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的影响与减灾对策论文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正日趋尖锐。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干旱缺水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干旱灾害的特征及其影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发生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大旱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的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持续性特征:#$ % 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旱灾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黄淮 海地区发生大旱的频率最高,尤其是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年降水量偏小,且降水变率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 季节性。我国属大陆季风气候,逐年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降水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干旱的多发季节大不相同,不同地区干旱出现的时间差异也很大。北方地区基本上是“十年九旱”,发生冬春连旱或春旱的概率最大,并且有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经常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蒸发量大,夏伏旱或夏秋连旱出现频率高。#’ % 持续性。在我国历史上,旱灾连年出现是经常发生的,只是干旱出现的季节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海滦河流域$(’" )$(!’ 年出现持续" 年的干旱。黄河流域$(’& ) $(!& 年出现过长达$$ 年之久的连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 $*($ 年发生连续! 年的干旱,$*(( ) $*(, 年发生连续’年的干旱。总的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特点是: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十年九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或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以冬春连旱为主;华南地区秋冬春常有旱情;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西部经常旱,特别是西北西部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如果灌溉水不足,则会产生严重旱情。我国最早的旱灾记始于公元前&-(年。从那时起至$*!* 年的&$++ 年中,发生过较大旱灾$-+( 次,平均两年一次。进入&- 世纪,全国发生大范围严重旱灾! 次,即$*&-、$*&,、$*&* 和$*!& 年。其中$*!&

年的大旱波及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受灾最重。旱区庄稼枯死,农业无收,广大灾民以草根、树皮等充饥,仅河南一省就饿死’--万人,频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的灾民有$+-- 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抗旱减灾工作。+- 多年来,国家投入巨额水利建设资金,建成各类水库,. !, 万座,万亩以上灌区++,- 处,固定机电排灌站+-万处,配套机电井’++ 万眼,形成水利固定资产近’&-- 亿元,使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从+- 年代初的&. ! 亿亩发展到目前的近, 亿亩,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但由于大部分耕地缺少水利设施,我国农业还不能完成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仍受干旱的困扰。据$*!* ) &--$ 年+’ 年(缺$*("、$*(, 和$*(* 年’ 年的资料)的资料统计,全国年均受旱面积’. ’, 亿亩,其中成灾面积$. ’, 亿亩,平均每年因旱损失粮食$&, 亿 公斤。+’ 年中有$’ 年发生受旱面积超过! 亿亩、成灾面积超过& 亿

亩的重旱($*(-、$*($、$*"&、$*",、$*,(、$*,,、$*,*、$**&、$**!、$**"、$***、&---、&--$ 年),相当于! 年发生一次重旱。 中国干旱灾害影响加剧的原因及抗旱减灾中的主要问题

自然地球环境及极端的气候条件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等自然因素造成了季节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频繁,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等一些不 适当的人类活动因素也加剧了旱灾的危害。#$ % 水环境日益恶化,加剧了干旱缺水状况我国水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是水土流

失和水污染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土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加剧了河道湖泊的淤积,加大了水旱灾害的危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且仍以每年$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同时,全国每年排放工业和城市污水*"+ 多亿吨,其中经过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的只占,&)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目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有近*+) 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 的河段污染极为严重,已丧失了水体应有的功能。(*) 的城市河段已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另外,由于用水量增加,导致一些江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降低了对污水的稀释能力,从而使水环境污染更为突出。#, % 水资源浪费严重,减少了可用水量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 多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以上。由于用水管理粗放,灌溉技术落后及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等原因,目前农业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仅为&+) - !+) ,而发达

国家已经达到(+) - "+) ,我国单方水的生产能力只有+. "* 公斤左右,远低于, 公斤以上的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农业灌溉浪费的水量相当于& - ! 条黄河的天然年径流总量。我国工业用水的浪费也是非常严重的,万元产值用水量$++ 多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 - ,+ 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 - !+) ,而发达国家达到(*) - "*)。可见工业用水的浪费也是非常严重的。#& % 水利灌溉设施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适时灌溉是抗旱最有效的措施,但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不到总耕地面积的!+) ,全国大部分耕地还是靠天吃饭,丰歉受制于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有些地方则是有水源无工程,有水也用不上。另外,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部分是(+ 年代以前修建的,已运行&+ - !+ 年,目前部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工程比重较大,抗旱效益衰减,再加上工程设施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灌溉保证率低,遇有年内或年际连续干旱,现有水利设施难以 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 % 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其中海河近/+)。由于河道天然径流少,引水量大,导致江河断流及河流枯萎现象日趋严重。江河流量减少降低了对污水的稀释能力,从而使水环境污染更为突出。一些平原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高速发展,持续超采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 % 水资源分割管理,难以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我国的《水法》已实施$* 年了,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

流域的上下游、农村与城市、水量与水质等被人为地分割管理,在江河枯水期,上游地区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区无水可用;一些地区和部门为各自的利益,或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争抢水资源,或是在河道保护区内建工厂,或是随意排污、以邻为壑。水资源分割管理一方面影响了江河防洪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指挥,另一方面影响了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更好发挥,不利于水环境的保护。 中国抗旱减灾的思路及对策

从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摆脱干旱缺水的困扰,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方面入手,特别 是要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 % 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必须把水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重要工程决策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实现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要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城市和农村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真正做到兼顾各地区、各部门利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严重工业的发展,并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整顿和改造,减少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排污量。对污染水环境、盲目开采地下水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要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总之,要对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社会用水、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进行优化

组合,使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藏资源开发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 % 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中国是贫水国家,全面节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要采用行 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各地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的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对用水量最大的农业灌溉,要采取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和贴息扶持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兴办节水灌溉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优先安排涉及农业、工业、城市节水的项目,对没有考虑节水措施的项目一律不予安排。抓好农业节水要从水利工程的引水、提水、输水、配水等过程入手减少损失,又要从改进灌溉制度、灌水方式和用水管理及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力争节水,还要开发利用微咸水、污废水等进行农田灌溉;要研究开发工业节水技术和推广节水型工艺,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用水要大力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和设施。 #% $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 *++& 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约&,,远远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 &*,的水平。因此,水利工程设施仍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据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国家和地方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资来增加水利投入,有计划地兴建一大批大中型蓄水、提水、引水和调水工程,尽可能拦蓄天然降水,科学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加强对现有工程的整修、配套、改造和管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象西北地区的集雨节灌、西南山

区的蓄水塘坝、华北和东北平原宜井地区的井灌等小型微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覆盖面大,易于开发,短期内即可发挥效益。#! $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的原则,把防治水土流失纳入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黄土高原、长江上游等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治理区内,除了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坡改梯和植树种草等防治措施外,还要对坡耕地坚持推行横坡等高耕种、水平沟耕种、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耕种措施,发展农林、农牧复合式水土保持生态农业,以减少水土流失。#- $ 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

我国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在旱区发展旱作农业与灌区发展节水农业同等重要。由于受气候、地形和水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国农业不可能全部靠灌溉来解决问题。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通过建 设合理的旱作农业发展结构,包括选择与降水耦合性最佳的作物品种、合理的田间整治保蓄雨水、科学的耕作措施增加水的入渗性能、田间配套合理节水等措施,同时注重旱作节水机械的开发及化学抗旱调控 技术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旱对旱作区农业的影响。广大农民及基层水利和农业科技人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坐水种、深耕轮作、蓄水保墒、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等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并在实施中取得了显著的抗旱

增产效果。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把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抗旱措施来抓。#. $ 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全国&!’’ 个易旱县(市)水利部门先后建立了抗旱服务组织,为边、远、穷、难地区农户提供了流动浇地、抗旱设备维修、租赁服务,示范、推广抗旱节水新技术,拉水送水解决旱区人畜饮水困难,解决了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为抗旱减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建立抗旱服务组织是一个成功的举措,适 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增加投入,建立完善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龙头、乡镇级抗旱服务队为纽带、村级抗旱协作组织为基础的农村抗旱服务网络,为农民抗旱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 进行洪水利用的研究、规划和进行相应的设施建设从时间分布上看,全国年降水量的’+, ) "+, 集中在. 月到" 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资源的’+,以上成为洪水。利用洪水资源是抗御旱灾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当提高已达标水库的汛限水位、建设洪水利用工程体系、恢复利用部分洼淀、发挥流域河网的调节功能等措施,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弥补水资源的不足,也利于回补地下水和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正日趋尖锐。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特别是干旱缺水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干旱灾害的特征及其影响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发生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大旱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的旱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持续性特征:#$ % 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旱灾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黄淮 海地区发生大旱的频率最高,尤其是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年降水量偏小,且降水变率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 季节性。我国属大陆季风气候,逐年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降水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干旱的多发季节大不相同,不同地区干旱出现的时间差异也很大。北方地区基本上是“十年九旱”,发生冬春连旱或春旱的概率最大,并且有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经常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蒸发量大,夏伏旱或夏秋连旱出现频率高。#’ % 持续性。在我国历史上,旱灾连年出现是经常发生的,只是干旱出现的季节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海滦河流域$(’" )$(!’ 年出现持续" 年的干旱。黄河流域$(’& ) $(!& 年出现过长达$$ 年之久的连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 $*($ 年发生连续! 年的干旱,$*(( ) $*(, 年发生连续’年的干旱。总的来看,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特点是: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十年九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或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以冬春连旱为主;华南地区秋冬春常有旱情;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西部经常旱,特别是西北西部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如果灌溉水不足,则会产生严重旱情。我国最早的旱灾记始于公元前&-(年。从那时起至$*!* 年的&$++ 年中,发生过较大旱灾$-+( 次,平均两年一次。进入&- 世纪,全国发生大范围严重旱灾! 次,即$*&-、$*&,、$*&* 和$*!& 年。其中$*!&

年的大旱波及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受灾最重。旱区庄稼枯死,农业无收,广大灾民以草根、树皮等充饥,仅河南一省就饿死’--万人,频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的灾民有$+-- 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抗旱减灾工作。+- 多年来,国家投入巨额水利建设资金,建成各类水库,. !, 万座,万亩以上灌区++,- 处,固定机电排灌站+-万处,配套机电井’++ 万眼,形成水利固定资产近’&-- 亿元,使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从+- 年代初的&. ! 亿亩发展到目前的近, 亿亩,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但由于大部分耕地缺少水利设施,我国农业还不能完成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仍受干旱的困扰。据$*!* ) &--$ 年+’ 年(缺$*("、$*(, 和$*(* 年’ 年的资料)的资料统计,全国年均受旱面积’. ’, 亿亩,其中成灾面积$. ’, 亿亩,平均每年因旱损失粮食$&, 亿 公斤。+’ 年中有$’ 年发生受旱面积超过! 亿亩、成灾面积超过& 亿

亩的重旱($*(-、$*($、$*"&、$*",、$*,(、$*,,、$*,*、$**&、$**!、$**"、$***、&---、&--$ 年),相当于! 年发生一次重旱。 中国干旱灾害影响加剧的原因及抗旱减灾中的主要问题

自然地球环境及极端的气候条件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等自然因素造成了季节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频繁,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水污染等一些不 适当的人类活动因素也加剧了旱灾的危害。#$ % 水环境日益恶化,加剧了干旱缺水状况我国水环境恶化的突出表现是水土流

失和水污染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土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加剧了河道湖泊的淤积,加大了水旱灾害的危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且仍以每年$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同时,全国每年排放工业和城市污水*"+ 多亿吨,其中经过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的只占,&)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目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有近*+) 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 的河段污染极为严重,已丧失了水体应有的功能。(*) 的城市河段已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另外,由于用水量增加,导致一些江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降低了对污水的稀释能力,从而使水环境污染更为突出。#, % 水资源浪费严重,减少了可用水量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 多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以上。由于用水管理粗放,灌溉技术落后及灌溉设施老化失修等原因,目前农业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仅为&+) - !+) ,而发达

国家已经达到(+) - "+) ,我国单方水的生产能力只有+. "* 公斤左右,远低于, 公斤以上的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农业灌溉浪费的水量相当于& - ! 条黄河的天然年径流总量。我国工业用水的浪费也是非常严重的,万元产值用水量$++ 多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 - ,+ 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 - !+) ,而发达国家达到(*) - "*)。可见工业用水的浪费也是非常严重的。#& % 水利灌溉设施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适时灌溉是抗旱最有效的措施,但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不到总耕地面积的!+) ,全国大部分耕地还是靠天吃饭,丰歉受制于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有些地方则是有水源无工程,有水也用不上。另外,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部分是(+ 年代以前修建的,已运行&+ - !+ 年,目前部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工程比重较大,抗旱效益衰减,再加上工程设施建设标准不高,配套不全,灌溉保证率低,遇有年内或年际连续干旱,现有水利设施难以 发挥应有的抗旱作用。#! % 水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其中海河近/+)。由于河道天然径流少,引水量大,导致江河断流及河流枯萎现象日趋严重。江河流量减少降低了对污水的稀释能力,从而使水环境污染更为突出。一些平原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维持经济高速发展,持续超采地下水,致使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 % 水资源分割管理,难以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我国的《水法》已实施$* 年了,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的扭转。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

流域的上下游、农村与城市、水量与水质等被人为地分割管理,在江河枯水期,上游地区大量引水,造成下游地区无水可用;一些地区和部门为各自的利益,或在缺水地区上高耗水项目,争抢水资源,或是在河道保护区内建工厂,或是随意排污、以邻为壑。水资源分割管理一方面影响了江河防洪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指挥,另一方面影响了水资源综合效益的更好发挥,不利于水环境的保护。 中国抗旱减灾的思路及对策

从水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摆脱干旱缺水的困扰,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方面入手,特别 是要抓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 % 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必须把水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实施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重要工程决策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实现水资源与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要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城市和农村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真正做到兼顾各地区、各部门利益,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污染严重工业的发展,并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整顿和改造,减少单位产值耗水量和排污量。对污染水环境、盲目开采地下水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要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以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总之,要对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社会用水、环境用水和生态用水进行优化

组合,使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藏资源开发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 % 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中国是贫水国家,全面节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要采用行 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来推动节水工作的开展。各地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的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对用水量最大的农业灌溉,要采取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和贴息扶持等方式,引导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兴办节水灌溉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优先安排涉及农业、工业、城市节水的项目,对没有考虑节水措施的项目一律不予安排。抓好农业节水要从水利工程的引水、提水、输水、配水等过程入手减少损失,又要从改进灌溉制度、灌水方式和用水管理及调整种植结构等方面力争节水,还要开发利用微咸水、污废水等进行农田灌溉;要研究开发工业节水技术和推广节水型工艺,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用水要大力推广节水型生活器具和设施。 #% $ 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 *++& 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约&,,远远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 &*,的水平。因此,水利工程设施仍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根据 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国家和地方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资来增加水利投入,有计划地兴建一大批大中型蓄水、提水、引水和调水工程,尽可能拦蓄天然降水,科学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加强对现有工程的整修、配套、改造和管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象西北地区的集雨节灌、西南山

区的蓄水塘坝、华北和东北平原宜井地区的井灌等小型微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覆盖面大,易于开发,短期内即可发挥效益。#! $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的原则,把防治水土流失纳入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最终达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黄土高原、长江上游等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治理区内,除了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坡改梯和植树种草等防治措施外,还要对坡耕地坚持推行横坡等高耕种、水平沟耕种、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耕种措施,发展农林、农牧复合式水土保持生态农业,以减少水土流失。#- $ 大力推广普及旱作农业综合抗旱措施

我国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在旱区发展旱作农业与灌区发展节水农业同等重要。由于受气候、地形和水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国农业不可能全部靠灌溉来解决问题。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通过建 设合理的旱作农业发展结构,包括选择与降水耦合性最佳的作物品种、合理的田间整治保蓄雨水、科学的耕作措施增加水的入渗性能、田间配套合理节水等措施,同时注重旱作节水机械的开发及化学抗旱调控 技术的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旱对旱作区农业的影响。广大农民及基层水利和农业科技人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坐水种、深耕轮作、蓄水保墒、耙磨保墒、秸杆还田、地膜覆盖等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并在实施中取得了显著的抗旱

增产效果。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把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抗旱措施来抓。#. $ 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抗旱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全国&!’’ 个易旱县(市)水利部门先后建立了抗旱服务组织,为边、远、穷、难地区农户提供了流动浇地、抗旱设备维修、租赁服务,示范、推广抗旱节水新技术,拉水送水解决旱区人畜饮水困难,解决了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为抗旱减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实践证明,建立抗旱服务组织是一个成功的举措,适 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增加投入,建立完善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龙头、乡镇级抗旱服务队为纽带、村级抗旱协作组织为基础的农村抗旱服务网络,为农民抗旱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 $ 进行洪水利用的研究、规划和进行相应的设施建设从时间分布上看,全国年降水量的’+, ) "+, 集中在. 月到" 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资源的’+,以上成为洪水。利用洪水资源是抗御旱灾的重要手段。通过适当提高已达标水库的汛限水位、建设洪水利用工程体系、恢复利用部分洼淀、发挥流域河网的调节功能等措施,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弥补水资源的不足,也利于回补地下水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关内容

  • 关于防汛抗旱减灾对策的思考
  • 关于防汛抗旱减灾对策的思考 [摘要]本文围绕着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严峻现实展开探讨,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对当前形势下面临的一些新问题等进行了探讨,最后作者对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防汛抗旱减灾,挑战,对策 引言 水旱灾害是中华民族的 ...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 ...

  • 莆田市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
  • 莆田市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研究 陈 香 (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根据近17年的莆田市气候影响评价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对莆田市台风.暴雨.冰雹.干旱.寒潮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17年莆田市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台风灾害,其次为洪涝灾害,揭示了几种 ...

  • 舟曲泥石流论文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论地质工程灾害调查技术及防治措施>,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 ...

  • 浅谈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
  • 农l林f论l坛 科蓑'崔商 浅谈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 袁晓庚刘伟各 (木兰县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站.黑龙江木兰151900) 擒要:森林痛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根据森林痛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所应采取的措 ...

  • 全球变化论文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年 级: 金波 2009100237 地理科学 09级 2012年11月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研究对策分析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挑战:全球变化的主要的几个问题,如: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程度增 ...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第2卷第1期 20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V01.2.No.1January,2006 6年1月CLIMATECHANGERESEARCH 文章编号:1673-1719(2006)01-0003-06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 ...

  • 关于地震的小论文
  • 关于地震介绍和防震减灾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 ...

  •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1.定义: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 破坏等现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有自然异变还要有损失. 3.自然灾害的特点: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 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自然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