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老·韩非子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不用。故曰:“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

翟人有獻丰孤、玄貌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爲罪。”夫治國者以名號爲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爲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爲溲器,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虞君欲屈產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宮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慘)於欲得。”

邦以存爲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爲常,富貴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爲足矣。”

楚庄王既胜,狩於河壅,歸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此不以其邦爲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孫叔敖之謂也。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日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故曰:“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故曰:“君子終日行,不离輜重”也。邦者,人君之輜重也。主父生傳邦,此离其輜重者也,故雖有代、云中之樂,超然已無趙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輕於天下。無勢之謂輕,离位之謂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主父之謂也。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君人者,輕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复得也。簡公失之於田成,晉公失之於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賞罰者,邦工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胜君。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爲德;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爲威。人君見賞,而人臣用其勢;人君見罰,人巨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越王入宦於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吳兵既胜齊人於艾陵,張之於江、濟,強之於黃池,故可制於五湖。故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晉獻公將欲襲虞,遺之以璧馬;智伯將襲仇由,遺之以廣事。故曰:“將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處小弱而重自卑謂,損“弱胜強”也。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空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欺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之病以爲功。”居十日,扁鵲复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体通,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從事焉。

昔晉公子重耳出亡,過鄭,鄭君不禮。叔瞻諫曰:“此賢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積德。”鄭君不听。叔瞻又諫臼:“不厚待之,不若殺之,無令有后患。”鄭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晉邦,舉兵伐鄭,大破之,取八城焉。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而伐虢,大夫宮之奇諫曰:“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普滅虢,明日虞必隨之亡。”虞君不听,愛其璧而假之道。晉已取虢。還,反滅虞。此二臣者皆爭於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則叔瞻、宮之奇亦虞、鄭之扁鵲也,而二君不听,故鄭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

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飾,以爲象箸必不加於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寂霍,必旌、豹象、豹胎;旌、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爲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從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勾踐入宦於吳,身執干戈爲吳馬洗馬,故能殺夫差於始蘇。文王見詈於王門,顏色不變,而武王擒紂於牧野。故曰:“守柔曰強。”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爲君子器,不宜爲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爲寶,我以不受子玉爲寶。”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涂。馮曰:“事者,爲也;爲生子時,知者無常事。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王壽因焚其書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篋。此世之所過也,而王壽复之,是學不學也。故曰:“學不學,复歸眾人之所過也。”

夫物有常容,因乘從導之。因隨物之容,故靜則建乎德,動則順乎道。宋人有爲其君以象爲楮葉者,三年而成。丰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功食祿於宋邦。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資而載一人之身,不隨道理之數而學一人之智,此皆一葉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以一人力,則后稷不足;隨自然,則臧獲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爲世。”

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耳目竭於聲色,精神竭於外貌,故中無主。中無主,則禍福雖如丘山,無從識之。故曰:“不出於戶,可以知天下;不窺於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實也。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於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心御之所貴,馬体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后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子馬?此君之所以后也。”白公胜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銳貫頤。血流至於地而不知。鄭人聞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此言智周乎遠,則所遺在近也。是以圣人無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視,故曰:“不見而明。”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爲而成。”

楚庄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爲也。右司馬御座而与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爲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惊人。子釋之。不谷知之矣。”處半年,乃自听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胜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庄王不爲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亦,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庄爲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胜負,故臞(qú)。今先王之義胜,故肥。”是以志之難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謂強。”

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費仲來求,因予之。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也。周惡賢者之得志也,故予費仲。文王舉太公於渭濱者,貴之也;而資費仲玉版者,是愛之也。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韓非喻老譯文

天下太平,沒有戰爭,就叫做“靜”,連傳送緊急公文的車馬也用不上。所以《老子》上說:“歇下奔跑的馬,用來施肥。”天下不太平,爭戰不休,僵持數年不停止,將士的甲冑中生出虱子和卯,燕子和麻雀住進軍帳,可是軍隊依然不能返回。所以《老子》上說:“戰馬在郊外產馬駒子。”

翟人進獻豐狐皮和玄豹皮,晉文公接受下來,感嘆說:“豐狐和玄豹是因爲皮美麗纔給自己造成了災害。”治國者因有美名獲罪的,徐偃王就是一例;因擁有城池和土地獲罪的,虞國和虢國就是明証。所以《老子》上說:“罪過沒有比引起欲望更大的了。”

智伯兼併了范氏和中行氏,又不停地進入趙國、韓國和魏國反戈一擊。智伯兵敗晉陽,死在高梁東邊,封地被瓜分。他的頭蓋骨被油漆漆過當了炊具。所以,《老子》上說:“災禍沒有大於不知足的了。”

虞君想要得到屈地生的良馬、垂棘產的美玉,不聽宮之奇的勸說,結果落得個國破身亡。所以說沒有別的災難能比得上欲利貪得所招來的災難那樣慘痛了。

國家的根本是求得生存,只有生存纔有稱王稱霸的可能;自身的根本是活著,只有活著纔有富貴的可能。不讓貪欲來控制自己,就不會亡國喪身。所以《老子》上說:“懂得滿足纔會感到滿足。”

國家只有長期的安定,纔會成就霸業;人身只有生存,纔可以考慮富貴。所以不要自己害自己,這樣國家不滅亡,人也不會遭難。因此說:“知足者纔能算是足夠了。”

楚莊王已經得勝,在河雍打完獵,回去後賞賜孫叔敖。孫叔敖請求封漢水附近的沙石土地。根據楚國法令規定,封地在受封者的第二代收回。可是唯獨沒有收回孫叔敖的封地。因他的封地太貧瘠了。這反倒使他的子孫多代亨有這塊封地。所以《老子》上說:“善於建立的不能被拔掉,善於緊抱的掙不脫,子孫因此世代祭祀不斷。”孫叔敖就是這樣啊!

大權控制君主手中叫做重,不離開君位叫做靜,君權重就能役使輕,君靜就能駕馭浮躁。所以《老子》上說:“君子終日行走,決不離開裝載輜重的車輛。”國家就是君主的輜重。趙主父是大國的君主,即使自己被天下人輕視。沒有權勢就叫做輕,離開了權位就是浮躁。最終落得個被囚禁餓死的結局。所以《老子》上說:“位輕會失去臣子,浮躁會丟掉君位。”趙主父就是這樣啊!

君主權勢重,就像魚到了深淵。君的權柄一旦落入臣子手中,就無法再得到了。齊簡公被田常奪去權力,晉軍被六卿控制了權柄,致使國破身亡。所以《老子》上說:“魚是不可以離開深淵的。”賞罰是國家的銳利武器,君主掌握了可以制約臣子,臣子掌握了就可制約君主。君主要行賞,臣子就會施捨一部分家產顯示自己的恩德;君主要處罰,臣子就會加重刑罰來顯示自己的權威。所以《老子》上說:“國家的銳利武器是不能出示給別人看的。”

越王做了吳國的官。勸說吳國討伐齊國,以此達到削弱吳國的力量。吳兵在艾陵打敗了齊國,勢力發展到了江、濟、黃池一帶,因此可以控制了五湖。所以說:“將要縮小他,必然要讓他先向外擴張;將要削弱他,必定先要使他強大。”晉獻公打算偷襲虞國,先贈送虞君玉壁良馬;智伯打算偷襲仇由國,先贈送對方一口大鐘。所以,《老子》上說:“要想得到,必定暫時給予。”辦事不露行跡,以求在天下建立功業,這就叫“微妙的明智。”有意處在弱小的地位,謙卑地克制自我,這就叫“以弱勝強。”

凡是有形的東西,大的全部由小的發展而來;久存的事物,多全都由少積聚而成。所以《老子》上說:“天下的難事都起於簡易,天下的大事都從細微處開始。”

要想控制事物就得從發端入手,所以《老子》上說:“辦難事要從易入手的地方做起,辦大事要從小處做起。”千丈長堤,會因螻蟻的洞穴而毀於一旦,百尺高房會被煙囪縫中冒出的火星焚毀。白圭修大堤注意堵塞螻蟻洞穴,老年人爲防火用泥堵塞煙囪的縫隙。因此,白圭沒遇到水災。老年人不會遭受火難,這都是小心地對待容易的事,進而避開了難事;認真地填塞微小的漏洞,進而避免了大禍。扁鵲拜見蔡桓侯,站了一會兒,說:“君主的病在表皮裡,不治就會加深。”蔡桓侯說:“寡人沒有病。”扁鵲走了出去。蔡桓侯說:“行醫的人專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炫耀自己醫術高明。”過了十天,扁鵲又來拜見,說:“君主的病已經到了肌膚,不治還會加深。”蔡桓侯還是不理,扁鵲只好走了。蔡桓侯更不高興了。過了十天,扁鵲再次來拜見,說:“君主的病在腸胃,不治會越來越重。”蔡桓侯不屑一顧地把頭扭向一邊,扁鵲只好告辭。蔡桓侯十分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看見了蔡桓侯,轉身就跑。蔡桓侯奇怪,派人追上他,問發生了什麼事。扁鵲說:“病在表皮,用藥物熏洗熱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膚,用針灸就可以治好;在腸胃,用清火去熱的湯藥可醫治;病到了骨髓,就由司命神管轄了,已經沒法治了。現在君主的病已經到了骨髓,我已經無能爲力,所以不想見到他了。”過了五天,蔡桓侯身體疼痛難忍,派人去找扁鵲,他已經逃到秦國去了。蔡桓侯很快病死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爲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晉公子重耳流亡途經鄭國時,鄭君對他很不禮貌。鄭大夫叔瞻勸諫說:“這是位德才兼備的公子,君主厚待他,可以積下恩德。”鄭君不聽從。叔瞻又勸諫說:“如不厚待,就應該殺掉,免得留下後患。”鄭君還是不聽從。等到晉公子返回晉國當了君主。發兵攻打鄭國。鄭國大敗,被奪去了八座城。

晉獻公用垂棘的玉璧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說:“不可以,虞虢兩國脣齒相依,相互救援是爲了各自的生存,並不是互施恩惠。晉國今天滅亡了虢,虞明天就隨之滅亡了。”虞君不聽從,接受了玉璧,借道給晉軍。晉軍亡了虢國。回軍途中順便滅亡了虞國。

叔瞻和宮之奇都想把禍端消滅在萌芽之中,可惜兩位君主不予采納。這兩位臣子就是鄭國和虞國的扁鵲。因兩位君主不接受,鄭國被攻破,虞國被滅亡。

《老子》上說:“事情尚安定時還容易對付,事情未顯露徵兆時還可以想辦法。”

商紂王製作象牙筷子,箕子感到害怕。它認爲使用象牙筷子必然不會再用陶缽子裝羹湯,必定要用犀角美丕製作的杯盤。既然使用象牙筷子和犀玉杯盤,必定不會再粗劣的食品,必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兒;既然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兒,必定不會再穿粗布短衣;住在茅草屋裡,必定要穿上層層華美的錦緞衣服,住上高大寬敞的房子。因害怕將來出現危險,所以害怕事情的開始。過了五年,商紂王設置肉林。設炮烙刑具,登上酒糟堆積成的小山。身臨盛酒的池子,終於導致國家滅亡。

箕子見做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要發生災禍,所以《老子》上說:“能看到事物的微小發端就叫做明。”

越王稱霸是不爲當苦差感到惱火,周武王稱王是不因辱罵感到苦惱。所以《老子》上說:“聖人之所以不苦惱,是因爲不把平常人感到苦惱的事看成是苦惱的,所以不苦惱。”

宋國有個鄉下人得到一塊璞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鄉下人說:“這是寶物,應成爲君子的器物,不應該被小人使用。”子罕說:“你把玉當成寶,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當成寶。”

鄉下人喜歡玉,子罕卻不喜,所以《老子》上說:“把沒有欲望當作欲望,不看重難得的財物。”

王壽背著書走路,在大路上見到了徐馮,徐馮說:“事在人爲,爲事的行動產生於當時的需要,所以聰明人做事沒有固定不變的辦法。書籍是記載言論的,言論產生於對事物的瞭解。瞭解事理的人是用不著藏書的。現在你爲什麼要背著書本走路呢?”於是,王壽燒掉了背著的書,高興得跳起舞來。有智者不憑空說教,聰明人用不著藏書的小箱子。這是世人公認的錯誤,王壽又犯錯了,這是學習不該學習的東西。所以《老子》上說:“學習不該學習的,就會走上眾人走過的錯路。”

萬物有常態,要善於加以引導。由於人們順著萬物的常態,所以靜止時能不失事物的本性,運動時能順應事物的法則。有個宋國人替君主用象牙製作楮葉。三年纔完成,寬窄與真葉相同,筋脈依依可見,連微毛和細芒也十分清晰,閃耀著光澤,混雜在楮葉中也難以分別真假。於是,此人因有功在宋國當了官。列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假使天地間三年纔能長出一片葉,那麼天下有葉子的植物就太少了。”不依靠自然界提供的條件,卻依靠一個人的技能;不順應自然界的法則,卻表現一個人的智巧。這都是三年製作一片楮葉的做法。冬天種莊稼,後稷也不能收獲糧食;豐年五穀茁壯,奴僕也不能使糧食欠收。靠一個人的力量,後稷也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順應自然,就會糧米滿倉。所以《老子》上說:“要依靠萬物的自然發展,不能勉強行事。”

趙襄子向王子期學習駕馭馬車,不久就同子期比賽。他接連同子期換了三次馬,結果每次都落後了。子期說:“技術全都交給你了,但你運用上有錯誤,駕馭車馬最重要的是,讓馬的身體與車子盡量安定,人的注意力與馬的動作盡量協調,而後纔能行得快,跑得遠。現在您落在後面時,想追上我,跑在前面又怕我追上。駕馭馬比賽爭先,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跑在後面。無論在前在後,您的心思都放在了我身上,這樣怎麼能和馬協調起來呢?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

白公勝想作亂,下朝時倒拿著馬鞭子。頂端的尖紮破了原頰,血流到了地上也不知道。鄭國人聽說了這件事,說:“連自己的面頰都忘了,還有什麼忘不了的呢?”所以《老子》上說:“路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這是說總想著遠的事,就會忘記眼前的事。因此,聖人沒有固定的行動,能夠統籌考慮遠近的事,纔不會陷於片面。所以《老子》上說:“不行走反而能弄懂許多事。”隨著時機應變,依靠客觀的條件行動,利用萬物的特性並設法獲利。所以《老子》上說:“不做事就能成功。”

楚莊王在位三年,沒發布政令,沒辦理政務。右司馬站在一旁,用隱語勸諫說:“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南方的土丘,三年不展翅,不飛也不叫,默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因爲羽翼還未豐滿;不飛不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不飛,一飛就沖天;雖然不鳴叫,一鳴驚人。你盡管放心,我已經明白了。”半年後,楚莊王開始處理政務,廢除了十件不合理的大事,辦理了九件急需辦理的大事,殺了五個大臣,提拔六個沒有做官的讀書人,楚國的治理大有起色。接下去興兵伐齊,在徐州打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國,在宋國會合諸侯,開始稱霸天下。楚莊王不讓小事影響自己的才智,纔得以成就大名;不提前顯露自已,纔建立了大的功業,所以《老子》上說:“貴重的器物製成得晚,驚世的樂章不輕意發出聲音。”

楚莊王想討伐越國,杜子勸諫道:“大王爲什麼要討伐越國呢?”楚莊王說:“因爲越國政事混亂,軍隊軟弱。”杜子說:“我雖說很無知,但深爲此事擔憂。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被秦、晉打敗後,喪失土地數百里,這說明楚國軍隊軟弱;有人在境內作亂,官吏無能爲力,這說明楚國政事混亂。可見楚國在兵弱政亂方面,並不比越國差。您卻要討伐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楚莊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頭。要想認識到困難,不在於能否看清別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說:“自己認識到自己纔叫做明察。”

子夏去見曾子。曾子說:“你怎麼這麼胖呢?”子夏回答說:“打了勝仗,所以胖了。”曾子說:“此話從何說起?”子夏說:“我在家見到先王宣揚的道理就感到敬仰,出門見到富貴榮華的樂趣心裡又很羡慕。兩者在心裡僵持不下,不分勝負,因而瘦了。現在先王宣楊的道理獲勝,所以胖了起來。”一個人立志的難處,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所以《老子》上說:“能自我戰勝的纔算強者。”周國有條精美的玉版,商紂王派膠鬲去索取,周文王不給,商紂王又派費仲去索取,周文王痛快地交給了他。這是因爲膠鬲有德有才而費仲是個奸佞的小人。周文王怕商朝有德有才的人得志,纔故意給了費仲。

周文王在渭濱提拔太公,是出於尊重他,把玉版交給費仲,是看中他得志能擾亂紂王國政。所以《老子》上說:“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可以利用的條件,聰明人也會變成糊塗蟲,這就叫做奧妙。”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靜,遽不用。故曰:“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攻擊不休,相守數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處帷幄,而兵不歸。故曰:“戎馬生於郊。”

翟人有獻丰孤、玄貌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嘆曰:“此以皮之美自爲罪。”夫治國者以名號爲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爲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爲溲器,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虞君欲屈產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宮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慘)於欲得。”

邦以存爲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爲常,富貴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爲足矣。”

楚庄王既胜,狩於河壅,歸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唯孫叔敖獨在。此不以其邦爲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絕。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孫叔敖之謂也。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日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故曰:“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故曰:“君子終日行,不离輜重”也。邦者,人君之輜重也。主父生傳邦,此离其輜重者也,故雖有代、云中之樂,超然已無趙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輕於天下。無勢之謂輕,离位之謂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主父之謂也。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君人者,輕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复得也。簡公失之於田成,晉公失之於六卿,而邦亡身死。故曰:“魚不可脫於深淵。”賞罰者,邦工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胜君。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爲德;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爲威。人君見賞,而人臣用其勢;人君見罰,人巨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越王入宦於吳,而觀之伐齊以弊吳。吳兵既胜齊人於艾陵,張之於江、濟,強之於黃池,故可制於五湖。故曰:“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晉獻公將欲襲虞,遺之以璧馬;智伯將襲仇由,遺之以廣事。故曰:“將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處小弱而重自卑謂,損“弱胜強”也。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故曰:“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空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欺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之病以爲功。”居十日,扁鵲复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体通,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爭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從事焉。

昔晉公子重耳出亡,過鄭,鄭君不禮。叔瞻諫曰:“此賢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積德。”鄭君不听。叔瞻又諫臼:“不厚待之,不若殺之,無令有后患。”鄭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晉邦,舉兵伐鄭,大破之,取八城焉。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而伐虢,大夫宮之奇諫曰:“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普滅虢,明日虞必隨之亡。”虞君不听,愛其璧而假之道。晉已取虢。還,反滅虞。此二臣者皆爭於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則叔瞻、宮之奇亦虞、鄭之扁鵲也,而二君不听,故鄭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

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飾,以爲象箸必不加於土,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寂霍,必旌、豹象、豹胎;旌、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爲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從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勾踐入宦於吳,身執干戈爲吳馬洗馬,故能殺夫差於始蘇。文王見詈於王門,顏色不變,而武王擒紂於牧野。故曰:“守柔曰強。”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爲君子器,不宜爲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爲寶,我以不受子玉爲寶。”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王壽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涂。馮曰:“事者,爲也;爲生子時,知者無常事。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藏書。今子何獨負之而行?”於是王壽因焚其書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篋。此世之所過也,而王壽复之,是學不學也。故曰:“學不學,复歸眾人之所過也。”

夫物有常容,因乘從導之。因隨物之容,故靜則建乎德,動則順乎道。宋人有爲其君以象爲楮葉者,三年而成。丰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功食祿於宋邦。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資而載一人之身,不隨道理之數而學一人之智,此皆一葉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以一人力,則后稷不足;隨自然,則臧獲有余。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爲世。”

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耳目竭於聲色,精神竭於外貌,故中無主。中無主,則禍福雖如丘山,無從識之。故曰:“不出於戶,可以知天下;不窺於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實也。

趙襄主學御於王子於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心御之所貴,馬体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后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子馬?此君之所以后也。”白公胜慮亂,罷朝,倒杖而策銳貫頤。血流至於地而不知。鄭人聞之曰:“頤之忘,將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彌遠者,其智彌少。”此言智周乎遠,則所遺在近也。是以圣人無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視,故曰:“不見而明。”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爲而成。”

楚庄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爲也。右司馬御座而与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爲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惊人。子釋之。不谷知之矣。”處半年,乃自听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舉兵誅齊,敗之徐州,胜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庄王不爲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亦,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庄爲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子夏見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胜負,故臞(qú)。今先王之義胜,故肥。”是以志之難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謂強。”

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費仲來求,因予之。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也。周惡賢者之得志也,故予費仲。文王舉太公於渭濱者,貴之也;而資費仲玉版者,是愛之也。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韓非喻老譯文

天下太平,沒有戰爭,就叫做“靜”,連傳送緊急公文的車馬也用不上。所以《老子》上說:“歇下奔跑的馬,用來施肥。”天下不太平,爭戰不休,僵持數年不停止,將士的甲冑中生出虱子和卯,燕子和麻雀住進軍帳,可是軍隊依然不能返回。所以《老子》上說:“戰馬在郊外產馬駒子。”

翟人進獻豐狐皮和玄豹皮,晉文公接受下來,感嘆說:“豐狐和玄豹是因爲皮美麗纔給自己造成了災害。”治國者因有美名獲罪的,徐偃王就是一例;因擁有城池和土地獲罪的,虞國和虢國就是明証。所以《老子》上說:“罪過沒有比引起欲望更大的了。”

智伯兼併了范氏和中行氏,又不停地進入趙國、韓國和魏國反戈一擊。智伯兵敗晉陽,死在高梁東邊,封地被瓜分。他的頭蓋骨被油漆漆過當了炊具。所以,《老子》上說:“災禍沒有大於不知足的了。”

虞君想要得到屈地生的良馬、垂棘產的美玉,不聽宮之奇的勸說,結果落得個國破身亡。所以說沒有別的災難能比得上欲利貪得所招來的災難那樣慘痛了。

國家的根本是求得生存,只有生存纔有稱王稱霸的可能;自身的根本是活著,只有活著纔有富貴的可能。不讓貪欲來控制自己,就不會亡國喪身。所以《老子》上說:“懂得滿足纔會感到滿足。”

國家只有長期的安定,纔會成就霸業;人身只有生存,纔可以考慮富貴。所以不要自己害自己,這樣國家不滅亡,人也不會遭難。因此說:“知足者纔能算是足夠了。”

楚莊王已經得勝,在河雍打完獵,回去後賞賜孫叔敖。孫叔敖請求封漢水附近的沙石土地。根據楚國法令規定,封地在受封者的第二代收回。可是唯獨沒有收回孫叔敖的封地。因他的封地太貧瘠了。這反倒使他的子孫多代亨有這塊封地。所以《老子》上說:“善於建立的不能被拔掉,善於緊抱的掙不脫,子孫因此世代祭祀不斷。”孫叔敖就是這樣啊!

大權控制君主手中叫做重,不離開君位叫做靜,君權重就能役使輕,君靜就能駕馭浮躁。所以《老子》上說:“君子終日行走,決不離開裝載輜重的車輛。”國家就是君主的輜重。趙主父是大國的君主,即使自己被天下人輕視。沒有權勢就叫做輕,離開了權位就是浮躁。最終落得個被囚禁餓死的結局。所以《老子》上說:“位輕會失去臣子,浮躁會丟掉君位。”趙主父就是這樣啊!

君主權勢重,就像魚到了深淵。君的權柄一旦落入臣子手中,就無法再得到了。齊簡公被田常奪去權力,晉軍被六卿控制了權柄,致使國破身亡。所以《老子》上說:“魚是不可以離開深淵的。”賞罰是國家的銳利武器,君主掌握了可以制約臣子,臣子掌握了就可制約君主。君主要行賞,臣子就會施捨一部分家產顯示自己的恩德;君主要處罰,臣子就會加重刑罰來顯示自己的權威。所以《老子》上說:“國家的銳利武器是不能出示給別人看的。”

越王做了吳國的官。勸說吳國討伐齊國,以此達到削弱吳國的力量。吳兵在艾陵打敗了齊國,勢力發展到了江、濟、黃池一帶,因此可以控制了五湖。所以說:“將要縮小他,必然要讓他先向外擴張;將要削弱他,必定先要使他強大。”晉獻公打算偷襲虞國,先贈送虞君玉壁良馬;智伯打算偷襲仇由國,先贈送對方一口大鐘。所以,《老子》上說:“要想得到,必定暫時給予。”辦事不露行跡,以求在天下建立功業,這就叫“微妙的明智。”有意處在弱小的地位,謙卑地克制自我,這就叫“以弱勝強。”

凡是有形的東西,大的全部由小的發展而來;久存的事物,多全都由少積聚而成。所以《老子》上說:“天下的難事都起於簡易,天下的大事都從細微處開始。”

要想控制事物就得從發端入手,所以《老子》上說:“辦難事要從易入手的地方做起,辦大事要從小處做起。”千丈長堤,會因螻蟻的洞穴而毀於一旦,百尺高房會被煙囪縫中冒出的火星焚毀。白圭修大堤注意堵塞螻蟻洞穴,老年人爲防火用泥堵塞煙囪的縫隙。因此,白圭沒遇到水災。老年人不會遭受火難,這都是小心地對待容易的事,進而避開了難事;認真地填塞微小的漏洞,進而避免了大禍。扁鵲拜見蔡桓侯,站了一會兒,說:“君主的病在表皮裡,不治就會加深。”蔡桓侯說:“寡人沒有病。”扁鵲走了出去。蔡桓侯說:“行醫的人專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來炫耀自己醫術高明。”過了十天,扁鵲又來拜見,說:“君主的病已經到了肌膚,不治還會加深。”蔡桓侯還是不理,扁鵲只好走了。蔡桓侯更不高興了。過了十天,扁鵲再次來拜見,說:“君主的病在腸胃,不治會越來越重。”蔡桓侯不屑一顧地把頭扭向一邊,扁鵲只好告辭。蔡桓侯十分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看見了蔡桓侯,轉身就跑。蔡桓侯奇怪,派人追上他,問發生了什麼事。扁鵲說:“病在表皮,用藥物熏洗熱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膚,用針灸就可以治好;在腸胃,用清火去熱的湯藥可醫治;病到了骨髓,就由司命神管轄了,已經沒法治了。現在君主的病已經到了骨髓,我已經無能爲力,所以不想見到他了。”過了五天,蔡桓侯身體疼痛難忍,派人去找扁鵲,他已經逃到秦國去了。蔡桓侯很快病死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爲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晉公子重耳流亡途經鄭國時,鄭君對他很不禮貌。鄭大夫叔瞻勸諫說:“這是位德才兼備的公子,君主厚待他,可以積下恩德。”鄭君不聽從。叔瞻又勸諫說:“如不厚待,就應該殺掉,免得留下後患。”鄭君還是不聽從。等到晉公子返回晉國當了君主。發兵攻打鄭國。鄭國大敗,被奪去了八座城。

晉獻公用垂棘的玉璧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說:“不可以,虞虢兩國脣齒相依,相互救援是爲了各自的生存,並不是互施恩惠。晉國今天滅亡了虢,虞明天就隨之滅亡了。”虞君不聽從,接受了玉璧,借道給晉軍。晉軍亡了虢國。回軍途中順便滅亡了虞國。

叔瞻和宮之奇都想把禍端消滅在萌芽之中,可惜兩位君主不予采納。這兩位臣子就是鄭國和虞國的扁鵲。因兩位君主不接受,鄭國被攻破,虞國被滅亡。

《老子》上說:“事情尚安定時還容易對付,事情未顯露徵兆時還可以想辦法。”

商紂王製作象牙筷子,箕子感到害怕。它認爲使用象牙筷子必然不會再用陶缽子裝羹湯,必定要用犀角美丕製作的杯盤。既然使用象牙筷子和犀玉杯盤,必定不會再粗劣的食品,必定要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兒;既然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兒,必定不會再穿粗布短衣;住在茅草屋裡,必定要穿上層層華美的錦緞衣服,住上高大寬敞的房子。因害怕將來出現危險,所以害怕事情的開始。過了五年,商紂王設置肉林。設炮烙刑具,登上酒糟堆積成的小山。身臨盛酒的池子,終於導致國家滅亡。

箕子見做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要發生災禍,所以《老子》上說:“能看到事物的微小發端就叫做明。”

越王稱霸是不爲當苦差感到惱火,周武王稱王是不因辱罵感到苦惱。所以《老子》上說:“聖人之所以不苦惱,是因爲不把平常人感到苦惱的事看成是苦惱的,所以不苦惱。”

宋國有個鄉下人得到一塊璞玉,把它獻給子罕,子罕不接受。鄉下人說:“這是寶物,應成爲君子的器物,不應該被小人使用。”子罕說:“你把玉當成寶,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當成寶。”

鄉下人喜歡玉,子罕卻不喜,所以《老子》上說:“把沒有欲望當作欲望,不看重難得的財物。”

王壽背著書走路,在大路上見到了徐馮,徐馮說:“事在人爲,爲事的行動產生於當時的需要,所以聰明人做事沒有固定不變的辦法。書籍是記載言論的,言論產生於對事物的瞭解。瞭解事理的人是用不著藏書的。現在你爲什麼要背著書本走路呢?”於是,王壽燒掉了背著的書,高興得跳起舞來。有智者不憑空說教,聰明人用不著藏書的小箱子。這是世人公認的錯誤,王壽又犯錯了,這是學習不該學習的東西。所以《老子》上說:“學習不該學習的,就會走上眾人走過的錯路。”

萬物有常態,要善於加以引導。由於人們順著萬物的常態,所以靜止時能不失事物的本性,運動時能順應事物的法則。有個宋國人替君主用象牙製作楮葉。三年纔完成,寬窄與真葉相同,筋脈依依可見,連微毛和細芒也十分清晰,閃耀著光澤,混雜在楮葉中也難以分別真假。於是,此人因有功在宋國當了官。列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假使天地間三年纔能長出一片葉,那麼天下有葉子的植物就太少了。”不依靠自然界提供的條件,卻依靠一個人的技能;不順應自然界的法則,卻表現一個人的智巧。這都是三年製作一片楮葉的做法。冬天種莊稼,後稷也不能收獲糧食;豐年五穀茁壯,奴僕也不能使糧食欠收。靠一個人的力量,後稷也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順應自然,就會糧米滿倉。所以《老子》上說:“要依靠萬物的自然發展,不能勉強行事。”

趙襄子向王子期學習駕馭馬車,不久就同子期比賽。他接連同子期換了三次馬,結果每次都落後了。子期說:“技術全都交給你了,但你運用上有錯誤,駕馭車馬最重要的是,讓馬的身體與車子盡量安定,人的注意力與馬的動作盡量協調,而後纔能行得快,跑得遠。現在您落在後面時,想追上我,跑在前面又怕我追上。駕馭馬比賽爭先,不是跑在前面,就是跑在後面。無論在前在後,您的心思都放在了我身上,這樣怎麼能和馬協調起來呢?這就是您落後的原因。”

白公勝想作亂,下朝時倒拿著馬鞭子。頂端的尖紮破了原頰,血流到了地上也不知道。鄭國人聽說了這件事,說:“連自己的面頰都忘了,還有什麼忘不了的呢?”所以《老子》上說:“路走得越遠,知道的反而越少。”這是說總想著遠的事,就會忘記眼前的事。因此,聖人沒有固定的行動,能夠統籌考慮遠近的事,纔不會陷於片面。所以《老子》上說:“不行走反而能弄懂許多事。”隨著時機應變,依靠客觀的條件行動,利用萬物的特性並設法獲利。所以《老子》上說:“不做事就能成功。”

楚莊王在位三年,沒發布政令,沒辦理政務。右司馬站在一旁,用隱語勸諫說:“有一隻大鳥棲息在南方的土丘,三年不展翅,不飛也不叫,默默無聲,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因爲羽翼還未豐滿;不飛不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雖然不飛,一飛就沖天;雖然不鳴叫,一鳴驚人。你盡管放心,我已經明白了。”半年後,楚莊王開始處理政務,廢除了十件不合理的大事,辦理了九件急需辦理的大事,殺了五個大臣,提拔六個沒有做官的讀書人,楚國的治理大有起色。接下去興兵伐齊,在徐州打敗了齊軍,在河雍戰勝了晉國,在宋國會合諸侯,開始稱霸天下。楚莊王不讓小事影響自己的才智,纔得以成就大名;不提前顯露自已,纔建立了大的功業,所以《老子》上說:“貴重的器物製成得晚,驚世的樂章不輕意發出聲音。”

楚莊王想討伐越國,杜子勸諫道:“大王爲什麼要討伐越國呢?”楚莊王說:“因爲越國政事混亂,軍隊軟弱。”杜子說:“我雖說很無知,但深爲此事擔憂。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軍隊被秦、晉打敗後,喪失土地數百里,這說明楚國軍隊軟弱;有人在境內作亂,官吏無能爲力,這說明楚國政事混亂。可見楚國在兵弱政亂方面,並不比越國差。您卻要討伐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楚莊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頭。要想認識到困難,不在於能否看清別人,而在於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說:“自己認識到自己纔叫做明察。”

子夏去見曾子。曾子說:“你怎麼這麼胖呢?”子夏回答說:“打了勝仗,所以胖了。”曾子說:“此話從何說起?”子夏說:“我在家見到先王宣揚的道理就感到敬仰,出門見到富貴榮華的樂趣心裡又很羡慕。兩者在心裡僵持不下,不分勝負,因而瘦了。現在先王宣楊的道理獲勝,所以胖了起來。”一個人立志的難處,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所以《老子》上說:“能自我戰勝的纔算強者。”周國有條精美的玉版,商紂王派膠鬲去索取,周文王不給,商紂王又派費仲去索取,周文王痛快地交給了他。這是因爲膠鬲有德有才而費仲是個奸佞的小人。周文王怕商朝有德有才的人得志,纔故意給了費仲。

周文王在渭濱提拔太公,是出於尊重他,把玉版交給費仲,是看中他得志能擾亂紂王國政。所以《老子》上說:“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可以利用的條件,聰明人也會變成糊塗蟲,這就叫做奧妙。”


相关内容

  •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韩国人.韩非出身贵族,推崇法家学说,曾劝韩王变法改革,不能见用.于是发愤著书,作<孤愤>.<五蠹>等十余万言.书传至秦,秦王政叹服其才,发兵急攻韩以求非.韩国不能敌,不得已派韩非使秦.非至秦未及与秦王见面, ...

  •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王 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08-12-05 12:39:37| 分类: 本科论文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王 颖 [内容提要] 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想,其思想中的"法"."术"."势" ...

  • 韩非子名言名句 韩非子语录
  • 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韩非子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韩非 <韩非子> 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 --韩非 <韩非子·难一> 儒以文乱法,侠义武犯禁. --韩非 <五蠹> 千 ...

  • 法•术•势--论韩非子思想
  • 概述 韩非以前的法家有三派,其一重'术',以在战国中期相韩昭侯的'郑之贱臣'申不害为宗.所谓'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其二重"法",以和申不害同时的商鞅为宗.他的特殊政略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 ...

  • [韩非子]读后感
  • <韩非子>读后感 高三暑假,读了<韩非子>,着实是有趣味. 就记得别人说:春秋战国,那是一个烽火四起,战祸连年的年代,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光辉时期.就在这样的一个年代,韩非子并没有因自身的生理缺陷以及无孔子周游列国劝说的丰功伟绩而被人们所抛弃忘记,恰恰相反,韩非子以其 ...

  • 韩非与[韩非子]
  •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的宗室公子.在韩非的年代,韩国为战国七雄中最弱小者.约前255-247年间,与同学李斯(后来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为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百 ...

  • 寓言故事看韩非
  • 从寓言故事看韩非思想 说道先秦诸子百家,能让人想起许多优秀的思想家.由于战乱的祸害同时带来的言论的极度开放促使了这场永远分不清孰对孰错的辩论.要说品读百家经典,总能感叹儒家的博学,墨家的侠义,道家理性的辩证思考,但要说最有意思的,多数人要说是法家的<韩非子>.韩非子闻名于他的朴素论证法. ...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_宜文亦武_498_532
  •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010-07-04 00:05阅读: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他认为儒家的德治和礼治不可能克服当时战国时期的混乱,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法治才能控制混乱的局面,秦国采用他的法治思想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虽然由于秦朝严刑峻法过重成为导致秦 ...

  • 我的笔记韩非子名言
  • 1.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 ...

  • [孟子][荀子][韩非子]中的成语
  • <孟子>中的成语 1.[杯水车薪] 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为已甚] 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