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号:0805180079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 母智芳 属系部所: 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 园林工程技术二班 指导老师: 宿茜倩 定稿时间: 2011年4月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前 言 . ........................................................................................................................... 1

一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 ......................................................................................... 2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 ............................................................................................ 3

2 园林艺术的发展 . ................................................................................................ 4

二 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5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 ......................................................................................... 6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 ........................................................................................ 7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 ........................................................................................ 8

三 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 ............................................................. 9

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 ........................................................................ 9

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 . .................................................................................. 9

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 . .................................................................................. 9

1. 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 ............................................................................... 10

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 . ...................................................................................... 10

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 . .................................................................... 10

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 . ............................................................................. 11

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 . .................................................................... 12

四 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 ............................................................................................... 12

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 . ........................................................................ 12

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 . ............................................................ 12

结束语 . ......................................................................................................................... 14 参考文献 . ..................................................................................................................... 15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摘 要

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 儒家、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 艺术 传统宗教 道教 儒家 佛教

前 言

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在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发展史上,各种非物质文化从造园思想,手法及意境的表达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漫步于古典园林,处处都寻非物质文化的影子。中国文人在造园中提升技艺水平,在游园中培养审美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蓬勃发展与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典园林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促进非物质文化更加绚烂多彩。

通过各类非物质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的分析,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是具有互动性的,非物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着中国古典园林,而古典园林也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胸滋养着非物质文化,二者水乳交融、相互相成,共同成就了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

一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2 园林艺术的发展

“园林”一词在古籍及诗词中屡见不鲜,宋代周密撰写的娱兴园郴以园林为书名。明代计成著的《园治》一书中多次运用园林一词,如“园林巧于因借’。诗中更常见,如唐代岑参有“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自居易有“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等诗句,建国后“园林”一词开始广泛使用。我国古典园林是诗情画意的艺术杰作,其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玲珑别致的布局,含蓄深遂的意境,让人们从中受到祖国古老历史文化陶冶与启迪,从中可以欣赏到那些秀丽的山水,奇花异卉,获得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景观之美的艺术享受。

古人把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作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也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相和谐的这一哲学基础。这种性格心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已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性。西方文化与之相比相比,显然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因此,他们着重于对自然的征服,而对造园来说,西方强调人工的因素,强化人造的力量。

以植物景观而言,西方喜欢以人的意志塑树形,而中国IUZE“天人和谐”的传统文化思想支配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让自然山水掺人生活的周围,并想象成人格的象征,以此作为最高的审美情趣。所以造园配景,便是天地造化,处处倚借原本的自然景色,古典园林的人造景观也以力求真实仿效r 自然为最高追求。同时又认为人只有忘却私我,保持本心,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也间接促使造园、造景,植物配置重视文化内涵,构成了极富文化意趣的古典审美意识。

二 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道家的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人们从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摹仿大自然。在这种隐逸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也渐渐形成,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

但这时的山水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手段,以“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也初步确立了我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山水园林和山水画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审美意识升华。例如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北魏司农张伦在洛阳的宅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鉴相属;深溪涧壑迤逦连接——崎岖石路似崎而通,峥嵘间道盘行复直”(《洛阳伽蓝记》)。通过对假山的塑造,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遐想,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群山中,艺术的再现了美妙的大自然。

“无为”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等。在造园组景的时候,需要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建筑、堆山、引水、植物配景等问题,既要注意尽量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要做到构园巧妙,恰到好处。在造园的设计元素中,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因此,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庄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虚实相生”观念。体现在自然景观之中, 就是山和水的恰当组合, 山象征着坚硬、沉稳、庄严, 与天相接, 而水象征着柔软、流动、宽容, 与大地相连。对于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而言, 在选址方面一般以有山有水处为佳, 山无水不恬, 水无山不媚。自古以来, 无论是早期建于自然山水中的帝王苑囿, 还是后来建于城市中的以自然山水为景观环境的私家园林, 都是实现了人为创造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儒家发源于华夏上古文化,确立于孔子。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被称为官方哲学,也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影响。相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所谓的“礼”主要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作为官方哲学,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较之私家园林等其他类型园林有更充分的体现,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庭园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却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 、房屋设计( 北京四合院) 、甚至室内设计( 紫禁城的室内设计) 、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在这些设计中常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以此体现皇权独尊和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制,讲究“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园林建筑的体量与用材,也应依礼而定。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的专用色。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的作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

除了森严的礼制观念之外,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天人和一”。于是,这一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中国的禅宗既保留有印度佛教“梵我合一”的世界观——“本心论”,又宣扬道教中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自然淡泊、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禅宗追求的是在空心澄虑、心物交融之际,心海中万象奔腾、联想万千,所有的象外之意、景外之致尽悉陈列于前。于是,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国艺术,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不重物象的再现,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的表现。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写意园的产生和兴盛。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造园风格产生了又一大转变——注重完整“意境”的营造。

这种思想体现在园林艺术创造手法上就是以往往以有限的“笔墨”去表达无限的“意境”,唤以人的联想并达到某种审美的体验。如:“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空间构思,就是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感受。 在佛教重要影响下形成的寺庙园林,一般在选址上是在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自古名山僧在多”,就是对寺庙园林的选址规律性的总结。

一般寺庙园林的前导部分是其序景。长长的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在宗教意义上也成了从“尘世”通向“净土”、“仙界”意境的酝酿阶段。大多常常结合丛林、溪流、牌坊、小桥、放生池等,起到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境的作用。主体建筑常常是以殿堂为中心的建筑群落组成。它通常多占据寺庙园林的主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主体建筑造型优美、色彩辉煌并引人入胜,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象征着佛教中的美好“仙界”。 有许多寺庙园林在营造上都以禅宗精神贯穿始终。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的, 而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 产生丰富的美感, 使得“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杭州韬光寺“有石楼方丈, 正对钱塘江, 尽处即海, 洪涛浩渺, 与天相接。十洲三山, 如在目睫。”寺庙虽小, 而在游目骋怀、仰眺俯瞰之间, 产生“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的宏远境界, 与“来去自由, 通达无碍”的禅境相吻合。

三 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在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发展史上,各种非物质文化从造园思想,手法及意境的表达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漫步于古典园林,处处都寻非物质文化的影子。中国文人在造园中提升技艺水平,在游园中培养审美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蓬勃发展与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典园林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促进非物质文化更加绚烂多彩。

通过各类非物质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的分析,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是具有互动性的,非物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着中国古典园林,而古典园林也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胸滋养着非物质文化,二者水乳交融、相互相成,共同成就了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

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

古代造园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选址强调的四大要点就是地点、地形、朝向、水源。只有选址在顺天然之理得地方,才能自然合宜。风水理论中选园得理想基址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地方,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如北京海淀地区,不仅拥有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同时又临近西北,天然条件优越,是造园的好地方历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多建于此处,如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囿以及大量皇家赐园和私家别墅,形成一个庞大的园林区。从风水的角度看,理想的基址周围主山、少祖山、祖山、案山及朝山,左右还应有青龙白虎之山。从造园角度来看,这样层峦叠嶂的格局便于向园外借景,从而形成富有层次感的景观。同时,还与画论中提倡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手法不谋而合。

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

与观赏者得思绪达到一种契合。自然而然的,情景交融后,感知感情化,物质精神化,美景要表达的感情传达给观赏者,达到一种感觉上的沟通与感动。形成一个从三维空间到思想空间的传达。那么这个三维空间中的各个要素都要有机结合来共同营造主题。当建筑作为园林中其中一个要素时,其与山水和植物的配

合,就要自然和谐统一。西方园林对于意境的表达更为直白,但建筑与其他要素的表达意境是不变的。凡凡尔赛宫苑国王大道,笔直的道路通向宫苑,两侧整齐的排列七叶树更显威严。

1.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建筑园林在独立的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在满足人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对于美观、立意的表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匠师得匠心独运下,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根本不变的是两者相互补充,统一整体的创作纲领。这种统一是一种和谐状态,从各自的设计到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和谐体现了对于共

同目标的从属,更体现两者在个各层面的相辅相成,于是往往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整体的空间艺术,将艺术的形象的感知加强,立意表达深入各个层面。 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

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

认识到自然的伟大,人和景物必须与之融合的同时,人必然觉察到自身的渺小。因此,辛弃疾说:“无穷宇宙,人是粟太仓中。”(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正因古人意识到人的渺小,也就更需要依赖自然。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古典园林有限的尺度,与无限宇宙之间的矛盾无法统一对,特别是私家园林难以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相提并论时,园主便不得不仰仗借景、缩景、“壶中天地”[脤汉书,力术传.)等艺术手段,达到万景齐全的境界。甚至更从主观情怀出发,用“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蓍我之色彩”(王国维队间词话》)的意境思维,补充着有限的尺度,求得园虽小而景物体系完整的天地。于是,直接利用自然的一角,“移藉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妹书·谢灵运Y 勃,或把大自然进行浓缩,即如王璇睑唐书,唐文续拾》所写:“止水可以为江湖,一岛可以齐天地”。大多数土大夫便掇山理水,造园、造景力求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古代文人一方面体会到宇宙的无穷无尽,自然的广阔无际,另一方面深知自身的力量有限,简单地再现那种万景俱全的景物体系,以体现出无限广阔的宇宙,已成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时,就不得不寻求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无限的天地宇宙,从而达到天人之际和谐的理想,就是把有限的景观

形象赋予深广的寓意,结合意境思维,调动和激发审美者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无穷的审美意趣,在造园植物配置上,运用“缩千里于咫尺,写契趣于指下林木稠簿泉流清浅,如就真景”。(北宋·刘道醇經朝名画评》)的手法,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出广阔的宇宙模式。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空间的安排,亭台之类专供观赏游玩的建筑做得尽量虚空,在虚空中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将亭台之上的游人也融为了画中的风景,使园林别具风情。这正体现了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虚,这种中国古典美学一种核心思想。这个虚实结合的造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结合的造园思想,客观也上达到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空间灵活丰富,如盖张的大木、隐约围墙藤罗、悬崖水边的灌丛,也有布水莲荷及应时繁花。如苏州留园中部的山丘,木樨林中有轩名“闻木樨香”,这“闻木香”四字典出伍灯会元·太史黄庭坚居士,黄庭坚信佛,禅常不悟,遂问高僧晦堂,晦堂诲之日:“禅道无隐,全在体味中”。但黄庭坚仍不得其要,于是,晦堂趁岩桂盛开时,与黄庭坚同行于山中,问黄庭坚:“闻木樨花香,上下四方无不弥漫,所以无玄妙的佛学,是高贵”,这“上下四方无不弥漫”的花香,笼罩了空间,人们只要注意,便会在花开时节闻芳香,香随风扬,境域随之扩大,随着花香,把“闻木樨香”轩的空间徒增数培,使原来有限的小庭园,因花香上下四方弥漫,变得宽大。再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这“留听”二字出自唐代李义山縮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翁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枯荷、听雨声,雨中赏秋要从枯荷中领略,这既不象欧阳修瞅声赋那样感怀;也不是刘禹锡瞅词中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样激越昂扬。而是化为因落叶引起的悲秋感怀,以借枯荷、听天籁,将身心融入到天地自然空间之中,从而感受到秋色无边,天地无限,小园景色同样也是无穷无尽,园景诗文的点下,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

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

古典园林中的多维空间常伴随着植物景观而存在,可以给人启发、联想、增添赏景情趣,间接地丰富了园景,布景景异,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设计特点和手法,得以体现。园林中借植物景观而形成的多维空间,耐人寻味之余,更丰富了文化熏陶的功效。苏州拙政园中有一园之园,庭院中寥寥几株海棠,门楣上额为“海棠春坞”,红花朵朵,暖意丝丝,晨雾弥漫中如烟如云,带来了“烟去联绵人欣欣”的春意,红花统调了小院,赏此花,观其景,使人会联想到王维懶川集中的僻夷坞,诗人不因“涧刻寂无人”而依然从红萼的滋长中体会到春的来临,同样也不因海棠花量少而影响从其中觉察到的春意,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把游赏者的身心融人到了诗情画意之中,超越了三维空间的局限,甚至浮想联翩地幻游眷“辋川”古园,体味着其中的清幽,这时,谁也不会觉得眼前只是一方庭院,恰如漫步在明媚山川之中。

四 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

传统的中国式园林,不论是代表北方风格的皇家园林,还是代表江南风格的私家园林,都讲求依地势而建,力求再现自然的风貌。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这四个基本元素是缺一不可的。

关于中国的山水园林,李敏堃有这样一段论述:从中国宋代山水绘画形成的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可居可游的艺术审美意境,已经奠定了东方人与环境相处的最高哲学。

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

在现在,园林设计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景观的精巧,布局的独到,还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实用性,要顾及到生态和环保。比如在选择园内树木时,最好选择适宜南方水土气候的树种,同时留心不要买来一些诸如“五爪金龙”这样的“生态杀手”。园林内的水景最好是活水,可以自己循环。

有段时间,人们走进了一个误区,大肆栽种名贵的树木,购买很昂贵的石头在园中造景,似乎花的钱越多,园林就会越漂亮。其实园林漂亮与否并没有硬性的指标来衡量。应以舒适自在为目标。

结束语

我国古典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表现手法之一,民族艺术文化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是从主体出发,它已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理空间,强调对象的可观性,而不是可达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古典园林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而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自始自终追求建立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基于这种思想合理性,中国园林艺术一开始便以大自然作为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对象阎。因而中国古典园林,较好地解决了人性中的平衡需求与亲自然性。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在中古国传统的儒道佛学熏陶下的文人正确引导和呵护下,进行有内涵、有韵味、有血肉的园林创作之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一旦剥离传统的文化环境,抛弃了传统的文化思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就会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1]陈俊瑜,程绪珂主编.中国园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任如红.古建园林技术.浙江林业科技.1999

[3]梅清.闽南园林文化探微. 华中建筑.1994年01期

[4]王择.中国园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华中建筑.1996年02期 [5]王中华; 传统园林文化在人文奥运中的发展[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6]程毅; 北京园林文化与北京奥运[A];奥运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2004年

[7]臧得奎.攀援植物造景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7)

[8]梁思成全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戴秋思; 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D];重庆大学;2004年

[10]牛艳玲; 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1]陈一; 承徽派文化 筑商家园林[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2]陆泓, 陆浩; 华夏建筑文化地理学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3]周武忠; 试论中西园林艺术的同一性[J];中国园林;1989年02期

[14]王铎; 白居易的造园活动及其园林思想——兼论洛阳履道坊白氏故里园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1990年04期

[15]黄树业; 万迪恒; 园林与文化环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1990年01期

学号:0805180079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 母智芳 属系部所: 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 园林工程技术二班 指导老师: 宿茜倩 定稿时间: 2011年4月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前 言 . ........................................................................................................................... 1

一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 ......................................................................................... 2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 ............................................................................................ 3

2 园林艺术的发展 . ................................................................................................ 4

二 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5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 ......................................................................................... 6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 ........................................................................................ 7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 ........................................................................................ 8

三 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 ............................................................. 9

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 ........................................................................ 9

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 . .................................................................................. 9

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 . .................................................................................. 9

1. 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 ............................................................................... 10

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 . ...................................................................................... 10

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 . .................................................................... 10

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 . ............................................................................. 11

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 . .................................................................... 12

四 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 ............................................................................................... 12

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 . ........................................................................ 12

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 . ............................................................ 12

结束语 . ......................................................................................................................... 14 参考文献 . ..................................................................................................................... 15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摘 要

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 儒家、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 艺术 传统宗教 道教 儒家 佛教

前 言

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在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发展史上,各种非物质文化从造园思想,手法及意境的表达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漫步于古典园林,处处都寻非物质文化的影子。中国文人在造园中提升技艺水平,在游园中培养审美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蓬勃发展与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典园林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促进非物质文化更加绚烂多彩。

通过各类非物质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的分析,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是具有互动性的,非物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着中国古典园林,而古典园林也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胸滋养着非物质文化,二者水乳交融、相互相成,共同成就了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

一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2 园林艺术的发展

“园林”一词在古籍及诗词中屡见不鲜,宋代周密撰写的娱兴园郴以园林为书名。明代计成著的《园治》一书中多次运用园林一词,如“园林巧于因借’。诗中更常见,如唐代岑参有“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自居易有“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等诗句,建国后“园林”一词开始广泛使用。我国古典园林是诗情画意的艺术杰作,其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玲珑别致的布局,含蓄深遂的意境,让人们从中受到祖国古老历史文化陶冶与启迪,从中可以欣赏到那些秀丽的山水,奇花异卉,获得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景观之美的艺术享受。

古人把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作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也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相和谐的这一哲学基础。这种性格心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已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性。西方文化与之相比相比,显然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因此,他们着重于对自然的征服,而对造园来说,西方强调人工的因素,强化人造的力量。

以植物景观而言,西方喜欢以人的意志塑树形,而中国IUZE“天人和谐”的传统文化思想支配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让自然山水掺人生活的周围,并想象成人格的象征,以此作为最高的审美情趣。所以造园配景,便是天地造化,处处倚借原本的自然景色,古典园林的人造景观也以力求真实仿效r 自然为最高追求。同时又认为人只有忘却私我,保持本心,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也间接促使造园、造景,植物配置重视文化内涵,构成了极富文化意趣的古典审美意识。

二 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道家的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人们从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摹仿大自然。在这种隐逸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也渐渐形成,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

但这时的山水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手段,以“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也初步确立了我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山水园林和山水画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审美意识升华。例如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北魏司农张伦在洛阳的宅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鉴相属;深溪涧壑迤逦连接——崎岖石路似崎而通,峥嵘间道盘行复直”(《洛阳伽蓝记》)。通过对假山的塑造,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遐想,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群山中,艺术的再现了美妙的大自然。

“无为”观念折射到造园中,造园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等。在造园组景的时候,需要结合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建筑、堆山、引水、植物配景等问题,既要注意尽量突出各种自然景物的特色,又要做到构园巧妙,恰到好处。在造园的设计元素中,舫或舟这一构景要素的重复出现等等,无不在营造园林的隐逸氛围。因此,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庄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就是“虚实相生”观念。体现在自然景观之中, 就是山和水的恰当组合, 山象征着坚硬、沉稳、庄严, 与天相接, 而水象征着柔软、流动、宽容, 与大地相连。对于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而言, 在选址方面一般以有山有水处为佳, 山无水不恬, 水无山不媚。自古以来, 无论是早期建于自然山水中的帝王苑囿, 还是后来建于城市中的以自然山水为景观环境的私家园林, 都是实现了人为创造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儒家发源于华夏上古文化,确立于孔子。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又被称为官方哲学,也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影响。相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所谓的“礼”主要是指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以及伦理道德规范。

作为官方哲学,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较之私家园林等其他类型园林有更充分的体现,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庭园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却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 、房屋设计( 北京四合院) 、甚至室内设计( 紫禁城的室内设计) 、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在这些设计中常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以此体现皇权独尊和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制,讲究“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园林建筑的体量与用材,也应依礼而定。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用色按等级来定,明黄最为显贵,为皇室所独有,而黑、灰、白则为民居的专用色。此外,在非寺庙园林及建筑的整体布局中,为体现森严的礼制观念,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强调“尊者居中”、皇权至上的作对称均衡布置的中轴线,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轴线、颐和园仁寿殿建筑群中轴线等。在中轴线上,儒家重礼之倾向体现得最为充分。

除了森严的礼制观念之外,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天人和一”。于是,这一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中国的禅宗既保留有印度佛教“梵我合一”的世界观——“本心论”,又宣扬道教中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自然淡泊、清静高雅的生活情趣禅宗追求的是在空心澄虑、心物交融之际,心海中万象奔腾、联想万千,所有的象外之意、景外之致尽悉陈列于前。于是,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国艺术,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不重物象的再现,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的表现。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写意园的产生和兴盛。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造园风格产生了又一大转变——注重完整“意境”的营造。

这种思想体现在园林艺术创造手法上就是以往往以有限的“笔墨”去表达无限的“意境”,唤以人的联想并达到某种审美的体验。如:“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空间构思,就是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感受。 在佛教重要影响下形成的寺庙园林,一般在选址上是在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自古名山僧在多”,就是对寺庙园林的选址规律性的总结。

一般寺庙园林的前导部分是其序景。长长的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在宗教意义上也成了从“尘世”通向“净土”、“仙界”意境的酝酿阶段。大多常常结合丛林、溪流、牌坊、小桥、放生池等,起到铺垫、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兴致,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境的作用。主体建筑常常是以殿堂为中心的建筑群落组成。它通常多占据寺庙园林的主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的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主体建筑造型优美、色彩辉煌并引人入胜,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象征着佛教中的美好“仙界”。 有许多寺庙园林在营造上都以禅宗精神贯穿始终。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的, 而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 产生丰富的美感, 使得“心量广大, 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杭州韬光寺“有石楼方丈, 正对钱塘江, 尽处即海, 洪涛浩渺, 与天相接。十洲三山, 如在目睫。”寺庙虽小, 而在游目骋怀、仰眺俯瞰之间, 产生“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的宏远境界, 与“来去自由, 通达无碍”的禅境相吻合。

三 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

在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发展史上,各种非物质文化从造园思想,手法及意境的表达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漫步于古典园林,处处都寻非物质文化的影子。中国文人在造园中提升技艺水平,在游园中培养审美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蓬勃发展与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典园林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促进非物质文化更加绚烂多彩。

通过各类非物质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的分析,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是具有互动性的,非物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着中国古典园林,而古典园林也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胸滋养着非物质文化,二者水乳交融、相互相成,共同成就了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

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

古代造园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选址强调的四大要点就是地点、地形、朝向、水源。只有选址在顺天然之理得地方,才能自然合宜。风水理论中选园得理想基址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地方,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多选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如北京海淀地区,不仅拥有玉泉山水系和万泉河水系,同时又临近西北,天然条件优越,是造园的好地方历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多建于此处,如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囿以及大量皇家赐园和私家别墅,形成一个庞大的园林区。从风水的角度看,理想的基址周围主山、少祖山、祖山、案山及朝山,左右还应有青龙白虎之山。从造园角度来看,这样层峦叠嶂的格局便于向园外借景,从而形成富有层次感的景观。同时,还与画论中提倡的“平远、深远、高远”的手法不谋而合。

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

与观赏者得思绪达到一种契合。自然而然的,情景交融后,感知感情化,物质精神化,美景要表达的感情传达给观赏者,达到一种感觉上的沟通与感动。形成一个从三维空间到思想空间的传达。那么这个三维空间中的各个要素都要有机结合来共同营造主题。当建筑作为园林中其中一个要素时,其与山水和植物的配

合,就要自然和谐统一。西方园林对于意境的表达更为直白,但建筑与其他要素的表达意境是不变的。凡凡尔赛宫苑国王大道,笔直的道路通向宫苑,两侧整齐的排列七叶树更显威严。

1.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建筑园林在独立的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在满足人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对于美观、立意的表达,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匠师得匠心独运下,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根本不变的是两者相互补充,统一整体的创作纲领。这种统一是一种和谐状态,从各自的设计到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和谐体现了对于共

同目标的从属,更体现两者在个各层面的相辅相成,于是往往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整体的空间艺术,将艺术的形象的感知加强,立意表达深入各个层面。 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

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

认识到自然的伟大,人和景物必须与之融合的同时,人必然觉察到自身的渺小。因此,辛弃疾说:“无穷宇宙,人是粟太仓中。”(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正因古人意识到人的渺小,也就更需要依赖自然。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古典园林有限的尺度,与无限宇宙之间的矛盾无法统一对,特别是私家园林难以和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相提并论时,园主便不得不仰仗借景、缩景、“壶中天地”[脤汉书,力术传.)等艺术手段,达到万景齐全的境界。甚至更从主观情怀出发,用“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蓍我之色彩”(王国维队间词话》)的意境思维,补充着有限的尺度,求得园虽小而景物体系完整的天地。于是,直接利用自然的一角,“移藉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妹书·谢灵运Y 勃,或把大自然进行浓缩,即如王璇睑唐书,唐文续拾》所写:“止水可以为江湖,一岛可以齐天地”。大多数土大夫便掇山理水,造园、造景力求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古代文人一方面体会到宇宙的无穷无尽,自然的广阔无际,另一方面深知自身的力量有限,简单地再现那种万景俱全的景物体系,以体现出无限广阔的宇宙,已成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时,就不得不寻求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无限的天地宇宙,从而达到天人之际和谐的理想,就是把有限的景观

形象赋予深广的寓意,结合意境思维,调动和激发审美者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得无穷的审美意趣,在造园植物配置上,运用“缩千里于咫尺,写契趣于指下林木稠簿泉流清浅,如就真景”。(北宋·刘道醇經朝名画评》)的手法,使有限的景物体系表现出广阔的宇宙模式。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空间的安排,亭台之类专供观赏游玩的建筑做得尽量虚空,在虚空中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将亭台之上的游人也融为了画中的风景,使园林别具风情。这正体现了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虚,这种中国古典美学一种核心思想。这个虚实结合的造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结合的造园思想,客观也上达到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空间灵活丰富,如盖张的大木、隐约围墙藤罗、悬崖水边的灌丛,也有布水莲荷及应时繁花。如苏州留园中部的山丘,木樨林中有轩名“闻木樨香”,这“闻木香”四字典出伍灯会元·太史黄庭坚居士,黄庭坚信佛,禅常不悟,遂问高僧晦堂,晦堂诲之日:“禅道无隐,全在体味中”。但黄庭坚仍不得其要,于是,晦堂趁岩桂盛开时,与黄庭坚同行于山中,问黄庭坚:“闻木樨花香,上下四方无不弥漫,所以无玄妙的佛学,是高贵”,这“上下四方无不弥漫”的花香,笼罩了空间,人们只要注意,便会在花开时节闻芳香,香随风扬,境域随之扩大,随着花香,把“闻木樨香”轩的空间徒增数培,使原来有限的小庭园,因花香上下四方弥漫,变得宽大。再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这“留听”二字出自唐代李义山縮骆氏亭寄怀崔雍崔翁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枯荷、听雨声,雨中赏秋要从枯荷中领略,这既不象欧阳修瞅声赋那样感怀;也不是刘禹锡瞅词中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样激越昂扬。而是化为因落叶引起的悲秋感怀,以借枯荷、听天籁,将身心融入到天地自然空间之中,从而感受到秋色无边,天地无限,小园景色同样也是无穷无尽,园景诗文的点下,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

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

古典园林中的多维空间常伴随着植物景观而存在,可以给人启发、联想、增添赏景情趣,间接地丰富了园景,布景景异,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设计特点和手法,得以体现。园林中借植物景观而形成的多维空间,耐人寻味之余,更丰富了文化熏陶的功效。苏州拙政园中有一园之园,庭院中寥寥几株海棠,门楣上额为“海棠春坞”,红花朵朵,暖意丝丝,晨雾弥漫中如烟如云,带来了“烟去联绵人欣欣”的春意,红花统调了小院,赏此花,观其景,使人会联想到王维懶川集中的僻夷坞,诗人不因“涧刻寂无人”而依然从红萼的滋长中体会到春的来临,同样也不因海棠花量少而影响从其中觉察到的春意,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把游赏者的身心融人到了诗情画意之中,超越了三维空间的局限,甚至浮想联翩地幻游眷“辋川”古园,体味着其中的清幽,这时,谁也不会觉得眼前只是一方庭院,恰如漫步在明媚山川之中。

四 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

传统的中国式园林,不论是代表北方风格的皇家园林,还是代表江南风格的私家园林,都讲求依地势而建,力求再现自然的风貌。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这四个基本元素是缺一不可的。

关于中国的山水园林,李敏堃有这样一段论述:从中国宋代山水绘画形成的一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可居可游的艺术审美意境,已经奠定了东方人与环境相处的最高哲学。

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

在现在,园林设计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景观的精巧,布局的独到,还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实用性,要顾及到生态和环保。比如在选择园内树木时,最好选择适宜南方水土气候的树种,同时留心不要买来一些诸如“五爪金龙”这样的“生态杀手”。园林内的水景最好是活水,可以自己循环。

有段时间,人们走进了一个误区,大肆栽种名贵的树木,购买很昂贵的石头在园中造景,似乎花的钱越多,园林就会越漂亮。其实园林漂亮与否并没有硬性的指标来衡量。应以舒适自在为目标。

结束语

我国古典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表现手法之一,民族艺术文化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是从主体出发,它已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理空间,强调对象的可观性,而不是可达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古典园林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而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自始自终追求建立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基于这种思想合理性,中国园林艺术一开始便以大自然作为审美认识和审美表达对象阎。因而中国古典园林,较好地解决了人性中的平衡需求与亲自然性。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特别是在中古国传统的儒道佛学熏陶下的文人正确引导和呵护下,进行有内涵、有韵味、有血肉的园林创作之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一旦剥离传统的文化环境,抛弃了传统的文化思维,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就会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1]陈俊瑜,程绪珂主编.中国园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任如红.古建园林技术.浙江林业科技.1999

[3]梅清.闽南园林文化探微. 华中建筑.1994年01期

[4]王择.中国园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华中建筑.1996年02期 [5]王中华; 传统园林文化在人文奥运中的发展[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6]程毅; 北京园林文化与北京奥运[A];奥运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2004年

[7]臧得奎.攀援植物造景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7)

[8]梁思成全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戴秋思; 中国传统园林之文化关联探析[D];重庆大学;2004年

[10]牛艳玲; 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1]陈一; 承徽派文化 筑商家园林[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2]陆泓, 陆浩; 华夏建筑文化地理学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3]周武忠; 试论中西园林艺术的同一性[J];中国园林;1989年02期

[14]王铎; 白居易的造园活动及其园林思想——兼论洛阳履道坊白氏故里园

[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1990年04期

[15]黄树业; 万迪恒; 园林与文化环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1990年01期


相关内容

  •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
  • ・350・ 第34卷第5期2008年2,q 山 SHANXI 西 建筑 ARCHITEOFURE V01.34No.5Feb.2008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05.0350-02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 杨固宁 摘要:针对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以风格时代服务对象的 ...

  •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 摘要:对中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和园林艺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从中找寻中西方古典园林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环境的某些不足,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中图分类号: ...

  •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中国传统的文化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以民族特有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是现代设计的一大特色.本文对中国传统元素做了简单的介绍,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

  • 浅谈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 ・342・ 第35卷第11期 Vol.35No.11山西建筑 2009年4月Apr. 2009SHANXI ARCHITECTURE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120342202 浅谈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程 进 摘 要:针对古典园林在东西方各自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苏州园林与凡 ...

  • 中国的世界遗产赏析答案整理
  • 2016中国世界遗产赏析期末考试资料 1. <世界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定义及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1)世界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专指" 有形" 的文化遗 ...

  • 新中式园林景观设计手法研究
  • 园林景观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能起绿色作用.想要保障园林景观美观性和生态性的实现,使其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必须进行科学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同设计思路和设计方式,获得的设计风格有着明显差异.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的兴起,新中式园林景观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新 ...

  • 中国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景观构成要素比较
  • ・352・ 第33巷第3z期2007年11月 山西 SHANXI ARCHI啪 建 筑 vd.33No.32N州.2907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324)3524)3 中国园林和伊斯兰园林的景观构成要素比较 唐燕 摘要:从理永.植物.建筑.装饰物与空阊结构几个方面的案现构成要素对中 ...

  •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08-09-22 10:53 信 息来源:邵 荣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晋元高级中学 施丽鹃 引 言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 ...

  • 关于建构我国集约型园林体系的思考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 24(4) :182-186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关于建构我国集约型园林体系的思考 刘志强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苏苏州215011) 摘 要:阐明了集约型园林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提出了集约型园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