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勃兴是西方世界战后最重要的现象。

乔治.萨杜尔

综述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废墟上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

底的电影美学革命,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 它反映反法西斯斗争以及战后意大利社会普遍的贫困和失业问题,描写的人物都是普通

的中、下层阶级,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它在真实、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了它的整体审美原则。

 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是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美学运动,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

影的走向和格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产生背景 二、发展经过 三、风格指征

四、代表导演、作品 五、消失与影响

一、产生背景

1、历史与社会现实背景

二战的结束;

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结束;

社会问题突出,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痛苦与艰难。

“我们常常谈到艺术家对待现实的态度,谈到观众对待影片的态度,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艺术力量的标准,这就是观众对艺术家所描绘的现实生活的态度。当银幕的情节与人民固有的现实主义思想方法相吻合时,作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这种信任实际上意味着影片在观众中获得了成功。”(格拉西莫夫) 幻灯片6

2、电影状况本身

西里西塔电影城 蒙蔽人民的三种电影样式: (1)“政宣片” (2)“白色电话片” (3)“书法派电影”

幻灯片7

3、其他写实主义流派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雷诺阿。 幻灯片8

立场态度

︱ “把摄影机抬到大街上”

浓厚的人道主义立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与斗争,反映战后尖锐的

社会问题,揭露穷困与失业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我们认为它首先是一个观察世界的道德立场。后来变成一个审美立场,但它是从道德开始的。”(罗西里尼)

创作内容决定了它的创作风格与美学追求。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社会,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在新现实主义之前,第一次先锋运动已明显表现出脱离民众的倾向; 其后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镜头转向社会底层,大量表现一些社会边缘人群,如《母狗》中的小职员和妓女,《雾码头》中的逃兵和黑手党,《托尼》中的劳工杀人犯,《底层》中的流氓世相等。但作者的视点仍然是高人一等的,是作为一个万能的第三者立场来叙述。或者利用这些小人物形象,来阐述自己的理念。

而新现实主义的导演是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诚心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疾苦和快乐,用镜头如实地记录他们的生活。

二、发展过程

1、创作源泉

1910到1920年间的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夜中》,爱德华-德-菲里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

2、先声 1942年

卢奇偌-维斯康蒂的《沉沦》 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勃拉赛蒂的《云中四部曲》

沉沦

3、宣言

 温别尔托-巴巴罗在《电影》杂志上提出的四点纲领:

 (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很大比重的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  (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  (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

 (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

4、命名

罗西里尼:

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

奠基之作: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 1、创作概况

 时间:1945-1950(1945-1956)

 代表导演:罗西里尼、维斯康蒂

 德.西卡、德.桑蒂斯

 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大地在波动》、《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

 主要刊物:《电影》《电影评论》等

2、风格特征 (1)、题材选择上的现实性、生活性、日常性。 (“还我普通人”)。 柴伐蒂尼:电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唾弃奇观事件和非凡人物;理想的电影应该是有一个普通人90分钟的真实生活组成。) (2)、主题内容

主要表现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问题的思考: 反对战争; 反对饥饿;

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 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

 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

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

 柴伐梯尼曾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实”,是一种“虚构的假定性情境”。

他说:“我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亲眼看见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3)、艺术表现上的真实性

纪录性

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

体现真实的拍摄技巧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实景拍摄、长镜头、景深镜头等)

表演上的非职业演员地方方言的应用

结构形式

松散化的情节处理,呈现一些并无因果关系的情节。巴赞所言的“细微举止”。 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对中途逃跑的法兰西斯的处理、《偷自行车的人》若干寻找事件、《德意志零年》中男孩的柏林街头游荡。

“没有出路的结尾” 如,《偷自行车的人》父子两个最后的背影、《温别尔托-》老人的自杀未遂。

四、代表人物与作品

1、罗西里尼

“战后三部曲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 (经典:“皮娜的死”、“牧师的诅咒”) 《游击队》(1946年)

《德意志,零年》(1947年)

——黑色纪实主义

(经典:最后14分钟的长镜头跟拍埃德蒙特的行走 ) 安德烈.巴赞指出:“这不是主题内容的现实主义,而是风格的现实主义。”这个风格就是通过心理的客观性来表现社会性悲剧的审美立场和道德立场。“在一个已然经受过、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

 特点:

 麦斯特在《电影简史》中所说的:“他宁可牺牲光滑而追 求真实,用普

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来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来代替编写好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

 擅长表现现实与战争的关系;

 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纪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性主题的表现。他在

谈到创作时说:“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不要硬把人表现为与众不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发现与众不同” 。 拒绝剧本、摄影棚、服装、化装等。

2、维斯康蒂

《大地在波动》(1948年)

特点:

非职业性的真正渔民演出; 完全外景拍摄;

长镜头/景深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处理,增强了浓郁诗意;拒绝并列镜头,在单镜头内完成含义的表达;

经典镜头:一个表现海边鱼类买卖生意的长镜头中,摄像机平静而又舒缓的运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异常嘈杂混乱的市井画卷,仿佛那根本不是电影,而就是发生在身边某个农贸批发市场的真实场景一样。

不使用象征含义的镜头,镜头美学限定在事实真实的造型; 类似纪录片似的的旁白解说。

3、德-西卡

《擦鞋童》(1946年)

《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

《温别尔托-D》(1951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结局作品)

《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

 赏析:

 1、影片故事本身没有任何戏剧性因素,但成功来源于其精彩的剧情结构:

 物---自行车; 人----个体游历的方式(丢自行车的人—找自行车的人—偷自行

车的人);

 2、 以点带面的场景展现:影片的主人公与画面空间、背景、人群处在等同位置,在它

们的相互作用之下,人物与周围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人物---大量失业找工作的人、 闲人和行乞的儿童、算命人、挤公交的人们、

小偷、妓女、教徒、商贩等;

 地点---当铺、街头、地下建筑物、黑市、妓院、教堂、饭店、贫民区等;

 类似影片: 伊朗《白气球》 《出租汽车司机》 《逍遥骑士》 《不可调头》

等。

 3、不乏温情的细节描绘: 儿子关窗、父子就餐、结尾儿子为父亲捡起帽子等;

 当然,依然具有新现实主义典型的创作特征:实景拍摄、长镜头跟拍、非职业演员、方

言运用等。

4、德-桑蒂斯

《艰辛的米》

(1948年)

《橄榄树下无和平》(1949年)

《罗马十一时(1952年)

罗马十一时

幻灯片29

五、消失与影响

1、消失

共产主义倾向为战后新政府所反对;

(“安德里欧提法”的执行)

票房的失利,人们兴趣的转移;

(意大利经济的复苏,人们对喜剧等类型片的喜爱)

电影工作者拍摄兴趣的转移

(“粉饰的现实主义” )

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影响

产生了欧洲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

巴赞长镜头理论的实践素材来源;

对其他国家电影风格的影响。

西班牙的新现实主义?

勃兰加《欢迎马歇尔先生》

巴尔登《《骑车人之死》、《大街》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勃兴是西方世界战后最重要的现象。

乔治.萨杜尔

综述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废墟上兴起,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

底的电影美学革命,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性电影美学观推向了高峰。

 它反映反法西斯斗争以及战后意大利社会普遍的贫困和失业问题,描写的人物都是普通

的中、下层阶级,具有强烈的纪实风格,它在真实、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了它的整体审美原则。

 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是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美学运动,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

影的走向和格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一、产生背景 二、发展经过 三、风格指征

四、代表导演、作品 五、消失与影响

一、产生背景

1、历史与社会现实背景

二战的结束;

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结束;

社会问题突出,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痛苦与艰难。

“我们常常谈到艺术家对待现实的态度,谈到观众对待影片的态度,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艺术力量的标准,这就是观众对艺术家所描绘的现实生活的态度。当银幕的情节与人民固有的现实主义思想方法相吻合时,作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这种信任实际上意味着影片在观众中获得了成功。”(格拉西莫夫) 幻灯片6

2、电影状况本身

西里西塔电影城 蒙蔽人民的三种电影样式: (1)“政宣片” (2)“白色电话片” (3)“书法派电影”

幻灯片7

3、其他写实主义流派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雷诺阿。 幻灯片8

立场态度

︱ “把摄影机抬到大街上”

浓厚的人道主义立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镜头对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与斗争,反映战后尖锐的

社会问题,揭露穷困与失业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

“我们认为它首先是一个观察世界的道德立场。后来变成一个审美立场,但它是从道德开始的。”(罗西里尼)

创作内容决定了它的创作风格与美学追求。以严格的纪实风格反映社会,真正实现“还我普通人”的美学追求。

在新现实主义之前,第一次先锋运动已明显表现出脱离民众的倾向; 其后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镜头转向社会底层,大量表现一些社会边缘人群,如《母狗》中的小职员和妓女,《雾码头》中的逃兵和黑手党,《托尼》中的劳工杀人犯,《底层》中的流氓世相等。但作者的视点仍然是高人一等的,是作为一个万能的第三者立场来叙述。或者利用这些小人物形象,来阐述自己的理念。

而新现实主义的导演是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诚心观察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疾苦和快乐,用镜头如实地记录他们的生活。

二、发展过程

1、创作源泉

1910到1920年间的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夜中》,爱德华-德-菲里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

2、先声 1942年

卢奇偌-维斯康蒂的《沉沦》 德-西卡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 勃拉赛蒂的《云中四部曲》

沉沦

3、宣言

 温别尔托-巴巴罗在《电影》杂志上提出的四点纲领:

 (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很大比重的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  (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  (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

 (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

4、命名

罗西里尼:

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

奠基之作: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 1、创作概况

 时间:1945-1950(1945-1956)

 代表导演:罗西里尼、维斯康蒂

 德.西卡、德.桑蒂斯

 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大地在波动》、《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

 主要刊物:《电影》《电影评论》等

2、风格特征 (1)、题材选择上的现实性、生活性、日常性。 (“还我普通人”)。 柴伐蒂尼:电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唾弃奇观事件和非凡人物;理想的电影应该是有一个普通人90分钟的真实生活组成。) (2)、主题内容

主要表现人类对于生存的四个问题的思考: 反对战争; 反对饥饿;

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 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艺术部分〉

 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

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

 柴伐梯尼曾批评好莱坞电影是一种“经过过滤的现实”,是一种“虚构的假定性情境”。

他说:“我更感兴趣的是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亲眼看见的事物中所蕴含的戏剧性,而不是虚构的戏剧性”。 (3)、艺术表现上的真实性

纪录性

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 ;

体现真实的拍摄技巧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实景拍摄、长镜头、景深镜头等)

表演上的非职业演员地方方言的应用

结构形式

松散化的情节处理,呈现一些并无因果关系的情节。巴赞所言的“细微举止”。 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对中途逃跑的法兰西斯的处理、《偷自行车的人》若干寻找事件、《德意志零年》中男孩的柏林街头游荡。

“没有出路的结尾” 如,《偷自行车的人》父子两个最后的背影、《温别尔托-》老人的自杀未遂。

四、代表人物与作品

1、罗西里尼

“战后三部曲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年) (经典:“皮娜的死”、“牧师的诅咒”) 《游击队》(1946年)

《德意志,零年》(1947年)

——黑色纪实主义

(经典:最后14分钟的长镜头跟拍埃德蒙特的行走 ) 安德烈.巴赞指出:“这不是主题内容的现实主义,而是风格的现实主义。”这个风格就是通过心理的客观性来表现社会性悲剧的审美立场和道德立场。“在一个已然经受过、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本身的热爱之情,„„

 特点:

 麦斯特在《电影简史》中所说的:“他宁可牺牲光滑而追 求真实,用普

通人来代替演员,用实景来代替布景,用即兴创作来代替编写好的场景,用生活来代替虚构”。

 擅长表现现实与战争的关系;

 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调查、采访、纪录出发,转而形成影片戏剧性主题的表现。他在

谈到创作时说:“看到人的本来面目,不要硬把人表现为与众不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发现与众不同” 。 拒绝剧本、摄影棚、服装、化装等。

2、维斯康蒂

《大地在波动》(1948年)

特点:

非职业性的真正渔民演出; 完全外景拍摄;

长镜头/景深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处理,增强了浓郁诗意;拒绝并列镜头,在单镜头内完成含义的表达;

经典镜头:一个表现海边鱼类买卖生意的长镜头中,摄像机平静而又舒缓的运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异常嘈杂混乱的市井画卷,仿佛那根本不是电影,而就是发生在身边某个农贸批发市场的真实场景一样。

不使用象征含义的镜头,镜头美学限定在事实真实的造型; 类似纪录片似的的旁白解说。

3、德-西卡

《擦鞋童》(1946年)

《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

《温别尔托-D》(1951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结局作品)

《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

 赏析:

 1、影片故事本身没有任何戏剧性因素,但成功来源于其精彩的剧情结构:

 物---自行车; 人----个体游历的方式(丢自行车的人—找自行车的人—偷自行

车的人);

 2、 以点带面的场景展现:影片的主人公与画面空间、背景、人群处在等同位置,在它

们的相互作用之下,人物与周围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人物---大量失业找工作的人、 闲人和行乞的儿童、算命人、挤公交的人们、

小偷、妓女、教徒、商贩等;

 地点---当铺、街头、地下建筑物、黑市、妓院、教堂、饭店、贫民区等;

 类似影片: 伊朗《白气球》 《出租汽车司机》 《逍遥骑士》 《不可调头》

等。

 3、不乏温情的细节描绘: 儿子关窗、父子就餐、结尾儿子为父亲捡起帽子等;

 当然,依然具有新现实主义典型的创作特征:实景拍摄、长镜头跟拍、非职业演员、方

言运用等。

4、德-桑蒂斯

《艰辛的米》

(1948年)

《橄榄树下无和平》(1949年)

《罗马十一时(1952年)

罗马十一时

幻灯片29

五、消失与影响

1、消失

共产主义倾向为战后新政府所反对;

(“安德里欧提法”的执行)

票房的失利,人们兴趣的转移;

(意大利经济的复苏,人们对喜剧等类型片的喜爱)

电影工作者拍摄兴趣的转移

(“粉饰的现实主义” )

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影响

产生了欧洲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

巴赞长镜头理论的实践素材来源;

对其他国家电影风格的影响。

西班牙的新现实主义?

勃兰加《欢迎马歇尔先生》

巴尔登《《骑车人之死》、《大街》


相关内容

  • 意大利设介绍
  • 意大利的现代设计是战后为发展国家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自从开始现代设计活动以来,它的设计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目标:为增加产品出口服务.而意大利长期的主要市场是欧洲各国,因此,造成了它的设计集中在北方的为出口而形成的制造业都市中心:米兰.都灵.这两个城市是它的设计的中心的中心.这种强烈的区域限制,也是 ...

  • 对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构成"学说的评判
  • 陈培永 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研究热潮不相协调的是,起源于战后意大利工人主义(operaismo/workerism).自治主义(autonomia/autonomism).在当今欧美学界一般被统称为"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Autonomist Marxism)的学派一直被忽略 ...

  • 世界现代建筑史(重点内容)
  • 世界现代建筑史 第一章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 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别 "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制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时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起在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 ...

  • 神曲读后感
  • 恩格斯曾这样说:"封建的中世纪终结和现代新纪元的开端,是以大人物为标志的.人物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是但丁最的作品,但丁的经验包括爱情.政治.人生观.宗教观.宇宙观均反映.<神曲>的外壳是宗教的,但诗中所写的见闻,大都以现实为题材.诗人与亡灵谈论的兴 ...

  • 中国古代建筑史
  • 中外建筑史的发展 学院:国艺 专业:室内设计 姓名:高晓霞 学号:[1**********]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 对历史的态度: 社会的存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历史正是看见的过程. 二 对建筑的态度: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 ...

  • 神曲读书笔记
  • <神曲>共分三篇:地狱.净界.天堂,每一部分由33章组成,加上最前面的序章,全书共100章.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 ...

  • 意大利与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
  • 作者:陈祥超 <世界历史> 2001年05期 法西斯主义于20世纪初渊源于意大利.墨索里尼作为开山鼻祖,对法西斯主义思潮.运动和体制在国际范围的滋生与泛滥起了先导作用,他于1922年10月率先在意大利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墨索里尼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职团主义, ...

  • 高二历史上册
  • 第一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第二节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②道路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的传统贸易,造成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

  • 世界音乐发展史
  •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但从古至今在音乐中却没有国界之分和种族之别,所谓乐器,就是奏出音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音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但人类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开始了使用工具.不仅利用声音唱歌,而且在管上凿孔或者张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