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国军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题。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马祥林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由于兴趣和爱好,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刚开始学拉小提琴时,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学习。

  1929年,冼星海来到世界音乐文化中心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干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就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从此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的津贴才5元。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他去世后,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选自《热血中华》,有改动)

1.本文的传主冼星海在音乐的道路上,大致可分为三个人生阶段。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冼星海的一生中,重点选择了他1935-1940年的一段经历来叙写,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①早年爱好音乐;②青年巴黎学艺;③学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2.①作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主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②写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和全文的中心:冼星海是抗战时期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民的音乐家”。

  3.(1)①他不为身边各种利益、诱惑所迷惑,谢绝了外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将自己的音乐扎根于民族生活的深厚土壤中。②他具有深深的爱国之情与民族忧患感,能深入群众,深切体会大众疾苦;他把音乐当作解放大众的武器,让他的音乐展现出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精神,从而引起巨大的共鸣。③他一生投身音乐、不懈追求,创作了众多跨越时空的杰出的音乐作品。

  (2)略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下题。

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

马祥林

  冼星海,曾化名“黄训”,原籍广东番禺县。他出生前父亲就已去世,靠母亲做佣工和祖父接济生活。他6岁进私塾。祖父病逝后,他失学而随母亲去了新加坡。他于1918年回国,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由于兴趣和爱好,他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刚开始学拉小提琴时,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拉小提琴像杀鸡一样难听,但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学习。

  1929年,冼星海来到世界音乐文化中心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干杂役等维持生活,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1934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师从著名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斯,学习作曲兼学指挥,写下了早期作品《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风》等。他曾是该班几十年来的第一个中国考生,由于衣着不够华丽,险些被法国门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场。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冼星海在西方求学期间,就饱受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的歧视。1935年夏,他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高薪挽留,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回国途经伦敦时,英国海关竟不准他入境,被扣几个小时。回国后,他曾指挥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可这个乐队从指挥到演奏者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他深切体会到民族受压迫的苦难,从而走上追求革命的道路,并以音乐发出了解放的呐喊。回国后不久,他便参加了上海学联到郊区的救亡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对峙时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洪深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救国救亡。不久,他又到武汉,进入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创作的《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歌曲深受人民喜爱。1938年冬,冼星海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延安“女大”兼课。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创作,而且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音乐干部。在鲁艺,他负责音乐理论、作曲的主要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延安的一年半时间里,冼星海与聂耳一样,把音乐当成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声中永远记住了他们。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从此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1940年5月,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临行前,毛泽东在家中请他吃饭并饯行。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成,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党中央决定每月给冼星海15元津贴,而当时朱德总司令每月的津贴才5元。冼星海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战争结束时,他虽回到莫斯科治疗却未能愈痊,于1945年10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病逝,年仅40岁。他去世后,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会,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1999年11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市的弗拉基米尔大街被命名为冼星海大街。江泽民主席访哈时还到冼星海当年的故居凭吊,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的永久怀念。

(选自《热血中华》,有改动)

1.本文的传主冼星海在音乐的道路上,大致可分为三个人生阶段。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冼星海的一生中,重点选择了他1935-1940年的一段经历来叙写,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冼星海为什么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的“人民的音乐家”?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多“音乐人”而少“音乐家”的时代,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①早年爱好音乐;②青年巴黎学艺;③学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2.①作为一个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主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②写他这一阶段的经历最能突出他的主要品格和全文的中心:冼星海是抗战时期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民的音乐家”。

  3.(1)①他不为身边各种利益、诱惑所迷惑,谢绝了外国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国,将自己的音乐扎根于民族生活的深厚土壤中。②他具有深深的爱国之情与民族忧患感,能深入群众,深切体会大众疾苦;他把音乐当作解放大众的武器,让他的音乐展现出民族的力量和时代的精神,从而引起巨大的共鸣。③他一生投身音乐、不懈追求,创作了众多跨越时空的杰出的音乐作品。

  (2)略


相关内容

  •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只怕不抵抗]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只怕不抵抗>教案及教学反思 关键字: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只怕不抵抗>,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 2.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教学重难点: 了解感受进行曲的音乐特征 教具学具:电子 ...

  •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抗敌歌>原名<抗日歌>,抗敌歌是中国最早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音乐家黄自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敌寇侵略荼毒,欲唤起人民抗敌爱国意志所作.作者黄自是中国创作第一首抗日歌曲的人. 1931年"九 ...

  • 语文名师工作室2016版--布衣总统导学案
  •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传记的有关常识.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的生活经历,思考孙中山的生命价值,体会其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3.以本文为例学习并掌握传记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 2.难点:对& ...

  • 安塞腰鼓课后完整习题集答案
  • 七年级下册第17课<安塞腰鼓>练习题及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一 1.下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晦暗(huì) 闭塞(sāi) 亢奋(kàng) 飞溅(jià)项中"塞"的读音应是"sâ": B.恬静(tián) 羁绊( ...

  •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 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二) 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1--3题(15分)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庆典在俄罗斯举行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铅云低垂,纳粹兵临城下.数十万苏联红军官兵列队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检阅,然后在市民泪光注目下直赴战场. 2005年5月9日,莫斯科天空雨后放晴.二战老兵和俄罗斯现代军人 ...

  • 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 第11课 北伐战争 主备人:步立娟 审核人:陈玉宁 时间: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办立:北伐战争的时间.目的.北伐对象.主要战场和战役,知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地点.性质.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史实分析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 ...

  •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整合教案
  • <这堂课没有流行歌曲>教案 教学说明: 有位老师说,她的一位学生在一次很偶然的谈话中告诉她:"我知道9.11,可是我不知道9.18."说这话的是她的班长,一个很乖很有上进心的好孩子.她的心被刺痛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也有同感.现在的中学生爱国热情不高,缺乏对历史尤其是中 ...

  • "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湖南邵阳人,清朝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鸦片战争后,不少爱国志士开始寻求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道路.魏源通过对资本主义列强的认真研究,破天荒地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 ...

  •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 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 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黄河大合 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