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古代人物传记为主题展开。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带找过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绳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品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国难当头先国家之急而后思仇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研读这篇文章,要关注其人物刻画的方法,当然也要注意归纳文中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了解司马迁及其品;

2、 梳理文章的三个故事,把握情节,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

暴、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忠义爱国和敢于改过的精神。

3、 学习文言实词词义的辨析方法,把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4、 了解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5、 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

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由于本文是篇史传,篇幅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通过三个故事有侧重地解读司马迁的写人艺术,把握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特点。第二个课时主要内容是归纳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进一步把握人物与主题。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评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诵读法、讨论法,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和讨论《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述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读书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两个典故背后所蕴含的为人修身的道理吧!”此导语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展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2,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篇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2、时代背景

战国,是一个兼并战争频仍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在此之前秦国早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秦国从未停止对赵国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国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本单元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对传记的基本知识有所把握,对本文的作者、《史记》、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把握。

3、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位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研读赏析

1、全班一起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 先解释“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

传是吧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2) 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一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请学生自读第3~13自然段,然后清学生口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全班一起齐读3~5段。

1、 思考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正式出场的?

明确:蔺相如是赵国在秦国威逼利诱、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2、 讲解第6~13段

(1)请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 这段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②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 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④ 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

⑤ 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2)清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的办法——甘愿受刑。 ② 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

③ 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有识,有智谋,善于见机行事,掌握主动。

3、 讲解第14~16段(绳池会)

①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②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

③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

4、 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短话,然后提问:

①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② 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样的用意

5、 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①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

②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

6、 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① 划分本部分的层次

② 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 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的对

比说明了什么?

诵读与讨论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从小说的鉴赏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① 每个故事各有守卫,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相扣,相互关联。

②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③ 选材得当

环节5,课后作业

1、 背诵第17~21段

2、 思考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 重新疏通大意,然后归纳本文涉及的文言现象,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绳池之会 凝练传神的语言

负荆请罪 对比反衬中凸显人物思想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古代人物传记为主题展开。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带找过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绳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品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国难当头先国家之急而后思仇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研读这篇文章,要关注其人物刻画的方法,当然也要注意归纳文中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了解司马迁及其品;

2、 梳理文章的三个故事,把握情节,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

暴、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忠义爱国和敢于改过的精神。

3、 学习文言实词词义的辨析方法,把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4、 了解史传文学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5、 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

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由于本文是篇史传,篇幅较长,在课时安排上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司马迁及《史记》,通过三个故事有侧重地解读司马迁的写人艺术,把握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特点。第二个课时主要内容是归纳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进一步把握人物与主题。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评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诵读法、讨论法,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体会和讨论《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讲述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我们读书作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两个典故背后所蕴含的为人修身的道理吧!”此导语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展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2,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篇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2、时代背景

战国,是一个兼并战争频仍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在此之前秦国早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秦国从未停止对赵国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国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本单元的要求是要使学生对传记的基本知识有所把握,对本文的作者、《史记》、时代背景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把握。

3、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位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出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环节3,研读赏析

1、全班一起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 先解释“合传”体例:《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

传是吧几个人的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2) 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一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请学生自读第3~13自然段,然后清学生口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二、全班一起齐读3~5段。

1、 思考蔺相如在什么情况下正式出场的?

明确:蔺相如是赵国在秦国威逼利诱、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2、 讲解第6~13段

(1)请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 这段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②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 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④ 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

⑤ 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2)清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的办法——甘愿受刑。 ② 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

③ 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有识,有智谋,善于见机行事,掌握主动。

3、 讲解第14~16段(绳池会)

①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②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

③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

4、 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短话,然后提问:

①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② 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样的用意

5、 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①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争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

②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

6、 讲解第17~21段(廉蔺交欢)

① 划分本部分的层次

② 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 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的对

比说明了什么?

诵读与讨论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从小说的鉴赏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① 每个故事各有守卫,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相扣,相互关联。

②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③ 选材得当

环节5,课后作业

1、 背诵第17~21段

2、 思考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 重新疏通大意,然后归纳本文涉及的文言现象,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绳池之会 凝练传神的语言

负荆请罪 对比反衬中凸显人物思想


相关内容

  • 文言实词1
  • 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④书籍 请:①请求②邀请:乃请宾客(信)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④表敬副词 对:①回答: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 幸: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六国论)③宠爱.宠幸: ...

  • 高中语文实词虚词
  •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资料宝山 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72个文言实词例析 1.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享,感到舒适) <曹刿论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梦游天姥吟留别>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稳,安定) <谏太宗十思 ...

  • 2011年高考语文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总复习
  • 必考题型--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 文言实词1-54
  • 高中教材文言实词例析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月 日 1.爱 (1)爱护,体贴.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珍惜,爱惜.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3)喜爱.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吝啬,舍不得.如:百姓 ...

  • 轩辕天子出自
  •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 ...

  •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 ...

  • 高考文言文
  • 1.爱,ài (1)名词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2)动词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③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 ...

  • 十八个虚词
  • 270670746 十八个虚词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

  •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