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三大理论的探究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三大理论的探究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以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这三大理论的发展沿袭的研究,结合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对这三大理论的基本原理、理论特点,逻辑联系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

(中经评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将以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应用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与实践中,在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

(一)梯度理论的原理与实践

1966年弗农根据产品周期的一般原理,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20世纪70年代克鲁默和海特在弗农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梯度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第二,高梯度地区是创新活动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业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渐次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向外扩展。

我国在“七五”至“十五”计划时期提出了以梯度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开放战略”就与梯度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沿海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当时有限的资金、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实现了我国东部地区的优先和飞速发展,从而使该地区作为高梯度地区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梯度理论评析

梯度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梯度转移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梯度划分方面,只强调经济技术的作用,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文化、制度等方面产生的梯度效应,同时忽视了动态效应对梯度转移的影响。第二,梯度转移理论忽略了低梯度区域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在梯度理论的基础上,反梯度理论和广义梯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辐射理论的原理与实践

区域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基于辐射理论,1955年佩雷提出以点辐射为主要形式的增长极理论: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区域成长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生产资料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极化理论对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特区政策和21世纪初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

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极逐渐增多,增长极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需要交通、动力等线路提供支持。这些线路最终发育成为经济发展的轴线以及点轴系统。点轴开发理论是点辐射和线辐射的有机结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沿海、沿江、沿内地中心城的开发战略以及西部开发“十五”规划中的沿交通干线开发战略都与点轴开发理论存在理论渊源。1995年魏后凯提出的网络开发理论指出: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内各个增长极和经济轴线及其影响的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显著提高,点轴系统内的轴线连接和扩展,纵横交错的高梯度带状地区形成网络。网络开发理论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这一理论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二)辐射理论的评析

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相比,在理论性上更为完善,适用性更强。首先,辐射理论认为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交叉的,以点辐射、线辐射、“摊饼式”面辐射和“跳跃式”面辐射为主要形式的辐射效应。其次,辐射理论注重地区间的融合与互补,按照辐射理论更有利于制定跨地区的发展战略。第三,辐射理论强调区域内部辐射源的重要性。第四,辐射效应强调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在辐射网络中的重要性,辐射效应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中小城市的布局:以上四点体现了辐射理论相对梯度理论具有更好的普适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理论

(一)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原理与实践

1954年丁伯根首次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平德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消除各成员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而且要形成和实施协调的共同政策。20世纪80年代,罗布森指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包括: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货物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及集团成员间一切以国籍为依据的歧视。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进行了分析。戴念龄认为,区域经济一体

化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分立的国民经济体结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经济集团的状态或者过程。孙大斌认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涵:第一,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之间联合形成的更大的经济区。第二,一体化区域内的经济体存在共同的利益和经济发展目标。第三,一体化区域内的经济体存在一定的地缘关系。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第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实现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六,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经济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十一五”规划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四类主功能区的设想,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动力和支柱力量。

(二)经济一体化理论评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解析和支撑。首先,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其次,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外在原因是生产和分工的社会化,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内源性因素是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根本动因在于区域间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第三,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伴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经济一体化理论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主体。

四、结语

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一体化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理论,相互间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性,其发展沿袭,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应时度势,日臻完善的学科本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战略性决策,均与这三大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1年,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要务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主体,以辐射理论为补充,结合梯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于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三大理论的探究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以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这三大理论的发展沿袭的研究,结合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对这三大理论的基本原理、理论特点,逻辑联系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

(中经评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将以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应用于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与实践中,在发展地区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

(一)梯度理论的原理与实践

1966年弗农根据产品周期的一般原理,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机理进行了分析。20世纪70年代克鲁默和海特在弗农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梯度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第二,高梯度地区是创新活动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业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渐次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向外扩展。

我国在“七五”至“十五”计划时期提出了以梯度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开放战略”就与梯度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沿海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当时有限的资金、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实现了我国东部地区的优先和飞速发展,从而使该地区作为高梯度地区的极化和扩散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梯度理论评析

梯度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是,梯度转移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梯度划分方面,只强调经济技术的作用,而忽略了自然资源、文化、制度等方面产生的梯度效应,同时忽视了动态效应对梯度转移的影响。第二,梯度转移理论忽略了低梯度区域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在梯度理论的基础上,反梯度理论和广义梯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

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辐射理论的原理与实践

区域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基于辐射理论,1955年佩雷提出以点辐射为主要形式的增长极理论: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区域成长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生产资料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极化理论对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特区政策和21世纪初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

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极逐渐增多,增长极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需要交通、动力等线路提供支持。这些线路最终发育成为经济发展的轴线以及点轴系统。点轴开发理论是点辐射和线辐射的有机结合。我国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沿海、沿江、沿内地中心城的开发战略以及西部开发“十五”规划中的沿交通干线开发战略都与点轴开发理论存在理论渊源。1995年魏后凯提出的网络开发理论指出: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内各个增长极和经济轴线及其影响的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显著提高,点轴系统内的轴线连接和扩展,纵横交错的高梯度带状地区形成网络。网络开发理论适用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这一理论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二)辐射理论的评析

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相比,在理论性上更为完善,适用性更强。首先,辐射理论认为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交叉的,以点辐射、线辐射、“摊饼式”面辐射和“跳跃式”面辐射为主要形式的辐射效应。其次,辐射理论注重地区间的融合与互补,按照辐射理论更有利于制定跨地区的发展战略。第三,辐射理论强调区域内部辐射源的重要性。第四,辐射效应强调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在辐射网络中的重要性,辐射效应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中小城市的布局:以上四点体现了辐射理论相对梯度理论具有更好的普适性。

三、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理论

(一)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原理与实践

1954年丁伯根首次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平德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消除各成员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而且要形成和实施协调的共同政策。20世纪80年代,罗布森指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包括: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货物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及集团成员间一切以国籍为依据的歧视。

我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进行了分析。戴念龄认为,区域经济一体

化就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分立的国民经济体结合为一个范围更大的经济集团的状态或者过程。孙大斌认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内涵:第一,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之间联合形成的更大的经济区。第二,一体化区域内的经济体存在共同的利益和经济发展目标。第三,一体化区域内的经济体存在一定的地缘关系。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第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实现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六,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一种经济状态又是一种过程。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十一五”规划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四类主功能区的设想,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动力和支柱力量。

(二)经济一体化理论评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解析和支撑。首先,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其次,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外在原因是生产和分工的社会化,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内源性因素是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根本动因在于区域间经济的互补性与竞争性。第三,经济一体化理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伴随着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经济一体化理论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主体。

四、结语

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一体化理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理论,相互间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性,其发展沿袭,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应时度势,日臻完善的学科本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战略性决策,均与这三大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1年,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要务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主体,以辐射理论为补充,结合梯度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于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5
  •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说课稿 人教版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如何寻找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这个首要任务的其中一个环节,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至关重要的探索.因此本节内容是中国近代史近代化主题,特别是民族独立.民主政治主题的重要 ...

  • 八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习目标: 一.知识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二.方法 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 开国大典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三.情感 感悟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我们一 ...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2
  •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标要求]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 ...

  • 中国地理讲课稿
  • 1. 概念理解(概念1:区域:概念2:区域综合分析), 结合具体实例说明 区域概念分析 1. 区域概念定义现状: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们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是不统一的和多样的.区域概念具有多学科属性--不同学科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是不相同的.即便在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也是不相同的 ...

  • 历史教案82
  •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八年级: 科目: 历史 主备教师: 潘雪彩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阅读资料概括表达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论义,开国大典 的盛况,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 3.感悟新 ...

  •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主备人: 时间:2011-2-1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能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要点. 2.能概括表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所题文字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意义,开国大典的盛况. 3.明确新中国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抗争和 ...

  • 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并能说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范围 2. 掌握并能懂得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各项表现及特征 3. 懂得并能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众多的文字材料.图片.图表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 ...

  •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丛书]读后感
  • [摘要]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活动在大漠南北,广义分为匈奴.突厥.东胡.肃慎.西域各族五个系统,狭义分为匈奴.突厥.东胡三个系统.其中匈奴.突厥.鲜卑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已经消亡,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体制以三分制为特点,经济主要为畜牧业.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先于陆路丝 ...

  •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全)
  •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案 ___班______组 姓名______时间______ [快乐自学] 学习目标:了 解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 要点 掌 握 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 元纪年等) 自学检测 [合作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