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究心得体会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小学 倪国华 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已不像老教材那样把它作为一个单一的模块进行训练,而是把它融入到每一个模块中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学生,所以我们在上每一节课之前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自己的学生,读懂自己的课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 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做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在教学“9加几”时,呈现了开运动会的现实情境,以小朋友数饮料的真实场景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引导学生列出“9+4”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是摆小棒数数,有的是用“凑十法”,还有的从10+4=14类推到9+4=13。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特别是在巩固练习时,学生能逐步体会并喜欢上“凑十法”。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在低段应用题教学中,应用题目大多数是以图画文字混合形式呈现的,这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当然,有时也以纯文字形式呈现的,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前一定要理解题意,即审题。

在教学生审题时,我要求学生读题必须仔细,边读边思考,并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圈出来,把要求的问题有波浪线扛出来。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再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当然还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找准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并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文字转换成数学运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 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 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如我在上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创设了小朋友们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积极地发言,接着引导学生,“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乘过山车的有几人?坐摩天轮的有几人?做小火车的有几人?然后继续引导:“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便会有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深化应用 ,拓展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时——用1格表示1后,有一道练习题统计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学生遇到纵轴当1格表示1人不够时,产生了知识冲突,此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在这个统计图中表示出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水果情况,然后让他们同桌交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再在这些格子的上面添上一些格子不就够了吗?”很快就有孩子反驳“那样不行,那样太乱了,又没有地方。”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有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人,不就能画下了吗?”原本是二年级的知识,在孩子们的争执中,很快的得到了解决。就这样在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

学习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专题研究心得体会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小学 倪国华 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已不像老教材那样把它作为一个单一的模块进行训练,而是把它融入到每一个模块中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学生,所以我们在上每一节课之前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自己的学生,读懂自己的课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 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做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如在教学“9加几”时,呈现了开运动会的现实情境,以小朋友数饮料的真实场景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引导学生列出“9+4”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是摆小棒数数,有的是用“凑十法”,还有的从10+4=14类推到9+4=13。这些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特别是在巩固练习时,学生能逐步体会并喜欢上“凑十法”。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在低段应用题教学中,应用题目大多数是以图画文字混合形式呈现的,这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当然,有时也以纯文字形式呈现的,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前一定要理解题意,即审题。

在教学生审题时,我要求学生读题必须仔细,边读边思考,并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圈出来,把要求的问题有波浪线扛出来。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再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法,当然还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确定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找准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数量关系,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并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低年级应用题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文字转换成数学运算,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 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 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如我在上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创设了小朋友们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积极地发言,接着引导学生,“你能从中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乘过山车的有几人?坐摩天轮的有几人?做小火车的有几人?然后继续引导:“那你们会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便会有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深化应用 ,拓展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时——用1格表示1后,有一道练习题统计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学生遇到纵轴当1格表示1人不够时,产生了知识冲突,此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在这个统计图中表示出我们班小朋友喜欢的水果情况,然后让他们同桌交流,有的孩子说“老师我们再在这些格子的上面添上一些格子不就够了吗?”很快就有孩子反驳“那样不行,那样太乱了,又没有地方。”最后,在学生的讨论中有一个孩子说“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人,不就能画下了吗?”原本是二年级的知识,在孩子们的争执中,很快的得到了解决。就这样在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与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


相关内容

  • 五年级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 ...

  • 关于学习奥数的意义
  • 听说,只需要七年时间,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抛开华杯赛而言,小学奥数对初中数学到底有没有影响? 1小学时期奥数作用 其实,奥数已经存在孩子们的课本里,有心的家长也许早就看到,孩子们的数学课本有一个单元:数学广角,里面经常会就一个奥数专题进行讲解,可能就是难度有限而已. 总在听老师们强调,小学数学 ...

  • 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4篇
  • 篇一:九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3094字)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 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 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 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 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 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 重 ...

  • 小学高年级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本
  • 小学高年级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本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关键,狠抓教学规范建设,抓常规养习惯,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创新小班化教 ...

  • 二年级教研组活动记录
  • 一.指导思想: 语文方面: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感受.践行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尽可能的用新理念指导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初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方面: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感受.践行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尽可能的 ...

  • 学校的教研活动计划
  • 张堂小学教研活动计划 2013.10.8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研活动继续以课程改革为依托,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人为本,坚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质量观和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 1.认真 ...

  • 小学数学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 学数学三年级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意识, ...

  • 徐信小学数学组主题教研计划
  • 徐信小学数学组主题教研计划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的活动,要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以深化新课程改革为核心,扎实开展数学教研活动,通过抓课题研究,教师队伍的培训,落实校本研究,注意实效,切实提高我校教科研的工作水平,带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效果,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经过探讨, ...

  • 教研交流材料
  • 英语教研经验交流材料 英语是有生命的, 英语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 英语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 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 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英语教学的生命, 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 取决于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