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昆:母亲教给我严谨的科学态度

黄昆出生在一个银行高级职员家庭里。家庭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毫无拘束的气氛,特别是母亲的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代成长影响很大。母亲经常告诫小黄昆,事无论巨细,须认真对待,力求完美。黄昆以后遵循母亲的教诲,无论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做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一般而言,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少年,甚至童年就显示其天赋。然而,黄昆却自认为他属于智力发育滞后的类型。在谈及现在中小学生的负担太重问题时,黄昆以切身经历为例,认为小学学习不必要求太高,但中学打的基础却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黄昆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上学。他回忆自己小学阶段,除去很早就识字,在小学时期常读小说和学会加减乘除之外,似乎没有学更多的知识。他的英文挺棒,初中阶段便能阅读英文小说。“语文课没有学好,到高三时已接近不及格的边缘。老师出作文题,我不是觉得一句话就解答了,就是觉得无话可说。这可影响我一辈子啦!报考清华大学、北洋工学院,都明显是由于语文成绩太差而未录取。”也难怪黄昆在1944年参加留美留英两项考试时,留美考试中语文考试只得了24分而最终落选,留英考试中作文只写了三行便再也写不下去,只好就此交卷,居然被录取曾使他大吃一惊。“原来,是考官眼界很高,打分又很讲究,分距拉得不开,让我捡了一个便宜。”黄昆和他的“洋夫人”小他7岁的威尔士人里斯,原是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大学毕业后与黄昆同时来到了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系主任弗洛里希的行政助理,并帮助黄昆进行理论计算。黄昆的聪敏与敬业深深地吸引了里斯小姐,而里斯小姐的学识、勤奋和温柔美丽也给黄昆留下深刻印象。共同的事业追求与爱好把两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在黄昆成功的背后,一直有一位来自异国的贤内助的默默奉献。1952年4月,里斯克服重重阻力,远涉重洋追随着他来到中国,先期回国的黄昆特地赶到天津去迎接她。黄昆的哥哥给里斯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爱扶”,既是谐音,又寓意“乐于助人”。不久,二人喜结伉俪,相敬如宾,抚养的孩子均学有成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一般知识分子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与众不同的是请人定做了一个钢丝床,因为当时北京无处可以买到。4年后,李爱扶被批准取得了中国国籍,1959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工作,任电子学工程师。她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为北大物理系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晃已经40多年了,出于对她由衷的尊敬,黄老的学生们都尊称她为“李先生”。“夫人到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国的一切,从语言到做饭,都要从头学起。”黄昆对夫人李爱扶打出了“90”的高分,“她为了爱情,宁愿舍弃一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操持家务上十分俭朴。”难怪许多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她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1999年黄昆患上了帕金森病,连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的事情至今几乎全靠夫人操持。这次颁奖大会与会前,76岁的黄夫人竟然主动要求要陪黄老一起去一趟人民大会堂,要去感觉一下那里的温度,好为黄老准备参加颁奖大会的衣服。坐在汽车后座上,等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彩排的两位老人,像一对朴实、普通的北京老人一样,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但是他们不苟言笑的表情,紧抿着的嘴唇,言简意赅的话语,就连脸上的线条无不都显现出两位科学老人独特的性格:他们似乎刻意和周围的一切保持着一种距离,维护着自己科学研究和私人生活的空间。两位老人的气质很接近,如果不是黄夫人深陷的眼窝和眼睛的颜色,几乎让人忘记了她是一个英国人。俭是外衣富是雅兴黄老的家位于北大东门东侧的一个小区,一律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那种五六层的红砖房。小区尽处,是一栋青砖房,显得颇为陈旧古老。二楼东侧的那套小三室房子,便是黄老的家——是那么狭窄昏暗,堆满了书,显得非常拥挤,大门口放着一个古旧的木箱,木箱上面是中科院物理所赠送的一幅字:“壮志不已,耕耘不辍”。屋里的家具,可以看出都已伴随主人多年,略显陈旧。两张沙发、一台电视、一部收音机,这就是书房兼主卧的客厅。客厅门口的一张小几上,摆着几位年轻的外国男孩的照片,那是老太太远在英国的娘家人。一张全家福挂在门口左侧的墙上,紧凑的画面折射出和睦有余的温馨。带有“最高荣誉奖”和“终身成就奖”性质的500万元巨奖,引

起巨大社会反响。但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来说,同其奉献的心血与创造的价值相比,500万元真的不多。随后,记者将话题转到这次获最高科技奖后奖金怎么花,黄昆院士首先想到的却是:“司机希望能够解决汽车更新的问题,汽车最近老出毛病,据司机了解这钱可以这么用,是合法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得过何梁何利奖,对我生活上有很大帮助。对个人来讲,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钱。”老人压根儿也没有想到用奖金中可以自由支配的50万元改善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相反想到是改进交通工具以腾出更多的工作时间。“他对自己有点‘抠门儿’。五六十年代,虽然他已经是院士,但仍跟夫人一起,和我们一样劳动,装卸东西,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他把其中200元交党费,两个儿子不满意。”黄昆50年代的北大同事赵汝光教授回忆时说,“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有很多人怕他。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就是黄老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征。黄老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手机的发展就与此有密切关系,但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手机时,老人却都摇了摇头:“不会用。”黄昆正是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及个人的勤奋与严谨,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竖起了一座座丰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黄昆出生在一个银行高级职员家庭里。家庭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毫无拘束的气氛,特别是母亲的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代成长影响很大。母亲经常告诫小黄昆,事无论巨细,须认真对待,力求完美。黄昆以后遵循母亲的教诲,无论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做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一般而言,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少年,甚至童年就显示其天赋。然而,黄昆却自认为他属于智力发育滞后的类型。在谈及现在中小学生的负担太重问题时,黄昆以切身经历为例,认为小学学习不必要求太高,但中学打的基础却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黄昆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上学。他回忆自己小学阶段,除去很早就识字,在小学时期常读小说和学会加减乘除之外,似乎没有学更多的知识。他的英文挺棒,初中阶段便能阅读英文小说。“语文课没有学好,到高三时已接近不及格的边缘。老师出作文题,我不是觉得一句话就解答了,就是觉得无话可说。这可影响我一辈子啦!报考清华大学、北洋工学院,都明显是由于语文成绩太差而未录取。”也难怪黄昆在1944年参加留美留英两项考试时,留美考试中语文考试只得了24分而最终落选,留英考试中作文只写了三行便再也写不下去,只好就此交卷,居然被录取曾使他大吃一惊。“原来,是考官眼界很高,打分又很讲究,分距拉得不开,让我捡了一个便宜。”黄昆和他的“洋夫人”小他7岁的威尔士人里斯,原是布里斯托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大学毕业后与黄昆同时来到了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担任系主任弗洛里希的行政助理,并帮助黄昆进行理论计算。黄昆的聪敏与敬业深深地吸引了里斯小姐,而里斯小姐的学识、勤奋和温柔美丽也给黄昆留下深刻印象。共同的事业追求与爱好把两个不同国籍的青年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从此,在黄昆成功的背后,一直有一位来自异国的贤内助的默默奉献。1952年4月,里斯克服重重阻力,远涉重洋追随着他来到中国,先期回国的黄昆特地赶到天津去迎接她。黄昆的哥哥给里斯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爱扶”,既是谐音,又寓意“乐于助人”。不久,二人喜结伉俪,相敬如宾,抚养的孩子均学有成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一般知识分子没有太大区别,唯一与众不同的是请人定做了一个钢丝床,因为当时北京无处可以买到。4年后,李爱扶被批准取得了中国国籍,1959年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参加工作,任电子学工程师。她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做事,为北大物理系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晃已经40多年了,出于对她由衷的尊敬,黄老的学生们都尊称她为“李先生”。“夫人到一个具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中国的一切,从语言到做饭,都要从头学起。”黄昆对夫人李爱扶打出了“90”的高分,“她为了爱情,宁愿舍弃一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操持家务上十分俭朴。”难怪许多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她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1999年黄昆患上了帕金森病,连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的事情至今几乎全靠夫人操持。这次颁奖大会与会前,76岁的黄夫人竟然主动要求要陪黄老一起去一趟人民大会堂,要去感觉一下那里的温度,好为黄老准备参加颁奖大会的衣服。坐在汽车后座上,等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彩排的两位老人,像一对朴实、普通的北京老人一样,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但是他们不苟言笑的表情,紧抿着的嘴唇,言简意赅的话语,就连脸上的线条无不都显现出两位科学老人独特的性格:他们似乎刻意和周围的一切保持着一种距离,维护着自己科学研究和私人生活的空间。两位老人的气质很接近,如果不是黄夫人深陷的眼窝和眼睛的颜色,几乎让人忘记了她是一个英国人。俭是外衣富是雅兴黄老的家位于北大东门东侧的一个小区,一律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那种五六层的红砖房。小区尽处,是一栋青砖房,显得颇为陈旧古老。二楼东侧的那套小三室房子,便是黄老的家——是那么狭窄昏暗,堆满了书,显得非常拥挤,大门口放着一个古旧的木箱,木箱上面是中科院物理所赠送的一幅字:“壮志不已,耕耘不辍”。屋里的家具,可以看出都已伴随主人多年,略显陈旧。两张沙发、一台电视、一部收音机,这就是书房兼主卧的客厅。客厅门口的一张小几上,摆着几位年轻的外国男孩的照片,那是老太太远在英国的娘家人。一张全家福挂在门口左侧的墙上,紧凑的画面折射出和睦有余的温馨。带有“最高荣誉奖”和“终身成就奖”性质的500万元巨奖,引

起巨大社会反响。但对于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来说,同其奉献的心血与创造的价值相比,500万元真的不多。随后,记者将话题转到这次获最高科技奖后奖金怎么花,黄昆院士首先想到的却是:“司机希望能够解决汽车更新的问题,汽车最近老出毛病,据司机了解这钱可以这么用,是合法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得过何梁何利奖,对我生活上有很大帮助。对个人来讲,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钱。”老人压根儿也没有想到用奖金中可以自由支配的50万元改善一下自己的家庭生活,相反想到是改进交通工具以腾出更多的工作时间。“他对自己有点‘抠门儿’。五六十年代,虽然他已经是院士,但仍跟夫人一起,和我们一样劳动,装卸东西,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他把其中200元交党费,两个儿子不满意。”黄昆50年代的北大同事赵汝光教授回忆时说,“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有很多人怕他。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就是黄老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征。黄老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手机的发展就与此有密切关系,但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手机时,老人却都摇了摇头:“不会用。”黄昆正是以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及个人的勤奋与严谨,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竖起了一座座丰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相关内容

  • 我与西南联大
  • 我与西南联大 --数学09E 2010年11月 本次活动全班共分为三个小组 第一个小组负责查阅"西南联大"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西南联大历史和西南联大精神. 第二个小组负责寻找南联大"的足迹,参观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馆,加深对"西南联大"的理解 ...

  • 贫困大学生背着父亲上学谁来给他阳光
  • 贫困大学生背着父亲上学 谁来给他阳光 新闻索引:一名来自皖北农村的大学生,在获得奖学金后毅然资助面临失学的苏北少年,当自己的家庭发生不幸后,困境中他却只能背起瘫痪的父亲读大学.这震撼人心的事情就发生在苏州大学三年级学生黄昆中身上.在苏州大学生公寓附近一间10余平米的矮房子里,两张床几乎把整个房间占满 ...

  • 从麻柳湾到天上人间
  • 1 我决不赞美 一位母亲含辛茹苦 我决不赞美 捡破烂的父亲捡出期望 就让你们的儿子当一个混蛋吧 就让你们的女儿做鸡 -- ――尹丽川<诅咒> 麻柳湾闹过几次鬼,传得神乎其神.其中最大的一次闹鬼,惊动了当地公安机关.这次闹鬼,是在林玉变了鬼之后,难以得知,变了鬼的林玉,信不信世上有鬼.活着 ...

  • 六年级牵手两代备课
  • 第一讲 为孩子解读青春奥秘 [教学目的] 1.向家长介绍引起孩子身体变化引起焦虑的原因: 2.让家长知道应该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 3.让家长知道应该如何教给孩子科学的性知识.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让家长知道应该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并能适时进行指导. [教学难点] 如 ...

  • 盘点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名单(2)
  • 盘点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名单 (2) 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 ...

  • 行测解题技巧语病分析
  • 行测解题技巧语病分析 言语基础.帮帮团助你落井下石--分析语病,期望能在你们备考中尽些微力. (一)语病的品种. 1.词语使用不当 (1)同义词混用(因词义轻重.适用范畴.褒贬色彩.语体风格不同而混用).(2)词性误用(名词.动词.描述词词性相混,及物与不及物动词误用).(3)实词错用(实词个性强, ...

  • 省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 省优秀教师事迹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xxx,是一名大学教师,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地处雅安,我所在的部门――动物营养研究所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单位,承担着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我很荣幸被评选为四川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 ...

  •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得主
  •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得主 2000:吴文俊.袁隆平 吴文俊在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对国际数学领域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他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定理证明和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彻底改变了数学机械化领域的面貌,为信息时代数学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 ...

  • 遗体告别仪式的发言稿
  •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您与我在这里,以万分沉痛的心情,向我最敬爱的父亲--王铭球的遗体告别,我既感到悲痛万千,又感到十分欣慰.生我养我哺育我长大成人的父亲,一旦撒手西去,一个为人子的我,无论如何悲伤都是人之常情.但是,且不说大家平时对我父亲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不说我父亲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