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七主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家园”主题读写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

幡然醒悟。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

园在。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

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

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

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开辟心灵的后花园

作者:王开林

先引用一则小笑话,版权归大文豪苏东坡所有。当年,东坡先生因为写讽刺诗得罪了当

权派,被贬谪到穷荒之地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挂职为团练副使。其政治处境和生活水平

一落千丈,必须亲自种地才有口粮。真可谓人不堪其忧。轼也不改其乐,茶余饭后,编出许

多小笑话,讲给家人和朋友听。讲的人姑妄言之,听的人姑妄信之,一笑能解万古愁。一则

小笑话的译文是:

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各自的理想。一个说:“我生来未满足的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

往后发了财,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另一个说:“我的想法跟你不同,要

吃饱了接着吃,哪有闲工夫再去睡觉?”

这两个人在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直讲得唾沫飞溅,其最高理想却远在基准线之下,所

以令人喷茶喷饭。

笑过之后,你我反躬自省,比起这两个可怜虫来,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当然啦,你

我都不是那种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蠢猪,也不是那种吃了又吃的饕餮之徒。我们会将理想

的基准线至少拔高一千米,从生存层面拔高到生活层面上来。但离生命的层面仍有一千米的

落差。活着(生存)——活得体面(生活)——活出意义和乐趣(生命),理应层层推进。

“我将不甘平庸!”你也许会指天发誓。

具体的做法,说简单,真的很简单: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看几场精彩的演

出;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多结交几位见识不凡的朋友;或是集邮,收藏小玩艺;或

是练习琴、棋、书、画;或是热爱体育运动。总之,你要对世界始终怀有活泼泼鲜灵灵的兴

趣,给精神开辟出第二空间(事业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越大,你的羽翼越丰盈,你便越

能品尝到世俗之外的快乐。说到底,没有较高的精神寄托便是平庸,平庸便是俗,俗是一种

心灵的炭疽热。这病,不必求人去治,自己便能找到疗救的办法。

我认识一位“俗骨铮铮”的小青年。他的聪明导致了他的懒惰。他有足够的“本领”把

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他的工作还凑合(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两匹马加两只虎,马马虎虎),

但业余生活毫无亮色,只是打打麻将,或去低档舞厅歌厅里混日子,俗得都快提拎不起了。

有一天,他觉得这种无聊的日子该有个尽头,便跑来向我求计。我问他:“你先前最感兴趣

的是什么?”“我„„小时候喜欢过书法。”他挠着头皮,总算想出这么个答案。“那你就

去帮王羲之扫扫地,帮颜真卿浇浇花吧。”

他从我家里搬走一大捆废旧报纸,借去一大摞碑帖,真就摆开功架老老实实地向王羲之

和颜真卿讨教一招一式。隔了一段时间,我在附近的公园里遇见他。他的神气竟迥然不同了,

不仅原本灰白的面颊转为红润,而且久已黯淡的眸子里也有了光亮。一支短短的毛笔便撑起

了他的整个精神脊梁,这太神奇了。

平日谈话,我最不喜欢听人用慵懒的语调时不时地嗑出一句“没劲”“无聊”“闷得慌”

之类的口头禅。这表明他精神空虚,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同时也表明他正向碌碌无为的

现状缴械投降。当生活淡成一杯白开水的时候,你是努力去找寻与之相匹配的茶、糖、咖啡,

给它增色增味,还是用“知足常乐”的老奶奶哲理和“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少奶奶名言自欺

欺人?这就看你是不是愿意让自己身上的俗气和暮气日益加重,也就是说,得看你是否甘于

平庸,肯不肯让羽翼完全丧失飞翔的愿望。

不甘平庸的人必然会努力给自己的精神开辟第二空间,那将是他的后花园。在那里,他

可以尽兴呼吐心灵中的浊气和俗气,重铸更亮泽更馨香的自我。(选自《解放日报》)

【赏析】一个人的精神乐园或精神的后花园称为第二空间。这一空间越大,我们的羽翼

越丰盈,越能品尝世俗之外的快乐,并重铸馨香亮泽的自我。每一位读罢此文的人都会被这

一朴素的哲理打动。文章没有大段的说理,而是通过书本故事引出感想,又借用生活中的事

例将这一感想升华为既朴素又深刻的哲理,并让这一朴素的哲理缓缓流入读者的心扉。

身处纷繁,心存诗意

作者:杨洁

曾有这样一个小姑娘,夜晚走在医院的走廊上时,误将窗外投射入内的皎洁月光当做手

帕,弯腰拾了一下。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恰好经过目睹此景,大为感叹后写成了散文《月

光手帕》。小姑娘怕是并不快乐,或许她的亲人正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然而这样一个小小的

举动却令我们感受到她心中的诗意。

是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负担压得我们难以承受,可生活中又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

去追求。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学会的是:心存诗意。

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你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所谓诗意,便

当如此。心存诗意,存的并非勇气,也非毅力;它不是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击败困难的利刃坚

盾,也不是一旦缺少了我们便难以维系生命的空气与水。但之所以认为应当首先学会心存诗

意,是因为它是得以区分生命是行尸走肉还是充实多彩的人的根本,也只有它才能使我们身

处这样一个忙碌纷繁的世界却能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诗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诗意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勾画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丰子恺,文

学作品中一箫一剑走江湖的侠客,品茗独居看花落的隐士等,正因为他们追求诗意,心存诗

意,才美化了自己的人生,即使身处纷繁,也能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

只是如今的社会,诗意似被埋没,成为最不起眼的存在。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今天,生活

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重复着家、学校(单位)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金钱、名利被某些人推

至顶端,无数人伸长手、踮起脚去夺,并未意识到脚下被踩住了的诗意发出的悲鸣。这样的

生活或许被称为生存更为恰当,因为我们不断承受负担的重压,而追求不了美好。此时,我

不禁想起了社会中接二连三的轻生事件,有多少人抛却世间一切,自高处一跃而下,他们在

死亡之前想到的是什么?他们有的得到了可观的薪资,有的拥有了普通人奋力追求的地位与

财富,却为何还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找不到生活的美好了吧?回

头一望自己走过的路,竟是一片荒凉,堆砌着的是冷冰冰的金钱,地面干涸龟裂,连一朵小

花也寻不见。如此可悲!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大声疾呼:“停下匆忙的脚步吧!欣赏那些被错过的风景。”只是真

正停下的人却少之又少,整个时代、社会都以高速度向前迈进。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有这样

一句话:“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部历史。”而今我们所书写的历史是否转瞬即逝或早早夭

亡?是否枯燥或千篇一律,连自己读罢都味同嚼蜡?然而总有人仍能心存诗意,坚守心灵的

纯净:梭罗漫步瓦尔登湖畔,吮吸的何尝不是自然的诗意?刘墉为几只蝉停下脚步,感受的

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诗意?一个心存诗意的人才能活出诗意,才能在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负担之

时仍不懈地寻求生活的美好。

我们或许挣脱不了时代给予的命运的束缚,或许逃不开社会的节奏,但是我们可以心存

诗意,在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美好。早有诗人说过:“心远地自偏。”心中所存的诗意,不仅

能美化生活,更能使我们追求更多,享受更多。

即使身处纷繁,也请心存诗意吧!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上海市市西中学)

【简评】文章由一则故事起笔,得出“我们首先应当学会心存诗意”的观点。中间主体

部分则综合运用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充分而有力地阐述了观点。在论述过

程中,对材料能信手拈来并能作恰当的详略处理,显示了较高的选材组材能力。语言简明流

畅,思路有序缜密,思考颇见深度。

竹的记忆

作者:程乃珊

已有80年历史的弄堂正值大修,一车车沾满泥浆黄沙的竹竿,被粗暴地卸下扔在地上,

谁都无视它们的存在,谁都可以任意践踏它们的躯干。竹枝无语,默默地躺着,还得抵受暴

雨骄阳的辱侵!直到有一天,来了几个建筑工人,像变戏法一样,从腰间抽出一根根细细的

竹篾,将竹竿一支一支组合起来。刹时,富有英伦风韵的老建筑前,平地而起一片由竹子架

构起的几何平面图。那几根曾与污泥黄沙共处的竹竿,顿显万竿风情,为西洋建筑罩上一层

很中国的图案,相融相辉,以如此简单的力学原理,组成一组极有现代感的装置艺术。但见

那沧桑感极浓郁的黄褐色一片,独对着被密密集集的玻璃幕高楼分割成零零碎碎的天际,呈

现出一派很有悲壮色彩的建筑美,有一份沉默的天长地久的执著。竹的坚韧挺拔,对着那簇

簇亮晃晃的玻璃幕群,显得那样诚实可信!

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

儒家伦理。高科技后工艺产品,可以取代竹制品的功用,但永远取代不了那活在我们记忆中

的挺秀颀雅的竹影。

江南多雨,最有利于竹子生长,难怪以江浙人为基本结构的上海人,对竹的依恋,特别

多一份郁深婉约的细腻。

上海人对竹的最早记忆,应该是童年座车。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老上海人家中,仍

可见到那种竹制童车,那圆圆的像个大竹筒组成的童车,虽然没有用皮革和克罗米构成的工

业产品轻捷,却恰似刚刚学步的孩子,笨拙得可爱。那用细竹篾编成的小台面、小座位,冬

暖夏凉,比皮革透气且手感很亲切,很温馨。竹童车推起来会咯吱咯吱作响,那已成我们牙

牙学语的伴奏,是我们听熟了的摇篮曲。

竹座车,通常搁在后门口一棵玉兰树下。

那还是在崇尚“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年代,每个出出进进的大人走过我们的座车,都

会停下来逗我们几下,我们不认生,因为我们认得每一个走过的大人,他们也认得我们的座

车。

“唷,这部车子还是12号阿庆小时候坐的,阿庆都要上高中了,车子还这样牢„„”

“我家媳妇年底要生了,我预先订好这辆车子!”

竹子不会锈,不会断裂,只要你善待它,一切竹制品都是越旧越好用。

因为竹的易生易长,竹制品向来被视为廉价品,只有在猛觉我们生活中竹突然已淡出时,

才觉珍贵。

友人买了一幢建于1938年的小楼,想拆去与邻人相隔的水泥墙,竖起竹篱笆,却再也

找不到会编竹篱笆的工匠。年轻工匠依葫芦画瓢编得出那篱笆图案,但风轻轻一吹,它就像

纸糊般坍了下来。想叫他们去实地看看从前的竹篱笆——上海人叫“墙篱笆”,这才发现,

跑遍上海,已很难再见到昔日的墙篱笆。

竹篱笆是一种十分有人情味的间隔,不像砖石、水泥那样密实封闭,竹篱笆最体现出中

国的中庸之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道攀满蔷薇花的竹篱笆为自己与近邻间留出各自独

立的空间,隔着篱笆,邻里仍可谈笑风生,互相沟通。老话说“篱笆要扎紧”,但上海人似

对此不以为然。与贴邻相隔的篱笆因为日晒雨淋,难免会风化折断,有的给淘气的男孩子抽

出几根做三剑客的宝剑。篱笆会日渐稀疏,但上海人一般不大着急去修补——几十年的老邻

居,紧张点啥。

留着那个隙虚,借一把榔头,递支烟,交换只鞋样,还方便点。

竹篱笆在十里洋场上海滩,有种鸡犬相闻、睦邻情深的人情味,令我们身在都会,仍可

领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情趣。

今天,一道水泥钢筋墙再加上尖锐的铁藜栏将我们与邻里隔开,有的还装上红外线保险

装置,真不知这当属科技进步还是人文的退步?

现今我们身在都会,目之所能触到的竹,大约除了竹竿,还有炒来吃的竹笋,其他已是

少之又少。

随着烘衣机的普及,连最常见的晾衣竹,都已不见。说到晾衣竿,也曾是一道极有人性

的城市记忆,虽然有碍市容,但那伸出窗外、展示在沿街门口人行道上的千竿万枝万国旗般

的晾衣竿,在窄壁拥挤的弄堂,那洗了晾着的旧绒线、鲜俗的大红大绿的床单,坦白地一展

无遗,潜伏着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味,而在这层层万国旗飘扬之际,给我们一种“家”的感

觉,显着几分古朴的图案美。

没有经历过一点小小的沧桑,是不大会体会竹的意韵的。而今时髦居家,都时兴放一盆

喻意“节节高”的宝塔样的竹,还有富贵竹,那是南方传来的习俗。但一般上海人,大多会

在窗台茶几上,置一盆文竹,虽此竹非那竹,却包含了竹的意韵,犹如一则典故,把红尘浊

世的喧闹,化为一份宁静的和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组对比的内容,并说说运用对比的作用。

2.第二段画线句:“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

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儒家伦理。”联系全文看,竹子身上体现出来的“儒家伦理”除了“悠

闲和淡淡”外,还具有哪些特点?

3.有人认为本文忆竹,是叙述竹子在生活中的作用,赞美竹的风韵,也有人认为本文是

借竹子表达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怀念,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述理由。

材料作文“竹的记忆”写作导引

【文题展示】

《竹的记忆》自然勾起我们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唤起我们对于诗意生活的遐想与思索,

但值得回忆的不只是竹,还有老街、小巷、旧屋„„你能选择一个对象写一篇文章吗?字数

在800字左右。

【写作导引】

题目本身呈现了极其开放的写作范围,它把写作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回忆中的事物。这些

事物可以如题目中所呈现的一类实物,也可以是音乐、儿歌、儿时的游戏等内容,这样可以

从虚实角度择取新颖的事物。但是,我们必须审清开放背后的限制所在,那就是:这一事物

能唤起的是美好的回忆,同时向诗意生活这一立意归宿。这样的话,构思过程必须关注开放

与限制间的聚合点,捕捉那些足以承载自己对于往昔美好而具有诗意生活回忆的事物。具体

行文中,回忆的事物是表达的具体对象,但是需要突出的主旨和中心则必须指向“诗意生活”

的思索。当然,文章可以单纯地通过追忆来表述事物所蕴涵的诗意与美好,让细腻的叙述与

抒情来完成对于诗意生活的传达。但是真正把文章引入深刻的却是对于诗意生活的思索:我

们可以从对于诗意生活的追忆中,探求保持那份诗意美好心境的关键所在,从而在现实生活

中保有诗意;我们也可以从题目中的一个修饰语“往昔”出发,引出今昔对比,思考命题人

真正的命意所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回忆才能抵达诗意。

【拟题列举】

水桥倩影、那条小路、路转溪桥忽见等。

【误区指津】

1.行文囿于事物本身。命题本身要求从事物的回忆出发指向“诗意生活”的思索。着笔

不应该仅仅从回忆出发,单纯回忆与事物本身的往事,或者,单单描写事物本身,写成一篇

写物类作品。

2.事物选择缺乏高度。把引起美好回忆的事物定位为娱乐工具,诸如:游戏机、扑克牌

等等,这些无疑都是立意不高的。对于美好、诗意的理解自然产生偏差,很难形成切中题意

的文章。

3.议论抒情脱离主旨。对于事物本身追忆叙述过程或者由之引发的议论抒情文字脱离叙

述本身所蕴涵的诗意美好,也是往往会出现的失误。应该避免在议论抒情中作无谓的引申,

游离命题要求的写作中心。

4.标签化处理立意。行文中淡化叙述,而更多地如同贴标签式地表明这就是诗意的生活

云云,也是行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在行文中关注

追忆的过程。

浅诗意

作者:蔡建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如是说。

这样的一句话适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澄澈的心境去静静地品味。然而很少有这

样的日子,能够让我们真正地放下一切,专注地面对这句话。所以自己一直以此为借口,来

刻意疏远或者逃避。我曾经固执地以为诗意就如阮咸,无论生死都怀揣自己心爱的琴;诗意

如孔明,躬耕于陇亩之间;诗意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彳亍;诗意如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我们的生活平淡多过波澜,无法时时处处地去刻意寻找这一分诗意,于是渐渐地

习惯了在这波澜不兴的日子里用心去储存点点滴滴的诗意。小小的心脏偶尔也有满满溢出的

感动。

在早餐的时候带着还没睡醒的朦胧睡眼吃到自己自己最喜欢的豆浆油条粢饭糕,味道虽

然平淡,却回味悠长。又想起初三的早晨急急忙忙,早餐就一直是这样的搭配。这样的味道

烙印在了记忆里,到现在还忘不了。有时候回忆过去,都会生发出淡淡的唏嘘。人类都是念

旧的生物,那时候的云淡风轻,那时候的嬉笑吵闹,那时候的音容笑貌,在现在、在未来的

我们眼中,都会是那样的一段浅浅的诗意时光。

现在的生活节奏紧凑,应接不暇的事务让我们连喘息的时间都不能有,尽管自己也曾有

过抱怨,有过失落,有过惶恐。但是我依旧觉得其实现在的日子很让人充实,看见自己一点

一滴成长,一步一步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就陡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我突然开始喜欢

趴在桌子上走神地看着外面慢慢飘过的浮云。我觉得它们像极了我们,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四

散分离。于是越发珍惜现在在一起的时光。或许在明年的六月,在那次我们都不愿迎来的考

试还是到来的时候,当我们终于以为能够走出这所曾经幼稚地以为是牢笼的地方,我们是不

是还会记起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有洁白的云彩飘过了我们的学校、教室,还有我们的

心呢?

只是当我们再义无反顾地回到这里,看着曾经的座位业已易主,放着不再熟悉的书包和

茶杯,坐着不再亲切的面孔,我们是不是能够再记得一个词语叫睹物思人?在这里的所有汗

水,所有泪花,所有喜欢的老师同学,所有浅浅的诗意都会悄悄地涌上心头。

其实这些都已不再重要,一切都要放在自己曾经稚嫩如今成熟的心里。浅诗意,让我们

永远都在一起。

(上海市崇明中学)

【点评】本文贵在立意上的匠心独具。在比较中给自己的追忆界定一个概念:浅诗意。

这样深刻而又意味独特的领悟由一颗稚嫩的心生成,可谓难能可贵。同时,在具体阐释诗意

生活的过程中,很娴熟地驾驭了过去如“豆浆油条粢饭糕”式搭配的早餐,现在如天空“飘

过的浮云”,将来如高考后对于高中生活中一人一物的追忆设想等材料,在过去现在将来的

三度空间中游刃有余地挥洒。行文过程淡化叙述,但高度概括的语言使得叙述以一当十,蕴

藉有致。更为难得的是叙述议论抒情水乳交融,使得主旨的生成水到渠成,不着痕迹。

回忆里的诗意

作者:张怡澄

一个女孩名叫诗意,她心中有无数秘密。因为世上难逢知己,她必须寻寻觅觅。她以为

她脸上没有露出痕迹,在她的脸上早已写着孤寂。 ——《诗意》邓丽君

十月的天很是温柔,天空纯洁得泛白,晨光的温度暖得让人心花怒放。趴在寝室阳台上

看对面的一片竹子,翠绿的叶子被风拂过沙沙作响,清脆而又动人心弦。似乎好久好久没有

这么悠闲地享受过这样恬静的诗意了吧。我不禁愕然,是啊,进入高中之后,总是觉得自己忙忙碌碌,追逐奔跑竞争,然而却一个不小心跑得太快,把自己的心落在了半路。 可是,我也曾经和诗意为伴,不是吗?

记得小时候很爱去很远的奶奶家,舟车劳顿只是为了奶奶房子后面有那么一片竹林。 夏天是竹子长得最好的时候,眼角触及的绿色都是慢慢的可爱。姐姐总是采了叶子吹出好听的旋律,心不灵手不巧的我却只能笨拙地被叶子割破嘴唇。每当这时,一片竹林就像约定好了似的,一阵的沙沙作响,像是在嘲笑我的傻。我愤怒地抓了许多叶子下来,响声没有停止却愈来愈响,声音响彻了云霄,成为了我心里永远激荡的回忆。

那个时候我的心是那样的纯净,如同夏天的竹子,是幼稚的,却也是单纯的。后来学“诗意”这个词,似懂非懂的我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夏天的我在竹林里。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是诗意的,但我始终觉得,诗意并不是非要玉人吹箫、对月吟诗,内心拥有纯爱,淡定,即使身处困境,仍能听见诗意的吟唱。

但如今,每天我都能经过寝室楼前的那片竹林,我不会再走进,不会去采了叶子吹,不会再有那时的我和竹子的回忆,更谈不上诗意了。

是诗意这个小姑娘只爱在回忆里唱歌,还是我的心已经被层层武装?我们毫无知觉地在人生这漫长的轨道上慢慢地成长,褪去了青涩,变得像小朋友眼里的成年人一样,内心被坚硬的石头所包裹并且拥有了从不为任何遭遇所动的冷漠。

可是这样的成长真的是我们所期许的吗?我不懂,诗意亦是。那些大口吃肉,大声谈笑,大嗓门唱歌,曾经的那样肆意、那样潇洒、那样美好如今让人心碎。所有曾清纯的日子,终究也被岁月沉淀成一生中最美的回忆。

诗意,可否携着单纯的我的心追赶上现在忙碌的我?这一次,我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听听竹林的沙沙声,慢慢地走,等到你追上我的那一天。

(上海市崇明中学)

【点评】灵动的文字在文中跃动,如“一个不小心跑得太快,把自己的心落在了半路”“是诗意这个小姑娘只爱在回忆里唱歌,还是我的心已经被层层武装?”等语句都展示了思维的张力。对于幼时竹林中吹竹叶的追忆也在简洁明快的叙述中把诗意呈现十足。所不足的是行文中有刻意的痕迹在。同时,有些语段衔接上的疏忽。升格建议:正文前引用的邓丽君的歌曲《诗意》与文章内容关联不紧,可删去或替换;把诸如“我也曾经和诗意为伴,不是吗?”“后来学‘诗意’这个词”“更谈不上诗意了”等刻意往“诗意”靠的语句修改,让主旨的展示更自然一些。第五段末“即使身处困境,仍能听见诗意的吟唱”语出突兀,上下衔接脱节。

门坎的记

作者:郁芸君

记忆里那20厘米高的门坎总是在的,敦厚而坚实。

来去的人儿稍一停顿,抬起腿脚便从门坎上过去。而幼时的自己却总喜欢蹦蹦跳跳,稍不注意即会被门坎绊倒。那种时刻自然是恨不得将门坎拆除,谁让它害我摔得够呛。却不曾深思,门坎的存在驱使来去的人都有的停顿又何尝不是一种舒缓?

出于一份埋怨,我也常扶着门框站在门坎上间或也会蹦跶几下,想着让门坎也不好受。这样的情景在被前来串门的邻居看到后,便会迎来一句:“呀,快下来,快下来,踩在门坎上会变笨的哟!”我却不服气只做着鬼脸不下去。

更多的时候,我是和我那年轻太操劳而失明的曾祖母一同坐在门坎上。那时候的我总是难得的安静。我即使知道她什么都看不见,却依旧觉得她看得好远。而我则是偏着脑袋望着那些平时因只顾念玩而未曾注意过的花草屋楼,竟生出一种难得的惬意。有时曾祖母也会打破那份安静,向我述说有关她和曾祖父的故事。我也甘之如饴地聆听着。一下午的时光就此逝去而恍然未觉。总是在事后期望着。要是可以一直和曾祖母坐在门坎上就好了。倒是遗忘了自己也曾迫切地想要拆除门坎。

然而,如今却也只能在回忆中与门坎相见。

城市公寓别墅里门坎的踪影已匿迹难寻。来去的人儿在进出之间匆匆而过也未有过任何停顿。如是的匆忙压过本该留给门坎的位置。若是门坎在,或许人们在进出间又不会那么匆忙。

城市公寓别墅里门坎的踪影已匿迹难寻,人与人之间却构筑起了心墙,那些直来直去纯粹的交谈愈来愈少被听闻。而有些地方即使没有门坎的存在,“门坎”却高得惊人。

而我再也找不到属于我和曾祖母的门坎,也不再有人与我并排在门坎上坐着,或谈天或只是静坐。

我忽地伤起心来,我怀念我的门坎。我怀念门坎所警戒人们的舒缓步伐——进出间因为匆忙可能被门坎绊倒,人生路上又会因匆忙而绊倒何处?我怀念门坎所带给我的疼,我怀念门坎所带给我的闲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只是重复见到那些仓促的脚步。若是有门坎在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其上坐一坐?

我多希望可以在城市房屋里重见门坎的踪影,一如当初想将它拆除般急切。 (上海市崇明中学)

【点评】文章有关门坎的追忆文字间蕴藏着无限的温情,呈现了往昔美好诗意的时光,但在主旨把握上却有所偏离。后文的议论与追忆文字所呈现的诗意生活脱节,没有紧扣对于“诗意生活”的思索。第二段“门坎的存在驱使来去的人都有的停顿又何尝不是一种舒缓?”的引申有生硬处,而后文更多关注的也是与此相关的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快节奏的反思。文章应该把生硬而又刻意的门坎与舒缓的关联部分删除,更多围绕诗意生活本身出发,可以把后文所谓的匆忙归结于诗意生活消失的原因。

第七主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家园”主题读写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

幡然醒悟。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

园在。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

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

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

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开辟心灵的后花园

作者:王开林

先引用一则小笑话,版权归大文豪苏东坡所有。当年,东坡先生因为写讽刺诗得罪了当

权派,被贬谪到穷荒之地的黄州(今湖北黄冈),挂职为团练副使。其政治处境和生活水平

一落千丈,必须亲自种地才有口粮。真可谓人不堪其忧。轼也不改其乐,茶余饭后,编出许

多小笑话,讲给家人和朋友听。讲的人姑妄言之,听的人姑妄信之,一笑能解万古愁。一则

小笑话的译文是:

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各自的理想。一个说:“我生来未满足的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

往后发了财,要吃饱了饭便睡觉,睡足了觉又吃饭。”另一个说:“我的想法跟你不同,要

吃饱了接着吃,哪有闲工夫再去睡觉?”

这两个人在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直讲得唾沫飞溅,其最高理想却远在基准线之下,所

以令人喷茶喷饭。

笑过之后,你我反躬自省,比起这两个可怜虫来,又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当然啦,你

我都不是那种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蠢猪,也不是那种吃了又吃的饕餮之徒。我们会将理想

的基准线至少拔高一千米,从生存层面拔高到生活层面上来。但离生命的层面仍有一千米的

落差。活着(生存)——活得体面(生活)——活出意义和乐趣(生命),理应层层推进。

“我将不甘平庸!”你也许会指天发誓。

具体的做法,说简单,真的很简单:多读几本好书;多听几首名曲;多看几场精彩的演

出;多游历几处风光旖旎的山川;多结交几位见识不凡的朋友;或是集邮,收藏小玩艺;或

是练习琴、棋、书、画;或是热爱体育运动。总之,你要对世界始终怀有活泼泼鲜灵灵的兴

趣,给精神开辟出第二空间(事业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越大,你的羽翼越丰盈,你便越

能品尝到世俗之外的快乐。说到底,没有较高的精神寄托便是平庸,平庸便是俗,俗是一种

心灵的炭疽热。这病,不必求人去治,自己便能找到疗救的办法。

我认识一位“俗骨铮铮”的小青年。他的聪明导致了他的懒惰。他有足够的“本领”把

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他的工作还凑合(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两匹马加两只虎,马马虎虎),

但业余生活毫无亮色,只是打打麻将,或去低档舞厅歌厅里混日子,俗得都快提拎不起了。

有一天,他觉得这种无聊的日子该有个尽头,便跑来向我求计。我问他:“你先前最感兴趣

的是什么?”“我„„小时候喜欢过书法。”他挠着头皮,总算想出这么个答案。“那你就

去帮王羲之扫扫地,帮颜真卿浇浇花吧。”

他从我家里搬走一大捆废旧报纸,借去一大摞碑帖,真就摆开功架老老实实地向王羲之

和颜真卿讨教一招一式。隔了一段时间,我在附近的公园里遇见他。他的神气竟迥然不同了,

不仅原本灰白的面颊转为红润,而且久已黯淡的眸子里也有了光亮。一支短短的毛笔便撑起

了他的整个精神脊梁,这太神奇了。

平日谈话,我最不喜欢听人用慵懒的语调时不时地嗑出一句“没劲”“无聊”“闷得慌”

之类的口头禅。这表明他精神空虚,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动力,同时也表明他正向碌碌无为的

现状缴械投降。当生活淡成一杯白开水的时候,你是努力去找寻与之相匹配的茶、糖、咖啡,

给它增色增味,还是用“知足常乐”的老奶奶哲理和“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少奶奶名言自欺

欺人?这就看你是不是愿意让自己身上的俗气和暮气日益加重,也就是说,得看你是否甘于

平庸,肯不肯让羽翼完全丧失飞翔的愿望。

不甘平庸的人必然会努力给自己的精神开辟第二空间,那将是他的后花园。在那里,他

可以尽兴呼吐心灵中的浊气和俗气,重铸更亮泽更馨香的自我。(选自《解放日报》)

【赏析】一个人的精神乐园或精神的后花园称为第二空间。这一空间越大,我们的羽翼

越丰盈,越能品尝世俗之外的快乐,并重铸馨香亮泽的自我。每一位读罢此文的人都会被这

一朴素的哲理打动。文章没有大段的说理,而是通过书本故事引出感想,又借用生活中的事

例将这一感想升华为既朴素又深刻的哲理,并让这一朴素的哲理缓缓流入读者的心扉。

身处纷繁,心存诗意

作者:杨洁

曾有这样一个小姑娘,夜晚走在医院的走廊上时,误将窗外投射入内的皎洁月光当做手

帕,弯腰拾了一下。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恰好经过目睹此景,大为感叹后写成了散文《月

光手帕》。小姑娘怕是并不快乐,或许她的亲人正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然而这样一个小小的

举动却令我们感受到她心中的诗意。

是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负担压得我们难以承受,可生活中又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

去追求。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学会的是:心存诗意。

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你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所谓诗意,便

当如此。心存诗意,存的并非勇气,也非毅力;它不是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击败困难的利刃坚

盾,也不是一旦缺少了我们便难以维系生命的空气与水。但之所以认为应当首先学会心存诗

意,是因为它是得以区分生命是行尸走肉还是充实多彩的人的根本,也只有它才能使我们身

处这样一个忙碌纷繁的世界却能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诗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诗意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勾画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丰子恺,文

学作品中一箫一剑走江湖的侠客,品茗独居看花落的隐士等,正因为他们追求诗意,心存诗

意,才美化了自己的人生,即使身处纷繁,也能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

只是如今的社会,诗意似被埋没,成为最不起眼的存在。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今天,生活

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重复着家、学校(单位)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金钱、名利被某些人推

至顶端,无数人伸长手、踮起脚去夺,并未意识到脚下被踩住了的诗意发出的悲鸣。这样的

生活或许被称为生存更为恰当,因为我们不断承受负担的重压,而追求不了美好。此时,我

不禁想起了社会中接二连三的轻生事件,有多少人抛却世间一切,自高处一跃而下,他们在

死亡之前想到的是什么?他们有的得到了可观的薪资,有的拥有了普通人奋力追求的地位与

财富,却为何还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找不到生活的美好了吧?回

头一望自己走过的路,竟是一片荒凉,堆砌着的是冷冰冰的金钱,地面干涸龟裂,连一朵小

花也寻不见。如此可悲!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大声疾呼:“停下匆忙的脚步吧!欣赏那些被错过的风景。”只是真

正停下的人却少之又少,整个时代、社会都以高速度向前迈进。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有这样

一句话:“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部历史。”而今我们所书写的历史是否转瞬即逝或早早夭

亡?是否枯燥或千篇一律,连自己读罢都味同嚼蜡?然而总有人仍能心存诗意,坚守心灵的

纯净:梭罗漫步瓦尔登湖畔,吮吸的何尝不是自然的诗意?刘墉为几只蝉停下脚步,感受的

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诗意?一个心存诗意的人才能活出诗意,才能在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负担之

时仍不懈地寻求生活的美好。

我们或许挣脱不了时代给予的命运的束缚,或许逃不开社会的节奏,但是我们可以心存

诗意,在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美好。早有诗人说过:“心远地自偏。”心中所存的诗意,不仅

能美化生活,更能使我们追求更多,享受更多。

即使身处纷繁,也请心存诗意吧!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上海市市西中学)

【简评】文章由一则故事起笔,得出“我们首先应当学会心存诗意”的观点。中间主体

部分则综合运用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充分而有力地阐述了观点。在论述过

程中,对材料能信手拈来并能作恰当的详略处理,显示了较高的选材组材能力。语言简明流

畅,思路有序缜密,思考颇见深度。

竹的记忆

作者:程乃珊

已有80年历史的弄堂正值大修,一车车沾满泥浆黄沙的竹竿,被粗暴地卸下扔在地上,

谁都无视它们的存在,谁都可以任意践踏它们的躯干。竹枝无语,默默地躺着,还得抵受暴

雨骄阳的辱侵!直到有一天,来了几个建筑工人,像变戏法一样,从腰间抽出一根根细细的

竹篾,将竹竿一支一支组合起来。刹时,富有英伦风韵的老建筑前,平地而起一片由竹子架

构起的几何平面图。那几根曾与污泥黄沙共处的竹竿,顿显万竿风情,为西洋建筑罩上一层

很中国的图案,相融相辉,以如此简单的力学原理,组成一组极有现代感的装置艺术。但见

那沧桑感极浓郁的黄褐色一片,独对着被密密集集的玻璃幕高楼分割成零零碎碎的天际,呈

现出一派很有悲壮色彩的建筑美,有一份沉默的天长地久的执著。竹的坚韧挺拔,对着那簇

簇亮晃晃的玻璃幕群,显得那样诚实可信!

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

儒家伦理。高科技后工艺产品,可以取代竹制品的功用,但永远取代不了那活在我们记忆中

的挺秀颀雅的竹影。

江南多雨,最有利于竹子生长,难怪以江浙人为基本结构的上海人,对竹的依恋,特别

多一份郁深婉约的细腻。

上海人对竹的最早记忆,应该是童年座车。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老上海人家中,仍

可见到那种竹制童车,那圆圆的像个大竹筒组成的童车,虽然没有用皮革和克罗米构成的工

业产品轻捷,却恰似刚刚学步的孩子,笨拙得可爱。那用细竹篾编成的小台面、小座位,冬

暖夏凉,比皮革透气且手感很亲切,很温馨。竹童车推起来会咯吱咯吱作响,那已成我们牙

牙学语的伴奏,是我们听熟了的摇篮曲。

竹座车,通常搁在后门口一棵玉兰树下。

那还是在崇尚“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年代,每个出出进进的大人走过我们的座车,都

会停下来逗我们几下,我们不认生,因为我们认得每一个走过的大人,他们也认得我们的座

车。

“唷,这部车子还是12号阿庆小时候坐的,阿庆都要上高中了,车子还这样牢„„”

“我家媳妇年底要生了,我预先订好这辆车子!”

竹子不会锈,不会断裂,只要你善待它,一切竹制品都是越旧越好用。

因为竹的易生易长,竹制品向来被视为廉价品,只有在猛觉我们生活中竹突然已淡出时,

才觉珍贵。

友人买了一幢建于1938年的小楼,想拆去与邻人相隔的水泥墙,竖起竹篱笆,却再也

找不到会编竹篱笆的工匠。年轻工匠依葫芦画瓢编得出那篱笆图案,但风轻轻一吹,它就像

纸糊般坍了下来。想叫他们去实地看看从前的竹篱笆——上海人叫“墙篱笆”,这才发现,

跑遍上海,已很难再见到昔日的墙篱笆。

竹篱笆是一种十分有人情味的间隔,不像砖石、水泥那样密实封闭,竹篱笆最体现出中

国的中庸之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道攀满蔷薇花的竹篱笆为自己与近邻间留出各自独

立的空间,隔着篱笆,邻里仍可谈笑风生,互相沟通。老话说“篱笆要扎紧”,但上海人似

对此不以为然。与贴邻相隔的篱笆因为日晒雨淋,难免会风化折断,有的给淘气的男孩子抽

出几根做三剑客的宝剑。篱笆会日渐稀疏,但上海人一般不大着急去修补——几十年的老邻

居,紧张点啥。

留着那个隙虚,借一把榔头,递支烟,交换只鞋样,还方便点。

竹篱笆在十里洋场上海滩,有种鸡犬相闻、睦邻情深的人情味,令我们身在都会,仍可

领略“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情趣。

今天,一道水泥钢筋墙再加上尖锐的铁藜栏将我们与邻里隔开,有的还装上红外线保险

装置,真不知这当属科技进步还是人文的退步?

现今我们身在都会,目之所能触到的竹,大约除了竹竿,还有炒来吃的竹笋,其他已是

少之又少。

随着烘衣机的普及,连最常见的晾衣竹,都已不见。说到晾衣竿,也曾是一道极有人性

的城市记忆,虽然有碍市容,但那伸出窗外、展示在沿街门口人行道上的千竿万枝万国旗般

的晾衣竿,在窄壁拥挤的弄堂,那洗了晾着的旧绒线、鲜俗的大红大绿的床单,坦白地一展

无遗,潜伏着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味,而在这层层万国旗飘扬之际,给我们一种“家”的感

觉,显着几分古朴的图案美。

没有经历过一点小小的沧桑,是不大会体会竹的意韵的。而今时髦居家,都时兴放一盆

喻意“节节高”的宝塔样的竹,还有富贵竹,那是南方传来的习俗。但一般上海人,大多会

在窗台茶几上,置一盆文竹,虽此竹非那竹,却包含了竹的意韵,犹如一则典故,把红尘浊

世的喧闹,化为一份宁静的和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三组对比的内容,并说说运用对比的作用。

2.第二段画线句:“竹,令我们的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多几分生命的原色和印迹,

弥散着悠闲和淡淡的儒家伦理。”联系全文看,竹子身上体现出来的“儒家伦理”除了“悠

闲和淡淡”外,还具有哪些特点?

3.有人认为本文忆竹,是叙述竹子在生活中的作用,赞美竹的风韵,也有人认为本文是

借竹子表达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怀念,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述理由。

材料作文“竹的记忆”写作导引

【文题展示】

《竹的记忆》自然勾起我们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唤起我们对于诗意生活的遐想与思索,

但值得回忆的不只是竹,还有老街、小巷、旧屋„„你能选择一个对象写一篇文章吗?字数

在800字左右。

【写作导引】

题目本身呈现了极其开放的写作范围,它把写作的触角伸向每一个回忆中的事物。这些

事物可以如题目中所呈现的一类实物,也可以是音乐、儿歌、儿时的游戏等内容,这样可以

从虚实角度择取新颖的事物。但是,我们必须审清开放背后的限制所在,那就是:这一事物

能唤起的是美好的回忆,同时向诗意生活这一立意归宿。这样的话,构思过程必须关注开放

与限制间的聚合点,捕捉那些足以承载自己对于往昔美好而具有诗意生活回忆的事物。具体

行文中,回忆的事物是表达的具体对象,但是需要突出的主旨和中心则必须指向“诗意生活”

的思索。当然,文章可以单纯地通过追忆来表述事物所蕴涵的诗意与美好,让细腻的叙述与

抒情来完成对于诗意生活的传达。但是真正把文章引入深刻的却是对于诗意生活的思索:我

们可以从对于诗意生活的追忆中,探求保持那份诗意美好心境的关键所在,从而在现实生活

中保有诗意;我们也可以从题目中的一个修饰语“往昔”出发,引出今昔对比,思考命题人

真正的命意所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回忆才能抵达诗意。

【拟题列举】

水桥倩影、那条小路、路转溪桥忽见等。

【误区指津】

1.行文囿于事物本身。命题本身要求从事物的回忆出发指向“诗意生活”的思索。着笔

不应该仅仅从回忆出发,单纯回忆与事物本身的往事,或者,单单描写事物本身,写成一篇

写物类作品。

2.事物选择缺乏高度。把引起美好回忆的事物定位为娱乐工具,诸如:游戏机、扑克牌

等等,这些无疑都是立意不高的。对于美好、诗意的理解自然产生偏差,很难形成切中题意

的文章。

3.议论抒情脱离主旨。对于事物本身追忆叙述过程或者由之引发的议论抒情文字脱离叙

述本身所蕴涵的诗意美好,也是往往会出现的失误。应该避免在议论抒情中作无谓的引申,

游离命题要求的写作中心。

4.标签化处理立意。行文中淡化叙述,而更多地如同贴标签式地表明这就是诗意的生活

云云,也是行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必须在行文中关注

追忆的过程。

浅诗意

作者:蔡建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如是说。

这样的一句话适合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带着澄澈的心境去静静地品味。然而很少有这

样的日子,能够让我们真正地放下一切,专注地面对这句话。所以自己一直以此为借口,来

刻意疏远或者逃避。我曾经固执地以为诗意就如阮咸,无论生死都怀揣自己心爱的琴;诗意

如孔明,躬耕于陇亩之间;诗意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自彳亍;诗意如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我们的生活平淡多过波澜,无法时时处处地去刻意寻找这一分诗意,于是渐渐地

习惯了在这波澜不兴的日子里用心去储存点点滴滴的诗意。小小的心脏偶尔也有满满溢出的

感动。

在早餐的时候带着还没睡醒的朦胧睡眼吃到自己自己最喜欢的豆浆油条粢饭糕,味道虽

然平淡,却回味悠长。又想起初三的早晨急急忙忙,早餐就一直是这样的搭配。这样的味道

烙印在了记忆里,到现在还忘不了。有时候回忆过去,都会生发出淡淡的唏嘘。人类都是念

旧的生物,那时候的云淡风轻,那时候的嬉笑吵闹,那时候的音容笑貌,在现在、在未来的

我们眼中,都会是那样的一段浅浅的诗意时光。

现在的生活节奏紧凑,应接不暇的事务让我们连喘息的时间都不能有,尽管自己也曾有

过抱怨,有过失落,有过惶恐。但是我依旧觉得其实现在的日子很让人充实,看见自己一点

一滴成长,一步一步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就陡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舒畅。我突然开始喜欢

趴在桌子上走神地看着外面慢慢飘过的浮云。我觉得它们像极了我们,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四

散分离。于是越发珍惜现在在一起的时光。或许在明年的六月,在那次我们都不愿迎来的考

试还是到来的时候,当我们终于以为能够走出这所曾经幼稚地以为是牢笼的地方,我们是不

是还会记起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有洁白的云彩飘过了我们的学校、教室,还有我们的

心呢?

只是当我们再义无反顾地回到这里,看着曾经的座位业已易主,放着不再熟悉的书包和

茶杯,坐着不再亲切的面孔,我们是不是能够再记得一个词语叫睹物思人?在这里的所有汗

水,所有泪花,所有喜欢的老师同学,所有浅浅的诗意都会悄悄地涌上心头。

其实这些都已不再重要,一切都要放在自己曾经稚嫩如今成熟的心里。浅诗意,让我们

永远都在一起。

(上海市崇明中学)

【点评】本文贵在立意上的匠心独具。在比较中给自己的追忆界定一个概念:浅诗意。

这样深刻而又意味独特的领悟由一颗稚嫩的心生成,可谓难能可贵。同时,在具体阐释诗意

生活的过程中,很娴熟地驾驭了过去如“豆浆油条粢饭糕”式搭配的早餐,现在如天空“飘

过的浮云”,将来如高考后对于高中生活中一人一物的追忆设想等材料,在过去现在将来的

三度空间中游刃有余地挥洒。行文过程淡化叙述,但高度概括的语言使得叙述以一当十,蕴

藉有致。更为难得的是叙述议论抒情水乳交融,使得主旨的生成水到渠成,不着痕迹。

回忆里的诗意

作者:张怡澄

一个女孩名叫诗意,她心中有无数秘密。因为世上难逢知己,她必须寻寻觅觅。她以为

她脸上没有露出痕迹,在她的脸上早已写着孤寂。 ——《诗意》邓丽君

十月的天很是温柔,天空纯洁得泛白,晨光的温度暖得让人心花怒放。趴在寝室阳台上

看对面的一片竹子,翠绿的叶子被风拂过沙沙作响,清脆而又动人心弦。似乎好久好久没有

这么悠闲地享受过这样恬静的诗意了吧。我不禁愕然,是啊,进入高中之后,总是觉得自己忙忙碌碌,追逐奔跑竞争,然而却一个不小心跑得太快,把自己的心落在了半路。 可是,我也曾经和诗意为伴,不是吗?

记得小时候很爱去很远的奶奶家,舟车劳顿只是为了奶奶房子后面有那么一片竹林。 夏天是竹子长得最好的时候,眼角触及的绿色都是慢慢的可爱。姐姐总是采了叶子吹出好听的旋律,心不灵手不巧的我却只能笨拙地被叶子割破嘴唇。每当这时,一片竹林就像约定好了似的,一阵的沙沙作响,像是在嘲笑我的傻。我愤怒地抓了许多叶子下来,响声没有停止却愈来愈响,声音响彻了云霄,成为了我心里永远激荡的回忆。

那个时候我的心是那样的纯净,如同夏天的竹子,是幼稚的,却也是单纯的。后来学“诗意”这个词,似懂非懂的我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夏天的我在竹林里。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是诗意的,但我始终觉得,诗意并不是非要玉人吹箫、对月吟诗,内心拥有纯爱,淡定,即使身处困境,仍能听见诗意的吟唱。

但如今,每天我都能经过寝室楼前的那片竹林,我不会再走进,不会去采了叶子吹,不会再有那时的我和竹子的回忆,更谈不上诗意了。

是诗意这个小姑娘只爱在回忆里唱歌,还是我的心已经被层层武装?我们毫无知觉地在人生这漫长的轨道上慢慢地成长,褪去了青涩,变得像小朋友眼里的成年人一样,内心被坚硬的石头所包裹并且拥有了从不为任何遭遇所动的冷漠。

可是这样的成长真的是我们所期许的吗?我不懂,诗意亦是。那些大口吃肉,大声谈笑,大嗓门唱歌,曾经的那样肆意、那样潇洒、那样美好如今让人心碎。所有曾清纯的日子,终究也被岁月沉淀成一生中最美的回忆。

诗意,可否携着单纯的我的心追赶上现在忙碌的我?这一次,我会欣赏沿途的风景,听听竹林的沙沙声,慢慢地走,等到你追上我的那一天。

(上海市崇明中学)

【点评】灵动的文字在文中跃动,如“一个不小心跑得太快,把自己的心落在了半路”“是诗意这个小姑娘只爱在回忆里唱歌,还是我的心已经被层层武装?”等语句都展示了思维的张力。对于幼时竹林中吹竹叶的追忆也在简洁明快的叙述中把诗意呈现十足。所不足的是行文中有刻意的痕迹在。同时,有些语段衔接上的疏忽。升格建议:正文前引用的邓丽君的歌曲《诗意》与文章内容关联不紧,可删去或替换;把诸如“我也曾经和诗意为伴,不是吗?”“后来学‘诗意’这个词”“更谈不上诗意了”等刻意往“诗意”靠的语句修改,让主旨的展示更自然一些。第五段末“即使身处困境,仍能听见诗意的吟唱”语出突兀,上下衔接脱节。

门坎的记

作者:郁芸君

记忆里那20厘米高的门坎总是在的,敦厚而坚实。

来去的人儿稍一停顿,抬起腿脚便从门坎上过去。而幼时的自己却总喜欢蹦蹦跳跳,稍不注意即会被门坎绊倒。那种时刻自然是恨不得将门坎拆除,谁让它害我摔得够呛。却不曾深思,门坎的存在驱使来去的人都有的停顿又何尝不是一种舒缓?

出于一份埋怨,我也常扶着门框站在门坎上间或也会蹦跶几下,想着让门坎也不好受。这样的情景在被前来串门的邻居看到后,便会迎来一句:“呀,快下来,快下来,踩在门坎上会变笨的哟!”我却不服气只做着鬼脸不下去。

更多的时候,我是和我那年轻太操劳而失明的曾祖母一同坐在门坎上。那时候的我总是难得的安静。我即使知道她什么都看不见,却依旧觉得她看得好远。而我则是偏着脑袋望着那些平时因只顾念玩而未曾注意过的花草屋楼,竟生出一种难得的惬意。有时曾祖母也会打破那份安静,向我述说有关她和曾祖父的故事。我也甘之如饴地聆听着。一下午的时光就此逝去而恍然未觉。总是在事后期望着。要是可以一直和曾祖母坐在门坎上就好了。倒是遗忘了自己也曾迫切地想要拆除门坎。

然而,如今却也只能在回忆中与门坎相见。

城市公寓别墅里门坎的踪影已匿迹难寻。来去的人儿在进出之间匆匆而过也未有过任何停顿。如是的匆忙压过本该留给门坎的位置。若是门坎在,或许人们在进出间又不会那么匆忙。

城市公寓别墅里门坎的踪影已匿迹难寻,人与人之间却构筑起了心墙,那些直来直去纯粹的交谈愈来愈少被听闻。而有些地方即使没有门坎的存在,“门坎”却高得惊人。

而我再也找不到属于我和曾祖母的门坎,也不再有人与我并排在门坎上坐着,或谈天或只是静坐。

我忽地伤起心来,我怀念我的门坎。我怀念门坎所警戒人们的舒缓步伐——进出间因为匆忙可能被门坎绊倒,人生路上又会因匆忙而绊倒何处?我怀念门坎所带给我的疼,我怀念门坎所带给我的闲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只是重复见到那些仓促的脚步。若是有门坎在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其上坐一坐?

我多希望可以在城市房屋里重见门坎的踪影,一如当初想将它拆除般急切。 (上海市崇明中学)

【点评】文章有关门坎的追忆文字间蕴藏着无限的温情,呈现了往昔美好诗意的时光,但在主旨把握上却有所偏离。后文的议论与追忆文字所呈现的诗意生活脱节,没有紧扣对于“诗意生活”的思索。第二段“门坎的存在驱使来去的人都有的停顿又何尝不是一种舒缓?”的引申有生硬处,而后文更多关注的也是与此相关的对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快节奏的反思。文章应该把生硬而又刻意的门坎与舒缓的关联部分删除,更多围绕诗意生活本身出发,可以把后文所谓的匆忙归结于诗意生活消失的原因。


相关内容

  • 作文指导-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小引] 诗意,是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地栖居"是指以诗般美好的意境面对生活,投入生活.随着科学的发展,工业文明使人异化了,一些人丧失人的本性,以致"离开了神灵"(荷尔德林语),犹如游子离开自己的故乡,孩童失去了母亲一样 ...

  • 重建家园[散文欣赏]
  • 在水上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大地 生存无须洞察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 (海子) "家园& ...

  • 旅游的本质:人诗意地栖居
  • 杨振之 人如何栖居于大地上?我在哪里?我是谁?从哲学上来看,依然是一个问题.笛卡尔(Des-cartes)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确立了我在的依据是我思,却没有言说我在的存在方式.因此,海德格尔(Heidegger)批评笛卡尔,"在这个'激进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就是这 ...

  •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赵佳燕 国贸102班 2111004035 摘要:本文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时代背景,阐释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和技术的本质理论,旨在表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人与自然之关系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海德格尔关于人.自然.技术三者间的关 ...

  • 给2014届毕业生的毕业赠言
  • 亲爱的同学们: 一眨眼,你们就要跨过润德桥,去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了.作为你们的副班主任老师,心里真的有太多的不舍和留恋!在与你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时刻高兴着.快乐着,也时刻都在感悟着.收获着,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当然,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和愧疚.因为本职工作的繁忙,我自觉给予你们的关注和帮助太少,以致本 ...

  • "诗意的栖居"
  • 诗与在--"诗意的栖居"何以是最好的存在 --杨全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探讨了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内涵,并将其与老庄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境地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世俗人生的层次上"诗意的栖居",即"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q ...

  • 浅谈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 [摘 要]本文主要是论述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主要从当前中国外部环境和人类精神层面进行阐述.目前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问题,我们需要哲学的反思来帮助中国更好的发展.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中很多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自然环境:精神状 ...

  •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
  •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与陶诗的和谐境界 近代关于陶渊明最早的学术研究,当首推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认为:词的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眼泪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 ...

  • 论文诗意地栖居
  • 诗意地栖居,方能诗意地写作 董艳丽 论文摘要: 身处纷繁的社会,我们要学会诗意地栖居,并且能从纷纭质朴的生活琐屑里发现美和感受美,然后流畅而惬意地抒写自己的感受.论文从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角度,渐染学生的写作. 关键词: 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写作 论文正文: 身处纷繁的社会,时常为琐事纷扰,我们尤其要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