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

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

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 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构建与全球性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发展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 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民主法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 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

摘要: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全球性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发展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民主法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发展

引言

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将以上海—深圳资本市场为轴心的中国金融市场,建设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增长极,并将上海建设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实现中国金融的崛起。届时,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全球最重要、规模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市场之一,其市值将超过80万亿人民币。人民币届时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国际性储备货币之一,因而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将成为全球多极金融中心之一极。这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将成为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中心,拥有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权。

种种迹象表明,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确正在向中国(上海) 漂移。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脉络和金融中心演进的路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大金融中心,分别是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和东京。纽约和伦敦似乎仍是21世纪国际金融中心,东京由于受到泡沫经济的严重影响,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历史。

全球经济发展重心的移动轨迹实际上也是一部金融中心漂移的历史。从威尼斯商人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从伦敦的工业霸主到纽约的华尔街奇迹,金融中心用几个世纪的时间,从欧洲漂移到北美洲。20世纪中后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似乎显示了向东京漂移的迹象,但是最终没有实现。目前,有向具有灿烂文明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漂移的机会。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中国金融的崛起应当是中国经济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经济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中国应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促进中国(上海)

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金融新的增长极。

一、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大国金融的经济基础

(一)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

按照维基百科的总结,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就是大国。全球经济大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以下四个指标对于衡量大国经济至关重要: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进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产业竞争力、经济金融化率。这些指标从经济、贸易、产业和金融的角度衡量了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是大国经济的基本衡量标准。从这些指标看,目前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 观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清晰地发现:2000年之前,从经济影响力上说,中国还只是一个区域性大国,而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 之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性的高速增长,经济基础日益深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从区域走向全球。因而目前正是中国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历史转折点。

从经济总量来看,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的GDP 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8.7%,GDP 总规模将超过33.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9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济规模相当。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75万亿人民币以上,将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并且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中国产业结构经过60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009年中国产出结构中,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0.6%、46.8%和42.6%,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而且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的转变,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中国金融的崛起和经济金融化率的不断提高则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维持和进一步的扩张。2009年,中国金融资产总规模达到992751亿元,金融总资产与GDP 之比达2.96,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率与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接近。因此,从这些指标来看,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但是如何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战略问题。

(二) 建设一个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不可忽视

基于美国、日本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维持中国这样新型的全球性经济大国的长期、稳定增长,以下四大要素至关重要:人口(劳动力) 规模和结构、有安全保障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开放的能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且能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从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分析,劳动力和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性要素,技术则是影响潜在产出的重要变量。无论一国经济处于快速成长

阶段还是成熟阶段,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都是该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而规模相对稳定、结构相对合理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供给,特别是工业活动所必需的战略资源的保障性供给对于大国经济具有战略意义。而且,伴随着经济潜能水平的实现,经济增长将越来越有赖于科学技术创新,因为科技创新将使整条增长曲线向上位移。

尽管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简单加总并不等于社会的必然进步和经济的必然发展。这些资源需要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合成方可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个系统可以看做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函数系统,这个系统也可以看作是各种要素、经济主体运行的平台——这就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 和经济活动的客体(资本、劳动等要素) 实现了对资源的跨期、跨区域配置,最终形成有效、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一国经济的增长。金融体系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具有这种功能的金融体系是“市场为主导(基础) 的金融体系”,因为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所表现出的经济活力和风险收益的配置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当然,这一金融体系必须是开放的。这就是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开放的能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且能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

基于中国目前的国内、国际环境,实现大国金融构建国际金融中,b 的路径应首先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人民币计价资产市场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则使中国金融体系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大国金融的前提

(一)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规模虽然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备受质疑。当其他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时,靠美国小幅增长所提供的增量美元就足够维持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特里芬难题还不会出现。但是,当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时,对美元的需求开始大于美国自身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国际货币的增量,特里芬困境必然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多极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为主体的多极格局,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相对比重正在迅速上升。但是,与实体经济格局相矛盾的是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美元本位制的固有缺陷已经并且仍会继续导致周期性的重大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根本点就在于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改变目前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而人民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极。 在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进程中,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有很大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进口支撑起本币源源不断的输出,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出口为本币提供坚实的物资保证,这是他国持有本国信用货币的唯一信心来源。

第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看,中国GDP 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高速持续增长的中国能够担当起全球金融中心新的一极的责任,只有人民币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新的重要一员。

(二)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功能的逐步完善:一个必要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实现的过程,从不完全可交易的货币到完全可交易的货币,再到全球重要的储备货币,这个过程将面临重要困难。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以借鉴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依靠自身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来推进,包括:第一,通过政府顺应潮流的政策选择而得以加快;第二,鼓励贸易中的本币结算(鲁政委,2009) ;第三,完善本币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便利国外居民参与本币金融市场,建立本币国际金融中心等措施。当然,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避免在外部巨大压力下的过快升值,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巨大的资产泡沫。

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路径分析

摘 要:若干重要数据表明,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 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构建与中国全球性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 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的改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金融崛起; 人民币国际化; 资本市场发展

关于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 学界有不同的提法, 两年前我在一篇研究报告中做过这样的描述:到2020年, 将以上海一深圳资本市场为轴心的中国金融市场, 建设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增长极, 并将上海建设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以实现中国金融的崛起。届时, 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市场之一, 其市值将超过80万元亿人民币。人民币届时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国际性储备货币之一, 因而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将成为全球多极金融中心之一极。这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将成为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中心, 拥有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权。我至今仍然认为, 这个战略目标是恰当的。

有种种迹象表明, 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确正在向中国(上海) 漂移。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脉络和金融中心演进的路径,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大金融中心, 分别是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和东京。纽约和伦敦似乎仍然还是21世纪国际金融中心, 东京由于受到泡沫经济的严重影响, 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受到严峻挑战, 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历史。

全球经济发展重心的移动轨迹实际上也是一部金融中心漂移的历史。从威尼斯商人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 从伦敦的工业霸主到纽约的华尔街奇迹, 金融中心用几个世纪的时间, 从欧洲画了一道绚丽的弧线, 漂移到北美洲上空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世纪中后期, 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似乎显示了向东京漂移的愿望, 但是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富土山的美景, 就向具有灿烂文明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飘来。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中国金融的崛起应当是中国

经济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经济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中国(上海) 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全球金融新的增长极, 实属必然。

一、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乃至大国金融的经济基础

(一)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

维基百科在总结现在比较通行的“大国”定义之后, 给出了自己简洁的定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就是大国。全球经济大国虽然没有作出统一的指标体系, 但我个人认为, 以下四个指标对于衡量大国经济至关重要: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进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产业竞争力、经济金融化率。这些指标从经济、贸易、产业和金融的角度衡量了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 是大国经济的基本衡量标准。如果从这几个指标来看, 我认为从2009年起, 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

观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可以很清晰地发现:2000年之前, 从经济影响力上说, 中国还只是一个区域性大国, 但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 之后, 中国经济保持持续性的高速增长, 经济基础日益深厚,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从区域走向全球。2009年, 是中国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历史转折点。

从经济总量来看, 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的GDP 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

8.7%,GDP总规模将达到33.5万亿元人民币, 约合5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 和日本经济规模相当。据预测, 到2020年, 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7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将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09年, 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 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 进口10056亿美元, 并且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产业竞争力方面, 中国产业结构经过60年的发展, 基本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009年中国产出结构中, 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0.6%、46.8%和42.6%,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而且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 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转变; 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金融的崛起和经济金融化率的不断提高则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维持和进一步的扩张。2009年, 中国金融资产总规模达到992751亿元, 金融总资产与GDP 之比达2.96, 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率与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接近。因此, 从这些指标来看, 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但是如何维持中国经济这个全球性大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战略问题。

(二) 在维持大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四大要素中, 需要建设一个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 基于美国、日本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维持中国这样新型的全球性经济大国的长期、稳定增长, 以下四大要素至关重要:人口(劳动力) 规模和结构; 有安全保障的战略资源;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开放的能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且能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从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分析, 劳动力和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性要素, 技术则是影响潜在产出的重要变量。无论一国经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 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都是该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而规模相对稳定, 结构相对合理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供给, 特别是工业活动

所必需的战略资源的保障性供给对于大国经济具有战略意义。而且, 伴随着经济潜能水平的实现, 经济增长将越来越有赖于科学技术创新, 因为科技创新将使整条增长曲线向上位移。

尽管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简单加总并不等于社会的必然进步和经济的必然发展。这些资源需要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合成方可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这个系统可以看作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函数系统, 也可以看作是各种要素、经济主体运行的平台——这就是金融体系。

基于中国目前的国内、国际环境, 我认为, 实现大国金融,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首先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进而实现人

民币计价资产市场的国际化, 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则使中国金融体系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

(一)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二战以来, 美国经济规模虽然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但是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备受质疑。当其他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时, 靠美国小幅增长所提供的增量美元就足够维持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 特里芬难题还不会出现。但是, 当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 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时, 对美元的需求开始大于美国自身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国际货币的增量, 特里芬困境必然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多极化格局越来越明显, 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为主体的多极格局, 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相对比重正在迅速上升。但是, 与实体经济格局相矛盾的是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 美元本位制的固有缺陷已经并且仍会继续导致周期性的重大金融危机, 给国际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根本点就在于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逐步改变目前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 而人民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极。

表1 1961-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八:《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进程中, 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有很大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进口支撑起本币源源不断地输出, 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出口为本币提供坚实的物资保证, 这是他国持有本国信用货币的唯一信心来源。第二,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在经济总量上,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人均看, 中国GDP 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可推迟中国的特里芬困境出现。从表1可以看出, 高速持续增长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才能担当起全球金融中心新的一极的责任, 只有人民币

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新的重要一员。

(二)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功能的逐步完善:一个必要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实现的过程, 从不完全可交易的货币到完全可交易的货币, 再到全球重要的储备货币, 这个过程将面临重要困难。但是,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以借鉴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 依靠自身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来推进, 包括:第一, 通过政府顺应潮流的政策选择而得以加快; 第二, 鼓励贸易中的本币结算; 第三, 完善本币金融市场, 提高市场流动性, 便利国外居民参与本币金融市场, 建立本币国际金融中心等措施。当然, 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避免在外部巨大压力下的过快升值,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巨大的资产泡沫。

目前, 中国已经迈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2009年4月8日, 中国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并且在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此举实现了多赢而意义重大, 既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又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从理论上讲, 人民币结算前景非常好, 但在试点过程中也显示出以下问题:试点地区范围狭窄、配套措施不完善以及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等。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 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整体战略的最大障碍。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在境外, 人民币离岸市场功能不健全, 海外人民币持有者难以找到保值增值的渠道。香港作为人民币在海外最主要的流通地, 近年来在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然而和其他国际货币的离岸市场相比,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功能仍然不完善。第二, 在境内, 资本账户管制较为严格, 海外人民币难以流回境内寻找投资机会。因此, 为了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应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 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管制, 实现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

三、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

(一) 资本市场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 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

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已不主要是货币交易中心, 更重要的是资产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从居民资产配置理论角度来讲, 人们的投资倾向、资产选择偏好与其收入水平和资产总量是相关联的。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人们拥有的财富和资源也在不断增加, 当财富总量和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就会超越静态意义上的资产安全性的要求, 希望提供增值、避险、组合和一体化金融服务, 其中对存量财富的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最为迫切。相对实物资产而言,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具有显著的优势; 而且金融资产与经济增长通过资本市场建立了市场化函数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具有一种杠杆化效应。所以资本市场的发展的确可以大幅度增加社会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 使人们可以自主而公平地享受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福利水平。对于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 如果希望得到外国投资者的认可, 必须具备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功能, 才能促使本国货币的清算功能向储备功能的转变。可以说, 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重要储备货币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 资本市场不仅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 而且还是配置风险、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

从金融功能演变的角度来看, 金融经历了从融通资金到信用创造, 再到转移风险的发展过程,

而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为整个经济体系创造一种动态化的风险传递机制, 使经济体系的风险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来转移, 从而达到风险的流量化。如果现代金融体系不能够使经济体系的风险流量化而是存量化, 那么存量化的风险就可能侵蚀金融体系的肌体, 甚至严重地恶化金融体系的功能。在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 虽然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试图把风险堵在金融体系之外, 但是如此的结果可能导致一种极端的形态——经济的严重衰退。因此,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创造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 将经济体系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疏导, 而非中途堵截, 这样一种机制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运行的基础平台, 在为投资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时, 按照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分散风险, 达到风险配置的目的。同时, 资本市场通过资产价格的波动, 释放经济体系的风险, 使金融体系具有充足的弹性, 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认为, 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风险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最佳方式。

(三) 中国资本市场近几年特别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有了迅速发展

2009年, 中国股票市场总值为243939亿元, 债券存量为142812亿元, 股票市场融资额为6084亿元。从市值来看,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从IPO 融资额来看,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 位居全球第一位。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格局调整的重要力量。在总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 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其对居民财富管理和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09年, 作为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的公募基金, 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67万亿元, 是2005年的5倍多, 如果考虑到私募基金、居民个人投资,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居民进行投资和财富管理的主要渠道之一。另外, 正如前文所言, 资本市场通过财富管理、风险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 利用对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并购、重组), 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充(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创业板上市的财富效应激励机制) 等方式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且这种影响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四) 按照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但是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还需要在规模、结构、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全球地位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首先, 从总量规模来讲, 我认为, 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到2020年应该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 从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要求相匹配; 其次, 资本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建立与股票市场规模相近的企业债券市场, 弥补企业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为投资者创造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 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结构; 再次, 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产业结构、实现投资工具的多样化, 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和财富管理功能; 最后, 允许国际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允许外国优质企业在中国上市, 真正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只有如此, 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 才能成为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四、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其他条件

中国在建设大国金融和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 在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保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贸易规模结构的基础上,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两个基本的要点, 除此之外, 以下四个条件亦不可或缺。

(一) 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他人无法模仿、复制的优势资源, 产业基于这种资源而取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产业竞争已经逐渐从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品牌、渠道、资源等多元化的竞争。法国的奢侈品、意大利的时装、美国的电子科技、中东的石油等, 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独树一帜的能力, 这里有历史积淀、文化积淀、人才积淀、自然积淀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都是他国难以复制和替代的。中国的产业只有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够保证实体经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长期稳定增长, 进而为大国金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民主法制制度和市场透明度的进一步改善

民主法制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和谐社会是中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本的制度框架, 才能保证社会的常态稳定, 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中, 不断提高市场透明度占据着核心地位, 因为透明度是资本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时是资本市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必要条件。正如哈耶克所说, 如果人们获取某些信息的渠道是畅通无阻的, 那么市场过程的运行也将因此而变得更为有效, 尽管市场本身就是传递信息的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总体而言, 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和完善透明度方面离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主法制水平和透明度的提高是中国通向大国金融最重要的, 也是必须完善的软条件。

(三) 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 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它保证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遵循一定的规则达成交易, 保证经济运行的公平和效率。社会信用体系具体作用于一国市场规范, 旨在建立一个适合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 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方向转变, 即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近几年有了较大进展, 但从整体上看, 信用秩序仍然相当紊乱, 信用基础仍然薄弱, 如果中国的社会信用关系没有根本性改善, 将严重制约中国金融的崛起, 严重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四) 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

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金融中心的转移, 似乎都与战争有关。战争在摧毁了旧经济中心的军事力量的同时, 也削弱了其经济实力和信心。当代的军事不只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纯消费部门, 还是一个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部门。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能够通过军工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更是和平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而国家安全和和平的周边环境是一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军事实力的强大对一国的发展已不像历史上那么重要、直接, 但落后还是会挨打、被排挤,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对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制约, 才可能使国内外投资者对本国金融市场具备足够信心。当今世界, 虽然和平发展是主流趋势, 战争也可能不再是金融中心漂移和形成的首要因素, 但是忽视军事实力对大国金融崛起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具有的巨大潜在影响的想法, 则是幼稚的。在目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 对中国而言, 保持一个与中国全球地位相适应的、有助于中国崛起的军事实力, 绝对是必要的。

因此, 中国要抓住机遇,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处理好中国金融崛起亦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点, 平衡发展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关系, 到2020年中国就一定能够实现其所确立的中国金融崛起的战略目标,21世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就一定会在中国(上海) 出现。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主笔). 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2]吴晓求等. 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鲁政委. 人民币国际化:历史潮流与政策选择[J].中国金融2009,(10).

[4]吴晓求. 许 荣. 金融的市场化趋势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J].财贸经济.2002.(9).

[5]吴晓求. 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J].经济经纬.2003.(6).

[6]吴晓求. 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英)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 邓正来等译. 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8]国家统计局.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z].2009.(9).

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

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 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构建与全球性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发展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 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民主法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 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探讨

摘要:中国已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全球性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发展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民主法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发展

引言

中国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将以上海—深圳资本市场为轴心的中国金融市场,建设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增长极,并将上海建设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实现中国金融的崛起。届时,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全球最重要、规模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市场之一,其市值将超过80万亿人民币。人民币届时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国际性储备货币之一,因而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将成为全球多极金融中心之一极。这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将成为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中心,拥有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权。

种种迹象表明,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确正在向中国(上海) 漂移。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脉络和金融中心演进的路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大金融中心,分别是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和东京。纽约和伦敦似乎仍是21世纪国际金融中心,东京由于受到泡沫经济的严重影响,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历史。

全球经济发展重心的移动轨迹实际上也是一部金融中心漂移的历史。从威尼斯商人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从伦敦的工业霸主到纽约的华尔街奇迹,金融中心用几个世纪的时间,从欧洲漂移到北美洲。20世纪中后期,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似乎显示了向东京漂移的迹象,但是最终没有实现。目前,有向具有灿烂文明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漂移的机会。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中国金融的崛起应当是中国经济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经济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中国应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促进中国(上海)

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金融新的增长极。

一、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大国金融的经济基础

(一)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

按照维基百科的总结,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就是大国。全球经济大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以下四个指标对于衡量大国经济至关重要: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进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产业竞争力、经济金融化率。这些指标从经济、贸易、产业和金融的角度衡量了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是大国经济的基本衡量标准。从这些指标看,目前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 观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很清晰地发现:2000年之前,从经济影响力上说,中国还只是一个区域性大国,而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 之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性的高速增长,经济基础日益深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从区域走向全球。因而目前正是中国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历史转折点。

从经济总量来看,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的GDP 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8.7%,GDP 总规模将超过33.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91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经济规模相当。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75万亿人民币以上,将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并且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产业竞争力方面,中国产业结构经过60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009年中国产出结构中,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0.6%、46.8%和42.6%,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而且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的转变,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中国金融的崛起和经济金融化率的不断提高则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维持和进一步的扩张。2009年,中国金融资产总规模达到992751亿元,金融总资产与GDP 之比达2.96,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率与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接近。因此,从这些指标来看,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但是如何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战略问题。

(二) 建设一个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不可忽视

基于美国、日本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维持中国这样新型的全球性经济大国的长期、稳定增长,以下四大要素至关重要:人口(劳动力) 规模和结构、有安全保障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开放的能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且能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从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分析,劳动力和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性要素,技术则是影响潜在产出的重要变量。无论一国经济处于快速成长

阶段还是成熟阶段,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都是该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而规模相对稳定、结构相对合理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供给,特别是工业活动所必需的战略资源的保障性供给对于大国经济具有战略意义。而且,伴随着经济潜能水平的实现,经济增长将越来越有赖于科学技术创新,因为科技创新将使整条增长曲线向上位移。

尽管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简单加总并不等于社会的必然进步和经济的必然发展。这些资源需要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合成方可构成现实的生产力,这个系统可以看做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函数系统,这个系统也可以看作是各种要素、经济主体运行的平台——这就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按照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 和经济活动的客体(资本、劳动等要素) 实现了对资源的跨期、跨区域配置,最终形成有效、现实的生产力,实现一国经济的增长。金融体系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具有这种功能的金融体系是“市场为主导(基础) 的金融体系”,因为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所表现出的经济活力和风险收益的配置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当然,这一金融体系必须是开放的。这就是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开放的能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且能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

基于中国目前的国内、国际环境,实现大国金融构建国际金融中,b 的路径应首先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人民币计价资产市场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则使中国金融体系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大国金融的前提

(一)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规模虽然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备受质疑。当其他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时,靠美国小幅增长所提供的增量美元就足够维持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特里芬难题还不会出现。但是,当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时,对美元的需求开始大于美国自身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国际货币的增量,特里芬困境必然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多极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为主体的多极格局,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相对比重正在迅速上升。但是,与实体经济格局相矛盾的是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美元本位制的固有缺陷已经并且仍会继续导致周期性的重大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根本点就在于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改变目前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而人民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极。 在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进程中,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有很大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进口支撑起本币源源不断的输出,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出口为本币提供坚实的物资保证,这是他国持有本国信用货币的唯一信心来源。

第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看,中国GDP 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高速持续增长的中国能够担当起全球金融中心新的一极的责任,只有人民币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新的重要一员。

(二)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功能的逐步完善:一个必要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实现的过程,从不完全可交易的货币到完全可交易的货币,再到全球重要的储备货币,这个过程将面临重要困难。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以借鉴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依靠自身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来推进,包括:第一,通过政府顺应潮流的政策选择而得以加快;第二,鼓励贸易中的本币结算(鲁政委,2009) ;第三,完善本币金融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便利国外居民参与本币金融市场,建立本币国际金融中心等措施。当然,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避免在外部巨大压力下的过快升值,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巨大的资产泡沫。

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路径分析

摘 要:若干重要数据表明,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 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构建与中国全球性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 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的改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金融崛起; 人民币国际化; 资本市场发展

关于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 学界有不同的提法, 两年前我在一篇研究报告中做过这样的描述:到2020年, 将以上海一深圳资本市场为轴心的中国金融市场, 建设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增长极, 并将上海建设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以实现中国金融的崛起。届时, 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市场之一, 其市值将超过80万元亿人民币。人民币届时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国际性储备货币之一, 因而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核心的中国金融体系将成为全球多极金融中心之一极。这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将成为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中心, 拥有人民币及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定价权。我至今仍然认为, 这个战略目标是恰当的。

有种种迹象表明, 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确正在向中国(上海) 漂移。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脉络和金融中心演进的路径,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大金融中心, 分别是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和东京。纽约和伦敦似乎仍然还是21世纪国际金融中心, 东京由于受到泡沫经济的严重影响, 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受到严峻挑战, 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历史。

全球经济发展重心的移动轨迹实际上也是一部金融中心漂移的历史。从威尼斯商人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 从伦敦的工业霸主到纽约的华尔街奇迹, 金融中心用几个世纪的时间, 从欧洲画了一道绚丽的弧线, 漂移到北美洲上空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世纪中后期, 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似乎显示了向东京漂移的愿望, 但是似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富土山的美景, 就向具有灿烂文明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国飘来。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中国金融的崛起应当是中国

经济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经济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中国(上海) 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全球金融新的增长极, 实属必然。

一、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乃至大国金融的经济基础

(一)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

维基百科在总结现在比较通行的“大国”定义之后, 给出了自己简洁的定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就是大国。全球经济大国虽然没有作出统一的指标体系, 但我个人认为, 以下四个指标对于衡量大国经济至关重要: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进出口贸易规模和结构、产业竞争力、经济金融化率。这些指标从经济、贸易、产业和金融的角度衡量了一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 是大国经济的基本衡量标准。如果从这几个指标来看, 我认为从2009年起, 中国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

观察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可以很清晰地发现:2000年之前, 从经济影响力上说, 中国还只是一个区域性大国, 但是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 之后, 中国经济保持持续性的高速增长, 经济基础日益深厚,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从区域走向全球。2009年, 是中国成为全球性经济大国的历史转折点。

从经济总量来看, 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的GDP 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

8.7%,GDP总规模将达到33.5万亿元人民币, 约合5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 和日本经济规模相当。据预测, 到2020年, 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7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将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09年, 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 其中出口12017亿美元, 进口10056亿美元, 并且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在产业竞争力方面, 中国产业结构经过60年的发展, 基本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009年中国产出结构中, 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0.6%、46.8%和42.6%,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而且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在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 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转变; 从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金融的崛起和经济金融化率的不断提高则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维持和进一步的扩张。2009年, 中国金融资产总规模达到992751亿元, 金融总资产与GDP 之比达2.96, 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率与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接近。因此, 从这些指标来看, 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经济大国, 但是如何维持中国经济这个全球性大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战略问题。

(二) 在维持大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四大要素中, 需要建设一个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 基于美国、日本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维持中国这样新型的全球性经济大国的长期、稳定增长, 以下四大要素至关重要:人口(劳动力) 规模和结构; 有安全保障的战略资源; 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开放的能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且能分散风险的金融体系。从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分析, 劳动力和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性要素, 技术则是影响潜在产出的重要变量。无论一国经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 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都是该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前提。而规模相对稳定, 结构相对合理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供给, 特别是工业活动

所必需的战略资源的保障性供给对于大国经济具有战略意义。而且, 伴随着经济潜能水平的实现, 经济增长将越来越有赖于科学技术创新, 因为科技创新将使整条增长曲线向上位移。

尽管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简单加总并不等于社会的必然进步和经济的必然发展。这些资源需要在某一个系统中进行合成方可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这个系统可以看作一个从投入到产出的函数系统, 也可以看作是各种要素、经济主体运行的平台——这就是金融体系。

基于中国目前的国内、国际环境, 我认为, 实现大国金融,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首先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进而实现人

民币计价资产市场的国际化, 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则使中国金融体系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

(一)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

二战以来, 美国经济规模虽然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但是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备受质疑。当其他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时, 靠美国小幅增长所提供的增量美元就足够维持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 特里芬难题还不会出现。但是, 当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 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时, 对美元的需求开始大于美国自身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国际货币的增量, 特里芬困境必然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多极化格局越来越明显, 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为主体的多极格局, 而且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相对比重正在迅速上升。但是, 与实体经济格局相矛盾的是国际货币体系仍然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格局, 美元本位制的固有缺陷已经并且仍会继续导致周期性的重大金融危机, 给国际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根本点就在于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逐步改变目前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 而人民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极。

表1 1961-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转引自国家统计局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八:《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进程中, 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有很大优势, 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进口支撑起本币源源不断地输出, 只有大国才能通过巨额的出口为本币提供坚实的物资保证, 这是他国持有本国信用货币的唯一信心来源。第二,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率。在经济总量上,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人均看, 中国GDP 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可推迟中国的特里芬困境出现。从表1可以看出, 高速持续增长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才能担当起全球金融中心新的一极的责任, 只有人民币

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新的重要一员。

(二)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功能的逐步完善:一个必要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实现的过程, 从不完全可交易的货币到完全可交易的货币, 再到全球重要的储备货币, 这个过程将面临重要困难。但是,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可以借鉴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 依靠自身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来推进, 包括:第一, 通过政府顺应潮流的政策选择而得以加快; 第二, 鼓励贸易中的本币结算; 第三, 完善本币金融市场, 提高市场流动性, 便利国外居民参与本币金融市场, 建立本币国际金融中心等措施。当然, 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避免在外部巨大压力下的过快升值,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巨大的资产泡沫。

目前, 中国已经迈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2009年4月8日, 中国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并且在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此举实现了多赢而意义重大, 既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又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从理论上讲, 人民币结算前景非常好, 但在试点过程中也显示出以下问题:试点地区范围狭窄、配套措施不完善以及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等。境外交易对手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限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最大障碍, 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整体战略的最大障碍。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在境外, 人民币离岸市场功能不健全, 海外人民币持有者难以找到保值增值的渠道。香港作为人民币在海外最主要的流通地, 近年来在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然而和其他国际货币的离岸市场相比, 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功能仍然不完善。第二, 在境内, 资本账户管制较为严格, 海外人民币难以流回境内寻找投资机会。因此, 为了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应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 逐步放开资本账户管制, 实现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完全可兑换。

三、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

(一) 资本市场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 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

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已不主要是货币交易中心, 更重要的是资产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从居民资产配置理论角度来讲, 人们的投资倾向、资产选择偏好与其收入水平和资产总量是相关联的。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人们拥有的财富和资源也在不断增加, 当财富总量和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就会超越静态意义上的资产安全性的要求, 希望提供增值、避险、组合和一体化金融服务, 其中对存量财富的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最为迫切。相对实物资产而言,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具有显著的优势; 而且金融资产与经济增长通过资本市场建立了市场化函数关系, 这种函数关系具有一种杠杆化效应。所以资本市场的发展的确可以大幅度增加社会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 使人们可以自主而公平地享受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增长的福利水平。对于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 如果希望得到外国投资者的认可, 必须具备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功能, 才能促使本国货币的清算功能向储备功能的转变。可以说, 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重要储备货币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 资本市场不仅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 而且还是配置风险、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

从金融功能演变的角度来看, 金融经历了从融通资金到信用创造, 再到转移风险的发展过程,

而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为整个经济体系创造一种动态化的风险传递机制, 使经济体系的风险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来转移, 从而达到风险的流量化。如果现代金融体系不能够使经济体系的风险流量化而是存量化, 那么存量化的风险就可能侵蚀金融体系的肌体, 甚至严重地恶化金融体系的功能。在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 虽然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试图把风险堵在金融体系之外, 但是如此的结果可能导致一种极端的形态——经济的严重衰退。因此,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创造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 将经济体系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疏导, 而非中途堵截, 这样一种机制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运行的基础平台, 在为投资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时, 按照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分散风险, 达到风险配置的目的。同时, 资本市场通过资产价格的波动, 释放经济体系的风险, 使金融体系具有充足的弹性, 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认为, 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中风险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最佳方式。

(三) 中国资本市场近几年特别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有了迅速发展

2009年, 中国股票市场总值为243939亿元, 债券存量为142812亿元, 股票市场融资额为6084亿元。从市值来看,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从IPO 融资额来看,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 位居全球第一位。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格局调整的重要力量。在总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 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其对居民财富管理和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2009年, 作为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的公募基金, 其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67万亿元, 是2005年的5倍多, 如果考虑到私募基金、居民个人投资, 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居民进行投资和财富管理的主要渠道之一。另外, 正如前文所言, 资本市场通过财富管理、风险配置和风险管理功能, 利用对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并购、重组), 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充(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创业板上市的财富效应激励机制) 等方式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且这种影响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四) 按照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 中国资本市场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但是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还需要在规模、结构、资源配置、财富管理、全球地位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首先, 从总量规模来讲, 我认为, 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到2020年应该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 从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要求相匹配; 其次, 资本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建立与股票市场规模相近的企业债券市场, 弥补企业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为投资者创造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 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结构; 再次, 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产业结构、实现投资工具的多样化, 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和财富管理功能; 最后, 允许国际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允许外国优质企业在中国上市, 真正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只有如此, 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 才能成为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四、中国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其他条件

中国在建设大国金融和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 在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保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贸易规模结构的基础上,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两个基本的要点, 除此之外, 以下四个条件亦不可或缺。

(一) 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他人无法模仿、复制的优势资源, 产业基于这种资源而取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产业竞争已经逐渐从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品牌、渠道、资源等多元化的竞争。法国的奢侈品、意大利的时装、美国的电子科技、中东的石油等, 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独树一帜的能力, 这里有历史积淀、文化积淀、人才积淀、自然积淀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都是他国难以复制和替代的。中国的产业只有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够保证实体经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长期稳定增长, 进而为大国金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民主法制制度和市场透明度的进一步改善

民主法制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而和谐社会是中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本的制度框架, 才能保证社会的常态稳定, 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中, 不断提高市场透明度占据着核心地位, 因为透明度是资本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同时是资本市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必要条件。正如哈耶克所说, 如果人们获取某些信息的渠道是畅通无阻的, 那么市场过程的运行也将因此而变得更为有效, 尽管市场本身就是传递信息的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总体而言, 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和完善透明度方面离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主法制水平和透明度的提高是中国通向大国金融最重要的, 也是必须完善的软条件。

(三) 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 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它保证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遵循一定的规则达成交易, 保证经济运行的公平和效率。社会信用体系具体作用于一国市场规范, 旨在建立一个适合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 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方向转变, 即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近几年有了较大进展, 但从整体上看, 信用秩序仍然相当紊乱, 信用基础仍然薄弱, 如果中国的社会信用关系没有根本性改善, 将严重制约中国金融的崛起, 严重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四) 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

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金融中心的转移, 似乎都与战争有关。战争在摧毁了旧经济中心的军事力量的同时, 也削弱了其经济实力和信心。当代的军事不只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纯消费部门, 还是一个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部门。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能够通过军工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更是和平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而国家安全和和平的周边环境是一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军事实力的强大对一国的发展已不像历史上那么重要、直接, 但落后还是会挨打、被排挤,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对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制约, 才可能使国内外投资者对本国金融市场具备足够信心。当今世界, 虽然和平发展是主流趋势, 战争也可能不再是金融中心漂移和形成的首要因素, 但是忽视军事实力对大国金融崛起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具有的巨大潜在影响的想法, 则是幼稚的。在目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 对中国而言, 保持一个与中国全球地位相适应的、有助于中国崛起的军事实力, 绝对是必要的。

因此, 中国要抓住机遇,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处理好中国金融崛起亦即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点, 平衡发展好上述四个方面的关系, 到2020年中国就一定能够实现其所确立的中国金融崛起的战略目标,21世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就一定会在中国(上海) 出现。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主笔). 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2]吴晓求等. 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鲁政委. 人民币国际化:历史潮流与政策选择[J].中国金融2009,(10).

[4]吴晓求. 许 荣. 金融的市场化趋势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J].财贸经济.2002.(9).

[5]吴晓求. 现代金融的核心功能是配置风险[J].经济经纬.2003.(6).

[6]吴晓求. 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英)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 邓正来等译. 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8]国家统计局.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z].2009.(9).


相关内容

  • 综合配套改革各试验区研究热点述评
  • 2008年12月 第6期 总第141期 开放导报 China Opening Herald December 2008No.6 Total No.141 [综合配套改革研究] 综合配套改革各试验区研究热点述评 李家祥,戴 超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71)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 ...

  • 武陵山片区产业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 武陵山片区产业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游 俊 要:产业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维度,也是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支撑.以连片特困 摘 区的典型区域武陵山片区为对象,探讨这类特殊区域的产业城镇化路径与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武陵山片区应走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实现跨区域产业联动.跨部门产业融合 ...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拓展第三方物流的方法及途径 2.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的整合策略 3.供应链企业成本分析 4.利用电子商务整合供应链的方法及措施 5.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6.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以X 食品供应链为例 7.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8.城市冷链物流发 ...

  • "新常态"下的云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 "新常态"下的云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杨达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经济将保持总体平稳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摘 要: 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从自身看,云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潜在势能仍然十分显 ...

  • 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写作
  • 实地调查基础之上的研究报告写作...............................................................................................1 一.基本功训练............................... ...

  • 重庆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创建设想
  • ・本刊特稿・ 核心提示: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 这是继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副省级开发区.重庆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正着力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重庆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quo ...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备.资本充足.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6. 成功推 ...

  •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gri.Sci.2009,37(34):17106-17109责任编辑常俊香责任校对傅真治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肖忠海 (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针对循环经济理论已受到政 ...

  • 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 西部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入世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入世后, 两岸三地投资经贸关系发展研究 中国纺织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模式透析 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