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

一、單項選擇題

1、對於利益不相關的決策類型,一般來說應當強調“(公事公辦) ”。這是一種十分恰當的“職業行為”思維類型,無論是在利益相關決策還是利益無關決策中,我們都需要提倡。

29、多者博弈的公共決策體制其實質是(公共決策體制扁平化)。

2、多個環境因素對政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共同作用上,而且還突出地表現在(交叉)作用上。這種作用常常會引起預料不及的連鎖反應,使得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3、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所制定的政策。

4、公共政策的強制性經常與( 懲罰性)措施相聯繫, 若缺乏這種措施就將失去權威性。

5、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是(公共問題)。 6、個人決策模式包括個人專斷式和(個人負責制)兩種具體形式。

7、公共利益是公眾(共用)的資源和條件。 8、公共政策的歸宿在於(及時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

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運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對公共政策案例進行辨析,發現和解決公共政策問題,以促進對公共政策認識和研究的深化,改進公共政策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1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徵不包括(系統性)。 11、公共政策主體是指參與、影響公共政策全過程,對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作用的(組織或個人)。

12、公共政策評價有利於政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準。

13、公共政策評價能夠在公共部門內部形成濃厚的 (競爭D)意識,有助於提高公共部門的服務品質和工作效率。

14、公共政策思維方法的特殊性就在於它具有“決策”和 “(公共性)”的雙重特徵。 15、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領域內某個管理問題或政策問題的描述和記錄。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點, (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徵。

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於促進公共政策實踐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17、公共問題是指那些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廣泛影響,具有(不可分性),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性社會問題。 18、公共利益是個人與(其他社會成員)所共用的資源與條件。

19、各公共政策主體對政策結果的影響各異。他們之間(既非平起平坐的關係,也非從屬關係。)

20、決策權力角逐的核心問題是(權力),因為政治權力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 21、決策中的各種智囊組織經常被稱為決策者的(外腦)。

22、決策權力的橫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結構中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門的分化。

23、決策支援系統是指輔助決策工作的一種(電腦)系統。

24、經濟合理性思維是對(完全理性思維)的一種改進或具體化,並且是現實公共決策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

25、漸進思維指導下的公共決策者主張走一步看一步。漸進思維是對(完全理性思維)的又一種修正。

26、科學家明確地直接把系統作為研究物件,一般公認以(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統論”的概念為標誌。

27、(劇烈變革思維)強調決策的迅速和徹底性,要求在較早的時間內和較大規模下改變系統的運行情況。當系統的問題很多而且積重難返,關係盤根錯節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決策。

28、(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其基本過程就是讓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麼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於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

29、人們把分析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失效現象所描述的曲線稱為(浴盆模型)。 30、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內化)。 31、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層次:(服從)、認同與內化。

32、人們遵守一項政策,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政策(合法性)的認同。生活於法制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對政府經過合法程式制定的政策,理所應當要遵守。

33、(政府主體)是公共政策主體中最核心、並發揮獨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視政策對象——公眾為(夥伴)。 34、(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問題。 35、(頭腦風暴法)是一種專家會議法,可用來產生有助於查明問題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標和策略。

36、(德爾菲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這種技術最初是為軍事策略問題的預測而設計的,後來逐步擴展到其他領域。 37、史密斯認為, 政策執行中有(四)個基本要素是必頇認真考慮的。

38、思維就是有意識的頭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關係所作的 反映,而思維方法則是指人們依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和手段。(自覺性、概括性與間接性) 39、(簡單矩陣法)實際上是一種將完全不適用的選擇方案篩選出來的方法

40、所謂公共政策體制,不僅指公共政策權力在政策主體之間進行分配所形成的權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體在政策過程中的(活動)。

41、所謂社會問題是指社會的實際狀態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社會問題既包括私人問題,也包括(公共)問題

42、(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執行模型。 43、完全理性思維中存在一個基本的假定是:(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44、為了實現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在進行決策之前,必頇要有充分的系統分析活動。

45、下列關於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徵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社會組織層級化)。 46、“系統分析”最早是由(蘭德公司)提出並使用的。

47、擁有完全理性思維特徵的公共決策者追求 (完美主義)類型的決策。

48、擁有完全理性思維特徵的公共決策者追求(完美主義類型A)的決策。

49、(順序決策思維)有利於在十分不確定的情況和無所適從的條件下進行公共決策。 50、政策的調控功能常常表現出特有的(傾斜性),即鮮明地強調政府工作的側重點。 51、"政策科學"的概念是由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最早提出的。

52、政策目標的有效性取決於不同的參與者對它的(共識)。

53、政策效果評價從本質上看是一種( 價值)判斷。

54、政策評估是對政策( 效果)所做的判斷。 55、政策執行者根據政策內容和局部利益對政策進行取捨,有利就執行,無利的不執行,這屬於執行政策的(折扣)型 56、在擬定公共決策方案時,要求各備選方案之間互相(排斥)。

57、在政策方案執行過程中,偶然失效是指執行過程進入(正常狀態 )的失效。 58、在任何決策過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總是混合在一起的。

59、在某些認識媒介的誘導、啟迪下,思維者突然豁然開朗的思維過程指的是:(靈感思維)

60、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主體應該樹立(發展型)政策理念。

61、中國國務院制定政策的許多活動實際上是體現在(國務院各部門)的身上。 62、(無為思維)指的是政府採取不行動的決策方式,即政府在決策中採取一種擱置或靜觀其變的做法。 二、多項選擇

1、按照人們決策時對自然狀態規律的認識和重點掌握程度,通常可將公共決策分為(B.風險型決策 C.確定型決策 D.非確定型決策)。

2、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將公共決策劃分為(A.非程式化決策 C.程式化決策)

3、從政策執行者對執行政策的態度分析,政策執行問題有如下幾種(A〃折扣型 B〃結構型 C〃滯後型 D〃抵觸型 E〃僵化型)。

4、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公共政策評價可以分為(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C.事前評價、執行評價和事後評價D〃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5、處於不同地位的人們,對政策效果評價的態度會(B.支持D.反對)。

6、創造性思維的各種基本形式包括(A.頓悟 B〃靈感 C〃判斷 D.直覺) 。 7、(A.客觀C.全面)的評價標準需要在各

類人員通過協商、平衡利益關係中產生。

8、大眾傳播媒介對決策問題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A.縮短了公眾議程的時間B.縮短了正式議程的時間C.擴大了決策問題提出的數量)。

9、當代公共政策面臨的現實挑戰主要包括(A.公共政策的程式化與非常規決策之間的矛盾B.公共政策體系的相對封閉性與系統開放性的矛盾C.公共政策的特性與傳統方法論之間的矛盾)。 10、發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內容包括(B.科學民主觀念 C.公平優位觀念 D.創新超前觀念 E.人本觀念)。

1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對全社會公共利益進行(A.選擇 B.綜合C.分配 D.落實)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12、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A.分配功能 B.導向功能C.調控功能)。

13、公共政策核心主體包括(A.立法機關 B.行政機關C.司法機關 D.執政黨)。 14、公共政策主體體系包括(B.准公共政策主體C.社會公眾 D.核心主體)。 15、公共政策主體能力主要包括(A.規制社會成員行為的能力 B.引導公眾觀念、行為的能力C.調控各種利益關係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體系內部的互動及整合能力)。 16、公共決策體系包含著(A.監控 B.智囊C.決斷D.資訊)等子系統。

17、公共政策評價的基本組成內容有(A.建議 B.信息 C.分析 D.規範)。

18、公共政策效果的類型有(A.潛在效果 B.直接效果 C.附帶效果 D.象徵性效果)。 19、公共政策案例的特點有(C.公共性D.管理性)。 20、公共政策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式,對公共政策的(A.效益 B.效率 C.效果 D.價值)進行判斷的一種政治行為。 21、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這意味著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的行為特徵,應充分體現作為社會公共利益(A.代表者B.維護者D.宣導者)的角色。

22、公共政策對利益的分配過程大致經歷以下環節:(A.利益選擇 B.利益綜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實)。

23、公共政策主體引導公眾觀念行為能

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主體(A.自身觀念的影響程度C.行為的規範程度D.行為的模範程度)。

24、公共政策系統由(A.資訊系統 B. 智囊系統D. 決斷系統)及監控系統構成。

25、公共政策評價與一般的評價活動的區別是(A.公共政策要從公眾的、宏觀的、系統的高度來進行評價B.公共政策的評價應放到一個比較長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進行。C.公共政策的評價要考慮社會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學有效地分配和落實)。

26、公共政策評價標準包括:(A. 績效 B.效率C.充分性)

27、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A.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B.選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C.確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點)。

28、公共政策未來的基本走向包括(A.突顯“公共性”,將決策視為公共行為,視政策為重要的公共物品B.更加強調公共問題的具體要求;C.突出公平在其目標體系中的地位D.公共政策民主化)公共政策科學化.

29、公共責任是指社會成員對參與公共生活的(A.使命感 B.責任心C.自覺性),也

是指他們對其行為結果承擔責任的程度。

30、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問題,這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A.公共利益的基本屬性B.公共機構的特性)

31、公共機構的特性是(B.公共機構有存在的必要性C.公共機構有維護公共利益的能力D.公共機構產出的獨特性)。

32、公共文化的內容包括(A.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關係的認識B.對公共道德觀念的認識 C〃對公共責任必要性的認識)。

33、根據公共政策案例記錄的過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為(A.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未來公共政策案例 C.即時公共政策案例)。

34、管理理論認為主要負責政策執行的行政機構會受到(A.其合法委任權的影響B.與之相關的利益集團的影響C.政策系統中立法機關干預的影響D.特定的政治環境中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

35、決斷系統在公共政策及其運行中的作用(A.界定政策問題 B.確定政策目標C.設計政策方案 D.選擇政策方案)。

36、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形成共識的途徑通常有(B.說服C.強制 D.交換)。

37、決策支援系統由(B.斯科特D.基恩)提出。

38、 決策方案性質的界定是指(A.明確決策方案的適用物件B.明確決策方案的運用期限D.該方案著重解決的問題)。

39、決策方案評估的標準包括(A.效益標準B.方案協調性標準C.方案適應性標準D.方案力度標準)。

40、集體決策模式指決策機構的全部成員(A.擁有同等決策權力B.共同決策 C.共同負責)。

41、結合中國的實際,可將公共決策的參與團體劃分如下(B.職業團體 C.群眾團體D.工作團體)。

42、立體思維的內在特徵表現在六個方面,它們是( B.系統性、整體性、動態性 D.層次性、多維性、聯繫性) 。

43擬定公共決策方案的原則有(A.多要素原則B. 多方案原則C.可操作性原則 D. 排斥性原則)。

44、確定決策目標的標準是(A.目標與手段的統一 B.目標有效協調C.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D.目標具體明確)。

45、史密斯認為,(A.環境因素 B.執行機構 C.目標群體 D.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執行過程中所牽涉到的重大因素。 46、頭腦風暴法的優點是 (A.專家團體所擁有及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量,比單個專家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專家交流資訊、相互啟發,產生“思維共振”作用,爆發出更多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C.它能夠發揮一組專家的共同智慧,產生專家智慧互補效應; D.專家會議所考慮的問題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備選方案,比單個成員單獨思考及提供的備選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

47、通常情況下,下列利益群體和個體,容易從公共政策中獲得利益:(A.與政府主觀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B.最能代表社會生產力發展方向者C.普遍獲益的社會多數者)

48、外部監控體系是由(B.人民群眾C.新聞輿論D.社會團體)等組成。

49、為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各國政府需要調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A.產業政策 B.教育政策D.財政政策 E.金融政策)。

50、 系統方法應用於公共政策領域所遵循的原則包括(A.整體性B.綜合性C.最優化D.可行性)。

51、系統分析重視給定系統的外部聯繫和內部聯繫。這體現了系統方法的(B.相關性原則C.有序性原則D.動態性原則)。

52、系統分析的指標體系通常包含(A.政策性指標B.技術性指標C.經濟性指標D.社會性指標) 資源性指標、時間性指標。

53、系統分析流程的基本內容包括(A〃系統研究B.系統設計C.系統屬性量化D.系統評價)。

54、 系統分析不能解決的問題包括(A.帶有極強政治色彩的問題B.具有深刻社會含義的問題C.在決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問題D.做出不同選擇時,必頇

在觀念(偏好)和實際價值(效用、價格)之間加以權衡的問題)。

55、下列關於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徵的說法中,正確的有(B.社會組織扁平化 C.政策資訊公開化 D.民主參與大眾化 E.社會主體知識化)。

56、下列關於知識經濟與公共政策的關係的論述中,正確的有(C.知識經濟的興起要求實現政策創新 D.知識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公共政策的扶植E.知識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了公共政策的執行)。

57、系統理論認為政策執行過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為(A.外界環境對政策系統進行物質、能量、資訊的輸入B.系統產生了政策輸出C.由政策結果和回饋提供了政策的評價與再輸入過程)。

58、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政策評價的產生與發展可歸結於以下因素:(A.學科與研究群體的推動 B.政府外部動力C.政府內部動力D.技術手段的完備)。

59、以下選項屬於公共問題橫向性質維度的內容包括(C.管制性公共問題 D.服務性公共問題)。

60、以下哪些說法體現了公共政策的未來基本走向(B.公共政策應當是講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應當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應當實踐科學化)。

61、依據可靠性理論分析,在政策方案的執行過程中,“失效”表現在(A.早期失效B.偶然失效D.耗損失效)等階段。這種政策失效率的變化,類似於浴盆狀,人們把這種曲線也稱為“浴盆模型”。

62、一般說來,公共文化集中體現在社會成員的以下認識和觀念之上:(A.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關係的認識B.對公共道德觀念的認識C.對公共責任必要性的認識)。

63、政策的導向是(B.觀念D.行為)的

導向。

64、政策環境因素的基本特徵有(A〃交叉性 B〃動態性 C〃突發性 D〃多樣性)。

65、 政策環境的優化和改善。主要包括(B. 提倡公共道德,強調公共責任,使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圍C.加強公共政策程式化、公開化的法制建設D. 最大限度地吸納公民參與,推進公共管理的社會化)

66、追蹤決策的特徵主要是(A. 雙重優化 B.非零起點 C. 回溯分析 D.心理效應)。

67、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A.多者博弈決策體制 B.民主參與決策體制E.網路化決策體制)的公共決策體制。

68、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呈現出的新特點包括(A.信息化B.民主化C.高效化D.科學化)。

69、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體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A.黨B.政府)。

70、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公共政策主體必頇轉變公共政策理念。這些理念包括(A.視政策對象——公眾為夥伴而不是對立者B.公共政策的出發點應是解決公共問題、保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C.支持、鼓勵准政策主體的發展D.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預防”而非“治療”,重點掌握政策主動權)。

71、中國地方各級政府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管理地方的(A.政治 B. 經濟 C.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工作.

72、正式評價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評價方案,並按(A.規定的程式)和內容執行,並由確定的評價者進行的評價。

73、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各國政府實現政策創新。通過(A.公共政策理念B.公共政策體制C.公共政策過程D.公共政策內容的變革與調整),促進知識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三、判斷題

1、巴拉姆驢子思維法的基本過程就是讓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麼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於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 對 ) 2、扁平式組織削減了內部層級,強調資訊共用,重視橫向聯繫與協作,重視權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強調人力資源開發。扁平的學習型組織是公共組織的變革趨勢。( 對 ) 3、傳統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優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應當是公平優位元。( 對 ) 4、大眾傳播媒介可以擴大決策問題提出的數量,但不能縮短公眾議程和正式議程的時間。( 錯 )

32、德爾菲法是一種專家會議法,可用來產生有助於查明問題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標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創造性思維專家奧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種加強創造性思維的手段。( 錯 ) 5、非正式評價指對評價者、評價形式、評價內容沒有嚴格規定,對評價的最後結論也不作嚴格要求,人們根據自己重點掌握的情況對公共政策做出評價。( 對 ) 6、 非正式評價指對評價者、評價形式、評價內容沒有嚴格規定,對評價的最後結論也不作嚴格要求,人們根據自己重點掌握的情況對公共政策做出評價。( 對 ) 7、分權制是指各級決策組織在各自管轄的範圍內享有決策權,上級有權干預下級決策活動的決策體制。( 錯 ) 8、公共政策是社會組織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所制定的政策。( 錯 ) 9、公共政策的強制性經常與懲罰性措施相聯繫, 若缺乏這種措施就將失去權威性。( 對 )

10、公共政策系統包括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等要素,不包括外在環境。(錯) 1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徵包括整體性、超前性、層次性、多樣性、合法性,不包括有效性、對稱性。( 對 ) 12、公共政策主體是指參與、影響公共政策全過程,對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作用的組織,不涉及個人。(錯) 13、公共政策主體規制社會成員行為的能力還常常在應對突發事件等危機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對) 14、公共政策主體選擇哪些問題制定政策,就意味著一定要對這些利益關係進行調控。(對) 15、公共決策問題的複雜性使得其解決也呈現出長期性與階段性。因此,在決策方案中必頇明確決策階段,以使得決策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劃分和決策。(對) 16、公共政策監控系統是指由政策系統內的人員和機構組成,對政策行為、政策方案的內容和執行,進行監督和控制的機構。(錯) 17、公共政策評價結論決定公共政策的生命週期。(對) 18、公共政策體制,是指公共政策權力在政策主體之間進行分配所形成的權力格局,並非政策主體在政策過程中的活動程式。( 錯 )

1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領域內某個管理問題或政策問題的描述和記錄。( 錯 )

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確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選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確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點。( 對 ) 21、公共責任是指社會成員對參與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責任心和自覺性,與他們對其個人行為結果承擔責任的程度無關。( 錯 ) 22、公共問題是指那些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廣泛影響,具有不可分性、與公

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性社會問題。( 對 ) 23、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據特定時期的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對 ) 24、公共決策是公共政策主體為了實現有效管理選擇一種主觀最滿意的方案的動態過程。( 對 ) 25、公共政策監控系統是指由政策系統之內的人員和機構組成,對政策行為、政策方案的內容和執行,進行監督和控制的機構。( 錯 )

2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種。它是指運用德爾菲法,對公共政策案例進行辨析,發現和解決公共政策問題,以促進對公共政策認識和研究的深化,改進公共政策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錯 ) 27、公共政策的科學化並不單是指在公共政策的過程中採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它還應該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如公共政策體制的科學化,公共政策諸方法的科學化。( 對 ) 28、各子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互動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錯 ) 29、決策權力可以定義為一種法律權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動中做出選擇的權力,或者是影響政策主體、推動其選擇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動的權力。(對) 30、決策方案性質的界定是指明確決策方案的適用物件,運用期限以及該方案著重解決的問題等。(對) 31、交易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政治上討價還價的過程,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制定的政策目標與方案是較為理想的結果,而在實際中是行不通的。(對) 32、交易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政治上討價還價的過程。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制定的政策目標與方案是較為理想的結果,而在實際中是行不通的。( 對 ) 33、劇烈變革思維是1948年由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明的。這種思維方法最初用於軍事策略問題的預測,後來逐漸用於其他領域。(錯) 34、決策支援系統是指輔助決策工作的一種電腦系統。(對)

35、認同是接受政策反應的最高層次,它表現為對政策內容及其意義準確而深刻地理解,並積極地自覺行動。(錯)

36、任何一項政策不可能一勞永逸。政府要隨著國情的變化,不斷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新政策或調整已有的政策。( 對 )

37、順序決策思維指導下的公共決策者通常認為,政策制定和貫徹是而且應當是通過緩慢的進展和小心的改變實現的,主張走一步看一步。(錯)

38、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物件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對)

39、所謂社會問題是指社會的實際狀態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它泛指由於社會關係或環境失調,致使全體社會成員或部分成員的正常生活乃至社會進步發生障礙,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需要動用全社會的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對 )

40、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

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現,中國的各種利益團體也將進一步形成和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並將對公共決策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 對 ) 41、頭腦風暴法主要運用于重新設計或者是終止和替換現有系統的決策類型,強調決策的迅速和徹底性,當系統的問題很多而且積重難返,關係盤根錯節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決策。(錯) 42、突顯“公共性”,將決策視為公共行為,視政策為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公共政策未來的基本走向之一。( 對 ) 43、無為思維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思維方式。(錯)

44、為了實現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在進行決策之前,必頇要有充分的系統分析活動,系統分析工作品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公共政策的品質和水準。( 對 ) 45、心理效應在追蹤決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追蹤決策的特徵之一。(對) 46、解決決策問題的基本措施是決策方案的核心內容,要儘量做到明確、具體,要明確提出方案的執行者應該做什麼、如何做,並告知執行者不得隨意機動。(錯) 47、行動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指對某一項公共政策所要採取的廣泛行動。(對) 48、系統理論認為政策制定是一個反復的形成、執行、再形成的演化過程。(錯) 49、系統分析就是為政策主體選擇一個行動方向,通過對情況的全面分析,對備選方案擇優,為政策主體提供可靠的依據。( 對 ) 50、系統是指由兩個以上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與外部環境發生聯繫的有機整體。(對) 51、系統分析就是對一個系統內的基本問題,用系統觀點進行思維推理,在確定和不確定的條件下探索可能採取的方案,通過分析對比,為達到預期目標選出最優方案。(對)

52、行動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指對某一項公共政策所要採取的廣泛行動。( 對 ) 53、因果理論把政策中的潛在因果假設分為兩個因素:貫徹影響力和技術能力。(對) 54、由於公共政策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所以對公共政策的評價不宜放到較長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進行。(錯) 55、因果理論大致包括兩類內容:(1)把政策決定看成是一種假設,一張“指導人們從當前情況導出設計目標的地圖”。政策執行是按地圖所指引的方向到達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潛在因果假設分為兩個因素:貫徹影響力和技術能力。( 對 ) 56、演化理論認為在提出政策問題、制定政策目標、擬定政策方案過程中,都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標實際上會產生矛盾與衝突。因而在實際執行中,會對原有目標不斷地重新設計。政策制定是反復的形成、執行、再形成的演化過程。( 對 ) 57、要保證政策執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對 ) 58、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體進行公共政策活

動時所秉持的價值觀。思想觀念是結果的真正決定者,有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就會制定出與之相關的政策。(對) 59、作為一個系統,在各主體不具備獨立性、但有較高能力的情況下,公共政策體系有一種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機制。(錯) 60、中國國務院下屬的各個部門是輔助國務院行使職權的,不獨立行使重要的行政決策權力和領導權力。(錯) 61、中國的職業團體不屬於公共決策的參與團體。(錯) 62、中國的國家權力由人民代表大會之下的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分享。(對)

63、中國的司法機關包括法院和檢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機構的公安、國家安全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 錯 ) 64、組織理論認為政策執行都需要組織,沒有組織就沒有執行。 (對)

65、績效是公共政策評價的主要標準之一。績效包括公共政策推動的結果,但不包括民眾心目中認定的滿意程度。(錯) 66、在運用思維方法時,決策者一方面要注重理性選擇的關鍵性作用,同時還要不斷地發覺靈感和注重直覺。(對) 67、在公共決策中,決策者必頇首先具有職業行為的思維方法,將決策過程作為一種普通的職業來對待。(對) 68、在使用簡單矩陣法時,決策者要做的是挑揀出那些無論哪一種選擇都需要滿足的幾個至關重要的性能。沒有這些性能,這個決策將會失去意義,它實際上是一種將完全不適用的選擇方案篩選出來的方法。(對) 69、在進行公共政策分析時,只要堅持使用系統分析法就可以解決具有深刻社會含義的問題。(錯) 70、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的知識化與資訊化是民主化與科學化的前提與基礎。(對)

71、縱向層次維度和橫向性質維度是認識公共問題的兩個維度。( 對 )

72、如何確立公共利益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過非制度性的規範和意識形態來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這些構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對 )

73、在各個國家中,議會的政策數量最多,政策活動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統的核心主體,在公共政策過程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 錯 )

74、組織理論認為政策執行都需要組織,負責執行的組織,其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屬性,往往並不影響該組織執行政策的能力。( 錯 )

一、單項選擇題

1、對於利益不相關的決策類型,一般來說應當強調“(公事公辦) ”。這是一種十分恰當的“職業行為”思維類型,無論是在利益相關決策還是利益無關決策中,我們都需要提倡。

29、多者博弈的公共決策體制其實質是(公共決策體制扁平化)。

2、多個環境因素對政策的影響,不僅表現在共同作用上,而且還突出地表現在(交叉)作用上。這種作用常常會引起預料不及的連鎖反應,使得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3、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所制定的政策。

4、公共政策的強制性經常與( 懲罰性)措施相聯繫, 若缺乏這種措施就將失去權威性。

5、公共政策的邏輯起點是(公共問題)。 6、個人決策模式包括個人專斷式和(個人負責制)兩種具體形式。

7、公共利益是公眾(共用)的資源和條件。 8、公共政策的歸宿在於(及時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

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運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對公共政策案例進行辨析,發現和解決公共政策問題,以促進對公共政策認識和研究的深化,改進公共政策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1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徵不包括(系統性)。 11、公共政策主體是指參與、影響公共政策全過程,對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作用的(組織或個人)。

12、公共政策評價有利於政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水準。

13、公共政策評價能夠在公共部門內部形成濃厚的 (競爭D)意識,有助於提高公共部門的服務品質和工作效率。

14、公共政策思維方法的特殊性就在於它具有“決策”和 “(公共性)”的雙重特徵。 15、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領域內某個管理問題或政策問題的描述和記錄。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點, (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徵。

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於促進公共政策實踐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17、公共問題是指那些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廣泛影響,具有(不可分性),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性社會問題。 18、公共利益是個人與(其他社會成員)所共用的資源與條件。

19、各公共政策主體對政策結果的影響各異。他們之間(既非平起平坐的關係,也非從屬關係。)

20、決策權力角逐的核心問題是(權力),因為政治權力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 21、決策中的各種智囊組織經常被稱為決策者的(外腦)。

22、決策權力的橫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結構中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門的分化。

23、決策支援系統是指輔助決策工作的一種(電腦)系統。

24、經濟合理性思維是對(完全理性思維)的一種改進或具體化,並且是現實公共決策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

25、漸進思維指導下的公共決策者主張走一步看一步。漸進思維是對(完全理性思維)的又一種修正。

26、科學家明確地直接把系統作為研究物件,一般公認以(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統論”的概念為標誌。

27、(劇烈變革思維)強調決策的迅速和徹底性,要求在較早的時間內和較大規模下改變系統的運行情況。當系統的問題很多而且積重難返,關係盤根錯節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決策。

28、(巴拉姆驢子思維法),其基本過程就是讓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麼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於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

29、人們把分析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失效現象所描述的曲線稱為(浴盆模型)。 30、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服從、認同與(內化)。 31、人們把對政策接受的反應,分為三個不同層次:(服從)、認同與內化。

32、人們遵守一項政策,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政策(合法性)的認同。生活於法制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對政府經過合法程式制定的政策,理所應當要遵守。

33、(政府主體)是公共政策主體中最核心、並發揮獨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視政策對象——公眾為(夥伴)。 34、(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問題。 35、(頭腦風暴法)是一種專家會議法,可用來產生有助於查明問題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標和策略。

36、(德爾菲法)是一種直覺預測技術。這種技術最初是為軍事策略問題的預測而設計的,後來逐步擴展到其他領域。 37、史密斯認為, 政策執行中有(四)個基本要素是必頇認真考慮的。

38、思維就是有意識的頭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關係所作的 反映,而思維方法則是指人們依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和手段。(自覺性、概括性與間接性) 39、(簡單矩陣法)實際上是一種將完全不適用的選擇方案篩選出來的方法

40、所謂公共政策體制,不僅指公共政策權力在政策主體之間進行分配所形成的權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體在政策過程中的(活動)。

41、所謂社會問題是指社會的實際狀態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社會問題既包括私人問題,也包括(公共)問題

42、(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執行模型。 43、完全理性思維中存在一個基本的假定是:(人類的行動是或者應當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夠從實用主義的觀點把人類的行動解釋為合乎理性的)

44、為了實現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在進行決策之前,必頇要有充分的系統分析活動。

45、下列關於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徵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社會組織層級化)。 46、“系統分析”最早是由(蘭德公司)提出並使用的。

47、擁有完全理性思維特徵的公共決策者追求 (完美主義)類型的決策。

48、擁有完全理性思維特徵的公共決策者追求(完美主義類型A)的決策。

49、(順序決策思維)有利於在十分不確定的情況和無所適從的條件下進行公共決策。 50、政策的調控功能常常表現出特有的(傾斜性),即鮮明地強調政府工作的側重點。 51、"政策科學"的概念是由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最早提出的。

52、政策目標的有效性取決於不同的參與者對它的(共識)。

53、政策效果評價從本質上看是一種( 價值)判斷。

54、政策評估是對政策( 效果)所做的判斷。 55、政策執行者根據政策內容和局部利益對政策進行取捨,有利就執行,無利的不執行,這屬於執行政策的(折扣)型 56、在擬定公共決策方案時,要求各備選方案之間互相(排斥)。

57、在政策方案執行過程中,偶然失效是指執行過程進入(正常狀態 )的失效。 58、在任何決策過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總是混合在一起的。

59、在某些認識媒介的誘導、啟迪下,思維者突然豁然開朗的思維過程指的是:(靈感思維)

60、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主體應該樹立(發展型)政策理念。

61、中國國務院制定政策的許多活動實際上是體現在(國務院各部門)的身上。 62、(無為思維)指的是政府採取不行動的決策方式,即政府在決策中採取一種擱置或靜觀其變的做法。 二、多項選擇

1、按照人們決策時對自然狀態規律的認識和重點掌握程度,通常可將公共決策分為(B.風險型決策 C.確定型決策 D.非確定型決策)。

2、按照性質的不同,可以將公共決策劃分為(A.非程式化決策 C.程式化決策)

3、從政策執行者對執行政策的態度分析,政策執行問題有如下幾種(A〃折扣型 B〃結構型 C〃滯後型 D〃抵觸型 E〃僵化型)。

4、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公共政策評價可以分為(A.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C.事前評價、執行評價和事後評價D〃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

5、處於不同地位的人們,對政策效果評價的態度會(B.支持D.反對)。

6、創造性思維的各種基本形式包括(A.頓悟 B〃靈感 C〃判斷 D.直覺) 。 7、(A.客觀C.全面)的評價標準需要在各

類人員通過協商、平衡利益關係中產生。

8、大眾傳播媒介對決策問題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下列方面(A.縮短了公眾議程的時間B.縮短了正式議程的時間C.擴大了決策問題提出的數量)。

9、當代公共政策面臨的現實挑戰主要包括(A.公共政策的程式化與非常規決策之間的矛盾B.公共政策體系的相對封閉性與系統開放性的矛盾C.公共政策的特性與傳統方法論之間的矛盾)。 10、發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內容包括(B.科學民主觀念 C.公平優位觀念 D.創新超前觀念 E.人本觀念)。

1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對全社會公共利益進行(A.選擇 B.綜合C.分配 D.落實)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12、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A.分配功能 B.導向功能C.調控功能)。

13、公共政策核心主體包括(A.立法機關 B.行政機關C.司法機關 D.執政黨)。 14、公共政策主體體系包括(B.准公共政策主體C.社會公眾 D.核心主體)。 15、公共政策主體能力主要包括(A.規制社會成員行為的能力 B.引導公眾觀念、行為的能力C.調控各種利益關係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體系內部的互動及整合能力)。 16、公共決策體系包含著(A.監控 B.智囊C.決斷D.資訊)等子系統。

17、公共政策評價的基本組成內容有(A.建議 B.信息 C.分析 D.規範)。

18、公共政策效果的類型有(A.潛在效果 B.直接效果 C.附帶效果 D.象徵性效果)。 19、公共政策案例的特點有(C.公共性D.管理性)。 20、公共政策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式,對公共政策的(A.效益 B.效率 C.效果 D.價值)進行判斷的一種政治行為。 21、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這意味著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的行為特徵,應充分體現作為社會公共利益(A.代表者B.維護者D.宣導者)的角色。

22、公共政策對利益的分配過程大致經歷以下環節:(A.利益選擇 B.利益綜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實)。

23、公共政策主體引導公眾觀念行為能

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策主體(A.自身觀念的影響程度C.行為的規範程度D.行為的模範程度)。

24、公共政策系統由(A.資訊系統 B. 智囊系統D. 決斷系統)及監控系統構成。

25、公共政策評價與一般的評價活動的區別是(A.公共政策要從公眾的、宏觀的、系統的高度來進行評價B.公共政策的評價應放到一個比較長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進行。C.公共政策的評價要考慮社會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學有效地分配和落實)。

26、公共政策評價標準包括:(A. 績效 B.效率C.充分性)

27、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A.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B.選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C.確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點)。

28、公共政策未來的基本走向包括(A.突顯“公共性”,將決策視為公共行為,視政策為重要的公共物品B.更加強調公共問題的具體要求;C.突出公平在其目標體系中的地位D.公共政策民主化)公共政策科學化.

29、公共責任是指社會成員對參與公共生活的(A.使命感 B.責任心C.自覺性),也

是指他們對其行為結果承擔責任的程度。

30、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問題,這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A.公共利益的基本屬性B.公共機構的特性)

31、公共機構的特性是(B.公共機構有存在的必要性C.公共機構有維護公共利益的能力D.公共機構產出的獨特性)。

32、公共文化的內容包括(A.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關係的認識B.對公共道德觀念的認識 C〃對公共責任必要性的認識)。

33、根據公共政策案例記錄的過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為(A.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未來公共政策案例 C.即時公共政策案例)。

34、管理理論認為主要負責政策執行的行政機構會受到(A.其合法委任權的影響B.與之相關的利益集團的影響C.政策系統中立法機關干預的影響D.特定的政治環境中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

35、決斷系統在公共政策及其運行中的作用(A.界定政策問題 B.確定政策目標C.設計政策方案 D.選擇政策方案)。

36、決策過程中決策者形成共識的途徑通常有(B.說服C.強制 D.交換)。

37、決策支援系統由(B.斯科特D.基恩)提出。

38、 決策方案性質的界定是指(A.明確決策方案的適用物件B.明確決策方案的運用期限D.該方案著重解決的問題)。

39、決策方案評估的標準包括(A.效益標準B.方案協調性標準C.方案適應性標準D.方案力度標準)。

40、集體決策模式指決策機構的全部成員(A.擁有同等決策權力B.共同決策 C.共同負責)。

41、結合中國的實際,可將公共決策的參與團體劃分如下(B.職業團體 C.群眾團體D.工作團體)。

42、立體思維的內在特徵表現在六個方面,它們是( B.系統性、整體性、動態性 D.層次性、多維性、聯繫性) 。

43擬定公共決策方案的原則有(A.多要素原則B. 多方案原則C.可操作性原則 D. 排斥性原則)。

44、確定決策目標的標準是(A.目標與手段的統一 B.目標有效協調C.目標具有可操作性 D.目標具體明確)。

45、史密斯認為,(A.環境因素 B.執行機構 C.目標群體 D.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執行過程中所牽涉到的重大因素。 46、頭腦風暴法的優點是 (A.專家團體所擁有及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量,比單個專家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專家交流資訊、相互啟發,產生“思維共振”作用,爆發出更多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C.它能夠發揮一組專家的共同智慧,產生專家智慧互補效應; D.專家會議所考慮的問題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備選方案,比單個成員單獨思考及提供的備選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

47、通常情況下,下列利益群體和個體,容易從公共政策中獲得利益:(A.與政府主觀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B.最能代表社會生產力發展方向者C.普遍獲益的社會多數者)

48、外部監控體系是由(B.人民群眾C.新聞輿論D.社會團體)等組成。

49、為促進知識經濟的發展,各國政府需要調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A.產業政策 B.教育政策D.財政政策 E.金融政策)。

50、 系統方法應用於公共政策領域所遵循的原則包括(A.整體性B.綜合性C.最優化D.可行性)。

51、系統分析重視給定系統的外部聯繫和內部聯繫。這體現了系統方法的(B.相關性原則C.有序性原則D.動態性原則)。

52、系統分析的指標體系通常包含(A.政策性指標B.技術性指標C.經濟性指標D.社會性指標) 資源性指標、時間性指標。

53、系統分析流程的基本內容包括(A〃系統研究B.系統設計C.系統屬性量化D.系統評價)。

54、 系統分析不能解決的問題包括(A.帶有極強政治色彩的問題B.具有深刻社會含義的問題C.在決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問題D.做出不同選擇時,必頇

在觀念(偏好)和實際價值(效用、價格)之間加以權衡的問題)。

55、下列關於知識經濟時代基本特徵的說法中,正確的有(B.社會組織扁平化 C.政策資訊公開化 D.民主參與大眾化 E.社會主體知識化)。

56、下列關於知識經濟與公共政策的關係的論述中,正確的有(C.知識經濟的興起要求實現政策創新 D.知識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公共政策的扶植E.知識經濟的發展影響到了公共政策的執行)。

57、系統理論認為政策執行過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為(A.外界環境對政策系統進行物質、能量、資訊的輸入B.系統產生了政策輸出C.由政策結果和回饋提供了政策的評價與再輸入過程)。

58、現代意義上的公共政策評價的產生與發展可歸結於以下因素:(A.學科與研究群體的推動 B.政府外部動力C.政府內部動力D.技術手段的完備)。

59、以下選項屬於公共問題橫向性質維度的內容包括(C.管制性公共問題 D.服務性公共問題)。

60、以下哪些說法體現了公共政策的未來基本走向(B.公共政策應當是講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應當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應當實踐科學化)。

61、依據可靠性理論分析,在政策方案的執行過程中,“失效”表現在(A.早期失效B.偶然失效D.耗損失效)等階段。這種政策失效率的變化,類似於浴盆狀,人們把這種曲線也稱為“浴盆模型”。

62、一般說來,公共文化集中體現在社會成員的以下認識和觀念之上:(A.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關係的認識B.對公共道德觀念的認識C.對公共責任必要性的認識)。

63、政策的導向是(B.觀念D.行為)的

導向。

64、政策環境因素的基本特徵有(A〃交叉性 B〃動態性 C〃突發性 D〃多樣性)。

65、 政策環境的優化和改善。主要包括(B. 提倡公共道德,強調公共責任,使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圍C.加強公共政策程式化、公開化的法制建設D. 最大限度地吸納公民參與,推進公共管理的社會化)

66、追蹤決策的特徵主要是(A. 雙重優化 B.非零起點 C. 回溯分析 D.心理效應)。

67、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A.多者博弈決策體制 B.民主參與決策體制E.網路化決策體制)的公共決策體制。

68、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呈現出的新特點包括(A.信息化B.民主化C.高效化D.科學化)。

69、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體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A.黨B.政府)。

70、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公共政策主體必頇轉變公共政策理念。這些理念包括(A.視政策對象——公眾為夥伴而不是對立者B.公共政策的出發點應是解決公共問題、保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C.支持、鼓勵准政策主體的發展D.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預防”而非“治療”,重點掌握政策主動權)。

71、中國地方各級政府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管理地方的(A.政治 B. 經濟 C.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工作.

72、正式評價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評價方案,並按(A.規定的程式)和內容執行,並由確定的評價者進行的評價。

73、知識經濟的發展要求各國政府實現政策創新。通過(A.公共政策理念B.公共政策體制C.公共政策過程D.公共政策內容的變革與調整),促進知識經濟的快速、持續、健康發展。 三、判斷題

1、巴拉姆驢子思維法的基本過程就是讓決策者逐項地對每一個選擇方案極盡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麼放棄它們就不再成為痛苦的事,於是最好的決定就產生出來了。( 對 ) 2、扁平式組織削減了內部層級,強調資訊共用,重視橫向聯繫與協作,重視權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強調人力資源開發。扁平的學習型組織是公共組織的變革趨勢。( 對 ) 3、傳統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優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應當是公平優位元。( 對 ) 4、大眾傳播媒介可以擴大決策問題提出的數量,但不能縮短公眾議程和正式議程的時間。( 錯 )

32、德爾菲法是一種專家會議法,可用來產生有助於查明問題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標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創造性思維專家奧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種加強創造性思維的手段。( 錯 ) 5、非正式評價指對評價者、評價形式、評價內容沒有嚴格規定,對評價的最後結論也不作嚴格要求,人們根據自己重點掌握的情況對公共政策做出評價。( 對 ) 6、 非正式評價指對評價者、評價形式、評價內容沒有嚴格規定,對評價的最後結論也不作嚴格要求,人們根據自己重點掌握的情況對公共政策做出評價。( 對 ) 7、分權制是指各級決策組織在各自管轄的範圍內享有決策權,上級有權干預下級決策活動的決策體制。( 錯 ) 8、公共政策是社會組織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所制定的政策。( 錯 ) 9、公共政策的強制性經常與懲罰性措施相聯繫, 若缺乏這種措施就將失去權威性。( 對 )

10、公共政策系統包括政策主體和政策客體等要素,不包括外在環境。(錯) 1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徵包括整體性、超前性、層次性、多樣性、合法性,不包括有效性、對稱性。( 對 ) 12、公共政策主體是指參與、影響公共政策全過程,對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間接的決定作用的組織,不涉及個人。(錯) 13、公共政策主體規制社會成員行為的能力還常常在應對突發事件等危機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對) 14、公共政策主體選擇哪些問題制定政策,就意味著一定要對這些利益關係進行調控。(對) 15、公共決策問題的複雜性使得其解決也呈現出長期性與階段性。因此,在決策方案中必頇明確決策階段,以使得決策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劃分和決策。(對) 16、公共政策監控系統是指由政策系統內的人員和機構組成,對政策行為、政策方案的內容和執行,進行監督和控制的機構。(錯) 17、公共政策評價結論決定公共政策的生命週期。(對) 18、公共政策體制,是指公共政策權力在政策主體之間進行分配所形成的權力格局,並非政策主體在政策過程中的活動程式。( 錯 )

1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領域內某個管理問題或政策問題的描述和記錄。( 錯 )

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確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選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確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點。( 對 ) 21、公共責任是指社會成員對參與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責任心和自覺性,與他們對其個人行為結果承擔責任的程度無關。( 錯 ) 22、公共問題是指那些社會成員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廣泛影響,具有不可分性、與公

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性社會問題。( 對 ) 23、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據特定時期的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 對 ) 24、公共決策是公共政策主體為了實現有效管理選擇一種主觀最滿意的方案的動態過程。( 對 ) 25、公共政策監控系統是指由政策系統之內的人員和機構組成,對政策行為、政策方案的內容和執行,進行監督和控制的機構。( 錯 )

2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種。它是指運用德爾菲法,對公共政策案例進行辨析,發現和解決公共政策問題,以促進對公共政策認識和研究的深化,改進公共政策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錯 ) 27、公共政策的科學化並不單是指在公共政策的過程中採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它還應該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如公共政策體制的科學化,公共政策諸方法的科學化。( 對 ) 28、各子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互動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體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錯 ) 29、決策權力可以定義為一種法律權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動中做出選擇的權力,或者是影響政策主體、推動其選擇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動的權力。(對) 30、決策方案性質的界定是指明確決策方案的適用物件,運用期限以及該方案著重解決的問題等。(對) 31、交易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政治上討價還價的過程,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制定的政策目標與方案是較為理想的結果,而在實際中是行不通的。(對) 32、交易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一個政治上討價還價的過程。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制定的政策目標與方案是較為理想的結果,而在實際中是行不通的。( 對 ) 33、劇烈變革思維是1948年由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首先發明的。這種思維方法最初用於軍事策略問題的預測,後來逐漸用於其他領域。(錯) 34、決策支援系統是指輔助決策工作的一種電腦系統。(對)

35、認同是接受政策反應的最高層次,它表現為對政策內容及其意義準確而深刻地理解,並積極地自覺行動。(錯)

36、任何一項政策不可能一勞永逸。政府要隨著國情的變化,不斷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新政策或調整已有的政策。( 對 )

37、順序決策思維指導下的公共決策者通常認為,政策制定和貫徹是而且應當是通過緩慢的進展和小心的改變實現的,主張走一步看一步。(錯)

38、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物件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方法。(對)

39、所謂社會問題是指社會的實際狀態與社會期望之間的差距。它泛指由於社會關係或環境失調,致使全體社會成員或部分成員的正常生活乃至社會進步發生障礙,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並需要動用全社會的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 對 )

40、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

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現,中國的各種利益團體也將進一步形成和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並將對公共決策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 對 ) 41、頭腦風暴法主要運用于重新設計或者是終止和替換現有系統的決策類型,強調決策的迅速和徹底性,當系統的問題很多而且積重難返,關係盤根錯節時,就可以運用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決策。(錯) 42、突顯“公共性”,將決策視為公共行為,視政策為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公共政策未來的基本走向之一。( 對 ) 43、無為思維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思維方式。(錯)

44、為了實現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在進行決策之前,必頇要有充分的系統分析活動,系統分析工作品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公共政策的品質和水準。( 對 ) 45、心理效應在追蹤決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追蹤決策的特徵之一。(對) 46、解決決策問題的基本措施是決策方案的核心內容,要儘量做到明確、具體,要明確提出方案的執行者應該做什麼、如何做,並告知執行者不得隨意機動。(錯) 47、行動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指對某一項公共政策所要採取的廣泛行動。(對) 48、系統理論認為政策制定是一個反復的形成、執行、再形成的演化過程。(錯) 49、系統分析就是為政策主體選擇一個行動方向,通過對情況的全面分析,對備選方案擇優,為政策主體提供可靠的依據。( 對 ) 50、系統是指由兩個以上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與外部環境發生聯繫的有機整體。(對) 51、系統分析就是對一個系統內的基本問題,用系統觀點進行思維推理,在確定和不確定的條件下探索可能採取的方案,通過分析對比,為達到預期目標選出最優方案。(對)

52、行動理論認為政策執行是指對某一項公共政策所要採取的廣泛行動。( 對 ) 53、因果理論把政策中的潛在因果假設分為兩個因素:貫徹影響力和技術能力。(對) 54、由於公共政策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所以對公共政策的評價不宜放到較長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進行。(錯) 55、因果理論大致包括兩類內容:(1)把政策決定看成是一種假設,一張“指導人們從當前情況導出設計目標的地圖”。政策執行是按地圖所指引的方向到達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潛在因果假設分為兩個因素:貫徹影響力和技術能力。( 對 ) 56、演化理論認為在提出政策問題、制定政策目標、擬定政策方案過程中,都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標實際上會產生矛盾與衝突。因而在實際執行中,會對原有目標不斷地重新設計。政策制定是反復的形成、執行、再形成的演化過程。( 對 ) 57、要保證政策執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對 ) 58、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體進行公共政策活

動時所秉持的價值觀。思想觀念是結果的真正決定者,有什麼樣的思想觀念,就會制定出與之相關的政策。(對) 59、作為一個系統,在各主體不具備獨立性、但有較高能力的情況下,公共政策體系有一種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機制。(錯) 60、中國國務院下屬的各個部門是輔助國務院行使職權的,不獨立行使重要的行政決策權力和領導權力。(錯) 61、中國的職業團體不屬於公共決策的參與團體。(錯) 62、中國的國家權力由人民代表大會之下的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分享。(對)

63、中國的司法機關包括法院和檢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機構的公安、國家安全機關、人民代表大會的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 錯 ) 64、組織理論認為政策執行都需要組織,沒有組織就沒有執行。 (對)

65、績效是公共政策評價的主要標準之一。績效包括公共政策推動的結果,但不包括民眾心目中認定的滿意程度。(錯) 66、在運用思維方法時,決策者一方面要注重理性選擇的關鍵性作用,同時還要不斷地發覺靈感和注重直覺。(對) 67、在公共決策中,決策者必頇首先具有職業行為的思維方法,將決策過程作為一種普通的職業來對待。(對) 68、在使用簡單矩陣法時,決策者要做的是挑揀出那些無論哪一種選擇都需要滿足的幾個至關重要的性能。沒有這些性能,這個決策將會失去意義,它實際上是一種將完全不適用的選擇方案篩選出來的方法。(對) 69、在進行公共政策分析時,只要堅持使用系統分析法就可以解決具有深刻社會含義的問題。(錯) 70、在知識經濟時代,公共政策的知識化與資訊化是民主化與科學化的前提與基礎。(對)

71、縱向層次維度和橫向性質維度是認識公共問題的兩個維度。( 對 )

72、如何確立公共利益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過非制度性的規範和意識形態來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這些構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對 )

73、在各個國家中,議會的政策數量最多,政策活動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統的核心主體,在公共政策過程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 錯 )

74、組織理論認為政策執行都需要組織,負責執行的組織,其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屬性,往往並不影響該組織執行政策的能力。( 錯 )


相关内容

  •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浙江电大责任教师 姚文华 一.课程简介 "艺术学概论"课程是2002年秋季开办的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方向)的限选课程.它的文字教材名称为:<艺术学概论>,2 ...

  • 1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小抄~已排版
  • 公共政策概论 单选题.填空题 D 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 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 倡.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 ...

  • 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小抄~已排版
  • 公共政策概论 单选题.填空题 D 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 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 ...

  • 2012年电大信息管理概论网上作业3
  • 作 业 2 姓名:顾元元 学号:[1**********]77 工作站:市工干院 一.填空题:(每题1分,合计37分) 1.信息管理理论的形成是的产物,其中,对其影响最深.最主要的理论学科主要包括 信息科学 . 管理科学 . 传播科学 . 2.按照主题的观察过程对信息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信 ...

  • 林业技术专业(一村一)专业规则说明
  • 农林牧渔大类林业技术类 林业技术专业(专科)专业规则 一.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规格:本专业学制两年,中央电大按照两年半安排教学计划,最短学习年限不低于两年半. 培养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林业生产技术指导.生产操作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在 ...

  • 2014年电大社会学概论行测作业
  • 别让带薪年休假成了少数人的盛宴 <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7日刊登杨涛的文章说,国务院法制办11月5日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 ...

  • 2014年电大考试法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 14春<法学概论>复习资料练习四份(后附答案) 考核形式:开卷 练习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法律制定 2.行政行为 3.民事法律行为 4.犯罪构成 5.民法 二.不定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法律规范在逻辑上是由( )要素构成的. A. 假定 B.处理 C ...

  • 冀电大校字[2008]16号
  • 冀电大校字[2008]16号 关于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教育 期末考试安排的通知 各市电大.分校, 省校有关部门及有关办学单位: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含"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期末考试定于2 ...

  • 电大社会学概论
  • 第三次形考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 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 ). A. 罗斯 B. 默顿 C. 迪尔凯姆 D. 韦伯 2. 整合作用是指( ). A. 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 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

  • 15年-电大观光农业概论作业答案
  • 观光农业概论作业答案 观光农业概论作业1(第一章~第三章) 1. 试述观光农业的概念与范畴.(P8) 观光农业是指依托农村田园景观.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景观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观光功能,向社会提供具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风情感受.文化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