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第一单元读书笔记(16-19)

16——三国志.武帝记第一.曹操 曾经对曹操的了解,仅止于对《三国演义》中那个曹操的了解。而事实上,由于《三国演义》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三国演义》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包括曾经的我)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作为读者,我们应当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开历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造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鲁迅先生曾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说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代(曹参,萧何之后任西汉相国,“萧规曹随”典故之由)。著书立传者通常要给名人找个显要的祖先,陈寿只是遵循了这一老例。事实上这位优秀的政治家跟曹操有血缘关系的说法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即使能够牵强附会地把曹参算作曹腾的祖先,作为宦官的曹腾也是不可能有曹操这样一个“孙子”的。因此陈寿接着说道“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具体的表现则有一件很典型的事能说明:“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可见曹操很聪明,但是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相反有一些叛逆的性格在他身上。有时候我想,可能就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世人眼中成为了一个奸雄而不是英雄。 后来,也就是曹操二十岁的时候,“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关于举孝廉一事,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正是许子将这句话为曹操举孝廉成功地造出声势,也正是这句话使曹操从此背上了“奸雄”的称号。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曹操这个充满朝气与闯劲的“年轻干部”。“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从这件事情中,我看到了年轻时候的曹操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的一身正气。 17——曹操起事之初的决断能力分析 曹操起事之初,是指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后,汉朝政局发生巨变,董卓入主洛阳,杀掉原汉少帝刘辩母子,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曹操在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起兵,首倡天下义兵讨伐董卓。陈留起兵,是曹操登上三国前期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而在此事件之前后,即公元189年前后,曹操在这个时期历史舞台的表现,能够充分证明,曹操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雄主! 一、整顿地方吏治初露锋芒---第一次步入政坛 公元174年,曹操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正式进入汉庭仕途,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是曹操的第一个行政职务,此职务的职责是负责都城洛阳北部的治安。当时,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多有违法乱纪之事发生。为了立威,也为了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年轻的曹操到职后,造五色棒(典故)立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不久,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处死。但同时,洛阳治安秩序肃然,胆敢舍身试法的人绝迹了。虽然曹操在京师洛阳的治安管理能力得以彰显,但树大招风,曹操毕竟还是得罪了以蹇硕为首的当朝宦官权贵,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担任县令。 二、命运垂青有准备之人---第一次实授军务 公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事件,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回到家乡谯(qiáo)县(今安

徽亳州,为三国著名军事统帅曹操、曹魏名将夏侯惇、夏侯渊、许褚、曹仁等的故里)闲居。 公元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被任命为议郎。在此期间,曹操多次向汉灵帝进谏言,但没有被采纳。汉灵帝末年,即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这是曹操第一次真正接触军事官职的开始,也是曹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曹操人生的军事才能才开始得到充分历练和炫耀展示,在历史记录中,曹操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的事迹,以及曹操注释《孙子兵法》,形成自己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都是与曹操的早期的军事历练密不可分。 三、政治家决断能力初步显现---合肥侯事件 公元184年,当时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郡的许攸、沛国的周旌进行密谋合谋,借口围剿黑山贼向汉灵帝请求增兵,实际上,是想趁汉灵帝回河间省亲之际发动政变,预谋先诛杀黄门、中常侍等宦官势力,然后再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在此过程中,他们试图说服曹操参加此次政变,但曹操明确予以拒绝,历史上存有曹操的《拒王芬辞》。后来,此事果然失败,王芬畏罪自杀。 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曹操准确判断整个事件必定失败,并从中看出,此时的曹操,而立之年30岁,已经显示出其政治家鲜有的决断能力。在其《拒王芬辞》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曹操论述废立事件对整个政权和天下苍生的重要性,而且判断出王芬等人的行为必然失败,进而果断拒绝。这种政治家的决断能力是从前期进入仕途,在京师洛阳历练官场政治及其黑暗,并经过第一次军务生涯的锤炼,对整个社会和政权的趋向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进行决断的,也是这种政治上仕途的历练,认识社会,认识众生,进而进入军务战场,杀伐决断,才能在三国前期的社会大动荡前夜为自己及其家族保存性命和实力,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曹操的此次果然拒绝,那么,三国的历史肯定会被改变,从后来的三国时期英雄人物来看,能够与曹操并列的人物是没有的,那么,曹操的此次拒绝就显示了其历史价值。 经过了合肥侯事件后,公元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成为掌握军事权力的高级军官之一,这为曹操在一年之后,公元189年的陈留起兵埋了伏笔,而合肥侯事件能够充分证明曹操的政治决断能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18——曹操的用人谋略 按照学习会《三国志》的读书计划,对于第一单元的必读章节进行了认真学习,包括武帝纪、文帝纪、董二袁刘传、吕布张邈臧洪传、二公孙陶四张传、诸夏侯曹传、荀彧荀攸贾诩传。在必读章节中,重点对曹操、袁绍进行了比较,分析曹孟德能够取胜的原因。 在荀彧荀攸贾诩传中,荀彧、贾诩对袁绍和曹操的分析比较客观,点出了曹超以少胜多的原因。荀彧认为曹超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均胜过袁绍:在度量方面,袁绍表面对人宽和而内心却嫉贤妒能,任用人才却又怀疑他们,曹操明智通达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就予以任用;在谋略方面,袁绍做事迟疑犹豫,总是因为决断落在时机后面而失误,而曹操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陈规;在用兵方面,袁绍治军纪律松弛,法令不能建兵,兵众虽多,其实难以发挥作用,曹操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但是都争着效力;在德行方面,袁绍凭借世代做高官的家世,向人显示其聪明的外表,以博取名誉,所以那些没有真才只喜好虚名的人很多都归附与他,曹操能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心而不虚伪,自身行为谨慎节俭,奖赏有功之人无所吝啬,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全都愿意为您效力。贾诩的评价则更为简洁,他认为曹操在“明智、武勇、用人和当机立断”等方面均胜过袁绍。 在荀彧、贾诩对曹操的评价中,善于用人无疑是曹操能够取胜、建功立业的最主要原因。《武帝纪》中记载:当初,袁绍和曹超一起起兵,袁绍问曹公:“如果事情不成功,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曹公说:“您以为如何呢?”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以燕代之地为险阻,加上那里的少数民族兵众,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吧?”曹公说:“我要任用天下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用道义来统帅他们,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取得成功。”在曹公的阵营中,武将有本族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等,还有五子良将张辽、乐进、张颌、于禁、徐晃;谋士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可谓人才济济,而曹超最大的优点

在于能够汇聚人才、爱惜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正式这些良将、谋士奠定了曹氏帝国的基础。 在曹操的武将阵营中,曹氏本族将领发挥了巨大作用,曹公通过宗族关系、互通婚姻、收养宗族孤儿等等多种途径,牢牢构建了军队将领的核心圈,抓住军权,使得将领们紧密团结在曹公周围,为曹公效力,有效地避免其他军事集团出现的将领尾大不掉、发动军事政变现象。其中曹仁和曹洪都是曹超的堂弟,曹纯是曹仁的弟弟。曹公对待夏侯惇非常信任,经常招呼其同乘一辆车,准许其可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夏侯惇的侄儿;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的妻妹,夏侯渊的长子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为妻;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曹休,是曹操同族兄弟的儿子,因为曹休的父亲早逝,曹操让曹休和曹丕同住,对待曹休像对待自己亲儿子一样,并且让曹休率领虎豹骑兵队保卫自己。曹真,是曹操同族兄弟的儿子,也是父亲早逝,曹操待其像自己儿子一样看待,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中赏赐不够,他就把自己家财拿出来,士兵们都愿意为其效力。 在曹操的谋士阵营中,曹公对待谋士非常信任,善于采纳谋士合理建议。对于荀彧,曹公经常让其居于朝中承担重任,曹公虽然在外征战,但是军国大师全都和荀彧一起策划,经常写信向荀彧请教军事行动,其中对荀彧提出的“放弃返回许县而进攻袁绍、放弃进攻刘表连续进攻袁绍、放弃设置九州”等合理建议均及时采纳,曹公还把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深成周密,有预防意外的智谋,经常跟随曹操征伐,运筹帷幕之中,前后共为曹公筹划奇计妙策十二条。曹操得到荀攸,非常高兴,认为“荀攸是不一般的人才,自己能够和他一起谋划大事,平定天下就没有可忧虑了。”贾诩,善于通达和权变,策动张绣归顺曹操,为张绣分析归顺曹公的三个原因,协助曹操征战马超、韩遂,提出离间计谋,成功大败马韩联军,多次献出奇谋良策,帮助曹操作战胜利。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张颌、于禁、徐晃,因为此次学习还未涉及,故在此不作表述。在《武帝纪》中还有一些曹公善于用人、用人不疑、团结人才的细节,读来也对我们特别有启发。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来投降,献上谋划“建议曹公袭击袁绍的粮草队伍”,面对从敌方来降的谋士,曹公敢于信任,并且立即实施;打败袁绍后,从袁绍处收集到很多官员和军中将领和袁绍的信件,没有对写信人员进行追究,而是将信件全部烧毁,显示了曹公的宽阔胸襟;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为孝廉,后来魏种叛变曹操,当曹公抓住他时,仍然舍不得杀他,珍惜他是个人才并任用他。 19——《三国志》笔记 读《三国志》评述,有以下感受: 1、陈寿本人身为晋臣,在西晋武帝的统治下写三国史,只能把魏国摆在正统的地位,但分别使用魏、蜀、吴三国纪元,按年叙事。这又表明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这样的安排既反映了历史的实际情况,又不触犯晋武帝的忌讳。陈寿如此安排,果真远见卓识,也让我感觉到成功之人做事必是有策略的。要想让你的努力产生影响,那必须保证你的努力成果能够传递下去。这种保证的措施是对当下的“适应”,而非“屈从”。像陈寿既尊重当下,又没歪曲原则,充满智慧与衡量。另外生活中,遇到不如己意之事总想“质问”,花力气试图说服,不如动脑子去解决。外圆内方是可以做到的,只是自己的智慧不够,要好好修炼。 2、《三国志》材料来源丰富,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集大成者。成功者不是抄袭者,而是站在前人基础之上进行加工与创造。你比前人资料广,比前人思想深,故而胜出。于个人而言,竞争力就体现在此,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不可替代性即为你的价值。 3、陈寿对众多三国人物的评价精准客观,被称为“良史”之评。史家的使命就是记录历史,客观还原历史,可毕竟记录之人有主观意志。所以,能脱离出本我,跳出生活,客观记录历史的史家,尤为难得。这里需要高度的自觉心,有在历史面前小我甚至无我的谦卑之心。试图以己之笔改变历史或者谄媚当下政治的,均不能成为良史。这里不由得想起当下新闻从业者,作为第三权力的执行人,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客观、真实、及时的原则报道消息。可现今为了博眼球,假新闻漫天飞舞,新闻工作者没有起到谣言止于智者的作用,反而推波助澜,吸人眼球。真当学习下史家,如何保持个人的清醒与客观,如何建立内心的职业操守与为人原则。 4、《三国志》除了记录了历史,还保留了不少可贵资料,单论此

价值,已为文人存在之价值。名作除了作者“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裴松之的注解更是为此作增光不少。 5、识记:《水经注》、《三国志注》、《文选注》为古代三大名注。

16——三国志.武帝记第一.曹操 曾经对曹操的了解,仅止于对《三国演义》中那个曹操的了解。而事实上,由于《三国演义》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三国演义》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包括曾经的我)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正如鲁迅先生指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作为读者,我们应当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区别开,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开历史上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造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鲁迅先生曾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说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代(曹参,萧何之后任西汉相国,“萧规曹随”典故之由)。著书立传者通常要给名人找个显要的祖先,陈寿只是遵循了这一老例。事实上这位优秀的政治家跟曹操有血缘关系的说法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即使能够牵强附会地把曹参算作曹腾的祖先,作为宦官的曹腾也是不可能有曹操这样一个“孙子”的。因此陈寿接着说道“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具体的表现则有一件很典型的事能说明:“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可见曹操很聪明,但是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相反有一些叛逆的性格在他身上。有时候我想,可能就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世人眼中成为了一个奸雄而不是英雄。 后来,也就是曹操二十岁的时候,“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关于举孝廉一事,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正是许子将这句话为曹操举孝廉成功地造出声势,也正是这句话使曹操从此背上了“奸雄”的称号。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曹操这个充满朝气与闯劲的“年轻干部”。“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从这件事情中,我看到了年轻时候的曹操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的一身正气。 17——曹操起事之初的决断能力分析 曹操起事之初,是指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后,汉朝政局发生巨变,董卓入主洛阳,杀掉原汉少帝刘辩母子,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曹操在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起兵,首倡天下义兵讨伐董卓。陈留起兵,是曹操登上三国前期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而在此事件之前后,即公元189年前后,曹操在这个时期历史舞台的表现,能够充分证明,曹操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雄主! 一、整顿地方吏治初露锋芒---第一次步入政坛 公元174年,曹操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正式进入汉庭仕途,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是曹操的第一个行政职务,此职务的职责是负责都城洛阳北部的治安。当时,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多有违法乱纪之事发生。为了立威,也为了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年轻的曹操到职后,造五色棒(典故)立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不久,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被曹操毫不留情用五色棒处死。但同时,洛阳治安秩序肃然,胆敢舍身试法的人绝迹了。虽然曹操在京师洛阳的治安管理能力得以彰显,但树大招风,曹操毕竟还是得罪了以蹇硕为首的当朝宦官权贵,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担任县令。 二、命运垂青有准备之人---第一次实授军务 公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事件,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回到家乡谯(qiáo)县(今安

徽亳州,为三国著名军事统帅曹操、曹魏名将夏侯惇、夏侯渊、许褚、曹仁等的故里)闲居。 公元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被任命为议郎。在此期间,曹操多次向汉灵帝进谏言,但没有被采纳。汉灵帝末年,即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这是曹操第一次真正接触军事官职的开始,也是曹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曹操人生的军事才能才开始得到充分历练和炫耀展示,在历史记录中,曹操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的事迹,以及曹操注释《孙子兵法》,形成自己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都是与曹操的早期的军事历练密不可分。 三、政治家决断能力初步显现---合肥侯事件 公元184年,当时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郡的许攸、沛国的周旌进行密谋合谋,借口围剿黑山贼向汉灵帝请求增兵,实际上,是想趁汉灵帝回河间省亲之际发动政变,预谋先诛杀黄门、中常侍等宦官势力,然后再废掉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在此过程中,他们试图说服曹操参加此次政变,但曹操明确予以拒绝,历史上存有曹操的《拒王芬辞》。后来,此事果然失败,王芬畏罪自杀。 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曹操准确判断整个事件必定失败,并从中看出,此时的曹操,而立之年30岁,已经显示出其政治家鲜有的决断能力。在其《拒王芬辞》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曹操论述废立事件对整个政权和天下苍生的重要性,而且判断出王芬等人的行为必然失败,进而果断拒绝。这种政治家的决断能力是从前期进入仕途,在京师洛阳历练官场政治及其黑暗,并经过第一次军务生涯的锤炼,对整个社会和政权的趋向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进行决断的,也是这种政治上仕途的历练,认识社会,认识众生,进而进入军务战场,杀伐决断,才能在三国前期的社会大动荡前夜为自己及其家族保存性命和实力,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曹操的此次果然拒绝,那么,三国的历史肯定会被改变,从后来的三国时期英雄人物来看,能够与曹操并列的人物是没有的,那么,曹操的此次拒绝就显示了其历史价值。 经过了合肥侯事件后,公元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成为掌握军事权力的高级军官之一,这为曹操在一年之后,公元189年的陈留起兵埋了伏笔,而合肥侯事件能够充分证明曹操的政治决断能力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18——曹操的用人谋略 按照学习会《三国志》的读书计划,对于第一单元的必读章节进行了认真学习,包括武帝纪、文帝纪、董二袁刘传、吕布张邈臧洪传、二公孙陶四张传、诸夏侯曹传、荀彧荀攸贾诩传。在必读章节中,重点对曹操、袁绍进行了比较,分析曹孟德能够取胜的原因。 在荀彧荀攸贾诩传中,荀彧、贾诩对袁绍和曹操的分析比较客观,点出了曹超以少胜多的原因。荀彧认为曹超在度量、谋略、用兵、德行均胜过袁绍:在度量方面,袁绍表面对人宽和而内心却嫉贤妒能,任用人才却又怀疑他们,曹操明智通达用人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就予以任用;在谋略方面,袁绍做事迟疑犹豫,总是因为决断落在时机后面而失误,而曹操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陈规;在用兵方面,袁绍治军纪律松弛,法令不能建兵,兵众虽多,其实难以发挥作用,曹操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虽少,但是都争着效力;在德行方面,袁绍凭借世代做高官的家世,向人显示其聪明的外表,以博取名誉,所以那些没有真才只喜好虚名的人很多都归附与他,曹操能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心而不虚伪,自身行为谨慎节俭,奖赏有功之人无所吝啬,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效的士人全都愿意为您效力。贾诩的评价则更为简洁,他认为曹操在“明智、武勇、用人和当机立断”等方面均胜过袁绍。 在荀彧、贾诩对曹操的评价中,善于用人无疑是曹操能够取胜、建功立业的最主要原因。《武帝纪》中记载:当初,袁绍和曹超一起起兵,袁绍问曹公:“如果事情不成功,有什么地方可以据守?曹公说:“您以为如何呢?”袁绍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以燕代之地为险阻,加上那里的少数民族兵众,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吧?”曹公说:“我要任用天下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用道义来统帅他们,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取得成功。”在曹公的阵营中,武将有本族曹仁、曹洪、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等,还有五子良将张辽、乐进、张颌、于禁、徐晃;谋士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可谓人才济济,而曹超最大的优点

在于能够汇聚人才、爱惜人才、善于使用人才,正式这些良将、谋士奠定了曹氏帝国的基础。 在曹操的武将阵营中,曹氏本族将领发挥了巨大作用,曹公通过宗族关系、互通婚姻、收养宗族孤儿等等多种途径,牢牢构建了军队将领的核心圈,抓住军权,使得将领们紧密团结在曹公周围,为曹公效力,有效地避免其他军事集团出现的将领尾大不掉、发动军事政变现象。其中曹仁和曹洪都是曹超的堂弟,曹纯是曹仁的弟弟。曹公对待夏侯惇非常信任,经常招呼其同乘一辆车,准许其可自由出入自己的卧室,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夏侯惇的侄儿;夏侯渊的妻子,是曹操的妻妹,夏侯渊的长子娶了曹操弟弟的女儿为妻;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曹休,是曹操同族兄弟的儿子,因为曹休的父亲早逝,曹操让曹休和曹丕同住,对待曹休像对待自己亲儿子一样,并且让曹休率领虎豹骑兵队保卫自己。曹真,是曹操同族兄弟的儿子,也是父亲早逝,曹操待其像自己儿子一样看待,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中赏赐不够,他就把自己家财拿出来,士兵们都愿意为其效力。 在曹操的谋士阵营中,曹公对待谋士非常信任,善于采纳谋士合理建议。对于荀彧,曹公经常让其居于朝中承担重任,曹公虽然在外征战,但是军国大师全都和荀彧一起策划,经常写信向荀彧请教军事行动,其中对荀彧提出的“放弃返回许县而进攻袁绍、放弃进攻刘表连续进攻袁绍、放弃设置九州”等合理建议均及时采纳,曹公还把女儿嫁给荀彧的长子。荀攸,是荀彧的侄子,深成周密,有预防意外的智谋,经常跟随曹操征伐,运筹帷幕之中,前后共为曹公筹划奇计妙策十二条。曹操得到荀攸,非常高兴,认为“荀攸是不一般的人才,自己能够和他一起谋划大事,平定天下就没有可忧虑了。”贾诩,善于通达和权变,策动张绣归顺曹操,为张绣分析归顺曹公的三个原因,协助曹操征战马超、韩遂,提出离间计谋,成功大败马韩联军,多次献出奇谋良策,帮助曹操作战胜利。 五子良将张辽、乐进、张颌、于禁、徐晃,因为此次学习还未涉及,故在此不作表述。在《武帝纪》中还有一些曹公善于用人、用人不疑、团结人才的细节,读来也对我们特别有启发。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来投降,献上谋划“建议曹公袭击袁绍的粮草队伍”,面对从敌方来降的谋士,曹公敢于信任,并且立即实施;打败袁绍后,从袁绍处收集到很多官员和军中将领和袁绍的信件,没有对写信人员进行追究,而是将信件全部烧毁,显示了曹公的宽阔胸襟;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为孝廉,后来魏种叛变曹操,当曹公抓住他时,仍然舍不得杀他,珍惜他是个人才并任用他。 19——《三国志》笔记 读《三国志》评述,有以下感受: 1、陈寿本人身为晋臣,在西晋武帝的统治下写三国史,只能把魏国摆在正统的地位,但分别使用魏、蜀、吴三国纪元,按年叙事。这又表明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这样的安排既反映了历史的实际情况,又不触犯晋武帝的忌讳。陈寿如此安排,果真远见卓识,也让我感觉到成功之人做事必是有策略的。要想让你的努力产生影响,那必须保证你的努力成果能够传递下去。这种保证的措施是对当下的“适应”,而非“屈从”。像陈寿既尊重当下,又没歪曲原则,充满智慧与衡量。另外生活中,遇到不如己意之事总想“质问”,花力气试图说服,不如动脑子去解决。外圆内方是可以做到的,只是自己的智慧不够,要好好修炼。 2、《三国志》材料来源丰富,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集大成者。成功者不是抄袭者,而是站在前人基础之上进行加工与创造。你比前人资料广,比前人思想深,故而胜出。于个人而言,竞争力就体现在此,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不可替代性即为你的价值。 3、陈寿对众多三国人物的评价精准客观,被称为“良史”之评。史家的使命就是记录历史,客观还原历史,可毕竟记录之人有主观意志。所以,能脱离出本我,跳出生活,客观记录历史的史家,尤为难得。这里需要高度的自觉心,有在历史面前小我甚至无我的谦卑之心。试图以己之笔改变历史或者谄媚当下政治的,均不能成为良史。这里不由得想起当下新闻从业者,作为第三权力的执行人,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客观、真实、及时的原则报道消息。可现今为了博眼球,假新闻漫天飞舞,新闻工作者没有起到谣言止于智者的作用,反而推波助澜,吸人眼球。真当学习下史家,如何保持个人的清醒与客观,如何建立内心的职业操守与为人原则。 4、《三国志》除了记录了历史,还保留了不少可贵资料,单论此

价值,已为文人存在之价值。名作除了作者“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裴松之的注解更是为此作增光不少。 5、识记:《水经注》、《三国志注》、《文选注》为古代三大名注。


相关内容

  • 读书笔记的写法(13)
  • 共 13 篇文章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103050 条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 ...

  • 初中文学常识
  • 初中重点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 选自<钱江文艺>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莫顿亨特 美国 3.<贝壳> 作者 席慕容 台湾画家.作家 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 4.<紫藤萝瀑布>作 ...

  • 四大名著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 四大名著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qu ...

  • 2011小升初复习资料四大名著知识练习题
  • 四大名著知识练习题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 ).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 ...

  •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计划
  •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 发表时间:2011-5-6 13:19:19 "在主题阅读中生成 ...

  • 读书俱乐部方案文档
  • 遵 义 县 三 岔 小 学 <读书俱乐部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我校书香校园实施方案,以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为目标, 以建设我校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觉阅读为目标,积极营造读书氛围,定期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大力推进学校整体文化内涵积淀. 二.读书目标 1.营造学生读书的良好氛 ...

  •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王家新,诗人,诗歌评论家,文学教授.曾用笔名北新.磅家. 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生命,生命(杏林子)杏林子为笔名,原 ...

  • 小升初对联
  • 小升初小学语文积累--对联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蚕为天下虫 数字联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鸿是江边鸟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 ...

  • 中山高级中学读书活动计划
  • 中山高级中学"营造书香校园,丰富文化底蕴" 读书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为指针,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深入理解胡新懿教授讲座<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先进教学理念,贯彻落实新课程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