上的只有一些油已不多的巡逻战机和紧急起飞的为数不多的少量战机,若不出意外的话几十分钟内可以一击全灭。而早已潜伏的间谍和战前通过潜艇加强输送的特种部队利用台军的通讯系统伪装,然后将其通讯系统破坏,或者导弹部队到一定时间后发射导弹摧毁. 对台军防空系统的有限近程弹道导弹攻击和精确打击所针对目标将包括,空军基地、雷达站、导弹、空间设施和通信设备,这些军事打击行动能够削弱台军的防御能力,瘫痪台湾地区的军事和政治领导层,并且有可能粉碎台湾地区民众投入到军事反抗中的决心。当我方掌握制空权后,空降部队和登陆部队可开始出发,空军可开始对地攻击,海军也可向对方军港出击,封锁敌港口。利用制空权,制海权的优势通过空中压制使其陆军无法调动和增援我军登陆地域,我军后续登陆部队上岸攻击就会方便很多,空降部队将其投于城市郊区,并立刻向城市进攻,争取占领整个或部分城市。只要能配合我军重装主力部队大批上陆,并且通过陆军及空降先头部队和空军阻止敌军大批进入城市防守,通过不间断的空中打击使敌陆军运动缓慢,基本大局已定了。而国际上欧洲主要国家将会保持中立或不痛不痒的谴责和呼吁。美国肯定会派出航母编队开往台海附近,我们就要利用撒手锏武器对美国进行"反介入",将其阻挡在敏感区域之外,同时我军要做到速战速决,一举拿下台湾.美国不动,日本就不会贸然行动。但美国一定会立刻给予台湾军事情报和外交上的支持,对华采取经济制。但中美两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合,经济制裁对美国也是有害无益.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我军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和平时期卧薪尝胆,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美国就不会贸然动手.中华民族的统一必将实现.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综述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 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七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倡导下,金融危机后,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并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刺激本国经济,以配合全球应付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联合干预下,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2009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8%,中国增长了8.9%,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银行也预测2010年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2.7%。

但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否彻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复苏能否持续下去,仍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内部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据统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这些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一旦全部暴露出来,市场上再有一些风吹草动,可能会急剧恶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迟支付三十几亿美元的债务,马上就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还有希腊政府的信誉被降级,它的国债被降级,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这都说明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大体稳定下来,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运用正在走向极限。首先是财政政策的运用。各国的财政赤字都创造了二战以后的最高记录。欧洲、美国、日本,各个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状况都非常不好。据美国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统计,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债务将增加约15.3万亿美元,其中八成来自西方七国集团。当前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债务总量创新高,达到36.237万亿美元,增速也达到13.21%,因此,各国想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已经力不从心。其次是货币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普遍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国的利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已经非常低了,如美国的利率降到0—0.25。因此,再运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大。

第三,发达经济体面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国2009年10、11月份的失业率高达10%,是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2010年1月份的失业率稍有下降,但仍高达9.7%。美国劳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为2009年11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市场人士预期的减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有所增加。欧元区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业人口10万人,总失业人数达到了1570万人,2009年12月份失业率在欧元区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根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12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欧盟27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上升到10.3%,总失业人数将达到2800万人。发达国家失业问题解决的前景非常不乐观,特别是这次失业涉及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的转换使得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困难。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失业率大幅增加,将会继续打击发达国家的消费,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经济复苏变得更加缓慢和艰难。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贫困

国家,高涨的失业率正有促使社会动荡的风险。

第四,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在世界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公开出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如美国2009年初通过的838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即规定,必须使用本国制造的产品。

第五,美元汇率加剧动荡。美国长期进行负债经济运行,大量对外发行国债,并且美国社会福利支出消耗掉了大量财政收入,政府债务日积月累,使得它成为当今对世界其他国家负债的冠军。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后1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约9.05万亿美元。 这种状况将加剧美元汇率的动荡,从而影响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此波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虽然也受到冲击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是一枝独秀,保持了8%的增长率,经济总量也日益逼近日本。这种状况使得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和防范中国。

首先是欧美联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贸易严重萎缩,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逆差严重,这些国家把发生逆差的原因归咎于人民币低估,因此,在危机后,欧美联手逼人民币升值,更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今年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进出口银行年会上发表贸易政策讲话时,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他同时表示,美国政府将在4月15日发布的财政部半年报告中,决定是否将中国划为“汇率操纵国”。一旦通过把中国定位为“汇率操纵国”,美国就可以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中国出口增长占整个经济增长超过30%,倘若人民币大幅升值必然削弱出口竞争力,出口减少将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机会减少。

其次是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挑战。目前,各国已将退市列入议事日程,退市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退,但短期内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再次动荡,包括大量国际“热钱”流出中国。热钱一旦大量在短期内流出,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视。

最后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随着各国进一步走出金融危机并实现经济复苏,危机的中心问题已不再是讨论如何走出衰退,而是如何保持财政的永续性和保证国内的就业。为缓解经济增长、财政、就业压力和国内民众的政治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选择。中国在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份额的比重超过9%。但中国出口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截至2009年,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美国自2006年11月份至2009年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共23起,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仅2009年美国就对我国发起10起“双反”调查。因此,在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背景下,面对越演越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面临的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

2、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进一步完成人口城市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逐步降低。总体上看,由于人多地少资源少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⒈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逐步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货币政策将成

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通过二十年来的发展,目前中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了相对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自主需求、自主增长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一是从投资上来看,随着外资和民间投资幅度进一步扩大,国家公共投资规模将会逐步缩小。在2005年近万亿元的社会总投资中,外资和民间私人投资万亿元,占到了18%,而在年外资和民间私人投资仅占社会总投资的2%左右。二是从进出口比例上来看,进口大幅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和高新技术设备进口大幅增加,到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已达到基本平衡,其中进口达到了亿美元。三是从消费上来看,住房、小车等大件商品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在消费信贷等措施的作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负重之车。在未来经济增长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作为刺激和控制有效社会需求工具的土地利用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行政直接干预等措施将逐步退出,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将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 ⒉能源、原材料进一步稀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将全面强化,“新型工业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口多、资源少是当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两大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壮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进一步突出。一是能源进一步紧缺。特别是石油严重短缺,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专家预计年石油进口比例达到五分之四,石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将进一步突出。如前不久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月日每桶达到了美元的天价,专家估算中国今年为此将多付出亿美元,国内经济增长率也因此从预期8%降到6%。二是原材料进一步短缺。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将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铁矿、橡胶、煤炭等原材料。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原材料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特别是铁矿等金属矿产资源需要大量进口,去年仅进口铁矿就达亿吨以上。面对人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强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淘汰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⒊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各项政策将逐一落实。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在城市化方面,我国城市化还不足50%,但工业化已完成30%,城市化明显滞后工业化;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目前我国沿海岸线先后形成了三大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70%,人口占到了全国的20%,税收占了全国的50%。从宏观上来看,滞后的城市化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升级,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将会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两者都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可以预见,在城市化方面,户口等有关政策樊篱进一步拆除,同等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建立,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经济开始起飞。对中部经济“凹陷”地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⒋人口老龄化和就业压力问题相互交织,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将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人口总量仍居世界首位,目前达到亿,年将达到亿,年前后达到峰值亿。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4年底我国年满岁的人口亿,占亚洲老龄人口的,老龄化率达到了30%,已经超过%的老龄化标准,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年我国老龄化率达到50%,年达到60%,

年将达到70%的顶峰。由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减弱,这一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将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二是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其中还不包括农村隐形失业人口,专家预计现阶段实际失业达到了55%左右。而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新增劳动人口亿,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热点解读

2013年11月9至12日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 召开背景

本次全会与十一届三中会不同,不是纠正路线的大会,而是一次全面深化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大会,是一次将改革全面推进深入的大会。以下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在新华访谈中谈到的全会背景介绍如下。

一是国际方面,从拉动经济增长和出口,到国际贸易投资的格局,包括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改革加以应对。

二是国内方面,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深水区”,就是一些很难的改革、一些受到阻力很大的方面,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方案,而且还要有重点突破性,使我们通过改革来应对国内国外复杂的局面。特别是要支撑未来一个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改革来得到红利,就是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它的历史使命。 三是发展方面,小平同志上世纪90年代讲,我们再过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我们应该有一个现代的体制、现代的国家。只有通过全面改革才能完成实现有一个定型的制度。

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四)改革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设立两大机构: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二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六)改革要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3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三、热点解读

1、 全面深化改革确定总目标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公报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这次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加以强化,强调改革核心是政府放权,目的是让社会活力迸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全国人民。

2 、改革设计推进有了指挥部

公报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大亮点。这是中央反复酝酿成立的,也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往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制度安排由中央决定,主要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这样的部门领导和实施。当前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方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这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以前统筹各方面的改革

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来承担。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以及加强各项改革统筹协调的必要性,国家发改委在一些方面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上受到局限。相对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更具权威性,能够保证改革的设计、协调、推进和监督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助于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的改革决心,相信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 、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创造力

公报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很有新意,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取得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说,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民间资本,包括民营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一部分,原来一开始叫重要补充,现在都是并列的,是重要部分。民间资本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基本占到60%,已经超过了国有经济。政府要真正地放权,民间资本还有进一步激活的空间。要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天花板”打破,使民间资本有能力进入,有信心进入,还要获得合理的回报。

4 、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检察权

公报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当前我们在司法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够有力,不够到位,效果也不太好。什么原因呢?正如三中全会公报所讲的,很清楚,就是因为我们的司法、监察这块的权力不够硬,不好管,也管不好。所以我们这次特别强调了一定要让它在依照法律之下有独立性,独立以后就能够真正公正地行使权力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当下的改革必须从政府自身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腾空间。这是“第二次改革”的核心,一旦启动,其影响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期的。但是,光靠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还不行,还要促进政治要素层面的改革。如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平,转变作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改革等。只有认清了这个改革内在逻辑的结构性转换,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改革主动权。

5、 市场配置资源升为决定性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一表述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经济生活领域,我们要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为激发市场活力、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方向。第一,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市场才有活力,经济才有活力。第二,从现实生活来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对微观经济活动介入过多,压抑市场活力,同时也压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所以无论从市场发展的规律,还是现实生活来看,行政体制改革是激发经济活力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特别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就是发挥市场价格形成的作用,强调的是价格怎么形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价格信号不强,资源配置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这是最大的亮点。 6 、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公报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

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均等原则也不是平均原则,而是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处理好3个关系,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复杂局面还要以改革破难题: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源头上削减中央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二是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1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

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人类既创造了日益雄厚、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文化不仅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而且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就拥有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思想文化。同时,由于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性,性质和形态各异的思想文化也会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并存共处,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状态。

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今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和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其他思想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那么,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呢?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也是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是只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奢侈品,而是来自于人民、发展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的思想文化。着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内蕴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绝不抛弃以往时代的成就,而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造、推陈出新,熔铸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

大精神支柱。

2.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要川流不息,奔腾向前,既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曾独步一时。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同时,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这种糟粕成分,集中表现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迷信活动等。在当今社会,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必须坚决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进行分析,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食古不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头。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立足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大胆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不平等现象。在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媒体资讯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存储中,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借助经济、科技和传播上的优势迅速扩张。作为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重要形式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思想文化? 西方思想文化来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产生了几何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成为近代科学的起源。近代的天体运行论、万有引力定律、进化论,现代的量子论、相对论等学说都形成并发展于西方,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主张个体自由,形成了权利本位观念,派生出西方的人权观念、民主观念等等。应当承认,西方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是在长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在人类以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进步的理论和观念,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同时,也应当看到,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和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服务于资本增殖和资本统治,隐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文化危机。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有其消极或腐朽的一面,存在着错误、落后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集中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拜金主义看来,金钱是万能的,追求金钱是人生最高目的,为了获取金钱可以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拜金主义的盛行,会导致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失去社会的精神支柱、精神家园。享乐主义关注的是物质享受和感性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有西方学者直言不讳地说,“在文化上证明资本主义正当的是享乐主义”,而这种享乐是一种“世界末日来临般的享乐”。享乐主义的泛滥,会导致个体精神空虚、政治腐败黑暗、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极端个人主义把追求个人利益当做唯一目的,把他人当做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极端个人主义是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每个人都必然力图抓紧良机进行买卖,每个人都必然会成为投机家,就是说,都企图不劳而获,损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机发财。”极端个人主义的蔓延,势必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对立,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方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文化体系,其中既有精华,又含糟粕。那种主张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皆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对其应照单全收的观点;那种认为西方思想文化皆为腐朽,对其应根本拒斥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吸收借鉴西方思想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进行科学辨析。要分清哪些是体现人类社会进步本质要求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哪些是仅仅与资本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腐朽落后的东西。即使是某些有益的、合理的成分,也要看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有些思想文化在西方是适合的,但简单照搬到中国就不一定合适。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只有不模仿其他民族而从其自己的精髓和一般的需要出来的东西是于国民有益的。因为对于在某种时代阶段的国民可作滋养的东西对别的国民或许是毒物。”因此,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辨析。吸收西方有益文化成果,必须经过消化、转化、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既要摆脱封闭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择善而从,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要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予以坚决抵制和严密防范。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乘机涌入,并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相互胶着,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有句古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它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决

定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纭激荡。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在践行、示范上下功夫,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以科学的理论指引航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种灵魂作用在于,马克思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与创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唱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必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努力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以崇高的精神鼓舞斗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十分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同时,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汲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以优秀的道德培育社会风尚。“风俗,天下之大事。”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坚持“八荣八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迎着新中国的曙光,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了新纪元。“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等一系列方针原则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重大成果,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当

家作主、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就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展开,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企业活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琳琅满目,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化“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我国正迎来一个文化发展“黄金时期”。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可以说,通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探索,我们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大力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台海关系

一、对当前台海形势的分析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

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事实表明,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台海局势中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因素继续增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台湾当局仍执意实行激进台独路线,企图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因此,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

二、大陆的对台政策

回顾近30年来大陆对台政策,我们在对台问题上,思想及方略已经趋于成熟。从1982年,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首先提出 “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容许主权和领土分割。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致力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祖国的和平统一发展。近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江泽民时代是以著名的“江八点”为主导,希望“三通”促进交流来逐步争取和平统一。这个时候两岸的主导权掌握在了台湾当局的手里,玩弄台湾主体意识的族群对立、扮演“悲情英雄”成为“台独”势力政客惯用的手段而且屡试不爽。大陆方面要么是缺乏力度的国台办的声明,要么是过于强势的军事演习,这样的“文恫武吓”恰恰中了岛内“台独”势力的下怀。而现在胡锦涛对台政策发生了渐变,首先是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我们在反“台独”方面走入了正轨,这个轨就是法律的轨道做到了“有理”也给我们做出任何的反“台独”反应奠定了法律基础。2007年中共十七大后,中国政府对台政策实施了重大的战略性调整,逐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政策基石,以两岸“和平发展”为主轴,以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战略目标,理性、务实地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统一实现的对台方略。2008年12月15日,在台湾基隆港举行两岸海运直航首航仪式。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三通”梦想基本实现,两岸关系“更上一层楼”,将迎来一个崭新局面。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在这六点意见的指导下,两岸关系取得了新的全面发展:两岸沟通平台多样化,双方互信逐渐增强;两岸交流全面化,和平发展酝酿新突破;海峡两岸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同时,马英九的大陆政策总体上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且,两岸同胞感情在进一步融洽,心灵上的距离在拉近。大多数台湾同胞支持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乐见台海局势稳定,支持马英九当局实施积极的大陆政策,不认同民进党采行对抗性的大陆政策。在新形势下,两岸同胞对改善两岸发展、促进交流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新形势下,党中央,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台海关系的形式与发展。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总结起来当前对台政策为以下两点:一是要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要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三、台海形势与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美国问题。二战以后,美国出于自身 的利益和所谓“全球战略”的考虑,执行的是一条“以台制中”的路线。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是中国人,所以美国实际上沿袭了日本军国主义“以华制华” 的策略,所不同的只是“急进”和“渐进”的形式不同而已。台湾成了美国战后手中用 以对付和牵制中国大陆发展的一个“棋子”。 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上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不统”是其战略目标,“不独”是策略手段,“不战”是牵制中国,“不和”是维持现状。美国对台海 两岸,既怕统也怕独,统则使美国失去一张制衡中国大陆的“王牌”,“独”则有可能 使美国被“拖下水”。最好是使两岸保持“和而不统,分而不离”的状态。美国希望台 海不要以公开的“台独”来刺激和挑衅大陆,也要求中国大陆不要以“武力”来威胁和 恫吓台湾,此即所谓“台湾不独,大陆不武”。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 持着貌似中间而实际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 不会根本改变。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 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 将取得最后胜利。 四、对台海关系发展前景的看法与展望

目前,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不过祖国统一之路依然漫长。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摸索的途中仍然是曲折崎岖。在两岸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趋势、岛内民意朝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迈进等有利形势下,我们应该理性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一系列变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两岸同胞共同努力,进一步巩固共同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的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以保持和强化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要积极推进两会协商,着力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迫切需要、两岸同胞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如开通两岸空中定期航班、推动两岸金融合作、投资保障、避免双重征税、知识产权保护、渔业劳务合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达成并签订一批新协议。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重点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和经济合作制度化,进而探讨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继续推动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一步发挥大“三通”的积极效应,切实让更多的两岸同胞从中受益。要大力推动扩大和深化两岸全方位交流,尤其是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通过推动开展两岸大交流、大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要本着积极务实、面向未来的态度,探讨解决两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和分歧的思路、办法。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预示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迎来了崭新的局面,是60多年来最好的时机。海峡两岸应把握目前出现的难得历史机遇, 积极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展望未来,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我们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充满憧憬与信心。相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一定会把台海关系处理好,发展好

目前两岸关系较之于以前有了历史性的转变. 首先,两岸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两岸贸易和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大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两岸经贸关系正在出现一个质的变化,那就是,大陆市场正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岸签署了空运、海运、邮政和食品安全四项协议,并就改善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措施,及加强两岸工商、航运和金融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同胞渴望三十年的通航、通邮已变为现实,“大三通”时代的到来把人们带入“一日生活圈””,这些举措,都更进一步促进两岸的经贸交流.其次,两岸人员交流不断增多。一是两岸人员互访不断增加;二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选择到大陆寻找就业机会;三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特别是白领阶层,选择在大陆长期居住;四是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选择到大陆就学;五是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收看大陆的文艺节目和旅游风光节目。这些情况有助于加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同时,台湾已开放大陆居民到台旅游,两岸人民间感情逐步加深.再次,政治上交流增多。国共两党建立了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的商讨及国共两党高层领导的交流.从连战大陆之行开始,国民党高层陆续登上大陆,开展两党的高层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更加务实,两岸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共创双赢”。然而两岸关系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交流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些症结问题一时不易解决。双方取得共识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挥政治智慧,寻求解决办法,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解决当前急需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时积极寻求化解矛盾、解决难题的办法,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实实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实际进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十六字方针,得到 台湾方面的认同。马英九先生也提出,希望能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在“宪法”的框架,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下,改善两岸关系,是台湾民众共同的期望.

而当前大陆对台方针政策仍采取五个“坚持”:一,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二,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是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三,继续坚持扩大以经贸、文化为主的两岸各项民间交流;四,继续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五,继续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反对外国干涉,同时做好国际社会的工作。一个中国是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不作退让.“和平统一”则是要长期坚持的方针,绝不是权宜之计,不会因为一时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这一方针。“一国两制”是我们提出的主张,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我们可以和广大台湾同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出了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意见: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对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胡六点进一步阐述了大陆对台政策,向台湾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对于台海关系的发展,和平统一是大势,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统一祖国可能仍遥远,两岸关系依然复杂。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演变在意识形态、反“台独”、经贸交流以及台湾政治产生的影响中,有积极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是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依然是复杂和多变的。首先,台湾岛内政治现状极其复杂,乱象丛生.

岛内实行的是民主制度,但却发展畸形.街头暴力,选举黑幕俨然已经发展成其独特的文化.岛内的政策走向要受到民意影响,而民众又受当局政策影响.当前的泛蓝,泛绿阵营依然互相攻击,大打出手也是家常便饭. 泛绿阵营坚持台独的党纲,逢中必反,不断地制造事端使两岸关系趋于紧张.而民众从小受到反共教育,对祖国的感情也在不断淡化,在本土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年轻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很少,对大陆也没有多少好感.因此,当前的马英九当局采取"不独,不武"的方针,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回避政治议题,妄图无限期拖延统一议题.两岸统一道路依然漫长.

现阶段两岸关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台湾民意要决定当局的两岸关系的走向;其次,国民党领导人的个人理念影响着以后的两岸关系;另外,民进党在台湾政坛上的作用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走向。民进党虽成为“在野党”,但其在野地位仍会对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影响。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影响与制约两岸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是美国。现在美国仍秉持其“维持现状”的台海政策主调,美国的台海政策的目的并不希望中国的统一,中国维持分裂的现状使得美国可以利用台湾来牵制中国的崛起,实施其“以台制华”的战略,从而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美国既要避免两岸走向统一,也力图避免两岸走向对抗和战争,这样的基本立足点不会改变。国民党当前的大陆政策是以“反台独”,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双赢为核心,注重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双方增加互信,处于一种“经强政弱”的状态。中美、美台、两岸之间是互动关系,从而决定了未来两岸关系的走向有赖于三方力量的博弈与较量。

两岸的统一是必然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我们不会放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过去十年中,尽管两岸关系出现了“台独”势力上升和两岸政治关系倒退的情况,但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走向统一。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推动政治文明建设,中国的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今后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在加强对“台独”势力震慑能力的同时,集中精力把大陆内部的事情办好,为和平统一的最后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大陆方面综合国力一再攀升,国际政治逐渐强大,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商机无限。此一诱因及磁吸效应所带来的“大陆热”,会使台湾愈加紧密跟随大陆的步伐。

针对台湾执政党依据台湾民意及国际政治需要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发展两岸经贸交流的政策,中国大陆要完成两岸统一大业必然要经历两岸“反独促统”的历史阶段。两岸“反独促统”从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长期性来说,应当成为中国大陆主管部门的必然事业。中国两岸“反独促统”的实质就是使台湾社会及民意由“保持现状”转变为“维护统一”。因此,海峡两岸共同倡导“反独促统”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不可缺少的支柱和基础,更是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更准确地说,没有“反独促统”事业的成功,就不可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大陆要采取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有利、有益、有力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无论台湾内部发生怎样不利于两岸统一的突发事件,在任何环境下,也不要以影响,甚至牺牲对台经贸文化交流政策为代价。中国大陆对台湾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和控制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时间长短。要保障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两岸和平统一本质上取决于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中国大陆在与台湾社会各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沟通及交往的过程中,让台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及支持两岸统一的政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使台湾社会始终保持现有管制和生活方式、方法不变,就必然能赢得台湾社会及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信任和信心。在台湾社会及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遇到内外困难、问题和风险时,两岸应视为“反独促统”的机会,要不分蓝绿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让台湾政府和相关责任人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和信任,

让台湾民众切实享受到两岸深入交流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台湾社会各界关心的民生困难、军事威胁和参与国际交流的问题中国大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予以妥善解决。 我们本着和平统一的原则,却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会毫不犹豫使用武力实现两岸的统一.这样就要有详细的作战策略,做到有备无患.两岸同属一家,因此我们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代价实现两岸的统一.可以采取各种破坏性、惩罚性或者致命性的军事行动,如计算机网络攻击和针对台湾地区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设施的有限运动攻击,诱发台湾地区方面的恐惧心理并且削弱台湾地区民众对台湾地区领导层的信心。同样地,解放军特种部队渗透到台湾地区,对基础设施或台湾地区领导人实施攻击。一开始按常例进行:大批导弹攻击敌军机场、雷达、导弹基地、军火库、兵营,一定要起到震慑作用,但通讯设施暂时保留。与此同时,飞机起飞夺取制空权。那时对方在天空上的只有一些油已不多的巡逻战机和紧急起飞的为数不多的少量战机,若不出意外的话几十分钟内可以一击全灭。而早已潜伏的间谍和战前通过潜艇加强输送的特种部队利用台军的通讯系统伪装,然后将其通讯系统破坏,或者导弹部队到一定时间后发射导弹摧毁. 对台军防空系统的有限近程弹道导弹攻击和精确打击所针对目标将包括,空军基地、雷达站、导弹、空间设施和通信设备,这些军事打击行动能够削弱台军的防御能力,瘫痪台湾地区的军事和政治领导层,并且有可能粉碎台湾地区民众投入到军事反抗中的决心。当我方掌握制空权后,空降部队和登陆部队可开始出发,空军可开始对地攻击,海军也可向对方军港出击,封锁敌港口。利用制空权,制海权的优势通过空中压制使其陆军无法调动和增援我军登陆地域,我军后续登陆部队上岸攻击就会方便很多,空降部队将其投于城市郊区,并立刻向城市进攻,争取占领整个或部分城市。只要能配合我军重装主力部队大批上陆,并且通过陆军及空降先头部队和空军阻止敌军大批进入城市防守,通过不间断的空中打击使敌陆军运动缓慢,基本大局已定了。而国际上欧洲主要国家将会保持中立或不痛不痒的谴责和呼吁。美国肯定会派出航母编队开往台海附近,我们就要利用撒手锏武器对美国进行"反介入",将其阻挡在敏感区域之外,同时我军要做到速战速决,一举拿下台湾.美国不动,日本就不会贸然行动。但美国一定会立刻给予台湾军事情报和外交上的支持,对华采取经济制。但中美两国经济已经高度融合,经济制裁对美国也是有害无益.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我军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和平时期卧薪尝胆,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后,美国就不会贸然动手.中华民族的统一必将实现.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没人可以抹杀的.两岸走向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怀抱,全球的中华儿女都会为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综述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 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七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倡导下,金融危机后,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并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刺激本国经济,以配合全球应付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联合干预下,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2009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8%,中国增长了8.9%,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银行也预测2010年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2.7%。

但全球经济的发展是否彻底走出了低谷,目前的复苏能否持续下去,仍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内部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据统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这些金融体系内的不良资产一旦全部暴露出来,市场上再有一些风吹草动,可能会急剧恶化。2009年迪拜世界宣布推迟支付三十几亿美元的债务,马上就影响了全球的金融市场。还有希腊政府的信誉被降级,它的国债被降级,也一下子引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这都说明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大体稳定下来,但是十分脆弱。

第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运用正在走向极限。首先是财政政策的运用。各国的财政赤字都创造了二战以后的最高记录。欧洲、美国、日本,各个发达经济体的财政状况都非常不好。据美国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统计,2007年到2010年,全球公共债务将增加约15.3万亿美元,其中八成来自西方七国集团。当前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截止2009年9月25日,全球政府债务总量创新高,达到36.237万亿美元,增速也达到13.21%,因此,各国想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已经力不从心。其次是货币政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普遍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方式,但目前,各国的利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已经非常低了,如美国的利率降到0—0.25。因此,再运用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大。

第三,发达经济体面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美国2009年10、11月份的失业率高达10%,是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虽然2010年1月份的失业率稍有下降,但仍高达9.7%。美国劳工部2010年2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22000人,至496000人,为2009年11月14日以来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市场人士预期的减少13000人的水平。此外,持续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也有所增加。欧元区仅在2009年11月份就新增失业人口10万人,总失业人数达到了1570万人,2009年12月份失业率在欧元区成立十年之后首次升至10%。根据欧盟委员会2009年12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欧盟27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将上升到10.3%,总失业人数将达到2800万人。发达国家失业问题解决的前景非常不乐观,特别是这次失业涉及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结构性的转换使得将来的就业前景非常困难。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失业率大幅增加,将会继续打击发达国家的消费,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经济复苏变得更加缓慢和艰难。而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贫困

国家,高涨的失业率正有促使社会动荡的风险。

第四,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倾向。在世界经济尚未复苏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经贸组织报告显示,2009年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公开出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如美国2009年初通过的838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即规定,必须使用本国制造的产品。

第五,美元汇率加剧动荡。美国长期进行负债经济运行,大量对外发行国债,并且美国社会福利支出消耗掉了大量财政收入,政府债务日积月累,使得它成为当今对世界其他国家负债的冠军。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后1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约9.05万亿美元。 这种状况将加剧美元汇率的动荡,从而影响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此波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虽然也受到冲击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是一枝独秀,保持了8%的增长率,经济总量也日益逼近日本。这种状况使得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和防范中国。

首先是欧美联合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贸易严重萎缩,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逆差严重,这些国家把发生逆差的原因归咎于人民币低估,因此,在危机后,欧美联手逼人民币升值,更加大了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今年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进出口银行年会上发表贸易政策讲话时,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他同时表示,美国政府将在4月15日发布的财政部半年报告中,决定是否将中国划为“汇率操纵国”。一旦通过把中国定位为“汇率操纵国”,美国就可以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中国出口增长占整个经济增长超过30%,倘若人民币大幅升值必然削弱出口竞争力,出口减少将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机会减少。

其次是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挑战。目前,各国已将退市列入议事日程,退市表明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退,但短期内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再次动荡,包括大量国际“热钱”流出中国。热钱一旦大量在短期内流出,对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视。

最后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随着各国进一步走出金融危机并实现经济复苏,危机的中心问题已不再是讨论如何走出衰退,而是如何保持财政的永续性和保证国内的就业。为缓解经济增长、财政、就业压力和国内民众的政治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将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选择。中国在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份额的比重超过9%。但中国出口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全球70%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关。截至2009年,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4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美国自2006年11月份至2009年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共23起,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仅2009年美国就对我国发起10起“双反”调查。因此,在世界经济发展趋缓的背景下,面对越演越烈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面临的经济竞争将日趋激烈。

2、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进一步完成人口城市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但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逐步降低。总体上看,由于人多地少资源少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政策取向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⒈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逐步增强,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渐淡出,货币政策将成

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通过二十年来的发展,目前中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了相对成熟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自主需求、自主增长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一是从投资上来看,随着外资和民间投资幅度进一步扩大,国家公共投资规模将会逐步缩小。在2005年近万亿元的社会总投资中,外资和民间私人投资万亿元,占到了18%,而在年外资和民间私人投资仅占社会总投资的2%左右。二是从进出口比例上来看,进口大幅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和高新技术设备进口大幅增加,到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已达到基本平衡,其中进口达到了亿美元。三是从消费上来看,住房、小车等大件商品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主导力量。在消费信贷等措施的作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负重之车。在未来经济增长中,随着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作为刺激和控制有效社会需求工具的土地利用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行政直接干预等措施将逐步退出,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将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 ⒉能源、原材料进一步稀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将全面强化,“新型工业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口多、资源少是当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两大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壮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进一步突出。一是能源进一步紧缺。特别是石油严重短缺,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专家预计年石油进口比例达到五分之四,石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将进一步突出。如前不久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月日每桶达到了美元的天价,专家估算中国今年为此将多付出亿美元,国内经济增长率也因此从预期8%降到6%。二是原材料进一步短缺。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将迅速扩张,需要大量的铁矿、橡胶、煤炭等原材料。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原材料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特别是铁矿等金属矿产资源需要大量进口,去年仅进口铁矿就达亿吨以上。面对人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强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淘汰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⒊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各项政策将逐一落实。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区域化进程。在城市化方面,我国城市化还不足50%,但工业化已完成30%,城市化明显滞后工业化;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目前我国沿海岸线先后形成了三大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70%,人口占到了全国的20%,税收占了全国的50%。从宏观上来看,滞后的城市化阻碍了国内需求的扩大和升级,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将会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两者都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可以预见,在城市化方面,户口等有关政策樊篱进一步拆除,同等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建立,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经济开始起飞。对中部经济“凹陷”地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⒋人口老龄化和就业压力问题相互交织,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将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人口总量仍居世界首位,目前达到亿,年将达到亿,年前后达到峰值亿。一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4年底我国年满岁的人口亿,占亚洲老龄人口的,老龄化率达到了30%,已经超过%的老龄化标准,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年我国老龄化率达到50%,年达到60%,

年将达到70%的顶峰。由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减弱,这一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将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二是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其中还不包括农村隐形失业人口,专家预计现阶段实际失业达到了55%左右。而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将新增劳动人口亿,解决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热点解读

2013年11月9至12日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 召开背景

本次全会与十一届三中会不同,不是纠正路线的大会,而是一次全面深化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大会,是一次将改革全面推进深入的大会。以下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在新华访谈中谈到的全会背景介绍如下。

一是国际方面,从拉动经济增长和出口,到国际贸易投资的格局,包括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改革加以应对。

二是国内方面,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深水区”,就是一些很难的改革、一些受到阻力很大的方面,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改革方案,而且还要有重点突破性,使我们通过改革来应对国内国外复杂的局面。特别是要支撑未来一个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改革来得到红利,就是推动经济增长,这也是它的历史使命。 三是发展方面,小平同志上世纪90年代讲,我们再过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我们应该有一个现代的体制、现代的国家。只有通过全面改革才能完成实现有一个定型的制度。

二、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四)改革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设立两大机构: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二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六)改革要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3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三、热点解读

1、 全面深化改革确定总目标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公报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这是一个新的亮点、新的突破。国家治理一是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人民也是社会的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一个方面的角色,都是主体之一,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变化;三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这次还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加以强化,强调改革核心是政府放权,目的是让社会活力迸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全国人民。

2 、改革设计推进有了指挥部

公报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一大亮点。这是中央反复酝酿成立的,也是重要的制度安排。以往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制度安排由中央决定,主要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这样的部门领导和实施。当前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5个方面。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这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以前统筹各方面的改革

主要由国家发改委来承担。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紧迫性,以及加强各项改革统筹协调的必要性,国家发改委在一些方面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上受到局限。相对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成立更具权威性,能够保证改革的设计、协调、推进和监督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助于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的改革决心,相信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 、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创造力

公报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这次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很有新意,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取得的,包括技术研发,所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另外公报里第一次提出来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就是说,以后国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营的股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民间资本,包括民营经济,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一部分,原来一开始叫重要补充,现在都是并列的,是重要部分。民间资本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基本占到60%,已经超过了国有经济。政府要真正地放权,民间资本还有进一步激活的空间。要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玻璃门”、“天花板”打破,使民间资本有能力进入,有信心进入,还要获得合理的回报。

4 、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检察权

公报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当前我们在司法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够有力,不够到位,效果也不太好。什么原因呢?正如三中全会公报所讲的,很清楚,就是因为我们的司法、监察这块的权力不够硬,不好管,也管不好。所以我们这次特别强调了一定要让它在依照法律之下有独立性,独立以后就能够真正公正地行使权力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当下的改革必须从政府自身入手,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腾空间。这是“第二次改革”的核心,一旦启动,其影响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期的。但是,光靠政府改革带动经济改革还不行,还要促进政治要素层面的改革。如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加强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平,转变作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改革等。只有认清了这个改革内在逻辑的结构性转换,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改革主动权。

5、 市场配置资源升为决定性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这一表述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经济生活领域,我们要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为激发市场活力、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方向。第一,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地发挥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市场才有活力,经济才有活力。第二,从现实生活来看,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对微观经济活动介入过多,压抑市场活力,同时也压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所以无论从市场发展的规律,还是现实生活来看,行政体制改革是激发经济活力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一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特别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就是发挥市场价格形成的作用,强调的是价格怎么形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价格信号不强,资源配置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这是最大的亮点。 6 、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公报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

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凯: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均等原则也不是平均原则,而是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处理好3个关系,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复杂局面还要以改革破难题: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源头上削减中央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二是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相关内容

  • 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感想
  • 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感想 09农学 覃梦霞 [1**********]2 上了两个课时的<形势与政策>,听辅导员石老师讲了很多有关我们大学生形势和就业的知识,越来越感觉到已经快大三的我们剩下的大学生活已经不多了.我们浪费了许多时间,可我们学到的不多,真的要抓紧时间多学点.学到 ...

  • 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设置
  • 大一上学期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外语1 高等数学III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语文 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体育与健康 无机与分析化学 基本操作与化学基础实验 军事理论与入学教育 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健康教育 大一下学期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Ⅱ 大学外语2 高 ...

  • 就业指导老师如何指导就业调查问卷-已修改
  • 就业指导老师如何指导就业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状况,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本次调查的数据只作为科学研究之用,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严格保密.选择题用"√"把答案前的字母勾出.希望能够得到您们的支持与合作.谢谢! 一 ...

  •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
  • 1.秦朝是怎样灭亡的, 为什么? 2.西汉是怎样建立的?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授课:谢妮 1.西汉建 ...

  •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教案
  • 课题 第三单元 统一 复习 2课 课型 时间 课时 姓名 国家的建立 课 时 1.识记:学案中基础知识, 重点: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丝绸之路.蔡伦. 2.理解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的作用 3.运用: (1)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方面 ( ...

  • 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调查报告
  • 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调查目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制定和实施什么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极为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平与 ...

  • 大一军事理论试题汇总
  • --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属于 人民 ,由 中国共产党 领导.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中央军事委员会 . 3. 中国武装力量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和 中国民兵 . 4.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部体制由中央军委领导下的 ...

  • 〈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教学设计
  • 第八课 雄才大略汉武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基础知识目标: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态度.情感.价值观: (1)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成为中国 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的封建帝国. (2)汉武帝实行" ...

  •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自主梳理]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 经济:西汉初年, ,百废待兴. 政治:社会动荡 ,需适应 的需要. 2.地位: 从 到 即位约70年的时间, 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

  •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马大正 关键词:古代中国 边疆政策 特点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4,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国的概念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京师①.华夏地区,到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建立的王朝所统辖的地区,近代始才专指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