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现代化资料

健康养殖

走中国特色的渔业现代化道路

http://china.toocle.com 2011年04月13日09:19 生意社

生意社04月13日讯

4月10日,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牛盾出席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第一期渔业局长班开班式并作主题报告。牛盾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渔业系统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的核心要点,系统阐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推动现代渔业发展,并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部门要抓好的工作做了部署。

牛盾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水产品长期短缺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渔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增强,多功能性日益显现。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水产品生产影响巨大,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渔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渔药残留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渔民社会保障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尚不健全,我国渔业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牛盾强调,渔业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主线是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数量规模、经济效益、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从传统保守、相对封闭向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转变,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向环境友好、资源保护转变;核心是调整水产品养殖、加工和流通贸易结构,提高渔业行业和水产品的竞争力;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在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不断提高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质量;关键是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推进渔民、渔业和渔区的现代化建设。

牛盾要求,“十二五”时期,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加渔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党在渔区的基本政策;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渔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要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服务渔民;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渔民、渔业和渔区的投入和补贴力度;要大力发展渔区公益事业,推进渔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渔业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东部沿海是我国的发达地区,始终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工业化和城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全国渔

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沿海地区有条件,而且完全能够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并引领和带动全国渔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希望大家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团结拼搏,齐心协力,为沿海地区在全国渔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全国渔业在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推进我国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而奋斗。

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5年,也是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抓紧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明确现代渔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有利于上下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有了规划,工作就有了抓手,落实就有了依据。有了规划,就可以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更大关注和支持,争取将现代渔业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中,获得更多的惠渔政策,所以请各地在总结本地,借鉴全国各地现代渔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抓紧编制和完善好本地现代渔业发展规划。

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抓点示范、辐射带动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有效方法。韩部长在今年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上强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功能是示范,根本目的是带动。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不仅要抓好现有示范区的巩固提高,还要创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示范园区,更要确保每个示范园区都能够可看、可学、可推广,做真正的榜样,树真正的典型,防止出现“花架子”工程。要把增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纳入园区建设内容,也要作为示范园区承建单位的责任进行考核和验收。

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装备更新改造。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目前,池塘老化仍比较严重,仍是阻碍现代渔业建设的难题之一。各地要在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的同时,都要继续积极支持和加快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扩大改造面积,提高改造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在做好清淤、护坡、整修进排水渠道等基础性改造前提下,配套建设废水处理、水质监测等环保设施设备,提高水质调控能力,节能减排。

强化现代渔业科技支撑。要组织各级各类渔业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围绕涉及现代渔业发展关键环节,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水产养殖业中诸如良种选育、种业发展、营养与配合饲料、疫病防控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使渔业科技有力助推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渔业科技服务。

增加现代渔业扶持投入。沿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注意总结各地现代渔业建设成果,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政策资金,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增加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投入规模。要抓好各项强渔惠渔政策措施的落实,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用财政资金投入的成果争取财政更多的投入和扶持。

完善现代渔业服务体系。要增加对水产良种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重点建设大宗品种和出口优势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加大对原种保护、亲本更新、良种选育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和供应能力。要加快国家、省级和县级三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持机构的建设,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和完善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形成运转高效、反应快速的水生动

物防疫应急体系,科学指导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健全各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常性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现代渔业经营制度。要加快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保护渔民的水域滩涂养殖权。探索建立基本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养殖水域滩涂的征用、占用,保护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制定养殖水域滩涂征用、占用补偿办法,建立健全养殖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救济制度,切实维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创新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发展渔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培训教育和业务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开展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沈毅

江苏省充分发挥资源、经济与技术优势,不断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全省渔业经济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态、质量和品牌三个关键,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2010年,全省渔业产量达460万吨,渔业产值达805亿元,渔业经济总量达1310亿元。渔业产值在全省农业总产值、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占20%左右和40%以上,全省渔民人均收入达11106元,渔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渔业结构调整,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江苏渔业始终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在坚持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不断将渔业品种调优、质量调高、产业调强,加快渔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培育壮大了河蟹、紫菜、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河豚、文蛤等一批主导品种和优势产业。

坚持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对渔业发展的源动力。我省紧紧依托水产三项工程、农业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组织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着力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加快渔业区域化布局和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沿海、沿江和太湖周边地区、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及淮北地区、大中城市周边地区的“两带”、“四区”渔业发展格局,做强做优了一大批特色产业规模基地。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加强水产品促销。

切实加强渔业质量安全建设,保障水产品有效安全供应。坚持产业引导和质量监管相结合,推动行业发展,确保消费安全。

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渔业建设。坚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渔业水域质量状况公报,切实加强环境的监督管理和保护。

着力加强规划引导。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科学实施。系统梳理“十一五”渔业发展进程,立足资源、区位、环境优势,先后制订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牧场建设、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现代渔业十大工程等各类专项规划10多部,确立了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体系、构建起山东渔业发展专项规划体系。

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池塘养殖、浅海立体养殖、滩涂护养、工厂化养殖、上粮下渔等养殖模式的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着力推进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改造工程。制定实施了全省标准化生态鱼塘整治工程规划,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全面开展“500万亩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改造工程”。

着力拓展渔业新空间。大力推进海水养殖由近岸向深海、由上层向底层发展。以渔治碱,加大在黄河三角洲、黄河故道、沿黄和沿湖地区荒碱涝洼地、矿业新生湖(采矿塌陷坑)等宜渔水域的开发力度。加强海底底栖渔业开发研究。

着力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立足源头治理、全程监管,无公害水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和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无公害产地、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均占养殖总面积的40%以上;全省已制修订渔业地方标准155项,基本覆盖了主要养殖产品。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渔区经营大户等渔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

着力加强渔业科技支撑。“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取得渔业科技成果4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0多项,渔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60%提高到目前的65%。

着力推进养殖权制度建设。通过努力,使渔民“失水”、“失海”问题,成为省人大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报告》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稳定渔业发展基础,建立渔业基本水域保护制度;各级政府要认真推进渔业养殖证的发放,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制,依法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

着力拓展渔业文化休闲功能。积极推进渔业与旅游、文化、餐饮及民俗节庆活动的融合。休闲渔业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渔业生产模式。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

近年来,在农业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积极发挥浅海滩涂和内陆水域资源丰富的优势,认真贯彻“以养为主”方针,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开发,着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渔业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

以生态、高效、品牌理念为引领,在“蓝”“黄”两大战略中确立渔业发展更高定位。提出了“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的发展思路,即在养护、修复和构建良好渔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渔业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优化升级,打造山东渔业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以山东半岛为主体,建设渔业经济发达、渔区社会繁荣、渔民富裕文明、环境健康优美的现代渔业经济区。这一思路纳入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蓝”、“黄”两大战略中凸显了现代渔业的地位和作用,为我省渔业今后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创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实现渔业发展重点突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着力推进渔业重点工程、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等五个重点建设。围绕渔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大宗知名品牌这两大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省组织实施了渔业基础建设和品牌打造“双十工程”。在渔业基础建设方面,我们组织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化池塘整理、渔船标准化改造、平安渔业、海外渔业、渔业良种、莱州湾生态整治示范、水产品质量保障、渔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等十大工程,强化了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现代渔业发展亮点。对现代渔业园区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管理,制定了池塘养殖、海洋牧场、浅海设施养殖、渔港经济、工厂化养殖、休闲渔业等不同类别的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标准,严格准入门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养殖园区化已成为全省渔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发展趋势。

以良种良法为支撑,促进渔业增产增收。在推进渔业科技进步过程中,立足促进增产增收,突出良种良法,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十一五”期间,全省

取得省部级以上渔业科技成果400余项,推广渔业新技术、新模式40余项,渔业科技贡献率由60%提高到 65%。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提升渔业发展组织化水平。在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渔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渔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渔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为保护渔民群众合法权益,我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使渔业生态环境损害得到及时有效补偿。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了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许可和收回补偿行为。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的部署要求,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实现生产发展、产品安全、渔民增收、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渔业经济区。(山东)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永跃

我们提出了以现代渔业园区为主平台、主抓手,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注重资源要素整合、优化,大力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的集成、集约发展,加快实现现代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开局良好,形成三个方面的明显特点:功能定位日趋合理;因园制宜特色鲜明;政策引导主体激活。按照省政府关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着重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以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为组长的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员,统筹组织园区实施工作。

统筹谋划建设思路。通过园区的建设,努力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突出的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总格局,以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渔区“三化同步”的建设步伐。

扎实奠定创建基础。2010年以来,着力开展了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等两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为下一步园区创建工作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我局按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经营规模化、设施完备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品安全化和产业一体化”“六化”的要求,制定并发布了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渔业精品园两类园区的建设标准。

着力抓好创建试点。在试点年,按照省政府及省园区办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地突出重点,抓好创建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了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点建设。

同步加大政策扶持。按照省里提出的“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要求,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近两年来,通过整合现代渔业、标准鱼塘改造、渔业产业化、中央财政扶持虾蟹、鱼类产业等渔业专项资金共计1.99亿元,用于对已公布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点的项目扶持,各地也很重视,明确政策,资金配套,加大投入。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良尧

积极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改革开放初期,顺德区通过以工补农、部门规划、社会支持方式,由区、镇补助、银信贷款、农民自筹解决资金,对连片池塘区进行全面规划、重新

布局、高标准整治。5年内整治20多万亩池塘,推行健康养殖,建立了鳗、鲈、鳖养殖优势产业带。

加快水产良种体系建设。一是做好全省水产苗种场登记发证、换证工作。二是抓好良种场建设。三是抓好农业部水产良种亲本更新试点项目。四是争取设立广东省水产良种体系建设专项项目。

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一是大力推进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建设。二是加大力度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三是实施振兴南珠工程。

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出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苗种、饲料、渔药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管,从制度上和源头上控制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完善了水产品可追溯制度。

水产品加工出口快速发展。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近1200家,2010年全省水产品加工量150万吨,产值21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初增长了16%和50%;水产品出口量达45.06万吨、出口额22.38亿美元,比“十一五”期初分别增长19.7%和67.5%。

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深入实施“科技兴海”、“科技兴渔”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对虾、石斑鱼、军曹鱼育苗培育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填补了国内空白。2010年共获得国家海洋成果创新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基本建成。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建成省级科技入户示范县9个,培训示范户8500户,示范户养殖产量、经济效益平均增加10%以上。建成基层水生动物

防疫站47个、防疫检疫实验室71个、水生动物病害诊所12个。率先在全国实施职业渔医和水产养殖处方制度,组织编写了全国首部《渔医指南》。

养殖证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2005本省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实施养殖证制度建设先进单位。

今年9月,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明确阐述渔业的主攻方向为“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渔民持续稳定增收、水域生态安全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着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现代渔业建设,即是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加快组织经营方式创新,提高水域滩涂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水产品供给,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0月22~23日,农业部在山东召开全国沿海现代渔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了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滨州、东营两市渔业发展情况,共商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大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

记者:我国建设现代渔业,背景和初衷为何?

赵兴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推动下,现代渔业建设同样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在我国,渔业具有市场经济体系发育

较早、产业比较经济效益高、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等优势,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低碳环保”等特点,近年来积累了现代渔业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 记者: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外相比,处于何种位置?优势在哪?

赵兴武:捕捞业是传统的渔业产业,发达国家已经或者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捕捞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底子薄,现代化进程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而水产养殖业在世界上属于新兴产业,尤其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仅有几十年,全世界都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技术装备水平相互差距较小,有些领域我国甚至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在明年召开的世界粮农组织水产养殖会议上介绍标准化养殖经验。我国现代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自“十一五”初起步,仅仅5年时间已是硕果累累,在我国沿海各地普遍开花结果。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说,我国渔业已经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赵兴武:应该说,随着我国渔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渔业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生产设施和技术装备迅速提升,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健康养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健康养殖技术普及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为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加速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渔业产业外部,渔业的地位和作用已形成共识,国家在渔用柴油补贴、渔用机械购置补贴、池塘标准化改造、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良种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投资力度逐年加大,这必将为我们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增添动力、增加活力。

可以这样判断,中国渔业现代化与世界渔业发展趋势是同步的,整体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渔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渔业,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完全可能的。 记者:从目前看,我国现代渔业建设是否已经摸索并总结出一些基本经验呢?

赵兴武:这些经验在本次滨州和东营的考察中就得到了深刻体现。我个人总结为,一是创新方式、调优结构、注重高效;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发展;三是政府引导、广开渠道、增加投入;四是科技支撑、注重质量、标准养殖;五是产业经营、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第六条也是最可贵的经验是统筹规划、留足空间、培育后劲,实现了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

记者:从全国渔业工作角度看,下一步将如何引导和布局全面加快我国现代渔业建设呢? 赵兴武:整体思路上,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在园区创建、池塘改造、良种工程等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渔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构建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先进、产业经营先进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渔业现代化进程也是我国从渔业生产大国向渔业强国迈进的过程。具体措施上,要抓紧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装备更新改造,强化现代渔业科技支撑,增加现代渔业扶持投入,完善现代渔业服务体系和现代渔业经营制度。

空间布局上,东部沿海作为发达地区始终处于改革发展前沿,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优势。因此,在渔业现代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有条件而且能够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并引领和带动全国渔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渔业正加速游入“万亿产值俱乐部”。

10月17日,农业部正式发布《全国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国家将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大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到201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年均增速10.2%;渔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速为8.3%。 规划在渔业安全、渔业经济结构和水产品供应能力等8大方面制定了27个预期性指标和1个约束性指标。

在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能力方面,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水产品总产量超过6000万吨,其中,养殖产品比重达到75%以上;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在渔业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到201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增加值9900亿元;渔业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3%;水产品加工率达到40%;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就是要着力构建水产养殖业、增殖渔业、捕捞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体系”。尤其是在水产养殖方面,规划强调,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并且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相配套的现代苗种业,加强水产新品种选育。

在具体政策方面,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大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调动社会投入渔业的积极性,加大对渔业小额信贷的支持,探索养殖权和捕捞权证抵押质押及流转方式,增加对渔业生产经营者的信贷支持,促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渔业投融资格局。

此外,还将扩大渔机补贴的产品种类和支持力度。促进渔业在税收和用水、用电、用地等全面享受农业优惠政策,将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的国土整治、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等项目中统筹推进。

本报讯(记者唐婷)10月22~23日,全国沿海现代渔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山东省滨州、东营两市召开,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彦亮主持会议。来自沿海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渔业主管厅(局)、山东省渔业重点县渔业主管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推广总站等相关单位的90多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探讨我国现代渔业的发展情况。 赵兴武总结了各地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六点基本经验,他指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省近些年来,以落实财政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开展优质渔业产业项目、规模化工程建设专项资金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海域滩涂资源,广开投融资渠道、新建池塘、改扩老塘,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养殖,发挥品牌优势,保障质量安全,创新经验机制,拓宽增收渠道,推进转产转业,在现代渔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创新,代表了我国现代

渔业的发展方向,为全国现代渔业建设积累了经验,创出了路子。

他强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东部沿海是我国渔业的发达地区,始终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工业化和城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全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沿海地区有条件而且完全能够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并引领和带动全国渔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会议对今后现代渔业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要抓紧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二是要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三是要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装备更新改造,四是要强化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五是要增加现代渔业扶持投入,六是要健全现代渔业服务体系,七是要完善现代渔业经营制度。会议要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会议还对打造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提出了五点要求:以生态、高效、品牌理念为引领,在“蓝”“黄”两大战略中确立渔业发展更高定位;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实现渔业发展重点突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现代渔业发展亮点;以良种良法为支撑,促进渔业增产增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提升渔业发展组织化水平。

浙江省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为确保全省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按照《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总体要求,结合渔业发展实际,制定《浙江省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一、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渔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化工业装备渔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渔业,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管理渔业,用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渔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渔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大幅度

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水产品有效供给和不断提高渔民收入的过程。从我省各地区渔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分地区、分领域逐步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在2020年之前,全省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二)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5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按1997年价格水平计算,下同);每个渔业捕捞和养殖劳动力所分创造的渔业值达到47000元;养殖与捕捞产量之经调整为35:65,水产品加工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渔业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5:30:35,渔业总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渔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水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形成城乡贯通的水产品市场流通网络;渔业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普遍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理渔业建立健全政府对渔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渔业生产经营格局。渔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每个渔业劳动力平均渔机动力达到5千瓦以上,在水产养殖的主要环节实现机械作业;75%以上的水产养殖面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渔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港、=码头等渔业重要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整治,达到能防御50年一遇的风暴潮的标准,水产基本养殖基地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 ——科技教育对渔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渔科教紧密结合,科技进步成为渔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对渔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广大渔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渔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舒适、安定,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渔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渔区社会文明进步。

(三)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渔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浙江渔业的实际出发,遵循以下指导方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实施科教兴渔;走效益渔业发展道路;扩大渔业对外开放;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依法治渔,依法兴渔。

二、稳定和完善渔业生产责任制,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一)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和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水产养殖地区,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渔(农)户的池塘(水面)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有偿转让、股份合作、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养殖水面使用权流转机制。在海洋捕捞渔区,继续稳定和完善海料捕捞渔业股份合作经营体制,加强规范化管理,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渔船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新的形式逐步走向联合,组建成前后方配套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渔业集团,实行新型的渔业双层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渔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在充分尊重渔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单位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养殖水产品产量的70%以上由规模经营大户和养殖场提供。

(三)不断发展壮大渔区集体经济,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渔区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通过资源开发、资本经营、资产管理和社区服务,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实力。进一步发挥渔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渔业专业服务组织,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构建区域特色渔业新格局

(一)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主攻发展水产养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科学布 局,全方位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逐步使全省浅海可养面积养殖利用率达到60%,沿海滩涂和内陆淡水水域可养面积利用率达到90%左右,同时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建立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繁育中心,并健全覆盖全省的鱼、虾、蟹、贝、藻等种苗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省养殖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产量18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10万吨、淡水养殖75万吨)。

——调整稳定近外海捕捞。通过调整捕捞作业、捕捞品种、捕捞渔场,在利用带鱼等传统资源基础上,合理开发尚有一定潜力的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资源;调减帆张网和底拖网等传统作业,恢复发展灯光围网,加大疏目拖网推广力度,适量发展笼捕作业,努力实现捕捞作业多元化、捕捞品种多元化和捕捞渔场多元化,使近外海捕捞产量保持在270万吨的水平。 ——加快开发远洋渔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组织,稳定发展。在继续稳定发展过洋性作业的基础上,通过积累资金、积累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公海大洋性远洋渔业。在2005年之前,新开发一批远洋项目,以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为主,建设一支远洋船队,实现远洋渔业产量30万吨,到2010年远洋渔业产量争取达到60万吨。

——大力开拓水产加工。依托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引进一批国外先进实用保鲜加工技术,大力推进水产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水产品系列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

水产品原料,开展水产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实现水产品加工增值;到2010年,全省水产加工制品达到150万吨以上,加工产值达到230亿元。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以国家级水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市场和地方性批发市场为基础,以搞活流通、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在全省范围内尽快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营通畅、交易和流通方式适应水产品特征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开发新兴休闲渔业。以增加渔民收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综合效益为目的,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挖掘渔业和渔村休闲旅游潜能,大力发展渔业观光旅游、水族观赏业、观赏鱼养殖业。先期在交通、饮食服务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及其郊区以及风景旅游区,修建养殖场所,修造游乐观赏用的捕捞渔船,兴建水族馆或博物馆,开辟垂钓、采挖、网捕、观赏等项目,普及渔业和水生生物知识;发展观赏鱼养殖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休闲渔业培育成新兴渔业产业。力争到2005年,休闲渔业产值达到5亿元,到2010年达到30亿元。

(二)搞好渔业产业规划与区域布局,强化海洋和内陆淡水地区渔业资源和水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渔业新格局。

——沿海水产品产业区。凭借沿海渔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主攻海水养殖,开拓远洋渔业,深化水产加工,开发休闲渔业,搞活市场流通,积极扩大出口,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

——平原淡水鱼产业区。利用传统淡水鱼区养殖技术优势,在稳定大宗产品,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品种比重,积极发展适合加工出口的品种,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城郊水产产业区。发挥城市区位优势,扩大名优品种养殖,鼓励开发休闲渔业,满足城市菜蓝子供应和城市居民旅游娱乐休闲需要,开辟渔业多元化发展道路。

——山区水产产业区。发掘山区水域污染少、鱼虾质量好等特长,大力发展稻田养鱼、水库自然增殖等各种形式的生态渔业,开发水产“绿色食品”,开拓销售渠道,以啬渔(农)民收入,加快山区脱贫致富进程。

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

(一)培育渔业龙头企业,推进贸一渔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资源和经济条件,选准优势产品或项目,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规模优势的渔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此来带动渔业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到2010年,

培育一批生产经营规模和经济技术水平达到国内水产业先进水平的大型渔业龙头企业,其中有20个以上为销售额(交易额)超5亿元、利税超5000万元的渔业龙头企业集团;在各市、县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交易额)超5000万元、利税超500万元和年销售收入(交易额)超3000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地方性渔业龙头企业。

(二)扩大渔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大力发展国际市场热销、创江率高的水产品生产,以创建自营出口企业为龙头,形成一批贸工渔一体化的出口创汇基地;通过争创优质名牌,不断提高出口水产品和加工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浙江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稳定发展过洋性远洋渔业;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开展国际间渔业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信息、资金、劳力、资源的交流;鼓励和吸引外商到浙江进行渔业投资与合作,通过大力兴办“三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渔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提高浙江渔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要求,巩固已有集体渔业公司、渔业合作组织、渔船管理服务站等分散生产、统一服务、双层经营、松散联合的合作组织,鼓励渔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产品生产、加工与运销,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渔民切身利益;发挥各级水产研究机构、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优势,与渔民联办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抓好科技推广、苗种与饲料供应、病害综合防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促进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有一个大的发展。

(四)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水产品流通。在现有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设施、强化管理、提高服务,加快构建起具有浙江特色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适应渔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培育四个重点产区市场。到2010年,把舟山国际水产城、象山中国水产城、温州市水产批发交易中心、台州水产品交易中心这四个国家级重点产区市场,培育成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科学、辐射全国、接轨世界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水产批发市场,年总交易量和交易额达到120万吨和150亿元。

——扶持12个区域性市场。到2010年,在宁波、台州、温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建成和完善具有全省及更大区域辐射功能的区域性水产批发市场12个,成交量和成交额达到90万吨和120亿元。

——引导一批地方性批发市场。在产区和主销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建成1-2家地方性中小型水产批发市场,主要是衔接产销,方便渔民销售,丰富城乡“菜蓝子”。

五、实施科教兴渔战略,提高渔业科学化和机械化水平

(一)加大渔业科技攻关力度。充分发挥水产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作用,推进渔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渔业科技领域中的应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和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在名优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养殖模式优化、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水产品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内陆水域和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加强研究,为渔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强水产先进适用技术、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全面实施水产种亩工程,搞好种苗培育体系建设,努力使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优良水产品种、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水产信息网络建设,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和改造传统渔业;注重对适渔工业产品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先进的工业成果装备渔业各领域。

(三)加快培养和合理使用各类专门人才。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以水产中专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办好现有水产职业学校,在渔区高中阶段因地制宜地普及渔业基础知识教育;加强船长、轮机长等职务船员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施技术等级证书和岗位证书制,特证上岗;在渔(农)村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渔民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法制观念,造就一支适应21世纪现代化渔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劳动大军。

(四)深化渔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渔科教结合。建立有利于集中力量组织重点攻关,有利于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等入股,参与渔业开发、经营和分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步把科研推广部门和水产大中型企业真正引导和培植成为水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主体。

六、多渠道增加渔业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渔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渔港、码头、原良种场、渔业环境监测、科研推广基地等基础性公益设施建设上的导向性投入;组织、引导集体(企业)、渔民投资、投劳,采取多种形式吸收渔区集体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专项支持渔业开发,增强渔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性投资,采取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渔业投资;积极争取金融贷款,解决渔业投资不足问题。

(二)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渔业发展后劲。实行“民办公助,以港养港”办法,加快一级群众渔港建设,带动二三级渔港发展;鼓励渔业企业和渔(农)民加强对鱼虾塘、捕捞渔船,加工设备等生产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流通服务体系和水产信息网络建设,改善渔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渔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七、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渔业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一)强化政府宏观管理,提供渔业公共服务。搞好渔业区域规划布局,分类型确定渔业发展规模;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为渔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在渔业自然灾害防御、病害防治、渔业通讯、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搞好渔业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切实加强对渔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导,确保渔业现代化目标的提前实现。

(二)强化渔业依法行政。加强渔业立法工2作,建立健全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与国际渔业制度接轨的步伐;加强渔业质量监督和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把质量监督和标准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优化渔业管理手段;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省情的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资源保护、增殖、利用的有机结合;加强涉外渔业的管理工作减少和避免涉外渔业事件的发生。

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1’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我国渔业大国虽然确立,但渔业强国尚须努力,“十二五”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安为先、以养为主,保安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增收入、奠基础为指导,认真分析新情况、新困难和新问题,深入研究对策和政策,全力推进渔业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渔业现代化和建设渔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在作主题报告时透露,“十二五”我国发展渔业经济,将坚持保障供给与确保安全并重、生产发展与生态养护并重、优化结构与夯实基础并重、国内开发与海外拓展并重、立足产业与着眼大局并重、建设现代渔业与促进渔民增收并重,始终把确保渔业生产安全和有效供给,渔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渔业科技创

新作为根本动力,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力争达到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水产品供给充足,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水产品作为国民主要营养来源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生产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全面深入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较大提升,高效特色集约的水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渔业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渔民生活更加殷实,“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基本解决,努力实现生产发展、渔民增收、产品优质、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渔业发展新格局。

据赵兴武介绍,“十二五”我国现代渔业建设将重点抓好十大工程,即渔业安全工程,主要包括渔船安全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安全和资金项目安全,通过各级渔业部门建立渔业安全责任制,明确责任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努力建设和谐渔区,打造平安渔业。良种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国际先进现代育种技术,重点建设大宗品种和优势出口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提高水产养殖品种遗传改良率;完善现代渔业水产原良种体系,加快水产原种场和水产良种场建设,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健康养殖工程,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区域布局,努力推进北参南养,大力发展深水网箱,一塘多养,稻蟹双收,一水两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大低洼盐碱地、山区溪流等养殖资源开发力度,合理控制、科学规划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养殖容量;加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水产养殖疫病防控队伍。持续捕捞工程,加强渔船建造管理,推进渔船渔机标准化建设;加强渔具渔法规范管理,加快制订捕捞渔具准用目录和各种渔具的限制使用措施,合理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和渔船、渔具规模;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综合开发基地,逐步建立产供销一体、内外贸贯通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现代化

远洋渔业船队。加工流通工程,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以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为依托,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成(002001)果转化能力;培植壮大一批加工装备先进、人员素质过硬、管理水平一流、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与利用,鼓励加工业向海洋生物制药、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开发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的加工水产品;推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冷链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引导开展水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单一的传统营销方式向多元化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促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文化、休闲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原则,围绕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港湾、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区,通过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功能,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文化,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渔民增收。设施装备工程,加强水产原良种场繁育、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施装备建设;“十二五”末力争完成2000万亩低产老旧小池塘改造;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进水产养殖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配套完善航标、港口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加强“信息化、数字化、防灾型”渔港建设,力争到2015年,平均每150公里海岸线有一个一级以上渔港,加上二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使70%以上渔船实现就近避风和休渔;加快全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建造和执法基地建设,健全完善渔船动态管理、安全通信等系统建设。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开展品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资源养护、节能减排、水产品加工和宜渔水域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进行技术集成并加快转化应用;积极推进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探索推广机构与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渔民合作的新机制,构建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产学研单位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关键人才重点培养、急需人才优先培养”的原则,加强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以充实基层、强化服务、注重实效为重点,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渔民科学发展理念、掌握应用现代技术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以渔船节能为切入点,推进养殖、加工、渔港等各领域节能、节水减排及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积极引导、推广和应用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推行渔船标准化改造,研发设计节能型渔船,发展玻璃钢渔船,推广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更新淘汰高能耗渔船。增殖养扩工程,统筹规划增殖放流的主要物种和重点水域,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提高放流苗种质量,科学评估放流效果,到2015年实现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340亿尾;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修复行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增养殖礁、生态礁、资源保护礁和游钓休闲礁建设;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一批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典型湿地及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加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与管理,保护水生生物物种。政策法规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科学设计、精心谋划一些重大政策扶持保障措施,增强扶持保障措施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刘修德在9月26日举行的第二届东海渔业论坛上作主题报告时表示,必须在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促进渔业产业升级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现代经营管理的手段,加快推进福建渔业现代化。

刘修德在报告中指出,福建省建设现代渔业具备良好基础,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努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渔业产量年均增长

2.46%,产值增长6.9%,渔民年收入增长6.7%的目标。

刘修德表示,实现福建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要大力发展新型高效渔业,增创渔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展发展新空间,促进渔业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制订实施海域和内陆水域养殖规划,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培育效益高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以加工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扶持发展休闲渔业,着力健全水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万商云集、大进大出的水产品大流通格局。

二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渔业,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大力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的修复、水产养殖病害综合控制技术、新饲料源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利用细胞工程技术繁育具有生产优势的养殖品种,建立水产品质量监控和评价技术体系。

三要培养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实施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实施力度,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生产全过程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加强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加快全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进度,实施养殖苗种工程。

四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渔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展优势水产品出口基地,拓展水产品出口市场,加强闽台渔业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外跨国公司及渔业集团到福建投资渔业。

五要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组织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渔船管理,加强海上作业渔船的巡航检查,在重点渔港、渔船集中停泊港、澳口设立一线渔政渔港监督站,重点开展进出港渔船签证工作。

六要贯彻落实支渔惠渔政策,依法保障渔民合法权益。积极探索机动渔船燃油补贴发放方式改革,加快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建设,努力拓展全省渔业政策性保险领域,积极培育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据了解,近年来福建省渔业系统围绕建设现代渔业这一主线,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推进水产养殖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现代渔业产业化提升,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2009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194.8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636.29亿元,占全省GDP的5.2%;渔民人均年收入829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现代渔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渔业就是用世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来武装渔业,通过大力推进渔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工厂化、机械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替代人力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和传统的投饲方式及捕捞方式,大幅度地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用现代工业理念,加快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渔业发展的

前进方向。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渔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渔业发展,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建设和谐发展新渔村;就是把现代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先进理念和发展要素,应用到渔业领域,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渔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渔业步伐;就是把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逐步运用到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建设现代渔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就是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现代渔业技术结合起来,努力拓宽渔业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和发挥渔业的多种功能,积极采用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渔用工业,提升渔业装备水平,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渔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渔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改变渔业生产与渔业产品加工、流通相互割裂的封闭经营方式,发展渔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渔业产品转化增值。引入工业融资方法,开展渔业资本运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项目推进意识,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运用工业质量标准理念,加强渔业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渔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渔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渔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效益为先的理念,讲究渔业成本核算,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引入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渔产品营销,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渔业产品知名品牌。树立市场意识,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扩大

渔产品流通,增加渔产品出口。(一)大力推进渔业区域化推进渔业区域化,是建设现代渔业,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和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要以海洋和淡水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建设为手段,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明确主导品种,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名优品牌,打造支柱产业,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改善品种品质,做好海水养殖的地区分工和生产布局,有效解决淡水养殖缺乏合理地区分工和过度竞争问题,逐步探索一条速度快、效益好、特色强的养殖新路子。大力推进沿江沿海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完善和细化布局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培育名牌产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尽快形成特色渔业产业体系,加快渔业区域化进程。(二)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渔业标准的示范和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提高渔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渔业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把渔业标准化作为当前渔业和渔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坚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行动,围绕渔业的标准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入手,加速渔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标准化进程。产前抓投入品、产地环境的标准化,产中抓渔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的标准化,产后抓加工,分级、包装、储运、贸易的标准化。加强质检机构建设,强化渔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加大渔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完善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日

常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及时发布监测信息,积极推行渔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进渔业种苗良种使用的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认定和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加强质量认证,发展无公害渔业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要把推进渔业产业化作为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全面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采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和支持方式,逐步增加渔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降低水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财政贴息、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渔民承贷还贷提供贷款担保等有效办法,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渔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强渔业科技攻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跨行政区域大型渔业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催生一批在产供销和科研方面能起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和集团。要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体制,坚持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家庭承包和渔船独立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渔民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渔民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四)大力推进渔业养殖工厂化要优化养殖品种,抓好养殖苗种的选育,重点发展海参、鲍鱼、河鲀鱼、对虾、大菱鲆、牙鲆鱼等精品养殖,提高存池量和成活率。要严格养成管理,抓好水

质监测、病害防治、饵料投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要做好产品市场和反季上市品种的科研开发。(五)大力推进渔业机械化渔业机械包括养殖、捕捞、水产品加工以及装运等生产过程所配备的各种机械与仪器设备。渔业机械化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渔业机械化程度总体上还不高,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上,主要靠传统的劳动力和手工操作。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生产单位、科研部门和机械制造厂家三者之间加强合作,联合攻关,开展渔业机械的研制,提高渔业机械化水平。要加快研究滩涂、浅海贝类机械化生产技术,既有利于保护贝类资源,又有利于降低破损率,提高生产率;大力推广池塘养鱼机械化清淤、机械化投饵和机械化增氧技术,提高精养高产水平;加快推广使用水质净化装置,研究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既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又提高养殖品种质量;在近海捕捞上,推广一船多具,根据资源状况,采用相应的渔具渔法,提高捕捞效益。要通过合资、合作等途径,引进先进的加工机械设备和加工工艺,提高渔产品加工率。

(六)大力推进渔业产品加工精深化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营养价值、高出口创汇等特点,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因此,加快搞好渔业产品精深加工,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要利用改造、扩建、新建相结合的办法,推进渔业产品精深加工的进程,加快工艺设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冷冻小包装、单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制品和旅游方

便食品。加快渔业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渔业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元化渔业食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在渔业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精细渔业产品。(七)大力推进渔业市场化推进渔业市场化,既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又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市场化的理论、方法和规则,增强渔业应对市场的能力。要加强渔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壮大渔业产品市场主体,加快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渔业产品流通网络,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健全渔业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利用 “金渔工程”,开发信息资源,延伸服务网络,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为渔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渔产品营销促销,形成与国内产销相衔接、国外促销相呼应的渔业产品营销促销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渔业产品国际市场,鼓励支持渔业产品出口,认真研究加入

WTO后过渡期农业发展对策,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际规则,趋利避害,保护自己,提高应对能力。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八)大力推进管理现代化现代渔业生产的管理,必须有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企业规模,渔业结构与布局、分工协作、管理体制和生产手段管理上实现现代化。要切实加强加工企业的企业管理,积极推进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 31 —

新型经营机制和科学管理体系。(九)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是解决我国渔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加快建设现代渔业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要坚持发挥政府扶持、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实行科技推广、购销供应有机结合,推进渔业信息、技术与市场服务一体化,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建设具有生机活力的现代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渔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服务网络。积极稳步地推进县乡两级水产推广机构改革,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加强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鼓励和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推进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渔民的凝聚力,切实把为渔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帮助渔民办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政府要集中搞好公益性服务,企业要侧重搞好营利性服务,民间技术经济组织要注重搞好社区服务,渔民合作经济组织要立足搞好自我服务。要加快渔业和渔村经济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渔业产品市场网络,强化渔业社会化服务的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为推进渔业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快渔业科技进步,加快渔业设施建设,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渔业产品转 — 32 —

化增殖,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水产局副局长 安福臣

“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回顾

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十一五”时期,是北林区渔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全区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北林区水产业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一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积极发展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水产品健康养殖,壮大渔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开发“泥河鲜”品牌,推动了全区渔业生产稳步发展。至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基本保持了稳定,水产品总产量实现22724吨,比上年增长13.4%;渔业总产值实现18558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民人均渔业收入提高到8510元,比上年增长16.4%,年繁育各类鱼苗能力达到1.5亿尾,年生产鱼种3000多吨。

名特优品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河蟹养殖获得成功,2010年养殖面积达到730亩,实现产量43吨,实现销售收入223万元。绥化广源渔场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鱼类良种松浦镜鲤养殖推广基地,改善了养殖多年的德国镜鲤品种结构。开发“泥河鲜”水产品牌,创建渔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北林区水产品注册了“泥河鲜”牌无公害水产品商标,设计了名特优水产品鱼类和河蟹的包装,并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水产品价格明显提高,全区水产品生产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大宗淡水鱼类——松浦镜鲤推介会在北林区召开,推动松浦镜鲤在全区的大面积养殖,2010年达到了5万亩。全区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达到了7.5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5%以上。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3.5万亩,休闲渔业面积发展到4万亩。

北林区积极推广水产无公害和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积极抓好水产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每年举办10期养殖户培训班,发放各种养殖技术手册和宣传单,生产季节组织专家深入到养殖户池塘边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二是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三是加大渔业生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四是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2006年建设了农业部第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北林区南泥河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面积4万亩,350户。2007年北林区的10万亩养鱼水面全部通过了国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认证,10万亩养殖水面全部达到了健康养殖标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在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扶持下,建立了北林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并投入使用,在鱼病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鱼药的使用量,保证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 33 —

为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渔民增收,鼓励和引导养鱼大户建立养鱼协会、渔民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建立渔业公司,渔业规模化生产速度不断加快,养殖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区养鱼协会达到了18个,渔民合作组织10个,渔业企业8个。通过渔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使养殖户在生产中发生的困难,特别是鱼苗鱼种的购进、鱼饲料的供应和生产贷款等问题都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得到有效的合理解决,加快了全区渔业产业化的发展。

渔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为保护野生鱼类资源,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渔业生态资源的不法行为,使资源受到保护的同时,渔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几年来,增殖放流的投资力度、执法队伍的建设和渔业安全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保障了渔业安全。

水产养殖证的发放和系统登记工作全面启动。为了保证水产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制定了《北林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管理办法》,养殖证发放工作从2005年全面展开,到2010年末发放养殖证926本,发证面积8.2万亩,发证率达到82%,系统录入登记工作完成,使广大水产养殖户的权益得到了保护。

亟待解决技术、设施落后问题

“十一五”期间,北林区渔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渔业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渔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技术不强,成为水产业发展瓶颈障碍。区级水产业务部门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工作经费不足;由于部分乡镇对水产业认识不足,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乡镇级推广机构不健全;水产专业人员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少,又因乡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紧缺,阻碍了渔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各项水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使得渔业整体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由于水产业在整个农业中还属弱势产业,对水产业的投入资金也十分有限,除了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池塘改造、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的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渔业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水产品依旧以批发市场销售为主,渔业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尤其缺少水产品加工环节;渔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使得水产苗种和商品鱼销售、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不能确保及时、畅通。

“十二五”关键时期再创佳绩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现代渔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

— 34 —

近几年,国家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出台了渔船柴油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北林区水产业大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多年来,北林区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拥有可养水面18万亩,目前已养水面10万亩,尚有近8万亩可养水面未能开发利用,同时还有3万亩的低产池塘未改造,进一步提高水产品总产量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对水产业投入不断加大,这些资源将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为全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北林区以鲤、鲫、鲢、鳙为主要生产品种,但近几年,引进了斑点叉尾鮰、唇鱼骨和河蟹等,特别是松浦镜锂的引进和实验示范,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取代现在主养的德国镜锂品种,对全区渔业经济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品种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潜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改善,对优质新鲜、营养丰富的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商品鱼市场销售前景大好。北林区养殖水面全部取得了无公害认定、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水产品安全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出口创汇前景。 然而,水资源短缺、渔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渔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使渔业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水稻生产效益的提高、国家对水稻种植的财政补贴的增加,水产养殖面积可能逐步减少,资源条件对渔业发展的约束越显突出。渔民劳动力素质偏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受过各种专业训练的很少,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渔民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意识弱,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渔业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养殖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是,渔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有效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随着水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和社会对水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北林区不少养殖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水产养殖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为普遍,水产品质量安全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以渔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渔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优质、安全、高效和市场导向原则,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拓展渔业发展领域和途径,开发渔业品牌,推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渔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渔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健康水产品生产,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渔业持续、协调、全面、健康发展。

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在稳步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确保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认真落实各项渔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渔业的生产投入,增强渔业发展基础,保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渔业。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北林区特色品种,促进优势主导品种发展,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较大规模、有较强竞争力的渔业特色品种生产基地。 — 35 —

实施水产品名牌战略,全面实施渔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渔业科技创新,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扶持发展水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健康渔业,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和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保障安全、优质、充足的水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完善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推进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构建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促进渔业和谐发展。继续优化渔业区域布局,强化渔区专业合作组织和水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提高渔民组织化水平,提高渔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为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渔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法规宣传全面普及,非法捕捞案件明显减少,渔药、鱼饲料市场整顿初见成效,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渔业安全生产伤亡率实现零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动发展

到2015年,要达到水产养殖生产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水产养殖中渔药、鱼饲料等水产投入品使用基本得到规范,养殖证制度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建立,渔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产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养殖水面发展到12万亩,标准化池塘面积达到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5万吨,渔业产值实现

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1万元。

完善配套养鱼水面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北林区养鱼水面尚有近四分之一没有电源,主要依靠柴油机抽水,提高产量的增氧机、投饵机等机械设备根本使不上;部分养鱼水面主排水设施不配套,直接影响养鱼的产量和效益。到“十二五”末使全区养鱼水面达到全部供上电,90%以上养殖水面达到注排水配套的标准化鱼池,同时对老化鱼池进行改造,加大对鱼池清淤投入力度,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加强乡镇、专业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乡镇水产站配备懂技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服务实体,全程、就近为养殖户搞好服务,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

加快渔业行政执法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要求配备渔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设施,保证执法的必要设备和条件,加强执法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对现有的水域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按照渔业法、水生动物保护法对名特优鱼类的市场销售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渔需物资市场进行检查监督,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坑渔、害渔事件的发生;严格监管禁用渔药、添加剂的销售和使用,保证无公害和绿色渔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36 —

按照鱼苗、鱼种生产管理办法,对苗种生产、经营、销售、运输等环节依法进行管理,切实保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苗种和良种基地建设。北林区的渔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现在已形成了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品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名特优新品种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常规养殖的鲤草鲢鳙等品种则造成销路不畅,价格降低,时常出现季节性滞销、憋鱼现象,并造成了养鱼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而影响群众养鱼效益,挫伤了养鱼生产者的积极性。几年来,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受苗种供应的影响,大多数是套养,很多品种没有形成规模产量和效益。因此,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和建设名特优鱼类苗种繁育基地已势在必行,以保证商品鱼养殖过程中名特优鱼类养殖对苗种的需要,计划建设3个苗种繁育基地,年繁殖名特优鱼类苗种10个以上,生产鱼苗2亿尾以上,培育鱼种4000吨以上。依托自然优势,在呼兰河、诺敏河交界处建设地方珍稀鱼类良种场一处,使野生水生珍稀鱼类得以繁育延续。

壮大渔民合作组织建设,特别是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少,乡镇机构改革后,每个乡镇只保留了一名工作人员,全区几千个养鱼户,大都是分散经营,必须注重加强渔民自我服务体系建设,使养殖户逐步走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民间协会组织之路,逐步走上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行业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五年内,全区重点渔业乡镇、村都要建立起独立的养鱼协会等各种形式的渔民合作组织。计划组建20个,每个组织都有固定活动场所,都配备一定的科技培训、信息提供服务设备。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初级水产品已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饮食需要,方便、快捷、营养丰富的水产品日益备受青睐,特别是养殖的一些低档鱼类,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分割产品、鱼油、鱼糜、加工成微波食品等高营养的快餐方便食品,可极大地提高其品质,价格可提高十几倍,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生产项目。计划建设一个年加工5000吨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项目的拉动,加快推进全区水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效益。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全面提高北林区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加快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我区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松浦镜鲤、河蟹、黄颡鱼等特色、优势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大力改进传统养殖方式中的不科学的生产操作习惯,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环保型饲料和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范,全面提高我区渔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示范、推广EM生物菌剂在生产中的应用,加大水的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水域环境。要继续加强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建设松浦镜鲤和黄颡鱼及地方珍稀鱼类苗种生产基地,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做好优良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和驯养选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水产苗种管理,加强苗种质量监管,依法保护渔民利益。

— 37 —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区域特色。抓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重点抓好松浦镜鲤、黄颡鱼、河蟹等产业基地建设;建立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加速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推动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快渔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大宜渔稻田的开发力度,鼓励发展稻田养殖、高效立体养殖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改良型养殖模式,使之成为全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致富创收点;发展休闲渔业,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保护,旅游、休闲、观光等融为一体综合开发,形成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丰富城乡人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水产品检验检测等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增加投入,加快完善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加大对鱼病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加快渔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采取宣传、培训、示范等有效措施,引导和督促生产经营者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逐步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和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有机水产品认证步伐。

加强渔业安全管理,抓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建设北林区特色鱼类资源保护地,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环境,尤其是要加强我区呼兰河、诺敏河、泥河等重点渔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作业行为,使全区渔业生产沿着依法、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轨道前进。

抓好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抓好自身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渔政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北林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政治和业务学习常抓不懈,加强培训力度,同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形象,转变做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加强领导,确保水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区委、区政府要把水产业的发展列为全区农村工作的重要产业来抓,全力打造渔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条件,有计划地出台促进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以保证全区渔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水产技术人员在鱼池塘边为水产养殖户诊治鱼病。

体系首席专家葛贤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尾,可繁殖亲鱼三千组。全国淡水鱼类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有松浦镜鲤亲鱼十万工,生长速度快,抗寒抗病能力强。广源可食部分大,体表基本无鳞,适用于深加镜鲤体型好,背部高,头部小,肉质鲜美,大宗淡水鱼类推广体系主导品种。松浦过十余年培育出的鲤鱼新品种,是国家

松浦镜鲤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经

一百至一百五十尾,亩增收五十余元。五,全部为田间工程式,亩放夏花鱼苗五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

— 38 —

北林区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三点

多千克。业公司培育的六须鲶鱼亲鱼,重四十五亿尾,生产鱼种三千吨,图为清涛渔 北林区每年可繁育各类鱼苗一点

— 39 —

健康养殖

走中国特色的渔业现代化道路

http://china.toocle.com 2011年04月13日09:19 生意社

生意社04月13日讯

4月10日,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牛盾出席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第一期渔业局长班开班式并作主题报告。牛盾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渔业系统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准确把握的核心要点,系统阐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推动现代渔业发展,并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部门要抓好的工作做了部署。

牛盾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水产品长期短缺的问题,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渔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不断增强,多功能性日益显现。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水产品生产影响巨大,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渔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渔药残留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渔民社会保障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尚不健全,我国渔业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牛盾强调,渔业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主线是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数量规模、经济效益、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从传统保守、相对封闭向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转变,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向环境友好、资源保护转变;核心是调整水产品养殖、加工和流通贸易结构,提高渔业行业和水产品的竞争力;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在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不断提高渔民收入,改善渔民生活质量;关键是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推进渔民、渔业和渔区的现代化建设。

牛盾要求,“十二五”时期,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加渔民收入,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党在渔区的基本政策;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渔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要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位服务渔民;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渔民、渔业和渔区的投入和补贴力度;要大力发展渔区公益事业,推进渔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渔业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东部沿海是我国的发达地区,始终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工业化和城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全国渔

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沿海地区有条件,而且完全能够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并引领和带动全国渔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希望大家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团结拼搏,齐心协力,为沿海地区在全国渔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全国渔业在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推进我国由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而奋斗。

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5年,也是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抓紧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明确现代渔业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有利于上下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有了规划,工作就有了抓手,落实就有了依据。有了规划,就可以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更大关注和支持,争取将现代渔业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中,获得更多的惠渔政策,所以请各地在总结本地,借鉴全国各地现代渔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抓紧编制和完善好本地现代渔业发展规划。

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抓点示范、辐射带动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有效方法。韩部长在今年全国农业厅局长会议上强调,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功能是示范,根本目的是带动。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不仅要抓好现有示范区的巩固提高,还要创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示范园区,更要确保每个示范园区都能够可看、可学、可推广,做真正的榜样,树真正的典型,防止出现“花架子”工程。要把增强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纳入园区建设内容,也要作为示范园区承建单位的责任进行考核和验收。

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装备更新改造。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目前,池塘老化仍比较严重,仍是阻碍现代渔业建设的难题之一。各地要在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的同时,都要继续积极支持和加快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投入,扩大改造面积,提高改造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在做好清淤、护坡、整修进排水渠道等基础性改造前提下,配套建设废水处理、水质监测等环保设施设备,提高水质调控能力,节能减排。

强化现代渔业科技支撑。要组织各级各类渔业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围绕涉及现代渔业发展关键环节,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水产养殖业中诸如良种选育、种业发展、营养与配合饲料、疫病防控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使渔业科技有力助推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渔业科技服务。

增加现代渔业扶持投入。沿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注意总结各地现代渔业建设成果,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政策资金,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增加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投入规模。要抓好各项强渔惠渔政策措施的落实,严格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用财政资金投入的成果争取财政更多的投入和扶持。

完善现代渔业服务体系。要增加对水产良种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重点建设大宗品种和出口优势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加大对原种保护、亲本更新、良种选育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提升品种创新能力和供应能力。要加快国家、省级和县级三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持机构的建设,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和完善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形成运转高效、反应快速的水生动

物防疫应急体系,科学指导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健全各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经常性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现代渔业经营制度。要加快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保护渔民的水域滩涂养殖权。探索建立基本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养殖水域滩涂的征用、占用,保护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制定养殖水域滩涂征用、占用补偿办法,建立健全养殖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救济制度,切实维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创新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发展渔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培训教育和业务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开展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沈毅

江苏省充分发挥资源、经济与技术优势,不断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全省渔业经济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生态、质量和品牌三个关键,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现代渔业建设。2010年,全省渔业产量达460万吨,渔业产值达805亿元,渔业经济总量达1310亿元。渔业产值在全省农业总产值、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占20%左右和40%以上,全省渔民人均收入达11106元,渔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渔业结构调整,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江苏渔业始终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在坚持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不断将渔业品种调优、质量调高、产业调强,加快渔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培育壮大了河蟹、紫菜、小龙虾、青虾、罗氏沼虾、河豚、文蛤等一批主导品种和优势产业。

坚持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对渔业发展的源动力。我省紧紧依托水产三项工程、农业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组织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着力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加快渔业区域化布局和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沿海、沿江和太湖周边地区、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及淮北地区、大中城市周边地区的“两带”、“四区”渔业发展格局,做强做优了一大批特色产业规模基地。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加强水产品促销。

切实加强渔业质量安全建设,保障水产品有效安全供应。坚持产业引导和质量监管相结合,推动行业发展,确保消费安全。

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渔业建设。坚持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渔业水域质量状况公报,切实加强环境的监督管理和保护。

着力加强规划引导。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科学实施。系统梳理“十一五”渔业发展进程,立足资源、区位、环境优势,先后制订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牧场建设、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现代渔业十大工程等各类专项规划10多部,确立了现代渔业五大产业体系、构建起山东渔业发展专项规划体系。

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池塘养殖、浅海立体养殖、滩涂护养、工厂化养殖、上粮下渔等养殖模式的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着力推进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改造工程。制定实施了全省标准化生态鱼塘整治工程规划,结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全面开展“500万亩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改造工程”。

着力拓展渔业新空间。大力推进海水养殖由近岸向深海、由上层向底层发展。以渔治碱,加大在黄河三角洲、黄河故道、沿黄和沿湖地区荒碱涝洼地、矿业新生湖(采矿塌陷坑)等宜渔水域的开发力度。加强海底底栖渔业开发研究。

着力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立足源头治理、全程监管,无公害水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和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无公害产地、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均占养殖总面积的40%以上;全省已制修订渔业地方标准155项,基本覆盖了主要养殖产品。渔业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社、渔区经营大户等渔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

着力加强渔业科技支撑。“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取得渔业科技成果4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0多项,渔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60%提高到目前的65%。

着力推进养殖权制度建设。通过努力,使渔民“失水”、“失海”问题,成为省人大审议省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报告》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稳定渔业发展基础,建立渔业基本水域保护制度;各级政府要认真推进渔业养殖证的发放,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制,依法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

着力拓展渔业文化休闲功能。积极推进渔业与旅游、文化、餐饮及民俗节庆活动的融合。休闲渔业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渔业生产模式。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副厅长宋继宝

近年来,在农业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积极发挥浅海滩涂和内陆水域资源丰富的优势,认真贯彻“以养为主”方针,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开发,着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渔业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

以生态、高效、品牌理念为引领,在“蓝”“黄”两大战略中确立渔业发展更高定位。提出了“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的发展思路,即在养护、修复和构建良好渔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渔业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优化升级,打造山东渔业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以山东半岛为主体,建设渔业经济发达、渔区社会繁荣、渔民富裕文明、环境健康优美的现代渔业经济区。这一思路纳入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蓝”、“黄”两大战略中凸显了现代渔业的地位和作用,为我省渔业今后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创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实现渔业发展重点突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着力推进渔业重点工程、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品牌等五个重点建设。围绕渔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大宗知名品牌这两大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省组织实施了渔业基础建设和品牌打造“双十工程”。在渔业基础建设方面,我们组织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化池塘整理、渔船标准化改造、平安渔业、海外渔业、渔业良种、莱州湾生态整治示范、水产品质量保障、渔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等十大工程,强化了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现代渔业发展亮点。对现代渔业园区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管理,制定了池塘养殖、海洋牧场、浅海设施养殖、渔港经济、工厂化养殖、休闲渔业等不同类别的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标准,严格准入门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养殖园区化已成为全省渔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发展趋势。

以良种良法为支撑,促进渔业增产增收。在推进渔业科技进步过程中,立足促进增产增收,突出良种良法,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十一五”期间,全省

取得省部级以上渔业科技成果400余项,推广渔业新技术、新模式40余项,渔业科技贡献率由60%提高到 65%。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提升渔业发展组织化水平。在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渔业经营主体。鼓励支持渔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渔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为保护渔民群众合法权益,我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使渔业生态环境损害得到及时有效补偿。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了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许可和收回补偿行为。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的部署要求,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实现生产发展、产品安全、渔民增收、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渔业经济区。(山东)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永跃

我们提出了以现代渔业园区为主平台、主抓手,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注重资源要素整合、优化,大力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的集成、集约发展,加快实现现代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开局良好,形成三个方面的明显特点:功能定位日趋合理;因园制宜特色鲜明;政策引导主体激活。按照省政府关于园区建设总体要求,着重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以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为组长的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了职能部门和责任人员,统筹组织园区实施工作。

统筹谋划建设思路。通过园区的建设,努力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确、主导产业突出的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总格局,以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渔区“三化同步”的建设步伐。

扎实奠定创建基础。2010年以来,着力开展了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等两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为下一步园区创建工作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我局按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经营规模化、设施完备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产品安全化和产业一体化”“六化”的要求,制定并发布了省级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渔业精品园两类园区的建设标准。

着力抓好创建试点。在试点年,按照省政府及省园区办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地突出重点,抓好创建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了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点建设。

同步加大政策扶持。按照省里提出的“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要求,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近两年来,通过整合现代渔业、标准鱼塘改造、渔业产业化、中央财政扶持虾蟹、鱼类产业等渔业专项资金共计1.99亿元,用于对已公布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点的项目扶持,各地也很重视,明确政策,资金配套,加大投入。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良尧

积极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改革开放初期,顺德区通过以工补农、部门规划、社会支持方式,由区、镇补助、银信贷款、农民自筹解决资金,对连片池塘区进行全面规划、重新

布局、高标准整治。5年内整治20多万亩池塘,推行健康养殖,建立了鳗、鲈、鳖养殖优势产业带。

加快水产良种体系建设。一是做好全省水产苗种场登记发证、换证工作。二是抓好良种场建设。三是抓好农业部水产良种亲本更新试点项目。四是争取设立广东省水产良种体系建设专项项目。

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一是大力推进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建设。二是加大力度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三是实施振兴南珠工程。

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出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广东省水产品标识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对苗种、饲料、渔药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管,从制度上和源头上控制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完善了水产品可追溯制度。

水产品加工出口快速发展。全省水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近1200家,2010年全省水产品加工量150万吨,产值21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初增长了16%和50%;水产品出口量达45.06万吨、出口额22.38亿美元,比“十一五”期初分别增长19.7%和67.5%。

科技自主创新成果突出。深入实施“科技兴海”、“科技兴渔”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对虾、石斑鱼、军曹鱼育苗培育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填补了国内空白。2010年共获得国家海洋成果创新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

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基本建成。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建成省级科技入户示范县9个,培训示范户8500户,示范户养殖产量、经济效益平均增加10%以上。建成基层水生动物

防疫站47个、防疫检疫实验室71个、水生动物病害诊所12个。率先在全国实施职业渔医和水产养殖处方制度,组织编写了全国首部《渔医指南》。

养殖证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2005本省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实施养殖证制度建设先进单位。

今年9月,农业部发布《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明确阐述渔业的主攻方向为“以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渔民持续稳定增收、水域生态安全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着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渔业”。

现代渔业建设,即是通过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加快组织经营方式创新,提高水域滩涂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水产品供给,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0月22~23日,农业部在山东召开全国沿海现代渔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了地处黄河三角洲的滨州、东营两市渔业发展情况,共商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大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

记者:我国建设现代渔业,背景和初衷为何?

赵兴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渔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势推动下,现代渔业建设同样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在我国,渔业具有市场经济体系发育

较早、产业比较经济效益高、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等优势,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低碳环保”等特点,近年来积累了现代渔业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 记者: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外相比,处于何种位置?优势在哪?

赵兴武:捕捞业是传统的渔业产业,发达国家已经或者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捕捞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底子薄,现代化进程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但差距正在缩小。而水产养殖业在世界上属于新兴产业,尤其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仅有几十年,全世界都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技术装备水平相互差距较小,有些领域我国甚至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在明年召开的世界粮农组织水产养殖会议上介绍标准化养殖经验。我国现代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自“十一五”初起步,仅仅5年时间已是硕果累累,在我国沿海各地普遍开花结果。

记者:是否可以这样说,我国渔业已经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赵兴武:应该说,随着我国渔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渔业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优化,生产设施和技术装备迅速提升,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健康养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健康养殖技术普及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为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加速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渔业产业外部,渔业的地位和作用已形成共识,国家在渔用柴油补贴、渔用机械购置补贴、池塘标准化改造、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良种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投资力度逐年加大,这必将为我们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增添动力、增加活力。

可以这样判断,中国渔业现代化与世界渔业发展趋势是同步的,整体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渔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渔业,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完全可能的。 记者:从目前看,我国现代渔业建设是否已经摸索并总结出一些基本经验呢?

赵兴武:这些经验在本次滨州和东营的考察中就得到了深刻体现。我个人总结为,一是创新方式、调优结构、注重高效;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发展;三是政府引导、广开渠道、增加投入;四是科技支撑、注重质量、标准养殖;五是产业经营、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第六条也是最可贵的经验是统筹规划、留足空间、培育后劲,实现了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持续增收。

记者:从全国渔业工作角度看,下一步将如何引导和布局全面加快我国现代渔业建设呢? 赵兴武:整体思路上,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健康养殖,在园区创建、池塘改造、良种工程等重点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渔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构建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方式先进、产业经营先进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渔业现代化进程也是我国从渔业生产大国向渔业强国迈进的过程。具体措施上,要抓紧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装备更新改造,强化现代渔业科技支撑,增加现代渔业扶持投入,完善现代渔业服务体系和现代渔业经营制度。

空间布局上,东部沿海作为发达地区始终处于改革发展前沿,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优势。因此,在渔业现代化进程中,沿海地区有条件而且能够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并引领和带动全国渔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渔业正加速游入“万亿产值俱乐部”。

10月17日,农业部正式发布《全国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国家将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大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到201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年均增速10.2%;渔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速为8.3%。 规划在渔业安全、渔业经济结构和水产品供应能力等8大方面制定了27个预期性指标和1个约束性指标。

在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能力方面,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水产品总产量超过6000万吨,其中,养殖产品比重达到75%以上;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完成2000万亩中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在渔业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到201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增加值9900亿元;渔业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3%;水产品加工率达到40%;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就是要着力构建水产养殖业、增殖渔业、捕捞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体系”。尤其是在水产养殖方面,规划强调,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并且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相配套的现代苗种业,加强水产新品种选育。

在具体政策方面,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大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调动社会投入渔业的积极性,加大对渔业小额信贷的支持,探索养殖权和捕捞权证抵押质押及流转方式,增加对渔业生产经营者的信贷支持,促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渔业投融资格局。

此外,还将扩大渔机补贴的产品种类和支持力度。促进渔业在税收和用水、用电、用地等全面享受农业优惠政策,将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的国土整治、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等项目中统筹推进。

本报讯(记者唐婷)10月22~23日,全国沿海现代渔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山东省滨州、东营两市召开,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彦亮主持会议。来自沿海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渔业主管厅(局)、山东省渔业重点县渔业主管部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推广总站等相关单位的90多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探讨我国现代渔业的发展情况。 赵兴武总结了各地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六点基本经验,他指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省近些年来,以落实财政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开展优质渔业产业项目、规模化工程建设专项资金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海域滩涂资源,广开投融资渠道、新建池塘、改扩老塘,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养殖,发挥品牌优势,保障质量安全,创新经验机制,拓宽增收渠道,推进转产转业,在现代渔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创新,代表了我国现代

渔业的发展方向,为全国现代渔业建设积累了经验,创出了路子。

他强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东部沿海是我国渔业的发达地区,始终处于改革发展的前沿,工业化和城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在全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沿海地区有条件而且完全能够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并引领和带动全国渔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会议对今后现代渔业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要抓紧制定现代渔业发展规划,二是要扎实抓好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三是要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装备更新改造,四是要强化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五是要增加现代渔业扶持投入,六是要健全现代渔业服务体系,七是要完善现代渔业经营制度。会议要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全面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会议还对打造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提出了五点要求:以生态、高效、品牌理念为引领,在“蓝”“黄”两大战略中确立渔业发展更高定位;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实现渔业发展重点突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打造现代渔业发展亮点;以良种良法为支撑,促进渔业增产增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提升渔业发展组织化水平。

浙江省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为确保全省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按照《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总体要求,结合渔业发展实际,制定《浙江省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

一、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一)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渔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化工业装备渔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渔业,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管理渔业,用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渔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渔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大幅度

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水产品有效供给和不断提高渔民收入的过程。从我省各地区渔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分地区、分领域逐步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在2020年之前,全省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二)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

——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5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按1997年价格水平计算,下同);每个渔业捕捞和养殖劳动力所分创造的渔业值达到47000元;养殖与捕捞产量之经调整为35:65,水产品加工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渔业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5:30:35,渔业总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渔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水产品商品率达到90%以上,形成城乡贯通的水产品市场流通网络;渔业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普遍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管理渔业建立健全政府对渔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渔业生产经营格局。渔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每个渔业劳动力平均渔机动力达到5千瓦以上,在水产养殖的主要环节实现机械作业;75%以上的水产养殖面积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渔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港、=码头等渔业重要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整治,达到能防御50年一遇的风暴潮的标准,水产基本养殖基地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 ——科技教育对渔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渔科教紧密结合,科技进步成为渔业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对渔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广大渔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渔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舒适、安定,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渔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渔区社会文明进步。

(三)我省渔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渔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浙江渔业的实际出发,遵循以下指导方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实施科教兴渔;走效益渔业发展道路;扩大渔业对外开放;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依法治渔,依法兴渔。

二、稳定和完善渔业生产责任制,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一)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和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水产养殖地区,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渔(农)户的池塘(水面)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有偿转让、股份合作、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养殖水面使用权流转机制。在海洋捕捞渔区,继续稳定和完善海料捕捞渔业股份合作经营体制,加强规范化管理,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渔船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新的形式逐步走向联合,组建成前后方配套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或渔业集团,实行新型的渔业双层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渔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在充分尊重渔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单位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养殖水产品产量的70%以上由规模经营大户和养殖场提供。

(三)不断发展壮大渔区集体经济,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渔区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通过资源开发、资本经营、资产管理和社区服务,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实力。进一步发挥渔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渔业专业服务组织,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构建区域特色渔业新格局

(一)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渔业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主攻发展水产养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科学布 局,全方位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逐步使全省浅海可养面积养殖利用率达到60%,沿海滩涂和内陆淡水水域可养面积利用率达到90%左右,同时大力推广稻田养鱼;建立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繁育中心,并健全覆盖全省的鱼、虾、蟹、贝、藻等种苗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省养殖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产量18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10万吨、淡水养殖75万吨)。

——调整稳定近外海捕捞。通过调整捕捞作业、捕捞品种、捕捞渔场,在利用带鱼等传统资源基础上,合理开发尚有一定潜力的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资源;调减帆张网和底拖网等传统作业,恢复发展灯光围网,加大疏目拖网推广力度,适量发展笼捕作业,努力实现捕捞作业多元化、捕捞品种多元化和捕捞渔场多元化,使近外海捕捞产量保持在270万吨的水平。 ——加快开发远洋渔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积极组织,稳定发展。在继续稳定发展过洋性作业的基础上,通过积累资金、积累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公海大洋性远洋渔业。在2005年之前,新开发一批远洋项目,以省远洋渔业集团公司为主,建设一支远洋船队,实现远洋渔业产量30万吨,到2010年远洋渔业产量争取达到60万吨。

——大力开拓水产加工。依托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引进一批国外先进实用保鲜加工技术,大力推进水产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水产品系列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

水产品原料,开展水产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加工质量,实现水产品加工增值;到2010年,全省水产加工制品达到150万吨以上,加工产值达到230亿元。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以国家级水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市场和地方性批发市场为基础,以搞活流通、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在全省范围内尽快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运营通畅、交易和流通方式适应水产品特征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开发新兴休闲渔业。以增加渔民收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渔业综合效益为目的,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挖掘渔业和渔村休闲旅游潜能,大力发展渔业观光旅游、水族观赏业、观赏鱼养殖业。先期在交通、饮食服务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及其郊区以及风景旅游区,修建养殖场所,修造游乐观赏用的捕捞渔船,兴建水族馆或博物馆,开辟垂钓、采挖、网捕、观赏等项目,普及渔业和水生生物知识;发展观赏鱼养殖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使休闲渔业培育成新兴渔业产业。力争到2005年,休闲渔业产值达到5亿元,到2010年达到30亿元。

(二)搞好渔业产业规划与区域布局,强化海洋和内陆淡水地区渔业资源和水域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渔业新格局。

——沿海水产品产业区。凭借沿海渔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主攻海水养殖,开拓远洋渔业,深化水产加工,开发休闲渔业,搞活市场流通,积极扩大出口,提高渔业综合经济效益。

——平原淡水鱼产业区。利用传统淡水鱼区养殖技术优势,在稳定大宗产品,保障市场供应的同时,优化品种结构,增加名特优品种比重,积极发展适合加工出口的品种,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城郊水产产业区。发挥城市区位优势,扩大名优品种养殖,鼓励开发休闲渔业,满足城市菜蓝子供应和城市居民旅游娱乐休闲需要,开辟渔业多元化发展道路。

——山区水产产业区。发掘山区水域污染少、鱼虾质量好等特长,大力发展稻田养鱼、水库自然增殖等各种形式的生态渔业,开发水产“绿色食品”,开拓销售渠道,以啬渔(农)民收入,加快山区脱贫致富进程。

四、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

(一)培育渔业龙头企业,推进贸一渔一体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资源和经济条件,选准优势产品或项目,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和扶持具有规模优势的渔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此来带动渔业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到2010年,

培育一批生产经营规模和经济技术水平达到国内水产业先进水平的大型渔业龙头企业,其中有20个以上为销售额(交易额)超5亿元、利税超5000万元的渔业龙头企业集团;在各市、县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交易额)超5000万元、利税超500万元和年销售收入(交易额)超3000万元,利税超300万元的地方性渔业龙头企业。

(二)扩大渔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大力发展国际市场热销、创江率高的水产品生产,以创建自营出口企业为龙头,形成一批贸工渔一体化的出口创汇基地;通过争创优质名牌,不断提高出口水产品和加工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浙江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稳定发展过洋性远洋渔业;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开展国际间渔业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信息、资金、劳力、资源的交流;鼓励和吸引外商到浙江进行渔业投资与合作,通过大力兴办“三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渔业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提高浙江渔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三)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要求,巩固已有集体渔业公司、渔业合作组织、渔船管理服务站等分散生产、统一服务、双层经营、松散联合的合作组织,鼓励渔民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产品生产、加工与运销,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渔民切身利益;发挥各级水产研究机构、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优势,与渔民联办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抓好科技推广、苗种与饲料供应、病害综合防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促进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有一个大的发展。

(四)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水产品流通。在现有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设施、强化管理、提高服务,加快构建起具有浙江特色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适应渔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培育四个重点产区市场。到2010年,把舟山国际水产城、象山中国水产城、温州市水产批发交易中心、台州水产品交易中心这四个国家级重点产区市场,培育成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科学、辐射全国、接轨世界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水产批发市场,年总交易量和交易额达到120万吨和150亿元。

——扶持12个区域性市场。到2010年,在宁波、台州、温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建成和完善具有全省及更大区域辐射功能的区域性水产批发市场12个,成交量和成交额达到90万吨和120亿元。

——引导一批地方性批发市场。在产区和主销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建成1-2家地方性中小型水产批发市场,主要是衔接产销,方便渔民销售,丰富城乡“菜蓝子”。

五、实施科教兴渔战略,提高渔业科学化和机械化水平

(一)加大渔业科技攻关力度。充分发挥水产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作用,推进渔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渔业科技领域中的应用;近期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和组织优势科技力量,在名优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水产养殖模式优化、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水产品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内陆水域和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加强研究,为渔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强水产先进适用技术、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全面实施水产种亩工程,搞好种苗培育体系建设,努力使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优良水产品种、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水产信息网络建设,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和改造传统渔业;注重对适渔工业产品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先进的工业成果装备渔业各领域。

(三)加快培养和合理使用各类专门人才。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以水产中专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办好现有水产职业学校,在渔区高中阶段因地制宜地普及渔业基础知识教育;加强船长、轮机长等职务船员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施技术等级证书和岗位证书制,特证上岗;在渔(农)村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渔民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法制观念,造就一支适应21世纪现代化渔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队伍和劳动大军。

(四)深化渔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渔科教结合。建立有利于集中力量组织重点攻关,有利于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等入股,参与渔业开发、经营和分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逐步把科研推广部门和水产大中型企业真正引导和培植成为水产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主体。

六、多渠道增加渔业投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渔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渔港、码头、原良种场、渔业环境监测、科研推广基地等基础性公益设施建设上的导向性投入;组织、引导集体(企业)、渔民投资、投劳,采取多种形式吸收渔区集体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专项支持渔业开发,增强渔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性投资,采取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渔业投资;积极争取金融贷款,解决渔业投资不足问题。

(二)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渔业发展后劲。实行“民办公助,以港养港”办法,加快一级群众渔港建设,带动二三级渔港发展;鼓励渔业企业和渔(农)民加强对鱼虾塘、捕捞渔船,加工设备等生产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流通服务体系和水产信息网络建设,改善渔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渔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七、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渔业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一)强化政府宏观管理,提供渔业公共服务。搞好渔业区域规划布局,分类型确定渔业发展规模;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为渔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在渔业自然灾害防御、病害防治、渔业通讯、渔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搞好渔业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切实加强对渔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导,确保渔业现代化目标的提前实现。

(二)强化渔业依法行政。加强渔业立法工2作,建立健全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与国际渔业制度接轨的步伐;加强渔业质量监督和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把质量监督和标准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优化渔业管理手段;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省情的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资源保护、增殖、利用的有机结合;加强涉外渔业的管理工作减少和避免涉外渔业事件的发生。

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1’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我国渔业大国虽然确立,但渔业强国尚须努力,“十二五”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安为先、以养为主,保安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增收入、奠基础为指导,认真分析新情况、新困难和新问题,深入研究对策和政策,全力推进渔业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现渔业现代化和建设渔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在作主题报告时透露,“十二五”我国发展渔业经济,将坚持保障供给与确保安全并重、生产发展与生态养护并重、优化结构与夯实基础并重、国内开发与海外拓展并重、立足产业与着眼大局并重、建设现代渔业与促进渔民增收并重,始终把确保渔业生产安全和有效供给,渔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渔业科技创

新作为根本动力,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力争达到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水产品供给充足,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水产品作为国民主要营养来源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生产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全面深入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较大提升,高效特色集约的水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渔业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渔民生活更加殷实,“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基本解决,努力实现生产发展、渔民增收、产品优质、生态文明、平安和谐的渔业发展新格局。

据赵兴武介绍,“十二五”我国现代渔业建设将重点抓好十大工程,即渔业安全工程,主要包括渔船安全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安全和资金项目安全,通过各级渔业部门建立渔业安全责任制,明确责任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努力建设和谐渔区,打造平安渔业。良种推进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国际先进现代育种技术,重点建设大宗品种和优势出口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提高水产养殖品种遗传改良率;完善现代渔业水产原良种体系,加快水产原种场和水产良种场建设,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健康养殖工程,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区域布局,努力推进北参南养,大力发展深水网箱,一塘多养,稻蟹双收,一水两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大低洼盐碱地、山区溪流等养殖资源开发力度,合理控制、科学规划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养殖容量;加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水产养殖疫病防控队伍。持续捕捞工程,加强渔船建造管理,推进渔船渔机标准化建设;加强渔具渔法规范管理,加快制订捕捞渔具准用目录和各种渔具的限制使用措施,合理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和渔船、渔具规模;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综合开发基地,逐步建立产供销一体、内外贸贯通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企业和现代化

远洋渔业船队。加工流通工程,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以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为依托,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成(002001)果转化能力;培植壮大一批加工装备先进、人员素质过硬、管理水平一流、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与利用,鼓励加工业向海洋生物制药、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开发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的加工水产品;推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冷链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有效对接;积极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引导开展水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单一的传统营销方式向多元化现代营销方式转变;促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文化、休闲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原则,围绕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港湾、休闲垂钓、观光旅游、观赏渔业、展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渔业基地和休闲渔业示范区,通过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功能,保护传承和发展渔文化,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渔民增收。设施装备工程,加强水产原良种场繁育、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施装备建设;“十二五”末力争完成2000万亩低产老旧小池塘改造;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进水产养殖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配套完善航标、港口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加强“信息化、数字化、防灾型”渔港建设,力争到2015年,平均每150公里海岸线有一个一级以上渔港,加上二级渔港和避风锚地,使70%以上渔船实现就近避风和休渔;加快全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建造和执法基地建设,健全完善渔船动态管理、安全通信等系统建设。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开展品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资源养护、节能减排、水产品加工和宜渔水域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进行技术集成并加快转化应用;积极推进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探索推广机构与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渔民合作的新机制,构建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产学研单位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按照“关键人才重点培养、急需人才优先培养”的原则,加强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以充实基层、强化服务、注重实效为重点,加强渔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渔民科学发展理念、掌握应用现代技术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以渔船节能为切入点,推进养殖、加工、渔港等各领域节能、节水减排及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积极引导、推广和应用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推行渔船标准化改造,研发设计节能型渔船,发展玻璃钢渔船,推广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更新淘汰高能耗渔船。增殖养扩工程,统筹规划增殖放流的主要物种和重点水域,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提高放流苗种质量,科学评估放流效果,到2015年实现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340亿尾;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修复行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增养殖礁、生态礁、资源保护礁和游钓休闲礁建设;加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一批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典型湿地及水域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加强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保护与管理,保护水生生物物种。政策法规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科学设计、精心谋划一些重大政策扶持保障措施,增强扶持保障措施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刘修德在9月26日举行的第二届东海渔业论坛上作主题报告时表示,必须在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促进渔业产业升级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现代经营管理的手段,加快推进福建渔业现代化。

刘修德在报告中指出,福建省建设现代渔业具备良好基础,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努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渔业产量年均增长

2.46%,产值增长6.9%,渔民年收入增长6.7%的目标。

刘修德表示,实现福建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要大力发展新型高效渔业,增创渔业发展新优势。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展发展新空间,促进渔业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制订实施海域和内陆水域养殖规划,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培育效益高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以加工业拉动和提升养殖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扶持发展休闲渔业,着力健全水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万商云集、大进大出的水产品大流通格局。

二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渔业,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大力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的修复、水产养殖病害综合控制技术、新饲料源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利用细胞工程技术繁育具有生产优势的养殖品种,建立水产品质量监控和评价技术体系。

三要培养以质取胜的发展理念,实施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实施力度,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生产全过程特别是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加强渔业生态环境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工作,加快全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进度,实施养殖苗种工程。

四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渔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展优势水产品出口基地,拓展水产品出口市场,加强闽台渔业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外跨国公司及渔业集团到福建投资渔业。

五要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组织开展渔业资源增殖,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渔船管理,加强海上作业渔船的巡航检查,在重点渔港、渔船集中停泊港、澳口设立一线渔政渔港监督站,重点开展进出港渔船签证工作。

六要贯彻落实支渔惠渔政策,依法保障渔民合法权益。积极探索机动渔船燃油补贴发放方式改革,加快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建设,努力拓展全省渔业政策性保险领域,积极培育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据了解,近年来福建省渔业系统围绕建设现代渔业这一主线,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推进水产养殖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现代渔业产业化提升,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2009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194.85亿元,渔业经济增加值636.29亿元,占全省GDP的5.2%;渔民人均年收入829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现代渔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渔业就是用世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来武装渔业,通过大力推进渔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工厂化、机械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替代人力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和传统的投饲方式及捕捞方式,大幅度地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用现代工业理念,加快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渔业发展的

前进方向。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渔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渔业发展,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建设和谐发展新渔村;就是把现代工业经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适应社会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经营思想、管理方法、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先进理念和发展要素,应用到渔业领域,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渔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渔业步伐;就是把现代工业发展的成果逐步运用到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建设现代渔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就是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与现代渔业技术结合起来,努力拓宽渔业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和发挥渔业的多种功能,积极采用工程、生物等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渔用工业,提升渔业装备水平,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渔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渔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改变渔业生产与渔业产品加工、流通相互割裂的封闭经营方式,发展渔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渔业产品转化增值。引入工业融资方法,开展渔业资本运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项目推进意识,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运用工业质量标准理念,加强渔业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渔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渔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渔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坚持效益为先的理念,讲究渔业成本核算,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引入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渔产品营销,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渔业产品知名品牌。树立市场意识,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扩大

渔产品流通,增加渔产品出口。(一)大力推进渔业区域化推进渔业区域化,是建设现代渔业,提高水产品竞争力和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要以海洋和淡水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建设为手段,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明确主导品种,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名优品牌,打造支柱产业,通过优化养殖结构,改善品种品质,做好海水养殖的地区分工和生产布局,有效解决淡水养殖缺乏合理地区分工和过度竞争问题,逐步探索一条速度快、效益好、特色强的养殖新路子。大力推进沿江沿海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完善和细化布局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立足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培育名牌产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尽快形成特色渔业产业体系,加快渔业区域化进程。(二)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渔业标准的示范和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提高渔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渔业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把渔业标准化作为当前渔业和渔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坚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行动,围绕渔业的标准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入手,加速渔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标准化进程。产前抓投入品、产地环境的标准化,产中抓渔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的标准化,产后抓加工,分级、包装、储运、贸易的标准化。加强质检机构建设,强化渔业投入品管理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加大渔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完善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日

常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及时发布监测信息,积极推行渔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大力推进渔业种苗良种使用的标准化,进一步加强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认定和无规定疫病示范区建设,加强质量认证,发展无公害渔业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要把推进渔业产业化作为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全面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采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整完善扶持政策和支持方式,逐步增加渔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降低水产品加工增值税、优先兑现出口退税、财政贴息、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渔民承贷还贷提供贷款担保等有效办法,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渔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产学研结合,加强渔业科技攻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跨行政区域大型渔业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催生一批在产供销和科研方面能起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和集团。要进一步完善生产经营体制,坚持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家庭承包和渔船独立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渔民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渔民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四)大力推进渔业养殖工厂化要优化养殖品种,抓好养殖苗种的选育,重点发展海参、鲍鱼、河鲀鱼、对虾、大菱鲆、牙鲆鱼等精品养殖,提高存池量和成活率。要严格养成管理,抓好水

质监测、病害防治、饵料投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要做好产品市场和反季上市品种的科研开发。(五)大力推进渔业机械化渔业机械包括养殖、捕捞、水产品加工以及装运等生产过程所配备的各种机械与仪器设备。渔业机械化是渔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渔业机械化程度总体上还不高,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上,主要靠传统的劳动力和手工操作。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生产单位、科研部门和机械制造厂家三者之间加强合作,联合攻关,开展渔业机械的研制,提高渔业机械化水平。要加快研究滩涂、浅海贝类机械化生产技术,既有利于保护贝类资源,又有利于降低破损率,提高生产率;大力推广池塘养鱼机械化清淤、机械化投饵和机械化增氧技术,提高精养高产水平;加快推广使用水质净化装置,研究人工全价配合饲料,既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又提高养殖品种质量;在近海捕捞上,推广一船多具,根据资源状况,采用相应的渔具渔法,提高捕捞效益。要通过合资、合作等途径,引进先进的加工机械设备和加工工艺,提高渔产品加工率。

(六)大力推进渔业产品加工精深化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营养价值、高出口创汇等特点,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因此,加快搞好渔业产品精深加工,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要利用改造、扩建、新建相结合的办法,推进渔业产品精深加工的进程,加快工艺设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冷冻小包装、单冻产品、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制品和旅游方

便食品。加快渔业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渔业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元化渔业食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在渔业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精细渔业产品。(七)大力推进渔业市场化推进渔业市场化,既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又要善于掌握和运用市场化的理论、方法和规则,增强渔业应对市场的能力。要加强渔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壮大渔业产品市场主体,加快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渔业产品流通网络,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健全渔业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利用 “金渔工程”,开发信息资源,延伸服务网络,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为渔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渔产品营销促销,形成与国内产销相衔接、国外促销相呼应的渔业产品营销促销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渔业产品国际市场,鼓励支持渔业产品出口,认真研究加入

WTO后过渡期农业发展对策,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际规则,趋利避害,保护自己,提高应对能力。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八)大力推进管理现代化现代渔业生产的管理,必须有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企业规模,渔业结构与布局、分工协作、管理体制和生产手段管理上实现现代化。要切实加强加工企业的企业管理,积极推进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 31 —

新型经营机制和科学管理体系。(九)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是解决我国渔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加快建设现代渔业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要坚持发挥政府扶持、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实行科技推广、购销供应有机结合,推进渔业信息、技术与市场服务一体化,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建设具有生机活力的现代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渔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服务网络。积极稳步地推进县乡两级水产推广机构改革,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加强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鼓励和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推进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渔民的凝聚力,切实把为渔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帮助渔民办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政府要集中搞好公益性服务,企业要侧重搞好营利性服务,民间技术经济组织要注重搞好社区服务,渔民合作经济组织要立足搞好自我服务。要加快渔业和渔村经济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渔业产品市场网络,强化渔业社会化服务的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改革,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为推进渔业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快渔业科技进步,加快渔业设施建设,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渔业产业布局,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渔业产品转 — 32 —

化增殖,合理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水产局副局长 安福臣

“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回顾

渔民增收、渔业增效

“十一五”时期,是北林区渔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全区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北林区水产业认真贯彻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渔民增收、渔业增效”这一中心,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积极发展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水产品健康养殖,壮大渔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开发“泥河鲜”品牌,推动了全区渔业生产稳步发展。至2010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基本保持了稳定,水产品总产量实现22724吨,比上年增长13.4%;渔业总产值实现18558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民人均渔业收入提高到8510元,比上年增长16.4%,年繁育各类鱼苗能力达到1.5亿尾,年生产鱼种3000多吨。

名特优品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优良品种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河蟹养殖获得成功,2010年养殖面积达到730亩,实现产量43吨,实现销售收入223万元。绥化广源渔场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鱼类良种松浦镜鲤养殖推广基地,改善了养殖多年的德国镜鲤品种结构。开发“泥河鲜”水产品牌,创建渔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北林区水产品注册了“泥河鲜”牌无公害水产品商标,设计了名特优水产品鱼类和河蟹的包装,并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水产品价格明显提高,全区水产品生产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全国大宗淡水鱼类——松浦镜鲤推介会在北林区召开,推动松浦镜鲤在全区的大面积养殖,2010年达到了5万亩。全区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达到了7.5万亩,占总养殖面积的75%以上。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3.5万亩,休闲渔业面积发展到4万亩。

北林区积极推广水产无公害和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积极抓好水产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每年举办10期养殖户培训班,发放各种养殖技术手册和宣传单,生产季节组织专家深入到养殖户池塘边开展生产技术指导;二是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三是加大渔业生产专项执法检查力度;四是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2006年建设了农业部第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北林区南泥河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面积4万亩,350户。2007年北林区的10万亩养鱼水面全部通过了国家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质量认证,10万亩养殖水面全部达到了健康养殖标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在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扶持下,建立了北林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并投入使用,在鱼病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了鱼药的使用量,保证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 33 —

为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渔民增收,鼓励和引导养鱼大户建立养鱼协会、渔民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建立渔业公司,渔业规模化生产速度不断加快,养殖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区养鱼协会达到了18个,渔民合作组织10个,渔业企业8个。通过渔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使养殖户在生产中发生的困难,特别是鱼苗鱼种的购进、鱼饲料的供应和生产贷款等问题都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得到有效的合理解决,加快了全区渔业产业化的发展。

渔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强。为保护野生鱼类资源,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渔业生态资源的不法行为,使资源受到保护的同时,渔民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几年来,增殖放流的投资力度、执法队伍的建设和渔业安全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保障了渔业安全。

水产养殖证的发放和系统登记工作全面启动。为了保证水产养殖户的合法权益,制定了《北林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和《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管理办法》,养殖证发放工作从2005年全面展开,到2010年末发放养殖证926本,发证面积8.2万亩,发证率达到82%,系统录入登记工作完成,使广大水产养殖户的权益得到了保护。

亟待解决技术、设施落后问题

“十一五”期间,北林区渔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渔业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存在着许多制约渔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

技术不强,成为水产业发展瓶颈障碍。区级水产业务部门水产专业技术人员缺少,工作经费不足;由于部分乡镇对水产业认识不足,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乡镇级推广机构不健全;水产专业人员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少,又因乡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紧缺,阻碍了渔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各项水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使得渔业整体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由于水产业在整个农业中还属弱势产业,对水产业的投入资金也十分有限,除了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池塘改造、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推广的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渔业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水产品依旧以批发市场销售为主,渔业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尤其缺少水产品加工环节;渔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使得水产苗种和商品鱼销售、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不能确保及时、畅通。

“十二五”关键时期再创佳绩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现代渔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

— 34 —

近几年,国家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出台了渔船柴油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为北林区水产业大发展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多年来,北林区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拥有可养水面18万亩,目前已养水面10万亩,尚有近8万亩可养水面未能开发利用,同时还有3万亩的低产池塘未改造,进一步提高水产品总产量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对水产业投入不断加大,这些资源将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为全区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北林区以鲤、鲫、鲢、鳙为主要生产品种,但近几年,引进了斑点叉尾鮰、唇鱼骨和河蟹等,特别是松浦镜锂的引进和实验示范,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取代现在主养的德国镜锂品种,对全区渔业经济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品种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潜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的改善,对优质新鲜、营养丰富的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商品鱼市场销售前景大好。北林区养殖水面全部取得了无公害认定、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水产品安全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出口创汇前景。 然而,水资源短缺、渔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渔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使渔业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水稻生产效益的提高、国家对水稻种植的财政补贴的增加,水产养殖面积可能逐步减少,资源条件对渔业发展的约束越显突出。渔民劳动力素质偏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受过各种专业训练的很少,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渔民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意识弱,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渔业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养殖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是,渔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有效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随着水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和社会对水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北林区不少养殖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水产养殖不合理用药现象仍较为普遍,水产品质量安全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以渔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渔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优质、安全、高效和市场导向原则,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拓展渔业发展领域和途径,开发渔业品牌,推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渔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渔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健康水产品生产,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渔业持续、协调、全面、健康发展。

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在稳步发展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提高渔业综合效益,确保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认真落实各项渔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渔业的生产投入,增强渔业发展基础,保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渔业。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北林区特色品种,促进优势主导品种发展,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较大规模、有较强竞争力的渔业特色品种生产基地。 — 35 —

实施水产品名牌战略,全面实施渔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渔业科技创新,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提高渔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扶持发展水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健康渔业,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和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保障安全、优质、充足的水产品有效供给。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完善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推进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构建渔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促进渔业和谐发展。继续优化渔业区域布局,强化渔区专业合作组织和水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提高渔民组织化水平,提高渔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为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渔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

法律法规宣传全面普及,非法捕捞案件明显减少,渔药、鱼饲料市场整顿初见成效,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渔业安全生产伤亡率实现零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推动发展

到2015年,要达到水产养殖生产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水产养殖中渔药、鱼饲料等水产投入品使用基本得到规范,养殖证制度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建立,渔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产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养殖水面发展到12万亩,标准化池塘面积达到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5万吨,渔业产值实现

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1万元。

完善配套养鱼水面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北林区养鱼水面尚有近四分之一没有电源,主要依靠柴油机抽水,提高产量的增氧机、投饵机等机械设备根本使不上;部分养鱼水面主排水设施不配套,直接影响养鱼的产量和效益。到“十二五”末使全区养鱼水面达到全部供上电,90%以上养殖水面达到注排水配套的标准化鱼池,同时对老化鱼池进行改造,加大对鱼池清淤投入力度,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加强乡镇、专业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乡镇水产站配备懂技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服务实体,全程、就近为养殖户搞好服务,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

加快渔业行政执法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要求配备渔政执法人员和执法设施,保证执法的必要设备和条件,加强执法教育,提高执法水平;对现有的水域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按照渔业法、水生动物保护法对名特优鱼类的市场销售进行有效的管理;对渔需物资市场进行检查监督,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坑渔、害渔事件的发生;严格监管禁用渔药、添加剂的销售和使用,保证无公害和绿色渔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36 —

按照鱼苗、鱼种生产管理办法,对苗种生产、经营、销售、运输等环节依法进行管理,切实保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苗种和良种基地建设。北林区的渔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现在已形成了振兴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品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名特优新品种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常规养殖的鲤草鲢鳙等品种则造成销路不畅,价格降低,时常出现季节性滞销、憋鱼现象,并造成了养鱼生产比较效益下降而影响群众养鱼效益,挫伤了养鱼生产者的积极性。几年来,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受苗种供应的影响,大多数是套养,很多品种没有形成规模产量和效益。因此,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和建设名特优鱼类苗种繁育基地已势在必行,以保证商品鱼养殖过程中名特优鱼类养殖对苗种的需要,计划建设3个苗种繁育基地,年繁殖名特优鱼类苗种10个以上,生产鱼苗2亿尾以上,培育鱼种4000吨以上。依托自然优势,在呼兰河、诺敏河交界处建设地方珍稀鱼类良种场一处,使野生水生珍稀鱼类得以繁育延续。

壮大渔民合作组织建设,特别是县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少,乡镇机构改革后,每个乡镇只保留了一名工作人员,全区几千个养鱼户,大都是分散经营,必须注重加强渔民自我服务体系建设,使养殖户逐步走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民间协会组织之路,逐步走上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行业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五年内,全区重点渔业乡镇、村都要建立起独立的养鱼协会等各种形式的渔民合作组织。计划组建20个,每个组织都有固定活动场所,都配备一定的科技培训、信息提供服务设备。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初级水产品已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饮食需要,方便、快捷、营养丰富的水产品日益备受青睐,特别是养殖的一些低档鱼类,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分割产品、鱼油、鱼糜、加工成微波食品等高营养的快餐方便食品,可极大地提高其品质,价格可提高十几倍,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生产项目。计划建设一个年加工5000吨以上的水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项目的拉动,加快推进全区水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效益。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全面提高北林区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加快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当前制约我区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快松浦镜鲤、河蟹、黄颡鱼等特色、优势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大力改进传统养殖方式中的不科学的生产操作习惯,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环保型饲料和无公害标准化操作规范,全面提高我区渔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示范、推广EM生物菌剂在生产中的应用,加大水的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渔业水域环境。要继续加强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水产苗种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建设松浦镜鲤和黄颡鱼及地方珍稀鱼类苗种生产基地,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做好优良养殖品种的提纯复壮和驯养选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水产苗种管理,加强苗种质量监管,依法保护渔民利益。

— 37 —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区域特色。抓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重点抓好松浦镜鲤、黄颡鱼、河蟹等产业基地建设;建立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加速推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推广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推动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快渔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大宜渔稻田的开发力度,鼓励发展稻田养殖、高效立体养殖等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改良型养殖模式,使之成为全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致富创收点;发展休闲渔业,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保护,旅游、休闲、观光等融为一体综合开发,形成集养殖、观赏、垂钓、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丰富城乡人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水产品检验检测等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增加投入,加快完善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加大对鱼病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加快渔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采取宣传、培训、示范等有效措施,引导和督促生产经营者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逐步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和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有机水产品认证步伐。

加强渔业安全管理,抓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建设北林区特色鱼类资源保护地,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环境,尤其是要加强我区呼兰河、诺敏河、泥河等重点渔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渔业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作业行为,使全区渔业生产沿着依法、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轨道前进。

抓好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抓好自身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渔政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是北林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政治和业务学习常抓不懈,加强培训力度,同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形象,转变做法,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加强领导,确保水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区委、区政府要把水产业的发展列为全区农村工作的重要产业来抓,全力打造渔业发展的宽松环境条件,有计划地出台促进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以保证全区渔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水产技术人员在鱼池塘边为水产养殖户诊治鱼病。

体系首席专家葛贤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尾,可繁殖亲鱼三千组。全国淡水鱼类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有松浦镜鲤亲鱼十万工,生长速度快,抗寒抗病能力强。广源可食部分大,体表基本无鳞,适用于深加镜鲤体型好,背部高,头部小,肉质鲜美,大宗淡水鱼类推广体系主导品种。松浦过十余年培育出的鲤鱼新品种,是国家

松浦镜鲤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经

一百至一百五十尾,亩增收五十余元。五,全部为田间工程式,亩放夏花鱼苗五万亩,占全区水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

— 38 —

北林区稻田养鱼面积发展到三点

多千克。业公司培育的六须鲶鱼亲鱼,重四十五亿尾,生产鱼种三千吨,图为清涛渔 北林区每年可繁育各类鱼苗一点

— 39 —


相关内容

  • 上半年水产病害防治工作总结
  •   今年以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站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总体目标,以渔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渔业生态环境和水产资源保护,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科技渔业、生态渔业,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以“勤政 ...

  • 区渔业2011年工作总结
  • 2011年我区渔业生产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强化渔业生产环节监管,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科技渔业、生态渔业, ...

  • 2010年渔业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 2010年我区渔业生产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地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强化渔业生产环节监管,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科技渔业、生态渔业, ...

  • 西安工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探究
  • 西安工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探究 2016/9/22 10:47:00 陕西统计局 --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 近年来,工业对经济影响力不断下降,特别是2010年以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降至30%以下,2015年(年报最终核实数据)这一比重为23.7%,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工业历来 ...

  •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农学 门类:水产类 专业名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通过现代科学与技术来分析海洋水产资源和进行渔政管理.本专业学习具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在海洋渔业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远洋渔业开发.教学. ...

  • 2013年市渔业工作情况总结
  • 为推进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泸农科联办函[xx]1号文件精神,现将今年我市渔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情况总结于后: 一.水产品试验养殖方面.一是特种水产品--泥鳅的试验养殖,我市xx年进行20户试验(经xx年10月28日双 ...

  • 水产大县建设工作总结
  • 2010年,我区认真贯彻省、市水产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城郊现代渔业,创建特色水产大区”这一核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渔业基础设施改造,大力发展特色渔业,科技渔业、生态渔业,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市委“重抓水产”和“211”工程,顺利推进全区现代渔业建设又 ...

  • 渔业十二五规划出台 养殖业产能将迎大释放
  •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8日 03:37  证券日报 ■ 本报记者 桂小笋 10月17日,农业部公布<渔业十二五规划>,在以养为先的同时,对水产养殖业.增殖渔业.捕捞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体系做出了详细规定.其中,关于水产养殖在产业中所占比 ...

  • 大学专业介绍之农学水产类(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
  • 大学专业介绍之农学水产类(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 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 1.水产养殖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水生经济动植物生产与管理.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水产品加工.水产动物疾病检验检疫.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的高级人才.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