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量检具管理制度

[专用量检具管理制度]

1 外购专用量、检具的管理 1.1 外购专用量、检具包括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粗糙度对比样块、平板等,专用量检具管理制度。1.2 外购专用量、检具由技术中心和质量部提供技术文件和资料,供销部负责采购。1.3 采购进厂的专用量、检具由质量部计量室负责验明其名称、规格、型号、精度等级、合格证、生产厂家及出厂日期等是否具备和符合要求。若全部符合要求即视为合格,进行编号、登记专用量、检具台帐、办理入库手续;不符合要求,供销部负责退货。1.4 质量部计量室负责对新购进的专用量、检具进行检定(或交由上一级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并出具合格证。1.5 检查员、车间操作者领用专用量、检具,分别由质量部、生产车间填写“领料单”,计量室登记编号,经质量部主管批准方可到仓库领取。计量室、质量部、生产车间分别登记台帐,纳入周期管理。1.6 校准周期由于车间巡检检查员、总检室检查员、车间操作人员的量、检具使用频次不同,磨损程度不一,校准周期也不尽相同。车间操作人员所用螺纹塞规和半径规校准周期均为4个月。巡检检查员所用螺纹塞规校准周期为4个月,径规校准周期为6个月。总检检查员所用螺纹塞规和半径规校准周期均为6个月。进货检查员所用螺纹塞规和环规校准周期均为12个月。质量部计量室校准人员所用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校准周期均为12个月,到期须经上级计量单位进行检定。若超期报废,启用新的,必须做好记录。粗糙度对比样块校准周期为12个月。计量室所用平板校准周期为12个月,管理制度《专用量检具管理制度》。1.7 校准方式1.7.1 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检查员、操作人员提供用需要校准的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检查合格的零件20件,计量室校准人员用校准用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对提供零件进行再检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即视为校准合格。1.7.2 粗糙度对比样块的周期校准委托有校准能力的外单位进行。

1.7.3 计量室用平板,由计量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周期校准,并进行校准后的处置(如发合格证等)。1.8 校准合格的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样块等纳入下一个校准周期;不合格者,报废,由计量室隔离存放,启用新编号的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样块等。2 自制专用量、检具的管理2.1 自制专用量、检具包括检验平台、对表块、塞规、测量芯轴等。2.2 自制专用量、检具的生产计划由生产部和质量部制定,生产部依据计划安排生产。2.3 自制专用量、检具完工后,由质量部计量室负责检查验收,合格的进行编号、登记,办理入库;不合格的进行返工或报废。2.4 检查员、生产车间领用自制专用量、检具,由质量部、质量部计量室、生产车间登记“专用量、检具台帐”,纳入周期管理。2.5 校准周期质量部总检室、生产车间检查点所用平台,校准周期为12个月。对表块的校准周期为6个月。检查员、车间操作人员所用塞规校准周期为3个月。测量芯轴的校准周期为3个月。2.6 自制专用量、检具的校准由计量室负责。校准合格,保留原编号,转入下一个校准周期;不合格进行返工或报废。返工后的量、检具,如合格,保留原编号,转入下一个校准周期。

[专用量检具管理制度]

1 外购专用量、检具的管理 1.1 外购专用量、检具包括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粗糙度对比样块、平板等,专用量检具管理制度。1.2 外购专用量、检具由技术中心和质量部提供技术文件和资料,供销部负责采购。1.3 采购进厂的专用量、检具由质量部计量室负责验明其名称、规格、型号、精度等级、合格证、生产厂家及出厂日期等是否具备和符合要求。若全部符合要求即视为合格,进行编号、登记专用量、检具台帐、办理入库手续;不符合要求,供销部负责退货。1.4 质量部计量室负责对新购进的专用量、检具进行检定(或交由上一级计量检定单位进行检定)并出具合格证。1.5 检查员、车间操作者领用专用量、检具,分别由质量部、生产车间填写“领料单”,计量室登记编号,经质量部主管批准方可到仓库领取。计量室、质量部、生产车间分别登记台帐,纳入周期管理。1.6 校准周期由于车间巡检检查员、总检室检查员、车间操作人员的量、检具使用频次不同,磨损程度不一,校准周期也不尽相同。车间操作人员所用螺纹塞规和半径规校准周期均为4个月。巡检检查员所用螺纹塞规校准周期为4个月,径规校准周期为6个月。总检检查员所用螺纹塞规和半径规校准周期均为6个月。进货检查员所用螺纹塞规和环规校准周期均为12个月。质量部计量室校准人员所用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校准周期均为12个月,到期须经上级计量单位进行检定。若超期报废,启用新的,必须做好记录。粗糙度对比样块校准周期为12个月。计量室所用平板校准周期为12个月,管理制度《专用量检具管理制度》。1.7 校准方式1.7.1 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检查员、操作人员提供用需要校准的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检查合格的零件20件,计量室校准人员用校准用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对提供零件进行再检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即视为校准合格。1.7.2 粗糙度对比样块的周期校准委托有校准能力的外单位进行。

1.7.3 计量室用平板,由计量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周期校准,并进行校准后的处置(如发合格证等)。1.8 校准合格的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样块等纳入下一个校准周期;不合格者,报废,由计量室隔离存放,启用新编号的螺纹塞规、环规、半径规、样块等。2 自制专用量、检具的管理2.1 自制专用量、检具包括检验平台、对表块、塞规、测量芯轴等。2.2 自制专用量、检具的生产计划由生产部和质量部制定,生产部依据计划安排生产。2.3 自制专用量、检具完工后,由质量部计量室负责检查验收,合格的进行编号、登记,办理入库;不合格的进行返工或报废。2.4 检查员、生产车间领用自制专用量、检具,由质量部、质量部计量室、生产车间登记“专用量、检具台帐”,纳入周期管理。2.5 校准周期质量部总检室、生产车间检查点所用平台,校准周期为12个月。对表块的校准周期为6个月。检查员、车间操作人员所用塞规校准周期为3个月。测量芯轴的校准周期为3个月。2.6 自制专用量、检具的校准由计量室负责。校准合格,保留原编号,转入下一个校准周期;不合格进行返工或报废。返工后的量、检具,如合格,保留原编号,转入下一个校准周期。


相关内容

  • 量检具维护保养使用规定
  • 量检具维护保养使用规定 一.保养要求 1, 各单位量检具使用者在下班前必须把手中的量检具擦拭干净, 并按相关要求做好防锈保养工作. 2, 所有量检具要妥善保管好, 不得丢失或损坏. 二, 具体保养内容如下: 1. 游标类量具的维护保养(游标卡尺类) 清理过程中不可用砂布或普通磨料来擦除刻度尺表面的锈 ...

  • 量检具设计-副本
  • 资料来源于好域安机械技术论坛 http://www.haoyuansz.com/bbs/dispbbs.asp?boardID=29&ID=3163&page=1 注意:只须注册成为会员即可下载本论坛所有技术资料. 量具类 1.量具量仪卷http://www.haoyuansz.co ...

  • 27.工装编号规则
  • 株洲南方机电制造公司 工装夹具编号管理细则 (暂行) 为规范工装夹具编号管理,特制定本暂行规则 一. 设计制造 各种专用工装夹具必须按规范设计制造,保证产品质量,并根据产品批量确定适当制造数量.专用量规至少按3件套生产,分别用于加工.检验.校对. 二. 入库保管 制造的工装夹具.量规检具经检验合格, ...

  • 计量器具培训试卷
  • 计量知识培训试卷 姓名: 岗位: 得分: 一.填空题(2分/空,共20分) 1.0-150mm的刻线游标卡尺,分度值是( ). 2.0-150mm的数显游标卡尺,分度值是( ). 3.机械行业基本长度单位是( ):1丝等于( )毫米:1忽等于( )毫米. 4.检验------是对产品的一种或多种特性 ...

  • 机加工产品常见的不良原因调查
  • 机加工产品常见的不良原因调查 2010-10-27 17:15| 发布者: 小编D | 查看: 1379| 评论: 19|原作者: 夏日星空|来自: 6sq.net 摘要: 1.加工基准考虑到毛坯不均的问题吗?在加工黑皮处,明确了管理值了吗?2.加工基准与检测基准是否相同? (一) .工艺设计 1. ...

  • 等臂杠杆的工艺规程及夹具(钻2×Φ8H7)设计
  • 序言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艺学(含机床夹具设计)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次设计使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初步具备了设计一个中等复杂零件(杠杆)的工艺规程的能力和运用 ...

  • 量具维护保养规定
  • 宁波远东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 目的:编 制:审 核:批 准: 量 具 维 护 保 养 规 定 规范量具的维护与保养,以增加量具的使用寿命. 二.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计量器具. 三. 职责: 1. 量具使用人员对其使用的量具进行日常维护及保养: 2. 检具使用部门主管(车间主任)负责对 ...

  • 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检验标准20150730
  • 前 言 本标准的5.1.1 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青岛理工大学 ...

  • 杠杆夹具说明书
  • 目录 前言 ............................................................................................ 1 一.零件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