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朽的灵魂和血脉延续的根本,也是中国历来认同国家与否的重要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渴”的光荣传统的传大民族,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中,也历来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在开放的环境和视角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繁荣昌盛的源泉,而它历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基础之上。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经常集中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赴汤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气节上。同时,也表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关心和忧患的态度与朴素感情上。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

义这面旗帜既唤起、聚集和引导了一批前赴后继、以死明节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进取,奋发图强,从而使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而不懈怠,终于建立起了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蕴含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方面,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那种气贯长虹、一脉相承的鸿论远识更是余音绕梁,不胜枚举:古代有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篇箴言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现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篇时代性更加鲜明、凝重性尤为突出: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无不把“救亡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以下几种精神:

1、人本精神。儒家文化强调的人是指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主要内容。重视做人、以义为上、推己及人、学者为己等处世做人的传统美德每每出现。儒家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人禽之别”,专门讨论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指出“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有“义”。人“最为天下贵”,

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人伦、有道德。儒家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做秀,给别人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处世做人的观念是我们民族道德精神的精华,今天仍有批判继承,赋之于时代内容的价值和必要,对于培育“四有”新人有借鉴意义。

2、华夏民族主义精神。历来爱国者从来都是把忧国与忧民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爱国主义有着不可割裂的继承性和历史延续性,到了近代这种忧国忧民思想内涵愈来愈深刻,湖南留日学生卫种在《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曾深情疾呼:“吾人之主义,可大书特书曰爱国主义”。“支那乎!支那乎!吾将崇拜而歌舞之,吾将顶礼而忭贺之,以大声疾呼于我国民之前曰:“支那万岁!”于是近代的爱国者“人人心忧国之心,人人事忧国之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伟大的升华。强调以民族、国家、家庭利益为主,正是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气质,从而给世界以觉醒、自尊、凝聚、奋斗的崭新形象。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强调要实践,乐而忘忧。《易经大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句话,凝炼地道出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4、和谐精神。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由不同等级和处在不同关系中的人组成,而维持人与人之间和等级间关系的核心就是保持平衡,取得协调,追求和谐。强调天下大和谐局面的到来,在于普天下人修身律己。《易〃乾〃九三》中有“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必须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修睦”、和谐统一,并不排斥自然,

而是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这种“和为贵”,求和谐于对立的政治伦理思想,从辩证法角度讲有其积极的一面。

爱国主义教育要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大国胸襟。中国要在新世纪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首先,它要求广大青年一代应在全面了解国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性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权益的关系,培养与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实力相匹配的成熟的大国民心态,即一种科学、理性、自信、宽容、开放、博大,具有创造性、贡献性和责任感的国民强势心理和人文精神。其次,能够主动、积极地汲取 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一种开阔的国际视野、宽广的胸怀、昂扬的精神风貌,积极面对国际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善于学习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奋力推动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再次,既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 又要在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冲击中,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客观形势下加强民族国家意识、强化主权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捍卫领土和主权,保护国家权益。

1、" 弘扬民族精神, 爱我锦绣中华" 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 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从" 人文出祖黄帝, 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 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 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 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 可是谁又做到了呢? 没有, 都没有, 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 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 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 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 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 过马路时, 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 还可以不乱丢, 乱涂, 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谚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

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抗“非典”报告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时说:“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铿锵有力的声音,激励全国人民夺取了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明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

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就是到15世纪,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被割去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000亿两白银。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靠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性。从5千年前的中华祖先到21世纪的中国国民,在绵延亘古的文明创造中培育出的民族精神光彩夺目、普照人间。诸如“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记、匹夫有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雍容大度、包容万物的宽容精神,“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刻苦自励、“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先人倡导的民族精神,化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十世纪风风雨雨,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辉映环宇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弘扬光大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98年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攀登”的崇高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各种困难、灾害的斗争而奋力前进,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不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今中国仍然如此,仍然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从国际形势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苏东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将主要矛盾指向中国,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他们借助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的优势,把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传播到中国,其中有许多腐朽的、黄色的、反动的东西。我们必须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武装广大青少年,抵制消极的、有害的文化,吸纳积极的、健康的文化。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时期。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因此劳动生产率很低,仅相当于日本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才弱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本弱国。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之路。关键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一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攀科学文化高峰。在求知成才、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国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繁衍升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体现,现时代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提出的5种革命精神,江泽民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邓小平在80年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例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邓小平说:“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江泽民在90年代提出“64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必须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而要宣传、弘扬、培育,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教育尤为重要。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教育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奋斗历史,光荣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也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亿万青少年紧紧集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各类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青少年中深深扎根。要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加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扬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德育、历史、地理、语文、科技等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历史,强化国家意识,升华民族情怀,把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代弘扬光大,永世相传。

弘扬民族精神要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这是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必须。因为民族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完善、更新和升华,而不是一尘不变,更不是固步自封。一定的民族精神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前面所提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今天,我国进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完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为此,在弘扬民族精神时,

必须与时代俱进,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必须以先进文化,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民族精神教育的出发点是“三个面向”,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人才;面向世界,就是要适应世界潮流,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新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必须变革封闭状态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我们要培养青少年有国际眼光、国际意识、国际胸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民族精神决不是本土精神。民族精神要为本土、本国的发展服务,要善于学习和吸取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我国现时代的民族精神要体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特点,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在国家危亡的革命战争时代,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而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民族精神表现在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当代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应表现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把自己铸就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民族精神还要与“学习外国”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励青少年和全体国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一方面要学习、吸纳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优良传统。应该让青少年学生看到我国存在的落后和差距。无论是西方的欧美,还是东方的日本、印度等国,都有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要有“三个面向”的胸怀,以“三个面向”为目标,教育和激励青少年。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只有在“三个面向”和先进文化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把握民族

精神,有效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 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 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中国的民族精神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会怎样。真正失去了这些东西,一个民族只会走上衰落和灭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她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呢?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历史上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曾经多次被少数民族征服,但是作为汉民族却一直没有消亡。相反反而是征服者在不知不觉中,不管其主观上是否愿意,被汉民族同化。在民族精神上也就成为了各民族都高度一致的统一的民族意识。究其根源,这和中华汉文化在当时的先进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有的同志曾经说过的。在历史上,汉民族一直居住于物产富饶的地区,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来征服汉民族的少数民族对此两点有着无比的羡慕,所以他们才会动起刀兵。但是征服以后呢?所有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发现,汉民族有着一个经过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统治样板——封建帝王中央集权制。这样的政治制度不仅是现成的,而且还有一套系统的,早已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儒家文化,作为理论依据和教化的样本。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地位当然不会去动这样的一套东西。因为如果这样他们就会陷入到处树敌的境地。社会必然会动荡,这对他的统治和他们每个人的生死都是不利的。就正因这样,一个不断传承的文化没有被触及反而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主流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外来的文化都只有一个选择——溶入主流文化。所以在这样的不断地融合中本来只代表汉民族的文化成为了代表所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当然这个中华文化和汉文化有着很多不同,后者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封建社会正是因为跟植于儒家文化,所以是以“忠君报国”为体现,也是以此为全民族的凝聚点。任何违背这种思想的行为都是不被承认和许可的。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为没落的明朝效忠的史可法、袁崇焕,为腐败的南宋效忠的岳飞、文

天祥,为阻碍中国统一的蜀国服务的关羽、诸葛亮,甚至为无道的商纣王尽忠的箕子、薇子会被历朝的统治者封为英雄和知识分子的表率的原因。统治阶级只有大力地宣扬这样的一些人物,树起这样的一些榜样才更有利于他们的统治。他们这样做无非是告诉大家,只有忠于我——帝王才是正确的。并且在封建社会,中国的任何利益都是以帝王为唯一代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道理。这最初也只是汉民族文化或者说是儒家文化的思想,但是所有的少数民族征服者也不得不认同这样的思想更有利于他的统治。这才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忠君报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所在,而这样的民族精神正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表现

(一)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

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生活在华夏大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祖国的大好河山。两千多年前,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有盛有衰,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在中华大家庭内部,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

却始终传承不辍,享誉世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中华文明得到新的发展。

(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天灾频繁,人祸不断。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中华儿女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经过全民族的百年不屈不挠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许多侵略者在遭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这样的感叹。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 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说综合国力虽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为基础的,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

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

(一) 民族精神的内涵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它不但没有停滞和退后,反而进一步强大和壮实。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

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否则,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不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背离民族精神。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意味着重构我们的经济生活,又表明需要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撑。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平等、自由,强调竞争、诚信,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化相伴随。这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大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德精神的同时,努力培育平等精神、自由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力军。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撑,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任务相联系的。近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进入21世纪,在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它首先遇到的是科学技术的挑战。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的时代,谁不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价值观念的挑战。如果说20世纪是武力兼经济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无疑是经济、文化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更是民族精神竞争的世纪。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的落伍只是近代的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新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能否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挑战,实质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也就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巴甫洛夫有句名言,"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想一想当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 两弹一星" 为什么能够成功,除去技术的因素,不就是因为科学家不甘落后,要粉碎外国的" 核" 讹诈吗?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 精神育人" 的摇篮。闻一多先生说:"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 爱' ,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应当具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精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是落后一些,但是,大学生有责任来缩短这个差距。我们有

理由相信,只要大学生们能够"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在科技发展的征程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单是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纲领,一面旗帜,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面旗帜能否永远地高扬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对这个纲领,这个中华民族价值选择的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 精髓" 和" 灵魂" ,正是靠着这种思想的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境界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当前,西方社会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其核心的东西,就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破坏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改变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大学历来被看作人类文明成果的散播地,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中华民族精神最先进的" 内核" ,大学有责任把之汇总起来传播出去。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始终站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推动力量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了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正是

依靠了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当今世界,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既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在当前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占据经济、科技和军事的优势,而且到处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文化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文化阵地,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中国要高度重视这一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要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把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这样,才能使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创新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且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党支部学生党员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又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朽的灵魂和血脉延续的根本,也是中国历来认同国家与否的重要标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渴”的光荣传统的传大民族,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中,也历来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在开放的环境和视角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繁荣昌盛的源泉,而它历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基础之上。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经常集中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赴汤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气节上。同时,也表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关心和忧患的态度与朴素感情上。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

义这面旗帜既唤起、聚集和引导了一批前赴后继、以死明节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进取,奋发图强,从而使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而不懈怠,终于建立起了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蕴含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方面,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那种气贯长虹、一脉相承的鸿论远识更是余音绕梁,不胜枚举:古代有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篇箴言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现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篇时代性更加鲜明、凝重性尤为突出: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无不把“救亡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以下几种精神:

1、人本精神。儒家文化强调的人是指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主要内容。重视做人、以义为上、推己及人、学者为己等处世做人的传统美德每每出现。儒家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人禽之别”,专门讨论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指出“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有“义”。人“最为天下贵”,

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人伦、有道德。儒家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古代学者学习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做秀,给别人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处世做人的观念是我们民族道德精神的精华,今天仍有批判继承,赋之于时代内容的价值和必要,对于培育“四有”新人有借鉴意义。

2、华夏民族主义精神。历来爱国者从来都是把忧国与忧民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爱国主义有着不可割裂的继承性和历史延续性,到了近代这种忧国忧民思想内涵愈来愈深刻,湖南留日学生卫种在《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曾深情疾呼:“吾人之主义,可大书特书曰爱国主义”。“支那乎!支那乎!吾将崇拜而歌舞之,吾将顶礼而忭贺之,以大声疾呼于我国民之前曰:“支那万岁!”于是近代的爱国者“人人心忧国之心,人人事忧国之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伟大的升华。强调以民族、国家、家庭利益为主,正是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气质,从而给世界以觉醒、自尊、凝聚、奋斗的崭新形象。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强调要实践,乐而忘忧。《易经大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句话,凝炼地道出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4、和谐精神。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由不同等级和处在不同关系中的人组成,而维持人与人之间和等级间关系的核心就是保持平衡,取得协调,追求和谐。强调天下大和谐局面的到来,在于普天下人修身律己。《易〃乾〃九三》中有“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必须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修睦”、和谐统一,并不排斥自然,

而是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一体”。这种“和为贵”,求和谐于对立的政治伦理思想,从辩证法角度讲有其积极的一面。

爱国主义教育要重点培育年轻一代的大国胸襟。中国要在新世纪成为和平崛起的大国,首先,它要求广大青年一代应在全面了解国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性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权益的关系,培养与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实力相匹配的成熟的大国民心态,即一种科学、理性、自信、宽容、开放、博大,具有创造性、贡献性和责任感的国民强势心理和人文精神。其次,能够主动、积极地汲取 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一种开阔的国际视野、宽广的胸怀、昂扬的精神风貌,积极面对国际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善于学习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奋力推动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再次,既要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 又要在全球化浪潮对传统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国家主权等观念的冲击中,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客观形势下加强民族国家意识、强化主权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捍卫领土和主权,保护国家权益。

1、" 弘扬民族精神, 爱我锦绣中华" 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 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从" 人文出祖黄帝, 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 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 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 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 可是谁又做到了呢? 没有, 都没有, 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 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 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 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 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 过马路时, 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 还可以不乱丢, 乱涂, 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谚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

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2、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自古以来,在地球上诞生了许多民族和国家,大多数都衰败没落了,而中华民族何以能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而依然熠熠生辉,彪炳世界史册?答案是:靠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

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作用是什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精辟的论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还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没有生机凝聚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抗“非典”报告中强调弘扬民族精神时说:“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铿锵有力的声音,激励全国人民夺取了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明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

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就是到15世纪,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被割去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000亿两白银。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靠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性。从5千年前的中华祖先到21世纪的中国国民,在绵延亘古的文明创造中培育出的民族精神光彩夺目、普照人间。诸如“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记、匹夫有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雍容大度、包容万物的宽容精神,“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刻苦自励、“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先人倡导的民族精神,化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十世纪风风雨雨,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辉映环宇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弘扬光大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98年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攀登”的崇高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003年抗击“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与各种困难、灾害的斗争而奋力前进,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不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今中国仍然如此,仍然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从国际形势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苏东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将主要矛盾指向中国,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他们借助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的优势,把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传播到中国,其中有许多腐朽的、黄色的、反动的东西。我们必须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武装广大青少年,抵制消极的、有害的文化,吸纳积极的、健康的文化。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时期。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因此劳动生产率很低,仅相当于日本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才弱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本弱国。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之路。关键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一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勇攀科学文化高峰。在求知成才、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有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国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繁衍升华,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体现,现时代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邓小平提出的5种革命精神,江泽民提出的“64字”创业精神。邓小平在80年代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例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邓小平说:“我们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

江泽民在90年代提出“64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必须列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和传承的,而要宣传、弘扬、培育,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广泛传入,猛烈冲击的今天,加强教育尤为重要。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我们应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教育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奋斗历史,光荣传统,优秀文化,以及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也要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把亿万青少年紧紧集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各类学校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青少年中深深扎根。要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主题活动,加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扬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德育、历史、地理、语文、科技等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历史,强化国家意识,升华民族情怀,把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代代弘扬光大,永世相传。

弘扬民族精神要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这是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必须。因为民族精神是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完善、更新和升华,而不是一尘不变,更不是固步自封。一定的民族精神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前面所提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今天,我国进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完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为此,在弘扬民族精神时,

必须与时代俱进,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内涵,必须以先进文化,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民族精神教育的出发点是“三个面向”,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人才;面向世界,就是要适应世界潮流,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面向未来,就是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高新科技发展的需要,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必须变革封闭状态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我们要培养青少年有国际眼光、国际意识、国际胸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民族精神决不是本土精神。民族精神要为本土、本国的发展服务,要善于学习和吸取全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我国现时代的民族精神要体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特点,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并推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目标。在国家危亡的革命战争时代,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而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民族精神表现在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当代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应表现在勤奋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把自己铸就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弘扬民族精神还要与“学习外国”结合起来。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激励青少年和全体国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一方面要学习、吸纳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优良传统。应该让青少年学生看到我国存在的落后和差距。无论是西方的欧美,还是东方的日本、印度等国,都有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也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要有“三个面向”的胸怀,以“三个面向”为目标,教育和激励青少年。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只有在“三个面向”和先进文化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把握民族

精神,有效地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 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 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中国的民族精神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这样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会怎样。真正失去了这些东西,一个民族只会走上衰落和灭亡。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她的民族精神又是什么呢?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历史上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曾经多次被少数民族征服,但是作为汉民族却一直没有消亡。相反反而是征服者在不知不觉中,不管其主观上是否愿意,被汉民族同化。在民族精神上也就成为了各民族都高度一致的统一的民族意识。究其根源,这和中华汉文化在当时的先进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如有的同志曾经说过的。在历史上,汉民族一直居住于物产富饶的地区,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来征服汉民族的少数民族对此两点有着无比的羡慕,所以他们才会动起刀兵。但是征服以后呢?所有的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发现,汉民族有着一个经过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统治样板——封建帝王中央集权制。这样的政治制度不仅是现成的,而且还有一套系统的,早已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文化——儒家文化,作为理论依据和教化的样本。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地位当然不会去动这样的一套东西。因为如果这样他们就会陷入到处树敌的境地。社会必然会动荡,这对他的统治和他们每个人的生死都是不利的。就正因这样,一个不断传承的文化没有被触及反而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主流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外来的文化都只有一个选择——溶入主流文化。所以在这样的不断地融合中本来只代表汉民族的文化成为了代表所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当然这个中华文化和汉文化有着很多不同,后者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封建社会正是因为跟植于儒家文化,所以是以“忠君报国”为体现,也是以此为全民族的凝聚点。任何违背这种思想的行为都是不被承认和许可的。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为没落的明朝效忠的史可法、袁崇焕,为腐败的南宋效忠的岳飞、文

天祥,为阻碍中国统一的蜀国服务的关羽、诸葛亮,甚至为无道的商纣王尽忠的箕子、薇子会被历朝的统治者封为英雄和知识分子的表率的原因。统治阶级只有大力地宣扬这样的一些人物,树起这样的一些榜样才更有利于他们的统治。他们这样做无非是告诉大家,只有忠于我——帝王才是正确的。并且在封建社会,中国的任何利益都是以帝王为唯一代表。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道理。这最初也只是汉民族文化或者说是儒家文化的思想,但是所有的少数民族征服者也不得不认同这样的思想更有利于他的统治。这才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忠君报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所在,而这样的民族精神正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养孕育的文化结晶。民族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纽带,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凝聚而成的,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自古以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共同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建设美好家园,无时无刻不在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孕育、发展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有:“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勤劳勇敢、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红岩精神等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表现

(一)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

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生活在华夏大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祖国的大好河山。两千多年前,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有盛有衰,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却从未中断过。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长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旋律。在中华大家庭内部,各民族团结统一、和睦相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使中华文明传承不辍,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大幅度的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

却始终传承不辍,享誉世界。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为之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中华文明得到新的发展。

(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天灾频繁,人祸不断。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中华儿女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近代以来,中国虽屡遭列强欺凌,国势衰败,几近亡国灭种的边缘。中华民族有着与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经过全民族的百年不屈不挠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许多侵略者在遭到中华儿女,特别是普通百姓的拼死抵抗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这样的感叹。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 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在当今世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愈益占有突出的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所以说综合国力虽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为基础的,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

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

(一) 民族精神的内涵应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精神宽广的兼容胸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吸纳了许多外来文明、外来民族的东西,它不但没有停滞和退后,反而进一步强大和壮实。民族精神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同时又不保守,不拒绝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

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否则,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不仅不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背离民族精神。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新课题。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培育。时代发展潮流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坐标,也是拓展民族精神的动力。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要求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更要培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求强求富的民族精神,以去除传统的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旧习,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加快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这些时代发展的新特点,要求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需要与其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意味着重构我们的经济生活,又表明需要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撑。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平等、自由,强调竞争、诚信,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化相伴随。这些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大大深化了民族精神的内容,包括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重德精神的同时,努力培育平等精神、自由精神、竞争精神、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催生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动力。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力军。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撑,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任务相联系的。近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进入21世纪,在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它首先遇到的是科学技术的挑战。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的时代,谁不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价值观念的挑战。如果说20世纪是武力兼经济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无疑是经济、文化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更是民族精神竞争的世纪。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的落伍只是近代的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新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能否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挑战,实质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也就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巴甫洛夫有句名言,"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 想一想当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 两弹一星" 为什么能够成功,除去技术的因素,不就是因为科学家不甘落后,要粉碎外国的" 核" 讹诈吗?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 精神育人" 的摇篮。闻一多先生说:"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 爱' ,爱他的祖国和人民。"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应当具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精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是落后一些,但是,大学生有责任来缩短这个差距。我们有

理由相信,只要大学生们能够"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在科技发展的征程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单是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纲领,一面旗帜,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面旗帜能否永远地高扬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对这个纲领,这个中华民族价值选择的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 精髓" 和" 灵魂" ,正是靠着这种思想的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境界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当前,西方社会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其核心的东西,就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破坏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改变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大学历来被看作人类文明成果的散播地,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中华民族精神最先进的" 内核" ,大学有责任把之汇总起来传播出去。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始终站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推动力量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了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正是

依靠了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当今世界,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既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同时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在当前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占据经济、科技和军事的优势,而且到处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文化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文化阵地,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中国要高度重视这一严峻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要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把国家的尊严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这样,才能使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创新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且孕育着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党支部学生党员


相关内容

  •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构建
  • 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构建 2013-11-20 09:22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张 淼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体育部 张 淼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体育的精髓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精神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可以帮助人们 ...

  • 小学敬老月活动总结
  • 篇一:2015小学"敬老月"活动总结 2015 小学"敬老月"活动总结 2015年小学敬老月活动总结 今年10月21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九九重阳敬老节,本月也是我国敬老月.为了大力弘扬中 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爱老助老社会氛围,我校在全校师生 ...

  • 弘扬精神传承美德(修改)
  • 弘扬精神 传承美德 306班 原森浩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了五千多年,在此期间不但孕育了高耸入云的青山,清澈见底的河水,灿烂辉煌的文化„还孕育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以及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这些东西都要靠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光大. 下面我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民族精 ...

  • 学雷锋素材
  • 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50年前,雷锋因为在工作中勤奋努力,在生活中热心助人,成为道德模范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 ...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5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5) 张玲敏 一个民族的历史美德是该民族的宝藏,发掘和传承这宝藏的主人是社会的每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依靠民族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这个民族的结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 ...

  •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伴随着深刻的文化转型,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期.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所有事物都很快地以全球地规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一体化(Unification)指的是则是完全一样,加入了WTO,就 ...

  • 我从国学经典中所领悟到的中华美德
  • 我从国学经典中所领悟到的中华美德 "品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美德,践行北京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 ...

  • 中华美德(7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中华美德(700字)作文 中华美德,一个人人皆知的词汇.每一个人都在提倡:争做美德少年,争做美德 市民,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谁能够毫无疑问的做到了? 我国的传统美德很多,在 每一个地方,我们都会想起各种美德: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会想到自立自强.积极进取.诚 实守信.助人为乐及勤劳节俭等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