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者]

  [摘要] 影片《听风者》与电视剧《暗算》中的第一部《听风》均取材于长篇小说《暗算》的《听风者》部分,讲述的是解放之初,我方秘密部队701寻找到听力出众的盲人天才,化解了监听敌方电台方面的静默危机,并帮助盲人天才成长的故事。故事内容虽然相似,但在叙事人称、角色设置、主题表达方面,影片和电视剧却截然不同。  [关键词] 比较 人称 角色 主题  根据麦家长篇小说《暗算》改编的影片《听风者》上映之初便得到多方好评,该片演员表演精湛、剧情构思精巧、影片风格清新、视听语言考究,种种加诸其上的赞誉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当年引领反特剧热潮的34集电视剧《暗算》,该剧同样改编自小说《暗算》,其中的《听风》部分与影片《听风者》当属同根同源,但却给受众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除却电影与电视视听语言因素的差异,本文拟从叙事人称、角色设置、主题表达三方面入手,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并试作简单评价。  一、叙事人称:讲故事的人  站在叙事学的角度看,无论任何形式的文本都需要存在这样一位叙述者,他虽由作者“蜕变”而来,却又与作者不同——叙述者存在于叙事文本当中,其功能在于将所有的听述者引领进自己所“讲”的故事里。叙述者出场时需要有具体的身份,这就涉及到了叙事人称的问题。“人称的确立就是叙事主体的确立,不同的人称定位决定了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视野和叙事风格” [1],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将其总结为两种,一为人称叙事,一为非人称叙事。所谓“人称叙事”指的是在叙述中有明晰可辨的叙事主体,他(她)可以出现或不出现,可以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他(她)以明确的身份和话语引导着叙事行为的发展轨迹,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所谓“非人称叙事”指的是影片叙事文本中没有一种清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现,叙事行为仿佛在自主进行。  电视剧《暗算》通篇采用了人称叙事当中“我”的视角,也就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过这里的“我”又与小说《暗算》当中的“我”不同,小说开篇采取精妙的架构,以序曲的形式讲述了“我”的一段奇遇,将秘密部队701引入故事当中,因此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记录者。电视剧中的“我”则是故事的亲历者,也就是安在天本人, 他作为701的重要人物接受任务,寻找盲人天才阿炳并将他带回701,他培养阿炳成为侦听人员,还为他操办婚事,剧中“我”的讲述使通篇的叙事带有直观感和听觉性,能够最快速度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人感觉真实可信。  影片《听风者》则采取了非人称叙事的讲述方式,“非人称叙事者标志着一种‘零度的’个人化,他只以一种活动为先决条件——讲述故事的能力” [2],其首要特征在于以镜头呈现叙事,也就是说影片将以自行发展的方式将叙事不断铺陈、展开。《听风者》即以全知视角讲述了张学宁寻找调琴师罗三耳,最终却把罗三耳的跟班盲人何兵带回701,并将他培训为侦听人员的故事,剧中四位男女主角微妙的情感纠葛以及紧凑的情节设置都使该剧选择了非人称叙事方式,较之人称叙事的带入感,非人称叙事作为叙事源在引导、推进叙事进程方面更为客观、全面,因而更具说服力。  二、角色设置:故事里的人  文本中的人物是叙事的基础和灵魂,在故事中如何设置人物是决定叙事成败的关键。在内容相似的情形下,影片和电视剧采取了不同的角色设置来推动故事的走向和发展。  1、阿炳&何兵  《暗算》中,阿炳自始至终是个听力天才,同时也是在正常人看来智力有些低下、有时候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疯子;《听风者》中,何兵是个智力正常的盲人,甚至有些油滑。天才的阿炳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唯一信任的就是安在天,但何兵不同,他曾经治好眼疾做回了正常人,却因为视觉影响听力而害得张学宁丢掉性命,于是他选择重新做回盲人,恢复自己在听觉上的天分。影片中,何兵以自己重见光明的眼睛为代价经历了一次成长,而剧中的阿炳则因为自己的天分最终放弃了生命,虽然电视剧中阿炳的命运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但影片中何兵的选择似乎更有深刻的意义与内涵。  2、安在天&张学宁、郭兴中  电视剧中的安在天在影片中被拆分成两个人物——张学宁和郭兴中。郭兴中的角色分担了安在天之于阿炳的领导身份,张学宁则分担了导师、朋友的身份,并添加了何兵倾慕对象的新身份,张学宁的角色改变了剧中安在天亦父亦兄的角色设置,在硬朗的反特题材中加入了一抹不浓不淡的温情。  张学宁这一角色的加入是影片与电视剧《暗算》、乃至原著的最大区别与亮点所在,她的设置使故事加入了爱情元素,柔和了全篇的情感脉络,导演麦兆辉认为谍战里的勾心斗角和爱情里的猜来猜去很像,所以“把这两个东西合起来” ,引发了更多女性观众的情感共鸣。  虽然该片将张学宁设计成何兵的心灵导师,看似较电视剧更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但当张学宁得知郭兴中将执行接近一位名媛的任务后,她问到:“现在我是你的上线,我让你中止任务,你会吗?”又显现出女性感情用事的弱点,此时郭兴中则承担了剧中安在天克制、理性的男权形象。  3、林小芳&沈静  《暗算》中的林小芳是照顾阿炳的护士,出于对英雄的崇拜而嫁给他,《听风者》中的沈静则是701的译码专家,她与何兵出自平等的爱。阿炳想要孩子,却因为不知道自己有生理缺陷而怪罪林小芳,林小芳为了不使阿炳伤心便与其他人孕有一子,但孩子的哭声使阿炳知道了自己并不是孩子的父亲,于是按照家乡的规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反观沈静与何兵的相濡以沫,阿炳的人生要凄惨得多、悲凉得多,可以说沈静这一角色的设置将整部影片转到了感情戏的方向。  三、主题表达:故事的背后  电视剧《暗算》是一部经典的反特剧,所谓反特剧就是指“以维护民族利益或保卫新中国政权为主题,以打击敌特分子的破坏与颠覆活动为主要内容,围绕敌我双方斗争展开叙事的电视剧” [3],反特剧讲述的常常是带有逻辑关系的故事,开篇之际就把观众带入“迷宫”之中,不露声色地引导观众自行寻找隐藏的秘密。一系列的疑问伴随着观看过程,到最后终于真相大白,当人们的猜测与剧情设置相吻合时,一种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收看电视剧以及茶余饭后对剧情的讨论也是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方式,反特剧因其曲折离奇的内容在这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故而反特题材能够经久不衰。  作为契合国家主导意识的反特剧,其主题常在于对爱国主义的颂扬。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的表现因所在国家不同而不同。在我国,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反特剧经常展示敌我双方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特情人员出生入死保卫新生的国家政权昭示新政权的来之不易,反特英雄们为了祖国和民族放弃了个人的感情和切身利益,他们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使新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得到肯定。反特剧的播出唤起了民族情感、强化了集体记忆,使广大受众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对民族身份认同以及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反观《听风者》,影片淡化了反特题材的红色特质,爱国主义在片中没有得到突出表现。比照2009年改编自长片小说《暗算》的电影《风声》,我们可以看到,后者更像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它突显了国家面临危难时个人的英勇与壮烈,那正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而《听风者》则像谍战外衣包裹下的情感故事,它讲述了何兵从小混混转变为革命者的心路历程,这其中既包含个人情感的曲折,也有他经历了从失明到复明再到失明的身体改变,也许正是那份“未开始已结束”的爱情使得何兵能够利用自己的天分成为701的英雄。  《听风者》与《暗算》的主题差异从深层次来讲源于创作者的地域心理差异,《暗算》属本土制作,主题、情节和人物的把握上都带有鲜明的红色印记,而《听风者》作为第一部完全由香港导演拍摄的反特题材电影,无疑在片中更多地加入了几分港式味道,也许这样的尝试将会是反特题材走向广阔市场的一种新方式。

  [摘要] 影片《听风者》与电视剧《暗算》中的第一部《听风》均取材于长篇小说《暗算》的《听风者》部分,讲述的是解放之初,我方秘密部队701寻找到听力出众的盲人天才,化解了监听敌方电台方面的静默危机,并帮助盲人天才成长的故事。故事内容虽然相似,但在叙事人称、角色设置、主题表达方面,影片和电视剧却截然不同。  [关键词] 比较 人称 角色 主题  根据麦家长篇小说《暗算》改编的影片《听风者》上映之初便得到多方好评,该片演员表演精湛、剧情构思精巧、影片风格清新、视听语言考究,种种加诸其上的赞誉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当年引领反特剧热潮的34集电视剧《暗算》,该剧同样改编自小说《暗算》,其中的《听风》部分与影片《听风者》当属同根同源,但却给受众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除却电影与电视视听语言因素的差异,本文拟从叙事人称、角色设置、主题表达三方面入手,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并试作简单评价。  一、叙事人称:讲故事的人  站在叙事学的角度看,无论任何形式的文本都需要存在这样一位叙述者,他虽由作者“蜕变”而来,却又与作者不同——叙述者存在于叙事文本当中,其功能在于将所有的听述者引领进自己所“讲”的故事里。叙述者出场时需要有具体的身份,这就涉及到了叙事人称的问题。“人称的确立就是叙事主体的确立,不同的人称定位决定了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视野和叙事风格” [1],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将其总结为两种,一为人称叙事,一为非人称叙事。所谓“人称叙事”指的是在叙述中有明晰可辨的叙事主体,他(她)可以出现或不出现,可以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他(她)以明确的身份和话语引导着叙事行为的发展轨迹,其中最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所谓“非人称叙事”指的是影片叙事文本中没有一种清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现,叙事行为仿佛在自主进行。  电视剧《暗算》通篇采用了人称叙事当中“我”的视角,也就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过这里的“我”又与小说《暗算》当中的“我”不同,小说开篇采取精妙的架构,以序曲的形式讲述了“我”的一段奇遇,将秘密部队701引入故事当中,因此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记录者。电视剧中的“我”则是故事的亲历者,也就是安在天本人, 他作为701的重要人物接受任务,寻找盲人天才阿炳并将他带回701,他培养阿炳成为侦听人员,还为他操办婚事,剧中“我”的讲述使通篇的叙事带有直观感和听觉性,能够最快速度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人感觉真实可信。  影片《听风者》则采取了非人称叙事的讲述方式,“非人称叙事者标志着一种‘零度的’个人化,他只以一种活动为先决条件——讲述故事的能力” [2],其首要特征在于以镜头呈现叙事,也就是说影片将以自行发展的方式将叙事不断铺陈、展开。《听风者》即以全知视角讲述了张学宁寻找调琴师罗三耳,最终却把罗三耳的跟班盲人何兵带回701,并将他培训为侦听人员的故事,剧中四位男女主角微妙的情感纠葛以及紧凑的情节设置都使该剧选择了非人称叙事方式,较之人称叙事的带入感,非人称叙事作为叙事源在引导、推进叙事进程方面更为客观、全面,因而更具说服力。  二、角色设置:故事里的人  文本中的人物是叙事的基础和灵魂,在故事中如何设置人物是决定叙事成败的关键。在内容相似的情形下,影片和电视剧采取了不同的角色设置来推动故事的走向和发展。  1、阿炳&何兵  《暗算》中,阿炳自始至终是个听力天才,同时也是在正常人看来智力有些低下、有时候让人觉得不可理喻的疯子;《听风者》中,何兵是个智力正常的盲人,甚至有些油滑。天才的阿炳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唯一信任的就是安在天,但何兵不同,他曾经治好眼疾做回了正常人,却因为视觉影响听力而害得张学宁丢掉性命,于是他选择重新做回盲人,恢复自己在听觉上的天分。影片中,何兵以自己重见光明的眼睛为代价经历了一次成长,而剧中的阿炳则因为自己的天分最终放弃了生命,虽然电视剧中阿炳的命运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但影片中何兵的选择似乎更有深刻的意义与内涵。  2、安在天&张学宁、郭兴中  电视剧中的安在天在影片中被拆分成两个人物——张学宁和郭兴中。郭兴中的角色分担了安在天之于阿炳的领导身份,张学宁则分担了导师、朋友的身份,并添加了何兵倾慕对象的新身份,张学宁的角色改变了剧中安在天亦父亦兄的角色设置,在硬朗的反特题材中加入了一抹不浓不淡的温情。  张学宁这一角色的加入是影片与电视剧《暗算》、乃至原著的最大区别与亮点所在,她的设置使故事加入了爱情元素,柔和了全篇的情感脉络,导演麦兆辉认为谍战里的勾心斗角和爱情里的猜来猜去很像,所以“把这两个东西合起来” ,引发了更多女性观众的情感共鸣。  虽然该片将张学宁设计成何兵的心灵导师,看似较电视剧更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但当张学宁得知郭兴中将执行接近一位名媛的任务后,她问到:“现在我是你的上线,我让你中止任务,你会吗?”又显现出女性感情用事的弱点,此时郭兴中则承担了剧中安在天克制、理性的男权形象。  3、林小芳&沈静  《暗算》中的林小芳是照顾阿炳的护士,出于对英雄的崇拜而嫁给他,《听风者》中的沈静则是701的译码专家,她与何兵出自平等的爱。阿炳想要孩子,却因为不知道自己有生理缺陷而怪罪林小芳,林小芳为了不使阿炳伤心便与其他人孕有一子,但孩子的哭声使阿炳知道了自己并不是孩子的父亲,于是按照家乡的规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反观沈静与何兵的相濡以沫,阿炳的人生要凄惨得多、悲凉得多,可以说沈静这一角色的设置将整部影片转到了感情戏的方向。  三、主题表达:故事的背后  电视剧《暗算》是一部经典的反特剧,所谓反特剧就是指“以维护民族利益或保卫新中国政权为主题,以打击敌特分子的破坏与颠覆活动为主要内容,围绕敌我双方斗争展开叙事的电视剧” [3],反特剧讲述的常常是带有逻辑关系的故事,开篇之际就把观众带入“迷宫”之中,不露声色地引导观众自行寻找隐藏的秘密。一系列的疑问伴随着观看过程,到最后终于真相大白,当人们的猜测与剧情设置相吻合时,一种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收看电视剧以及茶余饭后对剧情的讨论也是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方式,反特剧因其曲折离奇的内容在这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故而反特题材能够经久不衰。  作为契合国家主导意识的反特剧,其主题常在于对爱国主义的颂扬。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的表现因所在国家不同而不同。在我国,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反特剧经常展示敌我双方艰苦卓绝的斗争,通过特情人员出生入死保卫新生的国家政权昭示新政权的来之不易,反特英雄们为了祖国和民族放弃了个人的感情和切身利益,他们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使新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得到肯定。反特剧的播出唤起了民族情感、强化了集体记忆,使广大受众的民族感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对民族身份认同以及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反观《听风者》,影片淡化了反特题材的红色特质,爱国主义在片中没有得到突出表现。比照2009年改编自长片小说《暗算》的电影《风声》,我们可以看到,后者更像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它突显了国家面临危难时个人的英勇与壮烈,那正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而《听风者》则像谍战外衣包裹下的情感故事,它讲述了何兵从小混混转变为革命者的心路历程,这其中既包含个人情感的曲折,也有他经历了从失明到复明再到失明的身体改变,也许正是那份“未开始已结束”的爱情使得何兵能够利用自己的天分成为701的英雄。  《听风者》与《暗算》的主题差异从深层次来讲源于创作者的地域心理差异,《暗算》属本土制作,主题、情节和人物的把握上都带有鲜明的红色印记,而《听风者》作为第一部完全由香港导演拍摄的反特题材电影,无疑在片中更多地加入了几分港式味道,也许这样的尝试将会是反特题材走向广阔市场的一种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