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咏雪]

《世说新语 咏雪》

塘沽六中 汤霞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C.俄而雪骤(俄而:一会儿)

D.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与儿子、女儿一起讲解文章的意思。

B.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C.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C.《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D.《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是表示对后一比喻的赞赏,对前一比喻的嘲笑。

《童趣》

塘沽六中 汤霞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之:(1)昂首观之 (2)使之冲烟而飞鸣

C. 观:(1)昂首观之 (2)作青云白鹤观

D. 以:(1)徐喷以烟 (2)以丛草为林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心里向往,就真的有成百上千的鹤飞来了。

C.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译: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D.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译:把草丛当作森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块碎石凸起者当作山丘,凹陷者当作山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童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B.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癞虾

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

C.本文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D. 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两小儿辩日》

塘沽六中 汤霞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问其故(故:缘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离开) D. 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译: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C.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

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D.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是比你更见多识广的人呢?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B.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C.本文中两小儿辩斗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小孩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儿从大小角度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看问题。

D. “孔子不能决”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

参考答案:

《世说新语 咏雪》1、B 2、A 3、D

《童趣》1、B 2、B 3、B

《两小儿辩日》1、C 2、D 3、B

《世说新语 咏雪》

塘沽六中 汤霞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B.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儿子和女儿)

C.俄而雪骤(俄而:一会儿)

D.撒盐空中差可拟(拟:相比)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与儿子、女儿一起讲解文章的意思。

B.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C.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C.《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D.《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是表示对后一比喻的赞赏,对前一比喻的嘲笑。

《童趣》

塘沽六中 汤霞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下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之:(1)昂首观之 (2)使之冲烟而飞鸣

C. 观:(1)昂首观之 (2)作青云白鹤观

D. 以:(1)徐喷以烟 (2)以丛草为林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心里向往,就真的有成百上千的鹤飞来了。

C.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译: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D.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译:把草丛当作森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块碎石凸起者当作山丘,凹陷者当作山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童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B.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癞虾

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

C.本文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D. 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两小儿辩日》

塘沽六中 汤霞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问其故(故:缘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离开) D. 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2、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译: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C.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

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D.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是比你更见多识广的人呢?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B.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C.本文中两小儿辩斗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小孩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儿从大小角度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看问题。

D. “孔子不能决”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

参考答案:

《世说新语 咏雪》1、B 2、A 3、D

《童趣》1、B 2、B 3、B

《两小儿辩日》1、C 2、D 3、B


相关内容

  • 22[世说新语]二则_背景知识
  • 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小说.<世说新语>就是这一时期志人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世说新语>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 ...

  • 魏晋人物品评与诗话之滥觞--中国文学网
  • 张海明 内容提要 关于诗话之起源,主要有源自钟嵘<诗品>说和源自唐人<本事诗>说两种.两说皆不无道理,但从宋初诗话之体例.内容与形成过程来看,魏晋人物品评.雅谈及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小说的影响似更值得关注.姑不论钟嵘<诗品>与魏晋人物品评及雅谈之 ...

  • [世说新语]导读
  • 一本意趣盎然的小书 ------<世说新语>导读 <世说新语>是一部意趣盎然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载了东汉到魏晋之间,一群特立独行的名士的轶闻琐事,或记其情感个性,或录其才性识见,或载其语言风貌,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 ...

  •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世说新语>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体会<世说新语&g ...

  • 读[世说新语]有感
  • 读<世说新语>有感 <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时期士族阶级的逸闻轶事.<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是临川王刘义庆,南朝彭城人(江苏铜山县人),就是徐州人氏.在没有读<世说新语>之前,想起魏晋南北朝人物,我会说"是真名士,自 ...

  • 世说新语--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 读书心得交流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世说新语> 瑞安市实验小学 黄 妙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和他的门下文人编撰而成.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为人简约恬淡,爱好文学,所以他有能力编撰此书.南朝梁刘孝标为此书作注,由于宋梁两个朝代间隔短暂,所以刘孝标在注中引证了大量目前已经佚 ...

  • "[世说新语]导读"公开课教案
  • "<世说新语>导读"公开课教案 2008-11-4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二.积累文言语感,培养借助注释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三.学习<世说新语>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人物描写的片段练习 ...

  • 关于魏晋人物的事迹
  • 关于魏晋人物的事迹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一日突然对司马昭说道:"余早年曾游历东平,颇喜其人情风土." 司马昭一听,立马任其为东平太守.阮籍走马上任,先查看了府宅官衙,当即下令,拆除府邸内重重叠叠的墙壁.使原本在各自房内办公的官员,一下子处在可相互监视.内外沟通,而阮籍又能一览无余 ...

  •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 ...

  •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儿童观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儿童观 作者:黄沁茗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3期 内容摘要:魏晋时期,随着"人的觉醒",少年儿童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尊重儿童.赏识儿童.鼓励儿童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