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升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2006

1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升华

科 学发展观 的确立

刘衍 玲

( 华北电力大学 法政系, 北京 102206)

03 2 0 年 1 月 1 日, 0 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 ,决定》 提出“ 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 ,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 ” 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升华。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 目 , 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发展包含着经济发展, 也包含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 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石促进全面发展, 要正 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基础和条件, 而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 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社会的进步, 就不是全面的发展 , 因此, 要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形成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 全 面发展的良 好格局。要推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共同发展。只有三个文明共同建设, 才能实现经济、 社会、 政 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目 标。 第三. 保持协调发展 ,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协调 发展 , 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 质量、 效益的有机统 一, 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保持协调发展 . 要正确处理速度 与结构、 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实现结构、 质量、 效益目标的重要的前 提。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 只有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 增加效 益, 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 快速的发展. 保持协调发展, 要在 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更加重视结构调整, 提高质量和效益。 第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 持续发展 , 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 资源和 生态的承受能力, 保持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 自然资源 永续的利用, 实现社会永续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正 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 展, 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 这是迄 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达到的较高境界, 是世界各国 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 ,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二、 科学发展观确立的深刻背.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新一届中央 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 发展要义、 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 创新, 是从新世纪新阶段的

实际出发, 适应现代化建设孺要, 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结果。它的提 出有着深刻的现 实背景。 首先,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 目的、 内涵和要求 的总体看 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 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发展道 路、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 全 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的发展观思想深刻, 内容丰富。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 发展 , 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 进步 , 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 资源的、 环境的 指标, 单纯地把 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索取对象, 而忽视 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墓础. 科学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 是可持续的发展 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建设规律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就是要促进经济

和社会协调发展 ,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全面进步, 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地区协 调发展,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内容。以人 为本 , 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

享受和发展的需求, 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 围绕 人的全面发展 , 推动经济 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 以人为 本, 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

宿, 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 在科学发展观中处 于核心的地位。 第二, 促进全面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 目的. 全面

【 作者简介〕 刘衍玲( 196 一) .女, 3 四川开江人, 华湘电力大学法政系. 教授, 1 l 硕士, 研究 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政治

的认试, 是随春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 初期. 我们党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6 年,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 ,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实际情 况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和我 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制 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 识的一次飞跃, 有力地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迅速发展. 现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 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导下,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 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统一 起来, 并强调按照“ 五个统筹” 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 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其次,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 社会发 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 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不可否认, 也存在 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发展不够全面, 也不够协调, 持续 发展能力较弱, 如城乡差距拉大、 就业压力增加、 区域差距扩 大、 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社会的发展 明显滞后于 经济的发展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 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 阶段难以避免的, 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 所加剧的。解决这些矛盾 , 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 的发展 观,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 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 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 , 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建立 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 生态效益的 全面提高。 再次,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 库.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 经达到了小康的水平。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小康, 农村还有三千多万贫困的人 口, 城 乡之间、 地区之间、 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 收人的差距。全面建设达到全部人 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 实 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 目标, 而且要建立和完普社会保障体 系、 国民教育体系、 公共卫生体系, 全面改替人民的物质生

法律

经验教训, 按照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 根 据历史的经验教训, 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 靠 高投资、 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三、 科学发展观确立的深远惫义 确立科学发展观,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第一, 确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 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 于发展。改革开放 2 年来 , 5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 以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 风浪的考验, 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

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今 天,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才能有新思路, 改革才能有新 突破, 开放才能有新局面,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 地发展, 顺利达到我们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 确立科学发展观是落实“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 质要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 民。要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 政治 利益和文化利益, 就必须实现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 科 学发展观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 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 第三, 确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指导方针。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不单纯是人均收人、 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增长 目标 , 而是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整体推进、 全面发展的 目标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过程, 是杜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 进、 协调发展的过程. 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全面、 协调和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才能把我 国建成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 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 更加殷实,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四, 确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保持的先进 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 史任务, 决定了党必须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保持先进性, 而党 的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发展观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 面、 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反映了 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和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集中体 现了党的先进性要求. 只有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科学发展 观, 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 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总之,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同 毛泽东、 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这 一科学发展观, 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 俱进、 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 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 个质的飞跃.

贵任编辑 胡启南

活、 精神生活, 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

最后 ,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 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 5 多年 0 来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如建 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 然而这些好的 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并且过去 由于过多地 注重经

济增长的速度. 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造成资源大童 消耗 、 环境严重污染 、 生态进一步恶化。我们要总结历史的

2006

1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升华

科 学发展观 的确立

刘衍 玲

( 华北电力大学 法政系, 北京 102206)

03 2 0 年 1 月 1 日, 0 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 ,决定》 提出“ 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 ,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 ” 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升华。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 目 , 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发展包含着经济发展, 也包含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建 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石促进全面发展, 要正 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基础和条件, 而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 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社会的进步, 就不是全面的发展 , 因此, 要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形成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 全 面发展的良 好格局。要推动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共同发展。只有三个文明共同建设, 才能实现经济、 社会、 政 治、 文化全面发展的目 标。 第三. 保持协调发展 ,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协调 发展 , 就是要在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 质量、 效益的有机统 一, 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保持协调发展 . 要正确处理速度 与结构、 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实现结构、 质量、 效益目标的重要的前 提。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 只有调整结构, 提高质量, 增加效 益, 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 快速的发展. 保持协调发展, 要在 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更加重视结构调整, 提高质量和效益。 第四,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 持续发展 , 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 资源和 生态的承受能力, 保持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现 自然资源 永续的利用, 实现社会永续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正 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 展, 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 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 这是迄 今为止人类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达到的较高境界, 是世界各国 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 ,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二、 科学发展观确立的深刻背.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新一届中央 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 发展要义、 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 创新, 是从新世纪新阶段的

实际出发, 适应现代化建设孺要, 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结果。它的提 出有着深刻的现 实背景。 首先,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 目的、 内涵和要求 的总体看 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 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发展道 路、 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 全 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的发展观思想深刻, 内容丰富。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 发展 , 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 进步 , 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 资源的、 环境的 指标, 单纯地把 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索取对象, 而忽视 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墓础. 科学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是 是可持续的发展 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说明我们对人类社会建设规律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就是要促进经济

和社会协调发展 ,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全面进步, 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地区协 调发展,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内容。以人 为本 , 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

享受和发展的需求, 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 围绕 人的全面发展 , 推动经济 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 以人为 本, 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

宿, 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 在科学发展观中处 于核心的地位。 第二, 促进全面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 目的. 全面

【 作者简介〕 刘衍玲( 196 一) .女, 3 四川开江人, 华湘电力大学法政系. 教授, 1 l 硕士, 研究 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政治

的认试, 是随春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早在新中国成立 初期. 我们党提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1956 年,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 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 ,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实际情 况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和我 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制 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 识的一次飞跃, 有力地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迅速发展. 现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 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导下,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 观, 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统一 起来, 并强调按照“ 五个统筹” 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 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其次,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 社会发 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 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不可否认, 也存在 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发展不够全面, 也不够协调, 持续 发展能力较弱, 如城乡差距拉大、 就业压力增加、 区域差距扩 大、 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社会的发展 明显滞后于 经济的发展等等. 这些矛盾和问题, 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 阶段难以避免的, 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 所加剧的。解决这些矛盾 , 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 的发展 观,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人 口数量控制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 建立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 , 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 建立 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 生态效益的 全面提高。 再次,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 库.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 经达到了小康的水平。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 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小康, 农村还有三千多万贫困的人 口, 城 乡之间、 地区之间、 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 收人的差距。全面建设达到全部人 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 实 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 目标, 而且要建立和完普社会保障体 系、 国民教育体系、 公共卫生体系, 全面改替人民的物质生

法律

经验教训, 按照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 根 据历史的经验教训, 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 靠 高投资、 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三、 科学发展观确立的深远惫义 确立科学发展观,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第一, 确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 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 于发展。改革开放 2 年来 , 5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 以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 风浪的考验, 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

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今 天,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才能有新思路, 改革才能有新 突破, 开放才能有新局面,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更快更好 地发展, 顺利达到我们既定的战略目标. 第二, 确立科学发展观是落实“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 质要求。“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 民。要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 政治 利益和文化利益, 就必须实现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 科 学发展观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 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 第三, 确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指导方针。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不单纯是人均收人、 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增长 目标 , 而是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整体推进、 全面发展的 目标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过程, 是杜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 进、 协调发展的过程. 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全面、 协调和可 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才能把我 国建成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 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 更加殷实,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第四, 确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保持的先进 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 史任务, 决定了党必须走在时代前列, 始终保持先进性, 而党 的先进性必然体现在发展观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 面、 协调、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反映了 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和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集中体 现了党的先进性要求. 只有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科学发展 观, 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 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任务。 总之,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同 毛泽东、 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这 一科学发展观, 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 俱进、 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 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 个质的飞跃.

贵任编辑 胡启南

活、 精神生活, 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

最后 ,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 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 5 多年 0 来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如建 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 然而这些好的 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并且过去 由于过多地 注重经

济增长的速度. 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造成资源大童 消耗 、 环境严重污染 、 生态进一步恶化。我们要总结历史的


相关内容

  • 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
  • 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第一次在五年规 ...

  • 2017年学习贯彻四个全面心得体会范文
  • 2017年学习贯彻四个全面心得体会范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面面"精彩,"面面"实在.在这"四个全面"的每一个面上,都能找到现实问题导向,或者说都能较好的解决和指导人们的 ...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促进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
  • 作者:胡玉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3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即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把教育的普遍原 ...

  • 我国情报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伟大成就
  • 作者:符福峘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年11期 情报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学科,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在学科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已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而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始于1956年我国科 ...

  • "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大讨论心得体会
  • 作者沈春光毛为我们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路线在不断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丰富和发展.在新时期,作为我们高校更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领会党的思想路线的精神实质,把握它的精髓,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和贯彻.一.我对党 ...

  • 6.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二中 学科:政治 编写人:刘春岭 审稿人:杜友松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教材分析 前面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 ...

  • 毛概知识点整理(最终)
  • 毛概知识点整理 刘伟 整理 毛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 ...

  •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 新时期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就是按照党性的要求(坚持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等),通过学习、改进和锻炼,来磨砺自己的品格和意志,以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基本点是确定不变的;同时,它又是不断运动着的客观实在,随着客观环境及党自身认识 ...

  • 十七大的主题
  • 深刻领会十七大的主题 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一主题是贯穿十七大报告的主线,是十七大精神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