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教学框架

2009.9

一、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目标

1.学说。指人们为解释自然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经济学则是解释经济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

①解释,是对体系化理论的定位。我们一般描述人们对复杂现象了解、认识,按其认识深度分别采用说明、解释、揭示三个概念。解释居中,高于说明,低于揭示。意味其体系化理论仍然可能是不完备的,存在发展空间。经济学远没有达到揭示经济社会复杂现象的水平。

②解释,通过体系化理论实现人们对现象认识的描述。解释与体系化理论等价。体系化理论不是现象本身,不能创造现象。但在体系化理论指导下可形成技术、规则、政策等行为,

③体系化,意味构成其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概念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并联系在一起组成完备的系统。

2.经济学研究目标。是对解释的目的即体系化理论界定。目标不同,构成解释的理论不同。目前经济学研究目标的描述;

①解释资源如何配置。表述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②解释行为主体的行为和结果。主体包括个体、企业、国家。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③解释市场的运行机理。行为主体在市场的行为和结果。

经济学是从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决策行为方面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其提出行为主体市场选择行为依据的目标和条件。

二、经济学体系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西方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评述”提要这里不是对经济学说的发展作系统地介绍,而是通过简要的勾勒出一个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的框架,提供一些背景分析材料,同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明确研究主题,并追索一下他的发展轨迹。这是我们深刻认识与把握理论并有所创新的基础。

所谓经济学主题思想,反映人们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活动水平,形成不同的主题背景。但有一些思想内容是超越时代的、跨时期的。按照拉卡托斯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这些主题构成了经济理论的内核。从历史角度考察,很多经济学主题向古典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1.人类经济实践与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2.近代科学方法为形成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环境。

3.政策导向的早期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理论。

4.经济学说的诞生:亚当.斯密《国富论》。

5.李嘉图的经济学方法与古典经济学派。

6.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三、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通过建立行为主体市场(交易)选择行为的目标和依据条件的理论体系,解释经济活动现象。该理论包括;

1.界定行为主体概念、市场概念、各行为概念、各行为目标的概念、实现选择目标的条件概念等理论;按概念内涵可定义相关要素(因素)、设定相关变量。

2.建立描述各概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关系的决定要素与决定机制。

3.建立分析偏离各概念标准内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

4.基于理论模型给出经济现象的解释结论与政策空间。讨论①:各概念的界定可以是非独立的,交叉的。按概念内涵可设定出的相关变量,可以是数量的、也可以是序列的、定性的。讨论②:变量的逻辑关系也可以称为决定关系,反映其关系的模型称为理论模型或决定模型。如反映产出与投入关系的生产函数y=f(x1,x2),称产出y为被决定变量,两种投入要素x1和x2为决定变量。两者的关系f则称为决定机制。

讨论③:经济学中的市场内涵由按一定规则的行为主体自主交易界定。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通过交易实现。因此交易等价于市场、交易也等价于选择,可以推论市场等价选择。作为选择的方式的市场,也是理论体系的命题。讨论④:行为目标,在经济学中被界定为保证交易的实现,交易主体共同接受。所以其一定处于最优的、均衡的状态。因此均衡等价于最优。均衡状态的决定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的目标。讨论⑤:行为选择的条件,指行为主体实现最优目标、均衡状态的条件;其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和主线,标示经济学理论对经济现象解释的结论。采用线性规划及函数微分极值方法,可得到均衡状态条件。当然需要假定理论模型各变量连续。讨论⑥:政策空间。此政策概念是广义的,指被决定变量可以向均衡状态发展时,所容许决定变量可调整的方向和程度。

四、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

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体系实现了与理论逻辑高度的一致性。该体系由德布鲁-阿罗两位经济学家,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的基础上,1954年开始1972完成的。

第一,提出基于偏好理论的理性假设,作为经济学体系化理论的逻辑起点。

1.用其界定行为主体、主体行为目标和实现目标条件。以人们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构建理性偏好概念,作为理论体系的假设前提。其一般性、普适性、合理性,解决了传统经济学中稀缺性和经济人假设概念边界不清,基数效用存在主观性两大缺陷。理性偏好所具有的逻辑严密性、提升了经济学的科学性。

2.基于理性定义可形成,理性行为分析、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三个框架。理性主体行为是主线,是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的基础和比较坐标。

3.建立基于偏好关系的效用理论。此为德布鲁的创新性工作。为传统经济学分析逻辑,构建了严密的理性偏好假设基础。利用凸组合概念合理说明了效用函数曲线的凹性、等效无差异曲线的凸性等等。

第二,理性行为主体基于偏好,即仅存在机会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第三,理性行为主体基于规则(技术),即存在沉淀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第四,针对现象不确定性的不完全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理论。

第五,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

第六,市场机制有效性评价,制度分析,及市场机制失效条件与改善理论。第七,行为主体的非独立选择,即行为主体博弈选择及机制设计理论。

五、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学习目的1: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复杂经济社会现象研究的能力。①从现象中提出问题的能力;②运用经济学分析逻辑,建立问题研究的框架和模型,提出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的能力;③借助理论决定模型,开展经验研究,提出政策空间的能力。学习目的2:借助经济学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方法:听课与自学结合,自学为主。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教学框架

2009.9

一、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目标

1.学说。指人们为解释自然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经济学则是解释经济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

①解释,是对体系化理论的定位。我们一般描述人们对复杂现象了解、认识,按其认识深度分别采用说明、解释、揭示三个概念。解释居中,高于说明,低于揭示。意味其体系化理论仍然可能是不完备的,存在发展空间。经济学远没有达到揭示经济社会复杂现象的水平。

②解释,通过体系化理论实现人们对现象认识的描述。解释与体系化理论等价。体系化理论不是现象本身,不能创造现象。但在体系化理论指导下可形成技术、规则、政策等行为,

③体系化,意味构成其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概念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并联系在一起组成完备的系统。

2.经济学研究目标。是对解释的目的即体系化理论界定。目标不同,构成解释的理论不同。目前经济学研究目标的描述;

①解释资源如何配置。表述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②解释行为主体的行为和结果。主体包括个体、企业、国家。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③解释市场的运行机理。行为主体在市场的行为和结果。

经济学是从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决策行为方面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其提出行为主体市场选择行为依据的目标和条件。

二、经济学体系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西方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评述”提要这里不是对经济学说的发展作系统地介绍,而是通过简要的勾勒出一个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的框架,提供一些背景分析材料,同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明确研究主题,并追索一下他的发展轨迹。这是我们深刻认识与把握理论并有所创新的基础。

所谓经济学主题思想,反映人们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活动水平,形成不同的主题背景。但有一些思想内容是超越时代的、跨时期的。按照拉卡托斯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这些主题构成了经济理论的内核。从历史角度考察,很多经济学主题向古典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1.人类经济实践与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2.近代科学方法为形成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环境。

3.政策导向的早期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理论。

4.经济学说的诞生:亚当.斯密《国富论》。

5.李嘉图的经济学方法与古典经济学派。

6.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三、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通过建立行为主体市场(交易)选择行为的目标和依据条件的理论体系,解释经济活动现象。该理论包括;

1.界定行为主体概念、市场概念、各行为概念、各行为目标的概念、实现选择目标的条件概念等理论;按概念内涵可定义相关要素(因素)、设定相关变量。

2.建立描述各概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关系的决定要素与决定机制。

3.建立分析偏离各概念标准内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

4.基于理论模型给出经济现象的解释结论与政策空间。讨论①:各概念的界定可以是非独立的,交叉的。按概念内涵可设定出的相关变量,可以是数量的、也可以是序列的、定性的。讨论②:变量的逻辑关系也可以称为决定关系,反映其关系的模型称为理论模型或决定模型。如反映产出与投入关系的生产函数y=f(x1,x2),称产出y为被决定变量,两种投入要素x1和x2为决定变量。两者的关系f则称为决定机制。

讨论③:经济学中的市场内涵由按一定规则的行为主体自主交易界定。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通过交易实现。因此交易等价于市场、交易也等价于选择,可以推论市场等价选择。作为选择的方式的市场,也是理论体系的命题。讨论④:行为目标,在经济学中被界定为保证交易的实现,交易主体共同接受。所以其一定处于最优的、均衡的状态。因此均衡等价于最优。均衡状态的决定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的目标。讨论⑤:行为选择的条件,指行为主体实现最优目标、均衡状态的条件;其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和主线,标示经济学理论对经济现象解释的结论。采用线性规划及函数微分极值方法,可得到均衡状态条件。当然需要假定理论模型各变量连续。讨论⑥:政策空间。此政策概念是广义的,指被决定变量可以向均衡状态发展时,所容许决定变量可调整的方向和程度。

四、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

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体系实现了与理论逻辑高度的一致性。该体系由德布鲁-阿罗两位经济学家,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的基础上,1954年开始1972完成的。

第一,提出基于偏好理论的理性假设,作为经济学体系化理论的逻辑起点。

1.用其界定行为主体、主体行为目标和实现目标条件。以人们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构建理性偏好概念,作为理论体系的假设前提。其一般性、普适性、合理性,解决了传统经济学中稀缺性和经济人假设概念边界不清,基数效用存在主观性两大缺陷。理性偏好所具有的逻辑严密性、提升了经济学的科学性。

2.基于理性定义可形成,理性行为分析、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三个框架。理性主体行为是主线,是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的基础和比较坐标。

3.建立基于偏好关系的效用理论。此为德布鲁的创新性工作。为传统经济学分析逻辑,构建了严密的理性偏好假设基础。利用凸组合概念合理说明了效用函数曲线的凹性、等效无差异曲线的凸性等等。

第二,理性行为主体基于偏好,即仅存在机会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第三,理性行为主体基于规则(技术),即存在沉淀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第四,针对现象不确定性的不完全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理论。

第五,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

第六,市场机制有效性评价,制度分析,及市场机制失效条件与改善理论。第七,行为主体的非独立选择,即行为主体博弈选择及机制设计理论。

五、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学习目的1: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复杂经济社会现象研究的能力。①从现象中提出问题的能力;②运用经济学分析逻辑,建立问题研究的框架和模型,提出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的能力;③借助理论决定模型,开展经验研究,提出政策空间的能力。学习目的2:借助经济学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习方法:听课与自学结合,自学为主。


相关内容

  • 第十讲.我国市场经济及其微观基础=
  • 第十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微观基 础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国有企业的改革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一.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一.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 (一)关于&q ...

  •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
  •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平狄克.范里安谁的好? 1.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人大版. 此书乃标准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在美国多个大学供mba采用,国内英文版有清华版,中文版有人大版.此书内容适中,主题广泛,均是各部分理论之要点,不旁及其他分歧内容,其中定价部分较为详细.图形清晰,语言流畅.所采用数 ...

  • 中级微观经济学第1讲基本模型
  • 中级微观经济学 2011年秋 教师信息   毛亮Email: [email protected]: (o) 0755-26538086, (c) [1**********] 课程信息  教材教材:<微观经济学>微观济学(第第七版版),平狄克.鲁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 ...

  • 经济学入门书籍推荐
  • 西方经济学入门书籍推荐 一.无微积分基础,且无经济学基础. 1.曼昆(Mankiw),<经济学原理>(Principle of Economics).回复里最多的. 曼昆他本人是信奉新凯恩斯学派的.这本书为经济学入门者量身打造的,不过本专业很少用这本.主要特点:行文简单.说理浅显.文中有 ...

  • 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 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陈志俊 张昕竹 ***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经济学发展至今,它的几十个分支学科之间不断地分化与融合使其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学科体系.虽然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总体上,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两个核心概念上的一系列公理化的研究方 ...

  • 经济学教材推荐
  • 经济学教材推荐 一.入门教材:人大版<经济科学译丛系列> 1.曼昆<经济学原理> 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 ...

  •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
  •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5日 11:23  新浪财经 作者:陈东琪/张亚斌 [内容提要]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与体系构建始于80年代中期,此后20多年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吴敬琏.胡汝银.张曙光.樊纲等从中国经济实践出 ...

  •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_史建平
  • 银行业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理论研究综述 史建平 高 宇 内容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们深刻反思危机带来的教训,开始积极寻求各种解决方案.针对本次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缺位问题,理论界普遍提倡加强金融监管,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实践中,各国监管部门也逐渐意识到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重 ...

  • 宏观审慎监管_概念_特点与政策框架
  • INNER MONGOLIA BANKING RESEARCH 2009.7 专稿 宏观审慎监管: 概念.特点与政策框架 成家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北京 100140) 内容摘要:经济金融危机的加剧与金融自由化推动监管理念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演进.后者相较于前者在监管目的.监管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