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点概念.设置原则及注意事项

质量控制点概念及其设置原则 质量控制点,简称为控制点,又称管理点。它对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中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进行控制,体现了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重点管理的原则,只有抓住了生产线上质量控制的重点对象,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算抓住了质量的要害,然后通过“抓重点带一般”,保证整条生产线的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因此,正确地确定质量控制点,是搞好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

确定质量控制点要遵循下述原则,即凡属下述情况的,均应列为控制点: ①对产品的性能、精度、安全性、寿命和可靠性等有直接影响的质量特性; ②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过程或装配有重大影响的质量特性;

③由于过程质量不稳定,质量信息反馈中发现的存在较多不合格品的质量特性。 根据上述原则,凡属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中的关键质量特性(即A级)一般均应设定控制点,而对于重要质量特性(即B级),则视需要情况,可将其中的一部分列为控制点。对于一般质量特性(即C级),除非经常出现不合格品,一般不必列为控制点。 有些质量特性对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等没有直接影响,但在工艺上对它有特殊要求,例如工艺孔、工艺面的关键部位的半精加工等,对这些质量特性如不严格管理,就会影响后道过程的质量,故也应列为控制点。

设置控制点,一般应根据产品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资料和质量信息资料,并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加以设置。

控制点的设置,一般由技术部门负责,也可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由技术部门会同质量管理部门,并在汇总质量检验部门、车间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后,再予确定。确定控制点的负责部门应在本组织过程质量控制的制度中明确规定。

确定控制点后,应编制过程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必要时还可绘制质量控制点流程图。有的组织还编制工艺流程及质量保证表、零部件质量检验项目汇总表。编制后经有关部门和车间会签,并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文件下达有关部门。

设置质量控制点的注意事项

在实践中,常常由于对控制点缺乏正确理解,而产生种种错误。为引起重视,做到正确设置,现将常见问题及处置意见分述如下:

(1)控制点必须能够定量表达

控制点的质量特性必须能够定量表达,才能确定控制点定量的质量目标值,以便确认控制点是否达到了控制要求。如果质量特性是定性表达的,也应设法转化为定量表达。例如,若产品的密封性能列为控制点,则该质量特性不能定性地规定:“不许渗油、漏油”,而应规定定量的衡量指标。

(2)控制点的设置单位

以什么为单位来设置控制点,是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①大批、大量生产的过程应以质量特性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在大批、大量生产的条件下,一个控制点只控制一个质量特性,而不是以过程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因为一道过程往往产生多个质量特性,但影响各个质量特性的因素往往不尽相同,其对应的控制项目内容当然也会随之而变化。实施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如针对多个质量特性建立控

制项目,不仅使控制项目复杂化,而且容易混淆“质量特性―影响因素―控制项目”的因果关系,不利于质量分析与控制。因此,在大批、大量生产情况下,应以质量特性为单位设置控制点。

②单件、小批生产允许以过程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单件、小批生产因产品千差万别,产量又小,若仍以产品质量特性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就必然使控制点数量过多,而且还经常发生变化,使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过于繁杂。然而单件、小批生产,虽然产品千差万别,但产品多属同一类型,常常有相同的关键过程和大致相同的主导性因素,故在单件、小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某些关键过程为对象设置控制点。

③多品种轮番生产,可按共同的质量特性设置控制点。多品种轮番生产的产品,其结构基本相同,仅尺寸规格有所不同而影响因素则常常是相同的,其生产批量一般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按共同的质量特性设置控制点。但若规格相差很大,以致在工艺上和影响因素上有较大区别,则另当别论。

(3)三种类型的控制点

质量控制点的对象,一般多理解为专指产品的质量特性,其实它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①以产品质量特性为对象设置的控制点。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但在实践中,它并不是唯一类型。

②以过程的质量特性(即工艺参数)为对象设置的控制点。如铸造铁水的浇铸温度,它不是产品的质量特性,但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以这个工艺参数为对象设置控制点,使之处于稳定状态,才能保证铸件的质量。

③以辅助材料的质量特性为对象而设置的控制点,如型砂的透气性、水分、强度等特性,它既不是产品的质量特性,也不是过程的质量特性(工艺参数),而是辅助材料的质量特性。以型砂的质量特性为对象设置控制点,使之处于稳定状态,才能保证造型和铸件的质量。

(4)按生产线设置控制点

当前一些组织设置的控制点不仅数量很少,不能真正起到控制作用,而且常常散布在许多车间和许多产品上。他们所以要这样设置控制点,主要是考虑这些过程上的设备、工装检测条件较好,有关人员也比较重视。但这样设置控制点只能起到应付检查的作用,而不能真正起到控制产品质量的作用,因此就不能产生过程控制的实效。

设置控制点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推行过程控制时,一般应按产品生产线,逐条地建立过程控制,按照建点原则对所有应当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全面设置控制点。一个产品的过程控制点建立健全了,运行正常了,然后再搞其他产品。这样做,既能集中兵力,而且过程控制的效果也能充分显露出来,为在其他产品上开展过程控制起到“样板”的作用。

设置控制点还要突出重点管理的原则。一般说来,应当首先在主导产品、创优产品、出口产品、量大面广的产品上建立控制点。就一个重点产品来说,应首先对其关键零件选择其关键过程的关键质量特性进行重点控制。这样做才能正确地确定控制点。

(5)控制点应设置在形成指定质量特性的过程上

质量特性是经过多个过程逐步形成的,控制点应设在形成质量特性的关键过程上。这包括:一是最终形成该质量特性的过程上,二是直接影响质量特性的预备过程上,但不能设在与该质量特性无关的过程上。例如,为确保气缸孔的几何形状精度(锥度、圆度),应在气缸孔精镗过程上设置控制点,而不应设在气缸孔研磨过程上。

(6)关于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的问题

有些产品在其工艺流程中设有检测点,用以检查产品质量特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但有些组织把检测点一律当成控制点,这种作法是否合适还要做具体分析。

一般说来,产品流到检测点时,其质量特性早已形成而检测点又无法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只能判定产品质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将该检测点当成控制点,实际上无法进行过程控制,这样设置控制点是不正确的。

但在下述情况下,也可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

①在形成产品质量特性的过程上无法判断该质量特性的实际水平,而只能在其后的检测过程上判断时,可在该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但必须同时建立直接的信息反馈渠道,将两者通过“热线”联系起来,以便把检测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形成该质量特性的过程,由该过程利用这些信息,采取措施,控制与调整因素,保证使之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例如,散热器的漏水率是其重要的质量特性,但是否漏水决定于芯子的烘焊,主片浸焊,上、下水室分总成焊接以及散热器总成焊接这五道焊接过程而这些过程的产品质量好坏都不易在本过程上发现,只能在其后的总成试验(试漏过程)上才能做出判断。在试漏过程上设置控制点,虽然不能直接控制影响因素,但可提供散热器是否漏水的部位和频率的信息,然后通过直接的“热线”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各有关焊接过程,使责任者掌握本过程产品质量的优劣,并通过统计的定量分析,找出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和控制有关因素,使产品质量处于稳定状态,这样也可达到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7.5.2的案例)

②在产品质量特性是在手工操作的过程形成的情况下,也可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 例如,蓄电池的装配一般是用手工装配的,装配后另设检测点,检查是否出现反极、短路、断路等缺陷。在手工装配的条件下,影响产品质量的主导性因素是人的因素,而其他因素则常常不是主要的。但人是最难控制的因素,除制定作业指导书,严格工艺纪律,加强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外,几乎别无他法。另一方面,装配时操作者却无法自行判断其装配质量的好坏。而要控制人的操作质量,就必须依据装配后检测点所反馈的质量信息,由操作者进行自我控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在装配过程与检测点之间设置直接的信息反馈渠道,就可在该检测点设置控制点。

③有些检测点由于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比较复杂,为控制检测质量,对影响检测精度的诸因素也分别建立控制项目。此种情况下,该检测点也可设置控制点。但过程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产品质量,若能将检测点所得检测结果与形成该质量特性的前面的过程通过信息反馈渠道联系起来,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控制点上控制因素与控制结果的关系

有人认为,控制点的工作内唇就是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由过去的管“结果”转变为管“原因”。也有人认为,控制点上设置了控制图就达到了控制目的。这两种看法都不够全面。

在控制点上,要通过控制因素来保证结果(产品质量),为此要确定相应的控制项目及其标准(允许值)、检查间隔及执行者,以便保证产品质量和保持其稳定性。但是,控制因素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例如:

①确定的控制项目,由于受到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有时不见得能保证绝对正确; ②控制项目是依靠人来执行的,而对人的控制常常没有可靠的保证;

③存在着外界变动因素的干扰。

所以,有时虽然似乎已经按规定控制了因素,但仍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为防止出现此种情况,故一般在控制点上还应设置控制用图表。例如控制图、数据记录表、“三自三

检”(即自检、自分、自作标记和自检、互检、专检)表、抽样检查记录等,利用这些图表所反映的结果来确认因素有无失控现象,监视因素的控制效果,一但发现失控,就可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控制点的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控制因素,保证结果;二是检测结果,控制因素。这两手都有了,才能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8)控制点的撤销问题

有的质量管理教材上提到,“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设置控制点。但这种说法容易引起人们误解,似乎只要对控制点控制一阵子,就可以撤销了。其实,控制点能否撤销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①对因属关键的产品质量特性或关键的工序质量特性而设置的控制点,要始终严格控制,即使它已处于稳定状态也不应撤销,否则就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始终稳定。

②对因经常出现不合格品而设置的控制点,如它已在较长时间处于稳定合格状态而又是一般质量特性,则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将该控制点撤销,但如属关键质量特性则不能撤销。

(9)非控制点的质量控制问题

控制点是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重点控制的对象,但对于非控制点并不是不管不问。只是对于控制点应按过程控制的方法进行严格管理,而对非控制点则可按一般常规的办法进行管理。

“重点”和“一般”也是相对的。当“一般”(即非控制点)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或不稳定时,则可转化为“重点”,列为控制点。

(10)不同生产类型的控制点

控制点的概念既适应于大批量生产,也适应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但两者在检查方法和控制手段上有所不同。如对于大批量生产,其检查方法可采用抽样检查方法,其过程控制方法可采用控制图等;而成批生产则可采用单值 x 控制图。单件小批生产则只能采用全数检查的方法,其过程控制则可严格按过程控制文件,对操作方法、工艺参数、设备、工装等进行控制,一般不必使用控制图。

(11)设备控制点与控制点的一致性

有些组织的设备部门为加强设备管理,针对重点设备设置控制点,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凡列人过程控制点的设备一般均应列入设备控制点,而且应把过程控制中对设备的控制内容都列人设备控制点内。后者的控制内容当然还可根据设备管理的要求,增加有关内容,但必须包括过程控制点对设备的控制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

(12)控制点的分级管理问题

有些组织对控制点实行分级管理,将之分为总厂、分厂和车间三级管理,这样做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由相应级别对控制点分别进行检查和考核。但无论哪一级控制点,均应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和控制要求、方法设置控制点控制因素,保证结果,检测结果,调整因素。它们之间的差别仅是由不同的级别进行考核,而不是要求的高低和内容粗细的不同。

质量控制点概念及其设置原则 质量控制点,简称为控制点,又称管理点。它对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中需要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进行控制,体现了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重点管理的原则,只有抓住了生产线上质量控制的重点对象,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算抓住了质量的要害,然后通过“抓重点带一般”,保证整条生产线的产品质量稳定和提高。因此,正确地确定质量控制点,是搞好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前提。

确定质量控制点要遵循下述原则,即凡属下述情况的,均应列为控制点: ①对产品的性能、精度、安全性、寿命和可靠性等有直接影响的质量特性; ②工艺上有特殊要求,对下道过程或装配有重大影响的质量特性;

③由于过程质量不稳定,质量信息反馈中发现的存在较多不合格品的质量特性。 根据上述原则,凡属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中的关键质量特性(即A级)一般均应设定控制点,而对于重要质量特性(即B级),则视需要情况,可将其中的一部分列为控制点。对于一般质量特性(即C级),除非经常出现不合格品,一般不必列为控制点。 有些质量特性对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等没有直接影响,但在工艺上对它有特殊要求,例如工艺孔、工艺面的关键部位的半精加工等,对这些质量特性如不严格管理,就会影响后道过程的质量,故也应列为控制点。

设置控制点,一般应根据产品质量特性重要性分级资料和质量信息资料,并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加以设置。

控制点的设置,一般由技术部门负责,也可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由技术部门会同质量管理部门,并在汇总质量检验部门、车间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后,再予确定。确定控制点的负责部门应在本组织过程质量控制的制度中明确规定。

确定控制点后,应编制过程质量控制点明细表,必要时还可绘制质量控制点流程图。有的组织还编制工艺流程及质量保证表、零部件质量检验项目汇总表。编制后经有关部门和车间会签,并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文件下达有关部门。

设置质量控制点的注意事项

在实践中,常常由于对控制点缺乏正确理解,而产生种种错误。为引起重视,做到正确设置,现将常见问题及处置意见分述如下:

(1)控制点必须能够定量表达

控制点的质量特性必须能够定量表达,才能确定控制点定量的质量目标值,以便确认控制点是否达到了控制要求。如果质量特性是定性表达的,也应设法转化为定量表达。例如,若产品的密封性能列为控制点,则该质量特性不能定性地规定:“不许渗油、漏油”,而应规定定量的衡量指标。

(2)控制点的设置单位

以什么为单位来设置控制点,是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①大批、大量生产的过程应以质量特性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在大批、大量生产的条件下,一个控制点只控制一个质量特性,而不是以过程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因为一道过程往往产生多个质量特性,但影响各个质量特性的因素往往不尽相同,其对应的控制项目内容当然也会随之而变化。实施控制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如针对多个质量特性建立控

制项目,不仅使控制项目复杂化,而且容易混淆“质量特性―影响因素―控制项目”的因果关系,不利于质量分析与控制。因此,在大批、大量生产情况下,应以质量特性为单位设置控制点。

②单件、小批生产允许以过程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单件、小批生产因产品千差万别,产量又小,若仍以产品质量特性为单位设置控制点就必然使控制点数量过多,而且还经常发生变化,使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过于繁杂。然而单件、小批生产,虽然产品千差万别,但产品多属同一类型,常常有相同的关键过程和大致相同的主导性因素,故在单件、小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某些关键过程为对象设置控制点。

③多品种轮番生产,可按共同的质量特性设置控制点。多品种轮番生产的产品,其结构基本相同,仅尺寸规格有所不同而影响因素则常常是相同的,其生产批量一般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按共同的质量特性设置控制点。但若规格相差很大,以致在工艺上和影响因素上有较大区别,则另当别论。

(3)三种类型的控制点

质量控制点的对象,一般多理解为专指产品的质量特性,其实它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①以产品质量特性为对象设置的控制点。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但在实践中,它并不是唯一类型。

②以过程的质量特性(即工艺参数)为对象设置的控制点。如铸造铁水的浇铸温度,它不是产品的质量特性,但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以这个工艺参数为对象设置控制点,使之处于稳定状态,才能保证铸件的质量。

③以辅助材料的质量特性为对象而设置的控制点,如型砂的透气性、水分、强度等特性,它既不是产品的质量特性,也不是过程的质量特性(工艺参数),而是辅助材料的质量特性。以型砂的质量特性为对象设置控制点,使之处于稳定状态,才能保证造型和铸件的质量。

(4)按生产线设置控制点

当前一些组织设置的控制点不仅数量很少,不能真正起到控制作用,而且常常散布在许多车间和许多产品上。他们所以要这样设置控制点,主要是考虑这些过程上的设备、工装检测条件较好,有关人员也比较重视。但这样设置控制点只能起到应付检查的作用,而不能真正起到控制产品质量的作用,因此就不能产生过程控制的实效。

设置控制点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推行过程控制时,一般应按产品生产线,逐条地建立过程控制,按照建点原则对所有应当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全面设置控制点。一个产品的过程控制点建立健全了,运行正常了,然后再搞其他产品。这样做,既能集中兵力,而且过程控制的效果也能充分显露出来,为在其他产品上开展过程控制起到“样板”的作用。

设置控制点还要突出重点管理的原则。一般说来,应当首先在主导产品、创优产品、出口产品、量大面广的产品上建立控制点。就一个重点产品来说,应首先对其关键零件选择其关键过程的关键质量特性进行重点控制。这样做才能正确地确定控制点。

(5)控制点应设置在形成指定质量特性的过程上

质量特性是经过多个过程逐步形成的,控制点应设在形成质量特性的关键过程上。这包括:一是最终形成该质量特性的过程上,二是直接影响质量特性的预备过程上,但不能设在与该质量特性无关的过程上。例如,为确保气缸孔的几何形状精度(锥度、圆度),应在气缸孔精镗过程上设置控制点,而不应设在气缸孔研磨过程上。

(6)关于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的问题

有些产品在其工艺流程中设有检测点,用以检查产品质量特性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但有些组织把检测点一律当成控制点,这种作法是否合适还要做具体分析。

一般说来,产品流到检测点时,其质量特性早已形成而检测点又无法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只能判定产品质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将该检测点当成控制点,实际上无法进行过程控制,这样设置控制点是不正确的。

但在下述情况下,也可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

①在形成产品质量特性的过程上无法判断该质量特性的实际水平,而只能在其后的检测过程上判断时,可在该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但必须同时建立直接的信息反馈渠道,将两者通过“热线”联系起来,以便把检测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形成该质量特性的过程,由该过程利用这些信息,采取措施,控制与调整因素,保证使之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例如,散热器的漏水率是其重要的质量特性,但是否漏水决定于芯子的烘焊,主片浸焊,上、下水室分总成焊接以及散热器总成焊接这五道焊接过程而这些过程的产品质量好坏都不易在本过程上发现,只能在其后的总成试验(试漏过程)上才能做出判断。在试漏过程上设置控制点,虽然不能直接控制影响因素,但可提供散热器是否漏水的部位和频率的信息,然后通过直接的“热线”将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各有关焊接过程,使责任者掌握本过程产品质量的优劣,并通过统计的定量分析,找出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和控制有关因素,使产品质量处于稳定状态,这样也可达到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7.5.2的案例)

②在产品质量特性是在手工操作的过程形成的情况下,也可在检测点上设置控制点。 例如,蓄电池的装配一般是用手工装配的,装配后另设检测点,检查是否出现反极、短路、断路等缺陷。在手工装配的条件下,影响产品质量的主导性因素是人的因素,而其他因素则常常不是主要的。但人是最难控制的因素,除制定作业指导书,严格工艺纪律,加强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以外,几乎别无他法。另一方面,装配时操作者却无法自行判断其装配质量的好坏。而要控制人的操作质量,就必须依据装配后检测点所反馈的质量信息,由操作者进行自我控制,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能在装配过程与检测点之间设置直接的信息反馈渠道,就可在该检测点设置控制点。

③有些检测点由于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比较复杂,为控制检测质量,对影响检测精度的诸因素也分别建立控制项目。此种情况下,该检测点也可设置控制点。但过程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产品质量,若能将检测点所得检测结果与形成该质量特性的前面的过程通过信息反馈渠道联系起来,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控制点上控制因素与控制结果的关系

有人认为,控制点的工作内唇就是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由过去的管“结果”转变为管“原因”。也有人认为,控制点上设置了控制图就达到了控制目的。这两种看法都不够全面。

在控制点上,要通过控制因素来保证结果(产品质量),为此要确定相应的控制项目及其标准(允许值)、检查间隔及执行者,以便保证产品质量和保持其稳定性。但是,控制因素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例如:

①确定的控制项目,由于受到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有时不见得能保证绝对正确; ②控制项目是依靠人来执行的,而对人的控制常常没有可靠的保证;

③存在着外界变动因素的干扰。

所以,有时虽然似乎已经按规定控制了因素,但仍有可能出现失控现象。为防止出现此种情况,故一般在控制点上还应设置控制用图表。例如控制图、数据记录表、“三自三

检”(即自检、自分、自作标记和自检、互检、专检)表、抽样检查记录等,利用这些图表所反映的结果来确认因素有无失控现象,监视因素的控制效果,一但发现失控,就可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控制点的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控制因素,保证结果;二是检测结果,控制因素。这两手都有了,才能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8)控制点的撤销问题

有的质量管理教材上提到,“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设置控制点。但这种说法容易引起人们误解,似乎只要对控制点控制一阵子,就可以撤销了。其实,控制点能否撤销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①对因属关键的产品质量特性或关键的工序质量特性而设置的控制点,要始终严格控制,即使它已处于稳定状态也不应撤销,否则就不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始终稳定。

②对因经常出现不合格品而设置的控制点,如它已在较长时间处于稳定合格状态而又是一般质量特性,则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将该控制点撤销,但如属关键质量特性则不能撤销。

(9)非控制点的质量控制问题

控制点是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重点控制的对象,但对于非控制点并不是不管不问。只是对于控制点应按过程控制的方法进行严格管理,而对非控制点则可按一般常规的办法进行管理。

“重点”和“一般”也是相对的。当“一般”(即非控制点)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或不稳定时,则可转化为“重点”,列为控制点。

(10)不同生产类型的控制点

控制点的概念既适应于大批量生产,也适应于单件小批量生产。但两者在检查方法和控制手段上有所不同。如对于大批量生产,其检查方法可采用抽样检查方法,其过程控制方法可采用控制图等;而成批生产则可采用单值 x 控制图。单件小批生产则只能采用全数检查的方法,其过程控制则可严格按过程控制文件,对操作方法、工艺参数、设备、工装等进行控制,一般不必使用控制图。

(11)设备控制点与控制点的一致性

有些组织的设备部门为加强设备管理,针对重点设备设置控制点,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但凡列人过程控制点的设备一般均应列入设备控制点,而且应把过程控制中对设备的控制内容都列人设备控制点内。后者的控制内容当然还可根据设备管理的要求,增加有关内容,但必须包括过程控制点对设备的控制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质量控制的完整性。

(12)控制点的分级管理问题

有些组织对控制点实行分级管理,将之分为总厂、分厂和车间三级管理,这样做是出于管理上的需要,由相应级别对控制点分别进行检查和考核。但无论哪一级控制点,均应按照控制点设置原则和控制要求、方法设置控制点控制因素,保证结果,检测结果,调整因素。它们之间的差别仅是由不同的级别进行考核,而不是要求的高低和内容粗细的不同。


相关内容

  •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 (一)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概念 概念:SFDA据法律授权及法定的药品标准.法规.制度.政策,对药品研.产.供.用的药品质量(包括进出口药)及影响药品质量的工作进行监管.(行使监督职能的体现) 目的:保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药品法第一条立法宗旨) 意义:①有效保障公众用 ...

  • 中马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比较
  • 伴随资本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程度必将进一步加深.然而,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只考虑发达国家利益,如果我国不加选择地移植国际会计准则,会给经济建设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既要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动态,也应多研究与我国背景相似的国家建立会计准则体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制定出既具有国际先进性,又 ...

  • 网络信息分类基本原则探讨
  • 2011年1月情报探索第1期(总159期) 网络信息分类基本原则探讨 郭美荣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摘 北京100038) 要:分析了现有网络信息分类方法的优点以及目前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并发展了已有分类方法所应 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寻求一种更好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关键词:网络信息网 ...

  • 财务管理论文选题
  • 三.财务管理部分 1.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提示]从股利政策理论入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种类.优缺点,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如有分红.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等,提出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因素,改善现状的建议等. 2.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提示]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同时公司 ...

  • 2011湖南土建工程师考试大纲
  • 土建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建筑工程专业考试大纲> 第一条 考试说明 1.考试目的.土建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为了检验工程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试,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更加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造就懂管理.懂技术.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2.考试性质.土建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属于人事 ...

  •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
  • 报名时间 2010年度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将于5月份陆续展开,以各地考试中心发布信息为标准.请随时关注网校发布的各地报名信息汇总. 报名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 (一)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

  • 高级财务会计2008版教材考纲word打印版
  • <高级财务会计>考试 大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导 论 通过对导论的学习,了解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以进一步认识会计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领会高级财务会计的概念.核算内容及其依据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会计发展的回顾和现代会计的形成 会计发展的三个 ...

  • 卫生学考试重点
  •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烹饪卫生学>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烹饪专业的必修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运用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解决饮食业生产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卫生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烹饪卫生学>是烹饪科学的组成部分,是食品卫生与安全学的一个分支.烹饪与卫生有 ...

  • 招标文件的编制专题
  • 招标师文件编写的专题 招标文件 总论:招标文件概述: ①是招标投标法中最重要的核心文件 ②是招标人向潜在投标人告知招标项目的性质,招标内容招标范围.数量.要求(资格.商务.技术.格式.编制.递交等)拟定的合同条款,以及程序和规则(如投标有效期及投标保证金等)评标标准和方法等信息戴体 ③要遵循有关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