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观对[儒林外史]的研究

小观对《儒林外史》的研究

作者:耿丽珍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 要】《儒林外史》这部曾被鲁迅先生赞为“伟大”且又“唯一”的古代讽刺小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重视,对它的研究热情也逐渐高涨。本文力求通过对近几年研究《儒林外史》的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力求使它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化。

【关键词】思想内容;传统文化;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在新时期以来,不断为学术界所重视,它的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论文论著数量的猛增,研究广度的开拓和深度的挖掘,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论文的内容分类看,有研究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作品思想主旨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小说类型特征的,研究作品叙事特点及讽刺手法的,研究作品题材来源的,研究作品评点特征的,研究作家生平、思想、交游的,书评剧评,还有其它方面的。这些类别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特点:一、研究者在原来较为集中研究作家生平思想、作品思想与艺术以及版本等几大块的基础上,已经注意开拓新的领域,力求用新的方法和角度作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二、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有的研究者开始着手《儒林外史》研究史的研究。三、人们已意识到《儒林外史》的研究必须走出纯学术的圈子,在努力提高研究水平的同时,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这些均表明了《儒林外史》研究正酝酿着新的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势头和广阔的前景。

下面就近几年《儒林外史》研究情况做一些简要叙述。

一、关于思想内容的研究

关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李雪梅指出,“在《儒林外史》中,对汲汲功名的各色人物及其所体传达出的士子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的讽刺是书中最具天才光华的部分,八股士“名士”们对功和名的追求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士子的精神追求,而实际上无论真儒假儒,仕宦名士,在外史中皆普遍呈现出一种对原儒观念中士人社会责任感的冷漠。在看到士子们或主动或不得不或对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体系产生淡漠和怀疑之后,具有思想家素质的吴敬梓实际还在不断追寻人生其他的价值形式,从其所继承的儒家传统思想、魏晋风度和明清新思潮中提取价值因素,以求重新建立生存的价值体系。”王庆珍指出,“如果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作品则是通过象匡超人这样曾经挚诚﹑热情﹑重孝悌﹑讲仁义的青年, 逐步走向忘恩负义﹑寡廉鲜耻的过程, 来昭示八股科举荒谬吃人的本质及在其引导下儒林一代不如一代的必然趋势,正所谓„百代兴亡朝复暮, 江风吹倒前朝树‟。”由于《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人物是作者否定的对象,因此有很多的学者都致力于研究作者批判或揭露的社会现象,忽略了作者褒奖的人物以及作者肯定人生道路。刘莉萍“那种想以道家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来对抗、矫正制举造成的衰颓士风和衰飒世风,颇近于道家。道家总是把客观方面摆在阳刚、坚强、先进、变动不居的位置,而要求主观方面居于阴柔、弱小、落后、虚静、和平的

方面, 采取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后取先,以静制动的策略,这样就形成了道家尚阴柔的特殊处事风格。”由此,“道家思想赋予杜少卿豪放的性格”,“道家思想赋予虞博士淡定的性格”,“道家思想赋予王冕沉稳的性格”。作者勇于从吴敬梓人生理想道路出发,结合传统的道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关于主题思想内容的看法。这些学者,或从具体情节出发,或从人物描写入手,或从传统文化着眼,对《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与文化内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二、对艺术手法和讽刺艺术的探究

《儒从外中》从选材特点、结构形式、叙事角度、讽刺手法等方面都独树一帜,因而近几年来有人从小说类型特征方面着眼,对其予以审视和研究。许富宏提出,“《儒林外史》正是借鉴了《汉书·儒林传》这种牵连人物的方式”这种“牵连人物的方式”,作者称之为“家谱式连接人物的方式”。“《汉书·儒林传》各传主独立成段, 重交待传主出处与家学渊源, 而对其结局或载或不载, 具有轻载结局的特点。《儒林外史》对人物的退场大都不予交待, 亦是轻载其结局,小说中大部分人物的退场总是不了了之”。同时,“借鉴禄利之评升华小说主题”由此提出《儒林外史》对《汉书·儒林传》的继承,作者同样指出了《儒林外史》对《汉书·儒林传》的升华。“其一, 与《汉书·儒林传》的先因后果相反,《儒林外史》是先果后因;其二,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其三,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在对讽刺艺术的研究中,刘华东认为,“《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它的高明处主要在于是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而不是由作者露面直接对形象作如此这般的揶揄和嘲弄。仿佛只是信笔写来,读者却感到心驰神迷,余味无穷。”谢灵和潘丽娜提出,“以美写丑的和以美写美的滑稽美在吴敬梓的笔下,表现了滑稽美,也表现了滑稽丑;用艺术表现的滑稽美,肯定了正面人物的滑稽性,否定了反面人物的丑恶性”“以惯性的突变,造成偶然性,形成了人与环境不协调的艺术美”。由单纯的从小说情节的考察到结合喜剧的研究,标志着研究广度上的拓展以及突破。

三、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因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儒林外史》研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必定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研究人物,要么是群像(三个以上)对比,或者是结合其他作品中与研究人物性格相似的人物进行对比研究,很少有对同一部作品中的“二人组合”给予一定关注的。王以兴独树一帜。他提出,“《儒林外史》中“二进”形象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作者借“二进”的生平经历向人们说明当时士子们为什么会痴迷于八股举业。而又通过两个精彩的细节刻画,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士子们对八股科举及其带来的“功名富贵”的痴迷狂恋程度。在表达艺术上,作者巧妙地以典型人物具体说是他们的态度作为“二进”前后变化的参照,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了“二进”人物形象之思想内涵的表达;而在情节上,作者是将二人对照起来,使他们前后刻画的侧重点互相补充,避免重复。”观点颇为新颖。在研究的群体方面,李伟《论中老年形象的文化内蕴》与谢俊梅《浅谈中的女性形象》值得我们关注。李伟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老年人不仅具有自然人的特

性,更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小说试图以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来探讨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问题,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而谢俊梅提出,科举制度的毒害,竟然延伸到了闺房之内,用王三姑娘和娉娘的例子,生动而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点。她提出,对女性的描写,对全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儒林外史》对世情的批判与平民真情的理想追求[J].商业文化,2010(2).

[2]王庆珍.论匡超人的蜕变轨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刘莉萍.浅论道家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杜少卿、虞博士、王冕人物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S1).

[4]许富宏.从《汉书·儒林传》看《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刘华东.《儒林外史》之讽刺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4).

[6]谢灵,潘丽娜.论《儒林外史》的喜剧艺术[J].学理论,2010(17).

[7]王以兴.谈《儒林外史》中“二进”形象的思想内涵与表达艺术[J].名作欣赏,2010(8).

[8]李伟.论《儒林外史》中老年形象的文化内蕴[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9]谢俊梅.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

小观对《儒林外史》的研究

作者:耿丽珍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 要】《儒林外史》这部曾被鲁迅先生赞为“伟大”且又“唯一”的古代讽刺小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重视,对它的研究热情也逐渐高涨。本文力求通过对近几年研究《儒林外史》的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力求使它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化。

【关键词】思想内容;传统文化;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在新时期以来,不断为学术界所重视,它的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论文论著数量的猛增,研究广度的开拓和深度的挖掘,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就论文的内容分类看,有研究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作品思想主旨和文化内涵的,研究小说类型特征的,研究作品叙事特点及讽刺手法的,研究作品题材来源的,研究作品评点特征的,研究作家生平、思想、交游的,书评剧评,还有其它方面的。这些类别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特点:一、研究者在原来较为集中研究作家生平思想、作品思想与艺术以及版本等几大块的基础上,已经注意开拓新的领域,力求用新的方法和角度作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二、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宽,有的研究者开始着手《儒林外史》研究史的研究。三、人们已意识到《儒林外史》的研究必须走出纯学术的圈子,在努力提高研究水平的同时,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这些均表明了《儒林外史》研究正酝酿着新的突破,展示出良好的势头和广阔的前景。

下面就近几年《儒林外史》研究情况做一些简要叙述。

一、关于思想内容的研究

关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李雪梅指出,“在《儒林外史》中,对汲汲功名的各色人物及其所体传达出的士子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的讽刺是书中最具天才光华的部分,八股士“名士”们对功和名的追求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士子的精神追求,而实际上无论真儒假儒,仕宦名士,在外史中皆普遍呈现出一种对原儒观念中士人社会责任感的冷漠。在看到士子们或主动或不得不或对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体系产生淡漠和怀疑之后,具有思想家素质的吴敬梓实际还在不断追寻人生其他的价值形式,从其所继承的儒家传统思想、魏晋风度和明清新思潮中提取价值因素,以求重新建立生存的价值体系。”王庆珍指出,“如果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作品则是通过象匡超人这样曾经挚诚﹑热情﹑重孝悌﹑讲仁义的青年, 逐步走向忘恩负义﹑寡廉鲜耻的过程, 来昭示八股科举荒谬吃人的本质及在其引导下儒林一代不如一代的必然趋势,正所谓„百代兴亡朝复暮, 江风吹倒前朝树‟。”由于《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人物是作者否定的对象,因此有很多的学者都致力于研究作者批判或揭露的社会现象,忽略了作者褒奖的人物以及作者肯定人生道路。刘莉萍“那种想以道家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来对抗、矫正制举造成的衰颓士风和衰飒世风,颇近于道家。道家总是把客观方面摆在阳刚、坚强、先进、变动不居的位置,而要求主观方面居于阴柔、弱小、落后、虚静、和平的

方面, 采取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后取先,以静制动的策略,这样就形成了道家尚阴柔的特殊处事风格。”由此,“道家思想赋予杜少卿豪放的性格”,“道家思想赋予虞博士淡定的性格”,“道家思想赋予王冕沉稳的性格”。作者勇于从吴敬梓人生理想道路出发,结合传统的道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关于主题思想内容的看法。这些学者,或从具体情节出发,或从人物描写入手,或从传统文化着眼,对《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与文化内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二、对艺术手法和讽刺艺术的探究

《儒从外中》从选材特点、结构形式、叙事角度、讽刺手法等方面都独树一帜,因而近几年来有人从小说类型特征方面着眼,对其予以审视和研究。许富宏提出,“《儒林外史》正是借鉴了《汉书·儒林传》这种牵连人物的方式”这种“牵连人物的方式”,作者称之为“家谱式连接人物的方式”。“《汉书·儒林传》各传主独立成段, 重交待传主出处与家学渊源, 而对其结局或载或不载, 具有轻载结局的特点。《儒林外史》对人物的退场大都不予交待, 亦是轻载其结局,小说中大部分人物的退场总是不了了之”。同时,“借鉴禄利之评升华小说主题”由此提出《儒林外史》对《汉书·儒林传》的继承,作者同样指出了《儒林外史》对《汉书·儒林传》的升华。“其一, 与《汉书·儒林传》的先因后果相反,《儒林外史》是先果后因;其二,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其三,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在对讽刺艺术的研究中,刘华东认为,“《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它的高明处主要在于是用真实而典型的故事情节来体现讽刺的意味,而不是由作者露面直接对形象作如此这般的揶揄和嘲弄。仿佛只是信笔写来,读者却感到心驰神迷,余味无穷。”谢灵和潘丽娜提出,“以美写丑的和以美写美的滑稽美在吴敬梓的笔下,表现了滑稽美,也表现了滑稽丑;用艺术表现的滑稽美,肯定了正面人物的滑稽性,否定了反面人物的丑恶性”“以惯性的突变,造成偶然性,形成了人与环境不协调的艺术美”。由单纯的从小说情节的考察到结合喜剧的研究,标志着研究广度上的拓展以及突破。

三、关于人物形象的研究

因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儒林外史》研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必定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研究人物,要么是群像(三个以上)对比,或者是结合其他作品中与研究人物性格相似的人物进行对比研究,很少有对同一部作品中的“二人组合”给予一定关注的。王以兴独树一帜。他提出,“《儒林外史》中“二进”形象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作者借“二进”的生平经历向人们说明当时士子们为什么会痴迷于八股举业。而又通过两个精彩的细节刻画,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士子们对八股科举及其带来的“功名富贵”的痴迷狂恋程度。在表达艺术上,作者巧妙地以典型人物具体说是他们的态度作为“二进”前后变化的参照,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了“二进”人物形象之思想内涵的表达;而在情节上,作者是将二人对照起来,使他们前后刻画的侧重点互相补充,避免重复。”观点颇为新颖。在研究的群体方面,李伟《论中老年形象的文化内蕴》与谢俊梅《浅谈中的女性形象》值得我们关注。李伟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老年人不仅具有自然人的特

性,更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小说试图以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来探讨封建社会的文化与教育问题,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特色,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而谢俊梅提出,科举制度的毒害,竟然延伸到了闺房之内,用王三姑娘和娉娘的例子,生动而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点。她提出,对女性的描写,对全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儒林外史》对世情的批判与平民真情的理想追求[J].商业文化,2010(2).

[2]王庆珍.论匡超人的蜕变轨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3]刘莉萍.浅论道家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杜少卿、虞博士、王冕人物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S1).

[4]许富宏.从《汉书·儒林传》看《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刘华东.《儒林外史》之讽刺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4).

[6]谢灵,潘丽娜.论《儒林外史》的喜剧艺术[J].学理论,2010(17).

[7]王以兴.谈《儒林外史》中“二进”形象的思想内涵与表达艺术[J].名作欣赏,2010(8).

[8]李伟.论《儒林外史》中老年形象的文化内蕴[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9]谢俊梅.浅谈《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


相关内容

  • 小说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 文艺研究2013年第7期 小说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商伟教授访谈录-- 杨彬 1962年1月生,吉林省延吉市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留学并获得博商伟教授, 士学位.现执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任杜氏中国文化讲席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小说.戏曲 ...

  • 浅论[儒林外史]的外来词
  • 浅论<儒林外史>中的外来词 一.研究的现状 任何的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语言内部自己的调整外,还有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外来语的引用,外来语形成的文字就是外来词.而这些引进来的外来词,不断地与本民族的语言进行融合,最后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使得语言更加具有生机 ...

  •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
  • 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 一 百年来几种主要说法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识小>中称<儒林外史>为"吾国旧小说巨构". 其结构学在我国六大古典小说中也是别具一格的.纵览百年来的研究,主要 说法有四: 一曰"连环短篇" ...

  • [儒林外史]作第六大名著你赞同吗?
  • <儒林外史>作第六大名著你赞同吗? 古典长篇小说以<五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登峰造极! 五大名著之外,到底谁该排第六位呢? 候选的基本上也就是:<儒林外史>< ...

  • [儒林外史]戏曲描写的艺术功能与文献价值
  • 摘 要: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生活场景之中的戏曲习俗与资料,描绘了当时戏曲从业者的生存状态,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与表现主旨均有重要的文学作用:对戏曲的描述是清代戏曲发展的重要佐证材料,又具有戏曲文献价值,对研究当时戏曲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 戏曲 ...

  • 浅论[儒林外史]的文学艺术特点
  • 摘 要:<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书中主要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貌,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嘲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作者独具匠心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以及对士林人物的 ...

  •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
  • <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分析 摘 要 <儒林外史>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并且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马二先生可以说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首先,他有自己的人物形象所应该具有的悲剧性格.由于无逃脱固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特征就必定是受到封 ...

  • [儒林外史]反诘疑问句研究
  • <儒林外史>反诘疑问句研究 [摘要]<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所处时代与所创作地域的语言特点.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以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为标志的反诘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地.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清代中叶汉语 ...

  •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人物形象
  • 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人物形象 摘要:<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是作者极其称赞的人物.他是文中少有的真儒士,淡泊名利,重视民生,不畏强权,超脱自然,洒脱不俗.作者运用正话反说,把对他的赞扬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对封建礼教的禁锢与统治阶级的腐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分析杜少卿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