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主要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月亮上的足迹》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山市》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教学目标

教学这个单元,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2、快速整体感知课文,能够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2、快速整体感知课文,能够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建议

1、可以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 变为“ 学堂”,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来指示方向、提供方法、铺路拱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自主学习探究,以自己的经验和积累,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和兴奋,树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2、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本单元虽是以探索自然世界为主,但每篇课文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因此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3、抓住文本,强化阅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深层研读,联想想象。适当补充有关资料,但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4、加强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段。

课时安排

《化石吟》 1课时

《看云识天气》 2课时

《绿色蝈蝈》 1课时

《月亮上的足迹》 1课时

《山市》 1课时

16 化石吟

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结构,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教学本文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联想想像法 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质疑解惑,并在相互交流中学有疑难处适当给以提示补充,从

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说化石,导入课题

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片段或投影有关恐龙的图片,利用看到的恐龙的形象导入。

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又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科学家用发现的化石通过高科技手段复原出来的。)。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出示一些化石的文字图片资料。)

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奇huàn( ) guǒ( )藏 cōng lóng( ) zhuó yuâ(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猛犸(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⑤(草木)青翠茂盛。( ) ⑥奇异而虚幻。( )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读:在听读中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 跟读:在跟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自由读: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在朗读中思考:

(1)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3)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4、齐读、个别读,读出情感,师生共评。

四、揣摩研读,品析美点

1、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比较朗读,体会开头的好处。 比较原诗和改动的诗,看有什么不同? 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没有腿/最早的树儿不开花

3、诗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4、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可用“我最喜欢„„句话,因为„„”的格式说话。

示例:我最喜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质疑释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小组内探讨,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

(1)“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中“平凡的真理”包含些什么?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6、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联想想象,拓展延伸

1、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向我们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

2、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有何感想?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自由谈本课的学习心得。

明确:诗歌学习第一步是读,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第二步品析好词佳句;第三步联想想象,深入意境。

2、教师小结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七、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附板书:

16 化石吟

张锋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17《看云识天气》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过去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固然没错,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并不希望教师这样处理。因为我们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教学重点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二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是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品味积累文章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品味积累文章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理清文章思路。(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设想

1、强化阅读,默读与朗读结合,并进行快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品读鉴赏美点,使学生在读中领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探讨、在读中积累。

2、讲讲、读读、写写、说说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利用

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读写结合。

3、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图中那飘浮的云彩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检查字词预习

读准字音。

棉絮 峰峦 霎时 丝缕 绫纱 鳞波 匀称

朦胧 崩塌 弥漫 月晕 谚语 大雨倾盆

先由学生注音,再用屏幕展示正确答案。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口不动、手不动、头不动,眼球则要转动。)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看云可以识天气”?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的?找出表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用课文中的原话说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4)请大家用选读、跳读的方法,默读全文,看看围绕看云识天气这个中心,文章先说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哪几个自然段? 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限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四、读读说说,学习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看哪组设计的好。

(云的种类繁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设计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云的种类,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课文。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四种。有条件的话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学生对云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请大家选一种云和彩,以第一人称方式作自我介绍。比比看,看谁说得最好,想象最丰富,最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

介绍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抓住特征描述,还可以添加适当的内容。 ○2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出示示例:“嘿!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设计意图:以这一较为新颖的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语言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同时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3、小结:通过列表和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

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课堂总结

大家想一想,本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六、作业:

1、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高度等方面对云进行描绘,并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发布天气预报。

2、课文第6段引用了一些谚语。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并在课后搜集有关于天气的谚语,和同学进行交流,要求说出搜集的方法。

3、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奥秘,被作者不仅写得条理清晰,而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本节课我们就来品味文章的美点,探寻写作技巧。

二、品析美点,探寻技巧

1、品味结构层次之美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提示: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第3、4、5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3、4、5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第6段开始写“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优美的语言

(1)朗读体味 齐读第一段,你们读完后有什么感觉?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欣赏交流 请同学们用“我认为„„写得美,美在„„”的句式,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和你对它的评价,推荐给大家。角度可选择修辞、句式、表达方式等等。

例如: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句美,美在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3)揣摩仿写 请同学们选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仿写。仿写要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从形状入手,摹写景物。写出的句子,不但要句式像,还要语言美。

可结合上述要求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4)注重积累 要求:课后把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按照使用修辞手法的不同,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认真阅读、准确记忆“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

3、品味准确的语言

“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中“往往”、“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4、品味文章写作上的其它美点

以“我认为这篇文章写的美,美在„„;美在„„”的形式进行说话。 美在层次清晰;美在能抓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美在引用了大量谚语,美在运用对比,分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 美在运用比喻的修辞;美在„„

三、关注生活,课外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看云”能识别“天气”,还可以看一些其它的事物来

识别天气。你能说出这样的几条谚语或一些经验吗?(小组交流在课外搜集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例如: 天低有雨,天高旱 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

今晚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 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

早风雨,夜风晴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一点雨一盏灯,落到明朝也不停 南风吹清明,田禾大有成

四、课堂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练习写作

1、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2、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用《看„识„》为题,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尽量能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补充材料:

关于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法并不只是速度上的快速浏览,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理解、记忆过程,是读者从字里行间高效率地吸收有用信息的思维方法。培养快速阅读习惯的核心是培养高效率的灵活思维,培养推测判断事物的能力和记忆力。

快速阅读十大原则是:1.不要重复阅读。2.阅读时,在思想上要把所接收的信息按照整体阅读法的要求分成类,并要记住各类的基本内容。3.阅读时不要出声。4.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要扩大末梢视觉。5.阅读时要思想集中。

6.边阅读,边理解。阅读文字时,要分析出关键词和主要概念,抓住这个理解的重点。7.阅读时要采用记忆的主要方法。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需要记忆什么。要记住作者的见解,而不是只记个别词句。8.要变换阅读速度。每次要选用最合适的一种阅读法。9.经常练习,以便巩固已有的习惯。10.每天应该读完两份报纸、一份专业性杂志和50页至100页书,这是练习量。

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的光彩简表

18 绿色蝈蝈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积累“篝火、和睦、狩猎、哀号、喧嚣、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等词语。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4、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概括内容,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

1、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快速默读中把握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3、自主阅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圈点批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

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读准下列词语

篝火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窸窣(xī sū )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三、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3、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请根据你的阅读,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绿色蝈蝈。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如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重点研读,品美悟情

1、对蝈蝈的介绍,《辞海》中是这样的:“《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看看,与课文中有何不同?

2、手捧这篇热情洋溢的随笔,你觉得那个地方最有趣味,最值得回味呢?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学习精彩的描写,感受观察者浓浓的情意吧。请同学们打开第五自然段,合作学习此段。

(1)要求:A、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

B、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C、进入角色,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D、以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研读成果由一人记录并作发言。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段,看看能否读出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氛和观察者的钦佩之情。其他同学听他读的如何。

(3)在“评人读,我要读”的环节中学习语言、修辞,领悟感情。

指定某学习小组中一名学生朗读后,问大家他读的效果如何。

其他组同学展示最喜爱的一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

参考:拟人手法运用,平添情趣,亲切形象。

动词连用,突出了蝈蝈这个进攻者的锐不可当之势和被进攻者的懦弱。

神情活灵活现。如“纵身追捕”等。

观察者细致,沉醉昆虫世界,折射出人性的关怀。

(4)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1)你还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还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品读赏析优美句子时,强调学生善于运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比喻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拟人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对比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的××特性。

(这样,让学生们表述规范而不至于凌乱不堪。)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能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惹人喜爱呢?投影作者法布尔及《昆虫记》的有关资料,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观察仔细、准确、抓住事物特征;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等。

(品读课文,合作研讨,揣摩语言,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五、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动物世界如此美妙,怎不令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畅谈自己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吧!

要求: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六、总结巩固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外形

特征、叫声与食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的确,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和其它昆虫都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人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希望同学们热爱《昆虫记》。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七、作业布置

1、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附板书:

绿色蝈蛔

法布尔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19 月亮上的足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吸引人是本文的突出特点。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教学本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从本文学习如何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畅谈、神往、昂首挺立、遥遥在望”等词语。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增强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4、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法、学法

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圈点勾划法 在快速度地默读中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划,搜集筛选有效信息,以便更好地把握内容,理清脉络。

3、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也可以用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古诗歌导人。)

2、明确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观测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平均每分钟500 字) ,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时间人物事件的语句。

2、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如果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几个阶段,应怎么概括?

明确: 登月准备—飞向月球—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把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 (要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看哪一小组画得又快又好?

评出最佳小组,并请学生讲解示意图。

四、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大家发现没有,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3、大家看看,宇航员到月球上做了哪些工作? 为什么要做呢?

4、对于这次人类登月的全过程,我们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当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谈起这次行动时,他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五、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三十多年,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过。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设想,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探讨一下。

1、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2、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如果让你来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你怎样设计?

3、就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还有哪些新发现?

4、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可适当补充中国航天,登月的计划及取得的成果)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怀着敬佩与好奇的心情,重温了1969年7月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伟大壮举,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那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问同学们,此时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1、抄下你在本课所积累的词语。

2、想象作文:假使你驾驶着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20 山市

教材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相关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内容。

3、理清山市形成的过程,欣赏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4、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以及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借此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对文章特色韵味的体会和感悟,让他们形成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惑,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诱引想像法 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要求: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认识作者及其作品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因为他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2.《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诵读积累,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正音:奂山(huàn) 邑 (yì) 青冥 (míng) 飞甍(mãng) 高垣(yuán)

睥睨 (pì nì) 禅院 (chán) 连亘 (gân) 窗扉(fēi) 逾时(yú )

倏忽(shū) 缥缈 (piāo miǎo)市肆(sì)

2、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师生共同评析。

3、教师领读,读出节奏。(领读时可重读表示时间的词“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不有景物变化的词语“孤塔、宫殿、城郭、危楼”以及“山市”变化的词语,以引导学生注意“山市” 的变化。)

4、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解的词句学生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慢读课文,边读边反刍译文,想象文章展示的画面。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速读课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山市蜃景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以及出现的景观。

2、朗读课文,思考: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用一个字或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3、齐读课文,力求读出“惊疑与赞叹”,读出变幻的层次。

五、品味探究,激发想象

1、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2、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3、那时侯的人为什么会把“山市”称为“鬼市”?真的有鬼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4、请结合下列词语,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六、课堂总结,再读全文

1、讨论交流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

2、教师小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借助蒲老先生生动形象的描绘,充分发挥想象,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理解含义。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附板书:

山市

蒲松龄(清)

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不见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主要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月亮上的足迹》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山市》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教学目标

教学这个单元,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2、快速整体感知课文,能够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2、快速整体感知课文,能够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建议

1、可以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 变为“ 学堂”,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来指示方向、提供方法、铺路拱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自主学习探究,以自己的经验和积累,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体验到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和兴奋,树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2、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本单元虽是以探索自然世界为主,但每篇课文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因此应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3、抓住文本,强化阅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深层研读,联想想象。适当补充有关资料,但不要把阅读课上成地理课、生物课或其他科学课。

4、加强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段。

课时安排

《化石吟》 1课时

《看云识天气》 2课时

《绿色蝈蝈》 1课时

《月亮上的足迹》 1课时

《山市》 1课时

16 化石吟

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结构,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激活联想、想象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教学本文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联想想像法 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质疑解惑,并在相互交流中学有疑难处适当给以提示补充,从

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说化石,导入课题

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片段或投影有关恐龙的图片,利用看到的恐龙的形象导入。

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又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科学家用发现的化石通过高科技手段复原出来的。)。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 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出示一些化石的文字图片资料。)

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奇huàn( ) guǒ( )藏 cōng lóng( ) zhuó yuâ( )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档( )案 猛犸(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⑤(草木)青翠茂盛。( ) ⑥奇异而虚幻。( )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读:在听读中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 跟读:在跟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自由读: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在朗读中思考:

(1)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3)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4、齐读、个别读,读出情感,师生共评。

四、揣摩研读,品析美点

1、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比较朗读,体会开头的好处。 比较原诗和改动的诗,看有什么不同? 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没有腿/最早的树儿不开花

3、诗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4、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句诗?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可用“我最喜欢„„句话,因为„„”的格式说话。

示例:我最喜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写出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质疑释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小组内探讨,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准备:

(1)“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中“平凡的真理”包含些什么?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6、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联想想象,拓展延伸

1、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向我们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

2、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有何感想?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自由谈本课的学习心得。

明确:诗歌学习第一步是读,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第二步品析好词佳句;第三步联想想象,深入意境。

2、教师小结

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七、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附板书:

16 化石吟

张锋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17《看云识天气》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过去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固然没错,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并不希望教师这样处理。因为我们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教学重点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二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是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3、品味积累文章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练习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品味积累文章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理清文章思路。(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教学设想

1、强化阅读,默读与朗读结合,并进行快速阅读的指导,使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品读鉴赏美点,使学生在读中领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探讨、在读中积累。

2、讲讲、读读、写写、说说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利用

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读写结合。

3、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生动的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图中那飘浮的云彩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检查字词预习

读准字音。

棉絮 峰峦 霎时 丝缕 绫纱 鳞波 匀称

朦胧 崩塌 弥漫 月晕 谚语 大雨倾盆

先由学生注音,再用屏幕展示正确答案。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口不动、手不动、头不动,眼球则要转动。)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看云可以识天气”?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的?找出表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用课文中的原话说出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4)请大家用选读、跳读的方法,默读全文,看看围绕看云识天气这个中心,文章先说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哪几个自然段? 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限时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

四、读读说说,学习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看哪组设计的好。

(云的种类繁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设计表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云的种类,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课文。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把云分成两大类: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四种。有条件的话可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学生对云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

2、请大家选一种云和彩,以第一人称方式作自我介绍。比比看,看谁说得最好,想象最丰富,最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

介绍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抓住特征描述,还可以添加适当的内容。 ○2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出示示例:“嘿!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设计意图:以这一较为新颖的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语言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同时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3、小结:通过列表和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

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五、课堂总结

大家想一想,本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六、作业:

1、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观察天空中的云,展开想像,从颜色、形状、高度等方面对云进行描绘,并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发布天气预报。

2、课文第6段引用了一些谚语。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并在课后搜集有关于天气的谚语,和同学进行交流,要求说出搜集的方法。

3、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奥秘,被作者不仅写得条理清晰,而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本节课我们就来品味文章的美点,探寻写作技巧。

二、品析美点,探寻技巧

1、品味结构层次之美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提示: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第3、4、5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3、4、5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第6段开始写“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

2、品味优美的语言

(1)朗读体味 齐读第一段,你们读完后有什么感觉?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欣赏交流 请同学们用“我认为„„写得美,美在„„”的句式,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和你对它的评价,推荐给大家。角度可选择修辞、句式、表达方式等等。

例如:我认为“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这句美,美在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

(3)揣摩仿写 请同学们选一个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仿写。仿写要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从形状入手,摹写景物。写出的句子,不但要句式像,还要语言美。

可结合上述要求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4)注重积累 要求:课后把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按照使用修辞手法的不同,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认真阅读、准确记忆“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

3、品味准确的语言

“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中“往往”、“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4、品味文章写作上的其它美点

以“我认为这篇文章写的美,美在„„;美在„„”的形式进行说话。 美在层次清晰;美在能抓云的主要特征来说明;美在引用了大量谚语,美在运用对比,分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 美在运用比喻的修辞;美在„„

三、关注生活,课外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看云”能识别“天气”,还可以看一些其它的事物来

识别天气。你能说出这样的几条谚语或一些经验吗?(小组交流在课外搜集的关于天气的谚语)

例如: 天低有雨,天高旱 日落乌云起,半夜听雨声

今晚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有雨四方亮,无雨顶上光 云往西、披衰衣,云往南、雨绵绵

早风雨,夜风晴 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一点雨一盏灯,落到明朝也不停 南风吹清明,田禾大有成

四、课堂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练习写作

1、本文之所以在语言上既准确又生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不断地锤炼语言。在本文的编写过程中,作者曾作过多次修改,那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所描绘的云的句子,进行修改。

2、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用《看„识„》为题,写一则观察日记。要求:尽量能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补充材料:

关于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法并不只是速度上的快速浏览,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理解、记忆过程,是读者从字里行间高效率地吸收有用信息的思维方法。培养快速阅读习惯的核心是培养高效率的灵活思维,培养推测判断事物的能力和记忆力。

快速阅读十大原则是:1.不要重复阅读。2.阅读时,在思想上要把所接收的信息按照整体阅读法的要求分成类,并要记住各类的基本内容。3.阅读时不要出声。4.阅读时,视线要垂直移动。要扩大末梢视觉。5.阅读时要思想集中。

6.边阅读,边理解。阅读文字时,要分析出关键词和主要概念,抓住这个理解的重点。7.阅读时要采用记忆的主要方法。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需要记忆什么。要记住作者的见解,而不是只记个别词句。8.要变换阅读速度。每次要选用最合适的一种阅读法。9.经常练习,以便巩固已有的习惯。10.每天应该读完两份报纸、一份专业性杂志和50页至100页书,这是练习量。

晴天云简表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的光彩简表

18 绿色蝈蝈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积累“篝火、和睦、狩猎、哀号、喧嚣、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等词语。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4、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概括内容,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

1、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快速默读中把握文章内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3、自主阅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多研讨,多交流,反复阅读,圈点批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体验独立发现知识的快乐,便于

形成以后主动学习的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读准下列词语

篝火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窸窣(xī sū )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三、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3、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请根据你的阅读,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绿色蝈蝈。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如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速读课文,学会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重点研读,品美悟情

1、对蝈蝈的介绍,《辞海》中是这样的:“《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看看,与课文中有何不同?

2、手捧这篇热情洋溢的随笔,你觉得那个地方最有趣味,最值得回味呢?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学习精彩的描写,感受观察者浓浓的情意吧。请同学们打开第五自然段,合作学习此段。

(1)要求:A、画出描写最生动形象和最富有感情的句子。

B、旁批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或它的巧妙之处。

C、进入角色,向同学们大声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D、以前后位四人为一小组,研读成果由一人记录并作发言。

(2)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段,看看能否读出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氛和观察者的钦佩之情。其他同学听他读的如何。

(3)在“评人读,我要读”的环节中学习语言、修辞,领悟感情。

指定某学习小组中一名学生朗读后,问大家他读的效果如何。

其他组同学展示最喜爱的一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

参考:拟人手法运用,平添情趣,亲切形象。

动词连用,突出了蝈蝈这个进攻者的锐不可当之势和被进攻者的懦弱。

神情活灵活现。如“纵身追捕”等。

观察者细致,沉醉昆虫世界,折射出人性的关怀。

(4)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1)你还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还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品读赏析优美句子时,强调学生善于运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比喻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拟人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对比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的××特性。

(这样,让学生们表述规范而不至于凌乱不堪。)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能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惹人喜爱呢?投影作者法布尔及《昆虫记》的有关资料,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并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观察仔细、准确、抓住事物特征;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等。

(品读课文,合作研讨,揣摩语言,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流露真情。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育价值。)

五、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动物世界如此美妙,怎不令我们怦然心动,让我们畅谈自己与小动物的亲密接触吧!

要求: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选择最有趣味的细节,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共享。(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相得益彰。)

六、总结巩固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外形

特征、叫声与食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的确,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和其它昆虫都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人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希望同学们热爱《昆虫记》。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七、作业布置

1、抄写本文的生字词。

2、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附板书:

绿色蝈蛔

法布尔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19 月亮上的足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吸引人是本文的突出特点。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教学本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从本文学习如何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畅谈、神往、昂首挺立、遥遥在望”等词语。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增强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4、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理清文章思路。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法、学法

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圈点勾划法 在快速度地默读中对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划,搜集筛选有效信息,以便更好地把握内容,理清脉络。

3、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也可以用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古诗歌导人。)

2、明确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观测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平均每分钟500 字) ,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时间人物事件的语句。

2、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如果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这几个阶段,应怎么概括?

明确: 登月准备—飞向月球—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把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 (要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看哪一小组画得又快又好?

评出最佳小组,并请学生讲解示意图。

四、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大家发现没有,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3、大家看看,宇航员到月球上做了哪些工作? 为什么要做呢?

4、对于这次人类登月的全过程,我们已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当飞船指令长阿姆斯特朗谈起这次行动时,他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五、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三十多年,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过。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设想,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探讨一下。

1、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2、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如果让你来设计一种更新的登月计划,你怎样设计?

3、就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还有哪些新发现?

4、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可适当补充中国航天,登月的计划及取得的成果)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怀着敬佩与好奇的心情,重温了1969年7月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伟大壮举,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那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问同学们,此时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1、抄下你在本课所积累的词语。

2、想象作文:假使你驾驶着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 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20 山市

教材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相关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的内容。

3、理清山市形成的过程,欣赏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4、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以及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借此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增加学生对文章特色韵味的体会和感悟,让他们形成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惑,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诱引想像法 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要求: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认识作者及其作品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因为他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2.《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诵读积累,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正音:奂山(huàn) 邑 (yì) 青冥 (míng) 飞甍(mãng) 高垣(yuán)

睥睨 (pì nì) 禅院 (chán) 连亘 (gân) 窗扉(fēi) 逾时(yú )

倏忽(shū) 缥缈 (piāo miǎo)市肆(sì)

2、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师生共同评析。

3、教师领读,读出节奏。(领读时可重读表示时间的词“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不有景物变化的词语“孤塔、宫殿、城郭、危楼”以及“山市”变化的词语,以引导学生注意“山市” 的变化。)

4、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解的词句学生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5、慢读课文,边读边反刍译文,想象文章展示的画面。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速读课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山市蜃景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以及出现的景观。

2、朗读课文,思考: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用一个字或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3、齐读课文,力求读出“惊疑与赞叹”,读出变幻的层次。

五、品味探究,激发想象

1、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2、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3、那时侯的人为什么会把“山市”称为“鬼市”?真的有鬼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4、请结合下列词语,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六、课堂总结,再读全文

1、讨论交流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

2、教师小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借助蒲老先生生动形象的描绘,充分发挥想象,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理解含义。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附板书:

山市

蒲松龄(清)

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不见


相关内容

  • 2012苏教版小学数学目录
  •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数一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三单元<分一分> 第四单元<认位置> 第五单元<认数10以内的数>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 有趣的拼塔 第七单元<分与合> 第八单元< ...

  • 小学科学教材目录(苏教版)
  • 小学科学教材目录(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科学是-- 做一位小科学家 本单元综合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植物.动物.人 本单元综合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生命离不开水 观察水 家乡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 本单元综合 ...

  • (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对比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一年级上册 1. 生活中的数 2. 比较 3. 加减法(一) 4. 整理与复习(一) 5. 大家来锻炼 6. 分类 7. 位置与顺序 8. 认识物体 9. 加减法(二) 10. 整理与复习(二) 11. 认识钟表 12. 统计 13. 迎新年 14. 总复习 一年级下册 1 ...

  • 2013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目录
  • 2013国家执业助理医师医师资格考试 目录http://book.360buy.com/11182921.html 第一部分 基础医学综合 第一篇 生物化学 第一单元 蛋白质的化学 第二单元 维生素 第三单元 酶 第四单元 糖代谢 第五单元 生物氧化 第六单元 脂类代谢 第七单元 氨基酸代谢 第八单 ...

  •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教材目录
  • 必修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 2 诗两首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5 荆轲刺秦王 6 鸿门宴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7 纪念刘和珍君 8 小狗包弟 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

  • 苏教版初高中中学化学目录
  •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新教材教师培训材料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单元综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单元综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 ...

  • 目录(上海市水利工程资料最新版本)
  • 目录 第一部分综合管理类用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申报表 . ................... ...

  • 有限元分析中常用单元类型与单位制
  • SOLID45 3-D 结构实体单元 产品:MP ME ST PR PP ED SOLID45单元说明 solid45单元用于构造三维实体结构. 单元通过8个节点来定义, 每个节点有3个沿着xyz 方向平移的自由度. 单元具有塑性, 蠕变, 膨胀, 应力强化, 大变形和大应变能力.有用于沙漏控制的缩 ...

  • 工程项目划分
  • 云南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 德泽水库枢纽工程 工 程 项 目 划 分 云南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设指挥部枢纽工程部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监理部 二〇一〇年十月 1 审定:谭志林 审查:吴君 校核:鞠永芳 编写:董运武 曹文弼 范凯 2 目 录 1.编制说明 .... ...

  • 小学数学目录-人教版
  • 人教版小学数学 目录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数一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 1. 比多少 2. 比长短 3. 比高矮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 1-5的认识 2. 比大小 3. 几和第几 4. 2-5的分与合 5. 加法 6. 减法 7. 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