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4107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幻灯片《荷韵》

同学们,现在呈现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美丽的荷塘,亭亭的荷叶,娇艳的荷花,荷花

历来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之前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诗句是

描写荷花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且在扬州

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

注目的成就。有散文集《背影》。

三、阅读感知

1. 听本文的名家朗诵材料。

2.学生自读。

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

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

3.划分文章脉胳,找出文章中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

第一部分:(1)夜游缘因 第二部分:(2.3)荷塘小路

第三部分:(4.5.6)荷塘月色 第四部分:(6)荷塘周围的环境

第五部分:(7.8)忆江南

文章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主要有: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

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四、讨论赏析

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来走近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要搞清作者为什么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屏幕展示时代背景 :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

朱自清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

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

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

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

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作者感到内心颇不宁静。

而这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文眼”。

它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质疑:

“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

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

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

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质疑:

“且”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

“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

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

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经历了荷塘月色的美景欣赏后,作者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脱,本句中“但”的效果强

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

心里又不宁静起来。“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

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

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

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

可能的。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五、小结

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

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

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

塘,去求宁静。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

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

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而很快,作者却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

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

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

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作者又失宁静。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

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

闷之情。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

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

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

肯定不会。

六、作业

大家通过独立观察,拟写一段景物描写,如春光,夏夜,公园,树林,校园等皆可,

要求200字左右,注意语言修辞和词语和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也许事情总是不一定能如人意的。可是,我总是在想,只要给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就够

了。哪怕只有一天,一个晚上,也就应该知足了。

——席慕容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沿途总会有一些让人感动的美丽风景,悲伤的时候,郁闷的时候,

当想到那一刻,心中总会藏着一份温暖。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份美也会逐渐融入我们的思

维,带上我们情感的烙印。成为心底的一颗朱砂痣。无可取代。现在,我们继续走进散文大

师朱自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那一份无以伦比的美。

二、回顾前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写作背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家处于白色

恐怖时期),划分了本文的层次,顺着感情的思路整体感知了课文,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

们将共同赏析本文的精华部分——荷塘月色的美景。

三、诵读

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

1、听朗诵带

2、学生齐读。

四、分析

我们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对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语言美

质疑:

作者为我们分别描绘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这些本就是自然

中的美景,所以,并不是朱自清写得好,而是素材好。大家认同这种观点吗?(找同学回答)

明确: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美景常见,但通过语言把它完美呈现,就是作者的境

界了。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段文字写得究竟美在何处?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这种美?

将第四自然段纯白描。大家来看看艺术效果如何?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叶子和花也有一丝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

流水,遮住了,颜色看不清。

比较原文,同样的景色,表达效果如何?作者通过什么将荷塘之美传递给读者?(找

同学回答)

作者在塑造荷塘之美时,使用到了多种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了精心的锤炼。

请同学们总结出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使用到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找同学

回答,教师总结)

比喻:

如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

看似静态的荷叶,将之比作舞女的裙摆,似静实动,叶子静静铺展,喻体中的女郎却是

在旋舞,否则,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而且这个比喻的运用,写出了荷叶的亭亭玉立,灵动

飘逸。

荷花“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明珠晶莹剔透,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用它来形容荷花,让人不由想到了“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

月光“如流水一般”

写出了月光的流动之感,明净。

月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个比喻的喻体很奇妙,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牛乳洗过是什么样子,轻纱笼罩是一

种什么样的情态,这样,不但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朦胧美,而且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拟人:

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

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袅娜轻盈多姿,羞涩娇怯不语,如美人般,暗

合了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

荷波“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写出了叶子之密,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

通感: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花“香远亦清”,幽微的香气比作幽微的歌声,若有若无,可见香气的飘忽不定,忽

浓忽淡。

月影:“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因为荷叶的高矮、月光的入角方位不同而产生的明暗不一),作者

不直接去加以描绘,而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用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来表现荷塘中“光与

影”形成的“不均匀的月色”的审美形式,具有层次美、错落美和变化美。

修辞手法的运用看似随手拈来,却彰显出了朱自清这位散文大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外,作者也注重对语言的锤炼,推敲,达到了“一字不可易,易则

损文笔。”的境界,我们接下来一起赏析本段的用词。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一句最能打动你或吸引你?并说说原因

例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赏析: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中的动词

泻,浮,洗

在动词的选择上,作者可谓颇费了一番心机,我们大家可以试着将这些动词更换一下,

看看能否达到同样或是更佳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月光自上而下轻柔流动下来,而“浮”字写出了水雾轻

柔上升的动感。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上下笼罩,交相呼应,充满了动感,而一个

“洗 ”字,荷的干净,清灵,娇艳欲滴,和上面泛着的淡淡白光便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现

出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而叶和花的安谧、恬静又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

从这样的一个个小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用词精到的特点。

修辞恰当优美,语言精炼准确,共同构成《荷塘月色》语言美的特点。

(二)画面美

作者也通过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构架了一幅月下荷塘这幅优美的画卷,透过他的文字,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亭亭的荷叶,娇艳的荷花,嗅到那淡淡的荷之清香,感受到月色的温柔朦

胧,使整段描写具有了画面美的特点。

(三)情感美

本文既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同时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思想会不自觉得影响

到自己的作品,快乐的感情,悲伤的感情,都会从我们的笔尖流淌出来,读文,其实也是一

个读人的过程。同样朱自清先生1927年之后的写景作品,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的感情色彩

差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

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

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静默着。

--《春》

这幅“早春野景”图, 作者通过文字蕴含了一种喜悦和希望。

我们这时转过头来再看课文,你认为荷塘月色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将自己什么样的思

想情感融入了其中。(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交织。

明确:

作者用美丽流畅的文笔,描绘了荷塘月色如诗如画的美景,但美的中间又掺杂着一些不

尽人意的地方。(让同学找了表现大自然中不如意的句子)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塘上的月色并不均匀”

通过写大自然的不圆满,来影射、暗示人生的缺憾和不如意,这正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高

妙之处,委婉而曲折,而月色下的荷塘,让人有看不到希望和出路的感觉,我们大家可以结

合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相信,就会对荷塘月色有一段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作者为国家民族

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

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

反映。

本段文字寓情于景,使文字具有了情感美的特点。

五、延伸练习

大家将上节课布置的景物描写作业,根据这节课你的一些体会,进行一下删改,成果展示。

六、总结

朱自清作为中国的散文大师,《荷塘月色》是他的经典之作,它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

是一篇写景散文,景为情生,情景相融。并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华丽、富有

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传递美的同时,抒发了当时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以及对现实

的苦闷和怅惘之情。

七、思考

欣赏片断:

我惊呆了,那山上四处盛开着洁白的百合花。 而在那一刻,我心里开始感到一种缓慢

的痛苦,好象有声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诉我:你只能有这一刹那而已。在这以前,你没

料到你会有,在这之后,你会忘掉你曾有。百合花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这里的,而你只不过是

一个过客,必得走,必得离开。不能象百合一样,永远在这座山峦上生长、盛开。

黄昏时的山峦有一种温柔而又凄怆的美丽,而我心何所归属?三个男孩子躺在我身后

的草坡上,大声地唱着一些流行的歌曲,荒腔走板地,一面唱一面笑。青春原该是这样快乐

无忧的,而我,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呢?为什么却怔怔地站在这里,对这些在我眼前盛

开着的山百合怀着那样一份忌妒的心思呢?

于是怀着那样一份强烈的忌妒,我叫一位男同学替我采下一大把纯白的百合,我把它们紧紧地抱在怀里,带下山去。

可是,没有用,真的没有用。正如那声音所告诉我的一样,我仍然无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时刻。而那些被我摘下的百合虽然很快地都凋谢了,可是,在我每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它们却总是依旧长在那有着淡淡的斜阳的高山上,盛开着,清纯而又洁白,在灰绿色的暮霭里,对我展现出一种永不改变和永远无法融及的美丽。

当年那一轮月啊!

在你的人生中,你会经历到许多无以伦比的美,而我们只是匆匆过客而已,朱自清与荷塘月色的一次邂逅,成就了一篇散文名章,而年轻的你们,我们需要给这个社会,给自己,给这个美丽的世界,趁着我们还年轻。留下些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幻灯片《荷韵》

同学们,现在呈现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美丽的荷塘,亭亭的荷叶,娇艳的荷花,荷花

历来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之前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诗句是

描写荷花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且在扬州

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

注目的成就。有散文集《背影》。

三、阅读感知

1. 听本文的名家朗诵材料。

2.学生自读。

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

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

3.划分文章脉胳,找出文章中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

第一部分:(1)夜游缘因 第二部分:(2.3)荷塘小路

第三部分:(4.5.6)荷塘月色 第四部分:(6)荷塘周围的环境

第五部分:(7.8)忆江南

文章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主要有: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

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四、讨论赏析

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来走近朱自清的精神世界。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要搞清作者为什么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屏幕展示时代背景 :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

朱自清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

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

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

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

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作者感到内心颇不宁静。

而这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文眼”。

它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质疑:

“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

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

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

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质疑:

“且”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

“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

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

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经历了荷塘月色的美景欣赏后,作者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脱,本句中“但”的效果强

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

心里又不宁静起来。“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

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

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

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

可能的。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五、小结

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

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

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

塘,去求宁静。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

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

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而很快,作者却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

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

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

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作者又失宁静。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

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

闷之情。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

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

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

肯定不会。

六、作业

大家通过独立观察,拟写一段景物描写,如春光,夏夜,公园,树林,校园等皆可,

要求200字左右,注意语言修辞和词语和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也许事情总是不一定能如人意的。可是,我总是在想,只要给我一段美好的回忆也就够

了。哪怕只有一天,一个晚上,也就应该知足了。

——席慕容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沿途总会有一些让人感动的美丽风景,悲伤的时候,郁闷的时候,

当想到那一刻,心中总会藏着一份温暖。而随着时间的沉淀,这份美也会逐渐融入我们的思

维,带上我们情感的烙印。成为心底的一颗朱砂痣。无可取代。现在,我们继续走进散文大

师朱自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那一份无以伦比的美。

二、回顾前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写作背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家处于白色

恐怖时期),划分了本文的层次,顺着感情的思路整体感知了课文,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

们将共同赏析本文的精华部分——荷塘月色的美景。

三、诵读

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

1、听朗诵带

2、学生齐读。

四、分析

我们大家能不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你对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语言美

质疑:

作者为我们分别描绘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光,月影,这些本就是自然

中的美景,所以,并不是朱自清写得好,而是素材好。大家认同这种观点吗?(找同学回答)

明确: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美景常见,但通过语言把它完美呈现,就是作者的境

界了。

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段文字写得究竟美在何处?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这种美?

将第四自然段纯白描。大家来看看艺术效果如何?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叶子和花也有一丝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

流水,遮住了,颜色看不清。

比较原文,同样的景色,表达效果如何?作者通过什么将荷塘之美传递给读者?(找

同学回答)

作者在塑造荷塘之美时,使用到了多种修辞手法,对语言进行了精心的锤炼。

请同学们总结出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使用到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找同学

回答,教师总结)

比喻:

如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

看似静态的荷叶,将之比作舞女的裙摆,似静实动,叶子静静铺展,喻体中的女郎却是

在旋舞,否则,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而且这个比喻的运用,写出了荷叶的亭亭玉立,灵动

飘逸。

荷花“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明珠晶莹剔透,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用它来形容荷花,让人不由想到了“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

月光“如流水一般”

写出了月光的流动之感,明净。

月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这个比喻的喻体很奇妙,让我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牛乳洗过是什么样子,轻纱笼罩是一

种什么样的情态,这样,不但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朦胧美,而且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拟人:

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

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袅娜轻盈多姿,羞涩娇怯不语,如美人般,暗

合了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

荷波“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写出了叶子之密,也让我们不由想起了“接天莲叶无穷碧”。

通感: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花“香远亦清”,幽微的香气比作幽微的歌声,若有若无,可见香气的飘忽不定,忽

浓忽淡。

月影:“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不均匀的月色(因为荷叶的高矮、月光的入角方位不同而产生的明暗不一),作者

不直接去加以描绘,而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用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来表现荷塘中“光与

影”形成的“不均匀的月色”的审美形式,具有层次美、错落美和变化美。

修辞手法的运用看似随手拈来,却彰显出了朱自清这位散文大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外,作者也注重对语言的锤炼,推敲,达到了“一字不可易,易则

损文笔。”的境界,我们接下来一起赏析本段的用词。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一句最能打动你或吸引你?并说说原因

例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赏析: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中的动词

泻,浮,洗

在动词的选择上,作者可谓颇费了一番心机,我们大家可以试着将这些动词更换一下,

看看能否达到同样或是更佳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

“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月光自上而下轻柔流动下来,而“浮”字写出了水雾轻

柔上升的动感。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上下笼罩,交相呼应,充满了动感,而一个

“洗 ”字,荷的干净,清灵,娇艳欲滴,和上面泛着的淡淡白光便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现

出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而叶和花的安谧、恬静又衬托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

从这样的一个个小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用词精到的特点。

修辞恰当优美,语言精炼准确,共同构成《荷塘月色》语言美的特点。

(二)画面美

作者也通过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构架了一幅月下荷塘这幅优美的画卷,透过他的文字,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亭亭的荷叶,娇艳的荷花,嗅到那淡淡的荷之清香,感受到月色的温柔朦

胧,使整段描写具有了画面美的特点。

(三)情感美

本文既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同时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思想会不自觉得影响

到自己的作品,快乐的感情,悲伤的感情,都会从我们的笔尖流淌出来,读文,其实也是一

个读人的过程。同样朱自清先生1927年之后的写景作品,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的感情色彩

差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

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

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静默着。

--《春》

这幅“早春野景”图, 作者通过文字蕴含了一种喜悦和希望。

我们这时转过头来再看课文,你认为荷塘月色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将自己什么样的思

想情感融入了其中。(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交织。

明确:

作者用美丽流畅的文笔,描绘了荷塘月色如诗如画的美景,但美的中间又掺杂着一些不

尽人意的地方。(让同学找了表现大自然中不如意的句子)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塘上的月色并不均匀”

通过写大自然的不圆满,来影射、暗示人生的缺憾和不如意,这正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高

妙之处,委婉而曲折,而月色下的荷塘,让人有看不到希望和出路的感觉,我们大家可以结

合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相信,就会对荷塘月色有一段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作者为国家民族

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

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

反映。

本段文字寓情于景,使文字具有了情感美的特点。

五、延伸练习

大家将上节课布置的景物描写作业,根据这节课你的一些体会,进行一下删改,成果展示。

六、总结

朱自清作为中国的散文大师,《荷塘月色》是他的经典之作,它既是一篇抒情散文,又

是一篇写景散文,景为情生,情景相融。并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华丽、富有

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传递美的同时,抒发了当时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以及对现实

的苦闷和怅惘之情。

七、思考

欣赏片断:

我惊呆了,那山上四处盛开着洁白的百合花。 而在那一刻,我心里开始感到一种缓慢

的痛苦,好象有声音在我耳旁,很冷酷地告诉我:你只能有这一刹那而已。在这以前,你没

料到你会有,在这之后,你会忘掉你曾有。百合花才是完完全全属于这里的,而你只不过是

一个过客,必得走,必得离开。不能象百合一样,永远在这座山峦上生长、盛开。

黄昏时的山峦有一种温柔而又凄怆的美丽,而我心何所归属?三个男孩子躺在我身后

的草坡上,大声地唱着一些流行的歌曲,荒腔走板地,一面唱一面笑。青春原该是这样快乐

无忧的,而我,我为什么不能和他们一样呢?为什么却怔怔地站在这里,对这些在我眼前盛

开着的山百合怀着那样一份忌妒的心思呢?

于是怀着那样一份强烈的忌妒,我叫一位男同学替我采下一大把纯白的百合,我把它们紧紧地抱在怀里,带下山去。

可是,没有用,真的没有用。正如那声音所告诉我的一样,我仍然无法把握住那些逝去的时刻。而那些被我摘下的百合虽然很快地都凋谢了,可是,在我每次回想起来的时候,它们却总是依旧长在那有着淡淡的斜阳的高山上,盛开着,清纯而又洁白,在灰绿色的暮霭里,对我展现出一种永不改变和永远无法融及的美丽。

当年那一轮月啊!

在你的人生中,你会经历到许多无以伦比的美,而我们只是匆匆过客而已,朱自清与荷塘月色的一次邂逅,成就了一篇散文名章,而年轻的你们,我们需要给这个社会,给自己,给这个美丽的世界,趁着我们还年轻。留下些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相关内容

  • 初中课外文本[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珙县洛表民族中学校 蕙质兰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团队来陈述对<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首先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就是一次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它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阅读积累去体悟文本,你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

  • 浅谈[荷塘月色]艺术特点
  • [摘要]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为主地抒情散文,反映了大革命失败时期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作品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孤高纯洁的明月来象征作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表现了作者想超脱现实的倾向,使作品缺乏时代气息.<荷塘月色>的主要价 ...

  • 荷塘月色简介赏析
  •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 ...

  • 荷塘月色作文
  • 篇一:荷塘月色 夜,很静,静的让人不忍呼吸.再万物沉睡之中感受着.夏天带来了荷塘,夜晚带来了月色.荷塘月色. "呱呱呱"青蛙的吵闹,驱逐了炎热.黄昏的美景覆盖掉炎炎夏日. 缓缓.迎来一个黑暗.那是夜晚,美丽的月色. 此时,太阳化身为一轮弯弯的月牙,挂在漫无边际的星星地毯中.耀眼的 ...

  • 从[荷塘月色]中挖掘写作资源
  • "观千曲而后晓声",在观中积累,内化,感悟,从而达到"后晓"精通.学生的作文亦是如此,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其中名篇的写作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下面试从<荷塘月色>教学中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散文的写作. 言之有理,取材――源于生活 ...

  •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 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篇一:荷塘月色朱自清>读后感 朱自清 -- 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 " 超然 " 又想 " 挣扎 " 的心迹.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 " 文眼 &q ...

  •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课型:精读课型 教 学 目标 :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 ...

  • 荷塘月色 说课稿(背诵精华版)
  • 6 <荷塘月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今天上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板书<荷塘月色>) 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 我对 ...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 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旳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旳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