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微信用户关系实证分析

作者:刘颖张焕

2014年04期

  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求网络提供海量信息,同时还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微应用”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新事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博和微信。微博是一个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平台,微信则是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好友的人际交往平台,相较于微博,其范围更窄,交往更加频繁、有深度。微信自2011年产生以来,目前用户已多达6亿,其中活跃用户高达3亿,这一发展速度比微博更快。

  微信将线下的人际交往搬至移动互联网,借助语音、文字、图片、文件传输功能以及朋友圈和游戏等各项应用,对手机短信和语音,甚至是传统的社交网站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一方面能够将最新消息与他人分享,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他人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在特定的小范围里公开个人信息,弥补传统社交网络“全面撒网”式交往存在的不足。所以,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微信平台,对于维护人际关系、营销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微信平台用户关系为基础,详细研究微信平台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和用户的构成,为全面深入了解微信用户特性和微信营销奠定基础。

  1 理论基础

  2011年,微信开始作为一种普通的通信工具进入人们的视线,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微信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王欢等[1]认为,微信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它契合了社会粘性化与人性化发展,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将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变。殷洪艳[2]认为,用户使用微信主要是基于情感交流、自我满足和缓解焦虑等方面的需求,它是以人们的强关系为纽带而确立的关系网络,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增强人际关系的信任度有重要意义,但是过于依赖这种虚拟化的工具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现实人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郑磊[3]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用户对于微信的信任与接受程度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网络经验等因素相关,对微信认知越明确的人,可能对其信任较高。聂磊等[4]认为,微信朋友圈是强连带与弱连带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为人们积累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感情关系的增进和人脉资源的丰富。

  同时,学者还从传播学和营销学的角度研究微信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方兴东等[5]认为,微信以人际传播为主,它在传播频率、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上存在一定限制,具有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大众传播能力薄弱。白丽敏[6]认为,微博是一种自媒体,具有病毒式传播和交叉跟随的特性,能够达到群体传播的目的,但是微信也会陷入传播庸俗化的困境。另外,在微博应用方面,杨敏[7]认为,大学生是微信的主力军,微信的大规模使用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偏差,对大学工作模式和校园网络舆情的把握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必须关注微信时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信定义、特性、功能与应用的探讨上,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微信时代人际交往模式与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其对大学生心理与思想方面的影响,或者将微信应用于商业,寻求更好的商业模式,促使微信营销的利益最大化。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微信用户的特性分析为主题,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详细分析微信用户的关系网络以及微信用户的群体特性,全面了解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及成员的主要组成,为研究微信用户人际关系和微信营销奠定基础。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目前基于微信研究多是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它以某个理论为基础,如社会网络理论、“使用——满足”理论等,详细分析微信的特性与功能以及微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微信用户对于微信的态度和使用情况。

  微信用户的关注方式是,A向B发送关注邀请,B通过后,A与B之间才能建立关注关系,所以微信用户的关注关系所形成的图形是一个无向图。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个微信用户Y,列出其所有好友,并通过微信、E-mail、QQ等方式,了解其中某个好友与其他人之间的关注关系。比如,微信用户Y,它有1,2,…,N个好友,让好友1列出其与2,3,…,N之间的关注关系,形成一个关注关系的矩阵,通过对关注关系矩阵进行分析,了解微信用户的关注关系网络和微信用户的群体关系。本文随意选取一个微信用户,有191个好友,按照“150法则”,人们较为稳定的社会交往网络大约148个人,191个好友也属于个人正常交往的范围,加上用户Y,整个网络共计192名成员,形成了一个192*192的用户关系矩阵,得到了3670条关注关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用户的关系网络和群体关系进行分析,以了解微信用户的一些基本特性。

  3 微信用户关系网络分析

  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最为缺少的是对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分析,分析用户关系网络是了解用户基本特性的基础。本节主要从微信用户关注网络和微信用户小世界特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特征。

  3.1 微信用户的小世界特性

  Stanley Milgram[8]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够建立联系,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基于此,Duncan Watts和Steven Strogatz[9]提出“WS”模型,认为具有高集聚系数和低平均路径长度作为特征的网络可以称作小世界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具有一定的小世界网络特性。衡量一个网络是否具有小世界特性,主要有两个指标: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通过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该微信网络的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689,该数值较大,说明网络的连通性较好,网络聚集程度大,且在网络中有一定的群体存在。由表2可知,该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1.900,也就是说,该网络中的任意两个人,最多通过2个人就可以相互认识;表3的距离频率显示,任意两人之间距离为1的占10%,距离为2的占90%,说明在该微信网络中绝大多数人之间的距离是2。

  

  根据WS模型对小世界网络特性的定义可知,微信用户网络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性,具有较高聚类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是一个小世界网络。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建立大都是通过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建立的,基本上都是现实存在一定关系的人,二者建立关系的可能性较大,认识的可能性也大。这样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们对于微信的认可度与信任度,人们在微信中传递的信息也往往会得到更高的认同。

  3.2 微信用户关注网络

  微信用户关注关系网络反映的是整个微信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密度状态,能够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了解各个用户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本部分主要通过微信用户网络社群图和网络密度直观地表现微信网络中用户的整体聚集情况,同时通过对用户的出度和入度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用户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其在网络中对其他用户的影响。

  3.2.1 微信用户网络的社群图

  网络密度是用来表示网络中节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一般来说网络密度越大,节点之间联系越紧密,网络对行动者的行为和态度等影响越大,为其提供的资源可能越多。通过对该微信用户网络进行分析可知,该网络的密度为0.1001,说明该网络密度一般,网络中成员整体的影响力一般,网络对行动者的行为与态度的影响不显著。

  另外,通过网络社群图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网络中各个成员的状态和网络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微信用户关注网络是一个无向图,“168”与所有人都有关注关系,因为168是本文所选取的节点Y,其余人均是其好友。除此外,147、191、184、67、6等也有较高的关注度,他们均是A的同学,且与Y有较多的共同好友或认识的人,人际关系网络的交叉较大。另一方面,尽管网络中存在很明显的集群关系,但是也存在部分的孤立节点,他们除了与“168”建立关注关系外,没有与其他节点有联系。

  

  结合上文提到的微信用户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为0.550可知,从整体上来看,微信用户关注关系网络的凝聚力较高,存在明显的群体关系,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孤立节点。这主要是因为微信用户中基本上是由好友组成的,基于各个节点活动的圈子不同,如工作圈、生活圈、课外活动圈、同学圈等,所以其微信好友很可能形成一定的群体,但又不可能全部认识或能够建立联系关系,这样使得微信用户关注出现网络凝聚力较高,同时存在孤立节点的情况,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微信圈子中人际关系交往的现实情况。

  3.2.2 用户网络的度测量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度是衡量节点质量与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表示一个节点指向其他节点的情况,入度表示其他节点指向该节点的情况。点的度数中心度是表示一个点与其他节点发生交往的能力,度数越大,说明交往能力越强,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也有可能越大,在一定范围内的人际交往中也越可能处于优势地位。

  通过分析得出,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全网集中势为90.464%,不同节点的度也有一定的差距。如表4所示,有的节点有较高的出度与入度,比如147、191等,有的节点的出度与入度则相对较低,比如,161、39等。这说明,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隐私特性,整个网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但基于与节点关系亲密程度不同及对微信的使用状况不同,仍有一些节点是在微信的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微信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

  

  点的中间中心度表示的是一个节点拥有的控制优势,值越大,说明其在信息资源、权力、声望及影响等方面优势越大,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一般来说,出度和入度较高的节点的中间中心度也较高,在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如表5所示,节点147、67、28的中间中心度分别为510.008、367.077、224.127,他们在该用户关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可能会形成以这些节点为中心的用户关系网络,他们的行为对其他用户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性,它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同时,网络分布不均匀,一些节点的出度和入度较高,在网络中处于明显的核心地位,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人的行为和信息资源的获取有一定的影响,但有的节点则较孤立,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基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人际沟通网络,微信又是一种沟通与分享平台,所以,网络的凝聚力较大,密度也较高。

  4 微信用户群体关系分析

  微信用户关注网络是对用户关系最直观的呈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网络中用户结构和用户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在行为与规范方面的相互影响。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有较大的凝聚力,其中明显存在一些群体。本节内容以用户群体关系为主题,对用户群体的分布状况和用户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微信中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

  4.1 用户群体分析

  凝聚子群是一些行动者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10],这就是群体的标志。前文提到,微信是一个基于人际交往的网络,它的成员多是来源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现实中已经建立了联系,而且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交集和共性的,所以微信用户关系网中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

  考虑到微信网络的特性和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要求每个派系至少有15名成员,对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进行分析,一共有68个派系,各个派系中的成员如图2所示。群体1~8的成员是老师和同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各个阶段的老师和同学。这些群体关系分得较为细致,细化到不同年级的同学的可能会单独列成一个群体,这就使得各个群体成员的共同性比较大,一个成员可能是很多个群体共享的成员,具体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第6行第16列的值为41,说明6号和16号共同隶属于41个派系,第21行第6列的值为4,说明21号和6号共同隶属于4个派系。可以看出,出度和入度较大的节点,所隶属的派系相对较多,反之则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该网络中,用户的人际交往程度是有一定差距的。

  

  另外,E-I指数可能用来确立微信用户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如果指数越大,说明的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反之则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

  

  在上式中,EL表示“子群之间的关系数”,IL表示“子群内部的关系数”,E-I的取值范围是[-1,1],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倾向于发生在子群之外,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反之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倾向于发生在子群之内,派系林立程度较大;若E-I值为0,表示网络中关系的分布是随意的。

  根据上述理论,通过分析可知,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E-I指数为-0.185(见下页表6),说明在该用户网络中,存在派系林立的现象,各个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少,更多的是群体内部的沟通与交流,这也与上述派系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结合上文分析,微信用户关系是基于现实的好友关系而形成的,由于个人交往范围的差异性,使得个人交往中的任意一个人不可能全部相互认识或形成好友关系,所以在微信用户网络中,基于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群体,群体之间有一定的共享成员,这样也增进了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了利用微信维护和增进人际关系的可能性。

  4.2 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博弈

  马克·格拉诺维特[11]认为,在传统社会中,除了人们平时接触较多的亲人、朋友、同事与同学等强关系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较为广泛的弱关系。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有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我们时常接触的强关系,而是弱关系,其在信息传播与共享中显得极为重要。一般来说,基于工作、生活与活动范围的相似性与有限性,强关系圈子里的人有较大的同质性,其所拥有的资源与信息也有较大的共性;反之,弱关系由于活动范围的差距,在信息与资源方面往往有较多的异质性,这就使得人们在信息分享与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更多的利用弱关系,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源,这也凸显了弱关系的地位与重要性。社会资源理论[22]认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等社会资源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弱关系获得,边燕杰[13]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关系社会,强关系能够让人们更好的办事。

  本文通过对微信用户网络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目前用户使用微信更多的是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亲人等保持联系和沟通,微信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的。在与这些人保持联系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是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与老师和父母通过微信联系较少,与陌生人几乎不联系。

  根据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网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与自己距离远近,一层一层往周围扩散,处于圆圈中心是亲属关系,是基于生育和婚姻关系而形成。在微信网络的人际交往中,也存在这样沟通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以自己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为中心,对于父母和亲人,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可能不会使用微信,而且是以情感沟通为主,主要还是依靠语音通信,利用微信联系的较少;相反,在与自己生活与工作模式相似的同学和朋友沟通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微信进行沟通,而且使用得较为频繁,这样一方面便于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日常事务的沟通,方便快捷。另外,在用户关系网络中,虽然与老师建立了关注关系,但实际上与老师们的沟通并不多,这与老师在学生中的权威和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完全将老师视作朋友般对待,所以只有在较少的情况下师生才会较频繁地利用微信沟通。在对陌生人沟通方面,很少用户会使用微信。所以从微信与主要对象沟通的频率可以看出,微信的使用程度和主要功能有明确的关系指向性,一般来说,处于强关系范围里的人,比如亲人、朋友和同学等使用微信联系得较为频繁;处于弱关系范围里的人,比如老师、陌生人等则联系得较少。

  微信是一个基于好友的人际交往平台,它提供了“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等业务,让人们可以通过地理定位查找兴趣相同或附近的好友,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从调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人认为在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友的感情可靠程度小于20%,只有2人认为可靠程度大于80%。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人们对于微信中的陌生人是处于排斥状态的,并不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微信使用与交往的隐私性,它对于人们来说,不同于微博和QQ,而是手机通讯录,对于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通常会采取拒绝的态度。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来看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结构是一个具有个人隐私特性的人际交往网络,基于用户个人工作、生活与学习等圈子的不同,形成了基于地缘、业缘、趣缘、学缘等众多群体,这些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共享性和重叠性,群体之间也有一定的交流。通过分析可知,在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由于各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群体内部的交流较多于群体之间的交流。从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微信用户网络中的成员关系呈现一定的差序格局,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用户会与部分同学、朋友、亲人等保持较为频繁和密切的联系,与老师、陌生人等的联系则较少;在该网络中,强关系居多,但是也存在弱关系,这些强关系对于个人工作与生活都有较大的作用,弱关系对于个人获取信息与资源等也有较大的关系,对于用户个人来说,强关系和弱关系都是维护和利用的重点。

  5 结语

  “人际沟通是两个或更多的人愿意并能够作为人相遇,发挥他们独一无二的、不可测量的特性、选择、反思和言语的能力,同时意识到其他的存在者,并与人发生共鸣时所出现的那种交往样式、交往类型和交往质量。”[14]微信是一个典型的人际沟通网络,它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是线下人际关系在线上的拓展,对于维护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5.1 微信用户关系网络分布不均匀

  通过前文对微信用户的关注关系和群体关系进行分析可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一个小世界网络,聚类系数高,平均路径长度较短,网络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但它是一个不均匀的网络,处于不同位置和群体的用户的区别较大。

  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不均匀主要表现在用户地位的不均匀和用户关系的不均匀两个方面。从用户地位上来看,由于微信是将线下人际关系转移到线上,所以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和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受现实人际交往程度影响的,只有部分用户在微信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从用户关系来看,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群体,且不同群体的成员有一定的交叉,网络成员更倾向于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群体之间的交流存在,但较少,而且交流的范围也限于有共享成员的群体之中。另外,基于现实中用户关系的不同,微信用户网络中成员的关系不同,以强关系为主,通过微信的频繁沟通与联系,弱关系也有转化成强关系的可能,在关系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一个不均匀的网络,无论是其地位还是关系。在一个固定网络中,只有部分成员的人际交往程度较为深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

  5.2 微信有利于培育个人社会资本

  “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的价值观、准则和非正式规范。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个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经常性活动。”[4]所以,个人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获得的,而且这种方式对于个人社会资本的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文提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一个人际交往网络,有效利用微信在人际关系维护与发展是积累和培育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这其中主要表现在微信的非正式沟通与交流和微信用户的群体关系与强弱关系的共生。微信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基于线下的好友关系,用户对其有较高的认同度,所以可以通过文字信息、语音沟通和朋友圈,让人们快捷便利地与他人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增强信任感,以巩固线下的人际关系;同时由于微信中群体的存在,可以通过群体分享和交换知识、价值观念等。比如,通过群体或朋友圈,发表自己意见或分享知识,与他人进行互相学习和讨论,加强网络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培育潜在人际关系,将弱关系转换成强关系,将线上与线下的交流进行互联互通,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培育个人的社会资本。

  在“微”时代,微信是继微博之后又一大主流应用平台,它是一个以现实好友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平台,它提供文字信息聊天、语音聊天、朋友圈、QQ邮箱、新闻推送等各种服务,极大地影响了手机短信和语音通信的传统地位。自产生以来,微信一直备受欢迎,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超过1亿,这是以往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企及的。本文以某用户的微信关系网络为例,分析了微信用户关系的特性及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并对用户关系网络中的群体关系和强关系与弱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为全面了解微信网络、微信用户的特性以及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等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作者介绍:刘颖,女,1980年生,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876;张焕,女,1989年生,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 100876。

作者:刘颖张焕

2014年04期

  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求网络提供海量信息,同时还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微应用”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新事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微博和微信。微博是一个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平台,微信则是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好友的人际交往平台,相较于微博,其范围更窄,交往更加频繁、有深度。微信自2011年产生以来,目前用户已多达6亿,其中活跃用户高达3亿,这一发展速度比微博更快。

  微信将线下的人际交往搬至移动互联网,借助语音、文字、图片、文件传输功能以及朋友圈和游戏等各项应用,对手机短信和语音,甚至是传统的社交网站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一方面能够将最新消息与他人分享,同时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他人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在特定的小范围里公开个人信息,弥补传统社交网络“全面撒网”式交往存在的不足。所以,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微信平台,对于维护人际关系、营销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微信平台用户关系为基础,详细研究微信平台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和用户的构成,为全面深入了解微信用户特性和微信营销奠定基础。

  1 理论基础

  2011年,微信开始作为一种普通的通信工具进入人们的视线,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微信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必不可缺的部分。王欢等[1]认为,微信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它契合了社会粘性化与人性化发展,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将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变。殷洪艳[2]认为,用户使用微信主要是基于情感交流、自我满足和缓解焦虑等方面的需求,它是以人们的强关系为纽带而确立的关系网络,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增强人际关系的信任度有重要意义,但是过于依赖这种虚拟化的工具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现实人际关系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郑磊[3]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用户对于微信的信任与接受程度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网络经验等因素相关,对微信认知越明确的人,可能对其信任较高。聂磊等[4]认为,微信朋友圈是强连带与弱连带的有机结合,它能够为人们积累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感情关系的增进和人脉资源的丰富。

  同时,学者还从传播学和营销学的角度研究微信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方兴东等[5]认为,微信以人际传播为主,它在传播频率、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上存在一定限制,具有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大众传播能力薄弱。白丽敏[6]认为,微博是一种自媒体,具有病毒式传播和交叉跟随的特性,能够达到群体传播的目的,但是微信也会陷入传播庸俗化的困境。另外,在微博应用方面,杨敏[7]认为,大学生是微信的主力军,微信的大规模使用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偏差,对大学工作模式和校园网络舆情的把握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必须关注微信时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微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信定义、特性、功能与应用的探讨上,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微信时代人际交往模式与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其对大学生心理与思想方面的影响,或者将微信应用于商业,寻求更好的商业模式,促使微信营销的利益最大化。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微信用户的特性分析为主题,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详细分析微信用户的关系网络以及微信用户的群体特性,全面了解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及成员的主要组成,为研究微信用户人际关系和微信营销奠定基础。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目前基于微信研究多是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它以某个理论为基础,如社会网络理论、“使用——满足”理论等,详细分析微信的特性与功能以及微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利用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微信用户对于微信的态度和使用情况。

  微信用户的关注方式是,A向B发送关注邀请,B通过后,A与B之间才能建立关注关系,所以微信用户的关注关系所形成的图形是一个无向图。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取一个微信用户Y,列出其所有好友,并通过微信、E-mail、QQ等方式,了解其中某个好友与其他人之间的关注关系。比如,微信用户Y,它有1,2,…,N个好友,让好友1列出其与2,3,…,N之间的关注关系,形成一个关注关系的矩阵,通过对关注关系矩阵进行分析,了解微信用户的关注关系网络和微信用户的群体关系。本文随意选取一个微信用户,有191个好友,按照“150法则”,人们较为稳定的社会交往网络大约148个人,191个好友也属于个人正常交往的范围,加上用户Y,整个网络共计192名成员,形成了一个192*192的用户关系矩阵,得到了3670条关注关系,以此为基础,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用户的关系网络和群体关系进行分析,以了解微信用户的一些基本特性。

  3 微信用户关系网络分析

  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最为缺少的是对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分析,分析用户关系网络是了解用户基本特性的基础。本节主要从微信用户关注网络和微信用户小世界特性两个角度来分析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特征。

  3.1 微信用户的小世界特性

  Stanley Milgram[8]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通过6个人就能够建立联系,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基于此,Duncan Watts和Steven Strogatz[9]提出“WS”模型,认为具有高集聚系数和低平均路径长度作为特征的网络可以称作小世界网络,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具有一定的小世界网络特性。衡量一个网络是否具有小世界特性,主要有两个指标: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通过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该微信网络的聚类系数和平均路径长度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689,该数值较大,说明网络的连通性较好,网络聚集程度大,且在网络中有一定的群体存在。由表2可知,该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为1.900,也就是说,该网络中的任意两个人,最多通过2个人就可以相互认识;表3的距离频率显示,任意两人之间距离为1的占10%,距离为2的占90%,说明在该微信网络中绝大多数人之间的距离是2。

  

  根据WS模型对小世界网络特性的定义可知,微信用户网络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性,具有较高聚类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是一个小世界网络。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建立大都是通过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建立的,基本上都是现实存在一定关系的人,二者建立关系的可能性较大,认识的可能性也大。这样的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们对于微信的认可度与信任度,人们在微信中传递的信息也往往会得到更高的认同。

  3.2 微信用户关注网络

  微信用户关注关系网络反映的是整个微信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密度状态,能够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了解各个用户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本部分主要通过微信用户网络社群图和网络密度直观地表现微信网络中用户的整体聚集情况,同时通过对用户的出度和入度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用户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其在网络中对其他用户的影响。

  3.2.1 微信用户网络的社群图

  网络密度是用来表示网络中节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一般来说网络密度越大,节点之间联系越紧密,网络对行动者的行为和态度等影响越大,为其提供的资源可能越多。通过对该微信用户网络进行分析可知,该网络的密度为0.1001,说明该网络密度一般,网络中成员整体的影响力一般,网络对行动者的行为与态度的影响不显著。

  另外,通过网络社群图可以较为直观地观察网络中各个成员的状态和网络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微信用户关注网络是一个无向图,“168”与所有人都有关注关系,因为168是本文所选取的节点Y,其余人均是其好友。除此外,147、191、184、67、6等也有较高的关注度,他们均是A的同学,且与Y有较多的共同好友或认识的人,人际关系网络的交叉较大。另一方面,尽管网络中存在很明显的集群关系,但是也存在部分的孤立节点,他们除了与“168”建立关注关系外,没有与其他节点有联系。

  

  结合上文提到的微信用户网络的凝聚力指数为0.550可知,从整体上来看,微信用户关注关系网络的凝聚力较高,存在明显的群体关系,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孤立节点。这主要是因为微信用户中基本上是由好友组成的,基于各个节点活动的圈子不同,如工作圈、生活圈、课外活动圈、同学圈等,所以其微信好友很可能形成一定的群体,但又不可能全部认识或能够建立联系关系,这样使得微信用户关注出现网络凝聚力较高,同时存在孤立节点的情况,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微信圈子中人际关系交往的现实情况。

  3.2.2 用户网络的度测量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度是衡量节点质量与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表示一个节点指向其他节点的情况,入度表示其他节点指向该节点的情况。点的度数中心度是表示一个点与其他节点发生交往的能力,度数越大,说明交往能力越强,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网也有可能越大,在一定范围内的人际交往中也越可能处于优势地位。

  通过分析得出,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全网集中势为90.464%,不同节点的度也有一定的差距。如表4所示,有的节点有较高的出度与入度,比如147、191等,有的节点的出度与入度则相对较低,比如,161、39等。这说明,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隐私特性,整个网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但基于与节点关系亲密程度不同及对微信的使用状况不同,仍有一些节点是在微信的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微信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

  

  点的中间中心度表示的是一个节点拥有的控制优势,值越大,说明其在信息资源、权力、声望及影响等方面优势越大,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一般来说,出度和入度较高的节点的中间中心度也较高,在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如表5所示,节点147、67、28的中间中心度分别为510.008、367.077、224.127,他们在该用户关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可能会形成以这些节点为中心的用户关系网络,他们的行为对其他用户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符合小世界网络的特性,它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同时,网络分布不均匀,一些节点的出度和入度较高,在网络中处于明显的核心地位,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人的行为和信息资源的获取有一定的影响,但有的节点则较孤立,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基于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人际沟通网络,微信又是一种沟通与分享平台,所以,网络的凝聚力较大,密度也较高。

  4 微信用户群体关系分析

  微信用户关注网络是对用户关系最直观的呈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网络中用户结构和用户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在行为与规范方面的相互影响。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有较大的凝聚力,其中明显存在一些群体。本节内容以用户群体关系为主题,对用户群体的分布状况和用户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微信中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

  4.1 用户群体分析

  凝聚子群是一些行动者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直接、紧密、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10],这就是群体的标志。前文提到,微信是一个基于人际交往的网络,它的成员多是来源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现实中已经建立了联系,而且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交集和共性的,所以微信用户关系网中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

  考虑到微信网络的特性和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要求每个派系至少有15名成员,对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进行分析,一共有68个派系,各个派系中的成员如图2所示。群体1~8的成员是老师和同学,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各个阶段的老师和同学。这些群体关系分得较为细致,细化到不同年级的同学的可能会单独列成一个群体,这就使得各个群体成员的共同性比较大,一个成员可能是很多个群体共享的成员,具体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第6行第16列的值为41,说明6号和16号共同隶属于41个派系,第21行第6列的值为4,说明21号和6号共同隶属于4个派系。可以看出,出度和入度较大的节点,所隶属的派系相对较多,反之则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该网络中,用户的人际交往程度是有一定差距的。

  

  另外,E-I指数可能用来确立微信用户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如果指数越大,说明的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反之则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大。

  

  在上式中,EL表示“子群之间的关系数”,IL表示“子群内部的关系数”,E-I的取值范围是[-1,1],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倾向于发生在子群之外,派系林立的程度越小;反之越接近-1,表示关系越倾向于发生在子群之内,派系林立程度较大;若E-I值为0,表示网络中关系的分布是随意的。

  根据上述理论,通过分析可知,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E-I指数为-0.185(见下页表6),说明在该用户网络中,存在派系林立的现象,各个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少,更多的是群体内部的沟通与交流,这也与上述派系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结合上文分析,微信用户关系是基于现实的好友关系而形成的,由于个人交往范围的差异性,使得个人交往中的任意一个人不可能全部相互认识或形成好友关系,所以在微信用户网络中,基于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群体,群体之间有一定的共享成员,这样也增进了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了利用微信维护和增进人际关系的可能性。

  4.2 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博弈

  马克·格拉诺维特[11]认为,在传统社会中,除了人们平时接触较多的亲人、朋友、同事与同学等强关系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较为广泛的弱关系。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有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我们时常接触的强关系,而是弱关系,其在信息传播与共享中显得极为重要。一般来说,基于工作、生活与活动范围的相似性与有限性,强关系圈子里的人有较大的同质性,其所拥有的资源与信息也有较大的共性;反之,弱关系由于活动范围的差距,在信息与资源方面往往有较多的异质性,这就使得人们在信息分享与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更多的利用弱关系,以便获得更多的资源,这也凸显了弱关系的地位与重要性。社会资源理论[22]认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等社会资源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弱关系获得,边燕杰[13]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关系社会,强关系能够让人们更好的办事。

  本文通过对微信用户网络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目前用户使用微信更多的是与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亲人等保持联系和沟通,微信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的。在与这些人保持联系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是与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与老师和父母通过微信联系较少,与陌生人几乎不联系。

  根据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中国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网是以自己为中心,根据与自己距离远近,一层一层往周围扩散,处于圆圈中心是亲属关系,是基于生育和婚姻关系而形成。在微信网络的人际交往中,也存在这样沟通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以自己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为中心,对于父母和亲人,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可能不会使用微信,而且是以情感沟通为主,主要还是依靠语音通信,利用微信联系的较少;相反,在与自己生活与工作模式相似的同学和朋友沟通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微信进行沟通,而且使用得较为频繁,这样一方面便于维护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日常事务的沟通,方便快捷。另外,在用户关系网络中,虽然与老师建立了关注关系,但实际上与老师们的沟通并不多,这与老师在学生中的权威和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有一定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完全将老师视作朋友般对待,所以只有在较少的情况下师生才会较频繁地利用微信沟通。在对陌生人沟通方面,很少用户会使用微信。所以从微信与主要对象沟通的频率可以看出,微信的使用程度和主要功能有明确的关系指向性,一般来说,处于强关系范围里的人,比如亲人、朋友和同学等使用微信联系得较为频繁;处于弱关系范围里的人,比如老师、陌生人等则联系得较少。

  微信是一个基于好友的人际交往平台,它提供了“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等业务,让人们可以通过地理定位查找兴趣相同或附近的好友,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从调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人认为在微信上与陌生人交友的感情可靠程度小于20%,只有2人认为可靠程度大于80%。所以,从整体上来看人们对于微信中的陌生人是处于排斥状态的,并不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微信使用与交往的隐私性,它对于人们来说,不同于微博和QQ,而是手机通讯录,对于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通常会采取拒绝的态度。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来看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结构是一个具有个人隐私特性的人际交往网络,基于用户个人工作、生活与学习等圈子的不同,形成了基于地缘、业缘、趣缘、学缘等众多群体,这些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共享性和重叠性,群体之间也有一定的交流。通过分析可知,在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由于各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群体内部的交流较多于群体之间的交流。从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微信用户网络中的成员关系呈现一定的差序格局,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用户会与部分同学、朋友、亲人等保持较为频繁和密切的联系,与老师、陌生人等的联系则较少;在该网络中,强关系居多,但是也存在弱关系,这些强关系对于个人工作与生活都有较大的作用,弱关系对于个人获取信息与资源等也有较大的关系,对于用户个人来说,强关系和弱关系都是维护和利用的重点。

  5 结语

  “人际沟通是两个或更多的人愿意并能够作为人相遇,发挥他们独一无二的、不可测量的特性、选择、反思和言语的能力,同时意识到其他的存在者,并与人发生共鸣时所出现的那种交往样式、交往类型和交往质量。”[14]微信是一个典型的人际沟通网络,它基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是线下人际关系在线上的拓展,对于维护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5.1 微信用户关系网络分布不均匀

  通过前文对微信用户的关注关系和群体关系进行分析可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一个小世界网络,聚类系数高,平均路径长度较短,网络具有较好的连通性,但它是一个不均匀的网络,处于不同位置和群体的用户的区别较大。

  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不均匀主要表现在用户地位的不均匀和用户关系的不均匀两个方面。从用户地位上来看,由于微信是将线下人际关系转移到线上,所以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和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受现实人际交往程度影响的,只有部分用户在微信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从用户关系来看,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存在大量的群体,且不同群体的成员有一定的交叉,网络成员更倾向于群体内部的沟通交流,群体之间的交流存在,但较少,而且交流的范围也限于有共享成员的群体之中。另外,基于现实中用户关系的不同,微信用户网络中成员的关系不同,以强关系为主,通过微信的频繁沟通与联系,弱关系也有转化成强关系的可能,在关系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一个不均匀的网络,无论是其地位还是关系。在一个固定网络中,只有部分成员的人际交往程度较为深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

  5.2 微信有利于培育个人社会资本

  “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的价值观、准则和非正式规范。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个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经常性活动。”[4]所以,个人的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共享获得的,而且这种方式对于个人社会资本的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文提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是一个人际交往网络,有效利用微信在人际关系维护与发展是积累和培育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这其中主要表现在微信的非正式沟通与交流和微信用户的群体关系与强弱关系的共生。微信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基于线下的好友关系,用户对其有较高的认同度,所以可以通过文字信息、语音沟通和朋友圈,让人们快捷便利地与他人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增强信任感,以巩固线下的人际关系;同时由于微信中群体的存在,可以通过群体分享和交换知识、价值观念等。比如,通过群体或朋友圈,发表自己意见或分享知识,与他人进行互相学习和讨论,加强网络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展人际交往的范围,培育潜在人际关系,将弱关系转换成强关系,将线上与线下的交流进行互联互通,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以培育个人的社会资本。

  在“微”时代,微信是继微博之后又一大主流应用平台,它是一个以现实好友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平台,它提供文字信息聊天、语音聊天、朋友圈、QQ邮箱、新闻推送等各种服务,极大地影响了手机短信和语音通信的传统地位。自产生以来,微信一直备受欢迎,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超过1亿,这是以往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企及的。本文以某用户的微信关系网络为例,分析了微信用户关系的特性及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并对用户关系网络中的群体关系和强关系与弱关系进行了分析,这为全面了解微信网络、微信用户的特性以及利用微信进行营销等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作者介绍:刘颖,女,1980年生,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876;张焕,女,1989年生,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 100876。


相关内容

  • 基于网络消费文化的体验营销研究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基于网络消费文化的体验营销研究 摘要 有关消费文化的公理性假设构成了营销范式与其技术产生的基础,消费文化的变迁必然要求对营销范式及其营销技术进行改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地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消费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导致传统的营销范式及技术的不适应甚至失败.本文在考察网络消费文化的基础 ...

  •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_唐晓波
  • 第43卷第3期 5年3月201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OURNALOFTONG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JJ V.43No.3ol 25ar.01 M )文章编号:3X(201503502537404708--- :/I10.11908.issn.0253x.201 ...

  • 3.1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
  • 情㊀ 报㊀ 杂㊀ 志第31卷㊀ 第6期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㊀ Vol. 31㊀ No. 6 2012年6月June㊀ 2012JOURNAL OF INTELLIGENCE 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综述 王珊珊㊀ 王宏起 ...

  • 在线商店氛围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综述
  • 摘 要: 目前,许多购物网站开始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设计网站的页面和功能,从而改善网上购物的氛围,进而实现提高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度和增强心流体验度的目的.通过对网上商店氛围.信任.心流体验等概念的总结,为下一步探讨在线购物氛围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互联网:网上商店 ...

  • (最新版)互联网思维毕业论文
  • 海南大学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互联网思维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作 者: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20 15 年 3 月 摘 要 身处21世纪的互联网大背景之下,没有人还在怀疑互联网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可就在十年前,我国互联网还处在一个低速发展的阶段,消费水平不高,法律制度 ...

  •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分析及服务营销策略
  • [经济纵横]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分析及服务营销策略 仲秋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以此提出网络购物行为下提升服务质量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消费者行为营销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 ...

  • 电子商务前沿[文献综述]
  • 湖北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核答卷 考核课程: 电子商务前沿讲座 考核类型:考查 考核形式:开卷(文献综述) 学生所在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班 级: 0153005441 试 卷 A 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始于2009年,是高校竞赛式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和培养 ...

  • 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
  • 情 报 杂 志第28卷 第9期 28 No.9 Vol.2009年9月Sep. 2009JOURNALOFINTELLIGENCE 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 AnEmpiricalStudyofKeywordsNetworkAnalysisUsingSocialNetworkAnal ...

  • 自学考试商务管理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自学考试商务管理专业论文选题参考一 说明:上述选题仅供参考,考生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1.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新趋势 2.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研究 3.中小型企业参与竞争的战略研究 4.略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5.企业物流管理探讨 6.多元化经营研究 7.企业创新的思考 8.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9.柔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