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原文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鉴赏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像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原文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鉴赏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读者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像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之无情。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相关内容

  • 浅谈唐代桃源主题诗歌中的爱情诗
  • 2008年第3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口 浅谈唐代桃源主题诗歌中的爱情诗 酒利波 (太原大学,山西太原030009) [摘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诗中就有许多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 中有一些诗属于爱情诗.这类诗歌的出现是两个桃源传说合流的结果.桃源主题爱 ...

  • 戴望舒经典爱情诗:雨巷
  • 戴望舒经典爱情诗:雨巷 A Lane In The Rain(双语对照) A Lane in the Rain 雨巷 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I wander along a long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Hopin ...

  • 七夕情人节送女友的爱情诗词句大全
  • 七夕情人节送女友的爱情诗词句大全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辛弃疾<念奴娇>) 楼空人去 ...

  • 李商隐[无题两首 其二]"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全诗诗文解释赏析
  • 李商隐<无题两首 其二>"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 宵细细长"全诗诗文解释赏析 无题两首 其二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诗文解释] 层层日幕深垂遮掩 ...

  • 中国古往今来情诗100首
  • 中国古往今来情诗100首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不论生死离别,都跟你说定了,我要牵着你的手,和你 ...

  • 最经典优美古代爱情诗100句
  • 经典优美古代爱情诗100句 柳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秦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李白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佚名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 郑愁予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 ...

  • 雨巷 导学案
  • 诗 两 首--雨巷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学会多角度解读诗歌. 2. 通过诵读.联想.想象.鉴赏,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朦胧的情境美. [助学资料] 1.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县人,是中国 ...

  • [雨巷]优秀教案2
  •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 ...

  • [雨巷]优秀教案
  • <雨巷>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重难点:分析"雨巷"."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