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外国人关于中国的回忆录(1912

1.《中国回忆录(1921-1927)》

达林著,侯均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达林自1921年起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之一,后在青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部工作。曾三次来中国工作,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曾在1922年以共产国际全权代表的身份同孙中山谈判,大革命失败前夕,又随同广州国民政府北迁武汉。本书是记述了他在这些事件中的见闻和对中国革命和一些领导人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其中的一些史料也存在商榷的地方。

2.《紫禁城的黄昏:“帝师”眼中的溥仪和近代中国》

庄士敦著,张昌丽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本书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他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从中反映出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

3.《朗宁回忆录:从义和团到人民共和国》

(加)朗宁著,孙法理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1894年朗宁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传教士家庭。1945年11月26日抵达重庆,任加拿大驻重庆使馆参赞。1946年4月24日加拿大驻华使馆迁往南京,朗宁曾任加拿大驻南京使馆临时代办、加拿大外交部远东司司长。本书是根据出生在中国的加拿大外交家切斯特·朗宁的日记、笔记和回忆所编写的回忆录,该书前一大半是从慈禧太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1951年的中国历史,后一小半是关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历史,书中所记录的是他的亲见亲闻。另外,本书还记载了些一般中国人也未必知道的情况,例如: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和欧洲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对立,毛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实际上的断绝等。

4.《罗易回忆录》

(印度)M.N.罗易著。商务印书馆,1978。

罗易(1887-1954),出身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1920年,他接受列宁的邀请,率墨共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担任要职,从此参与共产国际的重要事务。1926年,罗易衔命到中国,以共产国际特使的身份“指导中国革命”。这本回忆录,记述了他在1915年-1923年期间的革命经历。对研究中国大革命期间中国革命有重大价值。

5.《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

这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博士写的一本在华回忆录。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作为一个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司徒雷登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本身也是很好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是司徒雷登在该书中关于当初建造燕京大学的一段论述摘录:

“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大学的建筑要采用中国的式样。外部设计得线条优美,颜色鲜艳,而主要的结构全部是钢骨水泥,要有近代的采光、取暖和上下水道的设施。这样,那些建筑的本身就是我们的教育宗旨:保留住中国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水塔装潢成了一个十三级的浮屠(塔),在我们校园里,它可能最有特点。我们整复了旧时花园的景致,加上了我们的栽植,从附近的废园(圆明园)那里移来了石雕,并从几个景点移来的几个亭阁。其中一个亭子是在湖的岛上,是亨利·卢斯(Henry R Luce)赠与的,成了他父亲卢斯(Luce)博士的永久纪念。在另一个亭子里安置了一个音色清脆的庙钟,那个大钟在校园里敲点报时。多年来,很多来访者说燕京的校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我们自己几乎也就相信了那个说法。它的确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学校和它的国际性理想的依恋。至少在一个方面,这个现实比我的理想还要美好。”

6.《西行漫记》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东方出版社,2010.

本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7.《旅华岁月》

海伦·斯诺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本书是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个夫人海伦·斯诺记述作者1931年来华到1940年底离开亚洲期间的经历。在书中回忆了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国革命领袖以及进步人士的交往。留下了可供读者参考的众多史料,并且对血多人物和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8.《中国的战歌》

史沫特莱著。作家出版社,1986。

书中详细介绍了1928年至1941年她在中国的见闻,真实的记载了她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以及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华北、中南和华东抗日战场的情景,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和抗日战争有一定价值。

9.《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贾宗谊/钱雨润译。新星出版社,2015。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是爱泼斯坦的自传,记载了他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亲历中国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的传奇一生。在这本回忆录中,爱泼斯坦这样表达自己的信念:“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他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10.《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

〔美〕哈雷特·阿班著,杨植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11.《战士之路——飞虎将军陈纳德回忆录》

克莱尔·李·陈纳德著,曹磊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

《战士之路》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二次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克莱尔·李·陈纳德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自1937年应约赴中国,招募飞行员并组建中国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并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赴昆明筹办航空学校的艰难历程,同时记录了中国军民抗日惨烈悲壮的情景。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由陈纳德为大队指挥官,被称为“飞虎队”。1942年,美国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14航空队少将司令。至抗战结束,陈纳德率领的驻华美军航空队击落敌机超过3000架,摧毁船舶110万吨,火车机车1225辆,车厢712具,卡车4836辆,破坏桥梁356座,为中国抗日立下卓越功勋。本书不仅细致入微描述了每一场战斗的场景和战术讲解,而讲述陈纳德个人成长的感悟及对整个战争的深入思考。

12.《抓住龙尾——戴维斯在华回忆录》

约翰·佩顿·戴维斯著。商务印书馆,1996。

本书记述了戴维斯在中国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以及后来在华任外交官的阅历和见闻。最后担任驻华美国司令、蒋介石的盟军参谋长史迪威的政治顾问,并曾随美国军事观察组访问延安。他在任职期间与美英和国民党军政要人以及中共领导人有广泛接触。本书就是他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和个人观感。

13.《中国的双星》

(美)卡尔逊(E.F.Carlson) 著,祁国明/汪杉译。新华出版社,1987。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1896.2.26 - 1947.5.27) ,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曾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卫队长,美国驻华武官。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跋涉2000英里,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回国后竭力宣传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和禁止对日贸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运用八路军打了就跑的战术两次率部袭击马金岛和瓜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1.《中国回忆录(1921-1927)》

达林著,侯均初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达林自1921年起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之一,后在青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部工作。曾三次来中国工作,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曾在1922年以共产国际全权代表的身份同孙中山谈判,大革命失败前夕,又随同广州国民政府北迁武汉。本书是记述了他在这些事件中的见闻和对中国革命和一些领导人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其中的一些史料也存在商榷的地方。

2.《紫禁城的黄昏:“帝师”眼中的溥仪和近代中国》

庄士敦著,张昌丽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本书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他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从中反映出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

3.《朗宁回忆录:从义和团到人民共和国》

(加)朗宁著,孙法理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1894年朗宁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传教士家庭。1945年11月26日抵达重庆,任加拿大驻重庆使馆参赞。1946年4月24日加拿大驻华使馆迁往南京,朗宁曾任加拿大驻南京使馆临时代办、加拿大外交部远东司司长。本书是根据出生在中国的加拿大外交家切斯特·朗宁的日记、笔记和回忆所编写的回忆录,该书前一大半是从慈禧太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1951年的中国历史,后一小半是关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历史,书中所记录的是他的亲见亲闻。另外,本书还记载了些一般中国人也未必知道的情况,例如: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和欧洲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对立,毛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实际上的断绝等。

4.《罗易回忆录》

(印度)M.N.罗易著。商务印书馆,1978。

罗易(1887-1954),出身于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1920年,他接受列宁的邀请,率墨共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担任要职,从此参与共产国际的重要事务。1926年,罗易衔命到中国,以共产国际特使的身份“指导中国革命”。这本回忆录,记述了他在1915年-1923年期间的革命经历。对研究中国大革命期间中国革命有重大价值。

5.《原来他乡是故乡:司徒雷登回忆录》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

这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博士写的一本在华回忆录。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作为一个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司徒雷登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本身也是很好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是司徒雷登在该书中关于当初建造燕京大学的一段论述摘录:

“我们一开始就决定大学的建筑要采用中国的式样。外部设计得线条优美,颜色鲜艳,而主要的结构全部是钢骨水泥,要有近代的采光、取暖和上下水道的设施。这样,那些建筑的本身就是我们的教育宗旨:保留住中国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水塔装潢成了一个十三级的浮屠(塔),在我们校园里,它可能最有特点。我们整复了旧时花园的景致,加上了我们的栽植,从附近的废园(圆明园)那里移来了石雕,并从几个景点移来的几个亭阁。其中一个亭子是在湖的岛上,是亨利·卢斯(Henry R Luce)赠与的,成了他父亲卢斯(Luce)博士的永久纪念。在另一个亭子里安置了一个音色清脆的庙钟,那个大钟在校园里敲点报时。多年来,很多来访者说燕京的校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我们自己几乎也就相信了那个说法。它的确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学校和它的国际性理想的依恋。至少在一个方面,这个现实比我的理想还要美好。”

6.《西行漫记》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东方出版社,2010.

本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7.《旅华岁月》

海伦·斯诺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本书是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个夫人海伦·斯诺记述作者1931年来华到1940年底离开亚洲期间的经历。在书中回忆了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我国革命领袖以及进步人士的交往。留下了可供读者参考的众多史料,并且对血多人物和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8.《中国的战歌》

史沫特莱著。作家出版社,1986。

书中详细介绍了1928年至1941年她在中国的见闻,真实的记载了她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以及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华北、中南和华东抗日战场的情景,对于研究中国近代革命和抗日战争有一定价值。

9.《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贾宗谊/钱雨润译。新星出版社,2015。

《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是爱泼斯坦的自传,记载了他投身中国革命与建设,亲历中国从民族解放到改革开放的传奇一生。在这本回忆录中,爱泼斯坦这样表达自己的信念:“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里,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他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10.《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

〔美〕哈雷特·阿班著,杨植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11.《战士之路——飞虎将军陈纳德回忆录》

克莱尔·李·陈纳德著,曹磊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

《战士之路》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二次大战时在中国作战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指挥官克莱尔·李·陈纳德的回忆录。讲述了他自1937年应约赴中国,招募飞行员并组建中国第14志愿轰炸机中队,并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之后赴昆明筹办航空学校的艰难历程,同时记录了中国军民抗日惨烈悲壮的情景。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正式成立,由陈纳德为大队指挥官,被称为“飞虎队”。1942年,美国志愿航空队并入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为14航空队少将司令。至抗战结束,陈纳德率领的驻华美军航空队击落敌机超过3000架,摧毁船舶110万吨,火车机车1225辆,车厢712具,卡车4836辆,破坏桥梁356座,为中国抗日立下卓越功勋。本书不仅细致入微描述了每一场战斗的场景和战术讲解,而讲述陈纳德个人成长的感悟及对整个战争的深入思考。

12.《抓住龙尾——戴维斯在华回忆录》

约翰·佩顿·戴维斯著。商务印书馆,1996。

本书记述了戴维斯在中国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以及后来在华任外交官的阅历和见闻。最后担任驻华美国司令、蒋介石的盟军参谋长史迪威的政治顾问,并曾随美国军事观察组访问延安。他在任职期间与美英和国民党军政要人以及中共领导人有广泛接触。本书就是他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和个人观感。

13.《中国的双星》

(美)卡尔逊(E.F.Carlson) 著,祁国明/汪杉译。新华出版社,1987。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1896.2.26 - 1947.5.27) ,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曾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卫队长,美国驻华武官。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跋涉2000英里,获得许多第一手资料,回国后竭力宣传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和禁止对日贸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运用八路军打了就跑的战术两次率部袭击马金岛和瓜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相关内容

  •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 厦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第一讲课件! 第一讲.导言:多元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史"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二."中国近代史"中的"晚清史":事件与脉络 三.关于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建议 四.中国近代史之研究趋势 ...

  • 论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 作者:忻平 学术月刊 1997年10期 [内容提要] 在理论上,孙中山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与平等为现代化方案的基本前提:实现以自由.平等.民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方案的核心:建立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为现代化方案的基础.而在实施和推行方面,则致力于将理论化为实践,直接促发国民革命,并以三民主义 ...

  •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上限):有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视16世纪中叶或稍后的明清之际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人物是尚钺. 第二种:视183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人物为来新夏. 第三种:视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大 ...

  • [顾维钧回忆录]重新出版记
  •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职业外交家,有着传奇性的一生.他担任过外交总长,国务总理.驻美.英.法公使.大使,后期又出任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逾半个世纪,经历过一系列中外关系的大事.而<顾维钧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权威记录,历久不衰. ...

  • 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
  • 50年来的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作译介Ξ 雷 颐 ,"输 ;而对外国学者中国史研,,更有助于我们在一定"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但国外中国史研究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年)对其译介虽多,终也只能是"取一瓢饮",因此这种译介的态度和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第15课
  • 第15课 辛亥革命 编写者 孙芳 审核者 高秀泉 贝艳 2010-11-19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① 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 来挽救统治危机. 2. ...

  • 日本近代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
  • 第26卷第2期2013年2月 医学与社会Medicineand Society V01.26NO.2 F曲.2013 ・87・ 日本近代医学教育对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 赵耸婷啦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州,350108:2温州医学院,温州,325035 摘要通过对日本近代医学教育发展及其特征的概述 ...

  • 近代史作业:读[直击辛亥革命]有感
  • 读<直击辛亥革命>有感 信管一班 之前一直想要了解下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但是总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无暇看书,后来历史课的作业,让我有了一个契机来搜寻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图书,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这么一本吸引我的书--<直击辛亥革命>. 这本书主要是伦敦<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 ...

  • 10.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案
  • 第10课 北洋军阀的统治 宋应贵 知识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知识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历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