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畜牧产业是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制定实施《规划》, 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畜牧产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推动主要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建设, 完善畜牧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真正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 把我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认真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 加强沟通协商, 密切配合, 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二月十一日

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不仅保障了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促进了农民增收, 而且有力推动了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 畜牧业的作用更加突出, 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 产业现状。

“十五”以来, 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肉类产量585万吨、禽蛋产量372万吨、奶类产量302万吨, 肉、蛋、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二、四位, 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16.4%、37.7%、14倍。全省肉牛存栏1051万头、出栏560万头, 生猪存栏4462万头、出栏4847.9万头, 家禽存栏6.1亿只、出栏7.5亿只, 羊存栏2038万只、出栏2220万只, 肉牛、生猪、家禽、肉羊饲养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四位。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 出栏千头以上的猪场达到9738个, 其中万头以上的猪场370个; 出栏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454个, 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5679个, 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场604个, 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8%、96%、68%和80%。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661家, 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 涌现出双汇集团、众品公司、华英集团、大用集团、永达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生猪和肉禽加工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畜牧业在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76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7%,全省县(市、区) 中有28个超过50%,有45个超过40%。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956元, 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达31.4%。

我省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养殖水平低, 散养还占有一定比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畜产品药物残留控制难度大,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国内重要城市及国外的市场准入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产业体系不完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 名牌产品少, 精深加工产品少, 产业链条短, 营销网络不健全, 组织化程度不高, 产销衔接不紧密, 外向度低。三是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草饲料、市场信息、现代物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冷链物流体系不发达等问题尤其突出, 畜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保障能力不强。

(二) 国内外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

从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看, 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畜牧业, 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和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 畜牧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区域集聚化。畜产品生产按照区域比较优势, 在地区之间逐渐出现专业化分工, 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的优势生产区域和优势产业集群。如美国围绕中部玉米带形成了黄金畜牧带, 欧洲形成了荷兰奶业带和丹麦生猪带, 日本形成了神户牛肉带等。二是生产经营产业化。畜牧产业链条在向前后延伸的同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畜禽养殖、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等各环节均呈现出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趋势, 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加基地等产业化经营形式不断涌现, 畜牧业形成了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三是产品结构高级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 国内畜产品消费结构呈现由注重数量的“温饱型”消费向注重营养和质量的“小康型”消费转变。方便快捷的冷鲜肉、调理制品、精细分割产品等半成品、成品逐步取代粗加工和初加工产品, 并成为畜产品的主流。四是产品质量安全化。国内居民开始更多地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 国际社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更加严格, 许多国家对畜牧业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 纷纷提高了畜产品进口的质量安全标准, 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五是生产环境生态化。生态密集型畜牧业是近年来畜牧业发展的新潮流, 以生态科学和循环经济原理为指导, 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通过发展集约经营,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养殖废弃物, 以畜牧业为轴心逐步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 河南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判断。

当前, 我省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重要转型期。虽然面临周边农业大省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提供了充足的支撑保障, 我省畜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 产品竞争力分析。在我省畜牧业主要品种中, 除生猪品质优但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以外, 奶牛、肉牛、蛋肉鸡均具有成本较低、利润较高的明显竞争优势。生猪。2008年我省生猪头均净利润为274元, 比河北省低99元, 比四川省低118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元; 头均生产成本为1259元, 比河北省高210元, 比四川省高163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元。我省生猪产业化水平较低, 产品销售以活猪为主, 猪肉制品比重低; 同时, 由于我省在生猪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设施、防疫设施等方面投入较多, 以及饲料结构中粮食等精料所占比重高, 造成单体生产成本较高, 没有实现优质优价, 生猪养殖比较效益低。但是生猪产业在我省畜牧业中居于关键的支撑地位, 下一步必须努力提高产品加工度和附加值, 控制生产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力, 巩固提升生猪产业的战略支撑作用。奶牛。2008年我省奶牛头均净利润为2898元, 比黑龙江省高106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9元; 头均生产成本为10761元, 比黑龙江省高150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06元。我省奶牛成本收益情况较好, 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肉牛。2008年我省肉牛头均净利润为1445元, 比河北省高461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0元; 头均生产成本为3539元, 比河北省低2307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元。我省肉牛成本收益高, 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肉鸡。2008年我省每百只肉鸡净利润为263元, 比山东省高61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元; 每百只肉鸡生产成本为1673元, 比山东省低6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8元。我省肉鸡生产利润较高、成本较低, 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蛋鸡。2008年我省每百只蛋鸡净利润为1542元, 比山东省高551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5元; 每百只蛋鸡生产成本为10451元, 比山东省低136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1元。我省蛋鸡成本收益情况较好, 在国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2. 有利条件分析。一是产业基础较好。我省畜禽生产总量大, 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 畜产品加工原料基础雄厚; 肉制品加工发展较快, 拥有双汇、众品、华英、大用、永达等全国知名品牌和较完善的销售网络, 具备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 奶业发展初具规模, 花花牛、巨尔等本土品牌已具有一定实力, 蒙牛、伊利等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进驻, 为奶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区位优势突出。我省地处中原, 交通便利, 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物流成本低, 易于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集散地。我省地处暖温带, 气候温和, 适宜畜禽繁殖生长。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生产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我省已成为畜禽饲养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三是资源优势明显。我省是农业大省, 精饲料和粗饲料资源丰富, 地方畜禽良种较多, 遗传资源丰富, 拥有南阳牛、固始鸡、槐山羊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和新培育的夏南牛、豫南黑猪等国家级新品种, 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肉牛、荷斯坦奶牛、长白猪、大约克猪、樱桃谷鸭、海兰蛋鸡、艾维茵肉鸡等优良畜禽品种, 制种供种能力较强。

3. 市场前景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畜产品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 肉、蛋、奶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呈刚性增长态势, 畜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据统计,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肉、蛋、奶消费支出为730.71元, 比2000年的375.64元增长94.5%,年均增长8.6%,按此增速推算从2010年到2020年我省城镇畜产品消费支出将增长2.5倍;2008年国内城镇居民肉、蛋、奶消费支出为1178.39元, 比2000年的536.47元增长120%,年均增长10.4%,按此增速推算从2010年到2020年国内城镇畜产品消费支出将增

长2.97倍。另外, 广大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逐步退出畜牧业养殖, 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畜牧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 资源承载力分析。目前, 全省规模以上饲料工业产品总量940万吨, 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4%,蛋白饲料需要从省外进行调剂。根据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 其中玉米283.5亿公斤、小麦337.5亿公斤。预计到2020年, 扣除口粮、种子、工业用粮等, 我省共可转化生产饲料粮275亿公斤, 将比2008年转化的77.7亿公斤增长197.3亿公斤。这符合我省提高粮食转化能力和增加粮食附加值的战略目标, 而且通过转化饲料粮、提高我省的畜产品供应能力、增加畜产品调出量可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另外我省秸秆总产量为7885.9万吨, 预计2020年全省秸秆总量将达9445.9万吨, 具备发展秸秆养畜的广阔空间。我省草地资源比较丰富, 特别是黄淮流域沿河滩区和浅山丘陵地区具有发展牧草种植和规模养殖的天然优势。我省拥有林地面积4338.64万亩, 是发展林草间作和林下养殖的理想区域。

总体上看, 畜牧业已发展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 综合优势较强, 发展潜力巨大, 成长性好, 关联度高, 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 目前正处于加快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下一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 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推动主要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建设, 完善畜牧业服务支撑体系, 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 基本定位。

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出任务, 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 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 把我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

(二)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装备畜牧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 积极实施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 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集群发展,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大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 推动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三) 战略任务。

1. 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一是大力调整畜禽结构, 坚持“提猪、扩牛、壮禽”的方针, 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 扩大奶牛、肉牛等优势产品的规模, 进一步壮大禽类生产。二是大力调整畜牧业空间结构,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围绕重点龙头

企业和畜牧大县, 加快发展相对集中的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三是大力调整产品结构, 加快畜牧业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 加快粗放、低效畜产品向安全、高效畜产品转变, 提高优质、特色畜产品的比重。2.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针对不同的畜禽品种, 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重点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 积极鼓励支持林地散养等生态养殖。二是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加快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 带动养殖业加快发展, 实现养殖与加工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广应用畜牧科技, 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增强畜牧科技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 主要目标。

实施“57151”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 通过建设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 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饲料饲草供应、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科技支撑七大体系, 力争到202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50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

1. 产业规模。到2012年, 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20万吨、420万吨、450万吨以上,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到2015年, 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40万吨、460万吨、620万吨以上,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2∶1,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到2020年, 全省肉类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50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3∶1,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到2012年, 全省生猪存栏4700万头、出栏5800万头; 奶牛存栏125万头; 肉牛存栏1260万头、出栏650万头; 蛋禽存栏4亿只, 肉禽出栏10亿只; 肉羊存栏2400万只、出栏2580万只。到2015年, 全省生猪存栏4800万头、出栏6500万头; 奶牛存栏160万头; 肉牛存栏1420万头、出栏730万头; 蛋禽存栏4.2亿只, 肉禽出栏12亿只; 肉羊存栏2700万只、出栏2850万只。到2020年, 全省生猪存栏4930万头、出栏7500万头; 奶牛存栏240万头; 肉牛存栏1680万头、出栏800万头; 蛋禽存栏4.5亿只, 肉禽出栏15亿只; 肉羊存栏3100万只、出栏3200万只。2. 产业结构。到2012年, 全省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2.5%、14.72%、16.67%、4.31%。到2015年, 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1.07%、15.48%、17.26%、4.17%。到2020年, 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0%、16%、18%、4%。

到2012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40%、85%、75%、97%;到2015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5%、45%、87%、78%、98%;到2020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55%、90%、80%、99%。

3. 科技进步。到2012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85%、75%、90%、80%、95%以上, 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30%,肉牛胴体重160公斤, 奶牛单产6000公斤。到2015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0%、85%、95%、90%以上, 肉鸡实现良种化, 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40%,肉牛胴体重170公斤, 奶牛单产6500公斤。到2020年, 主要畜禽品种全部实现良种化, 生猪、蛋鸡料肉(蛋) 比分别提升到3∶1和2.2∶1, 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60%,肉牛胴体重200公斤, 奶牛单产7000公斤。

4. 质量安全。到2012年, 大型集约化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3%以上。到2015年, 规模以上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建立畜产品可追溯制度, 建成畜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 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 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覆盖, 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5. 集聚发展。到2012年, 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5%;形成15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到2015年, 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形成15个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企业。到2020年, 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90%以上。6. 生态环保。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加快现有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 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 新建达到规定规模的养殖场全面建设污染处理设施, 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三、产业布局

依托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 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 结合各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综合考虑粮食、土地、水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积极建设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 带动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 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一) 现代生猪产业优势集聚区。我省是养猪大省, 养猪业在畜牧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 我省养猪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实现了数量、质量、规模的同步发展。2008年全省生猪存栏4462万头、出栏4847.9万头, 分别居全国第二、三位; 猪肉产量367万吨, 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63%;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5%。全省规模以上生猪加工企业达到199家, 加工能力达到465万吨。但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 我省生猪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产销衔接不紧密, 产业化水平不高。

区域布局:生猪传统产区主要包括京广铁路沿线、南阳盆地和豫东平原的济源市和新郑市、荥阳市、通许县、尉氏县、杞县、汤阴县、安阳县、林州市、叶县、汝州市、禹州市、许昌县、鄢陵县、长葛市、襄城县、漯河市郾城区、漯河市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辉县市、卫辉市、延津县、长垣县、封丘县、浚县、正阳县、西平县、确山县、汝南县、上蔡县、遂平县、新蔡县、邓州市、唐河县、内乡县、镇平县、新野县、固始县、太康县、商水县、淮阳县、鹿邑县、沈丘县、西华县、项城市、永城市、虞城县、柘城县、商丘市睢阳区、民权县等50个县(市、区); 潜力开发区主要包括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的新安县、偃师市、嵩县、伊川

县、汝阳县、南召县、社旗县、桐柏县、方城县、鲁山县、渑池县、泌阳县、罗山县、潢川县、息县、淮滨县、光山县、新县等18个县(市、区) 。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生猪存栏4100万头、出栏6150万头, 分别占全省总量4930万头、7500万头的83%、82%;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产业化率达到65%。

发展路径:围绕降低生猪生产成本、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生猪产业布局, 提高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品加工度, 显著增强生猪产业对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在京广铁路沿线等生猪传统产区, 通过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技术, 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地位; 在防疫条件好、土地潜力大、人口密度低的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 高起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场, 形成生猪产业隆起带。以双汇集团、众品公司、雨润集团、龙大集团、志元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完善加工业布局, 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 加强龙头企业与生猪调出大县、规模养殖场区、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产销衔接, 探索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稳定龙头企业优质货源基地, 提高养殖环节效益; 通过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参与, 加快龙头企业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积极应对国际技术壁垒, 扩大生猪企业对外贸易。着力打造年生产加工5000万头的优质生猪产业化基地, 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猪肉制品核心产区。

(二) 现代奶业优势集聚区。

近年来, 通过实施黄河滩区和豫东平原“一带一片”绿色奶业带建设, 我省奶业持续高速发展。2008年全省奶牛存栏70万头; 牛奶产量280万吨, 居全国第四位。但与先进省份相比, 我省奶业养殖总量小, 精深加工环节薄弱, 产业化水平不高。 区域布局:奶业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的济源市和中牟县、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郑州市惠济区、开封县、兰考县、杞县、偃师市、孟津县、开封市禹王台区、洛阳市洛龙区、伊川县、郏县、汝州市、宝丰县、叶县、新乡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博爱县、濮阳县、清丰县、范县、漯河市源汇区、舞阳县、陕县、灵宝市、渑池县、邓州市、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宛城区、方城县、社旗县、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市梁园区、夏邑县、虞城县、永城市、民权县、宁陵县、柘城县、鹿邑县、郸城县、太康县、沈丘县等51个县(市、区) 。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奶牛存栏195万头以上, 牛奶产量达到820万吨, 分别占全省总量240万头、1000万吨的81.3%、82%;奶牛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率均达到95%以上。

发展路径:在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奶业发展基础好的奶业优势集聚区, 重点发展专业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 扩大养殖规模; 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 在规模养殖场区全面推行TMR(全混合日粮) 饲喂技术, 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 增加奶牛干物质的采食量, 降低奶牛疾病发生率; 以郑州花花牛公司、焦作蒙牛公司、平顶山伊利公司、商丘科迪集团、洛阳巨尔公司、新乡三元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 积极开展企业重组、兼并

或联合, 加快企业规模扩张,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培育名牌产品, 提升产业层次, 着力实施年加工800万吨奶业产业化工程, 实现我省奶业跨越式发展。

(三) 现代肉牛产业优势集聚区。

养牛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我省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肉牛存栏1051万头、出栏560万头, 均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 我省肉牛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 在生产成本和养殖效益上在国内均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 目前我省肉牛加工发展相对滞后, 带动力弱, 养殖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区域布局:肉牛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豫西南、豫东平原的南阳、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开封、商丘等市的邓州市、方城县、内乡县、社旗县、唐河县、南阳市宛城区、新野县、叶县、汝州市、郏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泌阳县、平舆县、确山县、上蔡县、新蔡县、扶沟县、淮阳县、鹿邑县、商水县、西华县、商丘市睢阳区、夏邑县、永城市、虞城县、柘城县、民权县、尉氏县、开封县、通许县、兰考县、杞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滑县、安阳县、南乐县等40个肉牛育肥基地; 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的灵宝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嵩县、新安县、汝阳县、西峡县、镇平县、南召县、桐柏县、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商城县、鲁山县、宝丰县、中牟县、孟津县、孟州市、温县、武陟县、濮阳县、长垣县、原阳县、延津县、睢县、宁陵县、商丘市梁园区等30个基础母牛重点养殖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肉牛存栏1350万头、出栏650万头, 分别占全省总量1680万头、800万头的80%、81.3%;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 产业化率达到50%。

发展路径:结合我省肉牛养殖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在南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主产区选择40个县(市、区) 作为肉牛育肥基地, 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选择30个县(市、区) 作为基础母牛养殖基地, 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 提高养殖效益。以南阳科尔沁公司、中原皓月公司、南乐福鑫公司、焦作绿旗公司、驻马店溢佳香公司、卫辉世魁公司等肉牛加工企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40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化工程, 加快我省肉牛业由优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

(四) 现代家禽产业优势集聚区。

家禽业是我省畜牧产业中发展速度快、规模比重大、产业化水平高的产业。2008年全省家禽存栏6.1亿只、出栏7.5亿只, 分别居全国第一、三位; 肉鸡规模养殖比重达98%,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为主的肉鸡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华英集团为主的肉鸭产业化龙头企业, 生产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 固始鸡、固始鸡笨蛋、卢氏绿壳蛋、淇河缠丝鸭蛋等产品畅销全国, 家禽产业呈现出快速扩张态势。区域布局:家禽优势集聚区包括豫北、豫东等的淇县、浚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修武县、武陟县、沁阳市、开封县、杞县、禹州市、南乐县、清丰县、舞钢市、临颍县、原阳县、获嘉县、柘城县、淮

阳县、西华县、商水县、郸城县、太康县、项城市、登封市、偃师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等30个肉鸡基地; 豫南、豫北的潢川县、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商城县、淮滨县、息县、新蔡县、洛宁县、尉氏县、扶沟县、新郑市、封丘县、濮阳县、台前县等15个水禽基地; 豫北、豫南等的济源市和固始县、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正阳县、安阳县、荥阳市、卢氏县、睢县、林州市、卫辉市、辉县市、汝州市、南阳市宛城区、南阳市卧龙区、许昌县、永城市、唐河县、博爱县等20个蛋鸡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蛋禽存栏3.7亿只, 肉禽出栏12亿只, 分别占全省总量4.5亿只、15亿只的82%、80%;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8%,肉禽产业化率达到70%以上。

发展路径: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华英集团、洛阳六和慧泉公司、洛阳东汉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 在豫北豫东肉鸡、豫南水禽等传统主产区, 积极推广“五加模式”(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经合组织+养殖场户), 大力发展肉禽集约化生产, 加快龙头企业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扩大禽肉产品对外贸易; 在固始鸡、卢氏绿壳蛋鸡等地方优良品种主产区, 大力发展以散养为主的生态养殖; 以遂平徐福记公司等企业为依托, 加强蛋品加工的开发与研究, 拓展蛋品的食用和医用等功能, 拉长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10亿只优质肉禽产业化工程, 促进肉禽产业快速扩张, 提高我省优质肉禽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五) 现代肉羊产业优势集聚区。

肉羊业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拥有槐山羊、小尾寒羊等多个地方品种, 农民素有养羊传统, 十分有利于发展肉羊产业。近年来, 我省养羊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 全省羊存栏2038万只、出栏2220万只, 羊肉产量26.5万吨, 均居全国第四位。从目前来看, 肉羊养殖仍以散养为主, 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总体水平较低; 肉羊良种覆盖率低, 繁育手段落后; 肉羊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技术水平较低, 缺少大型肉羊精深加工企业。

区域布局:肉羊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豫东槐山羊、豫西南伏牛白山羊、豫北小尾寒羊和太行黑山羊集中产区的济源市和中牟县、兰考县、通许县、宜阳县、栾川县、嵩县、叶县、鲁山县、宝丰县、内黄县、滑县、封丘县、浚县、修武县、濮阳县、台前县、范县、禹州市、舞阳县、灵宝市、陕县、唐河县、内乡县、南召县、西峡县、镇平县、桐柏县、民权县、宁陵县、夏邑县、柘城县、睢县、项城市、淮阳县、太康县、郸城县、沈丘县、西华县、鹿邑县、遂平县、平舆县、确山县、泌阳县、汝南县、固始县、淮滨县等46个县(市、区) 。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肉羊存栏2500万只、出栏2600万只, 分别占全省总量3100万只、3200万只的80%、81%;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产业化率达到60%。

发展路径:在周口、商丘、濮阳等地方品种主产区, 加强对槐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保持合理的种群规模和养殖数量; 积极推广杂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 以舍饲半舍饲为主, 适度发展规模养殖; 整合现有肉羊加工企业, 加强

技术改造, 加快产业升级和肉羊加工企业发展, 实施年加工1000万只规模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 创建中原优质肉羊品牌。

四、支撑体系

(一) 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 加快“育、繁、推、改”步伐, 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 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 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完善原种群、扩繁群、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网络“三群一网”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开展联合育种、种猪性能测定, 建立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体系, 实施群体遗传改良; 年新增80万头供种能力, 总供种能力达到200万头。 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加强奶牛良种的繁育和推广, 重点加快省奶牛繁育中心等高代次原种场建设。适当引进国外优良种牛遗传物质, 提高高产核心群奶牛质量; 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 提高区域内奶牛的良种化水平。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种公牛遗传评估, 建立和实行荷斯坦牛良种登记、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 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 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改善原料奶质量。

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以省肉牛繁育中心为依托, 扩大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外来优良肉牛品种的引进和纯种繁育规模, 建设全国最大的纯种肉牛繁育制种基地。扩建地方优良品种保种场, 加快南阳牛、郏县红牛、信阳水牛的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我国第一个肉牛专用新品种夏南牛纯种繁育场, 扩大群体规模。继续建设郑州、洛阳、许昌、南阳、泌阳等五个种公牛站, 扩大冻精生产规模, 配套建设市、县两级冻精冷链储运网络, 完善乡级人工授精网点。建设肉牛后裔测定中心, 科学选育优良品种, 提高肉牛生产水平。新增制供精能力1000万剂, 总供精能力达到1500万剂。

家禽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相配套的原种禽场、祖代禽场、父母代禽场制种供种体系, 新增蛋种禽供种能力300万套、肉种禽供种能力850万只。新建扩建固始鸡、卢氏绿壳蛋鸡、固始白鹅等地方良种原种场, 提高选育制种能力。 肉羊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良种扩繁场, 年新增供种能力3万只。新建槐山羊、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太行黑山羊等地方品种繁育场, 提高选育制种能力。

(二)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 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建立完善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 以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为重

点, 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可追溯管理、依法监管水平, 建立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 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加快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的组织体系、支撑体系、政策体系、预警体系、应急体系、追溯体系、执法体系、信息体系、责任体系等“九大体系”,重点加强基层防检疫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主要建设区域性防检疫中心站;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疫病监测网络、动物卫生监督所和检疫网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改造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物防疫条件; 围绕优势集聚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强种畜禽场的疫病净化, 加快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国际接轨的基本原则, 积极构建法规完善、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 完善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手段,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 重点制定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 为畜牧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重点建设省、市、县(市、区) 监管机构和企业(包括养殖、加工、畜产品批发市场) 四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 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 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 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 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 增强企业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检自控能力, 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点面结合、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规模, 积极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测检验, 健全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 饲料饲草供应体系。

坚持以提高自给能力为主、进口外调为辅, 立足现有基础, 优化饲料饲草产能布局;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 引导饲料企业改造升级,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依托五大优势集聚区,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协作、运作高效、服务方便的原则, 构建现代饲料产业体系, 到2020年, 全省饲料产量达到5000万吨; 重点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 饲料产量达2000万吨, 占全省的40%。加快培育大型饲料加工企业集团, 到2020年, 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个,50万吨以上的20个, 饲料龙头企业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26%提高到50%以上。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饲料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支持大中型企业自建或与研发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 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战略技术联盟。加强小麦型配合饲料、非常规饲料资源、新型饲料酶制剂、霉菌毒素脱毒剂、热敏性饲料添加剂等重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力争使重点饲料领域和关键饲料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 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 到2020年, 利用秸秆4000万吨, 占秸秆总量9500万吨的42%;因地制宜, 大力开展人工种草, 重点在黄河滩区种草50万亩、浅山丘陵区种草100万亩; 建设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 加强秸秆加工技术、秸秆生物利用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等研究开发, 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的方法, 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价值, 将粗饲料消化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五) 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引导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 重点围绕优势集聚区, 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 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在建设畜禽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向加工业延伸; 按照“高、专、精、深”的原则, 调整优化畜产品结构, 提高我省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 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 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 推进全省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 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 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肉类加工要围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 巩固提升猪肉、禽肉加工优势, 大力发展牛、羊肉加工, 不断提高牛、羊肉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比重; 扩大低温熟肉制品生产规模, 发展酱卤、熏烤、腊制等中式肉制品和添加肉类方便制品; 按照产品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安全化的发展方向, 积极研究开发功能产品、特优产品等新型肉类产品。奶类加工要继续加强液态奶产品的开发, 不断增加花色品种, 既要抢占高端市场, 又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大力发展婴幼儿配方奶粉, 尽快填补我省空白; 加快奶酪、黄油为主的奶制品精深加工, 抢占国内市场。蛋品加工要在巩固卤味蛋、松花蛋等传统风味蛋品优势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液态蛋、蛋白粉、蛋黄粉、全蛋粉、蛋白片、核黄素、卵鳞脂、溶菌酶等蛋品的精深加工产品。(六) 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发展畜牧业现代物流的主要方向是利用现代技术和设施, 加快畜产品冷链物流、活畜禽调运、生产资料配送等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现代畜牧业物流服务体系。围绕五大优势集聚区和饲料、兽药、机械等主要批发市场, 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 依托双汇集团、众品公司、大用集团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物流基础, 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重组, 培育一批服务质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畜牧业现代物流企业;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 提高公路冷链物流运输能力, 尽快建立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体系, 建立冷链物流体系与终端销售市场的衔接机制, 为我

省畜禽制成品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创造快捷便利条件;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尽快制定畜牧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 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 加快畜牧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 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 加快制定畜牧业物流通用技术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 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七) 科技支撑体系。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 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围绕优势集聚区建设, 建立与国家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 重点建设现代畜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 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 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牧机械、质量安全、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引进消化吸收胚胎移植、性别控制技术、转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等一批现代畜牧产业的先进技术。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五、生态环保

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坚持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置原则, 从源头控制减少排放, 加大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 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 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融合统一。(一) 加快养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 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落实生产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的“三同时”环保要求, 保证新建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 实现达标排放; 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 加快标准化改造, 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 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集中, 逐步解决养殖规模小、经营单元多、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降低面源污染程度。

(二) 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 针对不同畜禽品种, 采取不同的粪污处置方法。牛、羊等草食牲畜粪便和蛋鸡、肉鸡等家禽粪便收集方便、处理简单, 可以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小规模养猪场遵照“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的基本原则, 根据养猪场周边土壤的环境容量直接进行消纳。运用生态养殖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 引导大规模养猪场通过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厌氧处理、耗氧发酵、沼气工程等无害化处理利用, 减少粪污流失所造成的污染。(三) 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鼓励饲料生产企业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和制作技术, 提高畜禽对饲料利用转化率, 降低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及氮磷的含量, 实现节粮减排、健康养殖。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料, 提高畜禽粪便的转化利用率。对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加工利用, 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四)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 走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养

殖, 通过过腹还田等途径, 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 促进农牧有机结合, 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 逐步建立以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六、政策措施

(一)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强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等畜牧业支撑体系建设, 逐步将畜禽良种补贴、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公益性经费支出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等多种形式, 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 采取财政直接补助、参股经营、贷款贴息等方式,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激励机制, 对开发利用沼液、沼渣和施用有机肥给予补贴。加大对规模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企业、物流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 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或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 募集发展资金; 鼓励和吸引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从事畜牧业生产加工, 形成大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等各类市场主体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 形成全社会各行业共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格局。

(二) 搞好项目建设。

以项目为带动, 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升级。在规模养殖方面, 重点发展5000头以上生猪、500头以上奶牛肉牛、100万只以上肉禽和50万只以上蛋鸡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在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带动项目, 重点提升肉制品、乳制品、蛋品的加工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引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畜禽良种繁育方面,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良种扩繁场和本地原种场, 进一步提高良种推广能力, 从源头上提高畜产品质量。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面, 重点搞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乡镇防疫检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显著提升我省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能力等方面的建设, 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在饲草饲料综合开发利用方面, 重点推动饲料加工、优质牧草基地和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 确保畜牧业投入品的高效安全。

(三) 推动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经合组织+养殖场户”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产业化运行模式。创新科技研发推广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水平。创新金融担保机制, 探索保单抵押和畜禽圈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畜牧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积极引导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储备体系和龙头企业两个“蓄水池”的作用, 搞好余缺调剂,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构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探索解决畜牧业用地问题, 大力发展不破坏耕作层的集约化养殖, 引导畜禽养殖向浅山丘陵区、滩涂地、废弃地合理布局, 适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划定畜牧养殖集聚区, 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四)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智力。制定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畜产品出口基地和质量卫生认证体系。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培育名牌产品, 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 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搭建平台, 组织参与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展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战略合作, 借势借力发展。(五) 加强预警调控。

建立完善畜牧业生产和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完善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和及时发布制度, 科学指导生产和疫病防控。根据主要畜禽品种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合理确定市场调控预警指标及具体标准, 适时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增加储备、调整政府补贴、进出口调节等措施, 防止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促进畜禽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完善畜牧业防范风险的各种应急预案, 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畜牧业造成的影响, 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规划为指导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 在此基础上, 将围绕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等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和良种繁育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饲料饲草供应、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服务、科技支撑等七大支撑体系制定专项实施方案, 重点解决优势集聚区与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分阶段实施等问题, 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各市、县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畜牧产业是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撑产业。制定实施《规划》, 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畜牧产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推动主要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建设, 完善畜牧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真正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 把我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认真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 加强沟通协商, 密切配合, 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二月十一日

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是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不仅保障了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促进了农民增收, 而且有力推动了食品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 畜牧业的作用更加突出, 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为了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促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 产业现状。

“十五”以来, 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省肉类产量585万吨、禽蛋产量372万吨、奶类产量302万吨, 肉、蛋、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二、四位, 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16.4%、37.7%、14倍。全省肉牛存栏1051万头、出栏560万头, 生猪存栏4462万头、出栏4847.9万头, 家禽存栏6.1亿只、出栏7.5亿只, 羊存栏2038万只、出栏2220万只, 肉牛、生猪、家禽、肉羊饲养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四位。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 出栏千头以上的猪场达到9738个, 其中万头以上的猪场370个; 出栏10万只以上的肉鸡场454个, 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5679个, 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场604个, 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8%、96%、68%和80%。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661家, 省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 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 涌现出双汇集团、众品公司、华英集团、大用集团、永达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生猪和肉禽加工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畜牧业在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76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7%,全省县(市、区) 中有28个超过50%,有45个超过40%。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956元, 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达31.4%。

我省畜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方式粗放。集约化养殖水平低, 散养还占有一定比重。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畜产品药物残留控制难度大,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与国内重要城市及国外的市场准入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产业体系不完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少, 名牌产品少, 精深加工产品少, 产业链条短, 营销网络不健全, 组织化程度不高, 产销衔接不紧密, 外向度低。三是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草饲料、市场信息、现代物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冷链物流体系不发达等问题尤其突出, 畜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保障能力不强。

(二) 国内外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

从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看, 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畜牧业, 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和产业发展理念不断创新, 畜牧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生产区域集聚化。畜产品生产按照区域比较优势, 在地区之间逐渐出现专业化分工, 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的优势生产区域和优势产业集群。如美国围绕中部玉米带形成了黄金畜牧带, 欧洲形成了荷兰奶业带和丹麦生猪带, 日本形成了神户牛肉带等。二是生产经营产业化。畜牧产业链条在向前后延伸的同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畜禽养殖、饲料生产、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等各环节均呈现出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趋势, 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加基地等产业化经营形式不断涌现, 畜牧业形成了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三是产品结构高级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 国内畜产品消费结构呈现由注重数量的“温饱型”消费向注重营养和质量的“小康型”消费转变。方便快捷的冷鲜肉、调理制品、精细分割产品等半成品、成品逐步取代粗加工和初加工产品, 并成为畜产品的主流。四是产品质量安全化。国内居民开始更多地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 国际社会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更加严格, 许多国家对畜牧业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 纷纷提高了畜产品进口的质量安全标准, 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五是生产环境生态化。生态密集型畜牧业是近年来畜牧业发展的新潮流, 以生态科学和循环经济原理为指导, 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通过发展集约经营,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养殖废弃物, 以畜牧业为轴心逐步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体系。

(三) 河南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判断。

当前, 我省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推进的重要转型期。虽然面临周边农业大省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提供了充足的支撑保障, 我省畜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 产品竞争力分析。在我省畜牧业主要品种中, 除生猪品质优但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以外, 奶牛、肉牛、蛋肉鸡均具有成本较低、利润较高的明显竞争优势。生猪。2008年我省生猪头均净利润为274元, 比河北省低99元, 比四川省低118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元; 头均生产成本为1259元, 比河北省高210元, 比四川省高163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元。我省生猪产业化水平较低, 产品销售以活猪为主, 猪肉制品比重低; 同时, 由于我省在生猪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设施、防疫设施等方面投入较多, 以及饲料结构中粮食等精料所占比重高, 造成单体生产成本较高, 没有实现优质优价, 生猪养殖比较效益低。但是生猪产业在我省畜牧业中居于关键的支撑地位, 下一步必须努力提高产品加工度和附加值, 控制生产成本, 增强市场竞争力, 巩固提升生猪产业的战略支撑作用。奶牛。2008年我省奶牛头均净利润为2898元, 比黑龙江省高106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9元; 头均生产成本为10761元, 比黑龙江省高150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06元。我省奶牛成本收益情况较好, 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肉牛。2008年我省肉牛头均净利润为1445元, 比河北省高461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0元; 头均生产成本为3539元, 比河北省低2307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元。我省肉牛成本收益高, 在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肉鸡。2008年我省每百只肉鸡净利润为263元, 比山东省高61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元; 每百只肉鸡生产成本为1673元, 比山东省低6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8元。我省肉鸡生产利润较高、成本较低, 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蛋鸡。2008年我省每百只蛋鸡净利润为1542元, 比山东省高551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5元; 每百只蛋鸡生产成本为10451元, 比山东省低136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1元。我省蛋鸡成本收益情况较好, 在国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2. 有利条件分析。一是产业基础较好。我省畜禽生产总量大, 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 畜产品加工原料基础雄厚; 肉制品加工发展较快, 拥有双汇、众品、华英、大用、永达等全国知名品牌和较完善的销售网络, 具备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 奶业发展初具规模, 花花牛、巨尔等本土品牌已具有一定实力, 蒙牛、伊利等国内知名品牌纷纷进驻, 为奶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区位优势突出。我省地处中原, 交通便利, 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物流成本低, 易于形成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集散地。我省地处暖温带, 气候温和, 适宜畜禽繁殖生长。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畜牧业生产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我省已成为畜禽饲养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三是资源优势明显。我省是农业大省, 精饲料和粗饲料资源丰富, 地方畜禽良种较多, 遗传资源丰富, 拥有南阳牛、固始鸡、槐山羊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和新培育的夏南牛、豫南黑猪等国家级新品种, 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西门塔尔肉牛、荷斯坦奶牛、长白猪、大约克猪、樱桃谷鸭、海兰蛋鸡、艾维茵肉鸡等优良畜禽品种, 制种供种能力较强。

3. 市场前景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 畜产品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 肉、蛋、奶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呈刚性增长态势, 畜产品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据统计,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肉、蛋、奶消费支出为730.71元, 比2000年的375.64元增长94.5%,年均增长8.6%,按此增速推算从2010年到2020年我省城镇畜产品消费支出将增长2.5倍;2008年国内城镇居民肉、蛋、奶消费支出为1178.39元, 比2000年的536.47元增长120%,年均增长10.4%,按此增速推算从2010年到2020年国内城镇畜产品消费支出将增

长2.97倍。另外, 广大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逐步退出畜牧业养殖, 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畜牧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 资源承载力分析。目前, 全省规模以上饲料工业产品总量940万吨, 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4%,蛋白饲料需要从省外进行调剂。根据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公斤, 其中玉米283.5亿公斤、小麦337.5亿公斤。预计到2020年, 扣除口粮、种子、工业用粮等, 我省共可转化生产饲料粮275亿公斤, 将比2008年转化的77.7亿公斤增长197.3亿公斤。这符合我省提高粮食转化能力和增加粮食附加值的战略目标, 而且通过转化饲料粮、提高我省的畜产品供应能力、增加畜产品调出量可以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另外我省秸秆总产量为7885.9万吨, 预计2020年全省秸秆总量将达9445.9万吨, 具备发展秸秆养畜的广阔空间。我省草地资源比较丰富, 特别是黄淮流域沿河滩区和浅山丘陵地区具有发展牧草种植和规模养殖的天然优势。我省拥有林地面积4338.64万亩, 是发展林草间作和林下养殖的理想区域。

总体上看, 畜牧业已发展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 综合优势较强, 发展潜力巨大, 成长性好, 关联度高, 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 目前正处于加快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下一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 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推动主要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建设, 完善畜牧业服务支撑体系, 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 基本定位。

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出任务, 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 真正把畜牧业发展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 把我省建设成为立足中部、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

(二) 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装备畜牧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 积极实施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 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集群发展, 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加快畜牧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大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 推动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三) 战略任务。

1. 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一是大力调整畜禽结构, 坚持“提猪、扩牛、壮禽”的方针, 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 扩大奶牛、肉牛等优势产品的规模, 进一步壮大禽类生产。二是大力调整畜牧业空间结构,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围绕重点龙头

企业和畜牧大县, 加快发展相对集中的畜产品优势集聚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三是大力调整产品结构, 加快畜牧业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 加快粗放、低效畜产品向安全、高效畜产品转变, 提高优质、特色畜产品的比重。2. 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针对不同的畜禽品种, 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重点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 积极鼓励支持林地散养等生态养殖。二是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加快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 带动养殖业加快发展, 实现养殖与加工的有效衔接。三是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广应用畜牧科技, 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增强畜牧科技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 主要目标。

实施“57151”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 通过建设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 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饲料饲草供应、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科技支撑七大体系, 力争到202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50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

1. 产业规模。到2012年, 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20万吨、420万吨、450万吨以上,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5∶1,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到2015年, 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40万吨、460万吨、620万吨以上,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2∶1,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到2020年, 全省肉类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蛋类产量达到500万吨、奶类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3∶1, 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到2012年, 全省生猪存栏4700万头、出栏5800万头; 奶牛存栏125万头; 肉牛存栏1260万头、出栏650万头; 蛋禽存栏4亿只, 肉禽出栏10亿只; 肉羊存栏2400万只、出栏2580万只。到2015年, 全省生猪存栏4800万头、出栏6500万头; 奶牛存栏160万头; 肉牛存栏1420万头、出栏730万头; 蛋禽存栏4.2亿只, 肉禽出栏12亿只; 肉羊存栏2700万只、出栏2850万只。到2020年, 全省生猪存栏4930万头、出栏7500万头; 奶牛存栏240万头; 肉牛存栏1680万头、出栏800万头; 蛋禽存栏4.5亿只, 肉禽出栏15亿只; 肉羊存栏3100万只、出栏3200万只。2. 产业结构。到2012年, 全省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2.5%、14.72%、16.67%、4.31%。到2015年, 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1.07%、15.48%、17.26%、4.17%。到2020年, 猪肉、牛肉、禽肉、羊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60%、16%、18%、4%。

到2012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0%、40%、85%、75%、97%;到2015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75%、45%、87%、78%、98%;到2020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0%、55%、90%、80%、99%。

3. 科技进步。到2012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肉鸡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85%、75%、90%、80%、95%以上, 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30%,肉牛胴体重160公斤, 奶牛单产6000公斤。到2015年, 生猪、肉牛、奶牛、蛋鸡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0%、85%、95%、90%以上, 肉鸡实现良种化, 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40%,肉牛胴体重170公斤, 奶牛单产6500公斤。到2020年, 主要畜禽品种全部实现良种化, 生猪、蛋鸡料肉(蛋) 比分别提升到3∶1和2.2∶1, 生猪出栏率提升到160%,肉牛胴体重200公斤, 奶牛单产7000公斤。

4. 质量安全。到2012年, 大型集约化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3%以上。到2015年, 规模以上畜牧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建立畜产品可追溯制度, 建成畜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管体系, 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 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覆盖, 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5. 集聚发展。到2012年, 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65%;形成15个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到2015年, 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0%;形成15个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企业。到2020年, 优势集聚区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 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90%以上。6. 生态环保。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加快现有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 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 新建达到规定规模的养殖场全面建设污染处理设施, 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三、产业布局

依托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种优势, 围绕粮食核心区建设, 结合各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综合考虑粮食、土地、水等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积极建设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 带动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 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特色、竞相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一) 现代生猪产业优势集聚区。我省是养猪大省, 养猪业在畜牧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 我省养猪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实现了数量、质量、规模的同步发展。2008年全省生猪存栏4462万头、出栏4847.9万头, 分别居全国第二、三位; 猪肉产量367万吨, 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63%;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5%。全省规模以上生猪加工企业达到199家, 加工能力达到465万吨。但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 我省生猪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产销衔接不紧密, 产业化水平不高。

区域布局:生猪传统产区主要包括京广铁路沿线、南阳盆地和豫东平原的济源市和新郑市、荥阳市、通许县、尉氏县、杞县、汤阴县、安阳县、林州市、叶县、汝州市、禹州市、许昌县、鄢陵县、长葛市、襄城县、漯河市郾城区、漯河市召陵区、舞阳县、临颍县、辉县市、卫辉市、延津县、长垣县、封丘县、浚县、正阳县、西平县、确山县、汝南县、上蔡县、遂平县、新蔡县、邓州市、唐河县、内乡县、镇平县、新野县、固始县、太康县、商水县、淮阳县、鹿邑县、沈丘县、西华县、项城市、永城市、虞城县、柘城县、商丘市睢阳区、民权县等50个县(市、区); 潜力开发区主要包括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的新安县、偃师市、嵩县、伊川

县、汝阳县、南召县、社旗县、桐柏县、方城县、鲁山县、渑池县、泌阳县、罗山县、潢川县、息县、淮滨县、光山县、新县等18个县(市、区) 。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生猪存栏4100万头、出栏6150万头, 分别占全省总量4930万头、7500万头的83%、82%;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产业化率达到65%。

发展路径:围绕降低生猪生产成本、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 进一步优化生猪产业布局, 提高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产品加工度, 显著增强生猪产业对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在京广铁路沿线等生猪传统产区, 通过加快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技术, 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地位; 在防疫条件好、土地潜力大、人口密度低的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 高起点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场, 形成生猪产业隆起带。以双汇集团、众品公司、雨润集团、龙大集团、志元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完善加工业布局, 加快龙头企业规模扩张; 加强龙头企业与生猪调出大县、规模养殖场区、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产销衔接, 探索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稳定龙头企业优质货源基地, 提高养殖环节效益; 通过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参与, 加快龙头企业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积极应对国际技术壁垒, 扩大生猪企业对外贸易。着力打造年生产加工5000万头的优质生猪产业化基地, 将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猪肉制品核心产区。

(二) 现代奶业优势集聚区。

近年来, 通过实施黄河滩区和豫东平原“一带一片”绿色奶业带建设, 我省奶业持续高速发展。2008年全省奶牛存栏70万头; 牛奶产量280万吨, 居全国第四位。但与先进省份相比, 我省奶业养殖总量小, 精深加工环节薄弱, 产业化水平不高。 区域布局:奶业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的济源市和中牟县、巩义市、荥阳市、新郑市、郑州市惠济区、开封县、兰考县、杞县、偃师市、孟津县、开封市禹王台区、洛阳市洛龙区、伊川县、郏县、汝州市、宝丰县、叶县、新乡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博爱县、濮阳县、清丰县、范县、漯河市源汇区、舞阳县、陕县、灵宝市、渑池县、邓州市、南阳市卧龙区、南阳市宛城区、方城县、社旗县、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市梁园区、夏邑县、虞城县、永城市、民权县、宁陵县、柘城县、鹿邑县、郸城县、太康县、沈丘县等51个县(市、区) 。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奶牛存栏195万头以上, 牛奶产量达到820万吨, 分别占全省总量240万头、1000万吨的81.3%、82%;奶牛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率均达到95%以上。

发展路径:在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区域优势明显、奶业发展基础好的奶业优势集聚区, 重点发展专业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 扩大养殖规模; 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 在规模养殖场区全面推行TMR(全混合日粮) 饲喂技术, 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 增加奶牛干物质的采食量, 降低奶牛疾病发生率; 以郑州花花牛公司、焦作蒙牛公司、平顶山伊利公司、商丘科迪集团、洛阳巨尔公司、新乡三元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 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 积极开展企业重组、兼并

或联合, 加快企业规模扩张,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培育名牌产品, 提升产业层次, 着力实施年加工800万吨奶业产业化工程, 实现我省奶业跨越式发展。

(三) 现代肉牛产业优势集聚区。

养牛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 我省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肉牛存栏1051万头、出栏560万头, 均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 我省肉牛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 在生产成本和养殖效益上在国内均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 目前我省肉牛加工发展相对滞后, 带动力弱, 养殖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区域布局:肉牛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豫西南、豫东平原的南阳、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开封、商丘等市的邓州市、方城县、内乡县、社旗县、唐河县、南阳市宛城区、新野县、叶县、汝州市、郏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泌阳县、平舆县、确山县、上蔡县、新蔡县、扶沟县、淮阳县、鹿邑县、商水县、西华县、商丘市睢阳区、夏邑县、永城市、虞城县、柘城县、民权县、尉氏县、开封县、通许县、兰考县、杞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滑县、安阳县、南乐县等40个肉牛育肥基地; 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的灵宝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嵩县、新安县、汝阳县、西峡县、镇平县、南召县、桐柏县、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新县、光山县、商城县、鲁山县、宝丰县、中牟县、孟津县、孟州市、温县、武陟县、濮阳县、长垣县、原阳县、延津县、睢县、宁陵县、商丘市梁园区等30个基础母牛重点养殖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肉牛存栏1350万头、出栏650万头, 分别占全省总量1680万头、800万头的80%、81.3%;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 产业化率达到50%。

发展路径:结合我省肉牛养殖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在南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主产区选择40个县(市、区) 作为肉牛育肥基地, 在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和黄河滩区选择30个县(市、区) 作为基础母牛养殖基地, 加快肉牛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 提高养殖效益。以南阳科尔沁公司、中原皓月公司、南乐福鑫公司、焦作绿旗公司、驻马店溢佳香公司、卫辉世魁公司等肉牛加工企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40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化工程, 加快我省肉牛业由优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

(四) 现代家禽产业优势集聚区。

家禽业是我省畜牧产业中发展速度快、规模比重大、产业化水平高的产业。2008年全省家禽存栏6.1亿只、出栏7.5亿只, 分别居全国第一、三位; 肉鸡规模养殖比重达98%,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为主的肉鸡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以华英集团为主的肉鸭产业化龙头企业, 生产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 固始鸡、固始鸡笨蛋、卢氏绿壳蛋、淇河缠丝鸭蛋等产品畅销全国, 家禽产业呈现出快速扩张态势。区域布局:家禽优势集聚区包括豫北、豫东等的淇县、浚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修武县、武陟县、沁阳市、开封县、杞县、禹州市、南乐县、清丰县、舞钢市、临颍县、原阳县、获嘉县、柘城县、淮

阳县、西华县、商水县、郸城县、太康县、项城市、登封市、偃师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等30个肉鸡基地; 豫南、豫北的潢川县、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商城县、淮滨县、息县、新蔡县、洛宁县、尉氏县、扶沟县、新郑市、封丘县、濮阳县、台前县等15个水禽基地; 豫北、豫南等的济源市和固始县、遂平县、西平县、上蔡县、正阳县、安阳县、荥阳市、卢氏县、睢县、林州市、卫辉市、辉县市、汝州市、南阳市宛城区、南阳市卧龙区、许昌县、永城市、唐河县、博爱县等20个蛋鸡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蛋禽存栏3.7亿只, 肉禽出栏12亿只, 分别占全省总量4.5亿只、15亿只的82%、80%;蛋禽、肉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8%,肉禽产业化率达到70%以上。

发展路径:以大用集团、永达集团、华英集团、洛阳六和慧泉公司、洛阳东汉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 在豫北豫东肉鸡、豫南水禽等传统主产区, 积极推广“五加模式”(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经合组织+养殖场户), 大力发展肉禽集约化生产, 加快龙头企业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扩大禽肉产品对外贸易; 在固始鸡、卢氏绿壳蛋鸡等地方优良品种主产区, 大力发展以散养为主的生态养殖; 以遂平徐福记公司等企业为依托, 加强蛋品加工的开发与研究, 拓展蛋品的食用和医用等功能, 拉长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层次。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10亿只优质肉禽产业化工程, 促进肉禽产业快速扩张, 提高我省优质肉禽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五) 现代肉羊产业优势集聚区。

肉羊业是草食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 拥有槐山羊、小尾寒羊等多个地方品种, 农民素有养羊传统, 十分有利于发展肉羊产业。近年来, 我省养羊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年, 全省羊存栏2038万只、出栏2220万只, 羊肉产量26.5万吨, 均居全国第四位。从目前来看, 肉羊养殖仍以散养为主, 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总体水平较低; 肉羊良种覆盖率低, 繁育手段落后; 肉羊加工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技术水平较低, 缺少大型肉羊精深加工企业。

区域布局:肉羊优势集聚区主要包括豫东槐山羊、豫西南伏牛白山羊、豫北小尾寒羊和太行黑山羊集中产区的济源市和中牟县、兰考县、通许县、宜阳县、栾川县、嵩县、叶县、鲁山县、宝丰县、内黄县、滑县、封丘县、浚县、修武县、濮阳县、台前县、范县、禹州市、舞阳县、灵宝市、陕县、唐河县、内乡县、南召县、西峡县、镇平县、桐柏县、民权县、宁陵县、夏邑县、柘城县、睢县、项城市、淮阳县、太康县、郸城县、沈丘县、西华县、鹿邑县、遂平县、平舆县、确山县、泌阳县、汝南县、固始县、淮滨县等46个县(市、区) 。

发展目标:到2020年, 区域内肉羊存栏2500万只、出栏2600万只, 分别占全省总量3100万只、3200万只的80%、81%;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产业化率达到60%。

发展路径:在周口、商丘、濮阳等地方品种主产区, 加强对槐山羊、小尾寒羊等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保持合理的种群规模和养殖数量; 积极推广杂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 以舍饲半舍饲为主, 适度发展规模养殖; 整合现有肉羊加工企业, 加强

技术改造, 加快产业升级和肉羊加工企业发展, 实施年加工1000万只规模优质肉羊产业化工程, 创建中原优质肉羊品牌。

四、支撑体系

(一) 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 加快“育、繁、推、改”步伐, 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 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 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完善原种群、扩繁群、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网络“三群一网”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开展联合育种、种猪性能测定, 建立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体系, 实施群体遗传改良; 年新增80万头供种能力, 总供种能力达到200万头。 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 加强奶牛良种的繁育和推广, 重点加快省奶牛繁育中心等高代次原种场建设。适当引进国外优良种牛遗传物质, 提高高产核心群奶牛质量; 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 提高区域内奶牛的良种化水平。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种公牛遗传评估, 建立和实行荷斯坦牛良种登记、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 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 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改善原料奶质量。

肉牛良种繁育体系。以省肉牛繁育中心为依托, 扩大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外来优良肉牛品种的引进和纯种繁育规模, 建设全国最大的纯种肉牛繁育制种基地。扩建地方优良品种保种场, 加快南阳牛、郏县红牛、信阳水牛的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我国第一个肉牛专用新品种夏南牛纯种繁育场, 扩大群体规模。继续建设郑州、洛阳、许昌、南阳、泌阳等五个种公牛站, 扩大冻精生产规模, 配套建设市、县两级冻精冷链储运网络, 完善乡级人工授精网点。建设肉牛后裔测定中心, 科学选育优良品种, 提高肉牛生产水平。新增制供精能力1000万剂, 总供精能力达到1500万剂。

家禽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相配套的原种禽场、祖代禽场、父母代禽场制种供种体系, 新增蛋种禽供种能力300万套、肉种禽供种能力850万只。新建扩建固始鸡、卢氏绿壳蛋鸡、固始白鹅等地方良种原种场, 提高选育制种能力。 肉羊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建设良种扩繁场, 年新增供种能力3万只。新建槐山羊、小尾寒羊、伏牛白山羊、太行黑山羊等地方品种繁育场, 提高选育制种能力。

(二)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 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 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以建立完善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 以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为重

点, 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可追溯管理、依法监管水平, 建立起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 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加快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的组织体系、支撑体系、政策体系、预警体系、应急体系、追溯体系、执法体系、信息体系、责任体系等“九大体系”,重点加强基层防检疫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主要建设区域性防检疫中心站;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疫病监测网络、动物卫生监督所和检疫网点、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改造完善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动物防疫条件; 围绕优势集聚区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强种畜禽场的疫病净化, 加快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国际接轨的基本原则, 积极构建法规完善、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 完善省、市、县三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手段,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体系, 重点制定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 为畜牧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重点建设省、市、县(市、区) 监管机构和企业(包括养殖、加工、畜产品批发市场) 四级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 提高质量安全追溯能力; 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 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 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安全检测, 增强企业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检自控能力, 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点面结合、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的规模, 积极开展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测检验, 健全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 饲料饲草供应体系。

坚持以提高自给能力为主、进口外调为辅, 立足现有基础, 优化饲料饲草产能布局;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 引导饲料企业改造升级,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依托五大优势集聚区, 按照布局合理、分工协作、运作高效、服务方便的原则, 构建现代饲料产业体系, 到2020年, 全省饲料产量达到5000万吨; 重点把郑汴饲料主产区打造成全国高科技饲料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 饲料产量达2000万吨, 占全省的40%。加快培育大型饲料加工企业集团, 到2020年, 年产10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个,50万吨以上的20个, 饲料龙头企业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26%提高到50%以上。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饲料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支持大中型企业自建或与研发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 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战略技术联盟。加强小麦型配合饲料、非常规饲料资源、新型饲料酶制剂、霉菌毒素脱毒剂、热敏性饲料添加剂等重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力争使重点饲料领域和关键饲料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加大秸秆资源的开发力度, 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技术, 到2020年, 利用秸秆4000万吨, 占秸秆总量9500万吨的42%;因地制宜, 大力开展人工种草, 重点在黄河滩区种草50万亩、浅山丘陵区种草100万亩; 建设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 加强秸秆加工技术、秸秆生物利用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等研究开发, 利用物理、化学、微生物的方法, 提高非常规饲料的利用价值, 将粗饲料消化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五) 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引导国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 重点围绕优势集聚区, 进一步优化畜产品加工业布局; 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大型饲料加工企业在建设畜禽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向加工业延伸; 按照“高、专、精、深”的原则, 调整优化畜产品结构, 提高我省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 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 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重点开发符合消费结构变化、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 推进全省畜产品加工业向高附加值、外向型精深加工转变, 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和产业密集区规模快速扩张, 形成以名牌产品为主导、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配套、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

肉类加工要围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主导产品, 巩固提升猪肉、禽肉加工优势, 大力发展牛、羊肉加工, 不断提高牛、羊肉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比重; 扩大低温熟肉制品生产规模, 发展酱卤、熏烤、腊制等中式肉制品和添加肉类方便制品; 按照产品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安全化的发展方向, 积极研究开发功能产品、特优产品等新型肉类产品。奶类加工要继续加强液态奶产品的开发, 不断增加花色品种, 既要抢占高端市场, 又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大力发展婴幼儿配方奶粉, 尽快填补我省空白; 加快奶酪、黄油为主的奶制品精深加工, 抢占国内市场。蛋品加工要在巩固卤味蛋、松花蛋等传统风味蛋品优势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液态蛋、蛋白粉、蛋黄粉、全蛋粉、蛋白片、核黄素、卵鳞脂、溶菌酶等蛋品的精深加工产品。(六) 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发展畜牧业现代物流的主要方向是利用现代技术和设施, 加快畜产品冷链物流、活畜禽调运、生产资料配送等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现代畜牧业物流服务体系。围绕五大优势集聚区和饲料、兽药、机械等主要批发市场, 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 依托双汇集团、众品公司、大用集团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物流基础, 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重组, 培育一批服务质量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畜牧业现代物流企业;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 提高公路冷链物流运输能力, 尽快建立铁路冷链物流运输体系, 建立冷链物流体系与终端销售市场的衔接机制, 为我

省畜禽制成品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创造快捷便利条件;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尽快制定畜牧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 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 加快畜牧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 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 加快制定畜牧业物流通用技术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 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七) 科技支撑体系。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 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围绕优势集聚区建设, 建立与国家配套的产业技术体系, 重点建设现代畜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机构和生产企业, 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 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牧机械、质量安全、畜产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引进消化吸收胚胎移植、性别控制技术、转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等一批现代畜牧产业的先进技术。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提高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五、生态环保

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坚持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置原则, 从源头控制减少排放, 加大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 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 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融合统一。(一) 加快养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原则, 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落实生产和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的“三同时”环保要求, 保证新建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 实现达标排放; 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 加快标准化改造, 配套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 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 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集中, 逐步解决养殖规模小、经营单元多、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降低面源污染程度。

(二) 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 针对不同畜禽品种, 采取不同的粪污处置方法。牛、羊等草食牲畜粪便和蛋鸡、肉鸡等家禽粪便收集方便、处理简单, 可以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小规模养猪场遵照“以地定畜、种养结合”的基本原则, 根据养猪场周边土壤的环境容量直接进行消纳。运用生态养殖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 引导大规模养猪场通过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厌氧处理、耗氧发酵、沼气工程等无害化处理利用, 减少粪污流失所造成的污染。(三) 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鼓励饲料生产企业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和制作技术, 提高畜禽对饲料利用转化率, 降低畜禽粪便中重金属及氮磷的含量, 实现节粮减排、健康养殖。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料, 提高畜禽粪便的转化利用率。对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加工利用, 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四)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 走资源节约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养

殖, 通过过腹还田等途径, 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 促进农牧有机结合, 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 逐步建立以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六、政策措施

(一)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强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等畜牧业支撑体系建设, 逐步将畜禽良种补贴、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公益性经费支出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投”等多种形式, 支持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 采取财政直接补助、参股经营、贷款贴息等方式,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激励机制, 对开发利用沼液、沼渣和施用有机肥给予补贴。加大对规模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兽药企业、物流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 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或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 募集发展资金; 鼓励和吸引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从事畜牧业生产加工, 形成大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等各类市场主体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 形成全社会各行业共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格局。

(二) 搞好项目建设。

以项目为带动, 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升级。在规模养殖方面, 重点发展5000头以上生猪、500头以上奶牛肉牛、100万只以上肉禽和50万只以上蛋鸡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在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性带动项目, 重点提升肉制品、乳制品、蛋品的加工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引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在畜禽良种繁育方面,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良种扩繁场和本地原种场, 进一步提高良种推广能力, 从源头上提高畜产品质量。在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方面, 重点搞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乡镇防疫检疫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显著提升我省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能力等方面的建设, 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在饲草饲料综合开发利用方面, 重点推动饲料加工、优质牧草基地和饲草饲料技术研发工程中心建设, 确保畜牧业投入品的高效安全。

(三) 推动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经合组织+养殖场户”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产业化运行模式。创新科技研发推广机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水平。创新金融担保机制, 探索保单抵押和畜禽圈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畜牧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积极引导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储备体系和龙头企业两个“蓄水池”的作用, 搞好余缺调剂,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加快构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探索解决畜牧业用地问题, 大力发展不破坏耕作层的集约化养殖, 引导畜禽养殖向浅山丘陵区、滩涂地、废弃地合理布局, 适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划定畜牧养殖集聚区, 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四)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积极引进资金、技术、智力。制定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畜产品出口基地和质量卫生认证体系。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培育名牌产品, 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 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搭建平台, 组织参与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展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战略合作, 借势借力发展。(五) 加强预警调控。

建立完善畜牧业生产和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完善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和及时发布制度, 科学指导生产和疫病防控。根据主要畜禽品种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合理确定市场调控预警指标及具体标准, 适时启动发布预警信息、增加储备、调整政府补贴、进出口调节等措施, 防止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促进畜禽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完善畜牧业防范风险的各种应急预案, 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 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对畜牧业造成的影响, 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规划为指导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 在此基础上, 将围绕生猪、奶牛、肉牛、家禽、肉羊等五大产业优势集聚区和良种繁育推广、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饲料饲草供应、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服务、科技支撑等七大支撑体系制定专项实施方案, 重点解决优势集聚区与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分阶段实施等问题, 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相关内容

  • 农信通打通农业产业链
  •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中炙手可热的核心热词之一.农信通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全球领先的农业信息服务运营商,紧抓时代机遇,迅速部署战略,立足大数据思维,并结合自身服务优势提出独具特色的"互联网+农业"应用模式,积极整 ...

  • 在全市瘦肉精监管暨畜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今天召开的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安全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安全问题涉及两个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另一个是养殖安全.刚才丁巍市长就"瘦肉精"监管.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很高的要求,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扎实落实,确保我市在食品安全上不 ...

  •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兔业分会工作回顾
  • 河南兔业 中国养兔 6/2014 43 河南兔业 (总第23期)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兔业分会协办 栏目主编:薛帮群校稿:刘春阳 副主编:王占彬 魏占勇 张恒业 责任编辑:孟昭君 杜丹丹梁美娟(河南科技大学2012级动物科学专业)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兔业分会工作回顾 薛帮群1,茹宝瑞2,段天奎3,李双 ...

  • 河南畜牧业商业计划书怎么写
  • 河南畜牧业商业计划书怎么写 项目名称:河南畜牧业商业计划书怎么写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 执行摘要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概况 三.项目竞争优势 ...

  • 2015-2020年中国生态农业市场评估及市场行情动态报告
  • 2015-2020年中国生态农业市场评估 及市场行情动态报告 凯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 www.cnkaide.com 行业研究报告的定义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 ...

  •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求真务实干实事
  •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求真务实干实事 通过学习<关于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讲话的通知>精神,我们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意识,求真务实干实事,脚踏实地为百姓. 一.亲民爱民.学习弘 ...

  • 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汇报稿)
  • 叶政 [2012] 号 叶 县 人 民 政 府 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传统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根据我县畜牧业的发展实际,特制订本意见. ...

  •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划 多人 ,许 多人学以致 用 ,成 了科技致 富 示范 农场建 设 ,努力建成 空气 清新 .环 抢抓 机 遇 ,进一 步转 变 农业 增长 方式 , 带头 人.我场 近年来 的 配方 施肥 .精 量 境优美. 具有农垦特色.最适宜居住的 加 ...

  • 大学生三下乡支农支教调研报告
  • 中国石油大学学子赴新野开展科技支农.义务支教 2013年7月下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织梦实践队的10名队员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五星镇,在10多天的时间里,给孩子们进行了科技支农.支教助学等一系列活动,他们对新野县五星镇及周边乡镇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出了当地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