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一: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坦坦荡荡、自然率真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在朝为官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但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趋炎附势、看风使舵。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风云。他是自然之子,其高风亮节能与日月争辉,其品行高洁与当世不容,其绝世才华招致众小人的诋毁。但苏轼面对生活中的遭遇坦然处之,“乌台诗案”苏轼入狱后,遭受诟辱折磨,几致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结案出狱。他的秉性并没因此改变,“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在黄州的生活非常拮据,他亲身垦荒种地,又筑室郡城东门山坡,因字号“东坡居士”遂缘自适的思想使他在适宜中得到解脱,后来他的官一贬在贬,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

赏析二: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既现在的苗瓦村和李杏弯]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

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赏析三: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十二月,苏轼赴任陕西路凤翔府签判,路过河南渑池。苏轼弟弟苏辙送哥哥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就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诗是这样写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是苏轼的和诗。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任为渑池县的主簿bù,但是未到任便中了进士。所以,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苏辙自己注释:“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在写这首诗的五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由蜀中赴汴京应举,途经渑池,留宿寺院,并在寺院墙壁题诗。

苏辙在诗中感慨,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眼里,人生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象什么呢?象一只鸿雁,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飞鸿的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抓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对于鸿雁留下的指抓,它哪里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这首诗除了深含的哲理,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是单行入律。律诗三四句本来要求对仗,意思两两相对。有些诗人故意打破这个限制,文字是对仗的,但是意思不是两两相对。崔颢的《黄鹤楼》诗开头四句也是单行入律。苏轼打破了原来的束缚,顺着自己要发挥的议论直写下去,把他感悟的人生哲理圆满透达地表达出来,行文如行云流水。不是格律限制了我,而是我来驱使格律。这正是苏轼成为大文豪的本色所在。

下面四句既是暗中回应了“雪泥鸿抓”世事无常、人生偶然的意思,也回答了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怀旧。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经留宿渑池的寺院,并在寺院墙壁题诗。但是,如今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当日提的诗句,也因为墙壁损坏,再也找不到了。雪泥鸿爪、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意象,令人怅惘人生的来去无定,深情眷念往事的旧迹无痕。

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最后,苏轼提起一件往事。苏轼在诗中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他说,弟弟,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那年,我和你路过渑池西的崤山,颠颠簸簸得走着,不料,骑的马累死了,只好改骑驴子。那时,路又长,人又乏,那驴子不停地叫着。这种情景,你可还记得?

这种经历,岂不也是一种历练,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这也令人想起后世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很有名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早已飞过。”

赏析四:

嘉祐元年(1056),苏轼、苏辙兄弟进京赴考,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室内壁上题诗。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派到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任职。十一月,兄弟二人在郑州分手。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当苏轼路过渑池旧地重游时,当年寺中的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壁上的题诗也荡然无存。苏轼写下此诗,作为苏辙一诗的应和。诗题中的“和”,即唱和,作答。“子由”,苏辙的字。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一: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和诗人苏轼作的。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曾写了一首《渑池怀旧》诗,苏轼就以上面这首诗和他,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便在和诗中对苏辙说:“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崤山],骑驴至渑池。)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坦坦荡荡、自然率真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在朝为官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但仍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趋炎附势、看风使舵。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风云。他是自然之子,其高风亮节能与日月争辉,其品行高洁与当世不容,其绝世才华招致众小人的诋毁。但苏轼面对生活中的遭遇坦然处之,“乌台诗案”苏轼入狱后,遭受诟辱折磨,几致死地,幸得多方营救才结案出狱。他的秉性并没因此改变,“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此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在黄州的生活非常拮据,他亲身垦荒种地,又筑室郡城东门山坡,因字号“东坡居士”遂缘自适的思想使他在适宜中得到解脱,后来他的官一贬在贬,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

赏析二: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 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既现在的苗瓦村和李杏弯]宿,并在寺壁上题诗。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

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赏析三: 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十二月,苏轼赴任陕西路凤翔府签判,路过河南渑池。苏轼弟弟苏辙送哥哥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就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诗是这样写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是苏轼的和诗。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任为渑池县的主簿bù,但是未到任便中了进士。所以,苏辙在《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苏辙自己注释:“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在写这首诗的五年前,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由蜀中赴汴京应举,途经渑池,留宿寺院,并在寺院墙壁题诗。

苏辙在诗中感慨,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眼里,人生充满了偶然。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说,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象什么呢?象一只鸿雁,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来来去去,年复一年。飞鸿的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抓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对于鸿雁留下的指抓,它哪里能够记清,况且,痕迹很快就消失了。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这首诗除了深含的哲理,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是单行入律。律诗三四句本来要求对仗,意思两两相对。有些诗人故意打破这个限制,文字是对仗的,但是意思不是两两相对。崔颢的《黄鹤楼》诗开头四句也是单行入律。苏轼打破了原来的束缚,顺着自己要发挥的议论直写下去,把他感悟的人生哲理圆满透达地表达出来,行文如行云流水。不是格律限制了我,而是我来驱使格律。这正是苏轼成为大文豪的本色所在。

下面四句既是暗中回应了“雪泥鸿抓”世事无常、人生偶然的意思,也回答了苏辙的“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怀旧。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曾经留宿渑池的寺院,并在寺院墙壁题诗。但是,如今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当日提的诗句,也因为墙壁损坏,再也找不到了。雪泥鸿爪、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意象,令人怅惘人生的来去无定,深情眷念往事的旧迹无痕。

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最后,苏轼提起一件往事。苏轼在诗中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他说,弟弟,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那年,我和你路过渑池西的崤山,颠颠簸簸得走着,不料,骑的马累死了,只好改骑驴子。那时,路又长,人又乏,那驴子不停地叫着。这种情景,你可还记得?

这种经历,岂不也是一种历练,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这也令人想起后世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很有名的一句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早已飞过。”

赏析四:

嘉祐元年(1056),苏轼、苏辙兄弟进京赴考,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室内壁上题诗。嘉祐六年(1061),苏轼被派到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任职。十一月,兄弟二人在郑州分手。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当苏轼路过渑池旧地重游时,当年寺中的奉闲和尚已经去世,壁上的题诗也荡然无存。苏轼写下此诗,作为苏辙一诗的应和。诗题中的“和”,即唱和,作答。“子由”,苏辙的字。


相关内容

  •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_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_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赏析_作者苏轼.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 ...

  • 第28卷第4期
  • 第28卷第4期 2008年8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Vol1281No14 Aug12008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雪泥鸿爪"原义探析 李黎,李寅生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摘 ...

  •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阅读附答案
  •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8."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 ...

  • 中华千古名篇目录
  • 诗 关雎<诗经> 蒹葭<诗经> 离骚屈原 观沧海曹操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陶渊明 饮酒陶渊明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咏柳贺知章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凉州词王之涣 登鹳雀楼王之涣 春晓孟浩然 过故人庄孟浩 ...

  •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七律选讲
  • 随时随地 收听由最好的在线微课堂 [每天一堂公开课] 开设的线上直播课程 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

  • [玩转河南]举杯畅饮"红高粱" 闻着酒香游河南
  • 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还未退去,电视剧<红高粱>又开始热播,莫言,再一次成为话题人物.其实,<红高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更从侧面反映了高密人深厚的酒文化,在那最能喝酒最爱喝酒的地方--高密东北乡里,诞生了"我爷爷"那样一个极富叛逆和不羁的人物. ...

  • [转载]苏轼的诗词赋全集_我爱韶山红日升
  • [转载]苏轼的诗词赋全集 2016-06-15 16:35阅读: 原文地址:苏轼的诗词赋全集 原文作者: X 定风波惠崇<春江晚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龙吟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春宵赠刘景文海棠九日次韵王巩 记承天寺 ...

  • 苏轼 作品
  •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 ...

  • 苏轼名句选读
  • 苏轼诗词名篇 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课本)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