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速记真经

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辨证与论治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二者是中医学特点。

2. 证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关系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考点2辨别病,证,症,用下加法(孟老师独创):病,可下加证候及症状;证候,可下加导致症状;症:无法下加。

“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而不同治;“异病同治”,不同病同病机,而同治。即: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考点3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器质方面的,在医学领域,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为阴

考点4阳: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方面的,在医学领域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为阳 考点5

(1)阴阳可分性,昼----阳,夜----阴

上午(阳)---阳中之阳 上半夜(阴)---阴中之阴 下午(阴)----阳中之阴 下半夜(阳)----阴中之阳 (2)阴阳可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考点6 阴阳关系

(1) 阴阳的对立制约: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以静镇动,以阳胜阴;

(2)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 阴阳的消长:阴胜则阳病(虚证),阳胜则阴病(虚证) (4)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5)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

夏(阳)--阳消阴长--秋--阳消阴长--冬(阴) 冬(阴)--阴消阳长--春--阴消阳长--夏(阳)

(6)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固有属性;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量变和质变运动变化形式

考点7

(1)四性

(3)升降浮沉

阳: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阴:沉降(泻下、清热、利尿、重 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

1、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明。 2、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3、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考点12 肺的生理功能 1、是“华盖”

2、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朝百脉;主治节。 3、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经属肺而络于大肠。 4、“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 考点13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有“脾寄旺于四时”之说。 3、一是主运化,二是主统血。 考点14肝的生理功能 1、称“刚脏”

2、主疏泄,条畅气机,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3、主藏血

4、 “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 考点15

1、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中心环节是调畅全身气机。肝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2、肝为血海。

考点16肾的生理功能 1、腰为肾之府”。

2、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

3、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濡养温煦脏腑。 4、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 5、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 6、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考点17 1心与肺

气、血的相互依存为用 2心与脾

血液生成与运行,心脾两虚常同时出现 3心与肝

血液,神志的依存与协同,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4心与肾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5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为主汽之枢,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 6肺与肝

气机调节方面 7肺与肾

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液相互资生 8肝与脾

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肝与肾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10脾与肾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配合,津液代谢正常。 11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为主汽之枢,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

12肺与肝 气机调节方面 13肺与肾

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液相互资生 14肝与脾

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15肝与肾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16脾与肾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配合,津液代谢正常。 考点18

心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肺 在体合皮,其华在表,开窍于鼻,在志为优,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肝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脾 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肾 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业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考点19

三余: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考点21宗气,在胸中积聚,称作“气海”,又名“膻中” 功能:

1、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行气血

3、临床上经常以心尖搏动位置(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盛衰 考点22 营气

功能:1、营养机体2、化生血液 考点23气的功能

1. 推动作用(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2)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3)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 温煦作用(1)维持人体正常体温

3. 防御作用(1)护卫肌表,防止外协入侵

4. 固摄作用(1)防止精,血,津液等物质无故流失 5. 气化作用 考点24

气的运动 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考点25 血的概念

1、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2、血液存在脉管中,所以“脉为血府” 3、由心生,藏于肝,统于脾

考点26血的生成:营气,津液,精血同源

血的运行:(1)心气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2)肺朝百脉 (3)脾气统摄(4)肝之藏血 考点27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 (2)血为气母①血能载气 ②血能生气 ③血能养气

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肾的蒸腾气化、三焦的通利水道 考点30 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精

(4)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宗气) 考点31体质

1、先天禀赋决定体质相对稳定性;后天因素使体质具有可变性

2、偏阴质:身体机能偏于抑制,动作偏慢,反应较慢,性欲较低,易冷,畏寒,少饮,多静,形体偏胖而弱,面色偏白,性格内向,精力偏弱,食量较小。舌质偏淡,脉多迟缓。感邪后多见寒证、虚证、阴证,易生痰饮、水湿、冻疮等。在用药上宜温,忌用苦寒。易感受寒、湿邪气

3、偏阳质:身体机能亢奋,动作敏捷,反应较快,性欲旺盛,易热,畏热,多饮,

多动,形体偏瘦而结实,面色偏红,皮肤多油,汗多。性格外向,容易急躁,自控能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功能强盛。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象多数或细弦。感邪后多见实证、热证、阳证、易化燥伤阴,易从阳化热伤阴,易生疔疮,痰热等。在用药上宜凉润,忌用辛香燥热。易感受风邪、热邪、暑邪、燥邪等阳邪。 考点32六淫:又称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1. 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凑,易袭阳位;风邪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2.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3. 暑邪-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伤津耗气;多夹湿

4. 湿邪-其性重浊、黏滞;阴邪,损伤阳气;趋下,易伤阴位 5. 燥邪- 干涩,伤津;伤肺

6. 火邪-阳邪,其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生风;引发肿疡

考点33疫疠邪气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考点34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 五行 所伤脏腑 病性特点及影响脏腑气机 喜过度 火 喜伤心 喜则气缓 怒过度 木 怒伤肝 怒则气上 忧过度 金 忧伤肺 忧则气郁 思过度 土 思伤脾 思则气结 悲过度 金 悲伤肺 悲则气消 恐过度 水 恐伤肾 恐则气下 惊过度 水 惊伤肾 惊则气乱 考点35饮食致病特点:不节制;不洁(净);饮食偏嗜(1)寒热偏嗜(2)五味偏嗜 劳逸失常致病特点:1、过度劳累(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2、过度安逸致病(不从事劳动和体育活动)

考点36痰饮常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的痰饮,浓度大,黏稠者为痰;浓度小,清稀者为饮

痰滞在肺,咳嗽咳痰 痰阻于心,胸闷、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呕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

痰与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考点37饮留位置及特征症状

饮留胸胁 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悬饮

饮在胸膈 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支饮 饮溢肌肤 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溢饮 饮留肠间 则肠鸣沥沥有声—痰饮 考点38瘀血的形成:

血行不畅而瘀滞:气虚、气滞、血寒、血热

血离经脉出血: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 考点39瘀阻部位及特征症状:

瘀阻于心 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 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 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 胁痛、痞块 瘀阻攻心 发狂

瘀阻胞宫 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 瘀阻于肢体末端 脱骨疽

瘀阻肢体肌肤局部 局部肿痛青紫 考点40瘀血病症的共同特点: 疼痛,肿块,出血

其他:望诊:面色紫暗,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象: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切诊:脉象:细涩、沉弦、结代 考点41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4、邪正盛衰转归规律:

(1)正盛邪退--病势好转或向愈 (2邪去正虚--病愈而体虚

(3)正虚邪恋--病势缠绵迁延而难愈 (4)邪盛正衰--病势恶化,甚则死亡 考点42虚实对比

津液不足:

表现:常见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甚则转筋,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肉瞤,手足震颤蠕动 排泄障碍 考点51预防与康复 1、未病先防

(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2、既病防变 (1)早期诊疗

(2)控制疾病的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 3、康复原则

(1)形神共养(精血,胃气) (2)调养气血阴阳

考点52望神

1、 得神:临床:正常人,正气未伤, 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眼有神,面荣光,言清晰,意清楚,应灵敏,态自如)

2、 失神:临床: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眼无神,面无光,言不清,意不清,应迟钝,体羸瘦)

3、 假神:神志:本已失神,突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 语言:声低微断续,忽然清亮; 面色:无华,突然泛红如妆; 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临床:阴阳格拒,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4、神乱

癫病:痰浊蒙蔽心神:表情淡漠,寡言少语,哭笑无常者

狂病:痰火扰心: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痫病: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考点58

1、望鼻

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是为鼻渊---外邪或胆经蕴热 鼻头或周围充血或生红色丘疹,名酒糟鼻--肺胃有热; 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2、望咽喉

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白喉--肺热阴伤 3

考点(1)望舌质

淡白舌:主虚寒证(阳虚、血虚) 红舌:主热证(实热证,虚热证) 绛舌:内热深重 紫舌:

寒: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寒凝血瘀

热: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血瘀:舌上有紫色斑点--瘀斑或瘀点 (2)望舌形

胖大舌:指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水湿痰饮阻滞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虚、湿盛。

裂纹舌,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热盛伤阴,血虚不润---阴血亏虚,不能上荣润舌面

芒刺舌,舌面有凸起的星点,状如草莓---主热盛。 (3)望舌苔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灰而干燥),亦可见于寒湿证(灰而滑润)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厚苔——病情深;薄苔—病情浅 滑苔---主寒、主湿;燥苔---主津伤

腻苔——主湿热、痰湿、食积;腐苔—痰浊、食积 “花剥苔”——胃的气阴两伤之候。 光剥舌,“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考点60望排出物

(1)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量多易咯出─湿痰 脓血腥臭痰──肺痈 (2)呕吐物

呕吐物酸腐食物──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呕血──胃热、瘀血、肝火犯胃 (3)、大便

大便带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大便带血,血色暗红,为远血 (4)、小便

小便清长多见于虚寒证 小便短黄多见于实热证

尿中带血,多为尿血、血淋,因热伤血络、脾肾不固、湿热蕴结膀胱 考点61

1、语声

(1)气微与气粗: 呼吸微弱,内伤虚损 呼吸有力,属于实热证 (2)哮与喘: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哮: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

喘息气粗,惟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 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属虚喘 (3)少气与叹息

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

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叹的声音,称为“叹息"(古称太息) ,多因情志抑郁,肝不疏泄

3、咳嗽 重浊--实证 低微--虚证

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顿咳(百日咳) 如犬吠--白喉 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4、呃逆、嗳气 高亢有力--实热证

低沉而长,气弱无力—虚寒证

嗳气:多见于饱食后,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导致 5、嗅气味 (1)、口气:

臭秽, 多属胃热 ,亦可消化不良 酸臭之气的,是宿食

腐臭之气的,多是内痈或牙疳 (2)、排泄物与分泌物: 恶臭者多属实热证

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 考点62问诊

1、恶寒发热:多见外感表证

外感风寒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

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 ,即为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五心烦热,阴虚内热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脾胃湿热

阳明潮热:日晡(15点—17点)阳明旺时而热,胃肠燥热

3、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是半表半里证;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

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4、无汗出者,表寒实证,有汗出者,外感风邪的表虚证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而致。

绝汗: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称为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

6、疼痛

不寐(1)阴血不足,阳热亢盛;(2)痰火食积

嗜睡:阳虚阴盛,痰湿阻滞

11、耳鸣、耳聋、头暈、目眩

耳鸣:

(1)实证:耳鸣声大,手按而鸣声不减,肝胆火盛

(2)虚证:耳鸣声小,手按鸣声减轻,肾虚精亏,耳失所养

耳聋

(1)突发耳聋,邪气蒙蔽清窍,清窍失养,属实证

(2)渐聋,脏腑虚损,虚证

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血不足,或气血不足,目失所养

12、月经与带下

(1)经期

月经先期(提前8,9天以上):邪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或肝郁或瘀血

月经后期(错后8,9天以上):寒凝,气滞,痰阻,血瘀,血少

经期错乱:肝气郁滞,脾肾虚损,瘀血

(2)经质

经色淡红质稀,多为血少不荣,虚证

经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实证

经色紫暗有块,寒凝血滞,暗红有块,血瘀

(3)行经腹痛: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气滞血瘀

小腹冷痛,遇暖则缓者,寒凝

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酸痛者,气血亏虚

1、治病求本

(1)急则治其标,大出血时先止血。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

(1)正治(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扶正与祛邪运用

(1)扶正:用补法

(2)祛邪:用泻法

(3)先扶正后祛邪,正气过虚的虫积病人的治疗

(4)先祛邪后扶正,瘀血型崩漏

4、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1)阳盛——“热者寒之”阴盛——“寒者热之

(2)阴虚阳亢(虚热证)——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阳虚阴盛(虚寒症)——补阳以制阴,“阴病治阳”。阴阳两虚——阴阳双补,以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考点66感冒

(1)风热感冒:发热著,头胀痛,咽痛咽红。舌边尖红,脉浮数—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

(2)风寒感冒:恶寒重,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

(3)、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作。突然恶寒,高热不退,周身酸痛,伴较重的全身症状—

清热解毒—清瘟解毒丸—清开灵口服液、羚羊感冒片。

(4)、体虚感冒:素体气虚,感受风寒表现为风寒症状(发热、恶寒较甚,无汗等),伴气虚症状(身体倦怠,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宣肺化痰—参苏饮—参苏丸,玉屏风颗粒等

考点67咳嗽

(1)风寒犯肺:咳嗽,痰稀白,兼风寒表证—疏散风寒,宣肺解表—杏苏散—通宣理肺丸,半夏露糖浆,杏苏止咳糖浆

(2)、风热犯肺:咳嗽,痰粘稠(色白或黄),兼风热表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桑菊饮—蛇胆川贝枇杷膏,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3)、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二母宁嗽丸,养阴清肺丸

(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丸

(5)、肺肾阴虚: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丸

考点68喘证

(1)风寒闭肺,喘咳,痰多稀薄量多兼风寒表证,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

(2)痰热郁肺:喘咳,痰黄稠黏,兼肺热,蛇胆川贝枇杷膏,清肺抑火丸

(3)肾不纳气:虚喘,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兼肾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蛤蚧定喘丸,固本止咳丸

考点69胸痹

(1)气虚血瘀:胸痛隐隐,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

(2)气滞血瘀:胸痛胸闷,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3)痰瘀痹阻: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兼痰湿偏盛证,豁痰化瘀—瓜蒌薤白半夏汤

(4)寒凝心脉:胸痛彻背,兼寒证,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胸闷隐痛,时作时止,益气养阴—生脉散

(6)心肾阳虚:心悸而痛,胸闷,匮肾气丸,右归丸

考点70不寐

(1)心火炽盛:心烦,兼心与小肠热证—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2)肝气郁结: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喜太息—柴胡疏肝散—解郁安神颗粒,逍遥丸

(3)阴血亏虚:兼血虚、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4)心脾两虚:过度思虑,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归脾汤—柏子养阴丸

考点71胃痛

(1)寒凝气滞,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香砂养胃丸

(2)饮食停滞:以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3)肝胃不和:胃脘胀痛,连及胁肋,柴胡舒肝丸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三九胃泰颗粒

(5)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空腹痛甚,砂养胃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

考点72 泄泻

(1)食伤肠胃: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保和丸,加味保和丸

(2)湿热内蕴: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

(3)脾胃气虚: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参苓白术散

(4)脾肾阳虚:黎明前腹痛,肠鸣即泻,四神丸,涩肠止泻丸,固本益肠丸

考点73便秘

(1)热结肠胃:大便干结,兼里热证,麻子仁丸—清宁丸

(2)气滞郁结:大便秘结,纳食减少,六磨汤,当归龙荟丸,通便灵胶囊

(3)津亏肠燥:大便秘结,面色无华,麻仁通肠丸

(4)阳虚寒滞:大便艰涩,小便清长,半硫丸,附桂八味丸

考点74中风(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謇涩,舌体不正,补阳还五汤

(2)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面赤耳鸣,天麻钩藤饮

中风(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肢体麻木,舌强语謇,或伴胸闷多痰,解语丹和血塞通片

(2)肝阳上亢:言语謇涩,头痛头胀,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颗粒

(3)肾经亏虚: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地黄饮子,左(右)归丸

考点75、头痛

(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通连项背,川芎茶调饮

(2)风热头痛:头胀痛,甚则头胀如裂,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而眩,伴肝阳亢盛—天麻钩藤饮,牛黄降压片,脑立清丸

(4)瘀血阻络: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通天口服液,正天丸

考点76、眩晕

(1)肝火上扰:眩晕耳鸣,头胀痛,伴肝火,龙胆泻肝汤—黄连上清丸

(2)痰浊上蒙:眩晕而见头重如裹,二陈丸

(3)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八珍汤—归脾丸

(4)肝肾阴虚:眩晕而精神萎靡,兼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考点77、消渴

(1)燥热症状突出,玉女煎,消渴丸

(2)脾胃气虚:能食与便溏并见,兼气虚证(精神不振),参苓白术散,参芪降糖片

(3)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浊如膏脂,兼肾阴虚,杞菊地黄丸,石斛明目丸,左归丸

(4)阴阳两虚: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兼肾阴虚、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考点78、淋证

(1)热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兼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2)石淋:尿中有砂石,排尿时突然中断,突发腰腹绞痛,石韦散—排石颗粒

(3)劳淋:小便不甚赤涩,病程缠绵,遇劳即发,伴肾虚症状,无比山药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考点79、癃闭

(1)膀胱湿热: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伴膀胱湿热症状(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八正散,复方金钱草颗粒

(2)湿热瘀阻: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伴湿热加瘀证(尿路阻塞不通,烦躁口苦。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黄腻,脉涩),代抵当丸—癃闭舒、萆薢分清丸

(3)肾阳衰惫: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伴肾阳虚证(排尿无力,头晕耳鸣,神气怯弱,腰酸无力),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考点80、阳痿

(1)惊恐伤肾:阳痿不振,有被惊吓史,大补元煎

(2)心脾两虚:阳痿不举,兼心脾气血两虚证,归脾汤—归脾丸

(3)肾阳不足: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右归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

(4)肝郁不舒: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兼肝郁脾虚证,加味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柴胡疏肝丸

考点81、郁证

(1)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不宁,逍遥丸(丹栀逍遥丸),越鞠丸,柴胡舒肝丸

(2)痰气郁结: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半夏厚朴汤

(3)心脾两虚: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少纳呆。舌淡,脉细弱,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考点82、虚劳

(1)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

(2)血虚:头晕,心悸多梦,爪甲色淡,四物汤—当归补血口服液

(3)阴虚:虚火症状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4)怕冷,四肢不温,理中汤

(5)阴阳两虚:不耐寒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脉沉细或沉细数—桂附地黄丸、3薯蓣丸

考点83、痹证

(1)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九味羌活丸,风湿骨痛片

(2)痛痹:肢体关节紧痛,遇寒痛增,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小活络丸

(3)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薏苡仁汤

(4)尪痹:痹证日久不愈,肢体、关节疼痛,甚则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独活寄生丸,尪痹颗粒(片)

考点84、中暑

(1)阳暑:头昏头痛,口渴多饮,发热面红,白虎汤,清暑益气丸

(2)阴暑: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香薷饮—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考点85、疮疖

(1)热毒蕴结: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伴发热,口渴,尿色深等,五味消毒饮和黄连解毒汤,当归苦参丸;外用:小者用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搽

(2)湿毒瘀结: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仙方活命饮和透脓散,牛黄醒消丸。可外用金黄膏(早期),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后期)。

考点86、乳癖

(1)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肝郁症状,乳癖消片

(2)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乳癖消片 考点87、痤疮

(1)肺经风热:面部粟疹累累,色红,疼痛,枇杷清肺饮,黄连上清丸

(2)胃肠湿热:颜面、胸背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茵陈蒿汤,防风通圣丸

(3)痰湿瘀滞: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脓肿、囊肿、瘢痕为主,或见窦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大黄(庶虫) 虫丸,连翘败毒丸

考点88、瘾疹

(1)胃肠湿热:出现风团时,伴胃肠湿热症状,防风通圣散—龙胆泻肝丸、湿毒清胶囊

(2)风热犯表:风团鲜红,遇热则剧,消风散—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

考点89、痔疮(内痔)

(1)肠风下血—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槐角丸

(2)湿热下注 —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地榆槐角丸,外用化痔栓

(3)气滞血瘀 :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4)脾虚气陷 :肛门松弛,痔核脱出须手法复位,补中益气丸,小建中胶囊

考点90、痔疮(外痔)

(1)气滞血瘀 :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桃仁承气汤—消痔软膏(外用)

(2)湿热下注 :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咳嗽、行走、坐位均可使疼痛加剧,止痛如神汤,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用)

考点91、跌打损伤

(1)气滞血瘀: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麝香壮骨膏,狗皮膏,代温灸膏或正骨水

(2)伤后疼痛,活动受阻,常因运动时间长久后伤处附近关节疼痛,活血止痛胶囊,病情较轻者也可选用三七片、云南白药胶囊

考点92中医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1、月经不调(先期)

(1)肾气虚:月经提前,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固阴煎,当归养血丸

(2)肝经郁热:经期提前,胸胁、少腹胀痛,加味逍遥丸

2、月经不调(无定期),

(1)肾虚:月经先后不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2)肝郁:经行或先或后,心烦易怒,时欲叹息,逍遥丸、调经丸

3、月经不调(后期)

(1)肾虚血少: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经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归肾丸和四物汤—乌鸡白凤丸

(2)气滞血瘀:经期延后,经量偏少,经色暗红,或有血块,膈下逐瘀汤,复方益母草膏

4、痛经

(1)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膈下逐瘀汤,调经止痛片,元胡止痛片

(2)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艾附暖宫丸

5、崩漏

(1)气血两虚: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定坤丹、同仁乌鸡白凤口服液

(2)脾不统血: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固冲汤—人参归脾丸

(3)肝肾不足: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两目干涩,腰酸膝软,调肝汤—鹿角胶

(4)瘀血阻络: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逐瘀止崩汤,少腹逐瘀丸

6、带下过多

(1)肾虚带下:带下量多,色白稀薄,淋漓不断,腰酸膝软,内补丸,妇宝颗粒

(2)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止带方,若属肝经湿热下注者,用龙胆泻肝汤—妇科千金片

(3)脾虚湿盛: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神倦乏力,四肢不温,完带汤、白带片

7、绝经前后诸症

(1)阴虚火旺: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六味地黄丸、更年安片

(2)脾肾阳虚: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健固汤、龙凤宝胶囊

考点93 中医儿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1、积滞

(1)乳食内积:不思乳食,嗳腐酸馊,脘腹胀满,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

(2)脾虚夹积:面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腹满喜按,健胃消食片

2、厌食

(1)脾运失健:纳呆,常伴嗳气泛恶,胸闷脘痞,不换金正气散、枳术丸

(2)脾胃气虚:不思进食,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参苓白术散

(3)胃阴不足:纳呆食少,手足心热,养胃增液汤,龙牡壮骨冲剂

3、鼻渊

(1)风热蕴肺:鼻塞,涕黄稠而量多,鼻黏膜红肿,头痛,鼻炎康片

(2)胆经郁热 :脓涕量多,鼻塞重,烦躁易怒, 龙胆泻肝汤—藿胆片

4、口疮

(1)心脾积热(实证) :口腔黏膜溃疡,灼痛明显,凉膈散,外用口腔溃疡散

(2)脾肾阳虚(虚证):口疮疼痛较轻,久难愈合,内服四神丸,外用珍珠粉

5、咽喉肿痛

(1)风热外袭 :咽部疼痛,逐渐加重,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并伴见发热恶寒,头痛,体倦,骨节疼痛,咳嗽,痰涎多。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2)火毒上攻:咽喉疼痛红肿,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悬雍垂肿胀,颔下有臖核、压痛,伴高热、口干喜饮、头痛剧,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虚火上炎 :咽部干燥,微痛,有异物感,干咳少痰,伴颧红潮热。

考点94 藏药

1、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1)土元“沉、稳、坚、黏

(2)水元“重、寒、湿、润

(3)火元“热、轻、锐、腻

(4)风元“轻、动、糙、燥

(5)空元“空、虚”

2、三因即“隆、赤巴、培根

考点95蒙医药

1、“赫依”、“希日”、“巴达干”为三根

2、“赫依”属五元之气

3、“希日”属五元之火

4、七素: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

5、三秽:稠、稀、汗

6、治则、立法、处方、疗术,蒙医辩证施治内容

7、蒙药有六种药味,即甘、酸、咸、苦、辛、涩

8、蒙药8种剂型,汤剂(汤散)、散剂、丸剂、膏剂 、灰剂 、油剂

9、蒙医有口服、外敷、外涂、洗、泡、漱、熏、吸、喷、灌肠、腔内滴等用药方法 考点96 维吾尔医药

1、药性:干热、湿热、湿寒、干寒

2、药性级别,1、2、3,4级。1级为药性最弱,4级为药性最强。药性4级的药物大多数为具有毒性。

考点97 中医药文献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2. 《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

3. 《本草经集注》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

4.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5.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药物三品分类法

6. 《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7.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学典籍

8. 《巢氏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9. 《温疫论》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著

10. 《伤寒论》称为“众方之祖”。

考点98药品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药典四部为总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及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又简称《部颁标准》

3、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华本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常用药品集》;《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专册》;《全国中草药汇编》 考点99中药处方

1、处方格式

2、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3、处方审核

有妊娠禁忌、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超时间用药、服用方法有误、毒麻药使用违反规定等,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4、饮片的正名与别名

千金子---续随子;牛蒡子---鼠黏子 ;茺蔚子---益母草子 坤草子 ;重楼---七叶一枝花 蚤休 草河车;

淫羊藿---仙灵脾 ;益母草---坤草茺蔚 益明 ;山豆根---南豆根 ;马钱子---番木鳖马前子 ;槟榔---海南子大腹子 ;首乌藤---夜交藤;牵牛子---黑白丑;香附---莎草根 ;锦纹---大黄 ;茜草---血见愁 ;杜仲---木绵;补骨脂:破故纸 补破;艾叶:炙草、冰台 ;龙眼肉:益智;大血藤:红藤;腹皮子---大腹皮、生槟榔;焦三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四仙---焦三仙+焦槟榔 ;龙牡---煅龙骨、煅牡蛎;

5、服药时间

饭后服:一般药、健胃药、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饭前服:滋补药;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睡前服:安眠药;

6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黄酒: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

姜汤:藿香正气 ;附子理中

鲜芦根汤:银翘解毒;

清茶:川芎茶调;

米汤:四神丸

7、特殊剂型中成药的正确使用

(1)滴丸用于病情急重者。(清咽滴丸)

A. 剂量不宜过大 B. 温水送服,剂量不能过大 C. 保存不宜受热

(2)栓剂:栓剂软时可放冰水或冰箱中冷却

①阴道栓:

②直肠栓:

A. 变硬处理(冰水或冰箱10-20min )

B. 侧卧位,15分钟,

C.1~2小时不排便,

D. 塞进肛门幼儿约2cm, 成人3cm 。

8、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9、十九畏

硫黄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芒硝畏三棱;川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10、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药:莪术,牵牛子,商陆,麝香

(2)妊娠慎用药:人工牛黄、牛黄、大黄、玄明粉、芒硝、片姜黄、川牛膝、牛膝、王不留行、制川乌、肉桂、白附子、天南星、华山参

考点100 中药调剂

1、饮片斗谱安排

最高层: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月季花、白梅花、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厚朴花、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五加皮、千年健、地骨皮;

最底层:质地松泡且用量较大的药物:芦根、茅根、茵陈、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灯心草、通草、竹茹、丝瓜络、薄荷、桑叶、荷叶、荷梗

可同放于一个药斗:经常一起配伍、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性能相似、处方的药对 不可同放一斗中:属配伍禁忌的药、形状类似而功能各异

2、中药汤剂的煎煮

煎煮前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温度不超过60℃;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一般药一煎20min ,二煎15min ;解表药武火煎10~15min ,二煎沸后煎5~10min ;滋补药沸后煎30min ,二煎沸后煎20min ;总煎出量:500~600ml ,分2~3次服用;煎药用砂锅, 不宜用铁、铝制品

3、特殊煎药方法

先煎:鹿角霜,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

后下: 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白豆蔻、鱼腥草;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

包煎:车前子、葶苈子;旋覆花、枇杷叶;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烊化:阿胶、鳖甲胶、

另煎:人参、西红花

对服:黄酒、竹沥水

冲服:雷丸、蕲蛇、羚羊角

煎汤代水:葫芦壳、灶心土

4、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调剂

(1)

用量一般3~6g 。处方保存三年备查。不准生用,严禁单味零售。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

考点101对饮片品质提出要求的药名主要有: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等。

考点102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

(1)消化道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

(2)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

(3)急性白血病

考点103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

(1)虫蛀: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的饮片中。如:大黄、白芷、前胡、桑螵蛸、娑罗子、北沙参。

(2)霉变:陈皮、独活、前胡、佛手

(3)泛油:柏子仁、桃仁、杏仁;含糖:牛膝、麦冬、黄精

(4)变色:天花粉、山药、白芷、泽泻;黄芪、黄柏;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

(5)气味散失:肉桂、沉香、豆蔻、砂仁

(6)风化:胆矾、硼砂、芒硝

(7)潮解:青盐、咸秋石、芒硝

(8)粘连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制剂

(9)腐烂:鲜生姜、鲜生地黄、鲜芦根、鲜石斛

考点104中药贮藏环境

(1)阴凉处:不超过 2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冷藏处:2~10℃ ;常温:10~30℃

(2)储存药品相对湿度为35%~75%。而中药饮片自身的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 考点105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1)含淀粉多的放通风干燥处,泽泻、山药、葛根、白芍

(2)含挥发油多的放阴凉、干燥处,薄荷,当归,木香,川芎,荆芥

(3)含糖和黏液质多的饮片放在通风干燥处,肉苁蓉、熟地黄、天冬、党参

(4)种子类应放在密闭缸、罐中贮存,紫苏子、莱菔子、薏苡仁、扁豆

(5)酒制者及加醋制的应贮于密闭容器,置阴凉处,当归、常山、大黄、芫花、大戟、香附、甘遂

(6)盐炙饮片应贮于密闭容器中,泽泻、知母、车前子、巴戟天

(7)蜜炙饮片应密闭于缸内,如款冬花,甘草,枇杷叶

(8)矿物类药应密封于缸中,如硼砂、芒硝

(9)少数贵重药应专人保管,如麝香、牛黄、人参

考点106 中药养护

1、对抗贮存法:人参与细辛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牡丹皮与泽泻同贮;蛤蚧与花椒、吴茱萸、或荜澄茄同贮;硼砂与绿豆同贮;大蒜与土鳖虫、斑蝥、僵蚕等等

2、低温养护法:温度一般控制在2~10℃

3、高温养护法:对含挥发油的药物不适用

考点107生虫:多发生在含有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的饮片中:大黄、白芷、前胡、桑螵蛸、娑罗子、北沙参

考点108 酸败: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软膏剂

考点109六味地黄丸与补中益气丸二者功能不用,但是配伍合用,可以互补治疗兼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

考点110(1)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治疗一种病证,以起到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 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脑立清胶囊(片)+六味地黄丸

(2)功效不同的中成药配伍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够提高主药功效。 二陈丸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平胃散同用,可明显增强二陈丸燥湿化痰之功。 乌鸡白凤丸为主药,辅以晋砂六君子丸,增强主药的养血调经之功。

(3)中成药配伍应用,其中一种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 舟车丸常配合四君子丸同用;金匮肾气丸配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同用。

(4)也有些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是因为部分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内服六神丸,外用冰硼散吹喉

考点111桂枝汤类及人参类方剂与皮质激素类合用可以减少用量和副作用

考点112 逍遥散与抗痨药,减轻西药抗痨药对肝脏的损害

考点113、

为并用中药而消除

考点115、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1)协同增效,丙谷胺+甘草、白芍、冰片

(2)降低毒副反应

(3)减少剂量,珍菊降压片,盐酸可乐定比单用剂量减少60%;地西泮+苓桂术甘汤 考点116、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安嗽糖浆、苏菲咳糖浆、舒肺糖浆、散痰宁糖浆、天一止咳糖浆、咳痰清片、镇咳宁糖浆、消咳宁片

考点117、中西药合理联用的例举——协同增效

考点118、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吸收:鞣质(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等,中成药牛黄解毒片(丸)、麻仁丸、七厘散等不宜与口服的红霉素、士的宁、利福平等同用

考点119、影响分布:碱性中药如硼砂、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排泄减少,吸收增加;

考点120、银杏叶与地高辛——造成中毒

考点121、药物碳(蒲黄炭、荷叶炭、煅瓦楞子)等不宜与生物碱、酶制剂同服;果胶(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山茱萸等)不宜与林可霉素(洁霉素)同服

考点122、云南白药酊为含有乙醇的中成药,与扑热息痛同用后,二者的代谢产物对肝脏损害严重;红灵散是碱性中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联用,会使排泄量减少,吸收增加,同时增加脑组织液中的药物浓度,使耳毒性增加,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

考点123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植物类:(1)含生物碱类: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蓖麻子、麻黄、北豆根及其含上述中药的一些制剂等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含其他成分类: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等均含马兜铃酸,含蛋白类(巴豆)、含挥发油类(土荆芥)、含皂苷类(土牛膝)、含蒽酰苷类(芦荟)和含其他苷类(苍耳子)等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考点124、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及其主要化学物质:植物类:(1)生物碱类:含有吡咯双烷生物碱的中草药包括菊科的千里光属(如千里光、菊三七等)、款冬属、蜂斗菜属、泽兰属,紫草科的紫草属、天芥菜属——肝硬化(2)苷类:三七、商陆、黄药子等,黄药子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性中药 (3)毒蛋白类:如苍耳子、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4)萜与内酯类,有川楝子、黄药子、艾叶(5)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诃子

考点125、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宜佐凉肝定惊之品:钩藤、蝉蜕、僵蚕、地龙 考点126、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考点127、乌头类药物:

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及中成药追风丸、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小活络丸、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正天丸、右归丸等。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一般中毒量为0.2mg ,致死量为2~4mg ;中毒解救:肌注阿托品0.5~1.0mg 。

考点128、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1)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等;(2)中毒机理: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毒性大。成人服用5~10mg 即可中毒,一次服用30mg 即可致死;(3)中毒解救:可静注苯巴比妥钠0.2~0.3g 。

考点129、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含雄黄的中成药

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1)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六神丸、喉症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至宝丸、追风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散)、三品等;(2)中毒表现:消化系统表现为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3)中毒解救:服用牛奶、蛋清、豆浆、药用炭等吸附毒物,保护黏膜,必要时可应用二巯基丙醇类;甘草、绿豆煎汤饮用。

考点130、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1)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散)、磁朱丸、更衣丸、复方芦荟胶囊;

(2)中毒解救: 可用二巯丙醇磺酸钠类、硫代硫酸钠等解毒.

考点131、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1)含蟾酥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2)中毒表现: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3)中毒解救:注射阿托品

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辨证与论治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二者是中医学特点。

2. 证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关系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考点2辨别病,证,症,用下加法(孟老师独创):病,可下加证候及症状;证候,可下加导致症状;症:无法下加。

“同病异治”,同病,证不同,而不同治;“异病同治”,不同病同病机,而同治。即:证同治同,证异治异。

考点3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器质方面的,在医学领域,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为阴

考点4阳: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方面的,在医学领域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为阳 考点5

(1)阴阳可分性,昼----阳,夜----阴

上午(阳)---阳中之阳 上半夜(阴)---阴中之阴 下午(阴)----阳中之阴 下半夜(阳)----阴中之阳 (2)阴阳可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考点6 阴阳关系

(1) 阴阳的对立制约: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以静镇动,以阳胜阴;

(2)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 阴阳的消长:阴胜则阳病(虚证),阳胜则阴病(虚证) (4)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5)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

夏(阳)--阳消阴长--秋--阳消阴长--冬(阴) 冬(阴)--阴消阳长--春--阴消阳长--夏(阳)

(6)阴阳的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的固有属性;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量变和质变运动变化形式

考点7

(1)四性

(3)升降浮沉

阳: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阴:沉降(泻下、清热、利尿、重 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

1、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明。 2、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3、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考点12 肺的生理功能 1、是“华盖”

2、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朝百脉;主治节。 3、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经属肺而络于大肠。 4、“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 考点13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有“脾寄旺于四时”之说。 3、一是主运化,二是主统血。 考点14肝的生理功能 1、称“刚脏”

2、主疏泄,条畅气机,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3、主藏血

4、 “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 考点15

1、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中心环节是调畅全身气机。肝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

2、肝为血海。

考点16肾的生理功能 1、腰为肾之府”。

2、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

3、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主纳气,濡养温煦脏腑。 4、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 5、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 6、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考点17 1心与肺

气、血的相互依存为用 2心与脾

血液生成与运行,心脾两虚常同时出现 3心与肝

血液,神志的依存与协同,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4心与肾

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是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5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为主汽之枢,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 6肺与肝

气机调节方面 7肺与肾

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液相互资生 8肝与脾

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9肝与肾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10脾与肾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配合,津液代谢正常。 11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为主汽之枢,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

12肺与肝 气机调节方面 13肺与肾

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液相互资生 14肝与脾

饮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 15肝与肾

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 16脾与肾

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津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脾肾两脏配合,津液代谢正常。 考点18

心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肺 在体合皮,其华在表,开窍于鼻,在志为优,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肝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脾 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肾 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业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考点19

三余: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

考点21宗气,在胸中积聚,称作“气海”,又名“膻中” 功能:

1、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行气血

3、临床上经常以心尖搏动位置(虚里)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盛衰 考点22 营气

功能:1、营养机体2、化生血液 考点23气的功能

1. 推动作用(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2)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3)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 温煦作用(1)维持人体正常体温

3. 防御作用(1)护卫肌表,防止外协入侵

4. 固摄作用(1)防止精,血,津液等物质无故流失 5. 气化作用 考点24

气的运动 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考点25 血的概念

1、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2、血液存在脉管中,所以“脉为血府” 3、由心生,藏于肝,统于脾

考点26血的生成:营气,津液,精血同源

血的运行:(1)心气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2)肺朝百脉 (3)脾气统摄(4)肝之藏血 考点27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 (2)血为气母①血能载气 ②血能生气 ③血能养气

脾的运化、肺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肾的蒸腾气化、三焦的通利水道 考点30 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精

(4)津能载气(吐下之余,定无宗气) 考点31体质

1、先天禀赋决定体质相对稳定性;后天因素使体质具有可变性

2、偏阴质:身体机能偏于抑制,动作偏慢,反应较慢,性欲较低,易冷,畏寒,少饮,多静,形体偏胖而弱,面色偏白,性格内向,精力偏弱,食量较小。舌质偏淡,脉多迟缓。感邪后多见寒证、虚证、阴证,易生痰饮、水湿、冻疮等。在用药上宜温,忌用苦寒。易感受寒、湿邪气

3、偏阳质:身体机能亢奋,动作敏捷,反应较快,性欲旺盛,易热,畏热,多饮,

多动,形体偏瘦而结实,面色偏红,皮肤多油,汗多。性格外向,容易急躁,自控能力较差,食量较大,消化功能强盛。唇、舌偏红,苔薄易黄,脉象多数或细弦。感邪后多见实证、热证、阳证、易化燥伤阴,易从阳化热伤阴,易生疔疮,痰热等。在用药上宜凉润,忌用辛香燥热。易感受风邪、热邪、暑邪、燥邪等阳邪。 考点32六淫:又称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1. 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凑,易袭阳位;风邪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2.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3. 暑邪-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伤津耗气;多夹湿

4. 湿邪-其性重浊、黏滞;阴邪,损伤阳气;趋下,易伤阴位 5. 燥邪- 干涩,伤津;伤肺

6. 火邪-阳邪,其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生风;引发肿疡

考点33疫疠邪气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考点34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 五行 所伤脏腑 病性特点及影响脏腑气机 喜过度 火 喜伤心 喜则气缓 怒过度 木 怒伤肝 怒则气上 忧过度 金 忧伤肺 忧则气郁 思过度 土 思伤脾 思则气结 悲过度 金 悲伤肺 悲则气消 恐过度 水 恐伤肾 恐则气下 惊过度 水 惊伤肾 惊则气乱 考点35饮食致病特点:不节制;不洁(净);饮食偏嗜(1)寒热偏嗜(2)五味偏嗜 劳逸失常致病特点:1、过度劳累(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2、过度安逸致病(不从事劳动和体育活动)

考点36痰饮常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的痰饮,浓度大,黏稠者为痰;浓度小,清稀者为饮

痰滞在肺,咳嗽咳痰 痰阻于心,胸闷、心悸

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呕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留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

痰与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 考点37饮留位置及特征症状

饮留胸胁 胸胁胀满、咳唾引痛—悬饮

饮在胸膈 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支饮 饮溢肌肤 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溢饮 饮留肠间 则肠鸣沥沥有声—痰饮 考点38瘀血的形成:

血行不畅而瘀滞:气虚、气滞、血寒、血热

血离经脉出血: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 考点39瘀阻部位及特征症状:

瘀阻于心 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 瘀阻于肺 胸痛、咳血

瘀阻胃肠 呕血、大便色黑如漆 瘀阻于肝 胁痛、痞块 瘀阻攻心 发狂

瘀阻胞宫 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 瘀阻于肢体末端 脱骨疽

瘀阻肢体肌肤局部 局部肿痛青紫 考点40瘀血病症的共同特点: 疼痛,肿块,出血

其他:望诊:面色紫暗,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象: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切诊:脉象:细涩、沉弦、结代 考点41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4、邪正盛衰转归规律:

(1)正盛邪退--病势好转或向愈 (2邪去正虚--病愈而体虚

(3)正虚邪恋--病势缠绵迁延而难愈 (4)邪盛正衰--病势恶化,甚则死亡 考点42虚实对比

津液不足:

表现:常见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甚则转筋,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甚则肉瞤,手足震颤蠕动 排泄障碍 考点51预防与康复 1、未病先防

(1)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2)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2、既病防变 (1)早期诊疗

(2)控制疾病的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 3、康复原则

(1)形神共养(精血,胃气) (2)调养气血阴阳

考点52望神

1、 得神:临床:正常人,正气未伤, 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眼有神,面荣光,言清晰,意清楚,应灵敏,态自如)

2、 失神:临床: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眼无神,面无光,言不清,意不清,应迟钝,体羸瘦)

3、 假神:神志:本已失神,突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 语言:声低微断续,忽然清亮; 面色:无华,突然泛红如妆; 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临床:阴阳格拒,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4、神乱

癫病:痰浊蒙蔽心神:表情淡漠,寡言少语,哭笑无常者

狂病:痰火扰心: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痫病: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考点58

1、望鼻

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是为鼻渊---外邪或胆经蕴热 鼻头或周围充血或生红色丘疹,名酒糟鼻--肺胃有热; 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2、望咽喉

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白喉--肺热阴伤 3

考点(1)望舌质

淡白舌:主虚寒证(阳虚、血虚) 红舌:主热证(实热证,虚热证) 绛舌:内热深重 紫舌:

寒: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寒凝血瘀

热: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血瘀:舌上有紫色斑点--瘀斑或瘀点 (2)望舌形

胖大舌:指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水湿痰饮阻滞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虚、湿盛。

裂纹舌,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热盛伤阴,血虚不润---阴血亏虚,不能上荣润舌面

芒刺舌,舌面有凸起的星点,状如草莓---主热盛。 (3)望舌苔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灰而干燥),亦可见于寒湿证(灰而滑润)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厚苔——病情深;薄苔—病情浅 滑苔---主寒、主湿;燥苔---主津伤

腻苔——主湿热、痰湿、食积;腐苔—痰浊、食积 “花剥苔”——胃的气阴两伤之候。 光剥舌,“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考点60望排出物

(1)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量多易咯出─湿痰 脓血腥臭痰──肺痈 (2)呕吐物

呕吐物酸腐食物──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呕血──胃热、瘀血、肝火犯胃 (3)、大便

大便带血,血色鲜红,为近血 大便带血,血色暗红,为远血 (4)、小便

小便清长多见于虚寒证 小便短黄多见于实热证

尿中带血,多为尿血、血淋,因热伤血络、脾肾不固、湿热蕴结膀胱 考点61

1、语声

(1)气微与气粗: 呼吸微弱,内伤虚损 呼吸有力,属于实热证 (2)哮与喘: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哮: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

喘息气粗,惟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 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属虚喘 (3)少气与叹息

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

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叹的声音,称为“叹息"(古称太息) ,多因情志抑郁,肝不疏泄

3、咳嗽 重浊--实证 低微--虚证

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顿咳(百日咳) 如犬吠--白喉 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4、呃逆、嗳气 高亢有力--实热证

低沉而长,气弱无力—虚寒证

嗳气:多见于饱食后,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导致 5、嗅气味 (1)、口气:

臭秽, 多属胃热 ,亦可消化不良 酸臭之气的,是宿食

腐臭之气的,多是内痈或牙疳 (2)、排泄物与分泌物: 恶臭者多属实热证

略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 考点62问诊

1、恶寒发热:多见外感表证

外感风寒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

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

2、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 ,即为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五心烦热,阴虚内热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脾胃湿热

阳明潮热:日晡(15点—17点)阳明旺时而热,胃肠燥热

3、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是半表半里证;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

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4、无汗出者,表寒实证,有汗出者,外感风邪的表虚证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而致。

绝汗: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称为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

6、疼痛

不寐(1)阴血不足,阳热亢盛;(2)痰火食积

嗜睡:阳虚阴盛,痰湿阻滞

11、耳鸣、耳聋、头暈、目眩

耳鸣:

(1)实证:耳鸣声大,手按而鸣声不减,肝胆火盛

(2)虚证:耳鸣声小,手按鸣声减轻,肾虚精亏,耳失所养

耳聋

(1)突发耳聋,邪气蒙蔽清窍,清窍失养,属实证

(2)渐聋,脏腑虚损,虚证

眩晕: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血不足,或气血不足,目失所养

12、月经与带下

(1)经期

月经先期(提前8,9天以上):邪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或肝郁或瘀血

月经后期(错后8,9天以上):寒凝,气滞,痰阻,血瘀,血少

经期错乱:肝气郁滞,脾肾虚损,瘀血

(2)经质

经色淡红质稀,多为血少不荣,虚证

经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实证

经色紫暗有块,寒凝血滞,暗红有块,血瘀

(3)行经腹痛: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气滞血瘀

小腹冷痛,遇暖则缓者,寒凝

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酸痛者,气血亏虚

1、治病求本

(1)急则治其标,大出血时先止血。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的运用

(1)正治(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3)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扶正与祛邪运用

(1)扶正:用补法

(2)祛邪:用泻法

(3)先扶正后祛邪,正气过虚的虫积病人的治疗

(4)先祛邪后扶正,瘀血型崩漏

4、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1)阳盛——“热者寒之”阴盛——“寒者热之

(2)阴虚阳亢(虚热证)——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阳虚阴盛(虚寒症)——补阳以制阴,“阴病治阳”。阴阳两虚——阴阳双补,以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考点66感冒

(1)风热感冒:发热著,头胀痛,咽痛咽红。舌边尖红,脉浮数—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

(2)风寒感冒:恶寒重,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

(3)、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作。突然恶寒,高热不退,周身酸痛,伴较重的全身症状—

清热解毒—清瘟解毒丸—清开灵口服液、羚羊感冒片。

(4)、体虚感冒:素体气虚,感受风寒表现为风寒症状(发热、恶寒较甚,无汗等),伴气虚症状(身体倦怠,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宣肺化痰—参苏饮—参苏丸,玉屏风颗粒等

考点67咳嗽

(1)风寒犯肺:咳嗽,痰稀白,兼风寒表证—疏散风寒,宣肺解表—杏苏散—通宣理肺丸,半夏露糖浆,杏苏止咳糖浆

(2)、风热犯肺:咳嗽,痰粘稠(色白或黄),兼风热表证—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桑菊饮—蛇胆川贝枇杷膏,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3)、燥邪伤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二母宁嗽丸,养阴清肺丸

(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清金化痰汤—清气化痰丸

(5)、肺肾阴虚: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丸

考点68喘证

(1)风寒闭肺,喘咳,痰多稀薄量多兼风寒表证,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

(2)痰热郁肺:喘咳,痰黄稠黏,兼肺热,蛇胆川贝枇杷膏,清肺抑火丸

(3)肾不纳气:虚喘,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兼肾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蛤蚧定喘丸,固本止咳丸

考点69胸痹

(1)气虚血瘀:胸痛隐隐,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

(2)气滞血瘀:胸痛胸闷,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3)痰瘀痹阻: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兼痰湿偏盛证,豁痰化瘀—瓜蒌薤白半夏汤

(4)寒凝心脉:胸痛彻背,兼寒证,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胸闷隐痛,时作时止,益气养阴—生脉散

(6)心肾阳虚:心悸而痛,胸闷,匮肾气丸,右归丸

考点70不寐

(1)心火炽盛:心烦,兼心与小肠热证—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2)肝气郁结: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喜太息—柴胡疏肝散—解郁安神颗粒,逍遥丸

(3)阴血亏虚:兼血虚、阴虚证—天王补心丹

(4)心脾两虚:过度思虑,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归脾汤—柏子养阴丸

考点71胃痛

(1)寒凝气滞,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香砂养胃丸

(2)饮食停滞:以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3)肝胃不和:胃脘胀痛,连及胁肋,柴胡舒肝丸

(4)肝胃郁热:胃脘灼痛,烦躁易怒,三九胃泰颗粒

(5)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空腹痛甚,砂养胃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

考点72 泄泻

(1)食伤肠胃: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保和丸,加味保和丸

(2)湿热内蕴: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

(3)脾胃气虚: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参苓白术散

(4)脾肾阳虚:黎明前腹痛,肠鸣即泻,四神丸,涩肠止泻丸,固本益肠丸

考点73便秘

(1)热结肠胃:大便干结,兼里热证,麻子仁丸—清宁丸

(2)气滞郁结:大便秘结,纳食减少,六磨汤,当归龙荟丸,通便灵胶囊

(3)津亏肠燥:大便秘结,面色无华,麻仁通肠丸

(4)阳虚寒滞:大便艰涩,小便清长,半硫丸,附桂八味丸

考点74中风(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謇涩,舌体不正,补阳还五汤

(2)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面赤耳鸣,天麻钩藤饮

中风(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肢体麻木,舌强语謇,或伴胸闷多痰,解语丹和血塞通片

(2)肝阳上亢:言语謇涩,头痛头胀,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颗粒

(3)肾经亏虚: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地黄饮子,左(右)归丸

考点75、头痛

(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通连项背,川芎茶调饮

(2)风热头痛:头胀痛,甚则头胀如裂,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而眩,伴肝阳亢盛—天麻钩藤饮,牛黄降压片,脑立清丸

(4)瘀血阻络: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通天口服液,正天丸

考点76、眩晕

(1)肝火上扰:眩晕耳鸣,头胀痛,伴肝火,龙胆泻肝汤—黄连上清丸

(2)痰浊上蒙:眩晕而见头重如裹,二陈丸

(3)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八珍汤—归脾丸

(4)肝肾阴虚:眩晕而精神萎靡,兼肝肾阴虚,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考点77、消渴

(1)燥热症状突出,玉女煎,消渴丸

(2)脾胃气虚:能食与便溏并见,兼气虚证(精神不振),参苓白术散,参芪降糖片

(3)肾阴亏虚:尿频量多,浊如膏脂,兼肾阴虚,杞菊地黄丸,石斛明目丸,左归丸

(4)阴阳两虚: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兼肾阴虚、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考点78、淋证

(1)热淋: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兼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2)石淋:尿中有砂石,排尿时突然中断,突发腰腹绞痛,石韦散—排石颗粒

(3)劳淋:小便不甚赤涩,病程缠绵,遇劳即发,伴肾虚症状,无比山药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考点79、癃闭

(1)膀胱湿热: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伴膀胱湿热症状(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八正散,复方金钱草颗粒

(2)湿热瘀阻: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伴湿热加瘀证(尿路阻塞不通,烦躁口苦。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黄腻,脉涩),代抵当丸—癃闭舒、萆薢分清丸

(3)肾阳衰惫: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伴肾阳虚证(排尿无力,头晕耳鸣,神气怯弱,腰酸无力),济生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考点80、阳痿

(1)惊恐伤肾:阳痿不振,有被惊吓史,大补元煎

(2)心脾两虚:阳痿不举,兼心脾气血两虚证,归脾汤—归脾丸

(3)肾阳不足: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右归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

(4)肝郁不舒: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兼肝郁脾虚证,加味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柴胡疏肝丸

考点81、郁证

(1)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不宁,逍遥丸(丹栀逍遥丸),越鞠丸,柴胡舒肝丸

(2)痰气郁结: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半夏厚朴汤

(3)心脾两虚: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少纳呆。舌淡,脉细弱,归脾丸,人参归脾丸

考点82、虚劳

(1)气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

(2)血虚:头晕,心悸多梦,爪甲色淡,四物汤—当归补血口服液

(3)阴虚:虚火症状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4)怕冷,四肢不温,理中汤

(5)阴阳两虚:不耐寒热,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脉沉细或沉细数—桂附地黄丸、3薯蓣丸

考点83、痹证

(1)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九味羌活丸,风湿骨痛片

(2)痛痹:肢体关节紧痛,遇寒痛增,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小活络丸

(3)着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薏苡仁汤

(4)尪痹:痹证日久不愈,肢体、关节疼痛,甚则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独活寄生丸,尪痹颗粒(片)

考点84、中暑

(1)阳暑:头昏头痛,口渴多饮,发热面红,白虎汤,清暑益气丸

(2)阴暑: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香薷饮—藿香正气软胶囊(藿香正气水),十滴水

考点85、疮疖

(1)热毒蕴结: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轻者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伴发热,口渴,尿色深等,五味消毒饮和黄连解毒汤,当归苦参丸;外用:小者用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如意金黄散醋调外搽

(2)湿毒瘀结: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仙方活命饮和透脓散,牛黄醒消丸。可外用金黄膏(早期),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后期)。

考点86、乳癖

(1)肝郁痰凝: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肝郁症状,乳癖消片

(2)冲任失调: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乳癖消片 考点87、痤疮

(1)肺经风热:面部粟疹累累,色红,疼痛,枇杷清肺饮,黄连上清丸

(2)胃肠湿热:颜面、胸背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茵陈蒿汤,防风通圣丸

(3)痰湿瘀滞: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脓肿、囊肿、瘢痕为主,或见窦道,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大黄(庶虫) 虫丸,连翘败毒丸

考点88、瘾疹

(1)胃肠湿热:出现风团时,伴胃肠湿热症状,防风通圣散—龙胆泻肝丸、湿毒清胶囊

(2)风热犯表:风团鲜红,遇热则剧,消风散—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

考点89、痔疮(内痔)

(1)肠风下血—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槐角丸

(2)湿热下注 —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地榆槐角丸,外用化痔栓

(3)气滞血瘀 :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4)脾虚气陷 :肛门松弛,痔核脱出须手法复位,补中益气丸,小建中胶囊

考点90、痔疮(外痔)

(1)气滞血瘀 :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桃仁承气汤—消痔软膏(外用)

(2)湿热下注 :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咳嗽、行走、坐位均可使疼痛加剧,止痛如神汤,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用)

考点91、跌打损伤

(1)气滞血瘀: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麝香壮骨膏,狗皮膏,代温灸膏或正骨水

(2)伤后疼痛,活动受阻,常因运动时间长久后伤处附近关节疼痛,活血止痛胶囊,病情较轻者也可选用三七片、云南白药胶囊

考点92中医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1、月经不调(先期)

(1)肾气虚:月经提前,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固阴煎,当归养血丸

(2)肝经郁热:经期提前,胸胁、少腹胀痛,加味逍遥丸

2、月经不调(无定期),

(1)肾虚:月经先后不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女金丸、乌鸡白凤丸

(2)肝郁:经行或先或后,心烦易怒,时欲叹息,逍遥丸、调经丸

3、月经不调(后期)

(1)肾虚血少: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经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归肾丸和四物汤—乌鸡白凤丸

(2)气滞血瘀:经期延后,经量偏少,经色暗红,或有血块,膈下逐瘀汤,复方益母草膏

4、痛经

(1)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膈下逐瘀汤,调经止痛片,元胡止痛片

(2)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艾附暖宫丸

5、崩漏

(1)气血两虚: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定坤丹、同仁乌鸡白凤口服液

(2)脾不统血: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固冲汤—人参归脾丸

(3)肝肾不足: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两目干涩,腰酸膝软,调肝汤—鹿角胶

(4)瘀血阻络: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逐瘀止崩汤,少腹逐瘀丸

6、带下过多

(1)肾虚带下:带下量多,色白稀薄,淋漓不断,腰酸膝软,内补丸,妇宝颗粒

(2)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止带方,若属肝经湿热下注者,用龙胆泻肝汤—妇科千金片

(3)脾虚湿盛: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神倦乏力,四肢不温,完带汤、白带片

7、绝经前后诸症

(1)阴虚火旺: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六味地黄丸、更年安片

(2)脾肾阳虚: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健固汤、龙凤宝胶囊

考点93 中医儿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1、积滞

(1)乳食内积:不思乳食,嗳腐酸馊,脘腹胀满,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

(2)脾虚夹积:面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腹满喜按,健胃消食片

2、厌食

(1)脾运失健:纳呆,常伴嗳气泛恶,胸闷脘痞,不换金正气散、枳术丸

(2)脾胃气虚:不思进食,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参苓白术散

(3)胃阴不足:纳呆食少,手足心热,养胃增液汤,龙牡壮骨冲剂

3、鼻渊

(1)风热蕴肺:鼻塞,涕黄稠而量多,鼻黏膜红肿,头痛,鼻炎康片

(2)胆经郁热 :脓涕量多,鼻塞重,烦躁易怒, 龙胆泻肝汤—藿胆片

4、口疮

(1)心脾积热(实证) :口腔黏膜溃疡,灼痛明显,凉膈散,外用口腔溃疡散

(2)脾肾阳虚(虚证):口疮疼痛较轻,久难愈合,内服四神丸,外用珍珠粉

5、咽喉肿痛

(1)风热外袭 :咽部疼痛,逐渐加重,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并伴见发热恶寒,头痛,体倦,骨节疼痛,咳嗽,痰涎多。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2)火毒上攻:咽喉疼痛红肿,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悬雍垂肿胀,颔下有臖核、压痛,伴高热、口干喜饮、头痛剧,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虚火上炎 :咽部干燥,微痛,有异物感,干咳少痰,伴颧红潮热。

考点94 藏药

1、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1)土元“沉、稳、坚、黏

(2)水元“重、寒、湿、润

(3)火元“热、轻、锐、腻

(4)风元“轻、动、糙、燥

(5)空元“空、虚”

2、三因即“隆、赤巴、培根

考点95蒙医药

1、“赫依”、“希日”、“巴达干”为三根

2、“赫依”属五元之气

3、“希日”属五元之火

4、七素: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

5、三秽:稠、稀、汗

6、治则、立法、处方、疗术,蒙医辩证施治内容

7、蒙药有六种药味,即甘、酸、咸、苦、辛、涩

8、蒙药8种剂型,汤剂(汤散)、散剂、丸剂、膏剂 、灰剂 、油剂

9、蒙医有口服、外敷、外涂、洗、泡、漱、熏、吸、喷、灌肠、腔内滴等用药方法 考点96 维吾尔医药

1、药性:干热、湿热、湿寒、干寒

2、药性级别,1、2、3,4级。1级为药性最弱,4级为药性最强。药性4级的药物大多数为具有毒性。

考点97 中医药文献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成药典

2. 《普济方》是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

3. 《本草经集注》药物分类按自然属性进行区分

4.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

5.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药物三品分类法

6. 《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7. 《金匮要略方论》开创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学典籍

8. 《巢氏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本证候学专著

9. 《温疫论》为中医史上第一部论温疫的专著

10. 《伤寒论》称为“众方之祖”。

考点98药品标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药典四部为总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及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又简称《部颁标准》

3、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华本草》;《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常用药品集》;《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专册》;《全国中草药汇编》 考点99中药处方

1、处方格式

2、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3、处方审核

有妊娠禁忌、配伍禁忌、超剂量用药、超时间用药、服用方法有误、毒麻药使用违反规定等,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4、饮片的正名与别名

千金子---续随子;牛蒡子---鼠黏子 ;茺蔚子---益母草子 坤草子 ;重楼---七叶一枝花 蚤休 草河车;

淫羊藿---仙灵脾 ;益母草---坤草茺蔚 益明 ;山豆根---南豆根 ;马钱子---番木鳖马前子 ;槟榔---海南子大腹子 ;首乌藤---夜交藤;牵牛子---黑白丑;香附---莎草根 ;锦纹---大黄 ;茜草---血见愁 ;杜仲---木绵;补骨脂:破故纸 补破;艾叶:炙草、冰台 ;龙眼肉:益智;大血藤:红藤;腹皮子---大腹皮、生槟榔;焦三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焦四仙---焦三仙+焦槟榔 ;龙牡---煅龙骨、煅牡蛎;

5、服药时间

饭后服:一般药、健胃药、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饭前服:滋补药;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睡前服:安眠药;

6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黄酒: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

姜汤:藿香正气 ;附子理中

鲜芦根汤:银翘解毒;

清茶:川芎茶调;

米汤:四神丸

7、特殊剂型中成药的正确使用

(1)滴丸用于病情急重者。(清咽滴丸)

A. 剂量不宜过大 B. 温水送服,剂量不能过大 C. 保存不宜受热

(2)栓剂:栓剂软时可放冰水或冰箱中冷却

①阴道栓:

②直肠栓:

A. 变硬处理(冰水或冰箱10-20min )

B. 侧卧位,15分钟,

C.1~2小时不排便,

D. 塞进肛门幼儿约2cm, 成人3cm 。

8、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9、十九畏

硫黄畏芒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子;丁香畏郁金,芒硝畏三棱;川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10、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药:莪术,牵牛子,商陆,麝香

(2)妊娠慎用药:人工牛黄、牛黄、大黄、玄明粉、芒硝、片姜黄、川牛膝、牛膝、王不留行、制川乌、肉桂、白附子、天南星、华山参

考点100 中药调剂

1、饮片斗谱安排

最高层: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药物:月季花、白梅花、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厚朴花、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五加皮、千年健、地骨皮;

最底层:质地松泡且用量较大的药物:芦根、茅根、茵陈、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灯心草、通草、竹茹、丝瓜络、薄荷、桑叶、荷叶、荷梗

可同放于一个药斗:经常一起配伍、同一药物不同炮制品、性能相似、处方的药对 不可同放一斗中:属配伍禁忌的药、形状类似而功能各异

2、中药汤剂的煎煮

煎煮前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温度不超过60℃;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一般药一煎20min ,二煎15min ;解表药武火煎10~15min ,二煎沸后煎5~10min ;滋补药沸后煎30min ,二煎沸后煎20min ;总煎出量:500~600ml ,分2~3次服用;煎药用砂锅, 不宜用铁、铝制品

3、特殊煎药方法

先煎:鹿角霜,生川乌、生草乌、制附子

后下: 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白豆蔻、鱼腥草;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

包煎:车前子、葶苈子;旋覆花、枇杷叶;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烊化:阿胶、鳖甲胶、

另煎:人参、西红花

对服:黄酒、竹沥水

冲服:雷丸、蕲蛇、羚羊角

煎汤代水:葫芦壳、灶心土

4、毒性中药的用法用量及调剂

(1)

用量一般3~6g 。处方保存三年备查。不准生用,严禁单味零售。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

考点101对饮片品质提出要求的药名主要有:明天麻、子黄芩/左牡蛎、左秦艽、金毛狗脊、鹅枳实、马蹄决明、九孔石决明等。

考点102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

(1)消化道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

(2)消化道肿瘤 胃癌、结肠癌

(3)急性白血病

考点103中药的质量变异现象

(1)虫蛀: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的饮片中。如:大黄、白芷、前胡、桑螵蛸、娑罗子、北沙参。

(2)霉变:陈皮、独活、前胡、佛手

(3)泛油:柏子仁、桃仁、杏仁;含糖:牛膝、麦冬、黄精

(4)变色:天花粉、山药、白芷、泽泻;黄芪、黄柏;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

(5)气味散失:肉桂、沉香、豆蔻、砂仁

(6)风化:胆矾、硼砂、芒硝

(7)潮解:青盐、咸秋石、芒硝

(8)粘连芦荟、没药、乳香、阿魏、鹿角胶、龟甲胶制剂

(9)腐烂:鲜生姜、鲜生地黄、鲜芦根、鲜石斛

考点104中药贮藏环境

(1)阴凉处:不超过 20℃; 凉暗处:避光并不超过20℃; 冷藏处:2~10℃ ;常温:10~30℃

(2)储存药品相对湿度为35%~75%。而中药饮片自身的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 考点105中药饮片的贮藏要求

(1)含淀粉多的放通风干燥处,泽泻、山药、葛根、白芍

(2)含挥发油多的放阴凉、干燥处,薄荷,当归,木香,川芎,荆芥

(3)含糖和黏液质多的饮片放在通风干燥处,肉苁蓉、熟地黄、天冬、党参

(4)种子类应放在密闭缸、罐中贮存,紫苏子、莱菔子、薏苡仁、扁豆

(5)酒制者及加醋制的应贮于密闭容器,置阴凉处,当归、常山、大黄、芫花、大戟、香附、甘遂

(6)盐炙饮片应贮于密闭容器中,泽泻、知母、车前子、巴戟天

(7)蜜炙饮片应密闭于缸内,如款冬花,甘草,枇杷叶

(8)矿物类药应密封于缸中,如硼砂、芒硝

(9)少数贵重药应专人保管,如麝香、牛黄、人参

考点106 中药养护

1、对抗贮存法:人参与细辛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牡丹皮与泽泻同贮;蛤蚧与花椒、吴茱萸、或荜澄茄同贮;硼砂与绿豆同贮;大蒜与土鳖虫、斑蝥、僵蚕等等

2、低温养护法:温度一般控制在2~10℃

3、高温养护法:对含挥发油的药物不适用

考点107生虫:多发生在含有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的饮片中:大黄、白芷、前胡、桑螵蛸、娑罗子、北沙参

考点108 酸败:合剂、酒剂、煎膏剂、糖浆剂、软膏剂

考点109六味地黄丸与补中益气丸二者功能不用,但是配伍合用,可以互补治疗兼证,用于治疗气阴两虚;

考点110(1)两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治疗一种病证,以起到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 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脑立清胶囊(片)+六味地黄丸

(2)功效不同的中成药配伍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够提高主药功效。 二陈丸燥湿化痰为主药,辅以平胃散同用,可明显增强二陈丸燥湿化痰之功。 乌鸡白凤丸为主药,辅以晋砂六君子丸,增强主药的养血调经之功。

(3)中成药配伍应用,其中一种药物能够明显抑制或消除另一种中成药的偏性或副作用。 舟车丸常配合四君子丸同用;金匮肾气丸配麦味地黄丸,生脉散或参蛤散同用。

(4)也有些中成药之间的配伍应用是因为部分疾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内服六神丸,外用冰硼散吹喉

考点111桂枝汤类及人参类方剂与皮质激素类合用可以减少用量和副作用

考点112 逍遥散与抗痨药,减轻西药抗痨药对肝脏的损害

考点113、

为并用中药而消除

考点115、中西药联用的特点

(1)协同增效,丙谷胺+甘草、白芍、冰片

(2)降低毒副反应

(3)减少剂量,珍菊降压片,盐酸可乐定比单用剂量减少60%;地西泮+苓桂术甘汤 考点116、含盐酸麻黄碱的中成药:安嗽糖浆、苏菲咳糖浆、舒肺糖浆、散痰宁糖浆、天一止咳糖浆、咳痰清片、镇咳宁糖浆、消咳宁片

考点117、中西药合理联用的例举——协同增效

考点118、影响药物透过生物膜吸收:鞣质(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等,中成药牛黄解毒片(丸)、麻仁丸、七厘散等不宜与口服的红霉素、士的宁、利福平等同用

考点119、影响分布:碱性中药如硼砂、红灵散、女金丹、痧气散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排泄减少,吸收增加;

考点120、银杏叶与地高辛——造成中毒

考点121、药物碳(蒲黄炭、荷叶炭、煅瓦楞子)等不宜与生物碱、酶制剂同服;果胶(六味地黄丸、人参归脾丸、山茱萸等)不宜与林可霉素(洁霉素)同服

考点122、云南白药酊为含有乙醇的中成药,与扑热息痛同用后,二者的代谢产物对肝脏损害严重;红灵散是碱性中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联用,会使排泄量减少,吸收增加,同时增加脑组织液中的药物浓度,使耳毒性增加,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

考点123对肾功能有影响的中药:植物类:(1)含生物碱类:雷公藤、草乌、益母草、蓖麻子、麻黄、北豆根及其含上述中药的一些制剂等均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含其他成分类: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等均含马兜铃酸,含蛋白类(巴豆)、含挥发油类(土荆芥)、含皂苷类(土牛膝)、含蒽酰苷类(芦荟)和含其他苷类(苍耳子)等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考点124、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及其主要化学物质:植物类:(1)生物碱类:含有吡咯双烷生物碱的中草药包括菊科的千里光属(如千里光、菊三七等)、款冬属、蜂斗菜属、泽兰属,紫草科的紫草属、天芥菜属——肝硬化(2)苷类:三七、商陆、黄药子等,黄药子是目前公认的肝脏毒性中药 (3)毒蛋白类:如苍耳子、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4)萜与内酯类,有川楝子、黄药子、艾叶(5)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诃子

考点125、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宜佐凉肝定惊之品:钩藤、蝉蜕、僵蚕、地龙 考点126、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以及继发反应、首剂效应、后遗作用等

考点127、乌头类药物:

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及中成药追风丸、活络丸、追风透骨丸、小活络丸、三七伤药片、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小金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正天丸、右归丸等。中毒机理:主要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一般中毒量为0.2mg ,致死量为2~4mg ;中毒解救:肌注阿托品0.5~1.0mg 。

考点128、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1)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伤科七味片等;(2)中毒机理: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即士的宁,毒性大。成人服用5~10mg 即可中毒,一次服用30mg 即可致死;(3)中毒解救:可静注苯巴比妥钠0.2~0.3g 。

考点129、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含雄黄的中成药

雄黄及含雄黄的中成药:(1)含雄黄的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六神丸、喉症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至宝丸、追风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散)、三品等;(2)中毒表现:消化系统表现为口腔咽喉干痛、烧灼感、口中有金属味;(3)中毒解救:服用牛奶、蛋清、豆浆、药用炭等吸附毒物,保护黏膜,必要时可应用二巯基丙醇类;甘草、绿豆煎汤饮用。

考点130、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1)含朱砂、轻粉、红粉的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散)、磁朱丸、更衣丸、复方芦荟胶囊;

(2)中毒解救: 可用二巯丙醇磺酸钠类、硫代硫酸钠等解毒.

考点131、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药:(1)含蟾酥的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2)中毒表现: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3)中毒解救:注射阿托品


相关内容

  • 执业药师第二天考试科目必看考前速记考点
  • 国家2017执业药师第二天考试科目必看考前速记考点 来源:文都教育 第一天的考试已经结束,已经过去的考试大家也无需太放在心上,更应该全力以赴应对接下来的考试.明天的考试分为两场, 上午场为(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下午场则是法规:文都药师特别整理了这些科目的部分必考考点,更多资讯可以登入文都官网进行 ...

  • [考点速记]这些造价案例高频考点,帮你多拿20分!
  • 小编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各位报名顺利,轻松备考,稳步通关. 第四章:建设工程招标投标 高频考点(一):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相关知识的识别 高频考点(二):简单及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过程的计算 高频考点(三):技术经济分析在投标决策中的运用 [2016]案例三背景资料 某国有资金投资建设项目,采用公开招标 ...

  •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速记(1)
  •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点速记(1) 第一章 职业理念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掌握在学校教育中 ...

  • [中医执考]中药学一句话考点速记(二)
  • 导 语2016年中医执业(助理)考试备考大战已经拉开:医学教育网特整理[中医执考]中医执业(助理)考试汇总--中药学,以供考生参考. 1.黄芩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苦参具有的功效是: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3.水牛角具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解毒. 4.夏枯草具有的功 ...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复习策略
  •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复习策略 摘 要: 作者就近几年小高考复习总结出的经验,试图通过 复习动员,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同时采用三轮复习的方式,自编提纲,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对重难点给予精讲巧讲;通过分层设计等提 升不同基础学生的解题能力;考前进行必要的考点速记.答题指导.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学 ...

  • [记忆口诀]初中高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大全
  • 初高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 http://shiyunlong69.blog.163.com 初中各科学习记忆口诀(32)高中立体几何学习记忆口诀 (01)语文:文言文断句口诀(33)高中数学公式定理记忆口诀 (02)语文:高频易错成语记忆口诀(34)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理解记忆 (03)语文:基础知识学 ...

  • 大学英语四级全套资料
  • 1 / 7 大学英语四级备考资料下载汇总 大学英语四级真题试卷 历年大学英语四级真题试卷+答案+听力原文+MP3(1989-2010.6) 大家网2010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真题+听力+答案解析大全 [在线题库]2008.6-2009.12大学英语四级真题测试及专题训练(含听力及答案) [原创]一字 ...

  • [法规]章节重点你知道吗?(内含各章节分值)
  • 章节 分值比例 一.执业药师与药品安全 3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4 三.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与法律体系 8 四.药品研制与生产管理 12 五.药品经营与使用管理 25 六.中药管理 10 七.特殊管理的药品管理 17 八.药品标准与药品质量监督检验 9 九.药品广告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 ...

  •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速记口诀
  • 中药鉴定速记口诀 1. 含有石细胞的药材有26种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吴茱萸.他的大老婆为人厚朴,没人巴结(巴戟天)她.新讨的二房(防己.防风),人称辛姨(辛夷),因生了两个儿子,叫栀子和杞子,就备受宠爱,有四个丫环,叫(黄芩.黄连.黄柏.黄芪)照顾她.她每天要吃五味(五味子)东西:1.豆砂包(豆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