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doc

《兰亭集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地位:《兰亭集序》是语文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特点:本单元是古文单元,所选文章有苏轼的《赤壁赋》、有魏晋时期李密抒发孝情讲孝道的 《陈情表》、王羲之寄情山水表达人生感慨的《兰亭集序》还有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几篇文章都体现了本单元开篇总纲性的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特点,就是借景、借事而抒发内心情感,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应该这样学习:①联系作者及背景②反复诵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旨趣。因此,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知识与技能)

2、赏析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3、分析作者感情,感悟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语言。

由于学生经历浅, 对作者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把分析感情,感悟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为此,我准备用两课时,主要采用导学案法、诵读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1、导学案法,我们学校一直把导学案法作为常规教学,每课使用导学案,课前有预习学案、上课有课堂检测学案、课后有反馈练习学案,始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诵读法,一读正音,二读句读,三读情感,四读美感;

3、讨论法,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充分交流思想,激活思维,互帮互助,统一意见,再由学生代表发言展示。

三、说学法

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做导学案练习,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对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取得很好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两课时完成,由六个环节组成,即“导”“做”“议”“展”“评”“测”。

第一课时

(一)“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展示《兰亭集序》摹本及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兰亭集序》不但是书法极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做”。首先大家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然后做导学案练习中的预习学案,我分两部分设计学案内容的:文化常识性知识:简介作者了解“序”这一文体,主要是序的内容和分类文章涉及的古代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因为高考大纲最新要求,加大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力度,所以平时讲课对此要有所侧重。如古代纪年方法。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是文言文常规必讲的重点。

(三)“议”“展”学案做完之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落实学案上涉及的题目,并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评讲。

(四)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

2、欣赏文中美景及其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可让学生从三段分别找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可概括为“乐——痛——悲”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它可以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点拨,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把握作者感情。

思考探究,设置问题: 作者“乐”在哪里?为何由“乐”而“痛”?又为何而“悲”? 怎样看待他的生死观?

1.作者“乐”在哪里?(1、2小组讨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

乐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聚会活动之乐)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享受之乐)

2.为何由“乐”而“痛”?(3、4小组讨论)

痛享乐之永不满足

3.又为何而“悲”?(5、6小组讨论) 乐极生悲亘古不变

悲生死有别皆有意义

为文作序之目的

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它是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生死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 “痛”与“悲”的不同,去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

4.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羲之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他敢于逆潮流而动,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和对生存的向往,明确指斥了当时风行的老庄哲学,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他悲古人,亦悲今人,但作者的“悲”,是他对生命的珍惜,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他在文章中阐发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深刻认识,目的在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

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

著名作家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短命天才诗人海子也说过“要有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青春易逝,韶华难再,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最后和大家一起诵读第一自然段,再次体会其文质兼美的语言。最后做“课后反馈练习学案”检测所学知识,适当拓展延伸。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乐 兰亭盛会

情缘事发痛 人生感慨

悲 死生之辩 (作序目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兰亭集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地位:《兰亭集序》是语文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特点:本单元是古文单元,所选文章有苏轼的《赤壁赋》、有魏晋时期李密抒发孝情讲孝道的 《陈情表》、王羲之寄情山水表达人生感慨的《兰亭集序》还有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几篇文章都体现了本单元开篇总纲性的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特点,就是借景、借事而抒发内心情感,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应该这样学习:①联系作者及背景②反复诵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旨趣。因此,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知识与技能)

2、赏析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3、分析作者感情,感悟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语言。

由于学生经历浅, 对作者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把分析感情,感悟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为此,我准备用两课时,主要采用导学案法、诵读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1、导学案法,我们学校一直把导学案法作为常规教学,每课使用导学案,课前有预习学案、上课有课堂检测学案、课后有反馈练习学案,始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2、诵读法,一读正音,二读句读,三读情感,四读美感;

3、讨论法,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充分交流思想,激活思维,互帮互助,统一意见,再由学生代表发言展示。

三、说学法

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做导学案练习,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对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途径,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取得很好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分两课时完成,由六个环节组成,即“导”“做”“议”“展”“评”“测”。

第一课时

(一)“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展示《兰亭集序》摹本及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兰亭集序》不但是书法极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做”。首先大家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然后做导学案练习中的预习学案,我分两部分设计学案内容的:文化常识性知识:简介作者了解“序”这一文体,主要是序的内容和分类文章涉及的古代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因为高考大纲最新要求,加大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力度,所以平时讲课对此要有所侧重。如古代纪年方法。重点文言基础知识是文言文常规必讲的重点。

(三)“议”“展”学案做完之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落实学案上涉及的题目,并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评讲。

(四)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

2、欣赏文中美景及其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可让学生从三段分别找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可概括为“乐——痛——悲”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它可以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点拨,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把握作者感情。

思考探究,设置问题: 作者“乐”在哪里?为何由“乐”而“痛”?又为何而“悲”? 怎样看待他的生死观?

1.作者“乐”在哪里?(1、2小组讨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

乐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聚会活动之乐)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享受之乐)

2.为何由“乐”而“痛”?(3、4小组讨论)

痛享乐之永不满足

3.又为何而“悲”?(5、6小组讨论) 乐极生悲亘古不变

悲生死有别皆有意义

为文作序之目的

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它是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生死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 “痛”与“悲”的不同,去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

4.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羲之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他敢于逆潮流而动,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和对生存的向往,明确指斥了当时风行的老庄哲学,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他悲古人,亦悲今人,但作者的“悲”,是他对生命的珍惜,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他在文章中阐发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深刻认识,目的在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的心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的思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心志。

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

著名作家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短命天才诗人海子也说过“要有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青春易逝,韶华难再,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最后和大家一起诵读第一自然段,再次体会其文质兼美的语言。最后做“课后反馈练习学案”检测所学知识,适当拓展延伸。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乐 兰亭盛会

情缘事发痛 人生感慨

悲 死生之辩 (作序目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内容

  • 中国书法大全,魅力汉字,汇集篆.隶.草.行.楷等五大书体
  •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本专题将带您走进书法艺术殿堂,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丽风景! 关注专题微博加关注 加关注 转帖至 人人网新浪微博QQ空间腾讯微博开心网 目录:  文房四宝 丨  ...

  • 爱信汇的文件夹[待分类]
  • 首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消息 对话 帐号 他的首页 他的馆藏 他的关注 馆友反馈 关于他 爱信汇 与TA对话 关注 473 贡献17 关注487 访问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7150278 感悟  普洱茶  茶道 馆藏 (共94篇) 馆藏分类待分类( ...

  • (新)名人事例作文素材(DOC)
  •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DOC) 名人事例作文素材 1.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 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quo ...

  •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doc
  •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举例说明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院系: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蒲怡菲 学号:101901126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场退 ...

  • 如何编制手链.doc
  • 手链的编法大全 分享 作者:圣缘 已被分享 18 次 评论(1)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转]中国结,红绳手链的编法 分享 作者:永富一生 已被分享 22 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http://www.knots.cn/index.html 结艺网这个网站上有详细的图解 : ...

  • 2017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2.doc
  • <统计>内容的教学设计 绍兴县秋瑾小学 沈慧芬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案没有选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选用现在人们热门的奥运会,奥运会的福娃更是深受小朋友的喜爱,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良好的气氛中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 ...

  • 粉身碎骨节不移--记刘刚烈士
  • 刘兴邦 刘刚,朝阳县南桦子沟人.生于 1878 年.青年时代,随兄刘武参加邓莱峰领导的"联庄会",为保卫家乡驱逐洋人做出了贡献:壮年闯荡江湖,反封建军阀.官僚,反劣绅,不遗余力:晚年,当日寇铁蹄践踏到朝阳大地的严重时刻,毅然奋起,坚决抗击侵略者,最后献出了生命. (一) 第一次鸦 ...

  • 39篆刻闲章内容大全
  • 十三少的篆刻闲章内容大全:篆刻闲章内容大全:闲章,是印章的一脉,是区别于姓名字号章的一类:一.诗词类:二.文句类:三.箴言类:四.吉语类:五.记事类:六.寓意类:七.述志类:八.诫谏类:九.纪年类:十.履历类:十一.生肖类:十二.鉴赏收藏类:十三.世系类:十四.自嘲自谱类:二字闲章:B抱朴百忍博雅步 ...

  • 兰亭故事汇:乾隆皇帝临摹兰亭序及兰亭诗
  • 2011年07月11日08:06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君王中,很少有像乾隆皇帝那样对书法艺术达到一种几近痴迷的程度.他从做皇子时候便开始系统学习书法,继承皇位之后,处理政务之余,仍勤于笔墨,六十年来从未间断.这期间他不仅广收历代名家作品,编辑整理,刊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