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作者:佘双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11-0006-04

  信仰是人精神世界最高的价值信念,它是个体对某种理想和主张极度信服和尊重,而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身体力行的一种精神状态。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基于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的坚信不疑和身体力行的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合金”,但是,并不是任何信念都能成为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强化的高级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基于某种认识而形成不同的信念,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某种信念转化成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信仰的个体,往往能够调动自身精神生活中最内在、本源和强大的资源,来对人的精神系统进行整合,因而使得信仰具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任何信仰,哪怕是最虚幻、最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谬的信仰,也会对个体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用理性的、科学的和高层次的信仰,来驱除盲目的、愚昧的和低层次的信仰,充分发挥信仰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如何把个体精神境界提升到信仰层面的方式和途径方面,在一个相对封闭、信息流通并不频繁、权威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个体文化知识水平不是特别高的状态下,个体比较容易形成对某种事物和思想的信仰;而在一个多元、开放、信息流动频繁和个体文化素质提高的情况下,形成某种信仰的难度就增加。因而,如何在一个多元、开放条件下帮助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信仰,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由于信仰是个体最高精神层面的一种精神状态,要分析个体最内在、最本源、最深层次的精神系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我们只有通过与信仰相关的一些概念和关系,从侧面探讨个体信仰的状况。为此,我们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政治信任、政治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封建迷信等的认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表明,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后,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政治信任、政治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和对宗教、迷信的看法,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

  一、大学生对人的态度总体肯定和信任,但人际顾虑和不信任成份在增长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人的看法和人际关系信任方面总体上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一是保持着对人的基本积极和肯定看法和适度的人际关系信任,大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对“大多数人基本是诚实的”“大多数人基本上是好的、善的”和“大多数人是值得信任的”表示“完全同意”和“同意”,表现出对人性的基本肯定和信任。二是对双向互动式人际关系表示接受和认可,如大学生对“受人信任时,多数也信任对方”一问,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累计为62.4%,显著高于“我相信他人”“大多数人都相信他人”等问题,说明人际信任的双向互动特点,受到别人信任,有助于加强对他人的信任,而单向要求信任他人,则相对困难。三是对自我人际信任评价认可度要高于对他人人际信任度,也就是认为自己更容易信任他人,而别人不太容易信任他人。如大学生在对“我相信他人”和“大多数人都相信他人”的选择上,大学生对前者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表现出大学生对自我的肯定性倾向。四是大学生中存在着较高的人际关系顾虑,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问,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累计达83.5%,而对“完全相信别人会带来好的结果”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累计占20.4%,表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适度的顾虑。以上情况表明,大学生在对人的态度和人际信任方面表现出客观、理性、务实的特点(见表1)。

  

  二、对政治形势近看困难重重远看充满信心,总体评价较好,具体评价问题较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评价眼前的政治经济及政府政策的比例都要低于今后政治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的认可度,如大学生在评价当前政治形势时,选择“非常稳定”和“稳定”的比例为37.5%,而在评价我国保持长期稳定时,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为69.4%;在评价目前经济形势时,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累计为48.6%,而在评价我国经济政策认同度时,选择“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比例累计为67.3%;在对当前政府满意度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累计为48.1%,而在对党风社会风气的信心,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累计为46.9%。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评价眼前经济政治形势时,容易受到具体经济政治问题的困扰,因而表现出较高的不满意和不满足,但是对我国政治局势长期保持稳定充满信心,对当前经济政策也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度,而对当前经济政策的认同度又恰恰反映了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总体对我国政治形势评价较好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中存在的问题表示不满意,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党和政府工作以及党风廉政的信任度,选择“非常满意(认可、信任)”的比例都相当低,均不足20%。说明大学生对我国经济政治形势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折射出我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具体情况见表2、表3。

  三、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表现出较高认同度,但认可度要低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价值观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观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表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基本取向,大学生对这些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度情况见表4。

  

  

  由表4可知,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等政治价值观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值得在现阶段大力弘扬的价值观念。其中认可度最高的为爱国主义,其次为集体主义,对“为人民服务”的认同度,大学生选择“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同“集体主义”一样也为88.5%,但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略低于集体主义,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这些基本价值持积极认同态度。但是,大学生对以传统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选择和西方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选择明显高于上述三种政治价值观念的选择,大学生对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传统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度选择“非常赞同”的均超过70%,而选择“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累计均超过90%;大学生对于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与西方政治价值观念联系较紧密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度,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也大多数都高于70%,选择“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累计也均达到或超过90%,在这三种政治价值观念的选择中,与社会主义相关联的政治价值取向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见表5)。

  

  四、注重从党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选择入党的理由,但入党动机中渗透着明显的个人利益考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发展目标。大学生对是否加入共产党以及以什么样的理由加入或不加入共产党,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个人的政治追求。

  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79.9%)表示有现在或将来申请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也有20.1%选择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生选择加入共产党的理由见表6。

  

  由表6,在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由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占30.7%,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占29.9%,两者差异并不明显,排在并列第三位的为“信仰共产主义”“为使自己活得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其所占比例均为13.2%,而“能得到好处,为以后找工作提供方便”的占9.8%,还有3.2%大学生选择“各种现实因素考虑”。如果我们将上述选择项进行分类,“信仰共产主义”“为使自己活得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等选择项更多从理想和信念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入党作为一种信仰和精神追求及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更多从社会和长远发展角度寻找入党原因,这三者的比例累计56.3%,即多数大学生从理想信念和社会角度来选择入党动机;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等选择项更多从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角度来考虑入党理由,三者累计为43.7%。尽管从个体层面和从社会层面考虑入党动机并无好坏之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①但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入党动机时,更多超越个人局限性,从信仰、精神寄托和社会角度来选择入党动机,更符合共产党的要求和宗旨。

  由表7,在大学生选择不愿意入党的理由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条件不成熟”,以后依次是“不想加入任何党派”,“党的威信下降,党员形象不佳”,“各方面受到约束,不自由”,其余选项均不足10%。说明大学生依然把入党作为个人理想和追求的高标准,个人条件的成熟是选择入党的最主要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不入党的理由是“不想加入任何党派”“党的宗旨不符合个人的信仰”和“愿加人民主党派”等,三者累计为31.6%,也就是1/3左右大学生不选择入党源自信仰方面的理由,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不入党是受现实生活中党的表现而影响。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选择情况,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入党积极性,表示现在或将来有入党意愿的占80%以上,并且多数大学生选择入党的主要理由是出于对共产党宗旨的认同和出于信仰和精神寄托的考虑,大学生依然把加入党组织看成是一种较高的个人理想追求和高的标准,选择不入党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条件不成熟,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党的形象依然是值得信赖和代表着人们共同理想和追求的现实组织。但是,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中,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利益的考量,大学生选择入党理由的最多的选项依然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并且有相当比例大学生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考虑是否入党,在大学生不愿意入党的理由中,也有1/3左右大学生选择其他类型的政治理想,党的现实表现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对入党动机的选择。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倾向。

  五、多数大学生破除了对宗教的神秘和负面印象,但对宗教传播危害认识不足;封建迷信思想尽管得不到多数大学生认同,但依然还有一定市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已经消除了对宗教神秘和消极负面的印象,对“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信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持“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比例累计达65.2%,而相反,选择“不太赞成”与“不赞成”的比例累计仅为28.5%,也就是只有不到1/3的大学生对宗教问题采取谨慎态度,大多数学生破除了对宗教的神秘和消极印象,把信教看成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活动,而对宗教的危害认识不足。而另一个调查问题,则表明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是非界线。在问及“每个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传播宗教的自由”看法时,选择“不赞成”和“不太赞成”的比例累计仅为36.8%,而选择“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比例累计达53.2%,为大学生中的多数,并且还有10%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对于个人信仰宗教和传授宗教这样国家法律具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是非概念,这也是近些年来各种宗教活动在大学生中渗透的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消极宿命论的人生态度和封建迷信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较大程度的不认同,对这两种人生态度,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累计分别为12.6%和7.9%;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选择“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比例累计分别为61.1%和67.9%。然而,在大学生中也有2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说不准”,说明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和封建迷信观点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影响着科学信仰的形成(见表8)。

  

  从上述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来看,大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并不一定达到了信仰的高度,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大学生形成较为整体和稳定的信仰的难度在增加。但是,当前大学生在涉及一些信仰的问题的看法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和环境的特点,也折射出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科学信仰的比例日益下降,宗教信仰却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多元开放社会,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复杂性和选择性的增加,人们对某种主义和观点的信仰和信奉程度会有所下降,但是不可能出现一种科学的理论的信奉程度减少,而非科学的主张甚至封建迷信思想会死灰复燃的情况。从当代大学生信仰发展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比例呈现出一种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背离的趋向,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此消彼长,表明大学生在多元开放社会下理想信念的迷失。

  二是尽管大学生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人际信任,但顾虑在增长,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消极负面观点逐渐渗透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人和社会的信任是科学信仰的情感基础,也是个体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依然保持着人际关系的信任,但也有一些方面的因素在动摇着人际信任的根基,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三是虽然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较高认同,但认同度低于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政治价值观念和中国传统政治价值观念。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②然而,在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选择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的选择和认可度居然低于西方价值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念,说明大学生在政治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四是虽然不少大学生把入党看成是一种信仰和精神追求,但大学生入党动机中渗透着较多的功利考虑,大多数学生把入党看成是一种现实个人发展的考虑。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表明是对一种政治的信仰和政治主张的认同,而且也可能是参与某种政治生活和谋求个人发展的条件,而在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选择中,当代大学生展现出的恰恰更多的是对现实利益的考量。

  五是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缺乏警觉,在宗教传播问题上认识错误,封建迷信在不少大学生心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已经消除了对宗教信仰的神秘感和消极印象,对大学生信教和传教等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是非界线,一些明显具有封建迷信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左右着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科学信仰的缺失。

  从上述大学生信仰发展特点和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我们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信仰的发展,注意信仰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从最基础的认知、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层面对大学生信仰进行提升,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观的培养,警惕宗教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和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促进大学生信仰的科学发展。

  注:本文资料源自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项)“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课题所作的调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作者介绍:佘双好,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作者:佘双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0)11-0006-04

  信仰是人精神世界最高的价值信念,它是个体对某种理想和主张极度信服和尊重,而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身体力行的一种精神状态。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基于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的坚信不疑和身体力行的状态,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合金”,但是,并不是任何信念都能成为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强化的高级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基于某种认识而形成不同的信念,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某种信念转化成信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信仰的个体,往往能够调动自身精神生活中最内在、本源和强大的资源,来对人的精神系统进行整合,因而使得信仰具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任何信仰,哪怕是最虚幻、最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谬的信仰,也会对个体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用理性的、科学的和高层次的信仰,来驱除盲目的、愚昧的和低层次的信仰,充分发挥信仰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如何把个体精神境界提升到信仰层面的方式和途径方面,在一个相对封闭、信息流通并不频繁、权威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个体文化知识水平不是特别高的状态下,个体比较容易形成对某种事物和思想的信仰;而在一个多元、开放、信息流动频繁和个体文化素质提高的情况下,形成某种信仰的难度就增加。因而,如何在一个多元、开放条件下帮助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信仰,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由于信仰是个体最高精神层面的一种精神状态,要分析个体最内在、最本源、最深层次的精神系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我们只有通过与信仰相关的一些概念和关系,从侧面探讨个体信仰的状况。为此,我们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政治信任、政治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宗教信仰、封建迷信等的认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表明,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后,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政治信任、政治信念、共产主义信仰和对宗教、迷信的看法,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特点。

  一、大学生对人的态度总体肯定和信任,但人际顾虑和不信任成份在增长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人的看法和人际关系信任方面总体上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一是保持着对人的基本积极和肯定看法和适度的人际关系信任,大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对“大多数人基本是诚实的”“大多数人基本上是好的、善的”和“大多数人是值得信任的”表示“完全同意”和“同意”,表现出对人性的基本肯定和信任。二是对双向互动式人际关系表示接受和认可,如大学生对“受人信任时,多数也信任对方”一问,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累计为62.4%,显著高于“我相信他人”“大多数人都相信他人”等问题,说明人际信任的双向互动特点,受到别人信任,有助于加强对他人的信任,而单向要求信任他人,则相对困难。三是对自我人际信任评价认可度要高于对他人人际信任度,也就是认为自己更容易信任他人,而别人不太容易信任他人。如大学生在对“我相信他人”和“大多数人都相信他人”的选择上,大学生对前者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后者,表现出大学生对自我的肯定性倾向。四是大学生中存在着较高的人际关系顾虑,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问,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比例累计达83.5%,而对“完全相信别人会带来好的结果”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累计占20.4%,表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适度的顾虑。以上情况表明,大学生在对人的态度和人际信任方面表现出客观、理性、务实的特点(见表1)。

  

  二、对政治形势近看困难重重远看充满信心,总体评价较好,具体评价问题较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评价眼前的政治经济及政府政策的比例都要低于今后政治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的认可度,如大学生在评价当前政治形势时,选择“非常稳定”和“稳定”的比例为37.5%,而在评价我国保持长期稳定时,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为69.4%;在评价目前经济形势时,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累计为48.6%,而在评价我国经济政策认同度时,选择“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比例累计为67.3%;在对当前政府满意度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累计为48.1%,而在对党风社会风气的信心,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累计为46.9%。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评价眼前经济政治形势时,容易受到具体经济政治问题的困扰,因而表现出较高的不满意和不满足,但是对我国政治局势长期保持稳定充满信心,对当前经济政策也表现出较高的认可度,而对当前经济政策的认同度又恰恰反映了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总体对我国政治形势评价较好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中存在的问题表示不满意,对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党和政府工作以及党风廉政的信任度,选择“非常满意(认可、信任)”的比例都相当低,均不足20%。说明大学生对我国经济政治形势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折射出我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具体情况见表2、表3。

  三、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表现出较高认同度,但认可度要低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价值观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观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表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基本取向,大学生对这些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度情况见表4。

  

  

  由表4可知,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等政治价值观都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值得在现阶段大力弘扬的价值观念。其中认可度最高的为爱国主义,其次为集体主义,对“为人民服务”的认同度,大学生选择“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同“集体主义”一样也为88.5%,但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略低于集体主义,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这些基本价值持积极认同态度。但是,大学生对以传统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选择和西方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选择明显高于上述三种政治价值观念的选择,大学生对于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传统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度选择“非常赞同”的均超过70%,而选择“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累计均超过90%;大学生对于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与西方政治价值观念联系较紧密的价值观念的认同度,选择“非常赞同”的比例也大多数都高于70%,选择“非常赞同”和“赞同”的比例累计也均达到或超过90%,在这三种政治价值观念的选择中,与社会主义相关联的政治价值取向的选择比例相对较低(见表5)。

  

  四、注重从党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选择入党的理由,但入党动机中渗透着明显的个人利益考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发展目标。大学生对是否加入共产党以及以什么样的理由加入或不加入共产党,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个人的政治追求。

  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79.9%)表示有现在或将来申请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也有20.1%选择不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生选择加入共产党的理由见表6。

  

  由表6,在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理由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占30.7%,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占29.9%,两者差异并不明显,排在并列第三位的为“信仰共产主义”“为使自己活得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其所占比例均为13.2%,而“能得到好处,为以后找工作提供方便”的占9.8%,还有3.2%大学生选择“各种现实因素考虑”。如果我们将上述选择项进行分类,“信仰共产主义”“为使自己活得充实而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等选择项更多从理想和信念角度来考虑问题,把入党作为一种信仰和精神追求及为社会服务的机会,更多从社会和长远发展角度寻找入党原因,这三者的比例累计56.3%,即多数大学生从理想信念和社会角度来选择入党动机;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等选择项更多从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角度来考虑入党理由,三者累计为43.7%。尽管从个体层面和从社会层面考虑入党动机并无好坏之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①但多数大学生在选择入党动机时,更多超越个人局限性,从信仰、精神寄托和社会角度来选择入党动机,更符合共产党的要求和宗旨。

  由表7,在大学生选择不愿意入党的理由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条件不成熟”,以后依次是“不想加入任何党派”,“党的威信下降,党员形象不佳”,“各方面受到约束,不自由”,其余选项均不足10%。说明大学生依然把入党作为个人理想和追求的高标准,个人条件的成熟是选择入党的最主要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不入党的理由是“不想加入任何党派”“党的宗旨不符合个人的信仰”和“愿加人民主党派”等,三者累计为31.6%,也就是1/3左右大学生不选择入党源自信仰方面的理由,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不入党是受现实生活中党的表现而影响。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选择情况,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入党积极性,表示现在或将来有入党意愿的占80%以上,并且多数大学生选择入党的主要理由是出于对共产党宗旨的认同和出于信仰和精神寄托的考虑,大学生依然把加入党组织看成是一种较高的个人理想追求和高的标准,选择不入党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条件不成熟,表明在大学生心目中,党的形象依然是值得信赖和代表着人们共同理想和追求的现实组织。但是,在大学生入党动机中,也具有了越来越多的个人利益的考量,大学生选择入党理由的最多的选项依然是“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早日成才”,并且有相当比例大学生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考虑是否入党,在大学生不愿意入党的理由中,也有1/3左右大学生选择其他类型的政治理想,党的现实表现已经影响到大学生对入党动机的选择。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倾向。

  五、多数大学生破除了对宗教的神秘和负面印象,但对宗教传播危害认识不足;封建迷信思想尽管得不到多数大学生认同,但依然还有一定市场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已经消除了对宗教神秘和消极负面的印象,对“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信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持“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比例累计达65.2%,而相反,选择“不太赞成”与“不赞成”的比例累计仅为28.5%,也就是只有不到1/3的大学生对宗教问题采取谨慎态度,大多数学生破除了对宗教的神秘和消极印象,把信教看成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活动,而对宗教的危害认识不足。而另一个调查问题,则表明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是非界线。在问及“每个人都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传播宗教的自由”看法时,选择“不赞成”和“不太赞成”的比例累计仅为36.8%,而选择“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的比例累计达53.2%,为大学生中的多数,并且还有10%的大学生选择“不确定”。对于个人信仰宗教和传授宗教这样国家法律具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是非概念,这也是近些年来各种宗教活动在大学生中渗透的原因之一。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消极宿命论的人生态度和封建迷信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较大程度的不认同,对这两种人生态度,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的累计分别为12.6%和7.9%;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选择“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比例累计分别为61.1%和67.9%。然而,在大学生中也有2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说不准”,说明这种宿命论的观点和封建迷信观点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影响着科学信仰的形成(见表8)。

  

  从上述我们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和特点的分析来看,大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并不一定达到了信仰的高度,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大学生形成较为整体和稳定的信仰的难度在增加。但是,当前大学生在涉及一些信仰的问题的看法方面,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和环境的特点,也折射出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科学信仰的比例日益下降,宗教信仰却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多元开放社会,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复杂性和选择性的增加,人们对某种主义和观点的信仰和信奉程度会有所下降,但是不可能出现一种科学的理论的信奉程度减少,而非科学的主张甚至封建迷信思想会死灰复燃的情况。从当代大学生信仰发展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比例呈现出一种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背离的趋向,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此消彼长,表明大学生在多元开放社会下理想信念的迷失。

  二是尽管大学生依然保持着较高的人际信任,但顾虑在增长,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消极负面观点逐渐渗透在人际关系中,成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人和社会的信任是科学信仰的情感基础,也是个体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依然保持着人际关系的信任,但也有一些方面的因素在动摇着人际信任的根基,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三是虽然大学生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较高认同,但认同度低于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的政治价值观念和中国传统政治价值观念。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②然而,在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选择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的选择和认可度居然低于西方价值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念,说明大学生在政治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四是虽然不少大学生把入党看成是一种信仰和精神追求,但大学生入党动机中渗透着较多的功利考虑,大多数学生把入党看成是一种现实个人发展的考虑。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表明是对一种政治的信仰和政治主张的认同,而且也可能是参与某种政治生活和谋求个人发展的条件,而在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选择中,当代大学生展现出的恰恰更多的是对现实利益的考量。

  五是大多数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缺乏警觉,在宗教传播问题上认识错误,封建迷信在不少大学生心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已经消除了对宗教信仰的神秘感和消极印象,对大学生信教和传教等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是非界线,一些明显具有封建迷信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左右着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科学信仰的缺失。

  从上述大学生信仰发展特点和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我们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信仰的发展,注意信仰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从最基础的认知、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层面对大学生信仰进行提升,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观的培养,警惕宗教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渗透和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促进大学生信仰的科学发展。

  注:本文资料源自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项)“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课题所作的调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作者介绍:佘双好,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2


相关内容

  • 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 摘要:"宗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意识形式的社会观念,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组织."青年"在我国有4亿之众,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也是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而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宗教信仰已然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调查和探究当代大 ...

  • 马克思主义信仰
  • 转型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原因浅析 赵路 (河池学院政法系,广西宜州546300)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思想或主 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 精神的追求."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 发展的把握."111@1)马克思 ...

  • 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其重建
  • 思政探讨政治 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其重建 袁晶(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在大学生群体里,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信仰产生了危机,大学生的马克思信仰教育,廓清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迷雾,进而重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关怀体系. Abst ...

  • 当代青年人生追求及信仰的研究
  • 当代青年人生追求及信仰的研究 作者:方华仁 年级:2013秋 学号:070587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 ...

  • 马克思社会实践作业 最新 理想 大学生
  • 廊坊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课调查报告 姓名 朱暖飞 学号 [1**********] 科(本.专) 级班 题目 成绩 日期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与困惑问题调查 一.导言 调查目的: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人民的精神信 ...

  •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问卷调查报告
  • 第26卷第5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26,No.5文章编号:1006-5342(2006)05-0192-03 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问卷调查报告 徐 蕾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 摘 要: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中价值主导因素,尤其是对于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 ...

  •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研报告
  •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研报告 基于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的状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专业.政治面貌.成长环境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等等,通过调查大学生信仰状况结果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信仰方面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状况: 调查报告 信仰,作为理想信 ...

  • 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 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加粗标注为自己语言总结部分,未加粗部分为网络搜集整理材料,不知道您能不能用得上. 材料一:价值与价值观的当代阐释 "90后"大学生,是指代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大学生,是当前大学生的主体."90后"与"80"后不 ...

  • 高校大学生信仰缺失原因与对策
  • 高校大学生信仰缺失原因与对策 摘 要: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十分严重.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缺陷和大学生自身修养不足都是造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全面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净化社会环境.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提高大学 ...