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环境与客家传统服饰关系浅析

历史地理环境与客家传统服饰关系浅析

——以赣南客家服饰为例

内容摘要:每一地域的民间艺术都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客家服饰也不例外。客家服饰的款式、色彩、纹样、面料等受到当地特殊历史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赣南客家历史地理环境与客家传统服饰二者间的关系,探讨客家服饰得以衍生、传承的缘由,从而倡导人们去追求两者的协调统一,达到天人合一、衣境相融的和谐境界。

关键词:赣南;客家服饰;历史地理环境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服饰世界绚丽多姿,充满神奇,各具特色。某一地区的服饰, 同其他民俗风情一样, 既积淀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形成,并深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赣南客家服饰是在特定的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寓意,在形制、用料、饰物、色彩和图案等方面都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探讨客家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追求两者的和谐,达到绚丽璀璨的客衣境界,倡导客家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 历史进程中的客家及客家传统服饰

“客家”是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形成的汉民族的一大支系。由于历史的原因, 自秦汉以来, 尤其是西晋以后, 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长途跋涉, 一路披荆斩棘, 拓荒创业, 不断向南迁徙, 并在赣南、闽西、粤北等穷乡僻壤之地定居下来。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使客家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在服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总体上看,客家服饰与中原服饰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上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朴素、耐穿、洁净、舒适、大方之遗风。然而,客家先民的长途跋涉,决定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必须简易、方便、实用、可行。同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客家先民与南方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使客家服饰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之特征。此外,受赣南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因素的影响,客家服饰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朴素节俭、色彩单调、造型单一、选料粗、方便、实用、耐洗、耐磨、

耐穿,适应性强、藏朴纳拙、只求蔽体御寒而不尚浮华是客家服饰的基本特征。

二、 历史自然地理因素对赣南客家服饰的影响

服饰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受历史地理环境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该区域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直接影响;二是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人文地理因素间接地影响着其服饰特征。下面我将从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客家服饰加以阐述。

(一) 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与赣南客家服饰的密切关系

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自然环境是民族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赣南炎热多雨、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山林茂密、江河交织、物种丰富等自然地理环境,对赣南客家的服饰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1、温热气候、多水环境孕育下的客家服饰

从地理位置来看,客家人聚居的赣南地区,正好在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炎热多雨,山林茂密, 江河交织。客家居民为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服装款式多为便于蒸发体表热量的开放宽敞型,以简单凉快、短衣短袖为特色。

2、山区地貌带来的客家服饰风格

赣南地区,多山地和丘陵地带、地形崎岖。客家人长年累月地过着封闭式的山地生活,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黑土白雪„„所有这些既朴素又充满勃勃生机的颜色,都使客家人感到优美、自然、亲切。蓝、灰、黑、白等颜色是日常客家人触目可见的色彩, 把这些色彩运用到衣饰上, 正是他们朴素本性的流露和迷恋自然、崇拜自然的体现。郭丹在其著作中提到:“客家服饰色彩单一, 反映了人们希求安定宁静生活的深层心理。因为客家人经过长期的流离颠沛, 渴求安定的生活, 而眼花缭乱的色彩, 缺少的正是安宁与静意。” 因此,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寻求心理上的安宁,客家服饰主要以蓝、灰、黑等颜色为主。另外,在色彩的搭配上,客家人喜欢在暗兰色的衣服上用浅兰色布装饰,滚边以黑色的宽细条压住亮的细条,这样可以稳住色彩,以免造成轻浮的感觉;滚边一般用黑粗棉布或蓝布,这样耐脏耐洗,适合客家人劳作时穿着。

3、丰富的物种在服饰选材方面的显现

古代,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低下,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受自然制约①① 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的因素也比较多,加上赣南山区物种丰富,因此客家服饰材料的来源直接从自然中获得。客家服饰的面料以棉、麻、葛布为常服之用,而且多以结实坚牢的粗棉布和粗麻布为主,布料耐洗、耐穿、耐脏。由于南方山地不适合棉花种植,他们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当地盛产的兰麻、葛藤等植物纤维纺织成麻布、葛布,将靛蓝、蛋清、朱砂等调成染料染布。这些质料虽不算高档,却适应了客家地区的环境气候。如同纱质布、透气强的细麻则成了客家服饰夏季的常用面料。冬天的袄衣以草木染的蓝布为主要原料,这种蓝布客家人称之为“蓝包永”或“蓝百永”,用草目染料染成的红布,客家人称之为“红包永”或“红百永”,象征客家人永永久久、百穿不厌的思想感情。

(二) 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的密切关系

1、等级观念淡化对服饰的直接影响。

古代中原的服饰,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的标志。而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等级观念比较淡薄,服饰也就没有中原传统服饰那样明显甚至严格的等级意义。客家人深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服饰方面的等级观念随之淡化。客家人男子,大都是对襟衫、袍褂和大档裤;女子都是大襟衫、大档裤,这已经成为客家人的常服。这种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闲时穿它,赴亲戚朋友家作客,也是这样穿着,外出到公共场合也这样穿着。行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都是形制样式相同的服饰,单从服饰的外表形制上,是不容易区分出人们的身份官阶等级的。在客家人的大家族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并不鲜见,但是,从长辈到晚辈,服饰的样式同样没有什么区别。客家服饰在纹饰上,也极少看到像中原服饰那种鲜明的等级区别。客家人的服饰等级观念上的淡化,表现了客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平等精神。

2、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的客家服饰。

由于客家人的聚居地多为山地, 且气候湿润, 适合蓝靛和苎麻的生长, 故蓝靛和苎麻的种植成为客家人的主要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这两种植物也是染色和纺纱的必备原料。《明穆宗隆庆实录》记载:“江西万洋山跨湖广、福建、广东之地,„„而各省商民常流聚其间,皆以种蓝为业。”到明后期,赣南的蓝靛产品已远销西北各省,成为靛的著名产区。客家人住的大都是山地,很适宜种植苎麻,且苎麻质量很好,纤维细长韧性好。清康熙《分宜县志·风土考》记载:“结棚为舍,耕种麻蔗①① 转引自陈金怡:《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J],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以资生”。客家人就是用这些自己种植出的蓝靛和苎麻作为服饰面料。

客家服饰宽松肥大,喜穿大档裤、宽袖衣。客家服饰之所以不量体裁衣而保持宽松离体式,是与客家人的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服饰宽松,方便人们在劳作时卷起袖子、裤管,又不束缚身体,无论劈柴挥锄、跳跃蹲坐,都轻松自如,舒适方便。这体现了客家服饰具有便利性的特点。

客家服饰以节俭为主要裁制特色。“客家先民历经战乱流离,迁徙跋涉,终于在赣闽粤这块相对平静的山区扎根下来,把这块林深路隘、沟壑纵横、重峦叠嶂的蛮荒之地,垦辟成曲径通幽、鸡鸣犬吠、柳暗花明的人间桃源。其间世世代代的艰苦辛酸难以想象。”客家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低下的经济生活条件,不论男女,不问贫富,都崇尚勤俭节约的精神,形成了客家人勤劳、简朴的民族特性,在穿着方面也只寻求满足蔽体防寒的基本要求,无暇顾及汰旧更新谋求变化。

3、家族和家庭观念,对客家服饰产生重要影响。

客家人在南迁转徙的过程中往往以同姓氏宗族为单位的,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定居之后,宗族聚集而居是普遍的现象,这种历史的原因,使得客家人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客家人的服饰,无论男女老幼,形态统一、整齐,象征着客家人的团结精神。强烈的排他胜,则产生了保守性,缺少开放精神,导致了客家服饰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三、 结语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并与赣闽粤边区土地融合而成的一支民系,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动;但由于长期受当地土著居民的山地文化的影响,客家文化又突出地表现了其文化意义上的独特性。尤其在服饰文化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保留了中原服饰的汉唐余韵,同时还融入赣南山地特有的粗犷性、纯朴性和保守性。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得客家服饰呈现既独立于中原,又有别于当地服饰的艺术特色。 ②①

参考书:

1、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张佑周、陈弦章等:《客家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① ② 罗勇、林晓平等:《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转引自陈金怡:《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J],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罗勇、林晓平等:《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2006年版。

5、蓝勇:《中国历史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陈金怡:《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J],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 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9、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客家衣饰文化中的节俭之风》[J],武汉科技学院 学报,2007年第三期。

10、 张述林:《人文地理关于服装研究的几种理论》[J],人文地理,1996年第4 期。

11、 李小燕:《客家传统服饰谈》[J],广东史志,2002年3月。

12、 张述林、罗世伟:《试论服装地理的主要研究领域》[J],人文地理,1995年

第3期。

13、田辉龙、刘勇勤、吴岚:《客家服饰装饰符号的艺术特征》[J],包装工程,2004

年第4期。

14、肖承光、刘永勤:《客家服饰中的蓝色情结》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2期。

15、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J],武汉

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6、李筱文:《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J],中央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17、杜晶:《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J],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3期。

历史地理环境与客家传统服饰关系浅析

——以赣南客家服饰为例

内容摘要:每一地域的民间艺术都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客家服饰也不例外。客家服饰的款式、色彩、纹样、面料等受到当地特殊历史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赣南客家历史地理环境与客家传统服饰二者间的关系,探讨客家服饰得以衍生、传承的缘由,从而倡导人们去追求两者的协调统一,达到天人合一、衣境相融的和谐境界。

关键词:赣南;客家服饰;历史地理环境

服饰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服饰世界绚丽多姿,充满神奇,各具特色。某一地区的服饰, 同其他民俗风情一样, 既积淀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形成,并深受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赣南客家服饰是在特定的历史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发展和演变的,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寓意,在形制、用料、饰物、色彩和图案等方面都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服饰特征。探讨客家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追求两者的和谐,达到绚丽璀璨的客衣境界,倡导客家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 历史进程中的客家及客家传统服饰

“客家”是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形成的汉民族的一大支系。由于历史的原因, 自秦汉以来, 尤其是西晋以后, 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长途跋涉, 一路披荆斩棘, 拓荒创业, 不断向南迁徙, 并在赣南、闽西、粤北等穷乡僻壤之地定居下来。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中原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使客家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在服饰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总体上看,客家服饰与中原服饰没有太大的差异,基本上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朴素、耐穿、洁净、舒适、大方之遗风。然而,客家先民的长途跋涉,决定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必须简易、方便、实用、可行。同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客家先民与南方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使客家服饰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之特征。此外,受赣南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因素的影响,客家服饰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朴素节俭、色彩单调、造型单一、选料粗、方便、实用、耐洗、耐磨、

耐穿,适应性强、藏朴纳拙、只求蔽体御寒而不尚浮华是客家服饰的基本特征。

二、 历史自然地理因素对赣南客家服饰的影响

服饰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受历史地理环境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该区域的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直接影响;二是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人文地理因素间接地影响着其服饰特征。下面我将从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对客家服饰加以阐述。

(一) 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与赣南客家服饰的密切关系

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自然环境是民族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赣南炎热多雨、多山地丘陵、地形崎岖、山林茂密、江河交织、物种丰富等自然地理环境,对赣南客家的服饰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1、温热气候、多水环境孕育下的客家服饰

从地理位置来看,客家人聚居的赣南地区,正好在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炎热多雨,山林茂密, 江河交织。客家居民为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条件,服装款式多为便于蒸发体表热量的开放宽敞型,以简单凉快、短衣短袖为特色。

2、山区地貌带来的客家服饰风格

赣南地区,多山地和丘陵地带、地形崎岖。客家人长年累月地过着封闭式的山地生活,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黑土白雪„„所有这些既朴素又充满勃勃生机的颜色,都使客家人感到优美、自然、亲切。蓝、灰、黑、白等颜色是日常客家人触目可见的色彩, 把这些色彩运用到衣饰上, 正是他们朴素本性的流露和迷恋自然、崇拜自然的体现。郭丹在其著作中提到:“客家服饰色彩单一, 反映了人们希求安定宁静生活的深层心理。因为客家人经过长期的流离颠沛, 渴求安定的生活, 而眼花缭乱的色彩, 缺少的正是安宁与静意。” 因此,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寻求心理上的安宁,客家服饰主要以蓝、灰、黑等颜色为主。另外,在色彩的搭配上,客家人喜欢在暗兰色的衣服上用浅兰色布装饰,滚边以黑色的宽细条压住亮的细条,这样可以稳住色彩,以免造成轻浮的感觉;滚边一般用黑粗棉布或蓝布,这样耐脏耐洗,适合客家人劳作时穿着。

3、丰富的物种在服饰选材方面的显现

古代,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低下,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受自然制约①① 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的因素也比较多,加上赣南山区物种丰富,因此客家服饰材料的来源直接从自然中获得。客家服饰的面料以棉、麻、葛布为常服之用,而且多以结实坚牢的粗棉布和粗麻布为主,布料耐洗、耐穿、耐脏。由于南方山地不适合棉花种植,他们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当地盛产的兰麻、葛藤等植物纤维纺织成麻布、葛布,将靛蓝、蛋清、朱砂等调成染料染布。这些质料虽不算高档,却适应了客家地区的环境气候。如同纱质布、透气强的细麻则成了客家服饰夏季的常用面料。冬天的袄衣以草木染的蓝布为主要原料,这种蓝布客家人称之为“蓝包永”或“蓝百永”,用草目染料染成的红布,客家人称之为“红包永”或“红百永”,象征客家人永永久久、百穿不厌的思想感情。

(二) 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的密切关系

1、等级观念淡化对服饰的直接影响。

古代中原的服饰,带有强烈的“礼“的色彩,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的标志。而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等级观念比较淡薄,服饰也就没有中原传统服饰那样明显甚至严格的等级意义。客家人深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服饰方面的等级观念随之淡化。客家人男子,大都是对襟衫、袍褂和大档裤;女子都是大襟衫、大档裤,这已经成为客家人的常服。这种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闲时穿它,赴亲戚朋友家作客,也是这样穿着,外出到公共场合也这样穿着。行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都是形制样式相同的服饰,单从服饰的外表形制上,是不容易区分出人们的身份官阶等级的。在客家人的大家族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并不鲜见,但是,从长辈到晚辈,服饰的样式同样没有什么区别。客家服饰在纹饰上,也极少看到像中原服饰那种鲜明的等级区别。客家人的服饰等级观念上的淡化,表现了客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平等精神。

2、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的客家服饰。

由于客家人的聚居地多为山地, 且气候湿润, 适合蓝靛和苎麻的生长, 故蓝靛和苎麻的种植成为客家人的主要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这两种植物也是染色和纺纱的必备原料。《明穆宗隆庆实录》记载:“江西万洋山跨湖广、福建、广东之地,„„而各省商民常流聚其间,皆以种蓝为业。”到明后期,赣南的蓝靛产品已远销西北各省,成为靛的著名产区。客家人住的大都是山地,很适宜种植苎麻,且苎麻质量很好,纤维细长韧性好。清康熙《分宜县志·风土考》记载:“结棚为舍,耕种麻蔗①① 转引自陈金怡:《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J],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以资生”。客家人就是用这些自己种植出的蓝靛和苎麻作为服饰面料。

客家服饰宽松肥大,喜穿大档裤、宽袖衣。客家服饰之所以不量体裁衣而保持宽松离体式,是与客家人的经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服饰宽松,方便人们在劳作时卷起袖子、裤管,又不束缚身体,无论劈柴挥锄、跳跃蹲坐,都轻松自如,舒适方便。这体现了客家服饰具有便利性的特点。

客家服饰以节俭为主要裁制特色。“客家先民历经战乱流离,迁徙跋涉,终于在赣闽粤这块相对平静的山区扎根下来,把这块林深路隘、沟壑纵横、重峦叠嶂的蛮荒之地,垦辟成曲径通幽、鸡鸣犬吠、柳暗花明的人间桃源。其间世世代代的艰苦辛酸难以想象。”客家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低下的经济生活条件,不论男女,不问贫富,都崇尚勤俭节约的精神,形成了客家人勤劳、简朴的民族特性,在穿着方面也只寻求满足蔽体防寒的基本要求,无暇顾及汰旧更新谋求变化。

3、家族和家庭观念,对客家服饰产生重要影响。

客家人在南迁转徙的过程中往往以同姓氏宗族为单位的,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定居之后,宗族聚集而居是普遍的现象,这种历史的原因,使得客家人有强烈的宗族观念。客家人的服饰,无论男女老幼,形态统一、整齐,象征着客家人的团结精神。强烈的排他胜,则产生了保守性,缺少开放精神,导致了客家服饰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三、 结语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并与赣闽粤边区土地融合而成的一支民系,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动;但由于长期受当地土著居民的山地文化的影响,客家文化又突出地表现了其文化意义上的独特性。尤其在服饰文化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保留了中原服饰的汉唐余韵,同时还融入赣南山地特有的粗犷性、纯朴性和保守性。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得客家服饰呈现既独立于中原,又有别于当地服饰的艺术特色。 ②①

参考书:

1、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张佑周、陈弦章等:《客家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① ② 罗勇、林晓平等:《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转引自陈金怡:《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J],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罗勇、林晓平等:《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2006年版。

5、蓝勇:《中国历史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陈慧琳:《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陈金怡:《客家服饰研究——论客家服饰的设计意识》[J],天津工业大学艺术设 计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9、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客家衣饰文化中的节俭之风》[J],武汉科技学院 学报,2007年第三期。

10、 张述林:《人文地理关于服装研究的几种理论》[J],人文地理,1996年第4 期。

11、 李小燕:《客家传统服饰谈》[J],广东史志,2002年3月。

12、 张述林、罗世伟:《试论服装地理的主要研究领域》[J],人文地理,1995年

第3期。

13、田辉龙、刘勇勤、吴岚:《客家服饰装饰符号的艺术特征》[J],包装工程,2004

年第4期。

14、肖承光、刘永勤:《客家服饰中的蓝色情结》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2期。

15、刘运娟、甘应进、陈东生:《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J],武汉

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6、李筱文:《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J],中央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

17、杜晶:《历史地理环境与壮族服饰关系浅析》 [J],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3期。


相关内容

  • 台湾饮食文化浅析
  • 台湾饮食文化浅析 摘要:饮食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突出的海岛特征.独特的文化习俗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饮食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台湾饮食文化的介绍,使人们对台湾的饮食文化能有一个大概地了解. 关键词:台湾 饮食文化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地,暖湿的气候正是孕育新鲜 ...

  • 客家的饮食文化浅析
  • 客家的饮食文化浅析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说起"客家",人们都为其独特的民风民俗所吸引,作为汉民族大家庭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支系,客家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 风情独具的饮食习俗 客家民系很讲究古风,有很多传统习俗. 正月 ...

  • 五龙导游词
  • 五龙客家风情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我是导游:XXX ,今天由我来陪大家畅游五龙客家风情园,带大家一起领略世界上首个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主题旅游风景区.说到客家文化,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客家,是一个古老而纯朴的民系,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 ...

  • 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
  • 图文: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 客家人不为广东独有,江西等省也有相当比重.客家人之得称,有多种说法,归根结底,应是与原当地土著居民相对而言而得来的.客家先民,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在广东诸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时间最迟,有 ...

  •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 以客家为例
  •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空间和条件,所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息息相关,关系紧密.地理环境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文化的重新融合和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化.本文以客家文化为例,分析了 ...

  •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 摘要: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客家文化的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 关键词:客家文化 起源 特征 ...

  • 河源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河源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黄少红 [摘 要]河源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但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笔 者浅析了河源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传承发展现状.传承发展问题所在和传承发展的对策,旨在为河源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意义,让河源客家山歌这一瑰丽的 ...

  • 中华文化简介
  • 中华文化 编辑词条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地区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由于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以及东亚各国国家基于发展的需求,使得东亚各国的受中华文化影响甚深.其中儒家文化尤其受 ...

  •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张媚媚,13级艺硕,2013021220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