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传记读后感

篇一:伟人传记读后感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或许,这也是他为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诠释。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名人传》讲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其罗和托尔斯泰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毅力,走完了辉煌而艰苦的一生。

  《名人传》的许多地方令人拍案叫绝,可是我最难忘的还是贝多芬说的一句话:“人啊,靠你自己吧!”这句话仿佛是对每一个生灵的忠告,假如不会自力更生,那么就自讨苦吃了。这三位伟人,就是靠自己,才铸就了辉煌的一生。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二十五岁时他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又开始失聪。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非常人能想象,谁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传世之作,绝大部分竟是耳聋以后写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困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布满了凄凉和遗憾。

  尽管他的天才征服了全世界,尽管维也纳的精英人物视他为国宝,尽管皇亲国戚在他面前都会礼让三分,但他的生活境况却没多大改善。不错,他的艺术是无价的,于是人们慷慨的用掌声和欢呼声酬谢他,却没想到他的鞋子破的上不了街······

  然而,他没有被打倒: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忱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快乐,却创造了快乐奉献给世界。他终于战胜了!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平庸,战胜了所有的磨难和障碍,攀登上了生命的巅峰。当第九交响乐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出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身面向听众时,全场忽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暴动。

  米开朗其罗和托尔斯泰比贝多芬要幸运,他们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残缺,但是,他们不肯安享一生,不肯虚度年华,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拼搏。

  有哪种胜利能与他们的成就相比 拿破仑的那场战争   奥斯特历茨那天的太阳 这种辉煌是精神力量所从未取得过的殊荣。他们用困难锻造自己。正如贝多芬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已经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铭: “为其痛苦,才有欢乐。”

篇二: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是一切生物生存 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到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力量,是善、美和真。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的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具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畏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读爱因斯坦的著作和读卢梭的著作,感觉截然不同,两位都是当世伟大的人物,在其本身的领域乃至对人类世界文化,哲学、科学的贡献上都作出了不朽的功勋,但是在人生观,世界观上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我想这和他们童年的经历、身处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联想到自己,我在反思,这二十多年来的人生历程,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怎样的影响,我如今对理想的定义与我童年少年时代是否有了很大的出入,而这些出入或者已经是本质的变化受我身处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我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爱因斯坦终其一生在追求美,音乐上的美、物理上的美、数学上的美、心灵的美,他和卢梭都是执着于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而这种执着经过历史的沉淀,都证实了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爱因斯坦得到了心灵的宁静,这种宁静是扎根于真善美和诚挚的亲情友情上面,正如他所说的: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卢梭在诽谤背叛和放逐之后,最终也追求到了心灵的宁静,但是这种宁静却是建立在与世隔绝,与人隔离,自我放逐的基础上的,就我狭隘的人生观来看这两者,始终觉得爱因斯坦是幸运和幸福的。

篇三:

爱因斯坦并非因此而没有了信仰,相反,对世俗的宗教,教派之间的争吵相互攻击和谩骂,使得爱因斯坦的信仰从世俗中解脱出来,从而以纯洁的宗教感情对和-谐的宇宙、自然规律产生独到的信仰和迷恋。我始终觉得,我们国家经过了近代的血泪抗争和文-革动荡,以及如排山倒海而来的改革思潮之后,人们已经变得很麻木,很盲目了,砸断了和古典教义的联系,又没有能力吸收外来的宗教文化信仰,导致现代的人们追求着一种猪栏式的生活,真善美在拜金主义面前乏白无力。我虽然赞同爱因斯坦对西方世俗宗教的看法,但是我也认为即使世俗宗教的出发点或信仰建立的基础是虚假和虚伪的,其提倡的兼爱包容进取宽恕等信念却无疑对文明的推进和发展有着无法磨灭的卓越贡献,对于国人现在的无信仰状态我更是忧心忡忡,我始终觉得物质至上,拜金王道的流行观念终究会对国家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害。而在建立信仰的过程中,还有一条很长远的路要跋涉,而我相信信仰的建立是必须,但是也是曲折的。不过我也相信,我所追求的通俗意义上的信仰和爱因斯坦坚持毕生的信念有着相当大程度上的不同。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读到这里,我突然想,矛盾毕竟是无处不在,画家、艺术家用自己的世界体系重新塑造通俗世界,诞生出一件件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的瑰宝,这些瑰宝都是在他们独到的内心世界里面鬼斧神工似地被创作出来的,可是它的价值却要在通俗世界里面去衡量,用金钱去估算,想想真的是很矛盾。 “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是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现在时常发生品格高尚的人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离开人世的事,以致我们对于这样的结局不再感到不寻常了。然而要作出死别的决定,一般都是由于无法或者至少不愿意屈从新的、更困难的外界生活条件。因为感到内心重睹无法容忍而了结自己的天然生命,即使在今天,在精神健全的人中间,也极少发生,这只有在那些最清高、道德最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就是出于这种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我们的朋友保耳.埃伦费斯死了。完全了解他的人,也象我一样,知道这个无暇的人大概是良心冲突的牺牲者,这种冲突以这样或者那样形式决不饶过年过半百的大学教师。” 断断续续把整部传记读完了,算是近年来少有的耐性,谈不上太多感想,不过读书随手写笔记倒是一种习惯,总觉得不写点东西,不把一些想法跃然纸面就好像没认真读过似的。

篇四:

我取出 《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看着书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是从电视上认识了他。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亮的足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篇故事。毛泽东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有着幸福的生活。他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生活所迫,他连读书的自由都没有。  

  毛泽东14岁时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学习。在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着了,父亲狠很地骂了他一顿,并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了。父亲十分容易地找着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父亲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些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骂儿子。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有益的熏陶,他还深深感触: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毛泽东曾经说:“中国也要有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遭受到列强的欺辱。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一样刻苦读书,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爷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再想想自己,家中有好多好多的书,可是我很少静下心来看一看。有的时候妈妈爸爸硬是要我看。我就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页一页地很快地翻过去,至于书中写了些什么,我却一点也没有记住。我想:为了我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决定发愤读书,从书中吸收养料,增长知识与才干,沿着毛泽东爷爷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学习毛泽东思想,还有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看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和与改革发展背道而驰的不正之风,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弊端的笼罩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灵魂被金钱的魅力所征服,所腐蚀。造成这些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脑海中的思想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健康,为了追求物质文明而忘记甚至放弃了精神文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高层开始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仍然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领导者与组织者的客观要求。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斗争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数迷恋于动画片和电玩,而忽略了书的重要性,不爱读书。其实,在知识的海洋里,书就像一位热心的向导,帮你揭开了无数的谜团。尤其是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所以,我们要像先辈们那样,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用我们的头脑和智慧以及丰富的科学知识,来建设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篇五: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

篇一:伟人传记读后感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卷首语中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或许,这也是他为自己全部作品所作的诠释。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名人传》讲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其罗和托尔斯泰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毅力,走完了辉煌而艰苦的一生。

  《名人传》的许多地方令人拍案叫绝,可是我最难忘的还是贝多芬说的一句话:“人啊,靠你自己吧!”这句话仿佛是对每一个生灵的忠告,假如不会自力更生,那么就自讨苦吃了。这三位伟人,就是靠自己,才铸就了辉煌的一生。

  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二十五岁时他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又开始失聪。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非常人能想象,谁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传世之作,绝大部分竟是耳聋以后写成的。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困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布满了凄凉和遗憾。

  尽管他的天才征服了全世界,尽管维也纳的精英人物视他为国宝,尽管皇亲国戚在他面前都会礼让三分,但他的生活境况却没多大改善。不错,他的艺术是无价的,于是人们慷慨的用掌声和欢呼声酬谢他,却没想到他的鞋子破的上不了街······

  然而,他没有被打倒: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忱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快乐,却创造了快乐奉献给世界。他终于战胜了!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听众的平庸,战胜了所有的磨难和障碍,攀登上了生命的巅峰。当第九交响乐在维也纳首演时,听众如痴如醉,许多人都流了泪,演出结束,掌声雷动,当他转身面向听众时,全场忽然起立,挥动帽子向他致敬,场面之热烈,恍如暴动。

  米开朗其罗和托尔斯泰比贝多芬要幸运,他们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残缺,但是,他们不肯安享一生,不肯虚度年华,为自己的目标奋斗,拼搏。

  有哪种胜利能与他们的成就相比 拿破仑的那场战争   奥斯特历茨那天的太阳 这种辉煌是精神力量所从未取得过的殊荣。他们用困难锻造自己。正如贝多芬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这句话已经成了勇敢者的座右铭: “为其痛苦,才有欢乐。”

篇二: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是一切生物生存 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到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力量,是善、美和真。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接近的亲人;在所有的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具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畏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读爱因斯坦的著作和读卢梭的著作,感觉截然不同,两位都是当世伟大的人物,在其本身的领域乃至对人类世界文化,哲学、科学的贡献上都作出了不朽的功勋,但是在人生观,世界观上面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我想这和他们童年的经历、身处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联想到自己,我在反思,这二十多年来的人生历程,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怎样的影响,我如今对理想的定义与我童年少年时代是否有了很大的出入,而这些出入或者已经是本质的变化受我身处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些都是我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爱因斯坦终其一生在追求美,音乐上的美、物理上的美、数学上的美、心灵的美,他和卢梭都是执着于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而这种执着经过历史的沉淀,都证实了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爱因斯坦得到了心灵的宁静,这种宁静是扎根于真善美和诚挚的亲情友情上面,正如他所说的: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卢梭在诽谤背叛和放逐之后,最终也追求到了心灵的宁静,但是这种宁静却是建立在与世隔绝,与人隔离,自我放逐的基础上的,就我狭隘的人生观来看这两者,始终觉得爱因斯坦是幸运和幸福的。

篇三:

爱因斯坦并非因此而没有了信仰,相反,对世俗的宗教,教派之间的争吵相互攻击和谩骂,使得爱因斯坦的信仰从世俗中解脱出来,从而以纯洁的宗教感情对和-谐的宇宙、自然规律产生独到的信仰和迷恋。我始终觉得,我们国家经过了近代的血泪抗争和文-革动荡,以及如排山倒海而来的改革思潮之后,人们已经变得很麻木,很盲目了,砸断了和古典教义的联系,又没有能力吸收外来的宗教文化信仰,导致现代的人们追求着一种猪栏式的生活,真善美在拜金主义面前乏白无力。我虽然赞同爱因斯坦对西方世俗宗教的看法,但是我也认为即使世俗宗教的出发点或信仰建立的基础是虚假和虚伪的,其提倡的兼爱包容进取宽恕等信念却无疑对文明的推进和发展有着无法磨灭的卓越贡献,对于国人现在的无信仰状态我更是忧心忡忡,我始终觉得物质至上,拜金王道的流行观念终究会对国家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害。而在建立信仰的过程中,还有一条很长远的路要跋涉,而我相信信仰的建立是必须,但是也是曲折的。不过我也相信,我所追求的通俗意义上的信仰和爱因斯坦坚持毕生的信念有着相当大程度上的不同。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读到这里,我突然想,矛盾毕竟是无处不在,画家、艺术家用自己的世界体系重新塑造通俗世界,诞生出一件件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的瑰宝,这些瑰宝都是在他们独到的内心世界里面鬼斧神工似地被创作出来的,可是它的价值却要在通俗世界里面去衡量,用金钱去估算,想想真的是很矛盾。 “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是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现在时常发生品格高尚的人用自己的自由意志而离开人世的事,以致我们对于这样的结局不再感到不寻常了。然而要作出死别的决定,一般都是由于无法或者至少不愿意屈从新的、更困难的外界生活条件。因为感到内心重睹无法容忍而了结自己的天然生命,即使在今天,在精神健全的人中间,也极少发生,这只有在那些最清高、道德最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就是出于这种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我们的朋友保耳.埃伦费斯死了。完全了解他的人,也象我一样,知道这个无暇的人大概是良心冲突的牺牲者,这种冲突以这样或者那样形式决不饶过年过半百的大学教师。” 断断续续把整部传记读完了,算是近年来少有的耐性,谈不上太多感想,不过读书随手写笔记倒是一种习惯,总觉得不写点东西,不把一些想法跃然纸面就好像没认真读过似的。

篇四:

我取出 《伟人的足迹—毛泽东的故事》,看着书名,我就被它吸引住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是从电视上认识了他。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亮的足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篇故事。毛泽东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的少年时代可不像我们这样有着幸福的生活。他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里,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生活所迫,他连读书的自由都没有。  

  毛泽东14岁时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学习。在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着了,父亲狠很地骂了他一顿,并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担粪。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了。父亲十分容易地找着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父亲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些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骂儿子。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有益的熏陶,他还深深感触: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毛泽东曾经说:“中国也要有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遭受到列强的欺辱。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我也要像毛泽东一样刻苦读书,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和他少年时代发愤读书、学习是分不开的。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爷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再想想自己,家中有好多好多的书,可是我很少静下心来看一看。有的时候妈妈爸爸硬是要我看。我就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页一页地很快地翻过去,至于书中写了些什么,我却一点也没有记住。我想:为了我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决定发愤读书,从书中吸收养料,增长知识与才干,沿着毛泽东爷爷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学习毛泽东思想,还有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看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和与改革发展背道而驰的不正之风,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弊端的笼罩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灵魂被金钱的魅力所征服,所腐蚀。造成这些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脑海中的思想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健康,为了追求物质文明而忘记甚至放弃了精神文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高层开始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仍然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领导者与组织者的客观要求。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斗争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数迷恋于动画片和电玩,而忽略了书的重要性,不爱读书。其实,在知识的海洋里,书就像一位热心的向导,帮你揭开了无数的谜团。尤其是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所以,我们要像先辈们那样,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用我们的头脑和智慧以及丰富的科学知识,来建设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篇五: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


相关内容

  • 名人传读后感800字
  • 名人的生命轨迹,总是让我们吃惊,伤感,赞叹.我们所知道的音乐家,文学家,美术家很多很多.名人传告诉我们的,是3个伟大的奇迹-文学家托尔斯泰,雕塑家米开朗基罗,音乐家贝多芬.看过很多很多属于他们的故事.坐在图书馆看另外一本关于他们的传记.心里觉得很不容易.平时都是看那些散文,小说,哪里有空翻看这些伟人 ...

  • 巨人传读后感
  • 篇一:巨人传读后感 读完<巨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 ...

  • 毛泽东传读后感
  •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法律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空闲时,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因为他,能 ...

  • 名人传读后感1000字
  • <名人传>读后感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而<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 ...

  • [恩格斯画传]读后感
  •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学 生 姓 名 学 号 [1**********]24 所 在 院 系 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城乡规划 指 导 教 师 徐兴华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 2016年 12月 20 日 <恩格斯 ...

  • 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读后感
  • 简爱读后感 曾经有一份挚爱,漂洋过海来到我面前,那便是<简爱>.它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她所象征的女性理想和追求已超越了时空,成了人们心中的永恒. < ...

  • 曼德拉自传读后感
  • <圣经·雅歌>中唱道:"我虽然黑,却是秀美--不要因日头把我晒黑了,就轻看我."这是"好逑"的所罗门唱给自己心仪女子的情歌.从美学上看,黑的极致是一种浑厚浓重的亮色.黑色是非洲的颜色,沉郁.刚劲.肥沃.黑色又是劳动的颜色,朴实.勤劳.勇敢.所以,在 ...

  • 不向生命屈服
  • 不向命运屈服 --读<名人传>有感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望着鞭炮布满的天空,听着从窗外传来的阵阵鞭炮声,金黄的明月挂在天边,星星不时地冲着我眨巴着眼睛,好想问我在想什么?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想起前几天阅读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 ...

  • [尊前谈笑人依旧]观后感
  • <尊前谈笑人依旧>观后感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尊前谈笑人依旧>观后感 一. 观看毛泽东影像有感. 看完了毛主席的一生之后,我想到了"孤家寡人",想到了电影&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