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

精华版《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必备!不但帮助加深记忆,更值得细细品味。语言和文化不分家,本文值得汉语老师收藏。专辑共五篇,本文是第四篇,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对外汉语北京】阅读①~⑤篇。

“中国文化要略④”

第一章 简论第二章 地理状况第三章 历史发展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第五章 汉字第六章 学术思想第七章 宗教信仰第八章 古代教育第九章 科举制度第十章 典籍藏书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1

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2

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

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4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5

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其中六条主干道宽100米以上,由皇城朱雀门通往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150米。其宏伟规模反映了隋唐时代的兴盛气象。

6

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60.2平方公里,是在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元大都城的平面为方形,分为都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皇城、宫城略偏城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全城东、西、南三面各有三个门(东为光熙、崇仁、齐化,西为肃清、和义、平则,南为顺承、丽正、文明),北面为两个门(健德、安贞),元末又加筑瓮城,号称“都城十一门”。明朝建立后,把北面城墙南移5里,南城墙也略往南移,取消“肃清、光熙”二门,改“健德”为“德胜”,改“安贞”为“安定”。随后,又改“崇仁”为“东直”,“和义”为“西直”,“平则”为“阜成”,“齐化”为“朝阳”,“顺承”为“宣武”,“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号称“都城九门”。明代中叶,为防御北方蒙古族人入侵又加筑外城,因物力财力不足,只修了南边的外城,南向加开“右安、永定、左安”三门,东西向加开“广宁”(清代改广安)、“广渠”二门,形成“凸”字形平面,清代相沿未变。旧时北京,外城、内城、宫城有三道护城河。全城有两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干道,一起崇文门,一起宣武门。由于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内街巷通常以集中的行业命名如羊式、马市、米市、花市、珠市等等。

7

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大体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皇城,城外环河,四面设门,门外又建一座瓮城,这种布局在北方府县城市建筑中很有代表性。其次是荆州古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始建于三国,现存为清代初年所建。第三是山西省“平遥古城”,明代初年建。第四是宁远卫城,即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末督师袁崇焕曾驻守于此,数次击退努尔哈赤父子的进攻。

8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在此之前,宫、室、殿、堂都是指居住的房屋,只是居住的位置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宫室”是房屋的通称。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叫“堂”,后边叫“室”,所以成语说“登堂入室”。“殿”与“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

9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汇集历代都城宫殿的文献资料,写成《历代宅京记》一书。历史上建造宫殿最多的帝王是秦始皇。

10

“汉三宫”指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11

“唐三宫”指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12

北宋的宫殿在汴梁,南宋的宫殿在临安,金、元宫殿主要在幽州。

13

明代朱元璋即位后,建都南京,首先在钟山之下建了一座宫城,即南京皇宫,而后又以其故乡临濠为陪都,并开始兴建“中都城”,但六年后又宣布罢建。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仿照上书两宫建造的。

14

北京故宫的设计完全按照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来安排各种建筑,使它成为一个主次分明,尊卑有序而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总的结构承袭古制,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即“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为朝会施政之所,以空旷衬托宫殿的雄伟高大,立于殿外,大有皇权尊严和个人卑微之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帝后所居,清雍正以后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东西六宫,街巷纵横,院落分明,以密集的格局适应起居需要,显示生活情趣。

15

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的最为突出。中国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有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肩六种。

16

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形式中,重檐庑殿顶演变为一种最尊贵的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一些特许的建筑物的主殿才能采用,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太庙主殿;其次为歇山顶,多用于城楼和门楼建筑,如天安门城楼。其他殿顶则普通民家也可采用。

17

中国殿顶的装饰也很讲究,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表明宫殿的等级,一般以单数排列,最多为九个,故宫太和殿破例为十个。

18

早期的陵冢叫“方上”,就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呈覆斗形,故称“方上”。秦汉时的帝王陵冢都取这一形式,如汉武帝的茂陵。唐代则以山为陵,如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明清则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就是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然后在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如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

19

唐太宗的陵园称为柏城,园内种满柏树,园内陵冢四周再建方城一座,四面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朱雀门内面对陵冢建献殿,玄武门内建祭坛,在陵冢的西南建下宫,供守陵官员居住。然后在陵冢西南以扇形排列功臣皇族陪葬墓,计有167座。从明代的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

20

地宫又叫玄宫、元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也是帝王在阴间的宫城,因此建造也极为豪华,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武则天乾陵的地宫最为引人注目。现在已经挖掘开放的皇陵地宫有:南京市江宁县的“南唐二陵”,为南唐前主李[上曰下弁]、中主李璟的墓;四川省成都市“永陵”,前蜀皇帝王建的墓;北京明十三陵“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墓;清东陵的“裕陵”,乾隆皇帝的墓;“定东陵”,慈禧太后的墓;清西陵的“崇岭”,光绪皇帝的墓。

21

西汉和唐代帝陵集中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现存地面保存较好的帝王陵墓是宋、明、清三代的,尤以明、清两代的最好。北宋帝陵集中于河南省巩义市,连同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合称“七帝八陵”,徽钦二帝死于漠北,不在其内。南宋帝陵在浙江省绍兴市城外,共六座,称为“南宋六陵”。

22

明代皇陵除北京十三陵外还有五处,即江苏省盱眙县的明祖陵、安徽省凤阳县的明皇陵、南京市钟山南麓朱元璋的明孝陵、北京市玉泉山北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帝陵、湖北省钟祥市明代“恭睿献皇帝”朱祐[左木右元]的陵墓(嘉靖皇帝生父)。

23

清代皇陵除了关内的东陵和西陵以外,还有关外的四处,即辽宁省辽阳城郊外的东京陵、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沈阳市东北的福陵(努尔哈赤之墓)、沈阳市区北部的昭陵(皇太极之墓)。关外清陵中最大的一座是昭陵。

24

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

25

长城的修建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此后各个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防御他人的侵扰,陆续在本国的边界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以后,仍有十个王朝陆续修建长城,即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宋、明。其中以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最大。西汉长城一般分为内外两重,并沿城墙建立了许多亭、障、烽、燧等军事建筑物,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整体防御体系。汉长城除抵御匈奴外,还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和长城沿线的屯田。明长城有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北京密云古北口长城、怀柔慕田峪长城、延庆八达岭长城等。

26

明长城的三道防线是:(1)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2)从山西地界的偏关,经雁门关、平型关,再向东北到居庸关,一直延伸与第一道长城相接,此道防线上的偏关、宁武关、雁门关,被称为“外三关“;(3)从居庸关南下,入河北境内,经紫荆关、倒马关,止于井陉县境,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称为“内三关”。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山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

27

中国设关,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产物,后来才用于万里长城,纳入长城的防御体系。最早的关,主要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关卡”。后来诸侯之间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关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军事防御。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关,是豫陕边境的函谷关,战国时秦国置,常以关中、关西代指陕西便由此关而来。此外还有汉建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还有河南省荥阳市的虎牢关,秦国设置;安徽省含山县昭关,春秋时期建,伍子胥由楚亡吴,于此关一夜须发皆白;陕西省潼关县的潼关,东汉末年设立;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四川省剑阁县的剑门关;山西省平定县的娘子关;河南省信阳市的武胜关;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的友谊关。春秋战国时的关隘主要是对付邻近诸侯国的进攻,秦汉以后的关隘主要是对付农民起义和军事叛乱。

28

我国的桥梁出现于原始社会。古人置条木于河上成为一种独木桥,即最初的梁桥。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桥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后来,这种浮桥用于战争,到战国时已普遍采用。一些外国学者还认为吊桥(索桥)也是在中国最早出现。我国最早的吊桥是建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建造的。在各种形式的桥梁中,拱桥(曲桥)出现的最晚,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所以,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至迟在东汉就已经完备了。之后拱桥由于承受能力强,实用价值高,并且能够充分显示造桥技术的进步和桥梁艺术的魅力,因而成为桥梁建筑中的基本形式。

29

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历史名桥,首先是西安东郊的灞桥,建于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时期,现存的桥是隋代改建并经历代重修的,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是指此。第二座历史名桥就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第三座历史名桥是北京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另外,江苏省苏州市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福建省晋江市的安子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长达二千余米,折合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桥上有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还有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桥,是宋代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建造。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30

按其所属,中国园林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皇家园林或称帝王园林,主要在北方,私宅园林主要在南方。寺庙园林所剩无几,公共园林则多分布于山水胜地。圃、囿、苑都指园林。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同时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属于皇家园林。

31

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史上闻名中外的皇家园林是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有“万园之园”“人间天堂”等美称。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北京三海(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以避暑山庄为最大。

32

我国南方的私宅园林多集中于苏州、扬州、杭州等,以苏州为最多,因而被称为“园林之城”。苏州四大名园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建于宋代,狮子林建于元代,拙政园建于明代,留园建于明代而大修于清代,基本上体现了四代园林艺术特色。此外,苏州的曲园、怡园、藕园、网师园也极尽风趣。扬州的个园、何园(寄啸山庄),无锡市的寄畅园等也极有名。“东南名园之冠”是上海市的豫园,是明代官僚潘允端为其父亲所建。

33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指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

34

河北省保定市的莲花池建于元代,明代增建,清代改为行宫,是北方少有的历史名园。

35

历史上有两座名声很大的私宅园林,一座在北京,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其故址在今北京大学园内;一座在浙江省海宁市,是清代官僚陈元龙父子的安澜园。米万钟爱石成癖,自号“友石”,“米家四奇”指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勺园的园门题额曰“风烟里”。陈元龙82岁退职归乡,建“遂初园”,死后由其子陈邦直增建。

36

位于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一座亭子。

37

“三台”指汉代的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唐代的尚书省(中台)、门下省(东台)、中书省(西台),因此称宰相为“台辅、台衡、台鼎”,称其任职和去职为“上台、下台”。

38

“江南三大楼”: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

39

宗教祭祀建筑的种类主要有寺、观、祠、庙、塔。其中除清真寺仍保留较多外来影响外,其他都只是中国宫殿和居住建筑的翻版,即以中轴线突出,左右整齐对称,以殿堂门廊组成前后庭院,以高低错落、主次分明造成艺术效果。由于受宗教思想的支配,在建筑上不能不考虑祭祀与信仰活动的需要。因此其格局比宫殿和居住建筑更加规整严格,显出极为程式化的态势。

40

“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指北京故宫、曲阜孔庙、嵩山中岳庙。

41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济南市历城县四门塔,建于隋代大业七年。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为河南省登封市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密檐十三层,十二角形。现存最高的砖塔是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塔,楼阁式,宋代建成,又称料敌塔,因宋时以此地为边界而常登塔瞭望敌情而得名。现存最早最大的木塔是山西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辽时建,楼阁式,八角九层(明五暗四)。现存最早最高的琉璃塔是开封铁塔,全名为“祐国寺塔”,宋代建,琉璃呈铁色,仿木结构,楼阁式,八角十三层。现存最高的铁塔是山东济宁市铁塔,八角形,宋代建为七级,明代增为九级,铁壳砖心,仿木结构。以上都是单塔,此外还有太原双塔、宁夏拜寺口双塔、云南大理三塔、青海塔尔寺八塔、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等。

42

古碑荟萃之地有陕西西安碑林、山东孔庙碑林。现存最大的墓碑,是江苏省苏州市城外灵岩山的韩世忠墓碑。

43

现存最精美的照壁是山西大同的九龙壁,以琉璃建成,仿木结构庑殿顶,原为明代代王府前的照壁。“中岳三阙”指嵩山太室庙、少室庙、启母庙前三阙。

44

河南省内乡县衙始建于元代,现存是清代光绪年间扩建维修的,其基本格局是三进院落,前衙后宅。有大堂,是知县审理大案、要案,迎接圣旨、钦差及上级官员的地方;堂内正中为暖阁,是知县升堂之处;堂两侧置兵器、刑具;堂下两块跪石,左为原告右为被告;大堂后东西为皂房,是三班衙役值班的地方;中有重光门,门内为琴治堂,即二堂,是知县审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后为二门,门内为迎宾厅。厅后为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之处;两侧廊厅,供知县家眷居住。三堂后为后花园。县衙中轴线东侧有县丞院、巡捕局、迎宾馆、樵楼、衙神庙、申明厅,西侧有主簿院、吏舍院、书房、监狱、狱神庙、旌善亭等,可谓布局完整,功能齐全。

45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形成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形式的住宅,如江南的官商府第、楼房民宅,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地区的干栏式小楼,维吾尔族的庭院和蒙古族的蒙古包等。一般来说,北方寒冷多风,房屋建筑多取正南正北方向,庭院比较宽大,墙顶比较厚重,以充分接受日照,避免寒风;南方炎热潮湿,房屋建筑不一定正南正北方向,庭院比较狭小,墙顶比较薄轻,而且多设门窗,以避免日照,有利通风。现在各地留存的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

46

北京现存的王府都是清代王府。明代北京王府只剩下一个名字“王府井”。清代的王府建筑,都采取四合院的形式,其房屋布局有一定规制。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其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珅的府第,嘉靖时成为庆王府,咸丰皇帝后来赐给了恭亲王奕[左讠右斤],整个布局分东、西、中三路,花园建在府后。朝阳门内路北为“孚王府”,原为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府第,后为道光第九子孚郡王奕[左讠右惠]的府第,俗称“九爷府”。另外还有南、北两个醇王府。

47

在全国引人注目的民居是山西晋商的一些院落住宅,集中于晋中一带,是由许多大小四合院组成的大型院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风格独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祁县的乔家大院(在中堂)和渠家大院、太谷县的曹家大院(三多堂)、平遥的日升昌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榆次的常家大院等均可称“北方民居建筑中的明珠”。

48

我国在西周时期已经设有专门主管水利工程的官员和机构,战国时代已有较大的水利工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彪炳史册,分别是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另一项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是隋炀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49

都江堰首先凿通了挡住岷江水路的玉垒山,称为宝瓶口,然后在宝瓶口上流筑堤,修建成分水鱼嘴和飞沙堰。前者将江水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则从宝瓶口进入灌溉渠;后者用来调节水量大小。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纳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使当时的水路可直达今天的广州。

50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部分地段利用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从今江苏省江都至淮安)故道和汉代汴渠,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荥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元代建都北京,为了漕运方便,又将大运河裁弯取直,另开济州河、会通河,由苏北经山东与临清的旧运河衔接,里程缩短到1794公里。其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并使运河两侧的农田得到灌溉之便。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1

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

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

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

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派”,其代表作《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等。鲍照擅长七言歌行,有《拟行路难》18首。

8

南北朝出现了音律,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他们依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为永明体。

9

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沈宋”指“沈佺期、宋之问”,他们大力创作律诗、绝句,对创立近体诗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前者写有《秦中吟》、《新乐府十五首》、《长恨歌》、《琵琶行》等,因其活跃在元和年间,被称为“元和体”。

10

词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晚唐诗人温庭筠主要作词,与李商隐并称“温李”,其词与韦庄等人的共编入《花间集》,因而被称为花间派。

11

北宋词坛有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宋初曾有些诗人模拟李商隐互相酬唱,编为《西昆酬唱集》,词藻艳丽而内容贫乏,称为“西昆体”。随即即有黄庭坚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形成著名的“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有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12

明代曾流行雍容典雅的台阁体,明中叶以后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台阁体,提倡复古,之后派别纷起,都难逾唐宋。清初的诗坛盟主为钱谦益,清末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

13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历史散文主要集中于《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尚书》的内容主要是殷商和西周初年的王室文告、命令、王公大臣的谈话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现存58篇,其中28篇《今文尚书》比较可信。《国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事实,以晋国为最详。有的事件已有情节描写,语言也比《尚书》要浅近质朴。《左传》是以具体的史实来丰富和补充文字过于简略的《春秋》,文字简练,句式灵活,能完整的叙述事件和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特别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写的很激动人心。《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士们的言行,分东周、西周、秦、齐、楚、魏、赵、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文章注重刻画人物,善于铺张描绘,许多故事写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篇章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写得神采照人。哲理散文则集中于诸子著作。《老子》语言凝练,哲理深邃,很像散韵夹杂的格言诗;《论语》简约而意旨丰厚,说理论事富于哲理和抒情意味,许多句子成为后世格言和成语。《墨子》闻风质朴,论证有力,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实开论辩文之先河。《孟子》是从语录体过渡到长篇论文的桥梁。《庄子》已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是专题论文,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荀子》已是成熟的议论文,《韩非子》则逻辑周密,说理透辟。另外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4

西汉司马迁《史记》、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书》、东汉班固《汉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曹丕《与吴质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15

中唐以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以复古为口号的“古文运动”,其根本性质是恢复儒家传统,改变文体、文风。运动所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文以载道”,即文章必须有思想性,必须表达和宣扬儒家的道统,反对空洞无物,反对因袭模仿,反对矫揉造作。。韩愈的散文有《师说》、《与孟东野书》、《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柳宗元写有《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等。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6

宋代的欧阳修第二次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并以他的道德文章彪炳当世,成为宋代文坛的领袖。

17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苏轼有散文《石钟山记》、《超然台记》、《凌虚亭记》、《放鹤亭记》等。范仲淹《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

18

明代刘基散文集《郁离子》,宋濂的传记性散文《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明代有以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推崇唐宋古文的唐宋派。明后期的公安派以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三人为代表,主张散文“独抒性灵”,不拘客套。袁宏道有《虎丘记》、《满井游记》等。还有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散文表现“幽情单绪”,使文章的题材更窄。明末散文家张岱有散文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19

清代散文:夏完淳《狱中上母书》、邵长衡《阎典吏传》;清中叶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和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派,两派都提倡唐宋古文,讲究“义法”,但以前者的影响为大。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登泰山记》。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康有为《强学会序》、章炳麟《邹容传》。

20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两人一南一北,代表了赋在初期的两种不同风格。前者以四言韵语为主,受到《诗经》的影响;后者文采典雅华美,受到《楚辞》的影响。宋玉的赋还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21

汉赋有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长杨赋》和《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2

魏晋南北朝: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蔡邕《述行赋》、祢衡《鹦鹉赋》、左思《三都赋》、孙绰《天台山赋》、陶渊明《闲情赋》、潘岳《怀旧赋》、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和《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23

唐代:王勃《春思赋》、张九龄《荔枝赋》、李白《大鹏赋》、李商隐《虱赋》、陆龟蒙《蚕赋》、柳宗元《瓶赋》和《牛赋》、杜牧《阿房宫赋》。

24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金代:元好问《秋望赋》、郝经《怒雨赋》。

25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调风月》等。

26

王实甫的《西厢记》源自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在金代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27

元杂居前期的艺术活动中心主要在北方,京城大都和地处山西的平阳都是戏曲艺术最活跃的地方。著名剧目有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元杂居后期的活动则转向南方,原南宋京城临安成为艺术创作和表演中心,但兴盛情况已与北方不可同日而语,主要创作成就有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扬州梦》、宫天挺《范张鸡黍》。

28

明清流行的戏曲形式是传奇,是在南方流行的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末明初的重要传奇作品有高则诚的《琵琶记》和被称为“四大南戏”的《荆钗记》(元柯丹丘)、《白兔记》、《拜月记》(元施惠)、《杀狗记》。此后还有李开先《宝剑记》、王世贞《鸣凤记》、梁辰鱼《浣纱记》。《浣纱记》首开传奇剧用昆山腔演唱传统,为后来昆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9

明代戏曲的鼎盛时代是明代下半叶,这时出现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沈璟致力于戏曲声律理论的研究,主张创作严守音律,写过十七种剧本,主要有《义侠记》、《博笑记》、《埋剑记》等,现只存七种较为完整。与其同派的作家还有王骥德、卜世臣、叶宪祖、顾大典等人。汤显祖居于“玉茗堂”,在创作上,他反对拟古和死守格律,主张写情,作品只有五种传世,即《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0

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1

明末清初传奇创作成就比较高的作家是李玉,其作品以“一人永占”为代表,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此外还有朱素臣的《十五贯》、李玉与朱素臣合著的《清忠谱》。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的《闲情偶寄》一书系统的论述了戏曲文学的特点及戏曲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2

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是洪昇和孔尚任,世称“南洪北孔”。洪昇有《长生殿》,孔尚任有《桃花扇》。

33

中国的古典小说是从先秦的神话传说发端的,后来又吸引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新序》和无名氏的《燕丹子》等。魏晋以后出现了所谓“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34

唐人传奇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裴铩的《传奇》等。许多名篇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

35

宋元话本的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小说一类主要包括传奇、公案、灵怪等,其中描写婚姻爱情和狱断公案的小说尤其生动感人,给后来的短篇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讲史一类则主要是将历史演绎为小说形式,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巨大,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端。其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

36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中的名篇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寻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

37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第十四章 各类艺术第十五章 风俗习惯第十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第十七章 补充知识

关注公众号,看更多好文章

如果觉得确实是干货

动动手指,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版《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必备!不但帮助加深记忆,更值得细细品味。语言和文化不分家,本文值得汉语老师收藏。专辑共五篇,本文是第四篇,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对外汉语北京】阅读①~⑤篇。

“中国文化要略④”

第一章 简论第二章 地理状况第三章 历史发展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第五章 汉字第六章 学术思想第七章 宗教信仰第八章 古代教育第九章 科举制度第十章 典籍藏书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1

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2

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

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4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5

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其中六条主干道宽100米以上,由皇城朱雀门通往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150米。其宏伟规模反映了隋唐时代的兴盛气象。

6

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60.2平方公里,是在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元大都城的平面为方形,分为都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皇城、宫城略偏城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全城东、西、南三面各有三个门(东为光熙、崇仁、齐化,西为肃清、和义、平则,南为顺承、丽正、文明),北面为两个门(健德、安贞),元末又加筑瓮城,号称“都城十一门”。明朝建立后,把北面城墙南移5里,南城墙也略往南移,取消“肃清、光熙”二门,改“健德”为“德胜”,改“安贞”为“安定”。随后,又改“崇仁”为“东直”,“和义”为“西直”,“平则”为“阜成”,“齐化”为“朝阳”,“顺承”为“宣武”,“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号称“都城九门”。明代中叶,为防御北方蒙古族人入侵又加筑外城,因物力财力不足,只修了南边的外城,南向加开“右安、永定、左安”三门,东西向加开“广宁”(清代改广安)、“广渠”二门,形成“凸”字形平面,清代相沿未变。旧时北京,外城、内城、宫城有三道护城河。全城有两条与中轴线平行的干道,一起崇文门,一起宣武门。由于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内街巷通常以集中的行业命名如羊式、马市、米市、花市、珠市等等。

7

现存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城是明代建筑的“西安城”,大体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皇城,城外环河,四面设门,门外又建一座瓮城,这种布局在北方府县城市建筑中很有代表性。其次是荆州古城,即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始建于三国,现存为清代初年所建。第三是山西省“平遥古城”,明代初年建。第四是宁远卫城,即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末督师袁崇焕曾驻守于此,数次击退努尔哈赤父子的进攻。

8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在此之前,宫、室、殿、堂都是指居住的房屋,只是居住的位置和大小有所不同而已。“宫室”是房屋的通称。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叫“堂”,后边叫“室”,所以成语说“登堂入室”。“殿”与“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专用房屋的名称,后来又为宗教神祗所用。

9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汇集历代都城宫殿的文献资料,写成《历代宅京记》一书。历史上建造宫殿最多的帝王是秦始皇。

10

“汉三宫”指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11

“唐三宫”指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12

北宋的宫殿在汴梁,南宋的宫殿在临安,金、元宫殿主要在幽州。

13

明代朱元璋即位后,建都南京,首先在钟山之下建了一座宫城,即南京皇宫,而后又以其故乡临濠为陪都,并开始兴建“中都城”,但六年后又宣布罢建。北京故宫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仿照上书两宫建造的。

14

北京故宫的设计完全按照君权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来安排各种建筑,使它成为一个主次分明,尊卑有序而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总的结构承袭古制,采用“前朝后寝”的布局,即“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为朝会施政之所,以空旷衬托宫殿的雄伟高大,立于殿外,大有皇权尊严和个人卑微之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帝后所居,清雍正以后在此处理日常政务。东西六宫,街巷纵横,院落分明,以密集的格局适应起居需要,显示生活情趣。

15

中国的宫殿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的最为突出。中国的殿堂(包括宗教殿堂)都采用大屋顶,主要形式有悬山、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肩六种。

16

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形式中,重檐庑殿顶演变为一种最尊贵的形式,只有皇家宫殿和一些特许的建筑物的主殿才能采用,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太庙主殿;其次为歇山顶,多用于城楼和门楼建筑,如天安门城楼。其他殿顶则普通民家也可采用。

17

中国殿顶的装饰也很讲究,那些各式各样的动物,统称为“吻兽”或“瑞兽”。吻兽的数量,表明宫殿的等级,一般以单数排列,最多为九个,故宫太和殿破例为十个。

18

早期的陵冢叫“方上”,就是把封土垒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但顶部是平的,呈覆斗形,故称“方上”。秦汉时的帝王陵冢都取这一形式,如汉武帝的茂陵。唐代则以山为陵,如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明清则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就是在地宫上面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然后在城内堆土,使封土成为圆顶,并略略高出城墙,如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易县清西陵。

19

唐太宗的陵园称为柏城,园内种满柏树,园内陵冢四周再建方城一座,四面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朱雀门内面对陵冢建献殿,玄武门内建祭坛,在陵冢的西南建下宫,供守陵官员居住。然后在陵冢西南以扇形排列功臣皇族陪葬墓,计有167座。从明代的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

20

地宫又叫玄宫、元宫,是放置棺椁的地方,也是帝王在阴间的宫城,因此建造也极为豪华,以秦始皇陵、唐太宗昭陵、武则天乾陵的地宫最为引人注目。现在已经挖掘开放的皇陵地宫有:南京市江宁县的“南唐二陵”,为南唐前主李[上曰下弁]、中主李璟的墓;四川省成都市“永陵”,前蜀皇帝王建的墓;北京明十三陵“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墓;清东陵的“裕陵”,乾隆皇帝的墓;“定东陵”,慈禧太后的墓;清西陵的“崇岭”,光绪皇帝的墓。

21

西汉和唐代帝陵集中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现存地面保存较好的帝王陵墓是宋、明、清三代的,尤以明、清两代的最好。北宋帝陵集中于河南省巩义市,连同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合称“七帝八陵”,徽钦二帝死于漠北,不在其内。南宋帝陵在浙江省绍兴市城外,共六座,称为“南宋六陵”。

22

明代皇陵除北京十三陵外还有五处,即江苏省盱眙县的明祖陵、安徽省凤阳县的明皇陵、南京市钟山南麓朱元璋的明孝陵、北京市玉泉山北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帝陵、湖北省钟祥市明代“恭睿献皇帝”朱祐[左木右元]的陵墓(嘉靖皇帝生父)。

23

清代皇陵除了关内的东陵和西陵以外,还有关外的四处,即辽宁省辽阳城郊外的东京陵、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沈阳市东北的福陵(努尔哈赤之墓)、沈阳市区北部的昭陵(皇太极之墓)。关外清陵中最大的一座是昭陵。

24

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

25

长城的修建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早修建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此后各个诸侯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防御他人的侵扰,陆续在本国的边界修建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以后,仍有十个王朝陆续修建长城,即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宋、明。其中以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最大。西汉长城一般分为内外两重,并沿城墙建立了许多亭、障、烽、燧等军事建筑物,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的整体防御体系。汉长城除抵御匈奴外,还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西域和长城沿线的屯田。明长城有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北京密云古北口长城、怀柔慕田峪长城、延庆八达岭长城等。

26

明长城的三道防线是:(1)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2)从山西地界的偏关,经雁门关、平型关,再向东北到居庸关,一直延伸与第一道长城相接,此道防线上的偏关、宁武关、雁门关,被称为“外三关“;(3)从居庸关南下,入河北境内,经紫荆关、倒马关,止于井陉县境,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被称为“内三关”。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山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

27

中国设关,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产物,后来才用于万里长城,纳入长城的防御体系。最早的关,主要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关卡”。后来诸侯之间的军事冲突日益加剧,关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军事防御。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关,是豫陕边境的函谷关,战国时秦国置,常以关中、关西代指陕西便由此关而来。此外还有汉建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还有河南省荥阳市的虎牢关,秦国设置;安徽省含山县昭关,春秋时期建,伍子胥由楚亡吴,于此关一夜须发皆白;陕西省潼关县的潼关,东汉末年设立;甘肃省敦煌市的玉门关;四川省剑阁县的剑门关;山西省平定县的娘子关;河南省信阳市的武胜关;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的友谊关。春秋战国时的关隘主要是对付邻近诸侯国的进攻,秦汉以后的关隘主要是对付农民起义和军事叛乱。

28

我国的桥梁出现于原始社会。古人置条木于河上成为一种独木桥,即最初的梁桥。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桥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后来,这种浮桥用于战争,到战国时已普遍采用。一些外国学者还认为吊桥(索桥)也是在中国最早出现。我国最早的吊桥是建筑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建造的。在各种形式的桥梁中,拱桥(曲桥)出现的最晚,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所以,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至迟在东汉就已经完备了。之后拱桥由于承受能力强,实用价值高,并且能够充分显示造桥技术的进步和桥梁艺术的魅力,因而成为桥梁建筑中的基本形式。

29

史书上记载较早的历史名桥,首先是西安东郊的灞桥,建于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时期,现存的桥是隋代改建并经历代重修的,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是指此。第二座历史名桥就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是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第三座历史名桥是北京的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经《马可·波罗游记》介绍到西方的第一座中国石拱桥。另外,江苏省苏州市的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是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福建省晋江市的安子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长达二千余米,折合五华里,故俗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桥上有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还有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桥,是宋代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建造。我国桥梁最多的城市是浙江省的绍兴市。

30

按其所属,中国园林可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皇家园林或称帝王园林,主要在北方,私宅园林主要在南方。寺庙园林所剩无几,公共园林则多分布于山水胜地。圃、囿、苑都指园林。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是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同时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属于皇家园林。

31

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史上闻名中外的皇家园林是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有“万园之园”“人间天堂”等美称。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北京三海(中南海、北海)、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以避暑山庄为最大。

32

我国南方的私宅园林多集中于苏州、扬州、杭州等,以苏州为最多,因而被称为“园林之城”。苏州四大名园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沧浪亭建于宋代,狮子林建于元代,拙政园建于明代,留园建于明代而大修于清代,基本上体现了四代园林艺术特色。此外,苏州的曲园、怡园、藕园、网师园也极尽风趣。扬州的个园、何园(寄啸山庄),无锡市的寄畅园等也极有名。“东南名园之冠”是上海市的豫园,是明代官僚潘允端为其父亲所建。

33

清代“广东四大名园”指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

34

河北省保定市的莲花池建于元代,明代增建,清代改为行宫,是北方少有的历史名园。

35

历史上有两座名声很大的私宅园林,一座在北京,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其故址在今北京大学园内;一座在浙江省海宁市,是清代官僚陈元龙父子的安澜园。米万钟爱石成癖,自号“友石”,“米家四奇”指米家园、米家石、米家灯、米家童。勺园的园门题额曰“风烟里”。陈元龙82岁退职归乡,建“遂初园”,死后由其子陈邦直增建。

36

位于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一座亭子。

37

“三台”指汉代的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唐代的尚书省(中台)、门下省(东台)、中书省(西台),因此称宰相为“台辅、台衡、台鼎”,称其任职和去职为“上台、下台”。

38

“江南三大楼”: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

39

宗教祭祀建筑的种类主要有寺、观、祠、庙、塔。其中除清真寺仍保留较多外来影响外,其他都只是中国宫殿和居住建筑的翻版,即以中轴线突出,左右整齐对称,以殿堂门廊组成前后庭院,以高低错落、主次分明造成艺术效果。由于受宗教思想的支配,在建筑上不能不考虑祭祀与信仰活动的需要。因此其格局比宫殿和居住建筑更加规整严格,显出极为程式化的态势。

40

“中国三大古建筑群”指北京故宫、曲阜孔庙、嵩山中岳庙。

41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是济南市历城县四门塔,建于隋代大业七年。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为河南省登封市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密檐十三层,十二角形。现存最高的砖塔是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塔,楼阁式,宋代建成,又称料敌塔,因宋时以此地为边界而常登塔瞭望敌情而得名。现存最早最大的木塔是山西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辽时建,楼阁式,八角九层(明五暗四)。现存最早最高的琉璃塔是开封铁塔,全名为“祐国寺塔”,宋代建,琉璃呈铁色,仿木结构,楼阁式,八角十三层。现存最高的铁塔是山东济宁市铁塔,八角形,宋代建为七级,明代增为九级,铁壳砖心,仿木结构。以上都是单塔,此外还有太原双塔、宁夏拜寺口双塔、云南大理三塔、青海塔尔寺八塔、宁夏青铜峡一百零八塔等。

42

古碑荟萃之地有陕西西安碑林、山东孔庙碑林。现存最大的墓碑,是江苏省苏州市城外灵岩山的韩世忠墓碑。

43

现存最精美的照壁是山西大同的九龙壁,以琉璃建成,仿木结构庑殿顶,原为明代代王府前的照壁。“中岳三阙”指嵩山太室庙、少室庙、启母庙前三阙。

44

河南省内乡县衙始建于元代,现存是清代光绪年间扩建维修的,其基本格局是三进院落,前衙后宅。有大堂,是知县审理大案、要案,迎接圣旨、钦差及上级官员的地方;堂内正中为暖阁,是知县升堂之处;堂两侧置兵器、刑具;堂下两块跪石,左为原告右为被告;大堂后东西为皂房,是三班衙役值班的地方;中有重光门,门内为琴治堂,即二堂,是知县审理一般案件的地方。堂后为二门,门内为迎宾厅。厅后为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之处;两侧廊厅,供知县家眷居住。三堂后为后花园。县衙中轴线东侧有县丞院、巡捕局、迎宾馆、樵楼、衙神庙、申明厅,西侧有主簿院、吏舍院、书房、监狱、狱神庙、旌善亭等,可谓布局完整,功能齐全。

45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形成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形式的住宅,如江南的官商府第、楼房民宅,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地区的干栏式小楼,维吾尔族的庭院和蒙古族的蒙古包等。一般来说,北方寒冷多风,房屋建筑多取正南正北方向,庭院比较宽大,墙顶比较厚重,以充分接受日照,避免寒风;南方炎热潮湿,房屋建筑不一定正南正北方向,庭院比较狭小,墙顶比较薄轻,而且多设门窗,以避免日照,有利通风。现在各地留存的民居,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

46

北京现存的王府都是清代王府。明代北京王府只剩下一个名字“王府井”。清代的王府建筑,都采取四合院的形式,其房屋布局有一定规制。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其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珅的府第,嘉靖时成为庆王府,咸丰皇帝后来赐给了恭亲王奕[左讠右斤],整个布局分东、西、中三路,花园建在府后。朝阳门内路北为“孚王府”,原为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府第,后为道光第九子孚郡王奕[左讠右惠]的府第,俗称“九爷府”。另外还有南、北两个醇王府。

47

在全国引人注目的民居是山西晋商的一些院落住宅,集中于晋中一带,是由许多大小四合院组成的大型院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风格独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祁县的乔家大院(在中堂)和渠家大院、太谷县的曹家大院(三多堂)、平遥的日升昌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榆次的常家大院等均可称“北方民居建筑中的明珠”。

48

我国在西周时期已经设有专门主管水利工程的官员和机构,战国时代已有较大的水利工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彪炳史册,分别是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兴建的都江堰、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另一项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是隋炀帝时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49

都江堰首先凿通了挡住岷江水路的玉垒山,称为宝瓶口,然后在宝瓶口上流筑堤,修建成分水鱼嘴和飞沙堰。前者将江水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则从宝瓶口进入灌溉渠;后者用来调节水量大小。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纳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使当时的水路可直达今天的广州。

50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部分地段利用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从今江苏省江都至淮安)故道和汉代汴渠,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荥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元代建都北京,为了漕运方便,又将大运河裁弯取直,另开济州河、会通河,由苏北经山东与临清的旧运河衔接,里程缩短到1794公里。其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并使运河两侧的农田得到灌溉之便。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1

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

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

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

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

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开辟了我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派”,其代表作《登池上楼》、《石门岩上宿》等。鲍照擅长七言歌行,有《拟行路难》18首。

8

南北朝出现了音律,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他们依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为永明体。

9

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沈宋”指“沈佺期、宋之问”,他们大力创作律诗、绝句,对创立近体诗作出了重要贡献。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前者写有《秦中吟》、《新乐府十五首》、《长恨歌》、《琵琶行》等,因其活跃在元和年间,被称为“元和体”。

10

词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晚唐诗人温庭筠主要作词,与李商隐并称“温李”,其词与韦庄等人的共编入《花间集》,因而被称为花间派。

11

北宋词坛有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秦观为代表的婉约派。宋初曾有些诗人模拟李商隐互相酬唱,编为《西昆酬唱集》,词藻艳丽而内容贫乏,称为“西昆体”。随即即有黄庭坚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历”,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形成著名的“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有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12

明代曾流行雍容典雅的台阁体,明中叶以后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台阁体,提倡复古,之后派别纷起,都难逾唐宋。清初的诗坛盟主为钱谦益,清末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反映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

13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历史散文主要集中于《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尚书》的内容主要是殷商和西周初年的王室文告、命令、王公大臣的谈话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现存58篇,其中28篇《今文尚书》比较可信。《国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事实,以晋国为最详。有的事件已有情节描写,语言也比《尚书》要浅近质朴。《左传》是以具体的史实来丰富和补充文字过于简略的《春秋》,文字简练,句式灵活,能完整的叙述事件和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特别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写的很激动人心。《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士们的言行,分东周、西周、秦、齐、楚、魏、赵、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文章注重刻画人物,善于铺张描绘,许多故事写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篇章着重刻画人物性格,写得神采照人。哲理散文则集中于诸子著作。《老子》语言凝练,哲理深邃,很像散韵夹杂的格言诗;《论语》简约而意旨丰厚,说理论事富于哲理和抒情意味,许多句子成为后世格言和成语。《墨子》闻风质朴,论证有力,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实开论辩文之先河。《孟子》是从语录体过渡到长篇论文的桥梁。《庄子》已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是专题论文,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荀子》已是成熟的议论文,《韩非子》则逻辑周密,说理透辟。另外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14

西汉司马迁《史记》、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书》、东汉班固《汉书》、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曹丕《与吴质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15

中唐以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以复古为口号的“古文运动”,其根本性质是恢复儒家传统,改变文体、文风。运动所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文以载道”,即文章必须有思想性,必须表达和宣扬儒家的道统,反对空洞无物,反对因袭模仿,反对矫揉造作。。韩愈的散文有《师说》、《与孟东野书》、《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柳宗元写有《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等。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16

宋代的欧阳修第二次举起“古文运动”的旗帜,并以他的道德文章彪炳当世,成为宋代文坛的领袖。

17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苏轼有散文《石钟山记》、《超然台记》、《凌虚亭记》、《放鹤亭记》等。范仲淹《岳阳楼记》、周敦颐《爱莲说》。

18

明代刘基散文集《郁离子》,宋濂的传记性散文《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明代有以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推崇唐宋古文的唐宋派。明后期的公安派以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三人为代表,主张散文“独抒性灵”,不拘客套。袁宏道有《虎丘记》、《满井游记》等。还有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散文表现“幽情单绪”,使文章的题材更窄。明末散文家张岱有散文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19

清代散文:夏完淳《狱中上母书》、邵长衡《阎典吏传》;清中叶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和以恽敬为代表的阳湖派,两派都提倡唐宋古文,讲究“义法”,但以前者的影响为大。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登泰山记》。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康有为《强学会序》、章炳麟《邹容传》。

20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两人一南一北,代表了赋在初期的两种不同风格。前者以四言韵语为主,受到《诗经》的影响;后者文采典雅华美,受到《楚辞》的影响。宋玉的赋还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21

汉赋有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张衡。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长杨赋》和《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2

魏晋南北朝:曹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蔡邕《述行赋》、祢衡《鹦鹉赋》、左思《三都赋》、孙绰《天台山赋》、陶渊明《闲情赋》、潘岳《怀旧赋》、鲍照《芜城赋》、江淹《恨赋》和《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23

唐代:王勃《春思赋》、张九龄《荔枝赋》、李白《大鹏赋》、李商隐《虱赋》、陆龟蒙《蚕赋》、柳宗元《瓶赋》和《牛赋》、杜牧《阿房宫赋》。

24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金代:元好问《秋望赋》、郝经《怒雨赋》。

25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调风月》等。

26

王实甫的《西厢记》源自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在金代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27

元杂居前期的艺术活动中心主要在北方,京城大都和地处山西的平阳都是戏曲艺术最活跃的地方。著名剧目有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元杂居后期的活动则转向南方,原南宋京城临安成为艺术创作和表演中心,但兴盛情况已与北方不可同日而语,主要创作成就有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扬州梦》、宫天挺《范张鸡黍》。

28

明清流行的戏曲形式是传奇,是在南方流行的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末明初的重要传奇作品有高则诚的《琵琶记》和被称为“四大南戏”的《荆钗记》(元柯丹丘)、《白兔记》、《拜月记》(元施惠)、《杀狗记》。此后还有李开先《宝剑记》、王世贞《鸣凤记》、梁辰鱼《浣纱记》。《浣纱记》首开传奇剧用昆山腔演唱传统,为后来昆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9

明代戏曲的鼎盛时代是明代下半叶,这时出现了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和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沈璟致力于戏曲声律理论的研究,主张创作严守音律,写过十七种剧本,主要有《义侠记》、《博笑记》、《埋剑记》等,现只存七种较为完整。与其同派的作家还有王骥德、卜世臣、叶宪祖、顾大典等人。汤显祖居于“玉茗堂”,在创作上,他反对拟古和死守格律,主张写情,作品只有五种传世,即《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0

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1

明末清初传奇创作成就比较高的作家是李玉,其作品以“一人永占”为代表,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此外还有朱素臣的《十五贯》、李玉与朱素臣合著的《清忠谱》。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的《闲情偶寄》一书系统的论述了戏曲文学的特点及戏曲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2

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是洪昇和孔尚任,世称“南洪北孔”。洪昇有《长生殿》,孔尚任有《桃花扇》。

33

中国的古典小说是从先秦的神话传说发端的,后来又吸引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新序》和无名氏的《燕丹子》等。魏晋以后出现了所谓“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34

唐人传奇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裴铩的《传奇》等。许多名篇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

35

宋元话本的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小说一类主要包括传奇、公案、灵怪等,其中描写婚姻爱情和狱断公案的小说尤其生动感人,给后来的短篇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讲史一类则主要是将历史演绎为小说形式,对中国古典小说影响巨大,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端。其代表作有《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

36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中的名篇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寻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

37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第十四章 各类艺术第十五章 风俗习惯第十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第十七章 补充知识

关注公众号,看更多好文章

如果觉得确实是干货

动动手指,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相关内容

  • [考研书目]暨南大学汉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 [考研书目] 暨南大学汉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教育心理学>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中国古代文学 ...

  • 中医类书籍名册
  • 黄帝内经 (战国)佚名著 蓝天出版社 图解黄帝内经·素问:白话全译图解本:中国养生第一经 唐颐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1 黄帝内经·灵枢 汉英对照 刘希茹今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 2008.11 黄帝内经 段青峰注译 崇文书局 2008 图解黄帝八十一难经 回归中医养生之道 (战国 ...

  • 马君实生平著述考_马景
  • 2011年第2期(总第82期) 回族研究 JournalofHuiMuslimMinorityStudies No.2,2011(Gen,No.82) [回族历史] 马君实生平著述考 马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马君实作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汉文译著家之一,学 ...

  •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摘自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
  •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水平 摘自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 英语翻译学习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要想学好翻译,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性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 一.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从形式上看,翻 ...

  • 中文系论文选题
  •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 1.中国神话的演变和发展 2.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研究 3.神话和仙话的比较研究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5.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6.楚辞神话研究 <诗经今注> 1.论<诗经>所反映的上古社会风俗 2. ...

  • 星级化管理制度实施要略
  • 星级化管理制度实施要略 星级化管理制度实施要略 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管理模式是一种管制型的一言堂方式,教师或者充当警察或者充当保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生命的潜能不能最大程度的挖掘.从当代教育的特点和教育 ...

  • 中国文法要略
  • 中国文法要略 <中国文法要略)),最初是吕叔湘先生在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它打破了模仿西洋文法的旧框框,致力于探索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及规律,在中国语法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问世,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动词中心论"和动词"向"的概念的 ...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历史文化教学互动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历史文化教学互动 对外汉语一班 张旭 [主题] 对外汉语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作者通过专业学习体会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教学与 对外汉语教学的互动模式在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课程中应予提倡.由此,作出以下论文进行研究. [关键词] 历史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互动模式. 序 2004年4月 ...

  •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 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中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中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