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一线员工生存状态

酒店一线员工生存状态

(转载)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还多……”这句描述零售业一线员工生存状态的顺口溜,用来形容酒店一线员工或许也不为过。当所有人把目光都聚焦在企业战略、资本、并购时,我们还应关注那些奋战在一线的酒店基层员工们。

薪资偏低以及职业形象被扭曲已导致各酒店员工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和管理——这就是存在于中国酒店业目前发展阶段中的客观事实。一线员工已经到了亟需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去呵护的时刻。

一、薪资偏低

1、从“居于前列”到“倒数前三”

上世纪80年代,每当上海五星级酒店贴出招收门童的广告,应聘者总能排出上百米的长队。当时,上海国企的8级工月薪128元,而任何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普通员工,每月能有400元的收入。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007年,国家统计局对除农业外的13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进行比较,酒店业的薪酬水平排名已从1996年的居于前列下滑到2007年的最后一名,而且与最高工资行业的差距逐年拉大。

1999年到2007年,中国酒店业每年的投资额从78.46亿元上涨到925.07亿元,年均增长36%。2000年到2008年,五星级酒店年投资额增长高达361%。业内有预测称,2010年到2015年,全国每年将新建酒店1500家以上,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

2007年,国家统计局对除农业外的13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进行比较,酒店业的薪酬水平排名已从1996年的居于前列下滑到2007年的最后一名,而且与最高工资行业的差距逐年拉大。

在上海,酒店员工福利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排倒数第三位。

中国酒店业的“悲情”,不止于此。上海之外的其他省市酒店业界,同样有焦虑情绪。 奥运之后,北京酒店业栽了个跟头。

2008年,北京星级酒店客房数比2005年增长了103%。奥运效应让北京五星级酒店房价上涨了24.4%,但出租率却被剧增的酒店新增供应量拉低到60.7%。2009年上半年,北京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下跌22.2%,出租率下跌到47%。至2009年11月,北京酒店业的年平均Rev PAR(每间可借出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连续下跌了15个月。

北京高星级酒店业进入20年来的低谷。而这并没有改变上海酒店业沉浸在“世博效益”的美好愿景期盼,一座座新的高星级酒店瞄准着2010年5月1日而快马加鞭,日夜赶工。 上海高星级酒店业没有“重蹈覆辙”。因为快速增长的供应量与意料之外的全球金融危机因素叠加,赶在世博会之前就给上海酒店业者一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

2009年上半年,上海高星级酒店全面亏损,全年房价同比下跌16%。当年(1)2月,上海高星级酒店的入住率在10%以下。

世博之后,上海酒店业也不得不面对“盛宴”过后的落差。

但,这并没有让奔腾的高星级酒店投资潮平静下来。新一波高星级酒店投资潮,如今正在全国上演。

2、迷茫的复兴

2011年,上海绝大多数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将会出现两位数的下降。上海每新开一家酒店,就有90%的亏损可能。黄铁民透露,上海酒店业已经在酝酿裁员,“酒店中高层管理岗位最起码可以减掉三分之一。”

2010年,北京酒店业的Rev PAR依然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到2010年10月为止,北京的Rev PAR为399元,比2007年同期的589元下降32%。

令人“整不明白”的还在后面。由于酒店投资的周期性和惯性,北京星级酒店的速度并没

有因为行业的不坚挺而放慢。仲量联行酒店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吴嘉保预测说,2011年,北京星级酒店客房总量将达到30888间,比2008年增长23%。

世博之后的上海,也有类似的情况。

2010年底,世博效应还未完全散去,一连串足以让人心里一沉的数据,就再度如阴霾重新笼罩在了上海酒店业者心头。

“世博会期间,由于航空、酒店报价大幅升高,大量往年分散在全年的各类展览、商务会议、商务活动被压缩到了世博会结束以后。因此,世博会给上海高星级酒店带来的红利应该是从3月一直持续到年底的。”上海浦东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高层管理者马俊松告诉记者。

基于这种判断,他所在的酒店在2010年底还保持着较高的房价,而低于50%的入住率,远低于他的预期。他说,“一下有了回到2009年的感觉”,对没有世博的2011年,充满了忐忑。

2010年12月,上海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50.12%,平均房价1087.02元,四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46.66%,平均房价546.22元。

和2010年10月相比,这个业绩显得有些“寒碜”。2010年10月,上海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为76.81%,平均房价为1338.85元;四星级平均出租率为75.33%,平均房价为709.34元。

2010年,上海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68.12%,平均房价1151.00元;四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66.81%,平均房价612.19元。

即便有世博会的强力拉动,2010年的平均出租率依然只能跟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状况持平,而平均房价却低不少。2007年,上海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的平均出租率为68.4%和63.5%,平均房价则分别为1336元和648元。

业内对原因的分析较为一致——“供给陡增”、“市场过剩”。

仲量联行酒店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和2009年,上海主要国际品牌酒店的新增供应量分别是3530间和5278间;总量分别是26767间和32045间。2004年,市场总量还仅为13922间。

“大家都知道市场过剩了,但谁也阻止不了。世博救不了上海的高星级酒店,大家又希望迪斯尼能扩大市场需求。”马俊松说,业内只能寄望于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了。

“迪斯尼没有造好,新增的酒店量早就超过好几个迪斯尼所能带来的需求了。”

2011年1月,全国有37家五星级酒店评定公示,其中8家是在上海。而业内流传的说法是,2011年,上海将新开约60家五星级甚至超五星级酒店。

按照仲量联行的数据,2010年1月到11月,上海主要国际品牌酒店供应量增加了10174间,总量达到42219间。预计2011年,供应量还将新增3840间,总量则相当于2008年的翻一番。到2012年,酒店客房还将新增4899间,总量达50944间。

“供给陡增”带给行业的是愈发惨烈的竞争。

不久前的“2010中国(上海)国际酒店设备及用品采购交易会高峰论坛”上,上海衡山集团副总裁黄铁民公开表示,2011年上海绝大多数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将会出现两位数的下降。上海每新开一家酒店,就有90%的亏损可能。

黄铁民还透露,上海酒店业已经在酝酿裁员,“酒店中高层管理岗位最起码可以减掉三分之一”。

二、国际酒店集团策马扬鞭

中国高星级酒店大都是房产商和管理集团捆绑的模式,房产商更多看重的是物业的升值,并非酒店本身的盈利潜力,所以,明知道高星级酒店业已过剩,投资仍不断升温。

1、众多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普遍沉浸在“开疆扩土”的亢奋中公开资料显示:

洲际酒店集团在中国拥有132家开业酒店、149家在建酒店,大中华区成为除美国以外,洲际酒店集团全球第二大市场。

希尔顿在中国运营华尔道夫、康拉德、希尔顿及希尔顿逸林4个品牌14家酒店,在建酒店47家。未来5年计划在中国新开逾100家酒店。

喜达屋在中国营业酒店62家,即将开业87家,计划2年在中国的酒店数翻一番。 香格里拉计划3年内将中国区30家酒店的数字翻倍到60多家,大量进入三线空白市场拓展。目前已经有30多家新酒店在建。

截至2010年底,万豪在中国经营约60家酒店,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把这一数字翻番至120家。

国际品牌奔腾式扩张的直接原因,是“中国高星级酒店都是房产商和管理集团捆绑的模式”。钟金华是上海一家私营房地产企业副总,分管公司分布在长三角的多个酒店业务,他说:“即开发商开发好物业,由品牌来管理。但实际上,都是房产商确定好要建个大酒店,才去跟管理集团接洽,有时候甚至是酒店建好了,再着手请人管理。”

“房产商更多看重的是物业的升值,并非酒店本身的盈利潜力。”钟金华说,“另外,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地产项目中加个高星级酒店,整个项目的销售价格就上去了。”酒店本身作为不动产,也具备在银行贷款做抵押的条件,且可以通过物业不断升值的评估,释放出部分投资存量。一些地方城市管理者则常把有无高星级酒店当作“事关本地形象和投资环境的大事”,用各种方式催生高星级酒店。所以,种种因素带来这样的情形:明知道高星级酒店业已经过剩,国内二、三线城市的酒店业投资仍不断升温。

和以往高星级酒店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惯例不同,东北、中西部地区对高星级酒店的渴求也在迅速升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酒店业的投资。

贵州黔东南州目前四星级以上酒店只有4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四星级以上酒店46个,预计总投入30亿元。

位于黑龙江省的伊春市,2010年有6家五星级酒店开工建造。

“先有大批的酒店项目去找酒店管理集团,然后才有了他们的大规模扩张计划。”钟金华说。在国外,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都是租赁物业自行经营,但在中国,则是纯粹管理,以收获管理费为主要盈利来源,“只要你有营收,他们就能收钱,至于你能不能赚钱,完全不是他要考虑的。所以,只要有项目找上门,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20世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都严守1座城市只管理1家酒店的原则,但现在,不少集团在1座城市里拥有3——4个管理品牌,每个品牌管理多家酒店。一个集团在1座城市管理10多家酒店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集团因为管理的酒店太多太集中,不得不为中国市场再生造出新的品牌。

钟金华说,模式上的缺陷让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超脱了酒店业过剩造成的投资风险,却也在把中国酒店业加速推进过度竞争的深渊。

2、国际品牌“神话”

中国酒店的单体盈利能力,步入一个明确的下降通道。时至今日,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已不再是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灵药”,支付给他们高达百亿元的管理费,成了中国酒店业的最大负担。

客观地说,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为新中国酒店业的崛起和振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78年以前,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酒店业,除了招待高级外宾的国宾馆,就只有设备陈旧,基本卫生和安全设施都不齐备的招待所。大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最头疼的事就是在居所选择上的无奈。当然,那时来中国的外国人的数量规模是有限的。

1979年6月7日,旅游总局送呈国务院报告,与美籍华人陈宣远各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中国第一家合资旅游饭店——北京建国饭店。

这件现在看来再寻常不过的经济事件,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大事,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利用侨资、外资建设饭店的领导小组,合同上还有15个副总理、1个副委员长的圈阅。

1982年3月29日,北京建国饭店营业。建国饭店引进香港半岛管理集团进行管理,当年盈利150万元,4年多后连本带息还清了全部贷款。

国际酒店管理品牌,以震动全国的方式,出现在了中国。建酒店,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经济词汇之一。

1993年到1998年,中国酒店总量翻番,从2552家增加到5782家;客房从38.6万间增加到76.48万间,增长98%;同期入境人数增长的比例是52.9%。

1996年,中国酒店平均出租率达68%,利润率达12%。这是新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但从此之后,酒店业开始走下坡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中国酒店全行业亏损32亿元,全国平均房价下降136%,平均利润率降为负数。此时,近一半的酒店是各级党、政、军机关的直属企业。1999年,中国酒店业全行业亏损54亿元。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神话再次上演。

1997年,国有酒店总营业收入为369.3亿人民币,平均每间客房约9万元,低于平均效益3.3万元,绝大多数酒店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而合资酒店营业收入351.32亿人民币,平均每间客房19.71万元,是国有饭店的2.2倍,利润为19.92亿元。

那时候的合资酒店,都是由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管理的。强烈的对比,大大刺激了酒店业主的神经。很快,万豪、喜达屋、豪森等数十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迎来了在中国的大发展时期。

2008年底,41家国际酒店饭店管理集团、67个饭店品牌进入中国除青海省以外的所有省市区,管理了516家酒店。2010年,已有40多家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1000多家酒店。

但时至今日,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已不再是中国酒店业健康发展的“灵药”了,支付给他们的巨额管理费,却成了中国酒店业的最大负担。

2005年到2009年,中国酒店业利润总额分别约为10亿元、33亿元、55亿元、32亿元和亏损12亿元。考虑市场供应量井喷的因素,中国酒店单体的盈利能力,已步入一个明确的下降通道。

同时,一个业内公认的数据是,中国酒店业每年支付给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费高达百亿元,并一直在快速增长。

三、何处寻乐土

酒店员工薪资水平不高,也正反映出:在当前机制下,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与酒店业主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20多年来,外资投资星级酒店只占中国整个酒店市场投资额的4%。 国际酒店集团不败神话在上海的破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早已供大于求。这也是他们把扩张重点转向二、三线城市的原因,问题是,二、三线城市并不全是乐土。

实际上,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青睐的二、三线城市,绝大多数从2010年起,就已掀起了降价抢客的风潮。

“五星的酒店抢四星的生意,四星的酒店抢三星的生意,三星的酒店抢经济型酒店的生意。”联众酒店顾问公司总经理杨庆告诉记者,雅高扩张计划中指明的云南丽江,早在2001年,就因激烈的低价竞争,导致丽江市旅游协会饭店分会不得不制定《反不正当竞争公约》,“实际上,2009年开始,陷入混战局面的二、三线城市已经有很多。”

仲量联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其调研的25个国内主要酒店业市场中,青岛、苏州、上海、武汉、成都、深圳、昆明“未来3年内,进入市场的新增供应很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

被市场吸纳,短期甚至中期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

重庆、无锡、天津、沈阳、广州的新增供给将需要超过3年才能被市场吸纳,“且现有酒店和新增酒店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这也代表了全国的基本情况。

仲量联行和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共同撰写的《中国饭店市场城市景气分析》2010年刊中写道。

与之对应的数据是:2005年,国内25个主要城市的国际品牌酒店供应量为59000间客房,但到了2009年,就增长到126000间客房,4年内市场供应量增长了近1倍,年均复合增长20.9%,而同期中国入境旅游游客的复合增长率是8%。

1999年到2007年,中国酒店业每年的投资额从78.46亿元上涨到925.07亿元,年均增长36%。2000年到2008年,五星级酒店年投资额增长高达361%。

而业内有预测称,2010年到2015年,全国每年将新建酒店1500家以上,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

当然,如钟金华所说,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并不会有多少风险。20多年来,外资投资星级酒店只占中国整个酒店市场投资额的4%。

在上述情形下,国际酒店集团面临的最大的“损失”,恐怕只是单体酒店的基本管理费减少。

1997年,酒店管理费约为酒店营业收入的2%到3%。由于单体酒店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目前,酒店管理费的行业平均水平也降到了1.5%。“但总体上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仍是大赚的,因为管理的酒店数量大大增加了。”

金都酒店投资集团总经理李聪告诉记者,酒店员工薪资水平不高,也正反映出,在这样的机制下,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和酒店业主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

“作为服务性行业,酒店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关心的却只是营业收入。所以,没有多少管理者会去跟业主说,你应该加强员工的培训,应该给他们加工资以提升凝聚力。相反,为了讨好业主,管理者还会想方设法削减成本,而人力成本正好是最有弹性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上海的酒店业着实“火”了一把。但是随着后世博时代的来临,行业供大于求、通货膨胀导致的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给上海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作为服务性行业,员工是酒店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让其效用最大化,成为沪上各酒店关注的焦点。

四、“人海战术”优势渐失

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工劳动完成工作任务。“以前,不仅是我国,在整个亚洲,酒店在经营运作时往往都依靠„人海战术‟。通常情况下,三星级酒店客房与员工的配比为1:1,四星级酒店为1:1.2,而五星级酒店的比率更在1:1.3以上。”上海锦江国际酒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灏介绍说。

从近期整体经济的运行态势来看,物价飞涨导致业内人力成本上升,对酒店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很多原本从事酒店行业的员工,因为酒店收入低等因素,纷纷转投其他行业,这已成为酒店基层服务员难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年提升员工工资已成为上海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要想使酒店经营下去,必须实行减员增效,否则无法保持酒店的收支平衡。

“因为酒店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开展,目前来看,除人工成本之外,其他支出其实都没有上涨。因此,通过降低酒店工作人员数量与客房数量的配比,可以在保证酒店员工薪酬稳定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人工成本。这应该成为上海酒店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陈灏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

该观点也得到了上海朗廷扬子精品酒店董事总经理麦涵客的支持,“物价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向欧美同行学习先进经验——那就是提高服务效率,用尽量少的人来提供尽量优质的服务。”麦涵客说道。

1、薪酬结构不合理拉大收入差距

“据了解,全国酒店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在各行业中处于倒数前三之列,而上海酒店业的员工工资水平又处于全国酒店业倒数前三之列。”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指出了目前上海酒店业员工收入所处的尴尬境地。

除了工资低之外,员工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也成为上海酒店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上海酒店业内绝大多数一线员工的收入仅仅在2000元左右,非常低,但是很多酒店的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却不断上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是不太合理的现象。”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饭店业分会会长黄铁民指出,酒店想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基层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薪酬福利,基层员工的收入每年都应该有所增加,以达到大幅提升员工薪酬水平的目的。同时,要注意缩减酒店的管理岗位,将一些不必要的闲职、副职和专职予以合并和撤销。

酒店在经营过程中,既要考虑对从事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员工的激励,也要考虑对每个员工的普遍激励。相当一部分员工已表现出对岗位工作的不认可,造成了流动率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规划,看不清发展前景。 据悉,上海有些酒店已在利用不同级别的工资差异来激励员工努力晋升,有的酒店则侧重给员工做职业规划,利用轮流换岗机制来培养全才。据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副总裁吴晓春介绍,锦江目前正利用股权激励、个人认购股票等附加值激励员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应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上海外资品牌酒店较多,业内有关人士指出:上海一家酒店一年支付给外国品牌的费用可能就高达2000万元。其中既包括管理费,又包含了外国高管的工资提成,使得本来盈利就不高的酒店负担更加沉重。

“为了上海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黄铁民在日前举办的2010中国(上海)国际酒店设备及用品采购交易会高峰论坛上呼吁。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籍酒店高级管理人员,麦涵客说:“我们酒店的外籍员工只占员工总数的4%——5%,绝大部分员工都是本土员工。酒店应该采取多种手段、重视本土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他认为,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尽管收入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大部分的酒店基层员工都是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充满期待,更看重的是职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站在酒店角度对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酒店的发展紧密结合,对增强员工的上进心和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麦涵客强调说。

五、“薪酬偏低”是普遍现象

物价上涨,酒店员工工资却“居低不升”,这一酒店业面临的尴尬状况当下尤其凸现。 据了解,目前湖南星级酒店员工工资一般在600——1800元之间,一般来说五星级平均为1400元、四星1200元、三星800元。国际品牌约高200元。酒店员工的工资相比社会其他行业偏低……

1、一线员工:薪酬较其他行业偏低

在长沙某四星级酒店做客房服务员的李女士对记者说:“再苦再累,加班加点,一个月工资也就1000块钱左右,现在找工作难,自己又没有学历,只能做点苦力活。这点钱在外面不够花,还好,酒店提供免费食宿。”

李女士的一席话道出了目前酒店业一线员工薪酬状况所面临的无奈与无助。在采访中,不少酒店一线员工,包括餐饮服务员、前台接待、礼宾员等都有上述感受:“来到大城市讨生活不容易,一个月千元左右的工资将就着过。”据了解,目前,长沙最低的工资标准为850元每月。

中南林科大旅游学院院长钟永德对目前湖南星级酒店员工薪酬有过调查,他说:“目前,湖南星级酒店员工工资一般在600——1800元之间(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一般来说五星级平均为1400元、四星1200元、三星800元。国际品牌约高200元。三星级偏低主要是地区差异较大(三星级酒店县市所占比例较大)。酒店员工的工资相比社会其他行业偏低,但酒店提供食宿(500元左右/月)等福利以及各类保险(酒店承担400元左右/月,员工承担150元左右/月)。”

记者在某酒店招聘网上看到,湖南通程国际酒店(五星级),前台接待、礼宾员为800——1300元/月,主管1700——2600元/月,经理3000——4000元/月。相比来看,长沙世纪金源大饭店(四星级)待遇却更好些,大堂副理3300元以上/月,楼层(客房)服务员、礼宾员1600——1900元/月,但对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更为苛刻,比如礼宾员要有1年以上

四、五星级饭店行李部工作经验,熟练掌握礼宾服务、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和管理程序。

2、酒店高层:利润低阻碍员工工资涨

记者在采访酒店负责人对一线员工薪酬过低的看法时,多数以各种理由拒绝,仿佛有难言之隐或顾虑重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酒店负责人说:“现在酒店经营成本太高,每个月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就很多钱,每过几年,酒店还要花上巨资翻修酒店硬件设施。而作为酒店收益来源的客房价格在市场恶性竞争中丝毫不见起色。这样下来,酒店的纯利润真的是微乎其微。没有利润,员工工资怎么涨?”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唐健雄说:“酒店行业在80、90年代,是比较看好的,那个时候酒店数量少,利润高,从业人员供求大,进入酒店工作要百里挑一,选出来的人员整体素质要高,福利待遇也好。2000年后,酒店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数量、规模急速膨胀,酒店利润率大大降低,所以,近10年来,酒店一线员工工资增长速度几乎为零。再者,酒店作为服务行业,技术含金量不高,价值附加值不大。”

对于酒店利润过低的状况,钟永德认为,酒店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公平竞争,比如我国星级酒店15000多家,其他各种类型的住宿机构达30万家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烂价经营,导致整个行业房价提不上去,行业利润急剧下降。而近年兴起的经济型酒店也对星级酒店冲击较大,整体拉低了房价。

酒店业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房价上不去,另一方面经营成本由于社会物价上涨而在不断上涨。酒店业只能控制比重最大的人力成本,控制工资提升速度,大量使用低成本的实习生。

3、业内专家:酒店应从根本着手提高员工待遇

对“酒店员工工资不可能涨”这一看法,钟永德认为有点偏激,他说:“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酒店业,如果不关注劳动力价值的问题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涨工资是必然,只是看涨多少和如何涨。”

唐健雄说:“酒店应该适当提高一线员工待遇,不能只考虑酒店运营成本。现在酒店面临的一个通病就是最苦最累的一线员工,福利待遇却是最差的。酒店要以人为本,使薪酬结构合理化。”

至于如何提高一线员工待遇问题,钟永德与唐健雄一致认为,酒店应从根本着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效益,进而增加员工工资。

钟永德说:“湖南星级酒店要变挑战为契机,提升酒店管理水平。改革制度,向管理要效益,优化酒店业的管理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从垂直化组织机构向扁平化组织机构过度,

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流程,向标准要效益;节能减排,向技术要效益;重视人才,向人才要效益;进行骨干队伍再造流程,灵活用工,分解、剥离部分低值岗位。”

唐健雄建议,酒店在管理方面应力求创新,降低消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酒店员工薪酬适当给予引导;酒店一线员工应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来提高自己的薪酬,比如要经常参加酒店举办的培训,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知识,把自己打造成综合型人才,从而得到级别晋升,薪酬待遇就会自然提高。

六、酒店业薪酬低,愁坏员工,急煞经理

“薪资低、生活难”业已成为重庆酒店业基层员工当前的普遍生存现状。据调查,地处重庆主城中心的四、五星级酒店的普通员工每月收入在800元至1500元,领班每月工资保持在1500元至1800元……

1、酒店基层薪资低员工感叹生活难

陈阿姨是重庆江津恒大金碧酒店的一名保洁员,目前处于试用期,每月工资900元,经过3到6个月试用合格转正后,工资将提升至950元,加上每月还有250元的全勤奖,每月薪资总额1200元左右。扣除保险、误工费等费用,能拿到手上的不会超过1000月。

赵蕊是湖南科技学院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目前被学校安排在重庆某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实习。赵蕊告诉记者,该酒店餐饮部正式员工待遇一般在1500元左右,作为实习生,工作干得好的情况下可以拿到正式员工工资的80%至90%。

薪资低、生活难已成为重庆酒店业基层员工当前的普遍生存现状。据不完全调查,地处主城中心的四、五星级酒店的普通基础员工每月收入在800元至1500元,领班每月工资保持在1500元至1800元,月度奖金和年度分红另算;而地处区县或是景区的四、五星级酒店,基础员工工资相对更低,有的月工资不足800元。

面对“低薪”现状,某五星级酒店客房部员工小何向记者大倒苦水:一个月千儿八百,除去食宿、交通等费用,基本就没什么剩余了,这样的生活有啥奔头?倒不如换个行业发展。陈阿姨则抱怨,本来工资就低、保险、误工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扣除,所剩无几的钱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压根别去谈养家糊口。

“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增加,工资却未明显上涨,生活质量大不如往昔,生活越发艰难。”重庆多家酒店基层员工受访时称,如果薪资情况还得不到改观,只好放弃这个行业另寻发展之地。

2、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企业直呼压力太大

酒店员工抱怨薪资太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也十分心急,直呼人力成本攀升致使经营压力空前,对这一难题感到无奈。

“酒店的人力成本支出已经占到了酒店营业收入的20%。”五星级酒店重庆金科大酒店副总经理张云介绍说,目前,该酒店员工近700名,按人均月工资2000元算,每月仅薪资支出就近140万元,加上每月70余万元的员工保险费用支出以及员工培训、员工交通车、员工餐、加班费等开支,每月的人力成本支出超过200万元。

四星级酒店重庆交旅·天星大酒店总经理助理黄晓利透露,作为一家淡旺季分明的景区高星级酒店,在人力成本支出更大,以2010年为例,人力成本支出占去了酒店营业收入30%的份额。

员工薪资并非一成不变。重庆金科大酒店、重庆万达艾美酒店、重庆重庆交旅·天星大酒店等酒店负责人均表示,酒店每一年都会根据酒店的营业情况和市场评估情况适当给基层员工加薪,月工资每年都有50元到100元的上调空间。

“50元、100元地上涨,对员工来说无关痛痒,对企业而言却不是一笔小数目。”张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酒店超过1000员工,每月就得多支出10万元,一年就得多支出

120万,如果将这120万元用于餐饮、客房等部门,不知道要炒多少个菜、卖多少配套产品。“增加10%的营业额用于给员工涨工资,分下去员工也没太大的感觉,但如果要酒店提升10%的营业额,却是难上加难。”张云说。

人员流动频繁也是造成酒店人力成本增加的又一原因。尽管各酒店每年都在为员工加薪,但薪资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偏低的事实已导致各酒店员工频繁跳槽,员工流失变得越来越频繁。酒店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过度的人员流动严重影响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和管理,使得人员管理成本大幅上涨, 导致原本就处于微利时代的酒店们运行负担更趋沉重。

此外,高星级酒店的大规模上马和国外品牌酒店大鳄频繁入渝,以及外地酒店企业入渝抢人才,也无形中抬升了本地酒店人力成本的支出额度。

3、结合实际解决方案应量身定做

酒店行业资深专家认为,谁能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经营成本,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能合理地利用人才,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使用和开发,谁就能生存和发展。

对资深酒店经理人、重庆协信大酒店驻店经理孙晋蓉而言,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方面是与各大院校积极对接、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是有效配置酒店现有人力资源,采取“定量工作制”或是“计件工作制”,精确用工量和工作时间。比如,用工紧张的旺季时节,可安排现有员工加班,支付其加班费。企业支付员工加班费比新招聘一个人支付的成本低得多,而且为员工增加了收入,员工也高兴,一举双赢。

对于景区酒店而言,“员工本土化”成为交旅·天星大酒店降低人力成本的有效方式。黄晓利告诉记者,员工“本土化”比在城里跟酒店“抢人”所花的代价要小得多。此外,景区淡旺季分明的特点也使得该酒店与院校的合作更为紧密,遇上7、8、9三个旺季月份,实习学生几乎撑起了酒店的半壁江山。

“薪酬”与“发展空间”并重是金科大酒店解决矛盾的主要举措。张云介绍,酒店在经营管理中很注重员工的发展和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酒店会有意识地提拔一些个人素质较好、对酒店忠诚度较高的基层工作人员,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有步骤地进行深入培训, 有计划地提高管理水平, 逐步逐级地进行定向提拔,从而降低员工流动率,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酒店一线员工生存状态

(转载)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驴还多……”这句描述零售业一线员工生存状态的顺口溜,用来形容酒店一线员工或许也不为过。当所有人把目光都聚焦在企业战略、资本、并购时,我们还应关注那些奋战在一线的酒店基层员工们。

薪资偏低以及职业形象被扭曲已导致各酒店员工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和管理——这就是存在于中国酒店业目前发展阶段中的客观事实。一线员工已经到了亟需行业和企业共同努力去呵护的时刻。

一、薪资偏低

1、从“居于前列”到“倒数前三”

上世纪80年代,每当上海五星级酒店贴出招收门童的广告,应聘者总能排出上百米的长队。当时,上海国企的8级工月薪128元,而任何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普通员工,每月能有400元的收入。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007年,国家统计局对除农业外的13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进行比较,酒店业的薪酬水平排名已从1996年的居于前列下滑到2007年的最后一名,而且与最高工资行业的差距逐年拉大。

1999年到2007年,中国酒店业每年的投资额从78.46亿元上涨到925.07亿元,年均增长36%。2000年到2008年,五星级酒店年投资额增长高达361%。业内有预测称,2010年到2015年,全国每年将新建酒店1500家以上,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

2007年,国家统计局对除农业外的13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进行比较,酒店业的薪酬水平排名已从1996年的居于前列下滑到2007年的最后一名,而且与最高工资行业的差距逐年拉大。

在上海,酒店员工福利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排倒数第三位。

中国酒店业的“悲情”,不止于此。上海之外的其他省市酒店业界,同样有焦虑情绪。 奥运之后,北京酒店业栽了个跟头。

2008年,北京星级酒店客房数比2005年增长了103%。奥运效应让北京五星级酒店房价上涨了24.4%,但出租率却被剧增的酒店新增供应量拉低到60.7%。2009年上半年,北京五星级酒店平均房价下跌22.2%,出租率下跌到47%。至2009年11月,北京酒店业的年平均Rev PAR(每间可借出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连续下跌了15个月。

北京高星级酒店业进入20年来的低谷。而这并没有改变上海酒店业沉浸在“世博效益”的美好愿景期盼,一座座新的高星级酒店瞄准着2010年5月1日而快马加鞭,日夜赶工。 上海高星级酒店业没有“重蹈覆辙”。因为快速增长的供应量与意料之外的全球金融危机因素叠加,赶在世博会之前就给上海酒店业者一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

2009年上半年,上海高星级酒店全面亏损,全年房价同比下跌16%。当年(1)2月,上海高星级酒店的入住率在10%以下。

世博之后,上海酒店业也不得不面对“盛宴”过后的落差。

但,这并没有让奔腾的高星级酒店投资潮平静下来。新一波高星级酒店投资潮,如今正在全国上演。

2、迷茫的复兴

2011年,上海绝大多数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将会出现两位数的下降。上海每新开一家酒店,就有90%的亏损可能。黄铁民透露,上海酒店业已经在酝酿裁员,“酒店中高层管理岗位最起码可以减掉三分之一。”

2010年,北京酒店业的Rev PAR依然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到2010年10月为止,北京的Rev PAR为399元,比2007年同期的589元下降32%。

令人“整不明白”的还在后面。由于酒店投资的周期性和惯性,北京星级酒店的速度并没

有因为行业的不坚挺而放慢。仲量联行酒店集团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吴嘉保预测说,2011年,北京星级酒店客房总量将达到30888间,比2008年增长23%。

世博之后的上海,也有类似的情况。

2010年底,世博效应还未完全散去,一连串足以让人心里一沉的数据,就再度如阴霾重新笼罩在了上海酒店业者心头。

“世博会期间,由于航空、酒店报价大幅升高,大量往年分散在全年的各类展览、商务会议、商务活动被压缩到了世博会结束以后。因此,世博会给上海高星级酒店带来的红利应该是从3月一直持续到年底的。”上海浦东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高层管理者马俊松告诉记者。

基于这种判断,他所在的酒店在2010年底还保持着较高的房价,而低于50%的入住率,远低于他的预期。他说,“一下有了回到2009年的感觉”,对没有世博的2011年,充满了忐忑。

2010年12月,上海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50.12%,平均房价1087.02元,四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46.66%,平均房价546.22元。

和2010年10月相比,这个业绩显得有些“寒碜”。2010年10月,上海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为76.81%,平均房价为1338.85元;四星级平均出租率为75.33%,平均房价为709.34元。

2010年,上海五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68.12%,平均房价1151.00元;四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66.81%,平均房价612.19元。

即便有世博会的强力拉动,2010年的平均出租率依然只能跟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状况持平,而平均房价却低不少。2007年,上海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的平均出租率为68.4%和63.5%,平均房价则分别为1336元和648元。

业内对原因的分析较为一致——“供给陡增”、“市场过剩”。

仲量联行酒店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和2009年,上海主要国际品牌酒店的新增供应量分别是3530间和5278间;总量分别是26767间和32045间。2004年,市场总量还仅为13922间。

“大家都知道市场过剩了,但谁也阻止不了。世博救不了上海的高星级酒店,大家又希望迪斯尼能扩大市场需求。”马俊松说,业内只能寄望于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了。

“迪斯尼没有造好,新增的酒店量早就超过好几个迪斯尼所能带来的需求了。”

2011年1月,全国有37家五星级酒店评定公示,其中8家是在上海。而业内流传的说法是,2011年,上海将新开约60家五星级甚至超五星级酒店。

按照仲量联行的数据,2010年1月到11月,上海主要国际品牌酒店供应量增加了10174间,总量达到42219间。预计2011年,供应量还将新增3840间,总量则相当于2008年的翻一番。到2012年,酒店客房还将新增4899间,总量达50944间。

“供给陡增”带给行业的是愈发惨烈的竞争。

不久前的“2010中国(上海)国际酒店设备及用品采购交易会高峰论坛”上,上海衡山集团副总裁黄铁民公开表示,2011年上海绝大多数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将会出现两位数的下降。上海每新开一家酒店,就有90%的亏损可能。

黄铁民还透露,上海酒店业已经在酝酿裁员,“酒店中高层管理岗位最起码可以减掉三分之一”。

二、国际酒店集团策马扬鞭

中国高星级酒店大都是房产商和管理集团捆绑的模式,房产商更多看重的是物业的升值,并非酒店本身的盈利潜力,所以,明知道高星级酒店业已过剩,投资仍不断升温。

1、众多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普遍沉浸在“开疆扩土”的亢奋中公开资料显示:

洲际酒店集团在中国拥有132家开业酒店、149家在建酒店,大中华区成为除美国以外,洲际酒店集团全球第二大市场。

希尔顿在中国运营华尔道夫、康拉德、希尔顿及希尔顿逸林4个品牌14家酒店,在建酒店47家。未来5年计划在中国新开逾100家酒店。

喜达屋在中国营业酒店62家,即将开业87家,计划2年在中国的酒店数翻一番。 香格里拉计划3年内将中国区30家酒店的数字翻倍到60多家,大量进入三线空白市场拓展。目前已经有30多家新酒店在建。

截至2010年底,万豪在中国经营约60家酒店,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把这一数字翻番至120家。

国际品牌奔腾式扩张的直接原因,是“中国高星级酒店都是房产商和管理集团捆绑的模式”。钟金华是上海一家私营房地产企业副总,分管公司分布在长三角的多个酒店业务,他说:“即开发商开发好物业,由品牌来管理。但实际上,都是房产商确定好要建个大酒店,才去跟管理集团接洽,有时候甚至是酒店建好了,再着手请人管理。”

“房产商更多看重的是物业的升值,并非酒店本身的盈利潜力。”钟金华说,“另外,在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地产项目中加个高星级酒店,整个项目的销售价格就上去了。”酒店本身作为不动产,也具备在银行贷款做抵押的条件,且可以通过物业不断升值的评估,释放出部分投资存量。一些地方城市管理者则常把有无高星级酒店当作“事关本地形象和投资环境的大事”,用各种方式催生高星级酒店。所以,种种因素带来这样的情形:明知道高星级酒店业已经过剩,国内二、三线城市的酒店业投资仍不断升温。

和以往高星级酒店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惯例不同,东北、中西部地区对高星级酒店的渴求也在迅速升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酒店业的投资。

贵州黔东南州目前四星级以上酒店只有4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四星级以上酒店46个,预计总投入30亿元。

位于黑龙江省的伊春市,2010年有6家五星级酒店开工建造。

“先有大批的酒店项目去找酒店管理集团,然后才有了他们的大规模扩张计划。”钟金华说。在国外,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都是租赁物业自行经营,但在中国,则是纯粹管理,以收获管理费为主要盈利来源,“只要你有营收,他们就能收钱,至于你能不能赚钱,完全不是他要考虑的。所以,只要有项目找上门,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20世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都严守1座城市只管理1家酒店的原则,但现在,不少集团在1座城市里拥有3——4个管理品牌,每个品牌管理多家酒店。一个集团在1座城市管理10多家酒店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集团因为管理的酒店太多太集中,不得不为中国市场再生造出新的品牌。

钟金华说,模式上的缺陷让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超脱了酒店业过剩造成的投资风险,却也在把中国酒店业加速推进过度竞争的深渊。

2、国际品牌“神话”

中国酒店的单体盈利能力,步入一个明确的下降通道。时至今日,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已不再是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灵药”,支付给他们高达百亿元的管理费,成了中国酒店业的最大负担。

客观地说,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为新中国酒店业的崛起和振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78年以前,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酒店业,除了招待高级外宾的国宾馆,就只有设备陈旧,基本卫生和安全设施都不齐备的招待所。大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最头疼的事就是在居所选择上的无奈。当然,那时来中国的外国人的数量规模是有限的。

1979年6月7日,旅游总局送呈国务院报告,与美籍华人陈宣远各投资1000万美元建设中国第一家合资旅游饭店——北京建国饭店。

这件现在看来再寻常不过的经济事件,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大事,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利用侨资、外资建设饭店的领导小组,合同上还有15个副总理、1个副委员长的圈阅。

1982年3月29日,北京建国饭店营业。建国饭店引进香港半岛管理集团进行管理,当年盈利150万元,4年多后连本带息还清了全部贷款。

国际酒店管理品牌,以震动全国的方式,出现在了中国。建酒店,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经济词汇之一。

1993年到1998年,中国酒店总量翻番,从2552家增加到5782家;客房从38.6万间增加到76.48万间,增长98%;同期入境人数增长的比例是52.9%。

1996年,中国酒店平均出租率达68%,利润率达12%。这是新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但从此之后,酒店业开始走下坡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中国酒店全行业亏损32亿元,全国平均房价下降136%,平均利润率降为负数。此时,近一半的酒店是各级党、政、军机关的直属企业。1999年,中国酒店业全行业亏损54亿元。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神话再次上演。

1997年,国有酒店总营业收入为369.3亿人民币,平均每间客房约9万元,低于平均效益3.3万元,绝大多数酒店没有利润甚至亏损。而合资酒店营业收入351.32亿人民币,平均每间客房19.71万元,是国有饭店的2.2倍,利润为19.92亿元。

那时候的合资酒店,都是由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管理的。强烈的对比,大大刺激了酒店业主的神经。很快,万豪、喜达屋、豪森等数十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迎来了在中国的大发展时期。

2008年底,41家国际酒店饭店管理集团、67个饭店品牌进入中国除青海省以外的所有省市区,管理了516家酒店。2010年,已有40多家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1000多家酒店。

但时至今日,国际酒店管理品牌,已不再是中国酒店业健康发展的“灵药”了,支付给他们的巨额管理费,却成了中国酒店业的最大负担。

2005年到2009年,中国酒店业利润总额分别约为10亿元、33亿元、55亿元、32亿元和亏损12亿元。考虑市场供应量井喷的因素,中国酒店单体的盈利能力,已步入一个明确的下降通道。

同时,一个业内公认的数据是,中国酒店业每年支付给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费高达百亿元,并一直在快速增长。

三、何处寻乐土

酒店员工薪资水平不高,也正反映出:在当前机制下,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与酒店业主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20多年来,外资投资星级酒店只占中国整个酒店市场投资额的4%。 国际酒店集团不败神话在上海的破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早已供大于求。这也是他们把扩张重点转向二、三线城市的原因,问题是,二、三线城市并不全是乐土。

实际上,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青睐的二、三线城市,绝大多数从2010年起,就已掀起了降价抢客的风潮。

“五星的酒店抢四星的生意,四星的酒店抢三星的生意,三星的酒店抢经济型酒店的生意。”联众酒店顾问公司总经理杨庆告诉记者,雅高扩张计划中指明的云南丽江,早在2001年,就因激烈的低价竞争,导致丽江市旅游协会饭店分会不得不制定《反不正当竞争公约》,“实际上,2009年开始,陷入混战局面的二、三线城市已经有很多。”

仲量联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其调研的25个国内主要酒店业市场中,青岛、苏州、上海、武汉、成都、深圳、昆明“未来3年内,进入市场的新增供应很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

被市场吸纳,短期甚至中期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

重庆、无锡、天津、沈阳、广州的新增供给将需要超过3年才能被市场吸纳,“且现有酒店和新增酒店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这也代表了全国的基本情况。

仲量联行和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共同撰写的《中国饭店市场城市景气分析》2010年刊中写道。

与之对应的数据是:2005年,国内25个主要城市的国际品牌酒店供应量为59000间客房,但到了2009年,就增长到126000间客房,4年内市场供应量增长了近1倍,年均复合增长20.9%,而同期中国入境旅游游客的复合增长率是8%。

1999年到2007年,中国酒店业每年的投资额从78.46亿元上涨到925.07亿元,年均增长36%。2000年到2008年,五星级酒店年投资额增长高达361%。

而业内有预测称,2010年到2015年,全国每年将新建酒店1500家以上,总投资额近4000亿元。

当然,如钟金华所说,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并不会有多少风险。20多年来,外资投资星级酒店只占中国整个酒店市场投资额的4%。

在上述情形下,国际酒店集团面临的最大的“损失”,恐怕只是单体酒店的基本管理费减少。

1997年,酒店管理费约为酒店营业收入的2%到3%。由于单体酒店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目前,酒店管理费的行业平均水平也降到了1.5%。“但总体上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仍是大赚的,因为管理的酒店数量大大增加了。”

金都酒店投资集团总经理李聪告诉记者,酒店员工薪资水平不高,也正反映出,在这样的机制下,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和酒店业主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立。

“作为服务性行业,酒店最重要的资产是员工,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关心的却只是营业收入。所以,没有多少管理者会去跟业主说,你应该加强员工的培训,应该给他们加工资以提升凝聚力。相反,为了讨好业主,管理者还会想方设法削减成本,而人力成本正好是最有弹性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上海的酒店业着实“火”了一把。但是随着后世博时代的来临,行业供大于求、通货膨胀导致的经营成本上升等因素给上海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作为服务性行业,员工是酒店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让其效用最大化,成为沪上各酒店关注的焦点。

四、“人海战术”优势渐失

酒店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工劳动完成工作任务。“以前,不仅是我国,在整个亚洲,酒店在经营运作时往往都依靠„人海战术‟。通常情况下,三星级酒店客房与员工的配比为1:1,四星级酒店为1:1.2,而五星级酒店的比率更在1:1.3以上。”上海锦江国际酒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灏介绍说。

从近期整体经济的运行态势来看,物价飞涨导致业内人力成本上升,对酒店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很多原本从事酒店行业的员工,因为酒店收入低等因素,纷纷转投其他行业,这已成为酒店基层服务员难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年提升员工工资已成为上海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要想使酒店经营下去,必须实行减员增效,否则无法保持酒店的收支平衡。

“因为酒店节能减排等工作的开展,目前来看,除人工成本之外,其他支出其实都没有上涨。因此,通过降低酒店工作人员数量与客房数量的配比,可以在保证酒店员工薪酬稳定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人工成本。这应该成为上海酒店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陈灏提出了自

己的看法。

该观点也得到了上海朗廷扬子精品酒店董事总经理麦涵客的支持,“物价上涨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向欧美同行学习先进经验——那就是提高服务效率,用尽量少的人来提供尽量优质的服务。”麦涵客说道。

1、薪酬结构不合理拉大收入差距

“据了解,全国酒店业员工的工资水平在各行业中处于倒数前三之列,而上海酒店业的员工工资水平又处于全国酒店业倒数前三之列。”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指出了目前上海酒店业员工收入所处的尴尬境地。

除了工资低之外,员工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也成为上海酒店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上海酒店业内绝大多数一线员工的收入仅仅在2000元左右,非常低,但是很多酒店的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却不断上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是不太合理的现象。”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饭店业分会会长黄铁民指出,酒店想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基层员工的职业发展和薪酬福利,基层员工的收入每年都应该有所增加,以达到大幅提升员工薪酬水平的目的。同时,要注意缩减酒店的管理岗位,将一些不必要的闲职、副职和专职予以合并和撤销。

酒店在经营过程中,既要考虑对从事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员工的激励,也要考虑对每个员工的普遍激励。相当一部分员工已表现出对岗位工作的不认可,造成了流动率不断升高,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概念模糊,没有明确的规划,看不清发展前景。 据悉,上海有些酒店已在利用不同级别的工资差异来激励员工努力晋升,有的酒店则侧重给员工做职业规划,利用轮流换岗机制来培养全才。据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副总裁吴晓春介绍,锦江目前正利用股权激励、个人认购股票等附加值激励员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应大力培养本土人才

上海外资品牌酒店较多,业内有关人士指出:上海一家酒店一年支付给外国品牌的费用可能就高达2000万元。其中既包括管理费,又包含了外国高管的工资提成,使得本来盈利就不高的酒店负担更加沉重。

“为了上海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黄铁民在日前举办的2010中国(上海)国际酒店设备及用品采购交易会高峰论坛上呼吁。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籍酒店高级管理人员,麦涵客说:“我们酒店的外籍员工只占员工总数的4%——5%,绝大部分员工都是本土员工。酒店应该采取多种手段、重视本土员工的未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他认为,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尽管收入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大部分的酒店基层员工都是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充满期待,更看重的是职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站在酒店角度对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把员工的个人发展与酒店的发展紧密结合,对增强员工的上进心和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麦涵客强调说。

五、“薪酬偏低”是普遍现象

物价上涨,酒店员工工资却“居低不升”,这一酒店业面临的尴尬状况当下尤其凸现。 据了解,目前湖南星级酒店员工工资一般在600——1800元之间,一般来说五星级平均为1400元、四星1200元、三星800元。国际品牌约高200元。酒店员工的工资相比社会其他行业偏低……

1、一线员工:薪酬较其他行业偏低

在长沙某四星级酒店做客房服务员的李女士对记者说:“再苦再累,加班加点,一个月工资也就1000块钱左右,现在找工作难,自己又没有学历,只能做点苦力活。这点钱在外面不够花,还好,酒店提供免费食宿。”

李女士的一席话道出了目前酒店业一线员工薪酬状况所面临的无奈与无助。在采访中,不少酒店一线员工,包括餐饮服务员、前台接待、礼宾员等都有上述感受:“来到大城市讨生活不容易,一个月千元左右的工资将就着过。”据了解,目前,长沙最低的工资标准为850元每月。

中南林科大旅游学院院长钟永德对目前湖南星级酒店员工薪酬有过调查,他说:“目前,湖南星级酒店员工工资一般在600——1800元之间(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一般来说五星级平均为1400元、四星1200元、三星800元。国际品牌约高200元。三星级偏低主要是地区差异较大(三星级酒店县市所占比例较大)。酒店员工的工资相比社会其他行业偏低,但酒店提供食宿(500元左右/月)等福利以及各类保险(酒店承担400元左右/月,员工承担150元左右/月)。”

记者在某酒店招聘网上看到,湖南通程国际酒店(五星级),前台接待、礼宾员为800——1300元/月,主管1700——2600元/月,经理3000——4000元/月。相比来看,长沙世纪金源大饭店(四星级)待遇却更好些,大堂副理3300元以上/月,楼层(客房)服务员、礼宾员1600——1900元/月,但对招聘员工的条件要求更为苛刻,比如礼宾员要有1年以上

四、五星级饭店行李部工作经验,熟练掌握礼宾服务、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和管理程序。

2、酒店高层:利润低阻碍员工工资涨

记者在采访酒店负责人对一线员工薪酬过低的看法时,多数以各种理由拒绝,仿佛有难言之隐或顾虑重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酒店负责人说:“现在酒店经营成本太高,每个月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就很多钱,每过几年,酒店还要花上巨资翻修酒店硬件设施。而作为酒店收益来源的客房价格在市场恶性竞争中丝毫不见起色。这样下来,酒店的纯利润真的是微乎其微。没有利润,员工工资怎么涨?”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唐健雄说:“酒店行业在80、90年代,是比较看好的,那个时候酒店数量少,利润高,从业人员供求大,进入酒店工作要百里挑一,选出来的人员整体素质要高,福利待遇也好。2000年后,酒店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数量、规模急速膨胀,酒店利润率大大降低,所以,近10年来,酒店一线员工工资增长速度几乎为零。再者,酒店作为服务行业,技术含金量不高,价值附加值不大。”

对于酒店利润过低的状况,钟永德认为,酒店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公平竞争,比如我国星级酒店15000多家,其他各种类型的住宿机构达30万家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烂价经营,导致整个行业房价提不上去,行业利润急剧下降。而近年兴起的经济型酒店也对星级酒店冲击较大,整体拉低了房价。

酒店业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房价上不去,另一方面经营成本由于社会物价上涨而在不断上涨。酒店业只能控制比重最大的人力成本,控制工资提升速度,大量使用低成本的实习生。

3、业内专家:酒店应从根本着手提高员工待遇

对“酒店员工工资不可能涨”这一看法,钟永德认为有点偏激,他说:“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酒店业,如果不关注劳动力价值的问题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涨工资是必然,只是看涨多少和如何涨。”

唐健雄说:“酒店应该适当提高一线员工待遇,不能只考虑酒店运营成本。现在酒店面临的一个通病就是最苦最累的一线员工,福利待遇却是最差的。酒店要以人为本,使薪酬结构合理化。”

至于如何提高一线员工待遇问题,钟永德与唐健雄一致认为,酒店应从根本着手,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效益,进而增加员工工资。

钟永德说:“湖南星级酒店要变挑战为契机,提升酒店管理水平。改革制度,向管理要效益,优化酒店业的管理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从垂直化组织机构向扁平化组织机构过度,

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流程,向标准要效益;节能减排,向技术要效益;重视人才,向人才要效益;进行骨干队伍再造流程,灵活用工,分解、剥离部分低值岗位。”

唐健雄建议,酒店在管理方面应力求创新,降低消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酒店员工薪酬适当给予引导;酒店一线员工应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来提高自己的薪酬,比如要经常参加酒店举办的培训,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知识,把自己打造成综合型人才,从而得到级别晋升,薪酬待遇就会自然提高。

六、酒店业薪酬低,愁坏员工,急煞经理

“薪资低、生活难”业已成为重庆酒店业基层员工当前的普遍生存现状。据调查,地处重庆主城中心的四、五星级酒店的普通员工每月收入在800元至1500元,领班每月工资保持在1500元至1800元……

1、酒店基层薪资低员工感叹生活难

陈阿姨是重庆江津恒大金碧酒店的一名保洁员,目前处于试用期,每月工资900元,经过3到6个月试用合格转正后,工资将提升至950元,加上每月还有250元的全勤奖,每月薪资总额1200元左右。扣除保险、误工费等费用,能拿到手上的不会超过1000月。

赵蕊是湖南科技学院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目前被学校安排在重庆某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实习。赵蕊告诉记者,该酒店餐饮部正式员工待遇一般在1500元左右,作为实习生,工作干得好的情况下可以拿到正式员工工资的80%至90%。

薪资低、生活难已成为重庆酒店业基层员工当前的普遍生存现状。据不完全调查,地处主城中心的四、五星级酒店的普通基础员工每月收入在800元至1500元,领班每月工资保持在1500元至1800元,月度奖金和年度分红另算;而地处区县或是景区的四、五星级酒店,基础员工工资相对更低,有的月工资不足800元。

面对“低薪”现状,某五星级酒店客房部员工小何向记者大倒苦水:一个月千儿八百,除去食宿、交通等费用,基本就没什么剩余了,这样的生活有啥奔头?倒不如换个行业发展。陈阿姨则抱怨,本来工资就低、保险、误工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扣除,所剩无几的钱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压根别去谈养家糊口。

“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增加,工资却未明显上涨,生活质量大不如往昔,生活越发艰难。”重庆多家酒店基层员工受访时称,如果薪资情况还得不到改观,只好放弃这个行业另寻发展之地。

2、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企业直呼压力太大

酒店员工抱怨薪资太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也十分心急,直呼人力成本攀升致使经营压力空前,对这一难题感到无奈。

“酒店的人力成本支出已经占到了酒店营业收入的20%。”五星级酒店重庆金科大酒店副总经理张云介绍说,目前,该酒店员工近700名,按人均月工资2000元算,每月仅薪资支出就近140万元,加上每月70余万元的员工保险费用支出以及员工培训、员工交通车、员工餐、加班费等开支,每月的人力成本支出超过200万元。

四星级酒店重庆交旅·天星大酒店总经理助理黄晓利透露,作为一家淡旺季分明的景区高星级酒店,在人力成本支出更大,以2010年为例,人力成本支出占去了酒店营业收入30%的份额。

员工薪资并非一成不变。重庆金科大酒店、重庆万达艾美酒店、重庆重庆交旅·天星大酒店等酒店负责人均表示,酒店每一年都会根据酒店的营业情况和市场评估情况适当给基层员工加薪,月工资每年都有50元到100元的上调空间。

“50元、100元地上涨,对员工来说无关痛痒,对企业而言却不是一笔小数目。”张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酒店超过1000员工,每月就得多支出10万元,一年就得多支出

120万,如果将这120万元用于餐饮、客房等部门,不知道要炒多少个菜、卖多少配套产品。“增加10%的营业额用于给员工涨工资,分下去员工也没太大的感觉,但如果要酒店提升10%的营业额,却是难上加难。”张云说。

人员流动频繁也是造成酒店人力成本增加的又一原因。尽管各酒店每年都在为员工加薪,但薪资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偏低的事实已导致各酒店员工频繁跳槽,员工流失变得越来越频繁。酒店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过度的人员流动严重影响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和管理,使得人员管理成本大幅上涨, 导致原本就处于微利时代的酒店们运行负担更趋沉重。

此外,高星级酒店的大规模上马和国外品牌酒店大鳄频繁入渝,以及外地酒店企业入渝抢人才,也无形中抬升了本地酒店人力成本的支出额度。

3、结合实际解决方案应量身定做

酒店行业资深专家认为,谁能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经营成本,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能合理地利用人才,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使用和开发,谁就能生存和发展。

对资深酒店经理人、重庆协信大酒店驻店经理孙晋蓉而言,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方面是与各大院校积极对接、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是有效配置酒店现有人力资源,采取“定量工作制”或是“计件工作制”,精确用工量和工作时间。比如,用工紧张的旺季时节,可安排现有员工加班,支付其加班费。企业支付员工加班费比新招聘一个人支付的成本低得多,而且为员工增加了收入,员工也高兴,一举双赢。

对于景区酒店而言,“员工本土化”成为交旅·天星大酒店降低人力成本的有效方式。黄晓利告诉记者,员工“本土化”比在城里跟酒店“抢人”所花的代价要小得多。此外,景区淡旺季分明的特点也使得该酒店与院校的合作更为紧密,遇上7、8、9三个旺季月份,实习学生几乎撑起了酒店的半壁江山。

“薪酬”与“发展空间”并重是金科大酒店解决矛盾的主要举措。张云介绍,酒店在经营管理中很注重员工的发展和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酒店会有意识地提拔一些个人素质较好、对酒店忠诚度较高的基层工作人员,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有步骤地进行深入培训, 有计划地提高管理水平, 逐步逐级地进行定向提拔,从而降低员工流动率, 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关内容

  • 酒店服务质量该如何提高
  • 酒店服务质量该如何提高 服务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优质的服务是构成一个酒店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家开业十多年的老三星级酒店,如何提高酒店的服务质量,使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服务质量是酒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酒店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服务质 ...

  • 五星级酒店薪资福利制度
  • 五星级酒店薪资福利制度 从对国内外文献检索的情况来看,已有的极少量研究也是含糊和零散的,忽视了一线员工薪酬福利对整个酒店运营的影响.通过对广州多家的五星级酒店一线员工的访谈和调查,得知他们目前的薪酬福利情况,并就收入情况对五星级酒店造成的蝴蝶效应进行了分析:一是酒店薪酬福利状况与一线员工的高流失率相 ...

  • 论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基本方法_伍进
  • (第$%卷)第&期!""#年 管理科学 甘肃科技纵横 论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基本方法 伍 进 54/664) (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摘要:保证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是酒店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唯一选择.深入探讨了差距分析模型.对客人行为管理两种有效提升酒店服务质量的方法 ...

  • 服务员实习自我鉴定
  • 我是xx大学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生,在将近毕业之际,我到xx营业厅进行三个月的实习。在过去的工作三个月里,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将3个月来的工作做一个自我鉴定。 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2,遵章守纪.3个月来 ...

  • 社交礼仪--酒店管理的论文2
  • 安阳工学院<社交礼仪>课程论文 酒店管理的论文 姓名:李健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1**********]3__________ 系部: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10级通信工程__________ 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摘要]激烈的商业竞争让顾 ...

  • 酒店管理毕业实习报告
  •   (一)实习单位,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广州市凤凰城酒店   实习时间:2011年7月14日——2011年10月31日   (二)实习单位概况   1、碧桂园企业文化   碧桂园诞生于1992年,从奠基的那天起,碧桂园便以“用心建设,关怀住户,回报社会”的企业开发与经营理念,在房地产领域矢志耕耘 ...

  • 酒水销售技巧
  • 酒水销售的技巧 销售技巧 1.中途推销 注意细节 a 及时搞好台面卫生,收走空酒樽.扎壶,在酒水余不多喝完时(不要等到喝完),再一次询问客人:"先生/小姐,需不需要再来支××酒或拿多半打(一打)××啤酒?" b 留意小姐的饮料是否喝完,若差不多喝完,同样实行第二次推销: c 对于 ...

  • 酒店开业发言稿
  • 2010酒店总经理开业员工动员大会演讲稿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酒店也即将迎来9月19日正式开业的庆典,这标志着我们酒店即将步入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新里程碑正在我们手中树起.今天,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召开我们酒店的全体员工大会和开业动员大会.在此,我代表我们酒店对大家能成为我们酒 ...

  • [毕业论文]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 **电大开放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酒店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电大开放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论文摘要:伴随着日益激烈的酒店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酒店业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问题日益凸显,人才的高流失率也成为困扰酒店管理者的首要难题.不仅造成了酒店企业技能和经验的流失,酒店的品牌信誉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