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与文化第五讲二战中的美国

第五讲 二战中的美国

一、 摆脱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也有不同的意见:自由主义者强烈反对美国卷入任何欧洲战争,包括亨利福特和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

罗斯福作为政治家的最艰难的功绩,就是使全国确信必须抱起孤立主义,把国家的力量投入反侵略的斗争。

这些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美国人只想躲避风雨,20世纪30年代,美国再次孤立主义盛行。

各个方面都主张,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错误的,是英国的宣传和银行家与军火商的阴谋欺骗了我们,我们坚持中立国的权利是有勇有谋的。

1,1935年8月31日,国会在这种普遍的情绪中,通过了《中立法》,禁止在未来的冲突中给与交战双方贷款,禁止出售武器给任何一方。由于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等对待,新的中立法鼓励了独裁者,使其相信他们可以继续他们征服而不用担心美国的干涉。

2,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演讲——“隔离演说”:“当某种传染性疾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防止疾病的流行,社会许可并且对患者实行隔离。”“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原来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机。”

但隔离开演讲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向美国公众指出战争恐怖的存在。 3,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的胜负已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安危,美国舆论和人民转向同情英法,罗斯福政府抓住时机为废除中立法进行宣传,他对国会说,援助英国就是帮助自己,他强调指出废除武器禁运能更好地保护国家不卷入战争,还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这种就业又会自动地帮助建设美国的国防。罗斯福的宣传获得了成功。193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交战国解除军火禁运的新中立法,但仍须

4,1940年5月,1940年5-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法兰西败局已定,不列颠前途难卜,被美国视为根本利益的安全线--莱茵河边界已被德国越过。罗斯福要求国会追加国防拨款加强战备。国会批准了陆海军的扩充计划。

5,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首次向英国进行租借。这项协定意味着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

6,1940年12月9日,丘吉尔致信罗斯福,声称英国国库已经空虚,而军用物资极为短缺,希望美国能给与帮助。12月16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一条美国历史上那个最不平凡的新闻:假如我的邻居失火,„„

次重要战争是因缺钱而被打败的。

孤立主义者和支持者都惊讶不已。

在12月29日的炉边讲话中,他说,英国及其舰队横梗在西半球和纳粹侵略之间;英国要求的是作战物资,而不是士兵,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7,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总统有权将武器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租借法案的通过是美国积极干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根据租借法,从1941年3月到1945年8月,美国共提供租借物资(包括运送这些物资的劳务)约460亿美元。

8,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罗斯福宣布将援助苏联。原计划美英共同援助苏联价值10亿美元的物资,但由于珍珠港事件等原因,实际运抵苏联的物资只有6500万美元。

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通过是一个主要的转折点。“我们把150年的传统外交政策都连根拔掉了,”参议院温德伯格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把华盛顿的卸任演说抛进了垃圾堆。我们把自己抛进了欧、亚、非洲的强权政治和强权战争之中。我们已经在永远不能退却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9,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孤立主义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

二、为自由而战(四大自由)

罗斯福在他1941年1月6日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用了“四大自由”表述未来的世界秩序,在未来,这四项自由将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所享有。而美国人必须肩负起保卫“伟大的自由,反对专制主义的黑暗力量对自由的围剿和攻击,反对它对世界的奴役。”

We look forward to a world founded upon four essential human freedoms. The first is 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second is freedom of every person to worship God in his own way--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third is freedom from want . . .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fourth is freedom from fear . . . anywhere in the world.

在我们力求安宁的未来岁月中,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说,意味着保证使每个国家的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共识──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四是免受恐惧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说,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它是如此全面彻底,以致任何国家都无法对他国发动武装侵略──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成为美国参战目的的官方宣言。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这都是权利法案的内容,是美国自由的核心内容。 免予恐惧的自由。不仅是表达一种对和平的期望,也表达了人民希望在这个明显地失控的世界上追求一种普遍安全感的期望。

免予匮乏的自由。从大萧条中走出来的美国人是最有共鸣的,这是令人振奋的伟大表述。与普通公民的经济期望联系起来,——保证美国工人和农场主的

生活标准,保证大萧条不再发生,政府必须承担“保证就业”和建立最低工资制的责任,以饱蘸人民免予匮乏的自由。

二战期间,大量的书籍,传单,广告,源源不断地涌现,意在唤起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战争债券。宣传画、广告车,都是一自由为主题推销战争和战争债券。其中最著名的、最广泛流传的作品是艺术家和杂志插图大师诺曼罗克韦尔的画。将四大自由已美国小镇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佛蒙特州)

每幅图画都集中表现那些人们毫不费力就可以认出的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位工人站起来再镇民大会上发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祈祷;一个家庭在享受感恩节的晚餐;母亲和父亲守护在一个酣睡孩子的身旁。作品反响极大。

画是最早在1943年刊登在《星期六晚间邮报》,强调这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价值观,与轴心国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并配有短文,以表明对四大自由的理解,美国作者的背景是不一样的,理解也就不同了。

三、二战对美国的影响

二战深刻、广泛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几乎所有在战后出现的经济趋势和社会运动都起源于二战。和第一次大战一样,战争时期的组织和动员扩大了政府的规模和职能范围,但二战时期政府功能的扩展式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的。 1, 最终克服了经济大萧条;恢复了国民对经济的信心。

[1] 解决了失业问题

a) 1940年,在全国还有8百万人失业,到1941年,失业几乎没有了。 成千上万架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有美国组装生产,使失业消失,也使人们的收入提升,大萧条时期一度身败名裂的公司和商人又有机会东山再起了,恢复了名誉。

b) 农业也得到了改善,高价和补助金使得农业收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农业获得了丰收。

c) 1940——1947年,由2500万美国人——相当于1/5的全国人口——四

处流动,寻找新的经济机会。

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永无止境的要求,使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北部和西部的工业城市,这种人口流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美国社会地理。

d) 并且又招聘了约650万新的雇佣劳动力。

其中的200万是十几岁的男女青少年,他们中的许多事从高中退学而接受全日工作的。400万是离开厨房来到工作台旁和参加办公室工作的信的女职工,另外是靠正式工人加班加点,老年人延缓退休,也得到了额外的劳动力。

“民族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坦克:86338辆

装甲车:16万辆

军用载重汽车:240万辆

飞机:29万7千架

重炮:9千门

各种枪支:1740万支

各种舰艇:6万4千5百艘

[2] 妇女劳动力量占全国劳动力的36%。

由于男人上前线而空出的产业工人的位置,在全国上下前所未有地动员大量“妇女力量”以填补空缺。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象征着女产业工人形象的铆工

罗茜成为代表。

越来越多的妇女干原来是男人干的工作,铆钉工罗西成为美国流行的图标。妇女作出家门去工作。战时的工作经历扩大了妇女的理想范围,是她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妇女在战时尝到了“自由的味道,干男人干的活挣男人所挣的工资。甚至许多人在战后人染希望继续留在劳动队伍中 ,但对于政府和雇主来说,妇女外出工作只是战时的临时性的需要,并不是永久性的自由。

这种认识决定了战时的广告宣传,妇女外出工作是为自由而战,以奉献和军事胜利为主,而不是女权主义所期望的那种通过劳动而取得自决自由,自由是指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有一个每天晚上都能在自己家门口迎归的丈夫。”

[3] 战时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积极回收各种战争物资:如金属、纸张、橡胶等;许多日常家庭的服务变得有价值了,从厨房里的油脂到旧的铁锹,甚至旧的空的唇膏的铁管。

购买战争债券;“投入你的收入的10%用于购买战争债券以取得胜利”。 节衣缩食;战争甚至改变了美国的时尚。

2,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扩大了

公务员在政府部门的人数;在联邦政府工作的公务员从1百万上升到近4百万,同时华盛顿的开支也从9亿美元涨到98.4.亿美元。战争也加速了执行者的权利扩张,战争结束时,总统和他顾问比国会更多地驾驭国家的内政和外交。而且最高法院拒绝审理这些挑战行政权力扩张的案件。

联邦政府扩张了他在研究和发展不同项目的任务,从人造橡胶到原子弹的制造。

曼哈顿工程(1945年7月16日)

3, 改变了美国人对自己作为一个民族的看法。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出现了一种将美国社会视为多元社会的声音。多元化社会开始出现了,种族主义没有市场了。种族主义是美国敌人所信奉的哲学,美国价值观的基础应该是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和对全体平等的追求。

战争结束时,新移民的各个族裔群体作为族裔美国人而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接受,他们不再是特别的和低贱的“种族”的成员,与此同时,美国心跳和黑人的地位所存在的巨大矛盾,也逐渐成为国家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主要问题。 1/战争创造了“大熔炉”加快了同化;

战争让数百万的美国人离开城市中的族裔社区和偏僻的乡村加入军队或工业大军的行列,在那里他们与背景完全不同的同胞并肩作战,工作和交往, 2/要与纳粹的种族主义相区别。

反种族主义的书籍成为畅销书,好莱坞电影业开始描述不同族裔的人组成的战斗队,抛弃原来的的族裔偏见和忠诚,为了共同的目的而战。二战使成千上万的族裔美国人尤其是犹太人和天主教徒的移民后代,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完全变成了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不再是意大利人了,而开始变成美国人了。”

当然这些同化还没有超出肤色的界限,换句话说,这种同化并没有包括非洲裔美国人和亚裔,还有墨西哥裔。

在珍珠港事件后,非裔和墨裔和中国裔的情况都有改变,只有日裔是个特例。这也表现了美国生活中冥顽不化的种族主义。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种族仇恨和日本偷袭珍珠港合在一起,在美国人中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日本的切齿痛恨。对日裔美国人,政府认为他们人人都是可能的间谍,军方也担心日本可能会

发起对加州的攻击,也有人对日裔的土地财产又贪婪的目光。最终军方说服罗斯福政府下令将所有居住在西海岸的日裔和有日本血统的人强行迁移。1942年春夏,仅12万日裔男人、妇女和儿童被迫离开家园,迁移到集中营去,他们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是美国公民。

伊斯塞的诗Poems of the Issei

三十年

住美国

变成一场梦。

──笹舟

作为一个

日本人

我打点行装。

──圭风

忍受

再忍受

我皮肤的颜色。

──棕

3/激发了黑人争取权利的新的信心和决心。

战时关于宽容和自由的信息,都预示着黑人的地位在战后将有重大的转变。 黑人劳工领袖飞利浦伦道夫在1941年1月号召举行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活动,不仅提出要求允许黑人进入国防工业工作,而且要求在政府各部和联邦军队中全面废除种族隔离。

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在运动开始的一周前作出妥协,签署了著名的8802号行政命令.要求保障黑人和其他少数种族就业和在军队中的平等权利。并建立一个公平就业实践委员会(FEPC),负责监管行政命令的实施。这是自重建以来第一个为争取黑人平等就业机会而工作的联邦机构。

整个二战期间,华盛顿始终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美国军队也容忍继续进行一场种族隔离的战争,红十字也继续拒绝在血库中讲白人和黑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储存。

1943年,底特律市经历了一场种族骚乱,34人死亡,并引发了一场有两万名汽车制造工人参加的仇恨罢工。

同年,洛杉矶街头也出现针对墨西哥裔青年的骚乱,由此可见,战时对多元化主义和容忍的推动式有限的。

尽管如此,官方的宣传鼓励仍然激发了黑人争取权利的新的信心和决心。“人民处在一种要大干一场的情绪之中。”《匹茨堡心信使报》1942年2月,发表了“双重胜利”的短语:战胜德国和日本的胜利,必须伴随着在国内战胜种族隔离的胜利。

1944年,由14名著名黑人领袖写作的文集《黑人想要什么》出版,呼吁赋予南部黑人选举权,摧毁种族隔离制度,提供享有“可以接受的美国生活标准的”机会。“黑人是不自由的,„„他不自由是因为它与其他人之间并不平等。”

1944年另一书《美国的困境》的出版,更是凸现了战时对种族问题的重视。

《困境》指出,种族主义如何根深蒂固地进入美国的法律、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之中,这已远不止是一种道德困境或白种美国人心灵和思想种存在的一种冲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需要政府的干预。

4,美国世纪的到来

传媒巨头亨利·卢斯在《时代》周刊于1941年2月撰写了他那篇最著名的文章:《美国世纪》。这篇文章。尽管人们记住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卢斯在文中宣称“20世纪是美国世纪”,但实际上这不过是这篇长文的最后一个观点。这篇6,400字的文章集中讨论了当时美国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美国是否应参加已在欧洲和亚洲肆虐的战争。卢斯在文中并未得意洋洋地宣称美国急于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而是反映了美国人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但却不愿承担世界首脑这一重任的矛盾心理。

他动员美国人行动起来,迎接战争的到来,迎接战后美国主宰世界的新世代的到来。文章强调,美国必须扮演历史赋予他们的角色,成为“世界的主导势力”,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国人对“自由和争议”的理解。在将来,美国的强权与美国的价值观将支持一个从前不敢想象的经济繁荣。

鲁斯的文章预测到美国将在战后世界秩序中扮演的新角色,并极有远见地观察到,美国的大众文化——包括“我们的爵士乐,电影,俚语,技术和产品”在内——将于军事权威一样有效地成为一种国际强权的源泉。

尽管他的文章出台,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他确实描绘出一种新的思想和前景,即美国将在战后世界扮演一个帝国的角色,这种前景与经济上的富足的前景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后来被不断引用的“美国世纪”说法的由来。

1941.8.14 《大西洋宪章》提出消灭纳粹后,建立一种“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享有自由的生活。这种“安全制度”世纪就是“国际组织”的代用词。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首先单独签字的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这就成了联合过成立时的一种依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罗斯福对联合国组织的基本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大国一致的原则——否决权原则)

1945年1月20日,罗斯福在他的第四届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能够单独地生活。……我们已经知道要成为世界的公民,成为人类社会的成员。”

1946年杜鲁门的演讲:“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第五讲 二战中的美国

一、 摆脱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也有不同的意见:自由主义者强烈反对美国卷入任何欧洲战争,包括亨利福特和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

罗斯福作为政治家的最艰难的功绩,就是使全国确信必须抱起孤立主义,把国家的力量投入反侵略的斗争。

这些对美国意味着什么?美国人只想躲避风雨,20世纪30年代,美国再次孤立主义盛行。

各个方面都主张,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错误的,是英国的宣传和银行家与军火商的阴谋欺骗了我们,我们坚持中立国的权利是有勇有谋的。

1,1935年8月31日,国会在这种普遍的情绪中,通过了《中立法》,禁止在未来的冲突中给与交战双方贷款,禁止出售武器给任何一方。由于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等对待,新的中立法鼓励了独裁者,使其相信他们可以继续他们征服而不用担心美国的干涉。

2,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演讲——“隔离演说”:“当某种传染性疾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防止疾病的流行,社会许可并且对患者实行隔离。”“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原来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机。”

但隔离开演讲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向美国公众指出战争恐怖的存在。 3,1939年9月,德波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争的胜负已直接关系到美国的安危,美国舆论和人民转向同情英法,罗斯福政府抓住时机为废除中立法进行宣传,他对国会说,援助英国就是帮助自己,他强调指出废除武器禁运能更好地保护国家不卷入战争,还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这种就业又会自动地帮助建设美国的国防。罗斯福的宣传获得了成功。193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对交战国解除军火禁运的新中立法,但仍须

4,1940年5月,1940年5-6月,德国闪击西北欧和法国,打破了欧洲力量的平衡,法兰西败局已定,不列颠前途难卜,被美国视为根本利益的安全线--莱茵河边界已被德国越过。罗斯福要求国会追加国防拨款加强战备。国会批准了陆海军的扩充计划。

5,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美国用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首次向英国进行租借。这项协定意味着中立的结束,标志着美国有限参战的开始。

6,1940年12月9日,丘吉尔致信罗斯福,声称英国国库已经空虚,而军用物资极为短缺,希望美国能给与帮助。12月16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一条美国历史上那个最不平凡的新闻:假如我的邻居失火,„„

次重要战争是因缺钱而被打败的。

孤立主义者和支持者都惊讶不已。

在12月29日的炉边讲话中,他说,英国及其舰队横梗在西半球和纳粹侵略之间;英国要求的是作战物资,而不是士兵,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7,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总统有权将武器租借给与美国安全有关的国家。租借法案的通过是美国积极干预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里程碑。根据租借法,从1941年3月到1945年8月,美国共提供租借物资(包括运送这些物资的劳务)约460亿美元。

8,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罗斯福宣布将援助苏联。原计划美英共同援助苏联价值10亿美元的物资,但由于珍珠港事件等原因,实际运抵苏联的物资只有6500万美元。

1941年3月,《租借法案》的通过是一个主要的转折点。“我们把150年的传统外交政策都连根拔掉了,”参议院温德伯格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把华盛顿的卸任演说抛进了垃圾堆。我们把自己抛进了欧、亚、非洲的强权政治和强权战争之中。我们已经在永远不能退却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9,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孤立主义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了。

二、为自由而战(四大自由)

罗斯福在他1941年1月6日致国会的年度咨文中,用了“四大自由”表述未来的世界秩序,在未来,这四项自由将为世界各地的人民所享有。而美国人必须肩负起保卫“伟大的自由,反对专制主义的黑暗力量对自由的围剿和攻击,反对它对世界的奴役。”

We look forward to a world founded upon four essential human freedoms. The first is 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second is freedom of every person to worship God in his own way--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third is freedom from want . . .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he fourth is freedom from fear . . . anywhere in the world.

在我们力求安宁的未来岁月中,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

第一是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说,意味着保证使每个国家的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共识──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四是免受恐惧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说,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它是如此全面彻底,以致任何国家都无法对他国发动武装侵略──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成为美国参战目的的官方宣言。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这都是权利法案的内容,是美国自由的核心内容。 免予恐惧的自由。不仅是表达一种对和平的期望,也表达了人民希望在这个明显地失控的世界上追求一种普遍安全感的期望。

免予匮乏的自由。从大萧条中走出来的美国人是最有共鸣的,这是令人振奋的伟大表述。与普通公民的经济期望联系起来,——保证美国工人和农场主的

生活标准,保证大萧条不再发生,政府必须承担“保证就业”和建立最低工资制的责任,以饱蘸人民免予匮乏的自由。

二战期间,大量的书籍,传单,广告,源源不断地涌现,意在唤起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推销战争债券。宣传画、广告车,都是一自由为主题推销战争和战争债券。其中最著名的、最广泛流传的作品是艺术家和杂志插图大师诺曼罗克韦尔的画。将四大自由已美国小镇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佛蒙特州)

每幅图画都集中表现那些人们毫不费力就可以认出的熟悉的生活情景:一位工人站起来再镇民大会上发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在祈祷;一个家庭在享受感恩节的晚餐;母亲和父亲守护在一个酣睡孩子的身旁。作品反响极大。

画是最早在1943年刊登在《星期六晚间邮报》,强调这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价值观,与轴心国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并配有短文,以表明对四大自由的理解,美国作者的背景是不一样的,理解也就不同了。

三、二战对美国的影响

二战深刻、广泛地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几乎所有在战后出现的经济趋势和社会运动都起源于二战。和第一次大战一样,战争时期的组织和动员扩大了政府的规模和职能范围,但二战时期政府功能的扩展式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的。 1, 最终克服了经济大萧条;恢复了国民对经济的信心。

[1] 解决了失业问题

a) 1940年,在全国还有8百万人失业,到1941年,失业几乎没有了。 成千上万架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有美国组装生产,使失业消失,也使人们的收入提升,大萧条时期一度身败名裂的公司和商人又有机会东山再起了,恢复了名誉。

b) 农业也得到了改善,高价和补助金使得农业收入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农业获得了丰收。

c) 1940——1947年,由2500万美国人——相当于1/5的全国人口——四

处流动,寻找新的经济机会。

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永无止境的要求,使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北部和西部的工业城市,这种人口流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美国社会地理。

d) 并且又招聘了约650万新的雇佣劳动力。

其中的200万是十几岁的男女青少年,他们中的许多事从高中退学而接受全日工作的。400万是离开厨房来到工作台旁和参加办公室工作的信的女职工,另外是靠正式工人加班加点,老年人延缓退休,也得到了额外的劳动力。

“民族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坦克:86338辆

装甲车:16万辆

军用载重汽车:240万辆

飞机:29万7千架

重炮:9千门

各种枪支:1740万支

各种舰艇:6万4千5百艘

[2] 妇女劳动力量占全国劳动力的36%。

由于男人上前线而空出的产业工人的位置,在全国上下前所未有地动员大量“妇女力量”以填补空缺。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象征着女产业工人形象的铆工

罗茜成为代表。

越来越多的妇女干原来是男人干的工作,铆钉工罗西成为美国流行的图标。妇女作出家门去工作。战时的工作经历扩大了妇女的理想范围,是她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妇女在战时尝到了“自由的味道,干男人干的活挣男人所挣的工资。甚至许多人在战后人染希望继续留在劳动队伍中 ,但对于政府和雇主来说,妇女外出工作只是战时的临时性的需要,并不是永久性的自由。

这种认识决定了战时的广告宣传,妇女外出工作是为自由而战,以奉献和军事胜利为主,而不是女权主义所期望的那种通过劳动而取得自决自由,自由是指美国式的生活方式,“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小房子,有一个每天晚上都能在自己家门口迎归的丈夫。”

[3] 战时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积极回收各种战争物资:如金属、纸张、橡胶等;许多日常家庭的服务变得有价值了,从厨房里的油脂到旧的铁锹,甚至旧的空的唇膏的铁管。

购买战争债券;“投入你的收入的10%用于购买战争债券以取得胜利”。 节衣缩食;战争甚至改变了美国的时尚。

2,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扩大了

公务员在政府部门的人数;在联邦政府工作的公务员从1百万上升到近4百万,同时华盛顿的开支也从9亿美元涨到98.4.亿美元。战争也加速了执行者的权利扩张,战争结束时,总统和他顾问比国会更多地驾驭国家的内政和外交。而且最高法院拒绝审理这些挑战行政权力扩张的案件。

联邦政府扩张了他在研究和发展不同项目的任务,从人造橡胶到原子弹的制造。

曼哈顿工程(1945年7月16日)

3, 改变了美国人对自己作为一个民族的看法。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出现了一种将美国社会视为多元社会的声音。多元化社会开始出现了,种族主义没有市场了。种族主义是美国敌人所信奉的哲学,美国价值观的基础应该是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和对全体平等的追求。

战争结束时,新移民的各个族裔群体作为族裔美国人而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接受,他们不再是特别的和低贱的“种族”的成员,与此同时,美国心跳和黑人的地位所存在的巨大矛盾,也逐渐成为国家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主要问题。 1/战争创造了“大熔炉”加快了同化;

战争让数百万的美国人离开城市中的族裔社区和偏僻的乡村加入军队或工业大军的行列,在那里他们与背景完全不同的同胞并肩作战,工作和交往, 2/要与纳粹的种族主义相区别。

反种族主义的书籍成为畅销书,好莱坞电影业开始描述不同族裔的人组成的战斗队,抛弃原来的的族裔偏见和忠诚,为了共同的目的而战。二战使成千上万的族裔美国人尤其是犹太人和天主教徒的移民后代,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完全变成了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不再是意大利人了,而开始变成美国人了。”

当然这些同化还没有超出肤色的界限,换句话说,这种同化并没有包括非洲裔美国人和亚裔,还有墨西哥裔。

在珍珠港事件后,非裔和墨裔和中国裔的情况都有改变,只有日裔是个特例。这也表现了美国生活中冥顽不化的种族主义。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种族仇恨和日本偷袭珍珠港合在一起,在美国人中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日本的切齿痛恨。对日裔美国人,政府认为他们人人都是可能的间谍,军方也担心日本可能会

发起对加州的攻击,也有人对日裔的土地财产又贪婪的目光。最终军方说服罗斯福政府下令将所有居住在西海岸的日裔和有日本血统的人强行迁移。1942年春夏,仅12万日裔男人、妇女和儿童被迫离开家园,迁移到集中营去,他们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是美国公民。

伊斯塞的诗Poems of the Issei

三十年

住美国

变成一场梦。

──笹舟

作为一个

日本人

我打点行装。

──圭风

忍受

再忍受

我皮肤的颜色。

──棕

3/激发了黑人争取权利的新的信心和决心。

战时关于宽容和自由的信息,都预示着黑人的地位在战后将有重大的转变。 黑人劳工领袖飞利浦伦道夫在1941年1月号召举行一场向华盛顿进军的活动,不仅提出要求允许黑人进入国防工业工作,而且要求在政府各部和联邦军队中全面废除种族隔离。

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在运动开始的一周前作出妥协,签署了著名的8802号行政命令.要求保障黑人和其他少数种族就业和在军队中的平等权利。并建立一个公平就业实践委员会(FEPC),负责监管行政命令的实施。这是自重建以来第一个为争取黑人平等就业机会而工作的联邦机构。

整个二战期间,华盛顿始终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美国军队也容忍继续进行一场种族隔离的战争,红十字也继续拒绝在血库中讲白人和黑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储存。

1943年,底特律市经历了一场种族骚乱,34人死亡,并引发了一场有两万名汽车制造工人参加的仇恨罢工。

同年,洛杉矶街头也出现针对墨西哥裔青年的骚乱,由此可见,战时对多元化主义和容忍的推动式有限的。

尽管如此,官方的宣传鼓励仍然激发了黑人争取权利的新的信心和决心。“人民处在一种要大干一场的情绪之中。”《匹茨堡心信使报》1942年2月,发表了“双重胜利”的短语:战胜德国和日本的胜利,必须伴随着在国内战胜种族隔离的胜利。

1944年,由14名著名黑人领袖写作的文集《黑人想要什么》出版,呼吁赋予南部黑人选举权,摧毁种族隔离制度,提供享有“可以接受的美国生活标准的”机会。“黑人是不自由的,„„他不自由是因为它与其他人之间并不平等。”

1944年另一书《美国的困境》的出版,更是凸现了战时对种族问题的重视。

《困境》指出,种族主义如何根深蒂固地进入美国的法律、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之中,这已远不止是一种道德困境或白种美国人心灵和思想种存在的一种冲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需要政府的干预。

4,美国世纪的到来

传媒巨头亨利·卢斯在《时代》周刊于1941年2月撰写了他那篇最著名的文章:《美国世纪》。这篇文章。尽管人们记住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卢斯在文中宣称“20世纪是美国世纪”,但实际上这不过是这篇长文的最后一个观点。这篇6,400字的文章集中讨论了当时美国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美国是否应参加已在欧洲和亚洲肆虐的战争。卢斯在文中并未得意洋洋地宣称美国急于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而是反映了美国人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但却不愿承担世界首脑这一重任的矛盾心理。

他动员美国人行动起来,迎接战争的到来,迎接战后美国主宰世界的新世代的到来。文章强调,美国必须扮演历史赋予他们的角色,成为“世界的主导势力”,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国人对“自由和争议”的理解。在将来,美国的强权与美国的价值观将支持一个从前不敢想象的经济繁荣。

鲁斯的文章预测到美国将在战后世界秩序中扮演的新角色,并极有远见地观察到,美国的大众文化——包括“我们的爵士乐,电影,俚语,技术和产品”在内——将于军事权威一样有效地成为一种国际强权的源泉。

尽管他的文章出台,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他确实描绘出一种新的思想和前景,即美国将在战后世界扮演一个帝国的角色,这种前景与经济上的富足的前景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后来被不断引用的“美国世纪”说法的由来。

1941.8.14 《大西洋宪章》提出消灭纳粹后,建立一种“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享有自由的生活。这种“安全制度”世纪就是“国际组织”的代用词。

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首先单独签字的是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这就成了联合过成立时的一种依据。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罗斯福对联合国组织的基本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大国一致的原则——否决权原则)

1945年1月20日,罗斯福在他的第四届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能够单独地生活。……我们已经知道要成为世界的公民,成为人类社会的成员。”

1946年杜鲁门的演讲:“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相关内容

  • 为什么西方不乐意出席中国抗战阅兵?
  • 为什么西方不乐意出席中国抗战阅兵?在西方眼中中国今日的孤独,仍和1937年一样 楼主:何中石 时间:2015-09-08 13:21:00 中国纪念抗战70周年阅兵,国内国外议论纷纷.没有任何西方元首尤其是二战时西方盟国的元首现身,有的人觉得中国很没有面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不懂得历史,不知道 ...

  • 为何说二战德国战败的根源是日本?日本真的是猪队友吗?
  • 原创 战壕 2017-06-08 21:13 都说"宁可有一个神一样的对手,也不愿有个猪一样的队友".被大神打倒没啥可丢人的,但是被蠢猪一样的队友拖累至垮,这就太冤了.就像二战的挑起者--德国.即使他的对手是全世界,但德军依旧勇猛无比,接连取得辉煌战绩.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的两个愚蠢 ...

  • 中考专题: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文末附检测题)
  • 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专题概述: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纵观历史,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欧洲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近现代欧洲经历了称霸主宰世界.分裂与斗争.走向联合发展的历 ...

  • 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
  • 第24卷第4期 2006年7月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24 No.4Jul.2006 从战争经济学看二战历史转折点 陈秋月 (西华师范大学马列部,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我国的历史研究中,.但从影 ...

  • 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教学案
  • 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教学案 [课标要求] 以欧洲联盟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学习重点] 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发展进程,说明欧盟的性质,认识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学习难点] 分析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和启示. [自主学习] 一.欧洲一体化背景 1.可能性: ①有联合的基础:有 ...

  • 戴高乐为何阻止英国加入欧共体
  • 第29卷第4期2008年7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29No.4Jul.2008 戴高乐为何阻止英国加入欧共体 张 (华东师范大学 摘 静 )200062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上海 要:在欧洲,人们对文明 ...

  • [权利法案]对战后美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 第34卷第2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3月V01.34 No.2 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 Mar.2007 <退伍士兵权利法案>对战后美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续润华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美国 ...

  • [私房书]-- 英文原文小说推荐(第一弹)
  • -- 并没有任何导语. -- 因为我知道,所有人读书,都有着自己私房的理由. ------------ No.1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去日留痕 作者:[英国]Kazuo Ishiguro 石黑一雄 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经典之作.故事以一位年迈的英国高级管家的视角,展示了 ...

  • 德国战后是如何反思二战的
  • 德国战后是如何反思二战的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德国作为二战的挑起国,自己也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惩罚.战后,德国建立起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使国家逐渐走向正常化.虽然,德国的反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具体做法却值得借鉴. 大力推行非纳粹化运动 被希特勒迫害致死的反纳粹烈士纪念廊 准确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