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的保护_传承及其研究_安葵

第6卷第7期2007年7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6No.7July.2007

“传统戏剧专题研究”笔谈

编者按:我国戏剧遗产极为丰富,和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继承这种遗产,加以发扬光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变迁,如不及时加以抢救,无形文化遗产的消亡将比有形的文化快得多。为此,我们组织这组文章,分别就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濒灭剧种青年观众的流失问题,中国古代戏剧剧场的演变,传统戏剧唱腔的声韵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期望能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及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7)07-0063-07

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及其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100871)

随着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也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学科。200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总结前一阶段国内此项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吸收了世界各国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共同的理论问题。同时,该书也指出,“尽管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抽象、概括出普遍适用于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的一般概念,但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却都是个别具体、有血有肉、样态各异的。在现实中,

[1]

并不存在某种抽象的、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

保护应该看成是这一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换个角度说,今天应该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来重新理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保护继承和革新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这是传统戏剧的第一个特点。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它本身种类繁多。在近代的历史上出现过的戏曲剧种有300多个,加上木偶和皮影,数量就更多。现在剧种减少了,但仍然有表演和唱腔保留下来的应该还有200多种。这些剧种的发展阶段不同,体现的文化价值不同,现在的生存状况也不同,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具体研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二、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类传统戏剧进行价值评估对传统戏剧的分类有不同的分法。从戏曲音乐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声腔系统;按它形成的年代可分为古老剧种、近代剧种、新兴剧种;按其流行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大剧种和小剧种,以及全国性剧种和地方性剧种;按其文化性质大体可分为文人的戏剧和民间戏剧;按其现在的生存状态又可分为广泛流行的、困难较大的和濒危的剧种。

但每个剧种的文化价值不能从单一的角度评估。对它们的保护也应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比如同属古老剧种,情况也很不一样。昆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音乐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它本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保护虽然也不可能总是“原汁原味”,但确应更重视对传统的继承。京剧也属比较古老的剧种,也逐步形成比较严格的规范,但它是在变异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的,今后的发展也必然还有新的变异。因此对京剧就不能与昆曲同样对待。徽剧和汉剧是京剧的前身,徽汉合流形成京剧,但徽剧和汉剧却没有消失,它们依然存在。对它们的保护则应是保护它们身上保留

对各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传承方法的研究,就成为一个新的紧迫的课题。

一、传统戏剧的特点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18项中,传统戏剧占了92项,其中皮影、木偶以及藏戏、木连戏、傩戏、道情戏、秧歌戏等下面还有许多子项,因此毫无疑问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与其他项目有什么不同,我在此前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所论及[2];我想主要在于,它既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又不断融入当代人的创造。它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受到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面临消亡的危险,但它仍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娱乐手段。因此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不仅是要留住一种文化记忆,还要让它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发挥社会作用。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戏曲的政策就是保护和利用的统一,因此也是保护继承和发展创新的统一。具体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现在强调对传统戏剧的

收稿日期:2007-03-10

:安葵(1939—

),男,辽宁盖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64・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的京剧所没有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着重保护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那么这些剧种还要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说要发展,显然也不能再按京剧的路子使它们也变成京剧。

傩戏的情况更特殊一些。它属宗教仪式性戏剧,它们的存在曾与群众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旧社会广大农民面对经常发生的天灾人祸无力抗拒,便祈求于神灵。比如河北武安傩戏,“这戏的演出,以队戏《捉黄鬼》穿针引线,另有队戏、赛戏和狮子舞、花车、旱船、龙灯、竹马等民间艺术形式穿缀其中,化装参演者多达600余人。戏中的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和疫病等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压弱小等邪恶势力的代表。通过对黄鬼的捉拿和处以极刑,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祈盼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对人们进行尊老爱

[3]幼等伦理道德教育”。显然这是一种“寓教于乐”,观众观看

承方式的研究。中国的许多民间艺术和民间技艺是家族相传或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的。戏曲的传承方式也曾与之相似。传承的方法叫“口传心受”。但是近代以来传承方式学校的教学方有了变化。先是成立了科班,尔后又有了学校。法虽然也吸收了一些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更多的是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并且编写了通用的教材。因此在传承人的确定上,传统戏剧与一些民间技艺就不能一样。一个剧种,一个剧团,甚至一个行当,都不能只确定一个或很少的传承人。

另外要考虑到戏曲是剧种和地域特点很强的综合性艺术,它的传承人不只是演员。每一个剧种的音乐、导演、编剧、舞美,都对该剧种艺术能否很好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现在由于许多剧种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导演,便只好去请其他剧种的名导演,结果排出来的戏常常失去剧种特色。这对剧种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各剧种的文学剧本似乎共同性更多一些,实际上只有熟悉本剧种特点和语言的作者才可能写出富有剧种特色的剧本来。至于戏曲音乐的剧种特点则是更不用多说的。失去了戏曲音乐的特点也就失去了剧种的特点。因此一个剧种的传承人应是包括创作主体的各个方面的。福建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提线木偶景贤说:他目前最担心的是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戏与其他木偶表演艺术不同,它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而且还有自己的音乐(傀儡调)和演奏方法,在木偶雕刻和形象制作方面也有自己的工艺,因此提线木偶要发展必须同时拥有以上这几方面的专才,缺一不可[5]。

各种民间艺术往往都有一种独特性。它的某些特殊技艺只有少数人掌握。这就使它的传承带有脆弱性。比如一些剧种音乐上的特点是与它的独特的乐器分不开的。四川灯戏的,据说因“胖筒筒”琴制作工艺失传,使主奏乐器叫“胖筒筒”其演奏中“嗡”音不复存在,便带来灯戏音乐样式的消失[6]。

关于传承方式,已不可能退回到从前。但在集体的、学校的教学中,应该考虑戏曲教学的特殊性,注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吸收“口传心受”教学方法中的优长。

四、振兴戏曲,剧团体制改革要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考虑

傩戏的演出,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在自觉地接受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因为傩戏有封建迷信内容,曾长期禁止演出,现在把它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起来,当然已不是文化人要它再起从前曾起过的作用,而只是看重其民俗学、类学、戏剧发生学等方面的学术价值。有些地方把傩戏傩舞作为旅游项目开发,那是只看其形式;而只有比较接近古老状态的演出,才会使观赏者产生“一种神秘、新鲜,甚至恐怖,看过以后,“被它强烈的震撼力所感染,心潮激荡,的感觉”

[3]久久难平”。这才能显示出傩戏的内蕴,但这样的演出不可

能也不应该经常进行,这是这类戏剧保护的一个难题。

对于新兴剧种,有些学者认为没有保护的价值。实际上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看。一些新兴剧种,如陇剧、吉剧、龙江剧、碗碗腔等,分别是由陇东道情、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和皮影发展来的,它们成为剧种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们的前身说唱艺术和皮影却曾长期在群众中流传,受到群众的热爱,这些剧种如今已成为当地的代表性剧种,所以完全应该予以保护。

小剧种亦如此。只在某一小地区流行的剧种,其影响肯定不如大剧种,但它们之所以能够存活,又因为与该地区的群众有特殊的深层联系。特殊的语言、语音,特殊的生活形式和感情的表达方式,都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如福建的莆仙戏,只在一两个市县流传,但它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剧目和唱腔表演中,被认为还保留宋元南戏的遗存。它的一些传统剧目经过整理改编,成为优秀的保留剧目,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再如山东的“一勾勾”,只在临邑县流传,但对当地群众来说,却有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听见一勾勾唱,饼子

[4]贴在门框上。”足见当地群众对它的痴迷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戏曲演出不景气的状况,四

川率先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之后许多剧种都提出振兴本剧种的口号,全国则提出振兴戏曲。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艺术上的改革提高以争取观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主管部门又提出了剧团体制改革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则是争取和扩大市场。传统戏剧要能够延续,首先需要能生存,因此改革创新和扩大市场的努力,在总体上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是一致的。许多古老的艺术如果没有革新变化,就可能失去观众。但如果过于强调求新求变,这与保护剧种特色的要求就可能产生矛盾。比如近几年昆曲有些新编剧目“创新”幅度较大,就引起许多昆曲界和文化界人士的焦虑。地方戏为了适应市场而产生的变化就更大。前些年《中国文化报》刊登一位企业家与一位获得梅兰芳金奖的京剧演员的对话,企业家说:“如果市场不承认你,,你

也不能认为只有濒危剧种才需要保护。我曾做过一个比如,就像一个人不能到年老体弱的时候才想到要保健,应该在他身强力壮的时候就注意锻炼和加强营养。

总之,对各剧种的文化价值的评估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也不宜使用简单的“量化标准”。

三、传承人与传承方式

传统戏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活体传承是

2007年第7期安葵,冯建志,等:“传统戏剧专题研究”笔谈・65・

[7]

就会被淘汰。”另一篇报道河南省越调剧团的经验的文随着国家和社究。第三,有利于各方面研究力量的汇合。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我们看到,研究工作也广泛地开展起来。除艺术研究院所、文化厅局外,许多大学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相应的学科的教学。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两方面都是有利的。中国戏曲学会的老会长张庚先生生前曾指示戏曲学会要实现“三通”,即与搞实践的戏曲院团相通,与海外的戏曲研究学者相通,与高等学校相通。这样做才有利于戏曲研究工作的开展。传统戏剧保护工作促进了“三通”的广泛实现。

调查研究是对传统戏剧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据我所知,中山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院校都组织师生进行了有关传统戏剧的专项调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冯建志老师等申报并完成了国家课题“河南濒灭剧种调,他们还尝试把濒灭剧种的唱腔艺术搬上课堂,这查研究”

对传统戏剧的保护和戏曲学学科建设都是有益的探索。

如前所述,传统戏剧门类众多,情况各异,对它的调查研究必须依靠各地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各类戏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把传统戏剧保护的综合性全局性研究推向深入,我们的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安葵.辩证认识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J].戏剧之家,2006,(5,6).

[3]杜学德.武安傩戏探秘[N].中国文化报,2001-06-07(2).[4]李新平.舞台又见“一勾勾”[N].中国文化报,2001-08-21(3).

[5]李静.木偶大师去世后学难继[N].中国文化报,2007-01-10(2).

[6]林琳.川北灯戏的定位与传承思考[J].四川戏剧,2007,(1).[7]鹿永建.一次艺术与市场的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0-03-16(2).

[8]李道畅.河南省越调剧团拓展空间增效益[N].中国文化报,2002-06-01(2).

[9]一流皮影戏,进京遭冷遇[N].中国文化报,2007-01-08(1).[10]江冰,邱少洁.潮汕纸影戏的历史和现状[J].广东艺术,2006,(1).

章说:“市场需要什么,剧团排演什么。”于是他们歌舞、曲从适应市场的角度说,企业家的话是真艺、小品都演[8]。理,越调团的做法无可指责;但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说,这就很令人担心了。越调团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若干年后,越调将面目全非。

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上应有通盘考虑。剧团的建立、撤消或合并,人员的增减和剧目的选择,都应考虑到是否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有一篇报道说:唐山皮影剧团水平很高,不久前在台湾演出60场,场场爆满,但是元旦期间到北京演出,却遭冷遇。“‘皮影戏实在是太老了。’一位家长说,‘我觉得孩子肯定看不

[9]

这里下去。’更有很多观众从未听说过唐山皮影剧团。”

有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古老的艺术确实需要变革。据《广“当地群东艺术》的一篇文章讲,潮汕纸影也有同样遭遇。众普遍认为纸影都看了这么多年了,还是那个样,没什么

[10]

改变,也就没什么看头了。”第二是需要宣传。据说唐山

皮影是经过改革有新的面貌的。在去台湾演出时做了充分的宣传,观众便争相观看;但到北京演,看来是宣传不够,观众便想当然地认为它不好看。这些年对昆曲的宣传较多,便在很多青年中形成“以古典为时尚”的风气。再如评奖,是目前影响艺术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评奖条例中是否应增加一项内容:重视和鼓励对戏曲和剧种传统的继承。对于某个剧目的创新发挥了传统的优势,有利于对戏曲和该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应给予更高的评价。

五、传统戏剧的保护和戏曲学科建设

如前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个新的学科,传统戏剧研究是它的一个分科;从另一个角度,传统戏剧的保护研究,丰富了戏剧戏曲学的内容,有利于这一学科的拓展。第一,它把戏曲的古代研究与当代的研究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传统戏剧的保护必须探本溯源,又必须和现状研究紧密结合,单纯研究历史或只研究现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它必须将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田野考察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能够延续的文化遗产,需要动态保护,也要在动态中进行研

濒灭剧种青年观众流失问题分析

冯建志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濒灭戏曲剧种有过从民间艺术、广场艺术发展而来的历史演变过程。所以,直到今天戏曲仍然应该需要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冯建志(1960—

在当今经济大潮和多媒体文化的冲击下,观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无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形式争夺读者、争夺观众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电影、电视、网络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河南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

第6卷第7期2007年7月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ol.6No.7July.2007

“传统戏剧专题研究”笔谈

编者按:我国戏剧遗产极为丰富,和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继承这种遗产,加以发扬光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变迁,如不及时加以抢救,无形文化遗产的消亡将比有形的文化快得多。为此,我们组织这组文章,分别就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濒灭剧种青年观众的流失问题,中国古代戏剧剧场的演变,传统戏剧唱腔的声韵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期望能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及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7)07-0063-07

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及其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100871)

随着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也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学科。2006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总结前一阶段国内此项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吸收了世界各国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共同的理论问题。同时,该书也指出,“尽管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抽象、概括出普遍适用于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的一般概念,但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却都是个别具体、有血有肉、样态各异的。在现实中,

[1]

并不存在某种抽象的、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

保护应该看成是这一方针的继续和发展,换个角度说,今天应该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来重新理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保护继承和革新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这是传统戏剧的第一个特点。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它本身种类繁多。在近代的历史上出现过的戏曲剧种有300多个,加上木偶和皮影,数量就更多。现在剧种减少了,但仍然有表演和唱腔保留下来的应该还有200多种。这些剧种的发展阶段不同,体现的文化价值不同,现在的生存状况也不同,所以需要对它们进行具体研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二、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类传统戏剧进行价值评估对传统戏剧的分类有不同的分法。从戏曲音乐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声腔系统;按它形成的年代可分为古老剧种、近代剧种、新兴剧种;按其流行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大剧种和小剧种,以及全国性剧种和地方性剧种;按其文化性质大体可分为文人的戏剧和民间戏剧;按其现在的生存状态又可分为广泛流行的、困难较大的和濒危的剧种。

但每个剧种的文化价值不能从单一的角度评估。对它们的保护也应有不同的具体目标。比如同属古老剧种,情况也很不一样。昆曲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音乐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它本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保护虽然也不可能总是“原汁原味”,但确应更重视对传统的继承。京剧也属比较古老的剧种,也逐步形成比较严格的规范,但它是在变异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形成不同风格流派的,今后的发展也必然还有新的变异。因此对京剧就不能与昆曲同样对待。徽剧和汉剧是京剧的前身,徽汉合流形成京剧,但徽剧和汉剧却没有消失,它们依然存在。对它们的保护则应是保护它们身上保留

对各种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传承方法的研究,就成为一个新的紧迫的课题。

一、传统戏剧的特点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18项中,传统戏剧占了92项,其中皮影、木偶以及藏戏、木连戏、傩戏、道情戏、秧歌戏等下面还有许多子项,因此毫无疑问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与其他项目有什么不同,我在此前的一些文章中也有所论及[2];我想主要在于,它既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又不断融入当代人的创造。它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受到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也面临消亡的危险,但它仍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娱乐手段。因此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不仅是要留住一种文化记忆,还要让它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发挥社会作用。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戏曲的政策就是保护和利用的统一,因此也是保护继承和发展创新的统一。具体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现在强调对传统戏剧的

收稿日期:2007-03-10

:安葵(1939—

),男,辽宁盖州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64・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的京剧所没有的东西。也就是说是着重保护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那么这些剧种还要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说要发展,显然也不能再按京剧的路子使它们也变成京剧。

傩戏的情况更特殊一些。它属宗教仪式性戏剧,它们的存在曾与群众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旧社会广大农民面对经常发生的天灾人祸无力抗拒,便祈求于神灵。比如河北武安傩戏,“这戏的演出,以队戏《捉黄鬼》穿针引线,另有队戏、赛戏和狮子舞、花车、旱船、龙灯、竹马等民间艺术形式穿缀其中,化装参演者多达600余人。戏中的黄鬼既是洪涝、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和疫病等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压弱小等邪恶势力的代表。通过对黄鬼的捉拿和处以极刑,表现了人们征服自然,祈盼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对人们进行尊老爱

[3]幼等伦理道德教育”。显然这是一种“寓教于乐”,观众观看

承方式的研究。中国的许多民间艺术和民间技艺是家族相传或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的。戏曲的传承方式也曾与之相似。传承的方法叫“口传心受”。但是近代以来传承方式学校的教学方有了变化。先是成立了科班,尔后又有了学校。法虽然也吸收了一些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但更多的是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并且编写了通用的教材。因此在传承人的确定上,传统戏剧与一些民间技艺就不能一样。一个剧种,一个剧团,甚至一个行当,都不能只确定一个或很少的传承人。

另外要考虑到戏曲是剧种和地域特点很强的综合性艺术,它的传承人不只是演员。每一个剧种的音乐、导演、编剧、舞美,都对该剧种艺术能否很好传承起到重要作用。现在由于许多剧种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导演,便只好去请其他剧种的名导演,结果排出来的戏常常失去剧种特色。这对剧种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各剧种的文学剧本似乎共同性更多一些,实际上只有熟悉本剧种特点和语言的作者才可能写出富有剧种特色的剧本来。至于戏曲音乐的剧种特点则是更不用多说的。失去了戏曲音乐的特点也就失去了剧种的特点。因此一个剧种的传承人应是包括创作主体的各个方面的。福建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提线木偶景贤说:他目前最担心的是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戏与其他木偶表演艺术不同,它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而且还有自己的音乐(傀儡调)和演奏方法,在木偶雕刻和形象制作方面也有自己的工艺,因此提线木偶要发展必须同时拥有以上这几方面的专才,缺一不可[5]。

各种民间艺术往往都有一种独特性。它的某些特殊技艺只有少数人掌握。这就使它的传承带有脆弱性。比如一些剧种音乐上的特点是与它的独特的乐器分不开的。四川灯戏的,据说因“胖筒筒”琴制作工艺失传,使主奏乐器叫“胖筒筒”其演奏中“嗡”音不复存在,便带来灯戏音乐样式的消失[6]。

关于传承方式,已不可能退回到从前。但在集体的、学校的教学中,应该考虑戏曲教学的特殊性,注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吸收“口传心受”教学方法中的优长。

四、振兴戏曲,剧团体制改革要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考虑

傩戏的演出,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在自觉地接受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因为傩戏有封建迷信内容,曾长期禁止演出,现在把它作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起来,当然已不是文化人要它再起从前曾起过的作用,而只是看重其民俗学、类学、戏剧发生学等方面的学术价值。有些地方把傩戏傩舞作为旅游项目开发,那是只看其形式;而只有比较接近古老状态的演出,才会使观赏者产生“一种神秘、新鲜,甚至恐怖,看过以后,“被它强烈的震撼力所感染,心潮激荡,的感觉”

[3]久久难平”。这才能显示出傩戏的内蕴,但这样的演出不可

能也不应该经常进行,这是这类戏剧保护的一个难题。

对于新兴剧种,有些学者认为没有保护的价值。实际上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看。一些新兴剧种,如陇剧、吉剧、龙江剧、碗碗腔等,分别是由陇东道情、东北二人转等曲艺和皮影发展来的,它们成为剧种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们的前身说唱艺术和皮影却曾长期在群众中流传,受到群众的热爱,这些剧种如今已成为当地的代表性剧种,所以完全应该予以保护。

小剧种亦如此。只在某一小地区流行的剧种,其影响肯定不如大剧种,但它们之所以能够存活,又因为与该地区的群众有特殊的深层联系。特殊的语言、语音,特殊的生活形式和感情的表达方式,都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如福建的莆仙戏,只在一两个市县流传,但它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剧目和唱腔表演中,被认为还保留宋元南戏的遗存。它的一些传统剧目经过整理改编,成为优秀的保留剧目,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再如山东的“一勾勾”,只在临邑县流传,但对当地群众来说,却有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听见一勾勾唱,饼子

[4]贴在门框上。”足见当地群众对它的痴迷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戏曲演出不景气的状况,四

川率先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之后许多剧种都提出振兴本剧种的口号,全国则提出振兴戏曲。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艺术上的改革提高以争取观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主管部门又提出了剧团体制改革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则是争取和扩大市场。传统戏剧要能够延续,首先需要能生存,因此改革创新和扩大市场的努力,在总体上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是一致的。许多古老的艺术如果没有革新变化,就可能失去观众。但如果过于强调求新求变,这与保护剧种特色的要求就可能产生矛盾。比如近几年昆曲有些新编剧目“创新”幅度较大,就引起许多昆曲界和文化界人士的焦虑。地方戏为了适应市场而产生的变化就更大。前些年《中国文化报》刊登一位企业家与一位获得梅兰芳金奖的京剧演员的对话,企业家说:“如果市场不承认你,,你

也不能认为只有濒危剧种才需要保护。我曾做过一个比如,就像一个人不能到年老体弱的时候才想到要保健,应该在他身强力壮的时候就注意锻炼和加强营养。

总之,对各剧种的文化价值的评估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也不宜使用简单的“量化标准”。

三、传承人与传承方式

传统戏剧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活体传承是

2007年第7期安葵,冯建志,等:“传统戏剧专题研究”笔谈・65・

[7]

就会被淘汰。”另一篇报道河南省越调剧团的经验的文随着国家和社究。第三,有利于各方面研究力量的汇合。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我们看到,研究工作也广泛地开展起来。除艺术研究院所、文化厅局外,许多大学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相应的学科的教学。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两方面都是有利的。中国戏曲学会的老会长张庚先生生前曾指示戏曲学会要实现“三通”,即与搞实践的戏曲院团相通,与海外的戏曲研究学者相通,与高等学校相通。这样做才有利于戏曲研究工作的开展。传统戏剧保护工作促进了“三通”的广泛实现。

调查研究是对传统戏剧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据我所知,中山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院校都组织师生进行了有关传统戏剧的专项调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冯建志老师等申报并完成了国家课题“河南濒灭剧种调,他们还尝试把濒灭剧种的唱腔艺术搬上课堂,这查研究”

对传统戏剧的保护和戏曲学学科建设都是有益的探索。

如前所述,传统戏剧门类众多,情况各异,对它的调查研究必须依靠各地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各类戏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再把传统戏剧保护的综合性全局性研究推向深入,我们的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安葵.辩证认识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J].戏剧之家,2006,(5,6).

[3]杜学德.武安傩戏探秘[N].中国文化报,2001-06-07(2).[4]李新平.舞台又见“一勾勾”[N].中国文化报,2001-08-21(3).

[5]李静.木偶大师去世后学难继[N].中国文化报,2007-01-10(2).

[6]林琳.川北灯戏的定位与传承思考[J].四川戏剧,2007,(1).[7]鹿永建.一次艺术与市场的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0-03-16(2).

[8]李道畅.河南省越调剧团拓展空间增效益[N].中国文化报,2002-06-01(2).

[9]一流皮影戏,进京遭冷遇[N].中国文化报,2007-01-08(1).[10]江冰,邱少洁.潮汕纸影戏的历史和现状[J].广东艺术,2006,(1).

章说:“市场需要什么,剧团排演什么。”于是他们歌舞、曲从适应市场的角度说,企业家的话是真艺、小品都演[8]。理,越调团的做法无可指责;但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说,这就很令人担心了。越调团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若干年后,越调将面目全非。

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上应有通盘考虑。剧团的建立、撤消或合并,人员的增减和剧目的选择,都应考虑到是否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有一篇报道说:唐山皮影剧团水平很高,不久前在台湾演出60场,场场爆满,但是元旦期间到北京演出,却遭冷遇。“‘皮影戏实在是太老了。’一位家长说,‘我觉得孩子肯定看不

[9]

这里下去。’更有很多观众从未听说过唐山皮影剧团。”

有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古老的艺术确实需要变革。据《广“当地群东艺术》的一篇文章讲,潮汕纸影也有同样遭遇。众普遍认为纸影都看了这么多年了,还是那个样,没什么

[10]

改变,也就没什么看头了。”第二是需要宣传。据说唐山

皮影是经过改革有新的面貌的。在去台湾演出时做了充分的宣传,观众便争相观看;但到北京演,看来是宣传不够,观众便想当然地认为它不好看。这些年对昆曲的宣传较多,便在很多青年中形成“以古典为时尚”的风气。再如评奖,是目前影响艺术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评奖条例中是否应增加一项内容:重视和鼓励对戏曲和剧种传统的继承。对于某个剧目的创新发挥了传统的优势,有利于对戏曲和该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应给予更高的评价。

五、传统戏剧的保护和戏曲学科建设

如前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个新的学科,传统戏剧研究是它的一个分科;从另一个角度,传统戏剧的保护研究,丰富了戏剧戏曲学的内容,有利于这一学科的拓展。第一,它把戏曲的古代研究与当代的研究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传统戏剧的保护必须探本溯源,又必须和现状研究紧密结合,单纯研究历史或只研究现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它必须将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田野考察结合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着的能够延续的文化遗产,需要动态保护,也要在动态中进行研

濒灭剧种青年观众流失问题分析

冯建志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濒灭戏曲剧种有过从民间艺术、广场艺术发展而来的历史演变过程。所以,直到今天戏曲仍然应该需要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没有观众就没有戏曲。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冯建志(1960—

在当今经济大潮和多媒体文化的冲击下,观众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无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形式争夺读者、争夺观众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电影、电视、网络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河南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


相关内容

  •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
  •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2年度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指南 <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2年度课题指南> 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五中.六中 ...

  • 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传承保护
  • 一.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 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戏曲在形成唱.做.念.打为一体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后,又因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风俗.民间艺术的影响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剧种,如京剧.秦腔.梨园戏.藏戏.蒙古戏等等.不仅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本地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 学号: 中 共 湖 北 省 委 党 校 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和副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 作 者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孙 才 华 专 业 名 称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2014年 月 日 内 容 提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q ...

  • 浅谈秦皇岛沿长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摘要: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保护长城,保护长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责任和使命,而沿长城民俗文化是长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秦皇岛沿长城民俗文化的调查,总结了沿长城民俗文化的现状,并对沿长城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 保护 传承 一.前言 近年来,有关长城主体及文 ...

  • 非物质文化
  • 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调查 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07月 调查地点:宁晋百尺口 调查对象:农村非物质文化 调查目的:保护农村非物质,大力发展农村非物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体系 为了了解掌握农村非物质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就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
  • 2017-04-06 06: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谢惠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 第125号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3年1月15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月15日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 ...

  •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论文
  • 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论文 摘 要:使用文物建筑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遗址博物馆,担负着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双重任务,他们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管理者.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承的重要机构,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保护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 ...

  • 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调查报告
  • 为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力度,近日,市委督查室联合市文化局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现状及主要措施 1. 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