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国际化需要成熟的经济体系

  除了材料特性以外,中国人也在玉石上赋予了太多的人文情怀,以至于将它区别于一般的珠宝或美石加以区分。“君子比德与玉”这一古训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玉德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延伸遍布到中国的文字之中,像基因一样代代流传。“玉树临风、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和玉有关的泛美之词数之不尽,可见玉文化在华人心中的重要性。   右图为一枚玉斧,现藏于苏格兰博物馆,材料据推测来自意大利边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   相比而言,欧洲的西方国家则对玉石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单纯就矿物特性本身而言,无论是软玉还是硬玉,相比普通岩石都具有更高的硬度和韧性。在石器时代的用玉方式上,欧洲人更多地将玉器“实用化”,制作成斧、凿等工具用于日常生活。虽然后来也偶有将他们制作成工艺品的例子,可始终没有作为宝石加以对待。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可能与审美观、价值观、矿藏开采和加工技术有直接关系。好比钻石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年代也较晚,重视程度大不如玉。最早有关钻石的明确记载来自晋朝的《起居注》:“咸宁三年,敦煌上送金刚,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而这一说法也符合佛经《大藏法数》中的描述:“跋折罗(梵语),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南史·西夷传》中记载:“呵罗单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于南北朝宋文帝无嘉七年(公园430年),遣使献金刚指环。”由此可见,中国最早的钻石恐怕是从印度进口来的了。至于“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可见工业制造是钻石在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使用方式了,而“金刚钻”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一统志》之中。   硬玉,既翡翠,则是纯粹的外来品,并在其进口之初就明确定位为宝石之类。在用途方面,翡翠除了被制作成精美首饰或装饰物之外并没有其它用途,这也符合翡翠艳丽夺目的色彩和晶莹剔透的材质特点。   经过清末时期王公贵族的追捧,翡翠在民间的珠宝和艺术品行业中也开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今随着矿藏量的逐年减少,本就价值高昂的翡翠更成为了极其稀有的贵重矿物之一,身价倍增。   反观软玉在市场中的表现,虽然价值也是稳固上升,但它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却大大超出其他宝石和贵重矿物,甚至显得有些“沉重”。玉的神性、王性和一些特定用途一直“根深蒂固”地渗透在华人的基因之中。即便是在现如今卖场中出售的和田玉首饰珠宝身上,也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传统文化的烙印。   平安扣、平安无事牌这类附有明确“中国”标签的商品自然是很难被国际市场所理解,即便玉镯、玉簪等饰物也或多或少隐藏着远古宗教意识的信息。至于罗汉、观音、白菜之类的吊坠、把件等,自然是深受中国本土的青睐,但着实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也无法领会其中蕴含的意义。   材质的思考   如果在历史和文化层面短时间难以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那么仅从材料的角度来看,玉器到底算不算宝石呢?海外市场对他到底是怎样定位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些超出大多数人的意料。   着重于物质存在的西方科学体系,对材料、矿物的本体研究是非常严谨、客观的。用西方科学的体系、研究方法和数据对一件物体的客观存在进行描述和分类,可以算是大多数西方科学门类的基本功了。通过对软、硬玉的宝石学定义,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   国际珠宝、银饰品、珍珠、宝石联合委员会(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Bijouterie, Joaillerie et Orfèvrerie,缩写为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1926年始建于欧洲,原名BIBOAH,其使命主要是为了促进欧洲珠宝业的发展,1961年重新组建改名为CIBJO。现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成员国遍布五大洲。1968年,CIBJO出版了它第一个关于宝石定名和宝石贸易的规则。   右图为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于1991年发表的钻石、宝石、珍珠标准蓝皮书,是全球珠宝行业最权威的标准定义。   CIBJO的职责是记录世界范围内与宝石有关的贸易活动及业内宝石定名规则。这些贸易活动的记录一方面可用来补充现有国家关于公平贸易的法律,一方面在缺乏有关法律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贸易准则。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或准则与另一个国家发生冲突时,国际贸易组织可根据CIBJO准则进行调解,以防止贸易壁垒的形成。CIBJO的目标就是鼓励协调发展,促进珠宝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并从全世界的角度考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消费者对整个珠宝业的信任。CIBJO严格遵循其准则并与之保持严格一致。CIBJO依靠各成员国来维护、贯彻执行其决议,并保护其在业内、在公众心中的信誉度。   在CIBJO于1991年发表的钻石、珠宝、珍珠蓝皮书上,硬玉和软玉都已经具备了非常明确的记载,并被认定为宝石的一种。相对软玉来说,硬玉的定义在矿物学中比较明确,且相对单一。但是在染色工艺,既市场所谓的“A、B、B+C”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   软玉方面,该蓝皮书对其定义明确为“阳起石-透闪石(Actinolite-Tremolite)”,而其中阳起石则可但归类一个商品品种,与“软玉(Nephrite)”独立。此外还有三种平日很少听说的分类:弱锰透闪石(Hexagonite)、铬透闪石(Chrome Tremolite)和猫眼软玉(Nephrite Cat's Eye)。   弱锰透闪石(Hexagonite),因含有少量金属锰元素,因此整体散发出淡淡的粉色,色调介于红色至紫色之间。也有部分因为金属铬的存在而偏绿色;铬透闪石(Chrome Tremolite),因含有大量比例的金属铬,因此通体碧绿。翡翠的中的绿色也是由金属铬产生的;猫眼软玉(Nephrite Cat's Eye),透闪石的一种,但由于晶体结构的直径和排列方式特殊,在经过适当切割和抛光后会产生猫眼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类宝石的基本说明中也包括了该类宝石的染色和人造方式。在目录中的注释标明,软玉有很小几率被染色,或使用油、蜡进行涂抹和烤制。至于人造方式,鉴于其晶体结构的复杂性,阳起石-透闪石是为数不多的无法人工制造的宝石。   除了CIBJO的蓝皮书之外,另一本国际通用的珠宝行业标准参考书《宝石》中也有关于软玉的明确记载。可见,软玉作为“宝石”被国际行业标准所认可是毋庸置疑的。这对玉器国际化提供了权威的学术和行业标准支持,剩下的恐怕就要在“软件”上多下功夫了。   工艺的思考   说到“软件”就不得不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从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追溯一下东西方艺术的区别。   右图为贝尔尼尼的传世经典制作“圣特丽莎”(St. Theresa)。   作为西方艺术风格、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代表,巴洛克(Baroque)艺术的鼎盛时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到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又被称为路易十四风格。它对文艺复兴艺术精神提出了挑战,打破了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普遍被古典主义者排斥。他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多个领域,并在欧洲的教堂、宫殿等地随处可见。诸如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贝尔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等艺术巨匠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   右图为贝尔尼尼的另一传世经典“阿波罗与达芙妮”。   贝尔尼尼可谓是艺术方面的天才,对西方雕塑艺术的贡献和启发巨大。他不仅受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认可并发迹于此,更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留下了多件经典之作。   直至十七世纪中,巴洛克风格逐渐在欧洲衰落。紧随其后的洛可可(Rococo)风格大行其道,形成了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相比巴洛克的夸张,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洛可可则更偏向于精巧和华丽,透露出一股阴柔的美感。洛可可一词原本来源于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既用岩石和蚌壳作为装饰的艺术品,后来更被人解读为“贝壳般流光溢彩”之意,由此可见一般。   右图为乌冬的传世之作伏尔泰雕像。   不过不同于洛可可风格在建筑、家具、金银器等方面的极尽奢华,雕塑艺术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人性、现实”的表达。脱离了罗马教廷的“神性”之风,洛可可风格雕塑作品着力于表达人类的本性、情感,以极其写实的方式作为描述手段,甚至有点“慵懒”的感觉。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非乌冬(Jean-Antoine Houdon)莫属。他的艺术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他为法国艺术、哲学思想家伏尔泰所雕的石像可谓举世闻名。无论是人像的衣着还是肢体语言都透露出老者的智慧和狡诈,面部表情和神态更是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此外,他为美国总统华盛顿所雕的头像,后来甚至成为华盛顿的标准塑像,并被印制在邮票上。   经过了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工业时代,欧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迅速与时俱进,出现了大量新概念。其中最为广泛流行的一种被成为“后洛可可主义”的风格,结合了大量工业时代的技术和题材出现在人们面前,流传至今。这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了解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历史和文化理念,不难看出他们与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区别。除了文化差异造成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区别外,还有审美和材料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玉雕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障碍。西方雕塑通常以白大理石或粘土为材料,质地相比玉石柔软很多。对于质地坚硬的硬玉、软玉等材质经验并不丰富,材质本身的特性运用也不够成熟。   新西兰玉雕艺术家Donn Salt的作品,使用新西兰碧玉制作而成。   那么除了中国以外,国外是否也有玉雕艺术的存在呢?当然,如上文所述,玉文化在全球范围并不孤单,且有不少企业、个人将他们作为首饰、艺术品制作所需的材料进行加工和创作。   右图为美国玉雕艺术家Matthew Glasby的作品。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来自新西兰的Donn Salt,美国的Matthew Glasby、加拿大的Deborah Wilson等玉雕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用料和题材上与国内常见的玉雕作品大为不同,充分体现了基于西方传统雕塑艺术的技法和审美。

  除了材料特性以外,中国人也在玉石上赋予了太多的人文情怀,以至于将它区别于一般的珠宝或美石加以区分。“君子比德与玉”这一古训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玉德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延伸遍布到中国的文字之中,像基因一样代代流传。“玉树临风、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和玉有关的泛美之词数之不尽,可见玉文化在华人心中的重要性。   右图为一枚玉斧,现藏于苏格兰博物馆,材料据推测来自意大利边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   相比而言,欧洲的西方国家则对玉石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单纯就矿物特性本身而言,无论是软玉还是硬玉,相比普通岩石都具有更高的硬度和韧性。在石器时代的用玉方式上,欧洲人更多地将玉器“实用化”,制作成斧、凿等工具用于日常生活。虽然后来也偶有将他们制作成工艺品的例子,可始终没有作为宝石加以对待。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可能与审美观、价值观、矿藏开采和加工技术有直接关系。好比钻石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年代也较晚,重视程度大不如玉。最早有关钻石的明确记载来自晋朝的《起居注》:“咸宁三年,敦煌上送金刚,生金中,百淘不消,可以切玉,出天竺。”而这一说法也符合佛经《大藏法数》中的描述:“跋折罗(梵语),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南史·西夷传》中记载:“呵罗单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于南北朝宋文帝无嘉七年(公园430年),遣使献金刚指环。”由此可见,中国最早的钻石恐怕是从印度进口来的了。至于“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可见工业制造是钻石在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使用方式了,而“金刚钻”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一统志》之中。   硬玉,既翡翠,则是纯粹的外来品,并在其进口之初就明确定位为宝石之类。在用途方面,翡翠除了被制作成精美首饰或装饰物之外并没有其它用途,这也符合翡翠艳丽夺目的色彩和晶莹剔透的材质特点。   经过清末时期王公贵族的追捧,翡翠在民间的珠宝和艺术品行业中也开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今随着矿藏量的逐年减少,本就价值高昂的翡翠更成为了极其稀有的贵重矿物之一,身价倍增。   反观软玉在市场中的表现,虽然价值也是稳固上升,但它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却大大超出其他宝石和贵重矿物,甚至显得有些“沉重”。玉的神性、王性和一些特定用途一直“根深蒂固”地渗透在华人的基因之中。即便是在现如今卖场中出售的和田玉首饰珠宝身上,也能或多或少地看到传统文化的烙印。   平安扣、平安无事牌这类附有明确“中国”标签的商品自然是很难被国际市场所理解,即便玉镯、玉簪等饰物也或多或少隐藏着远古宗教意识的信息。至于罗汉、观音、白菜之类的吊坠、把件等,自然是深受中国本土的青睐,但着实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也无法领会其中蕴含的意义。   材质的思考   如果在历史和文化层面短时间难以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那么仅从材料的角度来看,玉器到底算不算宝石呢?海外市场对他到底是怎样定位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些超出大多数人的意料。   着重于物质存在的西方科学体系,对材料、矿物的本体研究是非常严谨、客观的。用西方科学的体系、研究方法和数据对一件物体的客观存在进行描述和分类,可以算是大多数西方科学门类的基本功了。通过对软、硬玉的宝石学定义,可以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   国际珠宝、银饰品、珍珠、宝石联合委员会(Con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Bijouterie, Joaillerie et Orfèvrerie,缩写为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1926年始建于欧洲,原名BIBOAH,其使命主要是为了促进欧洲珠宝业的发展,1961年重新组建改名为CIBJO。现总部设在意大利米兰,成员国遍布五大洲。1968年,CIBJO出版了它第一个关于宝石定名和宝石贸易的规则。   右图为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于1991年发表的钻石、宝石、珍珠标准蓝皮书,是全球珠宝行业最权威的标准定义。   CIBJO的职责是记录世界范围内与宝石有关的贸易活动及业内宝石定名规则。这些贸易活动的记录一方面可用来补充现有国家关于公平贸易的法律,一方面在缺乏有关法律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贸易准则。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或准则与另一个国家发生冲突时,国际贸易组织可根据CIBJO准则进行调解,以防止贸易壁垒的形成。CIBJO的目标就是鼓励协调发展,促进珠宝业在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并从全世界的角度考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消费者对整个珠宝业的信任。CIBJO严格遵循其准则并与之保持严格一致。CIBJO依靠各成员国来维护、贯彻执行其决议,并保护其在业内、在公众心中的信誉度。   在CIBJO于1991年发表的钻石、珠宝、珍珠蓝皮书上,硬玉和软玉都已经具备了非常明确的记载,并被认定为宝石的一种。相对软玉来说,硬玉的定义在矿物学中比较明确,且相对单一。但是在染色工艺,既市场所谓的“A、B、B+C”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   软玉方面,该蓝皮书对其定义明确为“阳起石-透闪石(Actinolite-Tremolite)”,而其中阳起石则可但归类一个商品品种,与“软玉(Nephrite)”独立。此外还有三种平日很少听说的分类:弱锰透闪石(Hexagonite)、铬透闪石(Chrome Tremolite)和猫眼软玉(Nephrite Cat's Eye)。   弱锰透闪石(Hexagonite),因含有少量金属锰元素,因此整体散发出淡淡的粉色,色调介于红色至紫色之间。也有部分因为金属铬的存在而偏绿色;铬透闪石(Chrome Tremolite),因含有大量比例的金属铬,因此通体碧绿。翡翠的中的绿色也是由金属铬产生的;猫眼软玉(Nephrite Cat's Eye),透闪石的一种,但由于晶体结构的直径和排列方式特殊,在经过适当切割和抛光后会产生猫眼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各类宝石的基本说明中也包括了该类宝石的染色和人造方式。在目录中的注释标明,软玉有很小几率被染色,或使用油、蜡进行涂抹和烤制。至于人造方式,鉴于其晶体结构的复杂性,阳起石-透闪石是为数不多的无法人工制造的宝石。   除了CIBJO的蓝皮书之外,另一本国际通用的珠宝行业标准参考书《宝石》中也有关于软玉的明确记载。可见,软玉作为“宝石”被国际行业标准所认可是毋庸置疑的。这对玉器国际化提供了权威的学术和行业标准支持,剩下的恐怕就要在“软件”上多下功夫了。   工艺的思考   说到“软件”就不得不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从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追溯一下东西方艺术的区别。   右图为贝尔尼尼的传世经典制作“圣特丽莎”(St. Theresa)。   作为西方艺术风格、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最重要代表,巴洛克(Baroque)艺术的鼎盛时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到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又被称为路易十四风格。它对文艺复兴艺术精神提出了挑战,打破了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普遍被古典主义者排斥。他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多个领域,并在欧洲的教堂、宫殿等地随处可见。诸如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贝尔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等艺术巨匠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   右图为贝尔尼尼的另一传世经典“阿波罗与达芙妮”。   贝尔尼尼可谓是艺术方面的天才,对西方雕塑艺术的贡献和启发巨大。他不仅受到了当时罗马教廷的认可并发迹于此,更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留下了多件经典之作。   直至十七世纪中,巴洛克风格逐渐在欧洲衰落。紧随其后的洛可可(Rococo)风格大行其道,形成了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相比巴洛克的夸张,浑身散发着阳刚之气,洛可可则更偏向于精巧和华丽,透露出一股阴柔的美感。洛可可一词原本来源于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既用岩石和蚌壳作为装饰的艺术品,后来更被人解读为“贝壳般流光溢彩”之意,由此可见一般。   右图为乌冬的传世之作伏尔泰雕像。   不过不同于洛可可风格在建筑、家具、金银器等方面的极尽奢华,雕塑艺术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人性、现实”的表达。脱离了罗马教廷的“神性”之风,洛可可风格雕塑作品着力于表达人类的本性、情感,以极其写实的方式作为描述手段,甚至有点“慵懒”的感觉。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非乌冬(Jean-Antoine Houdon)莫属。他的艺术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他为法国艺术、哲学思想家伏尔泰所雕的石像可谓举世闻名。无论是人像的衣着还是肢体语言都透露出老者的智慧和狡诈,面部表情和神态更是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此外,他为美国总统华盛顿所雕的头像,后来甚至成为华盛顿的标准塑像,并被印制在邮票上。   经过了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工业时代,欧洲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迅速与时俱进,出现了大量新概念。其中最为广泛流行的一种被成为“后洛可可主义”的风格,结合了大量工业时代的技术和题材出现在人们面前,流传至今。这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了解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历史和文化理念,不难看出他们与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区别。除了文化差异造成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区别外,还有审美和材料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玉雕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障碍。西方雕塑通常以白大理石或粘土为材料,质地相比玉石柔软很多。对于质地坚硬的硬玉、软玉等材质经验并不丰富,材质本身的特性运用也不够成熟。   新西兰玉雕艺术家Donn Salt的作品,使用新西兰碧玉制作而成。   那么除了中国以外,国外是否也有玉雕艺术的存在呢?当然,如上文所述,玉文化在全球范围并不孤单,且有不少企业、个人将他们作为首饰、艺术品制作所需的材料进行加工和创作。   右图为美国玉雕艺术家Matthew Glasby的作品。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来自新西兰的Donn Salt,美国的Matthew Glasby、加拿大的Deborah Wilson等玉雕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用料和题材上与国内常见的玉雕作品大为不同,充分体现了基于西方传统雕塑艺术的技法和审美。


相关内容

  • 中国玉石文化论文
  • <我国的玉石文化> 姓名:李溪楠 学号:[1**********] 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班级:10级1班 我国的玉石文化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个历史时 ...

  • 经典设计作品赏析论文
  • 中华文化,玉器凝神 --浅析原始社会及封建社会前期玉器艺术特色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从原始时期一直持续到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化.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现在,我们是如何进行的传承和发展的呢?文化,特别是艺术,成为了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介质.而玉器基本上可以说是继人类将石器做为工具进行开发以后最早出现的用以表示某 ...

  • 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
  •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 摘要:中国从古至今科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发展历程. 关键词:陶器玉器,青铜,数学,医学,农业,天文. 一 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工具,标志人类文明的开始.这一时期出现 ...

  • 文物鉴定之乱
  • 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书画造假重灾 ...

  • 当代玉器的优势在于其材质的珍贵
  • 2014年当代玉器收藏投资攻略 2014年03月06日 18:30   <第1收藏>周刊 2014年当代玉器收藏投资攻略 ⊙第1收藏周刊 雷丽叶 尽管作为原材料的玉石价格仍在扶摇直上,2013年的玉器市场显得平静而有序.2013年,各大拍卖公司的当代玉器拍卖还是人头攒动,但玉器作品没有了 ...

  • 南京博物院导游解说词
  •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参观游览的是著名的南京博物院.博物院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紧靠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万平方米.这里绿树环抱,环境幽美.博物院内馆藏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大型的全国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为数甚少的全代史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由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倡议,于19 ...

  • 中国玉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
  • 前言前言 中国人收藏玉器有几千年的历史.战国时期"完璧归赵"的历史记载,就是因和氏璧的收藏而引发的一场"国际风波".在宋代.明代.清代康乾时期.清末民初,也都出现过玉器收藏热. 改革开放以来,隨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理财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 ...

  •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
  • 第35卷第7期2014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Vol. 35 No.7 Jul. 2014 红山文化玉器研究述略 吕昕娱,李亭霖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红山文化是我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
  •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由来已久,由于其开始阶段远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尽管古代文献中记载了一些当时的历史,但是那些都为事过上千年以后的追述,其中不少还具有神话的色彩,不能作为信史.那一大段没有文字的历史只有通过考古发掘,依据对出土的遗迹和遗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